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09310U - 鱼漂 - Google Patents

鱼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09310U
CN204409310U CN201420828064.6U CN201420828064U CN204409310U CN 204409310 U CN204409310 U CN 204409310U CN 201420828064 U CN201420828064 U CN 201420828064U CN 204409310 U CN204409310 U CN 204409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ft
float
fishing
storage par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280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光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8280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09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09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093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鱼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鱼漂。包括漂身、漂尾和漂脚;漂身为一端设置有开口的中空壳体;漂尾的一端穿过开口与漂身固定连接;漂脚固定设置在漂身远离开口的一端;漂身靠近漂尾的一端的侧部对称设置有排气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漂,包括中空的漂身,漂身的一端开口,且在开口的侧部设置有排气孔,水从开口处进入,漂身内的气体通过排气孔排出,漂身内进入水后,重量增加,进而可以加快下沉速度,进而加快鱼漂的翻身。

Description

鱼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鱼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鱼漂。
背景技术
鱼漂是垂钓时鱼儿咬钩的讯息反应的工具。人们通过鱼漂的动作,不但可以判断鱼儿吃食的情况,从而决定提竿的时机,还可以通过鱼漂的动作判断出是什么鱼在咬钩。所以鱼漂是钓鱼收获好坏的重要环节。鱼漂多用较轻的材料制作而成,现在的鱼漂多为化学制品,或是用鸟类的羽毛、木材、竹材制作,性能各有差异,形状更是多种多样。根据鱼漂的自重和浮力的不同,可分为中空鱼漂和实心鱼漂。中空鱼漂的自重小,浮力大,反应灵敏;实心鱼漂的稳定性好,但不太灵敏。根据鱼漂形状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卧漂和立漂。卧漂就是常说的七星漂,钓鱼时数粒浮子散落在水面上,灵敏度高,扬竿时震动小,但不适宜风浪大时垂钓。立漂就是垂立在水中的鱼漂,常见的有棒形、锥形、圆形、陀螺形等等。
按照钓法的不同大致分为软漂和硬漂两类。
软漂主要存在于中国传统钓法中,软漂:“主要是指依托于鱼线之上进行标记的一种鱼漂形式”。
硬漂主要存在于日本的悬锥钓法中,后传到台湾形成独特的台式钓法流入中国,最后国人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发展成为今天的独特的华氏钓法。硬漂:“主要是指独立于线外单独存在的一种标记物品”,截止2014年市场上普遍所讲的鱼漂就是指的硬漂。
硬漂主要分为漂尾、漂身、漂脚,三部分组成。
漂尾又按照空心和实心分为“软尾”“硬尾”和“龙凤尾”三种。
漂身:按照材质可分为:轻木类、草秆类、禽羽类、新材料类、拼和类。
漂脚:漂脚的材质不同,自身的重量就不相同,漂脚越重整支鱼漂的重心就会偏下,使鱼漂入水后翻身站立的时间缩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身快。
当我们钓浮的时候翻身快的鱼漂能及时给钓鱼人传达准确的鱼讯,现在的鱼漂加快翻身都是从漂脚上进行改进,如在漂脚上加挂铅块等,这样不仅增加了鱼漂的重量,还增加了鱼漂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漂,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鱼漂,包括漂身、漂尾和漂脚;
所述漂身为一端设置有开口的中空壳体;
所述漂尾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漂身固定连接;
所述漂脚固定设置在所述漂身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
所述漂身靠近所述漂尾的一端的侧部对称设置有排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漂身包括储水部、浮力部和入水部;
所述储水部套设在所述浮力部上;
所述入水部设置在所述浮力部远离所述储水部的一端;
所述入水部为锥形;
所述漂脚与所述锥形的顶端固定连接。
