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43671U - 生态型人工鱼礁 - Google Patents
生态型人工鱼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43671U CN204443671U CN201520030071.6U CN201520030071U CN204443671U CN 204443671 U CN204443671 U CN 204443671U CN 201520030071 U CN201520030071 U CN 201520030071U CN 204443671 U CN204443671 U CN 2044436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sh shelter
- uniform
- place
- cover
- outer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Artificial Fish Reefs (AREA)
Abstract
一种生态型人工鱼礁。它包括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在于人工鱼礁本体由为上框架、下框架及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均布的上外、内缆绳构成的上层鱼礁,为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及均布在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四个换水管构成的中层鱼礁,为上盖、下盖及上盖与下盖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构成的下层鱼礁,及另一端带锚的锚绳所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上层鱼礁主要为鱼类提供食物,中层鱼礁其作用实现上、下层海水交换的功能,将上层富含浮游生物和温度较高的海水送入下层,下层鱼礁主要为鱼类提供较多的躲藏空间,还可以将中层鱼礁形成的水流分散成多变的水流。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可用于不同的海水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鱼礁,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型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人工鱼礁在海洋沿岸浅水区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通常使用的人工鱼礁在结构上都为雷同,并且仅是得到为鱼类等提供一般状况下的索饵、生长、繁殖和庇敌的场所的目的,而对于如何提高鱼类等的生活质量却考虑欠周,因此有必要对人工鱼礁在结构上实行改革,让鱼类等在更加良好的环境下生机盎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生态型人工鱼礁,它不但能效实现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结构合理、简洁。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包括人工鱼礁本体,所述人工鱼礁本体由上层鱼礁、中层鱼礁、下层鱼礁及另一端带锚的锚绳所形成,所述上层鱼礁由上框架、下框架及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均布的上外、内缆绳所构成,所述上框架由上外圈、上内圈及均布在上外圈与上内圈之间的且两端分别和上外圈与上内圈连接固定的上横向支撑所形成,所述上框架的上外圈上还均布有浮球,所述浮球为中部带通孔的浮球,所述浮球分别通过浮球缆绳系在所述上框架的上外圈上,所述下框架由下外圈、下内圈及均布在下外圈与下内圈之间且两端分别和下外圈与下内圈连接固定的下横向支撑所形成,所述上外缆绳均布在所述上框架的上外圈与所述下框架的下外圈之间,且还由所均布的上外缆绳的两端分别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内缆绳均布在所述上框架的上内圈与所述下框架的下内圈之间,且还由所均布的上内缆绳的两端分别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层鱼礁由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及均布在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四个换水管所构成,所述上固定板上端面上的中部处设有一四角呈弧形状的孔,所述上固定板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中上缆绳孔,所述下固定板上端面上均布有四个孔,所述下固定板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中下缆绳孔,所述四个换水管分别为呈弧形状的喇叭,且四个为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的上端口直径均大于下端口直径,所述上固定板上端面上中部处所设的四角呈弧形状的孔内与所述下固定板上端面上所均布的四个孔内分别和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形成插接连接,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的颈部处与所述上固定板上端面上中部处所设的四角呈弧形状的孔处分别形成配合固定,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的下端部处分别与所述下固定板上端面上所均布的四个孔处形成配合固定,所述下层鱼礁由上盖、下盖及上盖与下盖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所构成,所述上盖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上分流管孔,所述上盖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下上缆绳孔,所述下盖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下分流管孔,所述下盖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下下缆绳孔,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周壁的两侧上均分布有竖向排列的且相对的分流孔,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的上、下端端部处分别和所述上盖上端面上所均布的上分流管孔处与所述下盖的上端面上所均布的下分流管孔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框架的下外圈、所述上固定板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中上缆绳孔处、所述下固定板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中下缆绳孔处、所述上盖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下上缆绳孔及所述下盖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下下缆绳孔处均分别由部件缆绳一一结扎连接,所述另一端带锚的锚绳与下盖的下端面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的下端口处还分别设有一涡轮。