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57880U -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57880U
CN204457880U CN201520094208.4U CN201520094208U CN204457880U CN 204457880 U CN204457880 U CN 204457880U CN 201520094208 U CN201520094208 U CN 201520094208U CN 204457880 U CN204457880 U CN 204457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ilm
film hole
air
wall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942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进
闵春华
崔沛
田丽亭
张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200942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57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57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5788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包括气膜孔、横向开槽和壁面,横向开槽开设在壁面上游区域,气膜孔位于横向开槽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面的下游区域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以过气膜孔出口中心且垂直于壁面的直线为轴对称布置,凸起迎向气膜孔的方向为进气口,相反方向为出气口,所述凸起背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背压型线,迎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迎风型线,所述背压型线为向壁面下游方向凸出的型线;所述进气口的长度是气膜孔的孔径的2-5倍,进气口的长度是出气口的长度的1.5-4倍;凸起的进气口距气膜孔出口中心的距离与气膜孔的孔径的比值为10-30;所述凸起的高度与气膜孔的孔径的比值为0.25-3。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轮机传热与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背景技术
燃气轮机在航空、发电、化工、能源与动力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通过提高透平转子进口温度可以有效地增加燃气轮机的热效率和功率输出。目前先进燃气透平进口温度已超过了2000K,比高压涡轮叶片金属材料的熔点高400K以上,解决高温带来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发展高性能耐热合金和采用先进的冷却技术。目前金属材料方面的技术进展远远跟不上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的增加趋势,因此仍需采取相应的冷却措施来保护热端部件。在现有的燃气轮机叶片的冷却系统中,气膜冷却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冷却技术。
采用下游布置凸起的开槽气膜孔结构的气膜冷却技术,现正被研制来提高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壁面冷却保护。现有研究表明开槽气膜孔结构具有较好的气膜冷却性能。开槽气膜孔能够降低气膜孔出口处冷却气流的动量,提高气膜冷却效率,降低表面换热系数,进而降低表面热流比。开槽后,冷却效率对吹风比的敏感程度有所降低。对于提高离散孔下游冷却效果的关键问题便是采用合理的结构增加提高横向和纵向的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现有技术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关注点:一是基于横向开槽结构,通过采用横向开槽结构来达到提高冷却效果的目的,二是在下游壁面上布置某种结构的凸起,通过一定高度的凸起来增加气膜横向覆盖面积和冷却贴附于壁面的作用。如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17790.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开槽气膜冷却孔,但该冷却孔对下游的横向冷却保护作用有限,在吹风比大于1.0时的工况时冷却效果明显下降。专利申请号为201010106756.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提高离散孔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其不足之处在于该结构没有考虑气膜冷却横向开槽对冷却的叠加作用,下游布置的凸起不但是一体的结构,而且离气膜孔较近,这样对流动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凸起的抬高作用使凸起下游一定范围内暴露于高温气体之中,没有对冷却气产生保护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该结构用以提高离散孔气膜冷却的横向和展向气膜覆盖能力,强化孔下游中心区域气膜冷却效果,可明显提升燃气透平叶片壁面下游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带有开槽结构的离散孔分布形式的气膜冷却技术。