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18021U - 耳机控制板及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控制板及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18021U
CN204518021U CN201520201964.2U CN201520201964U CN204518021U CN 204518021 U CN204518021 U CN 204518021U CN 201520201964 U CN201520201964 U CN 201520201964U CN 204518021 U CN204518021 U CN 204518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earphone
main body
intersection point
control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019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峰
胡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NAXI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NAXI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NAXI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NAXI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019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18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18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1802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耳机控制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端和另一端,至少所述主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耳机的连接线上,所述主体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连线形成一直线;至少两个按键,所述按键位于所述主体上,其中,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一垂足,所述一按键到所述第一垂足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另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二垂足,所述另一按键到所述第二垂足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含上述耳机控制板的耳机。本实用新型的耳机控制板及耳机可以方便、准确地选择需操作的按键。

Description

耳机控制板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控制板及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在现代电子设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等)中是不可少的外围电子设备。在现有耳机的控制板中,所有的按键(包括音量增加键+、音量减小键-以及接听键c)都集中在耳机控制板的同一面上。当使用者在使用时,需要上下滑动手指以触摸需要操作的按键,但是所有的按键都集中在耳机控制板的同一面上,使得使用者不易分辨出需要操作的按键,选择按键不方便,经常出现误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控制板及耳机,可以方便、准确地选择需操作的按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控制板,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端和另一端,至少所述主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耳机的连接线上,所述主体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连线形成一直线;
至少两个按键,所述按键位于所述主体上,其中,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一垂足,所述一按键到所述第一垂足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另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二垂足,所述另一按键到所述第二垂足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再一按键,所述再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三垂足,所述再一按键到所述第三垂足的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再一按键和另一按键互不相背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一按键和再一按键均为音量控制键, 所述另一按键为接听键。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多个附加按键,所有所述多个附加按键到所述直线的垂足到对应的所述多个附加按键的方向均相同。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多个附加按键到所述直线的垂足到对应的所述多个附加按键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三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多个附加按键和所述一按键互不相背设置,且所述多个附加按键和所述另一按键互不相背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一按键位于所述第一面上,所述另一按键位于所述第二面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互不相背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一通音孔,所述主体还包括第三面,所述通音孔位于所述第三面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主体为棱柱形,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均为所述棱柱形的侧面。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主体包括一曲面,所述一按键和另一按键均位于所述曲面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主体为圆柱形,所述曲面为所述圆柱形的侧面。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一通音孔,所述通音孔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四垂足,所述通音孔到所述第四垂足的方向为第四方向,所述第四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四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一按键和另一按键互不相背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控制板中,所述主体通过所述一端和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耳机的连接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面,还提供一种耳机,包括如上任意一种所述的耳机控制板。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中,所述耳机为蓝牙耳机,所述耳机还包括耳塞和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耳塞,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体的一端。