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特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上层鱼礁主要由上框架、下框架及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均布的上外、内缆绳所构成。上框架的上外圈上分别通过浮球缆绳还系有浮球,利用浮球的浮力保持鱼礁始终处于直立并浮在水面。上层鱼礁主要为鱼类提供索饵区,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均布的上外、内缆绳实为种藻缆绳,且用于种植海藻等植物,为鱼类提供食物。
2、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中层鱼礁主要由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及均布在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四个换水管所构成。中层鱼礁主要为实现上下水层的换水作用,四个为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的上端口直径均大于下端口直径,且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的下端口处还分别设有一涡轮,其作用为当有水流时,流入上面上端口的海水加速并改变方向送入下层,将上层富含浮游生物和温度较高的海水送入下层,将四个为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组合在一起,开口朝外,以保证不同方向流过来的海水都能实现上、下层海水交换的功能。
3、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下层鱼礁主要由上盖、下盖及上盖与下盖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所构成。下层鱼礁主要为鱼类提供隐藏地,将中层鱼礁形成的较大流速的水流减缓,并形成更加多变的流场。上盖与下盖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周壁的两侧上均分布有竖向排列的且相对的分流孔,在每根分流管上的分流孔的直径的大小可不相同,使形状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空间,为鱼类提供较多的躲藏空间,还可以将中层鱼礁形成的水流分散成多变的水流。
4、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且还利用中层鱼礁和下层鱼礁的重力将上层鱼礁的上外、内缆绳拉开,使用于种藻的缆绳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不会因为海流的冲击轻易变形,有益于所种植的海藻等植物良好生长。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将三种不同功能的上层鱼礁、中层鱼礁及下层鱼礁组合成一体,为鱼类创造更加完善的生态型生活环境,以提高渔业的丰收。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可用于不同的海水区域,特别适合在大洋深水区域、饵料较少的区域投放,在大洋深水中可以多个上下串联投放,在浅水区域可以单个投放。能增强人工鱼礁上下层海水的交换能力,满足鱼类的生活需求。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上层鱼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上层鱼礁的上框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上层鱼礁的下框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上层鱼礁的浮球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中层鱼礁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中层鱼礁的上固定板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中层鱼礁的下固定板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下层鱼礁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的下层鱼礁的去上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该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鱼礁包含人工鱼礁本体,所述人工鱼礁本体由上层鱼礁1、中层鱼礁2、下层鱼礁3及另一端带锚324的锚绳323所形成。
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述上层鱼礁1由上框架11、下框架12及上框架11与下框架12之间均布的上外、内缆绳13、14所构成。
所述上框架11由上外圈111、上内圈112及均布在上外圈111与上内圈112之间的且两端分别和上外圈111与上内圈112连接固定的上横向支撑113所形成。所述上框架11的上外圈111上还均布有浮球114,所述浮球114为中部带通孔的浮球,所述浮球114分别通过浮球缆绳115系在所述上框架11的上外圈111上。
所述下框架12由下外圈121、下内圈122及均布在下外圈121与下内圈122之间且两端分别和下外圈121与下内圈122连接固定的下横向支撑123所形成。
所述上外缆绳13均布在所述上框架11的上外圈111与所述下框架12的下外圈121之间,且还由所均布的上外缆绳13的两端分别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内缆绳14均布在所述上框架11的上内圈112与所述下框架12的下内圈122之间,且还由所均布的上内缆绳14的两端分别形成连接固定。
