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41353U - 电池盒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盒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41353U
CN204441353U CN201520092276.7U CN201520092276U CN204441353U CN 204441353 U CN204441353 U CN 204441353U CN 201520092276 U CN201520092276 U CN 201520092276U CN 204441353 U CN204441353 U CN 2044413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electric power
holding part
control unit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9227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群
吴政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t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t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ton Ltd filed Critical Feton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41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4135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池盒结构,其可设置一电池并输出电力至一外接装置,且包括:一控制单元、一电池单元以及一主体;其中,该控制单元是可选择一电力输出端提供或不提供电力至该外接装置;该电池单元是可设置一电池,并将该电池的电力输出置该控制单元;该主体是包括一底座以及一电池盒,该控制单元是设置在该底座中的一第一容置部中,该电池盒是设置在该底座中的一第二容置部中;以及该电池盒是可容置该电池单元以及该电池。

Description

电池盒结构
技术领域
本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池盒结构,尤其是指可设置于各种结构物的一电力源。
背景技术
公知的电池盒结构一般是提供电力给各种电气装置使用,通常是这类电池盒拆换电池的结构设计很简单但是不方便用户的拆换作业,而且只能单纯地提供电力。然而,在低碳节能趋势下,这类产品已经不符合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本新型基于公知电池盒结构的缺失进行创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池盒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其是可提供装设于各种结构物上,并具有光学传感器、电气开关组件以及振动传感器提供作为操作接口以及可设置电池,用以作为一智能化的电力源使用,更可进一步达到节能的效果。
本新型电池盒结构的次一目的是该电池盒结构是具有方便的拆装结构,用以提供一方便更换电池的电池盒结构。
本新型电池盒结构的再一目的是该电池盒结构是可外接电力,用以提供具有混合电力源的电池盒结构。
本新型主要是一种电池盒结构,其是可设置一电池并输出电力至一外接装置,且包括:一控制单元,其是包括一电力输出端;一电池单元;以及一主体,其是包括一底座以及一电池盒;其中,该控制单元是一可调节并分配该电池单元的电力的电气装置,该控制单元是通过该电力输出端电气连接该外接装置而可进一步输出电力给该外接装置使用;该电池单元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且是可设置该电池,并将该电池的电力输出置该控制单元;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容置部以及一第二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是形成于该底座顶端部的一中空部且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第一容置部中,该第二容置部是形成于该底座底端部的一中空部且该电池盒是至少局部设置于该第二容置部中;以及该电池盒是内部具有一电池容置部的一盒体结构,该电池容置部是该电池盒中的一空间并可容置该电池,该电池单元是设置于该电池盒中并对应该电池容置部,且在该电池盒结合该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中,该电池盒是固设于该第二容置部中,该电池单元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
前述实施例中,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固定穿孔,该固定穿孔是自该底座中的该第二容置部前端面贯穿至后端面的穿孔结构。
前述实施例中,该控制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力连接部,该电池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电力连接部,该电池单元是通过该第二电力连接部电气连接该第一电力连接部而可将该电池的电力传输至该控制单元,且在该电池盒结合该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中,该第一电力连接部是对应接触该第二电力连接部并形成电气连接。
前述实施例中,该第一电力连接部是一弹片结构,且是自该第一容置部贯穿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中,并对应该第二电力连接部的位置;以及该第二电力连接部是一导电材质结构,且是自该电池单元贯穿延伸至该电池盒顶端部,并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位置。
再者,该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力连接部是由导电材质所构成的一悬臂梁弹性结构,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是一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以及另一端是自该第一容置部向下贯穿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中,并形成对应该第二电力连接部位置的一钩状部,该钩状部是形成前端面与后端面为斜面且最低点是朝向该第二电力连接部并与该第二电力连接部的高度位置干涉;以及该电池单元的第二电力连接部是设置在该电池盒顶端部的一导电结构。
另外,该第二电力连接部是进一步包括一接触电极以及一接触电路板,该接触电路板是一电路板结构,该接触电极是一导电材质形成于该接触电路板中并至少局部形成于该接触电路板的表面,该接触电路板是形成于该电池盒顶端部,且该接触电极是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位置。
前述实施例中,该电池盒中的该电池容置部是朝后贯穿该电池盒后端面的一槽状结构并可容置该电池,该电池单元是进一步包括多个电极导电组件,该些电极导电组件是设置于该电池盒的电池容置部中,其中该电池是多个具有一正极与一负极的电池所组成的一电池组合,且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设置是对应并电气接触该电池中输出电力的电极;以及该电池盒是进一步包括一电池内盒以及一电极外露孔;其中,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布置是对应该电池中的各个电极位置,且通过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布置形成该电池的串并联关系,并自该第二电力连接部输出对应的电压与对应的电流;该电池内盒是一框体结构并设置于该电池盒中,该些电极导电组件是设置于该电池内盒中;该电极外露孔是在该电池盒顶端上下贯穿的穿孔,并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位置;以及该第二电力连接部中的该接触电路板是设置于该电池内盒顶端,并对应该电极外露孔的位置。
前述实施例中,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中隔板,该中隔板是形成于该底座的该第一容置部与该第二容置部之间的一板体结构,该中隔板的局部是进一步包括一隔板穿孔,该隔板穿孔上下贯穿该中隔板的一穿孔结构,且是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钩状部的位置;其中,该钩状部是自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经由该中隔板的隔板穿孔而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中,并对应该电池单元的第二电力连接部的位置。
前述实施例中,该电池盒中的该电池容置部是朝后贯穿该电池盒后端面的一槽状结构并可容置该电池,该电池单元是进一步包括多个电极导电组件,该些电极导电组件是设置于该电池盒的电池容置部中,其中该电池是多个具有一正极与一负极的电池所组成的一电池组合,且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设置是对应并电气接触该电池中输出电力的电极。