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中,所述耳机为有线耳机,所述耳机还包括第一耳塞、第二耳塞、耳机插头和连接线,所述连接线包括耳机插头、第一耳塞段、第二耳塞段以及汇合部,所述耳机插头段、第一耳塞段和第二耳塞段通过所述汇合部连接在一起,所述耳机插头段的一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头,所述耳机插头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汇合部,所述第一耳塞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耳塞,所述第一耳塞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汇合部,所述第二耳塞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耳塞,所述第二耳塞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汇合部;所述主体通过所述一端和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耳塞段上,或,所述主体通过所述一端和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耳机插头段和汇合部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控制板及耳机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控制板及耳机中,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一垂足,所述一按键到所述第一垂足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另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二垂足,所述另一按键到所述第二垂足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使得所述一按键和另一按键设置在所述耳机控制板的不同方位,方便区分不同的按键,使用者仅需旋转所述耳机控制板或转动手指,便可以选择需操作的按键,以方便、准确地选择需操作的按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耳机的示意图;
图2a-图2d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耳机控制板的示意图;
图3a-图3c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耳机控制板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耳机控制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耳机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耳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耳机控制板及耳机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耳机控制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端和另一端,至少所述主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耳机的连接线上,所述主体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连线形成一直线;至少两个按键,所述按键位于所述主体上,其中,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一垂足,所述一按键到所述第一垂足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另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二垂足,所述另一按键到所述第二垂足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所述一按键和另一按键设置在所述耳机控制板的不同方位,方便区分不同的按键,使用者仅需旋转所述耳机控制板或转动手指,便可以选择需操作的按键,以方便、准确地选择需操作的按键。。
以下列举所述耳机控制板及耳机的几个实施例,以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应当明确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限制于以下实施例,其他通过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的改进亦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之内。
第一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耳机为有线耳机。请参阅图1和图2a-图2d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耳机的示意图;图2a-图2d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耳机控制板的示意图;图2a-图2d分别表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耳机控制板。
如图1所示,所述耳机1包括耳机插头11(可以插入手机或电脑等音频设备)、第一耳塞12、第二耳塞13、连接线14以及耳机控制板15,所述连接线14用于所述耳机1中不同部件间传输信号,所述耳机插头11通过一连接线14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耳塞12和第二耳塞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耳机1为耳麦,所以,所述连接线14包括麦克信号线MIC、第一耳塞信号线HPR、第二耳塞信号线HPL以及地线GND,所述麦克信号线MIC、第一耳塞信号线HPR、第二耳塞信号线HPL以及地线GND分别与所述耳机插头11相连接,以传输对应的信号。但所述连接线14并不限于上述四根信号线,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耳机1还可以为耳机,所以,所述连接线14只包括第一耳塞信号线HPR、第二耳塞信号线HPL以及地线GND。在图1中,所述耳机插头11为传统的圆头四线式插头,但是,所述耳机插头11并不限于圆头四线式插头,比如,所述耳机插头11还可以为USB式插头等形式,只要耳机插头11可以传输音频信号,亦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之内。
较佳的,所述连接线14包括耳机插头段141、第一耳塞段142、第二耳塞段143、汇合部144,所述耳机插头段141、第一耳塞段142和第二耳塞段143通过汇合部144连接在一起,所述耳机插头段141的一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头11,所述耳机插头段14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汇合部144,所述第一耳塞段14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耳塞12,所述第一耳塞段142的另一端连接汇合部144,所述第二耳塞段14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耳塞13,所述第二耳塞段1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汇合部144。所述连接线14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所述耳机1为头戴式耳塞,此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在此不作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耳机控制板15连接在所述第二耳塞段143中,所述第二耳塞段143包括第一段14a和第二段14b,第一段14a用于连接所述汇合部144,第二段14b用于连接第二耳塞段143,所述耳机控制板15分别连接第一段14a和第二段14b。
如图2a所示,所述的耳机控制板15包括主体150,所述主体150包括相对 设置的一端151和另一端152,所述一端151和另一端152设置在所述主体150相对背离的两端,所述主体150通过所述一端151和另一端152连接于所述第一耳塞段14上。所述主体150上设置于至少两个按键:一按键M1、另一按键M2。