参见图1、图6、图7和图8,所述中层鱼礁2由上固定板21、下固定板22及均布在上固定板21与下固定板22之间的四个换水管23所构成。
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的中部处设有一四角呈弧形状的孔211,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中上缆绳孔212。
所述下固定板22上端面上均布有四个孔221,所述下固定板22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中下缆绳孔222。
所述四个换水管23分别为呈弧形状的喇叭,所述四个为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的上端口直径均大于下端口直径,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的下端口处还分别设有一涡轮231。
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中部处所设的四角呈弧形状的孔211内与所述下固定板22上端面上所均布的四个孔221内分别和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形成插接连接,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的颈部处与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中部处所设的四角呈弧形状的孔211处分别形成配合固定,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的下端部处分别与所述下固定板22上端面上所均布的四个孔221处形成配合固定。
参见图1、图9和图10,所述下层鱼礁3由上盖31、下盖32及上盖31与下盖32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33所构成。
所述上盖31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上分流管孔311,所述上盖3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下上缆绳孔312。
所述下盖32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下分流管孔321,所述下盖32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下下缆绳孔322。
所述上盖31与下盖32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33周壁的两侧上均分布有竖向排列的且相对的分流孔331、332,所述上盖31与下盖32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33的两端端部处分别和所述上盖31上端面上所均布的上分流管孔311处与所述下盖32的上端面上所均布的下分流管孔321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框架12的下外圈121、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中上缆绳孔212处、所述下固定板22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中下缆绳孔222处、所述上盖3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下上缆绳孔312及所述下盖32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下下缆绳孔322处均分别由部件缆绳4一一结扎连接。
所述另一端带锚324的锚绳323与下盖32的下端面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Claims (2)
1.一种生态型人工鱼礁,它包括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鱼礁本体由上层鱼礁(1)、中层鱼礁(2)、下层鱼礁(3)及另一端带锚(324)的锚绳(323)所形成,所述上层鱼礁(1)由上框架(11)、下框架(12)及上框架(11)与下框架(12)之间均布的上外、内缆绳(13、14)所构成,所述上框架(11)由上外圈(111)、上内圈(112)及均布在上外圈(111)与上内圈(112)之间的且两端分别和上外圈(111)与上内圈(112)连接固定的上横向支撑(113)所形成,所述上框架(11)的上外圈(111)上还均布有浮球(114),所述浮球(114)为中部带通孔的浮球,所述浮球(114)分别通过浮球缆绳(115)系在所述上框架(11)的上外圈(111)上,所述下框架(12)由下外圈(121)、下内圈(122)及均布在下外圈(121)与下内圈(122)之间且两端分别和下外圈(121)与下内圈(122)连接固定的下横向支撑(123)所形成,所述上外缆绳(13)均布在所述上框架(11)的上外圈(111)与所述下框架(12)的下外圈(121)之间,且还由所均布的上外缆绳(13)的两端分别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内缆绳(14)均布在所述上框架(11)的上内圈(112)与所述下框架(12)的下内圈(122)之间,且还由所均布的上内缆绳(14)的两端分别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层鱼礁(2)由上固定板(21)、下固定板(22)及均布在上固定板(21)与下固定板(22)之间的四个换水管(23)所构成,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的中部处设有一四角呈弧形状的孔(211),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中上缆绳孔(212),所述下固定板(22)上端面上均布有四个孔(221),所述下固定板(22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中下缆绳孔(222),所述四个换水管(23)分别为呈弧形状的喇叭,且四个为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的上端口直径均大于下端口直径,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中部处所设的四角呈弧形状的孔(211)内与所述下固定板(22)上端面上所均布的四个孔(221)内分别和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形成插接连接,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的颈部处与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中部处所设的四角呈弧形状的孔(211)处分别形成配合固定,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