前述实施例中,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布置是对应该电池中的各个电极位置,且通过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布置形成该电池的串并联关系,并自该第二电力连接部输出对应的电压与对应的电流。
前述实施例中,该底座的第二容置部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结合部,该电池盒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结合部,且该第二结合部是对应该第一结合部的位置并形成可相互卡扣以及相互脱离的机械耦接结构;其中,在该电池盒结合该底座的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下,该第二结合部是与该第一结合部形成相互机构偶接的状态。
前述实施例中,该底座中的该第一结合部是形成于该第二容置部左右两侧的内侧表面内凹的一凹槽结构;以及该电池盒的第二结合部是悬臂梁弹性结构且在后端外侧表面进一步具有一卡榫,该卡榫是凸出该第二结合部外侧表面的一凸缘结构,且该卡榫是位置对应该第一结合部而形成相互耦接的机械结构;其中,在该电池盒逐渐结合该底座的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中,该第二结合部产生弹性变形,直到该卡榫卡入该第一结合部中并形成相互机构偶接的状态下,该电池盒是结合在该第二容置部中;以及在该电池盒结合在该第二容置部中且该第二结合部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该卡榫是可自该第一结合部脱离机构偶接的状态。
前述实施例中,该第二结合部的前端部外侧表面是定义为一按压部,且在按压该按压部的状态中,该第二结合部会对应产生弹性变形且该卡榫是脱离与该第一结合部机构干涉的状态。
前述实施例中,该卡榫的后端面是一斜面状且前端面是一垂直面;其中,在该电池盒逐渐结合该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中,该底座的侧面是沿着该卡榫的后端面推动该第二结合部产生弹性变形而形成该卡榫脱离与该第一结合部机构干涉的状态;以及在该卡榫对应该第一结合部的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二结合部弹性变形所储存的弹力是导致该卡榫自动卡入该第一结合部中,且该第二结合部的卡榫与该第一结合部形成相互机构偶接状态。
前述实施例中,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中隔板,该中隔板是形成于该底座的该第一容置部与该第二容置部之间的一板体结构,该中隔板的局部是进一步包括一隔板穿孔,该隔板穿孔上下贯穿该中隔板的一穿孔结构,且是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位置;其中,该第一电力连接部是自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经由该中隔板的隔板穿孔而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中,并对应该电池单元的第二电力连接部的位置。
前述实施例中,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顶盖,该顶盖是覆盖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顶端部的一盖状结构,且该顶盖是进一步包括一前卡勾以及一后卡勾,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前卡孔以及一后卡孔并分别对应该前卡勾与该后卡勾;其中,该前卡勾是该顶盖前端底部的内表面并朝后延伸形成的一凸缘结构,且该前卡孔是形成于该中隔板前端面的凹槽并对应该前卡勾,该前卡勾是衔入该前卡孔中;以及该后卡勾是于该顶盖后端顶部所形成的一卡勾结构,且该后卡孔是贯穿于该底座顶部的贯穿孔结构并对应该后卡勾,该后卡勾是衔入该后卡孔,且该后卡勾是勾住该后卡孔后端面的周缘
前述实施例中,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螺丝孔以及一自攻螺丝,该螺丝孔是形成于该后卡勾与该后卡孔周缘之间,且该自攻螺丝是固锁在该螺丝孔中。
前述实施例中,该控制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电力输入端口,该控制单元是通过该电力输入端电气连接外部的一电力设施,该电力设施是可输出电力并自该电力输入端将电力传输至该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是可选择该电力输入端所输入的电力通过该电力输出端输出电力至该外接装置。
前述实施例中,该电池是一二次电池;以及该控制单元是可选择该电力输入端所输入的电力分配至该电池单元中的该电池,并进行充电作业。
前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一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并是可提供一电气信息传输至该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是依据该操作单元所提供的电气信息选择开启或关闭电力自该电力输出端输出中的一状态。
前述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是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
前述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是选自一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一反射式光耦、一光敏传感器以及一太阳能传感器中的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
前述实施例中,该电气装置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是设置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中,该操作单元以及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该操作单元是对应设置并贯穿该底座的顶盖;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学传感器以及一第二光学传感器,其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分别是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是分别输出一电气信息,且该控制单元会对应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输出的电气信息而选择开启或关闭该电力输出端输出电力中的一状态。
前述实施例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进一步是一光敏传感器,该第二光学传感器进一步是一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
前述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电气开关组件,该电气开关组件是一通过触碰产生触发信号的一电气组件。
前述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中的该电气开关组件是选自一按键开关以及一电容式触碰开关中的一组件。
前述实施例中,该电气装置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是设置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中,该操作单元以及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该操作单元是对应设置并贯穿该底座的顶盖;以及该操作单元中的电气开关组件以及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且该电气开关组件是对应贯穿该底座的顶盖。
前述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振动传感器,且该振动传感器是对应受到振动的能量而触发并对应输出一电气信息至该控制单元;以及该电气装置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是设置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中,该操作单元以及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
前述实施例中,该电气装置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以及一信息传输端口14,该电路板是设置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中,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该信息传输端是自该第一容置部延伸至外部;以及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外置操作装置,该外置操作装置是设置于该主体外部,该信息传输端口是电气连接该电路板与该外置操作装置。