如图2b所示,所述主体150的一端151和另一端152的连线形成一直线L,所述一按键M1到所述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第一垂足O1,所述一按键M1到所述第一垂足O1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另一按键M2到所述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第二垂足O2,所述另一按键M2到所述第二垂足O2的方向为第二方向Y,所述第一方向X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Y(包括矢量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所述主体150包括第一面15a和第二面15b,所述一按键M1位于所述第一面15a上,所述另一按键M2位于所述第二面15b上。较佳的,所述第一面15a和第二面15b互不相背设置,以防止触动所述一按键M1时,误触动所述另一按键M2。如图2c所示,所述主体150上还设置有一通音孔H1,所述主体150还包括第三面15c,所述通音孔H1位于所述第三面15c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通音孔H1并不限于位于所述第三面15c上,还可以位于其它的任意位置。
较佳的,所述主体150为棱柱形,所述第一面15a和第二面15b均为所述棱柱形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50为四棱柱形,所述四棱柱形的四个侧面分别为第一面15a、第二面15b、第三面15c和第四面15d。
如图2a所示,所述主体150上还设置有再一按键M3,如图2b所示,所述再一按键M3到所述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第三垂足O3,所述再一按键M3到所述第三垂足O3的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X。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再一按键M3位于所述第一面15a上,且位于所述一按键M1的正下方。其中,所述一按键M1和再一按键M3均为音量控制键,例如,所述一按键M1为音量增加键+,再一按键M3为音量减小键-,所述另一按键M2为接听键c,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按键的控制。
较佳的,如图2d所示,所述主体150上还设置有多个附加按键M’,当所述耳机1设置有附加模块,例如所述附加模块包括麦克风模块、音频处理模块、有线通讯模块、无线通讯模块、传感器模块、接口模块、输入模块、电源管理 模块或电池模块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通过所述附加按键M’控制附加模块。所有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到所述直线L的垂足O’到对应的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的方向均相同。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到所述直线L的垂足O’到对应的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的方向为第三方向Z,所述第三方向Z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X,且所述第三方向Z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Y。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均位于第四面15d上,从而可以方便地对所述附加按键M’、一按键M1、另一按键M2、再一按键M3进行操作。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还可以设置于第三面15c上。
在本实施例中,音量增加键+、音量减小键-位于第一面15a上,接听键c位于第二面15b上,通音孔H1位于所述第三面15c上,多个附加按键M’位于第四面15d上,使得不同的按键的位置和个数非对称分布。当需要调节音量时,上下移动手指,触动所述一按键M1、再一按键M3;当需要接听电话时,旋转所述主体150,触动所述另一按键M2;当需要按压所述附加按键M’时,旋转所述主体150,触动所述附加按键M’。从而可以方便、准确地选择需操作的按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50为四棱柱形,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50还可以为三棱柱形、五棱柱形、六棱柱形等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描述,此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此不作赘述。
另外,所述另一按键M2所在的面与所述一按键M1、再一按键M3所在的面并不限于互不相背设置,所述另一按键M2所在的面与所述一按键M1、再一按键M3所在的面可以相背设置,只要所述另一按键M2不与所述一按键M1互不相背设置(即所述另一按键M2的背面不正对所述一按键M1,如所述一按键M1可以位于所述另一按键M2的正背面的上方或下方,第一垂足O1和第二垂足O2位于所述直线上的不同位置),且所述另一按键M2不与再一按键M3互不相背设置(即所述另一按键M2的背面不正对所述再一按键M3,如所述再一按键M3可以位于所述另一按键M2的正背面的上方或下方,第三垂足O3和第二垂足O2位于所述直线上的不同位置),亦可以防止在触动按键时误操作,亦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之内。
同理,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和所述一按键M1互不相背设置,且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和所述另一按键M2互不相背设置,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和所述再 一按键M3互不相背设置,亦可以防止在触动按键时误操作,亦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之内。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3a-图3c,其中,图3a-图3c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耳机控制板的示意图。在图3a-图3c中,参考标号表示与图1和图2a-图2d相同的表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所述第二实施例的耳机控制板25亦可以用于所述耳机1,所述第二实施例的耳机控制板25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耳机控制板15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主体250包括一曲面25a,所述一按键M1和另一按键M2均位于所述曲面25a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所述主体250为圆柱形,所述曲面25a为所述圆柱形的侧面。如图3a所示,所述主体250的一端251和另一端252的连线形成一直线L,所述一按键M1到所述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第一垂足O1,所述一按键M1到所述第一垂足O1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另一按键M2到所述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第二垂足O2,所述另一按键M2到所述第二垂足O2的方向为第二方向Y。所述再一按键M3到所述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第三垂足O3,所述再一按键M3到所述第三垂足O3的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X。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再一按键M3位于所述一按键M1的正下方。其中,所述一按键M1和再一按键M3均为音量控制键,例如,所述一按键M1为音量增加键+,再一按键M3为音量减小键-,所述另一按键M2为接听键c,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按键的控制。
