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55017U -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55017U
CN204555017U CN201520109277.8U CN201520109277U CN204555017U CN 204555017 U CN204555017 U CN 204555017U CN 201520109277 U CN201520109277 U CN 201520109277U CN 204555017 U CN204555017 U CN 204555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ve groove
deep bead
ventilative
groove group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0927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炳超
文元彬
云前
叶月华
李海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0927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55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55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5501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上设有出风口;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挡风板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挡风板厚度的长条形的透风槽,所述多个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上被分成多个第一透风槽组和多个第二透风槽组,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垂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可以避免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由于安装位置以及安装角度的问题,导致风会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会引起不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可以避免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挡风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上设有出风口;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挡风板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挡风板厚度的长条形的透风槽,所述多个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上被分成多个第一透风槽组和多个第二透风槽组,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在挡风板上设置透风槽,从而在透风槽的作用下可以降低从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速,可以有效避免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从而提高用户的舒适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第一透风槽组的透风槽和第二透风槽组的透风槽在挡风板的表面上相互垂直,从而第一透风槽组的透风槽的出风方向和第二透风槽组的透风槽的出风方向不同,由此,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均匀性,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风槽组和所述多个第二透风槽组沿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水平延伸,所述多个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竖直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的上端敞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厚度方向倾斜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挡风板关闭所述出风口时,从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挡风板包括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叶片,相邻两个所述叶片之间限定出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上端敞开,所述多个叶片的下端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透风槽组和所述第二透风槽组分别形成在所述多个叶片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挡风板厚度的长条形的透风槽,所述多个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上被分成多个第一透风槽组和多个第二透风槽组,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垂直。应用该挡风板的空调器室内机可以避免空调器室内机产生的风直接吹到用户的身上,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挡风板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风槽组和所述多个第二透风槽组沿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水平延伸,所述多个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竖直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挡风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挡风板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沿C-C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室内机100;
机身1;出风口11;
挡风板2;
透风槽组3;透风槽31;
叶片4;避让槽5;第一透风槽组6;第二透风槽组7;对称叶片组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包括机身1和挡风板2。
如图1、图4、图6和图9所示,机身1上设有出风口11,挡风板2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11处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1。结合图9和图10所示,挡风板2上设有多个贯穿挡风板2厚度的长条形的透风槽31,多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长度方向上被分成多个第一透风槽组6和多个第二透风槽组7,第一透风槽组6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透风槽31,第二透风槽组7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透风槽31,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透风槽组7中的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垂直。“长度方向”即为图10所示的挡风板2的左右方向,如图10所示,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多个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分别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水平延伸,第二透风槽组7中的多个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分别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竖直延伸,这样第一透风槽组6内的透风槽31与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的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相互垂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透风槽组6和第二透风槽组7的设置可以提高挡风板2的散风能力。
当空调器室内机100工作且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即如图9所示的挡风板2的位置),空调器室内机100内产生的风通过挡风板2上的透风槽31吹出,由于每个透风槽31的槽宽较小,由此,可以利用透风槽31降低从出风口11吹出的风的速度,可以有效避免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以使得用户感觉无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第一透风槽组6的透风槽31和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相互垂直,从而第一透风槽组6的透风槽31的出风方向和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的出风方向不同,由此,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均匀性,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当空调器室内机100工作且挡风板2打开出风口11时,挡风板2可以在出风口11处进行转动,从而对从出风口11吹出的风起到引导的作用,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不仅可以满足普通的制冷和制热模式,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无风感模式,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通过在挡风板2上设置透风槽31,从而在透风槽31的作用下可以降低从出风口11吹出的风的风速,可以有效避免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从而提高用户的舒适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第一透风槽组6的透风槽31和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相互垂直,从而第一透风槽组6的透风槽31的出风方向和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的出风方向不同,由此,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均匀性,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多个第一透风槽组6和多个第二透风槽组7沿挡风板2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长度方向即为图10所示的挡风板2的左右方向。在左右方向上,邻近每个第一透风槽组6布置的透风槽组3为第二透风槽组7,邻近每个第二透风槽组7布置的透风槽组3为第一透风槽组6。交错排布的第一透风槽组6和第二透风槽组7可以提高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挡风板2的通风能力,并且可以通过不同延伸方向的透风槽31,可以使出风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多个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每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水平延伸,多个第二透风槽组7中的每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竖直延伸。可选地,第二透风槽组7中的每个透风槽31的上端敞开。上端敞开的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可以有利于透风槽31的通风。
