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36993U - 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36993U CN204536993U CN201520213546.5U CN201520213546U CN204536993U CN 204536993 U CN204536993 U CN 204536993U CN 201520213546 U CN201520213546 U CN 201520213546U CN 204536993 U CN204536993 U CN 2045369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wall
- contact panel
- casing
- glue
- surround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80000255884 Dispatching compan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81999990011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compan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5 chemical reaction product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91 gu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57 shell material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42 week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产品,具体的说是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终端设备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除了可以收发短信及打电话之外,还可以用手机进行上网、收发邮件、听音乐、玩游戏等。并且,终端设备也从原有的按键式,发展为现在的触摸式。
[0003] 但是随着各类终端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大屏幕的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例如:手机。
[0004] 而目前,手机的发展趋势要求手机的边框越做越窄,但由于在加工过程中,触控面板是粘接在手机的窄边框上的,由于边框较窄的缘故,导致两者的粘接面较小,从而会导致粘接不牢靠,出现触控面板脱落的现象。所以,为了防止手机屏幕发生侧面漏光,手机的边框通常会做的稍宽一点来包围屏幕的侧面以解决侧面漏光的问题,但是做宽边框又不符合窄边框的发展趋势。
[0005] 另外,由于手机屏幕越做越大再加上边框,造成手机的整体宽度较大影响握持感,用户总是有一种握不住手机的感觉,造成操作和携带不方便。由于边框的存在使得手机机身正面尺寸增大,从而造成屏幕显示区域占机身正面的占比减小,由此给用户造成一种屏幕变小的错觉,还有屏幕被边框包围的约束感,都会影响手机整体的设计观感。
[0006] 此外,由于目前的屏幕在与手机机壳进行组装时一般是通过点胶完成与机壳之间进行装配,而在点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屏幕在放入到机壳内时的精确度,一般都是需要通过点胶治具对屏幕进行定位,但由于点胶治具同机壳存在组装公差,而当屏幕放入机壳内后同点胶治具与机壳之间又会存在公差,从而使得点胶时会对屏幕四周造成定位不精准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一种终端设备,不但具有较大的屏占比,而且可同时解决屏幕漏光和触控面板出现脱落的问题,并且在将屏幕与机壳进行组装的过程中,还可保证屏幕定位的精准性。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含由触控面板和显示屏组成的触控显示模组、用于容纳所述显示模组的机壳;其中,所述机壳包含底板和环绕在所述底板四周的侧壁,且所述侧壁在所述底板上所围成的区域构成用于容纳所述显示模组的型腔,所述侧壁上还具有对所述触控面板进行定位的定位侧,且所述侧壁与所述触控面板之间通过胶层相互粘结;
[0009] 其中,所述侧壁上的定位侧在所述触控面板放入所述机壳内后抵住所述触控面板的四周。
[001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机壳的侧壁上具有对显示模组的触控面板进行定位的定位侧,当将带有触控面板的显示模组放入到机壳内后,可由侧壁上的定位侧直接抵住触控面板的四周,以此实现屏幕与机壳在装配时触控面板在机壳上的精确定位,从而避免了采用点胶治具进行定位时而造成的组装公差,实现触控面板在机壳上的精确定位。另外,由于触控面板是直接与机壳的侧壁相互粘结,并且消除了采用点胶治具而造成的组装公差,从而可效降低屏幕的漏光现象,并且还省去了在触控面板的四周制作边框的步骤,以此来增加屏幕的屏占比,提高用户体验。
[0011]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侧为所述机壳侧壁的外侧有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均布在所述侧壁上的可折断凸块;其中,各可折断凸块所围成的区域构成用于容纳所述触控面板的腔体,所述触控面板的四周抵住各可折断凸块的内侧面,而所述触控面板的底部抵在所述侧壁的上表面上。由此可知,由于定位侧为由均布在机壳侧壁上的可折断凸块构成,当将带有触控面板的显示模组放入机壳内后,可由均布在侧壁上的可折断凸块对触控面板进行定位,以此实现触控面板的精确定位,避免采用点胶治具时所带来的组装公差。并且在完成显示模组的装配后,可将机壳侧壁上的可折断凸块折断,然后消除折断可折断凸块时所产生的毛刺,以保证机壳表面的平整性。
[0012] 并且,所述可折断凸块的内侧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机壳侧壁外侧以外。从而在折断可折断凸块时,可避免对机壳侧壁本身造成损伤。
[0013] 另外,所述胶层设置在所述侧壁的上表面上,所述侧壁的上表面通过所述胶层与所述触控面板的底部相互粘结,以此实现触控面板在机壳上的固定。
[0014]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侧为所述侧壁的上表面,且所述侧壁的上表面为从所述侧壁的内侧到外侧逐渐向上倾斜的第一斜面;而所述触控面板从上到下逐渐向内收缩,使所述触控面板的四周构成与所述侧壁的上表面相互契合的第二斜面。从而使得在将带有触控面板的显示模组放入机壳内时,可通过触控面板与机壳侧壁上的两组斜面的相互契合,完成触控面板在机壳上的定位。