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包括气膜孔、横向开槽和壁面,横向开槽开设在壁面上游区域,气膜孔位于横向开槽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面的下游区域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以过气膜孔出口中心且垂直于壁面的直线为轴对称布置,凸起迎向气膜孔的方向为进气口,相反方向为出气口,所述凸起背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背压型线,迎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迎风型线,所述背压型线为向壁面下游方向凸出的型线;所述进气口的长度是气膜孔的孔径的2-5倍,进气口的长度是出气口的长度的1.5-4倍;凸起的进气口距气膜孔出口中心的距离与气膜孔的孔径的比值为10-30;所述凸起的高度与气膜孔的孔径的比值为0.25-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基于横向开槽的气膜孔的下游布置一对弧形凸起的方法,即每个凸起由对称的两个弧形组成,代替现有技术中一体结构的凸起,先通过该结构对气膜冷却气进行横向强制收集作用,提升了凸起上游及内部的冷却效果,冷却气流出凸起后得到突扩,进而使凸起后部的区域冷却气覆盖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凸起不会产生由于抬高冷却气而造成凸起后部区域失去冷却保护,同时,由于凸起断开成对布置,不会产生较大的流动损失,且增强了横向冷却效果,且在吹风比大于1.0时也具有冷却效果,能广泛的用于燃气透平叶片表面及端壁的冷却保护。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外形美观、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更适于工业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凸起3提高气膜冷却效率的原理示意图;
图5吹风比为0.5时,本实用新型的无量纲温度为0.6的等值曲面轮廓图;
图6吹风比为0.5时,本实用新型的无量纲温度为0.2的等值曲面轮廓图;
图7吹风比为0.5,气膜孔下游中截面的冷却效率分布图,其中,图7a吹风比为0.5,无凸起时,气膜孔下游中截面的冷却效率分布图;图7b吹风比为0.5,有凸起时,气膜孔下游中截面的冷却效率分布图;
图8吹风比为0.5,壁面板材为铝时,本实用新型气膜孔下游中截面的耦合气膜冷却效率分布图;
图9本实用新型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中凸起3为棱镜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中凸起3为半括号型拓扑相似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膜孔、2-横向开槽(或凹槽)、3-凸起、4-壁面、11-气膜孔出口、31-背压型线、32-迎风型线、33-进气口、34-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并不以此限制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简称结构,参见图1-10)包括气膜孔1、横向开槽2、凸起3和壁面4,横向开槽2开设在壁面4上游区域,气膜孔1位于横向开槽2上,在壁面4的下游区域设有凸起3;所述凸起3以过气膜孔出口11的中心且垂直于壁面4的直线为轴对称布置,凸起3迎向气膜孔的方向为前部,前部为进气口33,相反方向为出气口34,所述凸起3背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背压型线32,迎向气膜孔1的一侧型线为迎风型线31,所述背压型线32为向壁面下游方向凸出的型线;所述进气口33的长度w是气膜孔1的孔径d的2-5倍,进气口33的长度是出气口34的长度的1.5-4倍;凸起3的进气口33距气膜孔出口11的中心距离L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L/d为10-30;所述凸起3的高度H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为0.25-3。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凸起3的X向长度w1与Y向长度w2的比值为1.0-4.0。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凸起3为两个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迎风型线31为直线或向壁面下游方向凸起的弧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凸起3为半括号型、棱镜型或拓扑相似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迎风型线与背压型线的间距b是可调整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开槽2的槽宽c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2-6,横向开槽2的槽深s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0.2-1。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气膜孔1为圆柱形、锥形孔、矩形孔、梯形孔、簸箕形孔或Console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气膜孔1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β为15°-60°,所述壁面4的横向长度e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e/d为3-10。
本实用新型中凸起3能提高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基本原理(参见图4)是:采用在气膜孔1的下游设置凸起3的方法,该凸起3为中间断开的对称布置的两个凸块,凸起的形状可以为弧形也可以为阶梯形或螺线型,但要保证凸起3的背压型线32的整体趋势是向壁面下游方向凸出。先通过该凸起3对气膜冷却气进行横向强制收集作用,部分冷却气a被凸起3阻挡,上游及内部的冷却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冷却总气流g流出凸起3后部得到突扩,凸起后部的区域冷却气覆盖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流过凸起3的冷却气沿中心线向下游流动,同时冷却气m向两侧蔓延具有较大的涡量,形成新的扩散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气膜孔1为横向多排布置,可为圆柱形或非圆柱形异型孔,如锥形孔、矩形孔、梯形孔、簸箕形孔、Console孔等,壁面4的横向长度e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e/d为3-10,气膜孔1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β在15°-60°之间;适用于任何顺压梯度的表面,包括各种凹面和凸面等曲面,其气膜冷却吹风比在0.25-1.5之间时冷却效果显著。