前述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学传感器以及一第二光学传感器,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分别是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是分别输出一电气信息,且该控制单元会对应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输出的电气信息而选择开启或关闭该电力输出端输出电力中的一状态;其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是设置在该外置操作装置中,并分别通过该信息传输端口而电气连接该电路板。
前述实施例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进一步是一光敏传感器,该第二光学传感器进一步是一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
前述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电气开关组件,该电气开关组件是一通过触碰产生触发信号的一电气组件;其中该电气开关组件是设置在该外置操作装置中,并通过该信息传输端口而电气连接该电路板。
前述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中的该电气开关组件是选自一按键开关以及一电容式触碰开关中的一组件。
前述实施例中,该电气装置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是设置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中,该操作单元以及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
为使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下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
图2是显示本新型图1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3是显示本新型图1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视图;
图4是显示本新型图3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5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的电气关联图;
图6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的纵剖面视图;
图7是显示本新型图6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的纵剖面视图;
图8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9是显示本新型图8实施例局部的前视平面图;
图10是显示本新型图8实施例局部的横剖面视图;
图11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12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13是显示本新型图12实施例的横剖视图;
图14是显示本新型图13实施例的另一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15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
图16是显示本新型图15实施例的组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显示本新型图15实施例的组合状态下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图18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19是显示本新型图18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
图20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
图21是显示本新型图20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
图22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
图23是显示本新型图22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
图24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
图25是显示本新型图24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
图26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以及
图27是显示本新型图26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
符号说明
控制单元1         第一电力连接部11
钩状部111         电力输出端12
电力输入端13      信息传输端14
电路板15          电池单元2
第二电力连接部21  接触电极211
接触电路板212     电极导电组件22
主体3             底座31
第一容置部311     第二容置部312
第一结合部312a    顶盖313
前卡勾313a        后卡勾313b
中隔板314         隔板穿孔314a
前卡孔315         后卡孔316
螺丝孔317         固定穿孔318
电池盒32          电池容置部321
第二结合部322     卡榫322a
按压部322b        电池内盒323
电极外露孔324     操作单元4
第一光学传感器41  第二光学传感器42
电气开关组件43    振动传感器44
外置操作装置45    外接装置100
电池200           自攻螺丝300
电力设施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新型能被更清楚的了解,以下将以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作为本新型的说明。
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主要是可直接装设于各种结构物上,并用以作为一智能化的电力源使用。图1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图2是显示本新型图1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图3是显示本新型图1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视图,图4是显示本新型图3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以及图5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的电气关联图。参考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显示,本新型的电池盒结构是可配合输出电力至一外接装置100,并是包括一控制单元1、一电池单元2以及一主体3;其中,该控制单元1以及该电池单元2是设置于该主体3中;该外接装置100是一通过电力驱动的电子装置,且可以是一光源装置、一声源装置、一警报装置或其它电子装置;该控制单元1是一可调节并分配该电池单元2的电力的电气装置,且进一步包括一电力输出端口12,该控制单元1是通过该电力输出端12电气连接该外接装置100而可进一步输出电力给该外接装置100使用;以及该电池单元2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1,且是可整合一电池200的电力并将电力输出置该控制单元1的一电气装置。
前述的实施例中,该主体3是进一步包括一底座31以及一电池盒32。其中该底座31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容置部311以及一第二容置部312,该第一容置部311是形成于该底座31顶端部的一中空部且该控制单元1是设置于该第一容置部311中,该第二容置部312是形成于该底座31底端部的一中空部且该电池盒32是至少局部设置于该第二容置部312中;以及该电池盒32是内部具有一电池容置部321的一盒体结构,该电池容置部321是该电池盒32中的一空间并可容置该电池200,该电池单元2是设置于该电池盒32中并对应该电池容置部321,且在该电池盒32结合该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中,该电池盒32是固设于该第二容置部312中,该电池单元2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1。因此,在该电池盒32结合该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中,该电池单元2可将该电池200的电力传输至该控制单元1,再经由该控制单元1调节电力并通过该电力输出端12将电力输出至该外接装置100,藉以供给该外接装置100的运作使用。