[0015] 并且,所述胶层设置在所述侧壁的上表面上,所述侧壁的上表面通过所述胶层与触控面板四周的侧面相互粘结,以此实现触控面板在机壳上的固定。
[0016]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侧为所述侧壁的上表面从外到内有部分向上隆起形成位于所述侧壁之上的框体;其中,所述框体与所述侧壁的上表面构成用于容纳所述触控面板的腔体,且所述触控面板的四周抵住所述框体的内侧面,而所述触控面板的底部抵在所述侧壁的上表面上。从而使得在将带有触控面板的显示模组放入机壳内时,可通过框体的内侧实现对触控面板的定位,以保证触控面板在与机壳组装时的精确度。
[0017] 并且,所述胶层设置在所述侧壁的上表面上,所述侧壁的上表面通过所述胶层与所述触控面板的底部相互粘结,以此实现触控面板在机壳上的固定。
[0018]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侧为所述侧壁从上到下有部分向所述型腔内部弯折构成的内弯折部,且所述内弯折部的内侧面为从所述内弯折部的根部到顶部逐渐向所述型腔内倾斜的第三斜面;而所述触控面板从上至下逐渐向外扩张,使所述触控面板的四周构成与所述内弯折部的内侧面相互契合的第四斜面。从而使得在将带有触控面板的显示模组放入机壳内时,可通过内弯折部的第三斜面与触控面板的第四斜面的相互契合,实现触控面板在机壳上的定位,以保证触控面板在与机壳组装时的精确度。
[0019] 并且,所述胶层设置在所述内弯折部的内侧面上,所述内弯折部的内侧面通过所述胶层与所述触控面板四周的侧面相互粘结,以此实现触控面板在机壳上的固定。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机壳的俯视图;
[002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折断可折断凸块时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0027]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包含由触控面板1-1和显示屏1-2组成的触控显示模组1,还包含用于容纳显示模组I的机壳2。其中,该机壳2由底板2-2和环绕在底板2-2四周的侧壁2-1组成,且侧壁2-1在底板2_2上所围成的区域构成用于容纳显示模组的型腔。
[002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绕在底板2-2四周的侧壁2-1上还具有对触控面板1-1进行定位的定位侧,且侧壁2-1与触控面板1-1之间通过胶层(图中未标示)相互粘结。
[0029] 其中,侧壁2-1上的定位侧在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2放入机壳2内后抵住触控面板1-1的四周。
[0030]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机壳2的侧壁2-1上具有对显示模组I的触控面板
1-1进行定位的定位侧,并且当将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I放入到机壳2内后,可由侧壁2-1上的定位侧直接抵住触控面板1-1的四周,以此实现屏幕与机壳2在装配时触控面板1-1在机壳2上的精确定位,从而避免了采用点胶治具进行定位时而造成的组装公差,实现触控面板1-1在机壳2上的精确定位。另外,由于触控面板1-1是直接与机壳2的侧壁
2-1相互粘结,并且消除了采用点胶治具而造成的组装公差,从而可效降低显示模组I的漏光现象,同时还省去了在触控面板1-1的四周制作边框的步骤,以此来增加屏幕的屏占比,提尚用户体验。
[0031] 具体的说,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侧为侧壁2-1的外侧向外延伸所形成的均布在侧壁2-1上的可折断凸块2-3。其中,各可折断凸块2-3所围成的区域构成用于容纳触控面板1-1的腔体,在将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I放入到机壳2内后,触控面板1-1的四周会直接抵住各可折断凸块2-3的内侧面,而触控面板1-1的底部会直接抵在机壳2侧壁的上表面。
[0032]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胶层直接设置在侧壁2-1的上表面上,从而使得机壳的侧壁2-1的上表面能够通过胶层与触控面板1-1的底部相互粘结,以此实现触控面板1-1在机壳2上的固定。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胶层可直接采用点胶机对机壳侧壁2-1的上表面进行点胶构成,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胶层也可采用其他的方式形成,而在本实施方式在红不作具体限定。
[0033]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定位侧为由均布在侧壁2-1上的可折断凸块2-3构成,当将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I放入机壳内后,可由均布在侧壁2-1上的可折断凸块2-3对触控面板1-1进行定位,以此实现触控面板的精确安装。
[003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折断凸块2-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定位需求以及触控面板的大小进行相应的增加或者减少,但应该在侧壁2-1对应触控面板1-1的每一侧至少设置一个,以此确保定位的精准性。另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当完成触控面板1-1的固定后,可将形成在侧壁2-1上的可折断凸块2-3朝向图3所示的箭头方向完全折断,然后采用专用的工具,例如:美工刀、锉刀等,消除可折断凸块2-3在折断后所产生的毛刺,以保证机壳2外部的平整性。并且,当将可折断凸块2-3折断后,由于整个机壳2的侧壁2-1是位于触控面板1-1之下的,所以使得终端设备的正面为一个无边框的设计结构,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屏幕的屏占比,提高其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握持感受。
[0035] 并且,为了保证在折断可折断凸块2-3时,不会对机壳的侧壁造成损伤,可将可折断凸块2-3的内侧所在的平面尽量设置在位于侧壁2-1的外侧以外,从而在折断可折断凸块2-3时,可让可折断凸块2-3在折断时的受力点尽量集中在侧壁2-1的外部,以使得可折断凸块2-3被折断后的断痕不会影响到侧壁2-1本身,因此可避免对侧壁2-1本身造成损伤。