可选地,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每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可以倾斜延伸。进一步地,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从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透风槽31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如图11所示,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也就是说,透风槽31的延伸方向与挡风板2的厚度的垂直方向非平行。图3所示的挡风板2的位置即为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的所在位置,如图11所示,此时通过透风槽31的风的风向可以水平向前,从而使得通过透风槽31吹出的风水平向前,避免向下直吹到用户的身上,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10所示,挡风板2包括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叶片4,相邻两个叶片4之间限定出避让槽5,避让槽5的上端敞开,多个叶片4的下端连接为一体,第一透风槽组6和第二透风槽组7分别形成在多个叶片4上。避让槽5的设置可以避免挡风板2的叶片4与转动的百叶产生干涉。进一步地,避让槽5的宽度可以大于透风槽31的宽度。避让槽5起到避让百叶的作用,百叶较大,需要避让槽5的宽度较大,透风槽31的宽度较小,可以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从而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无风感。
可选地,第一透风槽组6和第二透风槽组7均属于透风槽组3,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之间的间距大于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每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如图10所示,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之间的间距为避让槽5的宽度,避让槽5可用来避让百叶,避让槽5的宽度(即图10所示的避让槽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N,每组透风槽组3中相邻两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为M,M与N满足关系式:M<N。
可选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相邻两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相等。也就是说,每组透风槽组3内的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开布置,从而可以保证叶片4的通风规律性,以及保证透风槽31的通风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可选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的数量相等。如图2、图5、图7和图10所示,每个叶片4上的透风槽31的数量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相等。需要解释的是,透风槽31为长条形,每组透风槽组3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透风槽31,“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指相应透风槽组3中的任意一个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相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相等”,可以是指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相等,相间隔的两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等;或者整个挡风板2上的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不相等。
由于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相等,因此,从不同透风槽组3吹出的风向是不同的,由此可以提高出风的均匀性,进一步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2、图5、图7和图10所示,挡风板2包括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叶片4,相邻两个叶片4之间限定出避让槽5,避让槽5的上端敞开,多个叶片4的下端连接为一体,多组透风槽组3分别形成在多个叶片4上。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可以设有百叶(图未示出),百叶设置在出风口11处且位于挡风板2内侧,以起到导风作用,避让槽5的设置可以避免挡风板2的叶片4与运动的百叶产生运动干涉,从而可以保证挡风板2和百叶的正常工作。多个叶片4的下端连接为一体,可以保证挡风板2的旋转带动所有叶片4保持同步运动,从而提高多个叶片4的联动性,以及保证挡风板2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多个叶片4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对称叶片组8,在对称叶片组8内的每个叶片4上的透风槽组3相对于对称叶片组8的中线L对称布置。也就是说,相对于对称叶片组8的中线L距离相等的两个叶片4上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倾斜方向相反,并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等,即对称叶片组8内的叶片4的结构相对于中线L对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2所示,当对称叶片组8为奇数组叶片4时,中线L位于对称叶片组8中间的叶片4的中心竖直线上,如图2所示,可选地,位于对称叶片组8中间的叶片4上的多个透风槽31在叶片4的表面上水平延伸,位于该中间的叶片4两侧且距其长度相等的两个叶片4上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角度相等,但是夹角方向相反,即位于该中间的叶片4两侧且距其长度相等的两个叶片4上的透风槽31对称布置。当对称叶片组8为偶数组时,中线L位于对称叶片组8的中部两个叶片4之间,位于中线两侧且到其距离相等的两个叶片4上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角度相等,方向相反,即位于该中线两侧且距其长度相等的两个叶片4上的透风槽31对称布置。
可选地,多个叶片4中除去对称叶片组8中的叶片4上的透风槽31可以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对称叶片组8的右侧的叶片4上的透风槽31沿水平方向延伸,但是不限于此,该叶片4上的透风槽31还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对称叶片组8外侧(左侧或右侧)的叶片4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
进一步地,在挡风板2从两侧指向中部的方向上,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逐渐减小。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相邻两组中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差值具有预定值。可选地,预定值可以为15°。如图2所示,位于对称叶片组8的左端的叶片4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位于对称叶片组8中间的叶片4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位于对称叶片组8的左端的叶片4和中间的叶片4之间的叶片4上,从左至右的方向上,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依次为75°、60°、45°、30°、15°。进一步地,位于对称叶片组8的右端的叶片4的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位于对称叶片组8的右端的叶片4和中间的叶片4之间的叶片4上,从左至右的方向上,透风槽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依次为15°、30°、45°、60°、75°。