前述的实施例中,该主体3是通过该底座31固设于一结构物的表面上。其中,该底座31中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固定穿孔318,该固定穿孔318是自该底座31中的该第二容置部312前端面贯穿至后端面的穿孔结构,并用以提供使用螺丝或铁钉等紧固件,将该底座31固设于前述的结构物上。
图6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的纵剖面视图,以及图7是显示本新型图6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的纵剖面视图。参考图6以及图7所显示,并再次参考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控制单元1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力连接部11,该电池单元2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电力连接部21,且在该电池盒32结合该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中,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是对应接触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并形成电气连接,进一步使得该电池单元2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1而可以将该电池200的电力传输至该控制单元1。其中,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可以是一弹片结构,且是自该第一容置部311贯穿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312中,并对应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的位置;以及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是一导电材质结构,且是自该电池单元2贯穿延伸至该电池盒32顶端部,并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的位置。因此,在该电池盒32结合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中,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会对应接触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并形成电气连接,且进一步使得该电池单元2可将该电池200的电力传输至该控制单元1。
前述的实施例中,该控制单元1的第一电力连接部11是由导电材质所构成的一悬臂梁弹性结构,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是一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1,以及另一端是自该第一容置部311向下贯穿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312中并形成对应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位置的一钩状部111,该钩状部111是形成前端面与后端面为斜面且最低点是朝向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并与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的高度位置干涉;以及该电池单元2的第二电力连接部21是设置在该电池盒32顶端部的一导电结构,且该电池单元2的是通过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进行电力传输。因此,当在该电池盒32逐渐进入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中,该压掣的弹性结构会沿着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的钩状部111前端的斜面推动该钩状部111,使得该钩状部111向上弹性变形,直到该电池盒32完全结合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下,该钩状部111因弹性变形而产生向下压掣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进而使得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电气连接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以及当在该电池盒32逐渐脱离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下,该压掣的弹性结构会沿着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的钩状部111后端的斜面推动该钩状部111,使得该钩状部111向上弹性变形,直到该电池盒32完全脱离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下,该钩状部111恢复弹性变形前状态而释放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弹性力。
再次参考图6以及图7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是进一步包括一接触电极211以及一接触电路板212,该接触电路板212是一电路板结构,该接触电极211是一导电材质形成于该接触电路板212中并至少局部形成于该接触电路板212的表面,该接触电路板212是形成于该电池盒32顶端部,且该接触电极211是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的位置。因此,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是通过该钩状部111压掣该接触电极211,以进一步使得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与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形成电气连接。
图8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图9是显示本新型图8实施例局部的前视平面图,以及图10是显示本新型图8实施例局部的横剖面视图。参考图8、图9以及图10所显示,并再次参考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电池盒32中的该电池容置部321是朝后贯穿该电池盒32后端面的一槽状结构并可容置该电池200,该电池单元2是进一步包括多个电极导电组件22,该些电极导电组件22是设置于该电池盒32的电池容置部321中,其中该电池200是多个具有一正极与一负极的电池所组成的一电池组合,且该些电极导电组件22的设置是对应该电池200中输出电力的电极。因此,使得在该电池200设置在该电池盒32的电池容置部321的状态中,该电池200输出电力的电极会分别与该些电极导电组件22电气接触,进一步使得该电池200的电力会自该些电极导电组件22电气传输至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并通过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输出该电池200的电力。
前述的实施例中,该些电极导电组件22的布置是对应该电池200中的各个电池的电力输出位置,且通过该些电极导电组件22的布置使得该些电池200中的各个电池形成一特定的串并联关系,因此使得该些电池200自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对应输出的电力是依据该电池200中的各个电池串并联关系而具有对应的电压与对应的电流。
图11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参考图11所显示,并再次参考图1、图2、图3、图4、图7以及图8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电池盒32是进一步包括一电池内盒323以及一电极外露孔324。其中该电池内盒323是一框体结构并设置于该电池盒32中,该些电极导电组件22是设置于该电池内盒323中并形成前述的对应该些电池200串并联关系的布置方式;该电极外露孔324是在该电池盒32顶端上下贯穿的穿孔,并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的位置;以及前述该第二电力连接部21中的该接触电路板212是设置于该电池内盒323顶端,并对应该电极外露孔324的位置。因此,当该电池内盒323固设在该电池盒32中的状态下,该接触电路板212上的该接触电极211是对应该电极外露孔324的位置。