浮力部的体积较大,能够具有很大的浮力,储水部内存储有水,进而增加了整个鱼漂的重量,对浮力部的浮力进行部分抵消,使储水部和浮力部之间达到一个力的平衡,使鱼漂能够在水面上漂浮。将入水部设置为锥形,利用其尖端进行排水进而将整个鱼漂沉入水下,入水阻力小,速度较快。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储水部远离所述浮力部的一端的侧壁上。
将排气孔设置在储水部远离所述浮力部的一端的侧壁上,可以使排气孔在排气的时候会由于气体的向上排出进而给鱼漂一个向下的推力,更能加快鱼漂的下沉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浮力部包括主体和连接部;
所述主体为圆柱形;
所述主体的直径与所述入水部的底面直径相同;
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浮力部靠近所述储水部的一端,用于将所述浮力部和所述储水部连接。
由于入水部将水破开后,浮力部顺利入水。入水部的底面直径与浮力部相同,将浮力部的主体设置为圆柱形即不会对鱼漂入水形成阻力,又能使浮力部有较大的体积,来保证整个漂身的浮力。在主体的一端设置连接部,将储水部与浮力部连接,在储水部进入水后,整个漂身的重量增加,进而加快下沉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与所述连接部通过圆台连接。
通过圆台将主体与连接部进行过渡性连接,这样不管是主体的直径大还是连接部的直径大,均能有效的降低水对鱼漂的阻力,不会对鱼漂的下沉速度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储水部为圆柱形。
将储水部也设置为圆柱形,其一端与浮力部连接,利用圆柱形可以形成最大的容积进行储水,进而能够对浮力部的浮力进行平衡抵消,可以加快漂身的入水的速度,减缓出水的速度,给人以对鱼咬钩后的反应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浮力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储水部的直径。
通过圆台连接后的储水部和浮力部,浮力部的直径大于储水部直径,在入水下沉时,储水部不会对鱼漂产生阻力,当鱼漂上升时,浮力部反而会对鱼漂产生阻力,进而能够加快下沉速度,降低上升速度,进而能及时给钓鱼人传达准确的鱼讯。
进一步的,所述储水部的材料为塑料;
所述浮力部和所述入水部的材料为实心设置的巴尔沙木。
巴尔沙木是南非的一种特有的木材,其质特别轻,具有很好的漂浮力,能够增加整体漂身的浮力。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的轴线与所述漂身的轴线垂直。
排气孔的轴线与漂身的轴线垂直,能够使鱼漂内部的空气在排出时不会被受到太大的水的压力,进而能够顺利的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为两个;
两个所述排气孔同轴设置。
将排气口设置为同轴的两个,可以在其中一个受水压的作用无法排气时,另一个可以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漂,包括中空的漂身,漂身的一端开口,且在开口的侧部设置有排气孔,水从开口处进入,漂身内的气体通过排气孔排出,漂身内进入水后,重量增加,进而可以加快下沉速度,进而加快鱼漂的翻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鱼漂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鱼漂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鱼漂的漂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鱼漂的漂身的半剖图。
附图标记:
1:漂尾    2:漂身    3:漂脚
4:开口    5:排气孔  6:储水部
7:浮力部  8:入水部  9: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漂,包括漂身2、漂尾1和漂脚3;
漂身2为一端设置有开口4的中空壳体;
漂尾1的一端穿过开口4与漂身2固定连接;
漂脚3固定设置在漂身2远离开口4的一端;
漂身2靠近漂尾1的一端的侧部对称设置有排气孔5。
整个漂身2的内部中空,为一个空腔9,当鱼漂进入水中后,入水部8向下,储水部6在上,入水部8下行,储水部6随之进入水下。此时,水通过漂身2上的开口4进入到漂身2内,漂身2内的气体通过排气孔5排出,直到漂身2内部注满水。当鱼咬钩后,鱼向下拉扯鱼钩,进而会使鱼漂翻身,由于空腔9内有水,鱼漂的重量较大,整个鱼漂能够加速下沉进入水下。
排气孔5越靠近开口4,漂身2内注入的水就会越多;排气孔5越远离开口4,漂身2内注入水的速度就会越快。因此,排气孔5的位置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调整设置。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漂身2包括储水部6、浮力部7和入水部8;
储水部6套设在浮力部7上;
入水部8设置在浮力部7远离所述储水部6的一端;
入水部8为锥形;
漂脚3与锥形的顶端固定连接。
也就是说,将储水部6、浮力部7和入水部8依次连接,漂尾1穿过储水部6和浮力部7与入水部8的内部连接,或只与储水部6连接,漂脚3与入水部8的外部连接。
储水部6设置为H形,其内设置有空腔9,用于进行储水,其内的横向支架可以用于固定漂尾。