可选地,每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可以倾斜延伸。进一步地,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从透风槽31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如图3所示,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也就是说,透风槽31的延伸方向与挡风板2的厚度的垂直方向非平行。图3所示的挡风板2的位置即为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的所在位置,如图3所示,此时通过透风槽31的风的风向可以水平向前,从而使得通过透风槽31吹出的风水平向前,避免向下直吹到用户的身上,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可选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相邻两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相等。也就是说,每组透风槽组3内的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开布置,从而可以保证叶片4的通风规律性,以及保证透风槽31的通风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同样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的数量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每个透风槽31可以相互平行且分别沿挡风板2的宽度方向竖直延伸。“宽度方向”即为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如图5所示,多个透风槽31沿挡风板2的长度方向(图5所示的左右方向)相互平行。
可选地,如图5所示,挡风板2包括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叶片4,相邻两个叶片4之间限定出避让槽5,避让槽5的上端敞开,多个叶片4的下端连接为一体,多组透风槽组3分别形成在多个叶片4上。避让槽5的设置可以避免挡风板2的叶片4与转动的百叶产生干涉。进一步地,避让槽5的宽度可以大于透风槽31的宽度。避让槽5起到避让百叶的作用,百叶较大,需要避让槽5的宽度较大,透风槽31的宽度较小,可以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
可选地,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之间的间距大于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每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如图5所示,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之间的间距为避让槽5的宽度,避让槽5可用来避让百叶,避让槽5的宽度(即图2所示的避让槽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N,每组透风槽组3中相邻两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为M,M与N满足关系式:M<N。可选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相邻两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相等。也就是说,每组透风槽组3内的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开布置,从而可以保证叶片4的通风规律性,以及保证透风槽31的通风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每个透风槽31的上端敞开以使每个叶片4形成为梳齿状。可以理解的是,梳齿状的透风槽31可以有利于透风槽31的通风。但是不限于此,每个叶片4上的多个透风槽31的上端可以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每个叶片4的结构强度。
同样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的数量可以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每个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分别沿挡风板2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长度方向”即为图7所示的左右方向,如图7所示,每个透风槽31分别沿挡风板2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而且每个透风槽组3内的多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宽度方向(即图7所示的上下方向)相互平行。
可选地,如图7所示,挡风板2包括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叶片4,相邻两个叶片4之间限定出避让槽5,避让槽5的上端敞开,多个叶片4的下端连接为一体,多组透风槽组3分别形成在多个叶片4上。避让槽5的设置可以避免挡风板2的叶片4与转动的百叶产生干涉。进一步地,避让槽5的宽度可以大于透风槽31的宽度。避让槽5起到避让百叶的作用,百叶较大,需要避让槽5的宽度较大,透风槽31的宽度较小,可以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
可选地,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之间的间距大于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每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如图7所示,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之间的间距为避让槽5的宽度,避让槽5可用来避让百叶,避让槽5的宽度(即图2所示的避让槽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N,每组透风槽组3中相邻两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为M,M与N满足关系式:M<N。
可选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相邻两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相等。也就是说,每组透风槽组3内的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开布置,从而可以保证叶片4的通风规律性,以及保证透风槽31的通风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同样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的数量可以相等。可选地,每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可以倾斜延伸。进一步地,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从透风槽31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如图8所示,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也就是说,透风槽31的延伸方向与挡风板2的厚度的垂直方向非平行。图3所示的挡风板2的位置即为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的所在位置,如图8所示,此时通过透风槽31的风的风向可以水平向前,从而使得通过透风槽31吹出的风水平向前,避免向下直吹到用户的身上,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挡风板2,结合图9和图10所示,挡风板2上设有多个贯穿挡风板2厚度的长条形的透风槽31,多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长度方向上被分成多个第一透风槽组6和多个第二透风槽组7,第一透风槽组6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透风槽31,第二透风槽组7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透风槽31,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透风槽组7中的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垂直。“长度方向”即为图10所示的挡风板2的左右方向,如图10所示,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多个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分别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水平延伸,第二透风槽组7中的多个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分别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竖直延伸,这样第一透风槽组6内的透风槽31与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的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相互垂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透风槽组6和第二透风槽组7的设置可以提高挡风板2的散风能力。
而且第一透风槽组6的透风槽31和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相互垂直,从而第一透风槽组6的透风槽31的出风方向和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的出风方向不同,由此,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均匀性,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挡风板2,应用该挡风板2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避免空调器室内机100产生的风直接吹到用户的身上,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多个第一透风槽组6和多个第二透风槽组7沿挡风板2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长度方向即为图10所示的挡风板2的左右方向。在左右方向上,邻近每个第一透风槽组6布置的透风槽组3为第二透风槽组7,邻近每个第二透风槽组7布置的透风槽组3为第一透风槽组6。交错排布的第一透风槽组6和第二透风槽组7可以提高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挡风板2的通风能力,并且可以通过不同延伸方向的透风槽31,可以使出风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多个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每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水平延伸,多个第二透风槽组7中的每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表面上竖直延伸。可选地,第二透风槽组7中的每个透风槽31的上端敞开。上端敞开的第二透风槽组7的透风槽31可以有利于透风槽31的通风。