图12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图13是显示本新型图12实施例的横剖视图,以及图14是显示本新型图13实施例的另一状态的横剖视图。参考图12、图13以及图14所显示,前述实施例的主体3中,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结合部312a,该电池盒32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结合部322,且该第二结合部322是对应该第一结合部312a的位置并形成可相互卡扣以及相互脱离的机械耦接结构。因此,当该电池盒32结合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中,可通过该第二结合部322与该第一结合部312a形成相互机构偶接的状态,而进一步使得该电池盒32稳固的结合在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中;以及当解除该第二结合部322与该第一结合部312a的相互机构偶接状态下,该电池盒32是可自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中脱离。
前述实施例的主体3中,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的该第一结合部312a是形成于该第二容置部312左右两侧的内侧表面内凹的一凹槽结构;以及该电池盒32的第二结合部322是悬臂梁弹性结构且在后端外侧表面进一步具有一卡榫322a,该卡榫322a是凸出该第二结合部322外侧表面的一凸缘结构,且该卡榫322a是位置对应该第一结合部312a而形成相互耦接的机械结构。因此,当该电池盒32逐渐结合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中,可通过该第二结合部322产生弹性变形而使得该卡榫322a可以卡入该第一结合部312a中并形成相互机构偶接的状态,而进一步使得该电池盒32稳固的结合在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中;以及当再次使得该第二结合部322产生弹性变形而进一步使得该卡榫322a可以自该第一结合部312a脱离机构偶接的状态下,该电池盒32是可自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中脱离。
前述的实施例中,该第二结合部322的前端部外侧表面是定义为一按压部322b,且在按压该按压部322b的状态中,该第二结合部322会对应产生弹性变形,而使得该卡榫322a脱离与该第一结合部312a机构干涉的状态,因此使得该电池盒32可进入或脱离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
前述的实施例中,该卡榫322a的后端面是一斜面状且前端面是一垂直面。因此使得在该电池盒32逐渐结合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的状态中,该底座31的侧面会沿着该卡榫322a的后端面推动该第二结合部322产生弹性变形,并进一步使得该卡榫322a脱离与该第一结合部312a机构干涉的状态,且在最后该卡榫322a抵达对应该第一结合部312a的位置时,该第二结合部322弹性变形所储存的弹力会让该第二结合部322复原而让该卡榫322a自动卡入该第一结合部312a中;以及当该第二结合部322的卡榫322a卡入该第一结合部312a中而形成相互机构偶接的状态中,如果拉动该电池盒32时,该卡榫322a前端面会与该第一结合部312a产生机构干涉,使得该第二结合部322的卡榫322a与该第一结合部312a仍为相互机构偶接状态,而导致该电池盒32无法自该底座31的第二容置部312中脱离。
图15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图16是显示本新型图15实施例的组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以及图17是显示本新型图15实施例的组合状态下的另一局部剖视图。参考图15、图16以及图17所显示,再次参考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主体3中的该底座31是进一步包括一中隔板314,该中隔板314是形成于该底座31的该第一容置部311与该第二容置部312之间的一板体结构,该中隔板314的局部是进一步包括一隔板穿孔314a,该隔板穿孔314a上下贯穿该中隔板314的一穿孔结构,且是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的钩状部111的位置。因此,该第一电力连接部11的钩状部111是自该底座31的第一容置部311经由该中隔板314的隔板穿孔314a而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312中,并对应该电池单元2的第二电力连接部21的位置。
再次参考图1、图2、图3、图4、图6以及图7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主体3中的该底座31是进一步包括一顶盖313,该顶盖313是覆盖于该底座31的第一容置部311顶端部的一盖状结构,且该顶盖313是进一步包括一前卡勾313a以及一后卡勾313b,该底座31是进一步包括一前卡孔315以及一后卡孔316并分别对应该前卡勾313a与该后卡勾313b;其中,该前卡勾313是该顶盖313前端底部的内表面并朝后延伸形成的一凸缘结构,且该前卡孔315是形成于该中隔板314前端面的凹槽并对应该前卡勾313,使得该前卡勾313是可衔入该前卡孔315中;以及该后卡勾313b是于该顶盖313后端顶部所形成的一卡勾结构,且该后卡孔316是贯穿于该底座31顶部的贯穿孔结构并对应该后卡勾313b,使得该后卡勾313b是可衔入该后卡孔316,且该后卡勾313b是可勾住该后卡孔316后端面的周缘。因此,当该顶盖313的前卡勾313是衔入该前卡孔315的状态中,该后卡勾313b是可勾住该后卡孔316后端面的周缘,进而使得该顶盖313固设于该底座31顶端部并覆盖该第一容置部311。
再次参考图1、图2、图3、图4、图6以及图7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底座31是进一步包括一螺丝孔317,该螺丝孔317是形成于该后卡勾313b与该后卡孔316周缘之间,且是可供一自攻螺丝300锁入,当该自攻螺丝300锁入该螺丝孔317时,该自攻螺丝300会逼迫该后卡勾313b外张而进一步使得该后卡勾313b与该后卡孔316周缘之间的咬合更紧密。
图18是显示本创作电池盒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视图,以及图19是显示本创作图18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参考图18以及图19所显示,并再次参考图5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控制单元1是进一步包括一电力输入端口13,该控制单元1是通过该电力输入端13电气连接外部的一电力设施500,该电力设施500是可输出电力并自该电力输入端13将电力传输至该控制单元1,该控制单元1则是可进一步将该电力输入端13所输入的电力通过该电力输出端12电气连接该外接装置100而可进一步输出电力给该外接装置100使用。
前述的实施例中,该电池200可以是一二次电池;以及该控制单元1是可进一步将该电力输入端13所输入的电力分配至该电池单元2,并用以进行该电池200的充电作业。
再次参考图1、图2、图3、图4、图5、图18以及图19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电气装置1是设置于该底座31的顶端部,且该电气装置1中的该电池盒32是设置于该底座31的底端部,该电力输出端12是自该底座31顶端部的该第一容置部311向外部贯穿该顶盖313并是可电气连接该外接装置100。
再次参考图5所显示,前述本新型的电池盒结构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一操作单元4,该操作单元4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1并是可提供一电气信息传输至该控制单元1,该控制单元1是依据该操作单元4所提供的电气信息选择开启或关闭电力自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中的一状态。因此,当该操作单元4被触发而输出一对应的电气信息至该控制单元1时,该控制单元1会对应该操作单元4输出的电气信息而对应选择开启或关闭电力自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至该外接装置100中的一状态,并进一步对应开启或关闭该外接装置100的运作状态;在该控制单元1对应该操作单元4输出的电气信息而开启该外接装置100的运作状态下,该电池单元2所提供的电力或该电力输入端13所输入的电力会供应该外接装置100所需的电力;以及在该控制单元1对应该操作单元4输出的电气信息而关闭该外接装置100的状态下,该电池单元2或该电力输入端13的电力会停止供应该外接装置100。
图20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以及图21是显示本新型图20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参考图20以及图21所显示,且再次参考图5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电气装置1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15,该电气装置1中的该电路板15是设置于该底座31的第一容置部311中,该操作单元4以及控制单元1是设置于该电路板15上。