本实用新型在具有凹槽(即横向开槽2)的气膜孔1下游布置凸起3,有利于提高中心区域的气膜冷却覆盖密度,具有收集聚拢壁面附近冷却气的作用,同时凸起3后部会有突扩的现象,以此进一步提高下游的冷却效果。此结构的重点在于凸起3的高度及其长宽比(w1/w2)、迎风型线31和背压型线32的形状、凸起3的进气口33到气膜孔出口11中心的距离L、进气口长度w和出气口34长度,以上参数对冷却流体对下游壁面的流向、展向和空间垂向的冷却效率,以及涡量大小和湍流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主流雷诺数Re、二次流的流速和需要冷却保护的展向与横向距离的要求,凸起3的高度H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H/d应在0.25-3之间,同时吹风比较大时高度H可以相应增大,反之减小凸起3的高度H。凸起3的高度H需满足以下设计原则:第一,若需同时满足冷却气向下游展向和横向的蔓延和扩散的要求,同时也要避免下游的凸起3的表面暴露在高温主流中,可使高度H不超过气膜孔1所喷射的当地影响高度,否则将影响冷却气的横向覆盖效果;第二,若横向(即Y向)气膜孔孔排间距较小,只需集中提高气膜孔1下游中心区域冷却效果,则可设置凸起3的高度H超过气膜孔1所喷射的当地影响高度;第三,凸起3的高度取决于下游冷却气的覆盖冷却效果,若下游很小的区域内沿流向又布置有气膜孔排,则应减小下游气膜孔的凸起3的高度H;第四,凸起3的高度H取决于上游流体速度(包括主流雷诺数和二次流冷却气的流速),凸起3的高度H依其流速增大而需减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该结构(参见图1-3)包括气膜孔1、横向开槽2、凸起3和壁面4,凸起3位于壁面4的下游方向,凸起3为两个半括号型圆弧,两个圆弧以过气膜孔出口11中心且垂直于壁面4的直线为轴对称布置,凸起3迎向气膜孔1的方向为前部,前部为进气口33,相反方向为出气口34,所述凸起3背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背压型线32,迎向气膜孔1的一侧型线为迎风型线31,背压型线32和迎风型线31均为圆弧线。在图2和图3中,三个流动方向分别用坐标X、Y、Z表示,X为流向,X正半轴为下游方向,Y为横向,Z为垂直壁面方向,气膜孔1的孔径用d表示,气膜孔1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为β,气膜孔出口11中心与凸起的进气口33的距离用L表示,壁面4的横向长度为e,b为迎风型线31和背压型线32的间距,定值或变值均可,在本实施例中b为一定值,即半括号型圆弧具有均匀的厚度,此厚度越小冷却效果越好。横向开槽2的槽宽和槽深分别用c、s表示。凸起3的高度为H,凸起的进气口33的长度为w,凸起3的X向长度为w1,凸起的Y向长度为w2,w1/w2为较小比值时可以增强冷却气的聚集效果,进而显著增强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气膜孔1为圆柱形,气膜孔1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β为30°,所述壁面4的横向长度e与气膜孔的孔径d的比值为7,进气口33的长度w是气膜孔1的孔径d的3倍。进气口33的长度是出气口34的长度的2倍;凸起3的进气口距气膜孔出口11中心距离L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L/d为15;凸起3的X向长度w1与Y向长度w2的比值为1.5,凸起3的高度H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为1。横向开槽2的槽宽c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3,横向开槽2的槽深s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0.5。
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在吹风比为0.5时进行气膜冷却效果实验。图5是无量纲温度为0.6时的等值曲面轮廓图,图5中清楚地显示了该凸起3获得较高无量纲温度(值为0.6)时气膜冷却的覆盖范围。冷却气流首先流入凹槽2,较强的无量纲温度影响范围遵循冷却气的流动轨迹,在气膜孔1下游出现一强冷却效果带,并通过凸起3向下游扩散,同时通道壁面4板内出现冷却作用的高能面,表明该结构可以提供板内极强的冷却能力的积蓄。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凸起3并没有连通,而是成对出现,故产生的流动阻力较小,有利于冷却气向下游扩散。图6是无量纲温度为0.2时的等值曲面轮廓图,图6中清楚表明冷却气扩散区域较大,不再只遵循冷却气流动轨迹,横向区域范围也得到增大,使气膜孔下游很大区域获得了冷却保护,流经凸起3后虽流动略有上扬,但气膜孔1下游至凸起3之间区域的冷却气贴附壁面4效果明显,同时由于得到凸起3后部突扩的扩散作用,冷却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有较好的冷却效果。综合分析图5和图6,可以清楚地发现该结构不但可以提供较大的下游壁面冷却区域,而且使相邻壁面内积蓄了较大的冷却能力。图5显示了无量纲温度等值线较高的情况,使壁面内的积蓄了较大的冷却能力,图6显示了无量纲温度等值线较低的情况,该结构拥有较大的横向冷却扩散作用。
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但不设置凸起3,在吹风比为0.5时研究气膜孔下游中截面的冷却效率(参见图7a),本文中的中截面一般表示:壁面中线上的法向平面,也可理解为垂直于壁面方向,投影在壁面上的直线与壁面中心线重合的平面。在图7a中冷却气从气膜孔1流出时带有很高的冷却能力,经过凹槽结构(横向开槽2)到达下游壁面时气膜冷却效率急剧下降,温度等值线为0.6,表明仅具有横向开槽的结构本身有一定的冷却能力。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气膜孔1下游设置有凸起3,在吹风比为0.5时研究气膜孔下游中截面的冷却效率(参见图7b)。从图7b中可以清楚看出冷却气在先后流出气膜孔和凹槽后,在下游壁面上释放了二次冷却能力,相比于图7a,获得了更大的冷却能量核心,即温度等值线出现0.65,温度等值线数值越高冷却效果越好,等值线更密也表明冷却能力得到积蓄,并在横向方向扩散效果更好,也就拥有更强的下游扩散与冷却能力,使近壁面附近出现一冷却层,该冷却层影响附近壁面的表面温度,增加了壁面冷却效果。因此,对比图7和现有技术可知,仅采用横向开槽或仅采用凸起的结构本身有一定的冷却效果,而将凸起3和凹槽2结合在一起使用时,无量纲温度等值线提高了0.05,且得到的无量纲温度等值线更稠密些,说明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冷却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且横向扩散效果显著。
