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63871U -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63871U
CN204463871U CN201520172498.XU CN201520172498U CN204463871U CN 204463871 U CN204463871 U CN 204463871U CN 201520172498 U CN201520172498 U CN 201520172498U CN 204463871 U CN204463871 U CN 204463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restrictive coating
bathyscaphe
tube
ti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724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奎红
陈永军
曹园
宋磊
刘凯
吴晓宇
胡德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te Haxon Cab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te Haxon Cab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te Haxon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te Haxon Cab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724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63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63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6387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缆芯包括浮力管、动力传输电缆、信号控制屏蔽电缆、光纤单元以及不锈钢输送管,缆芯外无间隙缠绕加强棒组成加强层,每根加强棒包裹一层垫层,加强层外包裹一层护套层。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各个部分之间紧密结合且互相隔离绝缘,在各个部分的配合下,此组合电缆具有材料密度小,重量轻,抗拉强度高的优点,电缆整体容易弯曲,弯曲后不会变形,这种组合电缆下潜深度能够达到7000米以上,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工程用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背景技术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开发的时代,世界经济也逐步趋向于“蓝色经济”。因此对于电缆行业来讲,与海洋工程有关的海底电缆、海上风电缆、脐带电缆和海洋工程装备用电缆等将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国产化率一直较低,进口比例在70%以上。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上,全球海工装备水平第一梯队为欧美类企业,第二梯队为日、韩、新加波等亚洲国家;中国总体处在第三梯队,以制造低端海工装备产品、赚取加工费用为主。而在海洋工程装备用脐带电缆领域,中国更是如此,绝大部分的脐带电缆都依赖进口,这大大制约了中国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以上局面,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结构设计合理,符合深海生产系统的各项严格要求,也符合国家对环保的要求,符合相关产业规定,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所述组合电缆的缆芯包括置于中心的浮力管以及同心左向绞合于浮力管外的动力传输电缆、信号控制屏蔽电缆、光纤单元以及不锈钢输送管,所述动力传输电缆的缆芯由若干绝缘线芯绞合而成,绝缘线芯外挤包聚烯烃护套层,所述信号控制屏蔽电缆的缆芯由包裹有绝缘材料的导体绞合而成,缆芯的外侧覆盖有屏蔽层,屏蔽层外包裹有辐照交联聚烯烃弹性体护套层,光纤单元包括套入松套管中的光纤,松套管内填充有防水化合物,松套管外用一层双面涂塑钢带纵包,松套管和双面涂塑钢带之间设有阻水材料,双面涂塑钢带外的两侧设有两根平行钢丝并通过护套层包裹,组合电缆的缆芯外无间隙缠绕加强棒组成加强层,每根加强棒包裹一层垫层,加强层外包裹一层护套层。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不锈钢输送管包括由不锈钢扎成的皱纹管以及包裹于外侧的护套层,护套层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浮力管包括铝合金联锁管以及包裹于外侧的护套层,护套层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光纤单元的护套层、加强棒的垫层以及加强层外的护套层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动力传输电缆的绝缘线芯包括导体以及包裹于导体外侧的绝缘层,绝缘层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强棒由双层芳烃类纤维绞合而成。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信号控制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由镀锡铜丝编织而成。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动力传输电缆的数量为三根,信号控制屏蔽电缆的数量为两根,光纤单元的数量为两根,不锈钢输送管的数量为四根,动力传输电缆及不锈钢输送管等距离间隔排在浮力管外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各个部分之间紧密结合且互相隔离绝缘,在各个部分的配合下,此组合电缆具有材料密度小,重量轻,抗拉强度高的优点,电缆整体容易弯曲,弯曲后不会变形,这种组合电缆下潜深度能够达到7000米以上,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为:1a、1b、1c、1d、1e、1f-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的护套层,2-加强棒,3-浮力管,4-动力传输电缆,5-信号控制屏蔽电缆,6-光纤单元,7-不锈钢输送管,31-铝合金联锁管,41-绝缘线芯,51-信号控制屏蔽电缆的导体,52-屏蔽层,53-辐照交联聚烯烃弹性体护套层,61-松套管,62-光纤,63-双面涂塑钢带,64-平行钢丝,71皱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电缆主要由缆芯以及缆芯外部的加强层、护套层1a组成。此护套层1a优选采用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密度小,能减轻电缆的重量,分子量为2~5万,结晶度约50%,最突出优点是高度耐水和耐蒸汽性,在132℃的高压蒸汽容器内处理200次,抗拉和抗冲击强度没有显著变化,此外它还具有尺寸稳定性好、蠕变小、高绝缘性等特点,长期使用温度为-127~180℃,无负荷间断工作可达200℃,与一般热固性塑料水平相当。
加强层由多根加强棒2组成,每根加强棒2外包裹有一层护套层1b。此护套层1b也优选采用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加强棒2采用无间隙的方式缠绕于组合电缆的缆芯外,组成层式结构。加强棒2由双层芳烃类纤维绞合而成,这种材料制成的加强棒2重量轻,抗拉强度是钢丝的1.5~2倍,使电缆重量比同类产品轻三分之一以上,确保电缆能够下潜到7000米以上的深度。
组合电缆的缆芯包括浮力管3、动力传输电缆4、信号控制屏蔽电缆5、光纤单元6以及不锈钢输送管7。浮力管3设于中心,动力传输电缆4、信号控制屏蔽电缆5、光纤单元6以及不锈钢输送管7采用同心的方式左向绞合于浮力管3外。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传输电缆4的数量为三根,信号控制屏蔽电缆5的数量为两根,光纤单元6的数量为两根,不锈钢输送管7的数量为四根。动力传输电缆4及不锈钢输送管7等距离间隔排在浮力管3外围,确保电缆截面的各部分重量均匀。