前述的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4可以是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例如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Pyroelectric Infrared Radial Sensor)、反射式光耦(ReflectedInfrared Sensors)、光敏传感器或太阳能传感器等;以及该操作单元4是对应设置并贯穿该底座31的顶盖313。因此,当该操作单元4被触发时,该操作单元4会对应输出一电气信息,且该控制单元1会对应该操作单元4输出的电气信息而选择开启或关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中的一状态,其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是该电池单元2所提供的电力或该电力输入端13所输入的电力。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开启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的状态中,该外接装置100是开启状态;以及在关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的状态中,该外接装置100是关闭状态。
前述实施方式中,该电气装置1中的该电路板15是设置于该底座31的第一容置部311中,该操作单元4以及控制单元1是设置于该电路板15上。该操作单元4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学传感器41以及一第二光学传感器42,其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41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42可以分别是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该第一光学传感器41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42是分别输出一电气信息,且该控制单元1会对应该第一光学传感器41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42输出的电气信息而选择开启或关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中的一状态。
再者,前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41可以进一步是一光敏传感器,该第二光学传感器42可以进一步是一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在一具体应用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41可以判断环境光源的明暗,且该第二光学传感器42可以判断是否有人体在附近一定距离内移动,其中前述的环境光源的明暗与前述的在附近一定距离,皆是可在该操作单元4中作定义,此部分是属公知的技术范畴不是本新型要求的重点。因此,当该第一光学传感器41是判断环境光源是明亮的条件下,该控制单元1会对应选择关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的状态;以及当该第一光学传感器41是判断环境光源是明亮且该第二光学传感器42判断有人体在附近移动的条件下,该控制单元1会对应选择开启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的状态。
图22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以及图23是显示本新型图22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参考图22以及图23所显示,且再次参考图5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4可以是进一步包括一电气开关组件43,该电气开关组件43是一通过触碰产生触发信号的一电气组件,例如按键开关、电容式触碰开关等;以及该操作单元4中的电气开关组件43以及控制单元1是设置于该电路板15上,且该电气开关组件43是对应贯穿该底座31的顶盖313。因此,当该电气开关组件43被触发时,该电气开关组件43会对应输出一电气信息,且该控制单元1会对应该电气开关组件43输出的电气信息而选择开启或关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中的一状态,其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是该电池单元2所提供的电力或该电力输入端13所输入的电力。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开启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的状态中,该外接装置100是开启状态;以及在关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的状态中,该外接装置100是关闭状态。
图24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以及图25是显示本新型图24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参考图24以及图25所显示,且再次参考图5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4可以是进一步包括一振动传感器44,使得当该操作单元4中的该振动传感器44受到振动的能量而触发时,该振动传感器44会对应输出一电气信息至该控制单元1;以及该振动传感器44以及控制单元1是设置于该底座31的第一容置部311中并进一步设置在该电路板15上。因此,当该振动传感器44受到振动的能量而被触发时,该振动传感器44会对应输出一电气信息,且该控制单元1会对应该操作单元4输出的电气信息而选择开启或关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中的一状态,其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是该电池单元2所提供的电力或该电力输入端13所输入的电力。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开启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的状态中,该外接装置100是开启状态;以及在关闭该电力输出端12输出电力的状态中,该外接装置100是关闭状态。
图26是显示本新型电池盒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视图,以及图27是显示本新型图26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视图。参考图26以及图27所显示,且再次参考图5所显示,前述的实施例中,该电气装置1中的该电路板15是设置于该底座31的第一容置部311中,该控制单元1是设置于该电路板15上,该操作单元4是进一步包括一外置操作装置45,该外置操作装置45是设置于该主体3外部,且该电气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信息传输端14,该信息传输端14是自该第一容置部311延伸至外部并电气连接该电路板15与该操作单元4中的该外置操作装置45。
前述实施例中,该操作单元4中的该第一光学传感器41、该第二光学传感器42以及该振动传感器44中的至少一组件可以是设置在该外置操作装置45中,并通过该信息传输端14电气连接至该电路板15。
因此,本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盒结构,并已将本新型作一详细说明,但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电池盒结构,其是可设置一电池并输出电力至一外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控制单元,包括一电力输出端;
一电池单元;以及
一主体,包括一底座以及一电池盒;
