CN204562377U - 野战急救单元 - Google Patents

野战急救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62377U
CN204562377U CN201520120298.XU CN201520120298U CN204562377U CN 204562377 U CN204562377 U CN 204562377U CN 201520120298 U CN201520120298 U CN 201520120298U CN 204562377 U CN204562377 U CN 204562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asing
aid
field
ai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202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三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WEIH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Ren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Ren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Ren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202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62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62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62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野战急救单元,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其中,箱体为背囊式箱体,箱体外设有提手或背带,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具有信息管理模块以及生命体征监护模块、除颤仪模块、急救呼吸机模块、超声模块、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且急救单元的面盖上设有至少一组第一插座,第一插座与生命体征监护模块、除颤仪模块、急救呼吸机模块、超声模块、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中至少一个电连接,信息管理模块内设有通信模块,通信模块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收发无线信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野战急救单元具有移动式“ICU”的功能,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平急结合等特点,为急危重症伤员的现场救治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Description

野战急救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野外作战、灾难现场急救的一体化急救单元。
背景技术
现代野外战争以及灾难救助现场都可能出现大量伤员的情况,如对伤员及时救治,可以大大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并提高伤员的救治效果。但由于野外战场以及灾难现场通常远离医院等医疗场所,往往因缺少医疗设备而影响医疗效果。
通常,人们在战场、灾难现场会随身携带小型的医药箱,通常医药箱内仅放置常用的纱布、绷带以及急救使用的药品,但这些药品、医疗用品往往只能治疗伤员的外伤,难以及时治疗伤员的内容,救治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由于医药箱通常没有携带现代化的急救医疗设备,难以诊断伤员的伤情,也就难以对急重伤员进行紧急救治。
另外,人们也使用医疗车辆作为移动的手术室,并对伤员进行检查、救治,例如在医疗车辆内设置B超仪、除颤仪等,并且在车辆内设置小型的病床,对伤员进行救治时,伤员可以躺在病床上。虽然医疗车辆能够对危重伤员进行诊断、救治,但医疗车辆的体积较大,野外作战的人员、灾难现场救助的人员不能随身携带,并且,由于灾难现场往往因周边道路损坏而无法让体积较大的车辆通行,也影响医疗车辆的救治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随身携带并且有效对急重伤员进行救治的一体化野战急救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并且可以对伤员内伤进行诊断、救治的野战急救单元。
为了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野战急救单元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一体化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其中,箱体为背囊式箱体,箱体外设有提手或背带,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具有信息管理模块以及与信息管理模块连接的生命体征监护模块、除颤仪模块、急救呼吸机模块、超声模块、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且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的面盖上设有至少一组第一插座,第一插座与生命体征监护模块、除颤仪模块、急救呼吸机模块、超声模块、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中至少一个电连接,信息管理模块内设有通信模块,通信模块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收发无线信号。
由上述方案可见,在背囊式的箱体内设置包括生命体征监护模块、除颤仪模块、急救呼吸机模块、超声模块、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的急救单元,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小野战急救单元的体积,便于救援人员随身携带并方便进入灾难现场对伤员进行救助,且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所设置的各种模块能够对急重伤员进行快速诊断、救治,尤其是能够诊断伤员的内伤,并且能够对危重伤员进行抢救,能大大提高伤员的救治效率。
此外,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的通信模块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伤员的体征信息发送至后台的远程医疗平台,通过调取数据库或者专家会诊等方式返回急救方案,有利于提高救治效率。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信息管理模块内还设有GPS模块。这样,急救单元被精确定位,方便其他救援人员快速到达救援现场。
进一步的方案是,箱体具有可翻开的箱盖,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的面盖位于箱盖的正下方。
由此可见,将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的面盖设置在箱盖的正下方,方便救援人员将箱盖翻开后即可以对面盖进行操作,进而快速地对伤员进行救治。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面盖上设有显示屏,显示屏接收信息管理等模块实时收集、存储和传输的信号。
由此可见,显示屏可以显示伤员的生命体征监护信息,如伤员的心电、血压、血氧、呼吸、脉率等信息,并且可以显示B超诊断、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等救治设备的工作参数,有利于救援人员及时了解伤员的身体情况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救治。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箱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组第二插座,第二插座与生命体征监护模块、除颤仪模块、急救呼吸机模块、超声模块、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中至少一个电连接。
由此可见,在箱体的侧壁上还设置多组第二插座可以增加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的插座数量,以便于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上使用更多的配件,通过不同配件可以采集伤员的各种信息,并且可以对伤员同时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提高救治效率。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箱体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防水盖,第二插座位于防水盖内侧。
由此可见,将第二插座设置在防水盖内侧,可以有效保护第二插座,延长野战急救单元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箱体外侧设有至少一个配件袋,配件袋内装有与生命体征监护模块、除颤仪模块、急救呼吸机模块、超声模块、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配合使用的配件。
可见,将生命体征监护模块、除颤仪模块、急救呼吸机模块、超声模块、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使用的配件放置在箱体的配件袋内,可以避免配件的丢失,也方便救援人员及时将配件找出,提高救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盖打开后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急救单元的侧面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急救单元的后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个模块的结构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野战急救单元可用于野外作战、灾难现场的救援工作,尤其是对危重伤员的现场急救工作。当然,野战急救单元也可以应用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公众急救(商场、车站、码头、机场、学校等)、灾难救援(消防、矿山、地震、交通事故)等现场的救援工作。
参见图1与图2,野战急救单元包括一个背囊式的箱体10,在箱体10的一侧设有两根背带12,因此,本实施例的野战急救单元是双肩式的。当然,箱体10的一侧也可以是设置一根背带,即将野战急救单元设计成单肩式的。优选地,箱体10有刚性材料制成,如较硬的塑料、尼龙材料等,避免箱体10被挤压后容易变形而导致内部的急救医疗设备模块损坏。