如图3b所示,所述主体250上还设置有一通音孔H1,所述通音孔H1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四垂足OH,所述通音孔H1到所述第四垂足OH的方向为第四方向W,所述第四方向W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X,且所述第四方向W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Y。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通音孔H1到所述第四垂足OH的方向为第四方向W,所述通音孔H1还可以位于其它的任意位置。
较佳的,如图3c所示,所述主体250上还设置有多个附加按键M’,当所述耳机1设置有附加模块,例如所述附加模块包括麦克风模块、音频处理模块、有线通讯模块、无线通讯模块、传感器模块、接口模块、输入模块、电源管理 模块或电池模块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通过所述附加按键M’控制附加模块。所有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到所述直线L的垂足O’到对应的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的方向均相同。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到所述直线L的垂足O’到对应的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的方向为第三方向Z,所述第三方向Z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X,且所述第三方向Z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Y。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调节音量时,上下移动手指,触动所述一按键M1、再一按键M3;当需要接听电话时,旋转所述主体250,触动所述另一按键M2;当需要按压所述附加按键M’时,旋转所述主体250,触动所述附加按键M’。从而可以方便、准确地选择需操作的按键。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4,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耳机控制板的示意图。在图4中,参考标号表示与图1和图2a-图2d相同的表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所述第三实施例的耳机控制板35亦可以用于所述耳机1,所述第三实施例的耳机控制板35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耳机控制板15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耳机控制板35为半圆柱型,包括一曲面35a和一平面35b,所述一按键M1和另一按键M2均位于所述曲面35a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曲面35a为所述圆柱形的侧面,所述主体350的一端351和另一端352的连线形成一直线L,所述一按键M1到所述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第一垂足O1,所述一按键M1到所述第一垂足O1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另一按键M2到所述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第二垂足O2,所述另一按键M2到所述第二垂足O2的方向为第二方向Y。所述再一按键M3到所述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第三垂足O3,所述再一按键M3到所述第三垂足O3的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X。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再一按键M3位于所述一按键M1的正下方。其中,所述一按键M1和再一按键M3均为音量控制键,例如,所述一按键M1为音量增加键+,再一按键M3为音量减小键-,所述另一按键M2为接听键c,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按键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350上还设置有一通音孔H1,所述通音孔H1可以位于所述平面35b上(在图中未具体示出),所述通音孔H1还可以位于其它 的任意位置,此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在此不作赘述。此外,所述主体350上还设置有多个附加按键M’,当所述耳机1设置有附加模块,例如所述附加模块包括麦克风模块、音频处理模块、有线通讯模块、无线通讯模块、传感器模块、接口模块、输入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或电池模块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通过所述附加按键M’控制附加模块。所述多个附加按键M’可以位于所述平面35b上(在图中未具体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调节音量时,上下移动手指,触动所述一按键M1、再一按键M3;当需要接听电话时,旋转所述主体350,触动所述另一按键M2;当需要按压所述附加按键M’时,旋转所述主体350,触动所述附加按键M’。从而可以方便、准确地选择需操作的按键。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5,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耳机的示意图。所述第四实施例的耳机2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耳机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主体15通过所述一端151和另一端152连接于所述耳机插头段141和汇合部144之间。
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线14包括耳机插头段141、第一耳塞段142、第二耳塞段143、汇合部144,所述耳机插头段141、第一耳塞段142和第二耳塞段143通过汇合部144连接在一起,所述耳机插头段141的一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头11,所述第一耳塞段14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耳塞12,所述第一耳塞段142的另一端连接汇合部144,所述第二耳塞段14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耳塞13,所述第二耳塞段1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汇合部144。所述耳机控制板15的一端151连接所述汇合部144,另一端152连接所述耳机插头段141的另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耳机2的耳机控制板15还可以使用第二实施例中的耳机控制板25或第三实施例中的耳机控制板35,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之内。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6,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耳机的示意图。所述第五实施例的耳机3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耳机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耳机为蓝牙耳机3,所述耳机3包括耳塞32、连接线34和耳机控制板15,所述连 接线34的一端连接所述耳塞32,所述连接线3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体15的一端151,所述主体15的另一端152可以悬空,或连接其它的结构,例如USB连接端等数据传输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耳机3的耳机控制板15还可以使用第二实施例中的耳机控制板25或第三实施例中的耳机控制板35,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之内。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端和另一端,至少所述主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耳机的连接线上,所述主体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连线形成一直线;