其中,该控制单元是一可调节并分配该电池单元的电力的电气装置,该控制单元是通过该电力输出端电气连接该外接装置而可进一步输出电力给该外接装置使用;该电池单元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且是可设置该电池,并将该电池的电力输出置该控制单元;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容置部以及一第二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是形成于该底座顶端部的一中空部且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第一容置部中,该第二容置部是形成于该底座底端部的一中空部且该电池盒是至少局部设置于该第二容置部中;以及该电池盒是内部具有一电池容置部的一盒体结构,该电池容置部是该电池盒中的一空间并可容置该电池,该电池单元是设置于该电池盒中并对应该电池容置部,且在该电池盒结合该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中,该电池盒是固设于该第二容置部中,该电池单元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固定穿孔,该固定穿孔是自该底座中的该第二容置部前端面贯穿至后端面的穿孔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力连接部,该电池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电力连接部,该电池单元是通过该第二电力连接部电气连接该第一电力连接部而可将该电池的电力传输至该控制单元,且在该电池盒结合该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中,该第一电力连接部是对应接触该第二电力连接部并形成电气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力连接部是一弹片结构,且是自该第一容置部贯穿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中,并对应该第二电力连接部的位置;该第二电力连接部是一导电材质结构,且是自该电池单元贯穿延伸至该电池盒顶端部,并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位置;该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力连接部是由导电材质所构成的一悬臂梁弹性结构,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是一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以及另一端是自该第一容置部向下贯穿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中,并形成对应该第二电力连接部位置的一钩状部,该钩状部是形成前端面与后端面为斜面且最低点是朝向该第二电力连接部并与该第二电力连接部的高度位置干涉;该电池单元的第二电力连接部是设置在该电池盒顶端部的一导电结构;该第二电力连接部是进一步包括一接触电极以及一接触电路板,该接触电路板是一电路板结构,该接触电极是一导电材质形成于该接触电路板中并至少局部形成于该接触电路板的表面,该接触电路板是形成于该电池盒顶端部,且该接触电极是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位置;该电池盒中的该电池容置部是朝后贯穿该电池盒后端面的一槽状结构并可容置该电池,该电池单元是进一步包括多个电极导电组件,该些电极导电组件是设置于该电池盒的电池容置部中,该电池是多个具有一正极与一负极的电池所组成的一电池组合,且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设置是对应并电气接触该电池中输出电力的电极;该电池盒是进一步包括一电池内盒以及一电极外露孔;以及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中隔板,该中隔板是形成于该底座的该第一容置部与该第二容置部之间的一板体结构,该中隔板的局部是进一步包括一隔板穿孔,该隔板穿孔上下贯穿该中隔板的一穿孔结构,且是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钩状部的位置;
其中,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布置是对应该电池中的各个电极位置,且通过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布置形成该电池的串并联关系,并自该第二电力连接部输出对应的电压与对应的电流;该电池内盒是一框体结构并设置于该电池盒中,该些电极导电组件是设置于该电池内盒中;该电极外露孔是在该电池盒顶端上下贯穿的穿孔,并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位置;该第二电力连接部中的该接触电路板是设置于该电池内盒顶端,并对应该电极外露孔的位置;以及该钩状部是自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经由该中隔板的隔板穿孔而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中,并对应该电池单元的第二电力连接部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盒中的该电池容置部是朝后贯穿该电池盒后端面的一槽状结构并可容置该电池,该电池单元是进一步包括多个电极导电组件,该些电极导电组件是设置于该电池盒的电池容置部中,其中该电池是多个具有一正极与一负极的电池所组成的一电池组合,且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设置是对应并电气接触该电池中输出电力的电极;
其中,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布置是对应该电池中的各个电极位置,且通过该些电极导电组件的布置形成该电池的串并联关系,并自该第二电力连接部输出对应的电压与对应的电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的第二容置部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结合部,该电池盒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结合部,且该第二结合部是对应该第一结合部的位置并形成可相互卡扣以及相互脱离的机械耦接结构;
其中,在该电池盒结合该底座的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下,该第二结合部是与该第一结合部形成相互机构偶接的状态;该底座中的该第一结合部是形成于该第二容置部左右两侧的内侧表面内凹的一凹槽结构;该电池盒的第二结合部是悬臂梁弹性结构且在后端外侧表面进一步具有一卡榫,该卡榫是凸出该第二结合部外侧表面的一凸缘结构,且该卡榫是位置对应该第一结合部而形成相互耦接的机械结构;在该电池盒逐渐结合该底座的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中,该第二结合部产生弹性变形,直到该卡榫卡入该第一结合部中并形成相互机构偶接的状态下,该电池盒是结合在该第二容置部中;以及在该电池盒结合在该第二容置部中且该第二结合部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该卡榫是可自该第一结合部脱离机构偶接的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结合部的前端部外侧表面是定义为一按压部,且在按压该按压部的状态中,该第二结合部会对应产生弹性变形且该卡榫是脱离与该第一结合部机构干涉的状态;
其中,该卡榫的后端面是一斜面状且前端面是一垂直面;在该电池盒逐渐结合该第二容置部的状态中,该底座的侧面是沿着该卡榫的后端面推动该第二结合部产生弹性变形而形成该卡榫脱离与该第一结合部机构干涉的状态;以及在该卡榫对应该第一结合部的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二结合部弹性变形所储存的弹力是导致该卡榫自动卡入该第一结合部中,且该第二结合部的卡榫与该第一结合部形成相互机构偶接状态。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中隔板,该中隔板是形成于该底座的该第一容置部与该第二容置部之间的一板体结构,该中隔板的局部是进一步包括一隔板穿孔,该隔板穿孔上下贯穿该中隔板的一穿孔结构,且是对应该第一电力连接部的位置;以及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顶盖,该顶盖是覆盖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顶端部的一盖状结构,且该顶盖是进一步包括一前卡勾以及一后卡勾,该底座是进一步包括一前卡孔以及一后卡孔并分别对应该前卡勾与该后卡勾;
其中,该第一电力连接部是自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经由该中隔板的隔板穿孔而延伸至该第二容置部中,并对应该电池单元的第二电力连接部的位置;该前卡勾是该顶盖前端底部的内表面并朝后延伸形成的一凸缘结构,且该前卡孔是形成于该中隔板前端面的凹槽并对应该前卡勾,该前卡勾是衔入该前卡孔中;以及该后卡勾是于该顶盖后端顶部所形成的一卡勾结构,且该后卡孔是贯穿于该底座顶部的贯穿孔结构并对应该后卡勾,该后卡勾是衔入该后卡孔,且该后卡勾是勾住该后卡孔后端面的周缘。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电力输入端口,该控制单元是通过该电力输入端电气连接外部的一电力设施,该电力设施是可输出电力并自该电力输入端将电力传输至该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是可选择该电力输入端所输入的电力通过该电力输出端输出电力至该外接装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是电气连接该控制单元并是可提供一电气信息传输至该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是依据该操作单元所提供的电气信息选择开启或关闭电力自该电力输出端输出中的一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操作单元是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该操作单元是选自一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一反射式光耦、一光敏传感器以及一太阳能传感器中的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气装置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是设置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中,该操作单元以及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该操作单元是对应设置并贯穿该底座的顶盖;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学传感器以及一第二光学传感器,其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分别是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是分别输出一电气信息,且该控制单元会对应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输出的电气信息而选择开启或关闭该电力输出端输出电力中的一状态;