箱体10包括一个可以翻开的箱盖11,如图3所示,箱盖11铰接在箱体10的一侧,箱盖11与箱体10围成一个腔体,腔体内放置有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30,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30大致呈长方体,其设置有面盖,面盖位于箱盖11的正下方,并且面盖上设有显示屏31以及多组插座32,且面盖上还设有一个开关33。
从图1与图2可见,箱体10的上端设有提手14,并且设有锁紧带17,在箱体10的一侧设有提手16以及锁紧带15,通过锁紧带15、17将箱盖11固定在箱体10上,在野战急救单元不使用的时候将箱盖11盖上。此外,从图3可见,在箱体10的底部设有四个滑轮13,当然,滑轮1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只要箱体10的底部设置至少二个滑轮13即可。
在箱体10靠近背带12的一侧设有多根透气条18,并且在透气条18的上方设有文件袋19,可见,文件袋19设置在箱体10与箱盖11相对的一侧。野战急救单元使用过程中所使用的文件可以放置在文件袋19内,有利于对文件的保管、查找。
在箱盖11上设有两个配件袋,分别是上配件袋21以及下配件袋23,上配件袋21以及下配件袋23内放置有各种配件,如B超扫描仪的超声探头等。当然,上配件袋21以及下配件袋23内可以设置转用于放置各种配件的配件放置区域,以便于各种配件在上配件袋21以及下配件袋23内有序放置。
上配件袋21的外侧设置有标签牌22,用于写上野战急救单元的标识,如写上野战急救单元的编号、使用记录、维护记录等。在下配件袋23外贴上反光条24,本实施例中,反光条24为两条,且平行布置。当然,在箱体10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更多的反光条,如在提手14的两侧以及提手16的两侧均可以设置反光条。
如图3所示,在箱体10的侧壁上设有两组插座25,且每一组插座25的外侧均设置防水盖20,插座25设置在防水盖20内侧,通过防水盖20保护插座25避免水流进插座25内。本实施例中,防水盖20铰接在箱体10的侧壁上。
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30放置在箱体10内,参见图4与图5,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30包括一个信息管理模块40、生命体征监护模块41、除颤仪模块42、急救呼吸机模块43、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44、电池模块45以及超声模块46,多个模块放置在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30的内部。并且,开关33控制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30的开启与关闭,面盖上的插座32分别与生命体征监护模块41、除颤仪模块42、急救呼吸机模块43、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44、电池模块45以及超声模块46电连接,上配件袋21与下配件袋23内放置的配件是与生命体征监护模块41、除颤仪模块42、急救呼吸机模块43、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44、电池模块45以及超声模块46配合使用的配件,如超声探头、电极片、呼吸面罩等。
如图6所示,信息管理模块40分别与生命体征监护模块41、除颤仪模块42、急救呼吸机模块43、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44以及超声模块46电连接,并接收多个模块输出的电信号,此外,电池模块45向信息管理模块40、生命体征监护模块41、除颤仪模块42、急救呼吸机模块43、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44以及超声模块46供电。优选地,电池模块45为可更换的蓄电池,以满足野战急救单元的长时间工作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信息管理模块40内设置有通信模块,用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50收发无线信号,如通过3G或者4G网络接收无线信号,因此,信息管理模块40内设置3G信号收发模块或者4G信号收发模块。当然,野战急救单元也可以通过北斗卫星网络进行远程通信,因此信息管理模块40内需要设置相应的无线通信信号收发模块。
此外,为了精确定位野战急救单元所在的位置,信息管理模块40内还设置GRS模块,用于检测野战急救单元所在的位置,并将检测的位置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50发送出去,后台的救援人员可以获取伤员的精确位置,以便于救援人员及时支援。
生命体征监护模块41用于采集伤员的生命体征数据,包括心电、血压、血氧、呼吸、脉率等,超声模块46通过插座与超声探头连接,并在超声探头扫描伤员后形成图像,医护人员根据超声模块46成像的图像判断伤员的情况。优选地,超声模块46可以实现超声诊断、超声清创、超声止血等多种功能。
并且,生命体征监护模块41、超声模块46将检测的信号发送至信息管理模块40,信息管理模块40通过移动通信网络50将伤员的信息发送至远程医疗平台51,医疗专家根据接收的信息对伤员的情况进行会诊,并给出合适的急救方案。
除颤仪模块42用于对伤员进行体外除颤救治,急救呼吸机模块43与呼吸面罩等连接,协助伤员呼吸,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44用于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救治,超声模块46还可以通过发出超声波对伤员进行止血等急救处理。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野战急救单元体积较小,战士或者救援人员可以随身携带,且野战急救单元设有提手以及背带,方便战士以及救援人员将野战急救单元背着进入救援现场。此外,野战急救单元能够对危重伤员进行及时诊断以及急救处理,形成一个小型的ICU。并且,野战急救单元通过移动通信网络50与远程医疗平台51通信,获取后台的医疗专家协助对伤员的救治,可以大大提高伤员的救助效率。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实际应用时,还可以有更多的变化,例如箱体外除了设置双肩背带外,还设置单肩背带,方便救援人员单肩背负野战急救单元;或者,在箱体外侧设置可伸缩的拉杆,以便于救援人员拉动野战急救单元;又或者,在箱体上设置拉链,通过拉链实现箱盖与箱体的固定,或者在背带上设置拉链等、将伸缩杆以及背带隐藏在拉链包裹的袋子内,这样的改变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野战急救单元形状的改变、急救单元内各个模块放置位置的改变等变化也应该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野战急救单元,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一体化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为背囊式箱体,所述箱体外设有至少提手或背带;
所述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具有信息管理模块以及与所述信息管理模块电连接的生命体征监护模块、除颤仪模块、急救呼吸机模块、超声模块、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且所述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的面盖上设有至少一组第一插座,所述第一插座与所述生命体征监护模块、所述除颤仪模块、所述急救呼吸机模块、所述超声模块、所述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中至少一个电连接;
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内设有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收发无线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战急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块设置3G信号收发模块或者4G信号收发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野战急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内还设有GPS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野战急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有可翻开的箱盖,所述急救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块的所述面盖位于所述箱盖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野战急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盖上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接收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实时收集、存储和传输的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野战急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组第二插座,所述第二插座与所述生命体征监护模块、所述除颤仪模块、所述急救呼吸机模块、所述超声模块、所述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中至少一个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野战急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防水盖,所述第二插座位于所述防水盖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野战急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外侧设有至少一个配件袋,所述配件袋内装有与所述生命体征监护模块、所述除颤仪模块、所述急救呼吸机模块、所述超声模块、所述自动心肺复苏仪模块配合使用的配件。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野战急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与所述箱盖相对的一侧设有文件袋。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野战急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二个滑轮。
CN201520120298.XU 2015-02-28 2015-02-28 野战急救单元 Active CN204562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20298.XU CN204562377U (zh) 2015-02-28 2015-02-28 野战急救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20298.XU CN204562377U (zh) 2015-02-28 2015-02-28 野战急救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62377U true CN204562377U (zh) 2015-08-19