[0036]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终端设备,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侧为侧壁2-1的上表面,且侧壁2-1的上表面为从侧壁2-1的内侧到外侧逐渐向上倾斜的第一斜面2-7。而触控面板1-1从上到下逐渐向内收缩,使触控面板1-1的四周构成与侧壁2-1的上表面相互契合的第二斜面1-4。
[0037]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当将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I放入机壳2内时,由于机壳2的侧壁2-1的上表面为从侧壁2-1的内侧到外侧逐渐向上倾斜的第一斜面2-7,而触控面板1-1的四周构成与侧壁2-1的上表面相互契合的第二斜面1-4,从而使得触控面板1-1与机壳2的侧壁2-1之间可通过两组斜面的相互契合,实现触控面1-1在在机壳2上的定位。
[0038]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胶层直接设置在侧壁2-1的上表面上,从而使得机壳的侧壁2-1的上表面能够通过胶层与触控面板1-1的底部相互粘结,以此实现触控面板1-1在机壳2上的固定。
[0039]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显示模组I在与机壳2进行组装后,确保触控面板1-1上表面能够与机壳2的侧壁2-1的最高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以提高整机的一体性。在设计机壳2时,应尽量将侧壁2-1上表面的长度与触控面板1-1四周斜面的长度设计成一致,从而在将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I放入至机壳2内后,触控面板1-1的四周能够与机壳2的侧壁2-1的上表面完全契合,从而保证触控面板1-1的上表面能够与机壳2的侧壁2-1的最高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0040]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终端设备,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侧为侧壁2-1的上表面从外到内有部分向上隆起构成位于侧壁2-1之上的框体2-4。
[0041] 其中,框体2-4与侧壁2-1的上表面构成用于容纳触控面板1-1的腔体,且触控面板1-1的四周抵住框体2-4的内侧面,而触控面板1-1的底部抵在侧壁2-1的上表面上。
[0042]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当将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1放入机壳2内时,由于侧壁2-1的上表面上具有一个对触控面板1-1进行定位的框体2-4,从而使得触控面板1-1在与侧壁2-1进行组合时,可通过框体2-4的内侧面实现对触控面板1-1的定位,以保证触控面板1-1在与机壳2组装时定位的精确度。
[0043]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胶层直接设置在侧壁2-1的上表面上,从而使得机壳的侧壁2-1的上表面能够通过胶层与触控面板1-1的底部相互粘结,以此实现触控面板1-1在机壳2上的固定。
[0044] 需要说明的是,当将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1放入到机壳2内后,为了保证触控面板1-1的上表面与框体2-4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应将形成在侧壁2-1上表面上的框体2-4的高度加工至同触控面板1-1的厚度完全一致。并且当触控面板1-1放入到框体2-4内后,由于框体2-4的内侧时紧贴于触控面板1-1的四周的,从而使得框体2-4的上表面构成了围绕在显示模组1外围的边框,且边框的厚度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增大或减小,使整个终端设备具有超窄边框的设计结构,提高其用户的使用感受。
[0045]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终端设备,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侧为侧壁2-1从上到下有部分向型腔内部弯折构成的内弯折部2-5,且内弯折部2-5的内侧面为从内弯折部2-5的根部到顶部逐渐向型腔内倾斜的第三斜面2-6。而触控面板1-1从上至下逐渐向外扩张,使触控面板1-1的四周构成与内弯折部2-5的内侧面相互契合的第四斜面1-3。
[0046] 并且,在实际的组装过程中,机壳2的底板2-2与环绕在底板2-2四周的侧壁2_1之间可采用分体式的结构设计,使得环绕在底板2-2四周的侧壁2-1构成一个可以容纳显示模组的框体,且框体的底部具有一个能够被底板2-2封闭的开口。
[0047] 具体的说,在组装过程中,可先将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1从框体底部的开口处放入至框体内,直到触控面板1-1的四周完全抵住侧壁2-1的弯折部2-5的内侧面即可,而底板2-2可在显示模组完全放入由侧壁2-1所围成的框体内后对框体底部的开口进行封闭。
[0048]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当将带有触控面板1-1的显示模组放入机壳2内后,可由弯折部2-5直接倒扣住触控面板1-1,并通过内弯折部2-5内侧的第三斜面2-6与触控面板1-1四周的第四斜面1-3的相互契合,实现触控面板1-1在机壳2内的定位,从而保证了触控面板1-1在与机壳2组装时的定位精度。
[0049]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胶层直接设置在内弯折部2-5的内侧面上,从而使得内弯折部2-5的内侧面可通过胶层与触控面板的四周相互粘结,以此实现触控面板1-1在机壳2内的固定。
[0050]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13546.5U CN204536993U (zh) | 2015-04-09 | 2015-04-09 | 终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13546.5U CN204536993U (zh) | 2015-04-09 | 2015-04-09 | 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36993U true CN204536993U (zh) | 2015-08-05 |