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吹风比为0.5,在壁面4为板材铝时,研究气膜孔1下游中截面的冷却效率分布(参见图8)。图8清楚展示了在实际应用中,考虑板材的材料为金属铝时,凸起3的气膜冷却强化作用与金属导热能力结合后,明显提高了气膜孔1下游至凸起3区间的气膜冷却效果。冷却气在流出气膜孔1后,在凹槽内携带了最大的冷却能力,流向气膜孔1下游表面时冷却气的冷却能力很快下降。此后,在下游壁面不远处获得了新的高能量的冷却区,出现一个冷却核心(温度等值线出现0.8的区域),等值线更加频密表明横向扩散效果得以显著增强,从气膜孔至凸起之间依次出现了温度无量纲等值线0.8、0.75、0.7,这表明在结合实际金属壁面结构时,该结构提供了更强的冷却效果,导热能力得到增强,对流换热能力得到下降(气膜冷却技术的目的)。同时,冷却气的冷却能力保持了气膜孔出口位置的初始能力,并在下游近壁面附近形成了特殊的冷却保护层,该冷却保护层一直蔓延到凸起3所在的位置。由于凸起3的收集冷却气的聚拢作用明显,使冷却气在壁面区域得到富集,尤其是中截面所代表的下游中心区域获得了较强的冷却保护,结合实际应用中的金属导热能力后的本实用新型结构使近壁面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升了23%(温度无量纲值从0.65到0.8),相对现有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所述的结构中各部分的位置及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本实施例中凸起3为两个螺线型凸块,两个螺线型凸块以过气膜孔出口11中心且垂直于壁面4的直线为轴对称布置,凸起3迎向气膜孔1的方向为前部,前部为进气口33,相反方向为出气口34,所述凸起3背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背压型线32,迎向气膜孔1的一侧型线为迎风型线31,背压型线32为螺线且向壁面下游凸出,迎风型线31均为圆弧线且向壁面下游凸出,迎风型线31和背压型线32的间距是可调整的,自靠近进气口33端向出气口34端间距逐渐减小,即螺线型凸块的厚度是逐渐变化的。
本实施例中气膜孔1为圆柱形,气膜孔1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β为15°,所述壁面4的横向长度e与气膜孔的孔径d的比值为3,进气口的长度w是气膜孔1的孔径d的2倍,进气口33的长度是出气口34的长度的1.5倍;凸起的进气口33距气膜孔出口11中心的距离L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L/d为10;凸起3的X向长度w1与Y向长度w2的比值为1.0,凸起3的高度H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为0.25。横向开槽2的槽宽c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2,横向开槽2的槽深s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0.25。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所述的结构中各部分的位置及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本实施例中凸起3为两个棱镜型圆弧(参见图9),两个圆弧以过气膜孔出口11中心且垂直于壁面4的直线为轴对称布置,凸起3迎向气膜孔1的方向为前部,前部为进气口33,相反方向为出气口34,所述凸起3背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背压型线32,迎向气膜孔1的一侧型线为迎风型线31,背压型线32为向壁面下游方向凸起的弧线,迎风型线31为直线,迎风型线31和背压型线32的间距为变化的值,即棱镜型圆弧的两端均呈直线。
本实施例中气膜孔1为圆柱形,气膜孔1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β为60°,所述壁面4的横向长度e与气膜孔的孔径d的比值为10,进气口的长度w是气膜孔1的孔径d的3倍,进气口33的长度是出气口34的长度的3倍;凸起3的进气口距气膜孔出口11中心的距离L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L/d为20;凸起3的X向长度w1与Y向长度w2的比值为1.0,凸起3的高度H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为0.25。横向开槽2的槽宽c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6,横向开槽2的槽深s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所述的结构中各部分的位置及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本实施例中凸起3为两个拓扑相似的弧形(参见图10),两个弧形以过气膜孔出口11中心且垂直于壁面4的直线为轴对称布置,凸起3迎向气膜孔1的方向为前部,前部为进气口33,相反方向为出气口34,所述凸起3背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背压型线32,迎向气膜孔1的一侧型线为迎风型线31,背压型线32和迎风型线31均为向壁面下游方向凸起的弧线,迎风型线31和背压型线32的间距为变化的值,沿Y轴负半轴方向间距逐渐变大,即拓扑相似的弧形的一端呈直线,另一端为一个端面。
本实施例中气膜孔1为锥形孔,气膜孔1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5°,所述壁面4的横向长度e与气膜孔的孔径d的比值为5,进气口的长度w是气膜孔1的孔径d的5倍,进气口的长度是出气口的长度的4倍;凸起3的进气口距气膜孔出口11中心的距离L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L/d为30;凸起3的X向长度w1与Y向长度w2的比值为2.0,凸起3的高度H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值为3。横向开槽2的槽宽c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6,横向开槽2的槽深s与气膜孔1的孔径d的比为1。