浮力管3包括大直径铝合金联锁管31以及包裹于外侧的护套层1c,此护套层1c也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浮力管3为电缆提供所必需的浮力,减轻电缆由于自身重量而造成电缆的损坏。大直径铝合金联锁管自身重量比相同厚度金属材料重量轻5倍以上。在部分实施例中,此护套层1c也可以由聚烯烃材料制成。
动力传输电缆4用于向水下探测器传输电能。其缆芯由若干绝缘线芯41绞合而成,绝缘线芯外挤包聚烯烃护套层42。绝缘线芯41包括导体以及包裹于导体外侧的绝缘层1d,此绝缘层1d也优选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信号控制屏蔽电缆5用于传递上部模块的控制信号及水下生产系统传感器数据。信号控制屏蔽电缆5的缆芯由包裹有绝缘材料的导体51绞合而成,缆芯的外侧覆盖有屏蔽层52,屏蔽层52外包裹有辐照交联聚烯烃弹性体护套层53。缆芯的绝缘材料优选采用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具体实施时,屏蔽层52优选采用镀锡铜丝编织而成。
光纤单元6用于将水下探测器所获取的图像等各种信息上传至测控船,再由测控船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测控船将各种信息通过光纤下船给探测器。光纤单元6包括套入松套管61中的光纤62,松套管61内填充有防水化合物,松套管61外用一层双面涂塑钢带63纵包,松套管61和双面涂塑钢带63之间设有阻水材料,双面涂塑钢带63外的两侧设有两根平行钢丝64并通过护套层1e包裹。此护套层1e优选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光纤单元6整体为轻型铠装光缆,松套管61优选采用高模量的材料制成,双面涂塑钢带63(PSP)与防水化合物配合能够确保光缆的紧凑和纵向阻水。具体实施时,光纤62优选采用250um光纤。
不锈钢输送管7用于为水下生产系统控制提供液压通道和提供油气田开发所需化学药剂管线等。不锈钢输送管7包括由不锈钢扎成的皱纹管71以及包裹于外侧的护套层1f,护套层1f优选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整根电缆比较轻,柔软,易于弯曲,抗拉强度也较高,可以下潜到7000米深海工作,该种设计的电缆的满足深海使用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电缆的缆芯包括置于中心的浮力管以及同心左向绞合于浮力管外的动力传输电缆、信号控制屏蔽电缆、光纤单元以及不锈钢输送管,所述动力传输电缆的缆芯由若干绝缘线芯绞合而成,绝缘线芯外挤包聚烯烃护套层,所述信号控制屏蔽电缆的缆芯由包裹有绝缘材料的导体绞合而成,缆芯的外侧覆盖有屏蔽层,屏蔽层外包裹有辐照交联聚烯烃弹性体护套层,光纤单元包括套入松套管中的光纤,松套管内填充有防水化合物,松套管外用一层双面涂塑钢带纵包,松套管和双面涂塑钢带之间设有阻水材料,双面涂塑钢带外的两侧设有两根平行钢丝并通过护套层包裹,组合电缆的缆芯外无间隙缠绕加强棒组成加强层,每根加强棒包裹一层垫层,加强层外包裹一层护套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输送管包括由不锈钢扎成的皱纹管以及包裹于外侧的护套层,护套层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管包括铝合金联锁管以及包裹于外侧的护套层,护套层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单元的护套层、加强棒的垫层以及加强层外的护套层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输电缆的绝缘线芯包括导体以及包裹于导体外侧的绝缘层,绝缘层由改性MPPO耐高温弹性体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棒由双层芳烃类纤维绞合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控制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由镀锡铜丝编织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输电缆的数量为三根,信号控制屏蔽电缆的数量为两根,光纤单元的数量为两根,不锈钢输送管的数量为四根,动力传输电缆及不锈钢输送管等距离间隔排在浮力管外围。
CN201520172498.XU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63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72498.XU CN204463871U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72498.XU CN204463871U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63871U true CN204463871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670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72498.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63871U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638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5828A (zh) * 2015-03-25 2015-06-17 中特华星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5828A (zh) * 2015-03-25 2015-06-17 中特华星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60534B (zh) 一种光电复合海底电缆的制备方法
CN202167262U (zh) 一种水下生产系统脐带缆
CN101834023A (zh) 舰船用无卤纵向高压水密封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56411B (zh) 水密拖曳光电复合缆及其制备方法
CN201749732U (zh) 水下机器人用光电复合脐带缆
CN204143910U (zh) 一种环保型抗水树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海底电缆
CN102360615A (zh) 高压、超高压直流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力电缆
CN102737782B (zh) 一种中心钢管双铠型水下生产系统用脐带缆
CN202584881U (zh) 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海底电缆
CN107658058A (zh) 一种海洋探测用可调式漂浮光电混合缆
CN204463871U (zh)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CN104376904B (zh) 海底高压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CN206210440U (zh) 一种阳极复合电缆
CN104715828B (zh) 一种深海探测器用无疲劳组合电缆
CN210015714U (zh) 一种水下机器人用高强度复合电缆
CN203503365U (zh) 水密拖曳光电复合缆
CN206921573U (zh) 一种零浮力光电复合缆
CN202796150U (zh) 一种船舶和水上平台用控制电缆
CN204332510U (zh) 一种海洋探测器用复合型电缆
CN207302698U (zh) 一种海洋探测用可调式漂浮光电混合缆
CN202473387U (zh) 石油平台专用铠装综合光电缆
CN203826121U (zh) 一种海上专用通信电缆
CN203787196U (zh) 一种海上船用电缆
CN108932996A (zh) 一种深海作业用高强度无疲劳电液组合电缆
CN202332351U (zh) 舰船用乙丙绝缘氯磺化聚乙烯护套纵向水密封控制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29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