的下端部处分别与所述下固定板(22)上端面上所均布的四个孔(221)处形成配合固定,所述下层鱼礁(3)由上盖(31)、下盖(32)及上盖(31)与下盖(32)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33)所构成,所述上盖(31)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上分流管孔(311),所述上盖(3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下上缆绳孔(312),所述下盖(32)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下分流管孔(321),所述下盖(32)上端面上靠边缘处均布有下下缆绳孔(322),所述上盖(31)与下盖(32)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33)周壁的两侧上均分布有竖向排列的且相对的分流孔(331、332),所述上盖(31)与下盖(32)之间所均布的分流管(33)的两端端部处分别和所述上盖(31)上端面上所均布的上分流管孔(311)处与所述下盖(32)的上端面上所均布的下分流管孔(321)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框架(12)的下外圈(121)、所述上固定板(2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中上缆绳孔(212)处、所述下固定板(22)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中下缆绳孔(222)处、所述上盖(31)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下上缆绳孔(312)及所述下盖(32)上端面上靠边缘处所均布的下下缆绳孔(322)处均分别由部件缆绳(4)一一结扎连接,所述另一端带锚(324)的锚绳(323)与下盖(32)的下端面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型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呈弧形状的喇叭的换水管(23)的下端口处还分别设有一涡轮(23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30071.6U CN204443671U (zh) | 2015-01-16 | 2015-01-16 | 生态型人工鱼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30071.6U CN204443671U (zh) | 2015-01-16 | 2015-01-16 | 生态型人工鱼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43671U true CN204443671U (zh) | 2015-07-08 |
Family
ID=53650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30071.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43671U (zh) | 2015-01-16 | 2015-01-16 | 生态型人工鱼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44367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56901A (zh) * | 2015-01-16 | 2015-07-08 | 上海海洋大学 | 生态型人工鱼礁 |
CN107047422A (zh) * | 2017-05-26 | 2017-08-18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双层人工鱼巢 |
-
2015
- 2015-01-16 CN CN201520030071.6U patent/CN20444367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56901A (zh) * | 2015-01-16 | 2015-07-08 | 上海海洋大学 | 生态型人工鱼礁 |
CN104756901B (zh) * | 2015-01-16 | 2017-01-18 | 上海海洋大学 | 生态型人工鱼礁 |
CN107047422A (zh) * | 2017-05-26 | 2017-08-18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 双层人工鱼巢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17130B (zh) | 一种海洋甲壳类动物养殖钢结构网箱及立体养殖系统 | |
CN103262820B (zh) | 沉浮式球形网箱 | |
CN208080312U (zh) | 一种高稳定性人工鱼礁 | |
CN203353423U (zh) | 沉浮式球形网箱 | |
CN106472380A (zh) | 一种可升沉养殖网箱 | |
CN205962359U (zh) | 一种用于海洋养殖的碟形升降式网箱 | |
CN103858797A (zh) | 升降式硬底海水生态养殖网箱 | |
CN204350805U (zh) | 一种海生植物养殖装置 | |
CN110100779A (zh) | 一种用于鱼类产卵和保育的柔性浮鱼礁 | |
CN206227372U (zh) | 一种海洋甲壳类动物养殖钢结构网箱及立体养殖系统 | |
CN204443671U (zh) | 生态型人工鱼礁 | |
CN110199927B (zh) | 一种基于潮流和波浪发电的中上层浮鱼礁 | |
CN206402943U (zh) | 一种框架上升流式人工鱼礁 | |
CN208228075U (zh) | 一种人工礁体装置 | |
CN204762830U (zh) | 一种新型鱼藻养殖装置 | |
CN205005717U (zh) | 一种适用于海上养殖操作平台的操作平台浮架 | |
CN204335559U (zh) | 生态沉降养殖装置 | |
CN104756901B (zh) | 生态型人工鱼礁 | |
CN210987710U (zh) | 一种箱体结构的人工鱼礁 | |
CN204482724U (zh) | 一种立体网状人工鱼礁 | |
CN207720893U (zh) | 一种水上漂浮种植器 | |
CN210841040U (zh) | 一种生态浮渔礁 | |
CN203523546U (zh) | 附有中隔层的盆网式鲍鱼养殖箱 | |
CN208446377U (zh) | 抗海流深海养殖网箱 | |
CN203105330U (zh) | 一种用于海上网箱养殖的挡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701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