Family

ID=53855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20298.XU Active CN204562377U (zh) 2015-02-28 2015-02-28 野战急救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623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5944A (zh) * 2015-02-28 2015-05-13 珠海仁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野战急救单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5944A (zh) * 2015-02-28 2015-05-13 珠海仁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野战急救单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5944A (zh) 野战急救单元
CN104473732B (zh) 一种模块化救送一体装置
US7818840B2 (en) Foldable, portable trauma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patient platform
JP4121568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な患者モニタ・システム
CN100579445C (zh) 无线医用传感器系统
CN103239330B (zh) 一种院前急救车
US8033281B2 (en) Modular transportable life support device
RU2658466C1 (ru) Переносной и транспортируемый изолируемый роботизированный эвакуационный медицинский модуль
CN101653358A (zh) 移动便携式急救监测装置
CN201042462Y (zh) 一种具有远程医疗会诊功能的数字化医疗巡诊车
CN204562377U (zh) 野战急救单元
US20090124868A1 (en) Lightweight portable trauma treatment and patient monitoring device
US20200016421A1 (en) Defibrillator patient monitoring pod
CN201701391U (zh) 一种医用急救背囊
CN202437489U (zh) 一种院前急救车
CN202737915U (zh) 医疗通信管理机
CN202223216U (zh) 医疗设备远程通信采集终端
RU93655U1 (ru) Носимый телемедицинский диагност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т
CN216187101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多功能便携式转运箱
CN103239331A (zh) 一种院前巡回医疗车
CN203873753U (zh) S型一体式无线心电记录仪
CN216187102U (zh) 一种具有心电监护除颤功能的转运箱
JP2007521048A (ja) 複数の動作モードにおいて患者パラメータを監視および処理する携帯型システム
CN201755224U (zh) 无线健康跟踪仪
CN212756165U (zh) 一种基于移动ct多功能救护车的急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9060 Guangdong city of Zhuhai Province Nanping South Road No. 11 building two layer 1

Patentee after: ZHUHAI WEIH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9060 Guangdong city of Zhuhai Province Nanping South Road No. 11 building two layer 1

Patentee before: Zhuhai Ren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