可选地,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每个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可以倾斜延伸。进一步地,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从第一透风槽组6中的透风槽31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如图11所示,透风槽31在挡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也就是说,透风槽31的延伸方向与挡风板2的厚度的垂直方向非平行。图3所示的挡风板2的位置即为挡风板2关闭出风口11时的所在位置,如图11所示,此时通过透风槽31的风的风向可以水平向前,从而使得通过透风槽31吹出的风水平向前,避免向下直吹到用户的身上,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10所示,挡风板2包括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叶片4,相邻两个叶片4之间限定出避让槽5,避让槽5的上端敞开,多个叶片4的下端连接为一体,第一透风槽组6和第二透风槽组7分别形成在多个叶片4上。避让槽5的设置可以避免挡风板2的叶片4与转动的百叶产生干涉。进一步地,避让槽5的宽度可以大于透风槽31的宽度。避让槽5起到避让百叶的作用,百叶较大,需要避让槽5的宽度较大,透风槽31的宽度较小,可以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从而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无风感。
可选地,第一透风槽组6和第二透风槽组7均属于透风槽组3,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之间的间距大于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每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如图10所示,相邻两组透风槽组3之间的间距为避让槽5的宽度,避让槽5可用来避让百叶,避让槽5的宽度(即图10所示的避让槽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N,每组透风槽组3中相邻两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为M,M与N满足关系式:M<N。
可选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相邻两个透风槽31之间的间距相等。也就是说,每组透风槽组3内的透风槽31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开布置,从而可以保证叶片4的通风规律性,以及保证透风槽31的通风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可选地,每组透风槽组3中的透风槽31的数量相等。如图2、图5、图7和图10所示,每个叶片4上的透风槽31的数量相等。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该挡风板2还可以应用在其他任意的出风设备上,例如空调器室外机,该挡风板2可以设置在空调器室外机的出风口处,由此可以避免空调器室外机的出风直吹到户外运动的人员的身上,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或者,该挡风板2还可以应用于例如加湿器等家用设备,该挡风板可以应用在加湿器的蒸汽出口处,从而将蒸汽出口吹出的蒸汽打散,提高加湿器的加湿均匀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上设有出风口;
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挡风板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挡风板厚度的长条形的透风槽,所述多个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上被分成多个第一透风槽组和多个第二透风槽组,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风槽组和所述多个第二透风槽组沿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水平延伸,所述多个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竖直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的上端敞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厚度方向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关闭所述出风口时,从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包括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叶片,相邻两个所述叶片之间限定出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上端敞开,所述多个叶片的下端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透风槽组和所述第二透风槽组分别形成在所述多个叶片上。
8.一种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挡风板厚度的长条形的透风槽,所述多个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上被分成多个第一透风槽组和多个第二透风槽组,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所述透风槽,所述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的延伸方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风槽组和所述多个第二透风槽组沿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水平延伸,所述多个第二透风槽组中的每个所述透风槽在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竖直延伸。
CN201520109277.8U 2015-02-13 2015-02-13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555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09277.8U CN204555017U (zh) 2015-02-13 2015-02-13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09277.8U CN204555017U (zh) 2015-02-13 2015-02-13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55017U true CN204555017U (zh) 2015-08-12

Family

ID=53830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09277.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555017U (zh) 2015-02-13 2015-02-13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5501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4463A (zh) * 2015-02-13 2015-05-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107355875A (zh) * 2017-08-21 2017-11-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355877A (zh) * 2017-08-21 2017-11-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4463A (zh) * 2015-02-13 2015-05-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104654463B (zh) * 2015-02-13 2017-06-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107355875A (zh) * 2017-08-21 2017-11-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355877A (zh) * 2017-08-21 2017-11-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54463A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204739747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204629956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208566883U (zh) 导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4697053A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204555017U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207262678U (zh)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4676758A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104236038A (zh) 空调导风板及空调器
CN104654464A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2045550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104697057A (zh) 空调室内机和挡风板
CN105352159A (zh) 一种导风格栅及窗式空调
CN107702308A (zh)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4236041A (zh) 空调导风板及空调器
CN204555018U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204555016U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104654465A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204555025U (zh) 空调室内机和挡风板
CN205403092U (zh) 空调出风口结构及空调
CN113357707A (zh) 立式空调
CN113048641A (zh) 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04697050A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挡风板
CN203375632U (zh) 空调导风板及空调器
CN114322079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60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