其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进一步是一光敏传感器,该第二光学传感器进一步是一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电气开关组件,该电气开关组件是一通过触碰产生触发信号的一电气组件;
其中,该操作单元中的该电气开关组件是选自一按键开关以及一电容式触碰开关中的一组件;该电气装置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是设置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中,该操作单元以及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该操作单元是对应设置并贯穿该底座的顶盖;以及该操作单元中的电气开关组件以及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且该电气开关组件是对应贯穿该底座的顶盖。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振动传感器,且该振动传感器是对应受到振动的能量而触发并对应输出一电气信息至该控制单元;以及该电气装置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是设置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中,该操作单元以及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气装置是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以及一信息传输端口,该电路板是设置于该底座的第一容置部中,该控制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该信息传输端是自该第一容置部延伸至外部;以及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外置操作装置,该外置操作装置是设置于该主体外部,该信息传输端口是电气连接该电路板与该外置操作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学传感器以及一第二光学传感器,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分别是一非接触式光学感测组件,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是分别输出一电气信息,且该控制单元会对应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输出的电气信息而选择开启或关闭该电力输出端输出电力中的一状态;
其中该第一光学传感器与该第二光学传感器是设置在该外置操作装置中,并分别通过该信息传输端口而电气连接该电路板;以及该第一光学传感器进一步是一光敏传感器,该第二光学传感器进一步是一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操作单元是进一步包括一电气开关组件,该电气开关组件是一通过触碰产生触发信号的一电气组件;
其中,该电气开关组件是设置在该外置操作装置中,并通过该信息传输端口而电气连接该电路板;以及该操作单元中的该电气开关组件是选自一按键开关以及一电容式触碰开关中的一组件。
CN201520092276.7U 2014-02-14 2015-02-09 电池盒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4135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2577 2014-02-14
TW103202577U TWM482860U (zh) 2014-02-14 2014-02-14 電池盒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41353U true CN204441353U (zh) 2015-07-01

Family

ID=51724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9227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41353U (zh) 2014-02-14 2015-02-09 电池盒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41353U (zh)
TW (1) TWM4828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0433A (zh) * 2015-07-17 2015-12-09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可快速更换电池的供电装置、充电装置及生命体征监测仪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14897A (en) * 2014-10-07 2016-04-16 Hiwin Tech Corp Battery box capable of preventing batteries from being replaced simultaneousl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0433A (zh) * 2015-07-17 2015-12-09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可快速更换电池的供电装置、充电装置及生命体征监测仪
CN105140433B (zh) * 2015-07-17 2017-08-29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可快速更换电池的供电装置、充电装置及生命体征监测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2860U (zh) 2014-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83521U (zh) 电子烟磁吸式充电装置
CN203033276U (zh) 带有触摸按键的红外感应垃圾桶
CN204578172U (zh) 一种野外旅行用多功能充电宝
CN207010974U (zh) 一种助听器
CN204441353U (zh) 电池盒结构
CN208608441U (zh) 一种墙壁式usb充电插座
CN204407981U (zh) 一种带电烙铁焊接功能的充电器
CN201431079Y (zh) 无绳直发器
CN206293923U (zh) 能实现语音互动的移动电源
CN105867198B (zh) 平衡式轻触磁极突变开关设备
CN202696183U (zh) 一种移动式电源
CN207976763U (zh) 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终端装置
CN203273786U (zh) Usb充电led驱动电源盒
CN207867696U (zh) 一种智能家居用零功耗遥控装置
CN208674017U (zh) 一种遥控智能断路器
US20160044146A1 (en) Solar Integrated Mobile and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Backside Solar Panels
CN207587170U (zh) 用于遥控手机的戒指
CN202234858U (zh) 电饭煲的面板组件及电饭煲
CN204517445U (zh) 多功能移动电源
CN206379748U (zh) 创新环保充电宝
CN203882819U (zh) 一种多功能墙壁开关
CN214799453U (zh) 一种防误触的触控面板开关
CN219833257U (zh) 电源控制箱
CN214754517U (zh) 基于dsp的插座
CN205065554U (zh) 灯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