本实用新型在拓扑相似的情况下,凸起3形状可有多种变化,不同的变形所获得的气膜横向和展向覆盖面积及气膜冷却效率均有所区别,但总体上均好于无凸起3的情况。在具体实施中,可根据需求改变凸起3及横向开槽2的多种几何参数,以满足实际工业需要。
本实用新型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Claims (9)

1.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包括气膜孔、横向开槽和壁面,横向开槽开设在壁面上游区域,气膜孔位于横向开槽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面的下游区域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以过气膜孔出口中心且垂直于壁面的直线为轴对称布置,凸起迎向气膜孔的方向为进气口,相反方向为出气口,所述凸起背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背压型线,迎向气膜孔的一侧型线为迎风型线,所述背压型线为向壁面下游方向凸出的型线;所述进气口的长度是气膜孔的孔径的2-5倍,进气口的长度是出气口的长度的1.5-4倍;凸起的进气口距气膜孔出口中心的距离与气膜孔的孔径的比值为10-30;所述凸起的高度与气膜孔的孔径的比值为0.25-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X向长度与Y向长度的比值为1.0-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两个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型线为直线或向壁面下游方向凸起的弧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半括号型或棱镜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型线与背压型线的间距是可调整的。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开槽的槽宽与气膜孔径的比为2-6,横向开槽的槽深与气膜孔径的比为0.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膜孔为圆柱形、锥形孔、矩形孔、梯形孔、簸箕形孔或Console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膜孔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为15°-60°,所述壁面的横向长度与气膜孔的孔径的比值为3-10。
CN201520094208.4U 2015-02-10 2015-02-10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57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94208.4U CN204457880U (zh) 2015-02-10 2015-02-10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94208.4U CN204457880U (zh) 2015-02-10 2015-02-10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57880U true CN204457880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664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94208.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57880U (zh) 2015-02-10 2015-02-10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578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4956A (zh) * 2015-02-10 2015-05-06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4956A (zh) * 2015-02-10 2015-05-06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94956B (zh)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CN211715181U (zh) 一种带开缝圆形扰流柱的层板冷却结构
CN101245974A (zh) 翅片式换热器
CN103437889B (zh) 一种用于燃气涡轮发动机冷却的分支气膜孔结构
CN112746870B (zh) 一种间断的波浪肋冷却结构
CN206207745U (zh) 一种板翅式不锈钢热交换器
CN102297624A (zh) 一种强化换热翅片
CN112746871B (zh) 具有梯形横截面的连续波浪肋冷却结构
CN104791020A (zh) 一种具有纵向相交肋冷却结构的燃气透平叶片
CN101294779A (zh) 一种换热管翅结构
CN105401983B (zh) 一种提高组件外部冷却效果的上游结构
CN112112687A (zh) 一种用于改善气膜冷却效果的涡流发生器
CN113047912A (zh) 一种带梅花形扰流柱的层板冷却结构
CN208380634U (zh) 一种大小肋交替冷却结构的燃气透平叶片
CN204457880U (zh)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CN204609950U (zh) 一种具有纵向相交肋冷却结构的燃气透平叶片
CN104142084B (zh) 一种用于电站百万机组间接空冷系统的换热器
CN205047253U (zh) 提高开槽孔下游气膜冷却效率的盖式结构
CN105403090A (zh) 一种换热器翅片及换热器
CN116412713A (zh) 一种三维变截面翼型翅片换热板及芯体结构
CN209147774U (zh) 错位环布三角形曲面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翅换热器
CN210599117U (zh) 一种用于改善涡轮冷却效果的冷却结构
CN102141353A (zh) 组合式圆管管翅换热器
CN105822355B (zh) 一种新型气膜冷却开槽结构
CN202734639U (zh) 一种泡沫金属翅片及具有该翅片的多孔扁管微通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217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