Family
ID=53750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13546.5U CN204536993U (zh) | 2015-04-09 | 2015-04-09 | 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536993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85260A (zh) * | 2015-09-10 | 2015-12-23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
CN105867547A (zh) * | 2016-04-21 | 2016-08-17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指纹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06657476A (zh) * | 2017-01-09 | 2017-05-10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显示屏组件、电子装置及制造方法 |
WO2018126838A1 (en) * | 2017-01-09 | 2018-07-12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Display panel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WO2018177387A1 (zh) * | 2017-03-31 | 2018-10-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装置及终端设备 |
-
2015
- 2015-04-09 CN CN201520213546.5U patent/CN204536993U/zh active IP Right Grant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85260A (zh) * | 2015-09-10 | 2015-12-23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
CN105867547A (zh) * | 2016-04-21 | 2016-08-17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指纹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06657476A (zh) * | 2017-01-09 | 2017-05-10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显示屏组件、电子装置及制造方法 |
WO2018126838A1 (en) * | 2017-01-09 | 2018-07-12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Display panel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10405439B2 (en) | 2017-01-09 | 2019-09-03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Display panel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WO2018177387A1 (zh) * | 2017-03-31 | 2018-10-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装置及终端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231981U (zh) | 消费者电子产品 | |
CN204216293U (zh) | 插座电连接器之补强结构 | |
KR102009744B1 (ko) | 휴대용 전자기기 및 이의 커버장치 | |
CN101604185B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 | |
US7988495B2 (en) | Connector | |
CN103595874B (zh) | 控制手机应用程序的方法、手机保护盖及手机保护盖套件 | |
CN104601753B (zh) | 一种窄边框手机结构 | |
CN203590266U (zh) | 一种终端的前壳与前壳结构 | |
CN104065771B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带有按键结构的sim卡托 | |
EP2852006B1 (en) | Connection member for headset plug, headset jack and terminal device | |
US10042449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nput assembly, input assembly and terminal | |
CN204334664U (zh) | 双屏通信终端 | |
MX2012008888A (es) | COVER FOR PORTABLE DEVICE. | |
CN203252107U (zh) | 电子产品保护套 | |
CN103543547B (zh) | 电子装置 | |
CN204650103U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5182605B (zh) | 一种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 |
CN103384285A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205545451U (zh) | 一种三合一手机听筒结构 | |
CN202856828U (zh) | 具备侧键的便携式终端 | |
CN204652825U (zh) | 一种显示器边框结构、显示装置 | |
CN203562577U (zh) | 一种防水型耳机插座 | |
CN103984452A (zh) | 触控面板总成与电子装置 | |
CN203720859U (zh) | 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触控盖板及电子设备 | |
CN105462513B (zh) | 一种用于屏幕粘合的背胶件及其生产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