至少两个按键,所述按键位于所述主体上,其中,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一垂足,所述一按键到所述第一垂足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另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二垂足,所述另一按键到所述第二垂足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再一按键,所述再一按键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三垂足,所述再一按键到所述第三垂足的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再一按键和另一按键互不相背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按键和再一按键均为音量控制键,所述另一按键为接听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多个附加按键,所有所述多个附加按键到所述直线的垂足到对应的所述多个附加按键的方向均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附加按键到所述直线的垂足到对应的所述多个附加按键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三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附加按键和所述一按键互不相背设置,且所述多个附加按键和所述另一按键互不相背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一按键位于所述第一面上,所述另一按键位于所述第二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互不相背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一通音孔,所述主体还包括第三面,所述通音孔位于所述第三面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为棱柱形,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均为所述棱柱形的侧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一曲面,所述一按键和另一按键均位于所述曲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为圆柱形,所述曲面为所述圆柱形的侧面。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一通音孔,所述通音孔到所述直线作垂线,垂足为第四垂足,所述通音孔到所述第四垂足的方向为第四方向,所述第四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四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按键和另一按键互不相背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耳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通过所述一端和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耳机的连接线之间。
17.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控制板。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为蓝牙耳机,所述耳机还包括耳塞和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耳塞,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体的一端。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为有线耳机,所述耳机还包括第一耳塞、第二耳塞、耳机插头和连接线,所述连接线包括耳机插头段、第一耳塞段、第二耳塞段以及汇合部,所述耳机插头段、第一耳塞段和第二耳塞段通过所述汇合部连接在一起,所述耳机插头段的一端连接所述耳机插头,所述耳机插头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汇合部,所述第一耳塞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耳塞,所述第一耳塞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汇合部,所述第二耳塞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耳塞,所述第二耳塞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汇合部;所述主体通过所述一端和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耳塞段上,或,所述主体通过所述一端和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耳机插头段和汇合部之间。
CN201520201964.2U 2015-04-03 2015-04-03 耳机控制板及耳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18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1964.2U CN204518021U (zh) 2015-04-03 2015-04-03 耳机控制板及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1964.2U CN204518021U (zh) 2015-04-03 2015-04-03 耳机控制板及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18021U true CN204518021U (zh) 2015-07-29

Family

ID=53715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01964.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18021U (zh) 2015-04-03 2015-04-03 耳机控制板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180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22952U (zh) 一种耳机转换器
US9502915B2 (en)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terminal
CN204244456U (zh) 耳机
CN204155267U (zh) 一种otg usb接口电路
CN204157032U (zh) 蓝牙耳机
EP3125128A1 (en) Cable chip system
CN205488921U (zh) 一种扩展设备和串联设备
CN204244455U (zh) 耳机
CN204518021U (zh) 耳机控制板及耳机
CN203813935U (zh) 音频传输装置以及组装块
CN204968062U (zh) 便携耳机
CN205159720U (zh) 一种USB-Type-C接口转换器
CN203643893U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208065747U (zh) 一种操控设备
CN204157031U (zh) 蓝牙耳机
CN203896486U (zh) 音频传输装置
CN203103696U (zh) Usb接口结构
CN204014026U (zh) 音频传输电路
CN109656417B (zh) 一种触控设备
CN105530559A (zh) 蓝牙耳机
CN204598261U (zh) 蓝牙耳机
US20090103746A1 (en) Audio adapter having volume adjusting function
CN206713038U (zh) 无线播放装置及无线耳机
JP6484353B2 (ja) 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
US2012029395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personal system 2 (ps/2) p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