浮力部7的体积较大,能够具有很大的浮力,储水部6内存储有水,进而增加了整个鱼漂的重量,对浮力部7的浮力进行部分抵消,使储水部6和浮力部7之间达到一个力的平衡,使鱼漂能够在水面上漂浮。将入水部8设置为锥形,利用其尖端进行排水进而将整个鱼漂沉入水下,入水阻力小,速度较快。
需要指出的是,入水部8的形成可以是圆锥形,也可以是三棱锥、四棱锥等形状,还可以是梭形等,其只要有一个可以用于排开水的前端,且向底面延伸的部分对水形成的阻力相对较小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排气孔5设置在储水部6远离浮力部的一端的侧壁上。
将排气孔5设置在储水部6远离浮力部7的一端的侧壁上,可以使排气孔5在排气的时候会由于气体的向上排出进而给鱼漂一个向下的推力,更能加快鱼漂的下沉速度。
排气孔5越靠近上端,其入水就会越晚,其外端被水压所封闭的时间就越晚,进而就会使储水部6内的气体排出的更充分,进入储水部6内的空腔9内的水就会越多,进而整个漂身2的重量加重,入水下沉速度加快。
需要指出的是,排气孔5设置在储水部6远离浮力部7的一端的侧壁上是最佳位置,但不仅仅局限于仅设置在储水部6远离浮力部7的一端,其还可以是设置在储水部6侧壁的任意位置进行调整,进而可以达到对漂身2下沉速度的调节,因此,排气孔5设置在哪个位置,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习惯进行设置。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浮力部7包括主体和连接部;
主体为圆柱形;
主体的直径与入水部8的底面直径相同;
连接部设置在浮力部7靠近储水部6的一端,用于将浮力部7和储水部6连接。
由于入水部8将水破开后,浮力部7顺利入水。入水部8的底面直径与浮力部7相同,将浮力部7的主体设置为圆柱形即不会对鱼漂入水形成阻力,又能使浮力部7有较大的体积,来保证整个漂身2的浮力。在主体的一端设置连接部,将储水部6与浮力部7连接,在储水部6进入水后,整个漂身2的重量增加,进而加快下沉速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主体与连接部通过圆台连接。
通过圆台将主体与连接部进行过渡性连接,这样不管是主体的直径大还是连接部的直径大,均能有效的降低水对鱼漂的阻力,不会对鱼漂的下沉速度造成影响。
理论上,只要储水部6的直径大于连接部的直径就可以将储水部6实现入水较快出水较慢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主体与连接部之间可以是通过圆台连接,也可以是其他过渡性的方式连接,其只要是过渡位置的直径为从主体的直径到连接部的直径渐小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储水部6为圆柱形。
将储水部6也设置为圆柱形,其一端与浮力部7连接,利用圆柱形可以形成最大的容积进行储水,进而能够对浮力部7的浮力进行平衡抵消,可以加快漂身2的入水的速度,减缓出水的速度,给人以对鱼咬钩后的反应时间。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浮力部7的直径大于储水部6的直径。
通过圆台连接后的储水部6和浮力部7,浮力部7的直径大于储水部6直径,在入水下沉时,储水部6不会对鱼漂产生阻力,当鱼漂上升时,浮力部7反而会对鱼漂产生阻力,进而能够加快下沉速度,降低上升速度,进而能及时给钓鱼人传达准确的鱼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储水部的材料为塑料;
浮力部和入水部的材料为巴尔沙木。
巴尔沙木简称轻木,密度大概在0.05~0.15,质脆而轻,易加工,不变形,主要用在航模上面,原产热带,大多进口。就材质来说又分为疏松、中等、致密,强度相应。
巴尔沙木是南非的一种特有的木材,其质特别轻,具有很好的漂浮力,能够增加整体漂身2的浮力。
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俗称塑料或树脂,可以自由改变成分及形体样式,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蚀能力强,不与酸、碱反应;塑料制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塑料是良好的绝缘体。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塑料的质量较轻,耐用防水,在鱼漂入水前不会能够将鱼漂完整的漂浮在水面上,不会沉入水中;且制造成本低,可塑性强,易于生产制造。
因此本实施例选用塑料作为制造储水部6的材料,选用巴尔沙木作为制造浮力部7和入水部8的材料。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漂脚使用的是碳素材质,漂尾采用了玻璃纤维。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排气孔5的轴线与漂身2的轴线垂直。
排气孔5的轴线与漂身2的轴线垂直,能够使鱼漂内部的空气在排出时不会被受到太大的水的压力,进而能够顺利的排出。
需要指出的是,排气孔5的轴线与漂身2的轴线可以是垂直设置,但不仅仅局限于垂直设置,其还可以是排气孔5外端的位置在上,内端的位置在下的倾斜设置,理论上这样的设置会更有利于排气,但相应的制作成本要提高,具体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实际的限定。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排气孔5为两个;
两个排气孔5同轴设置。
将排气口设置为同轴的两个,可以在其中一个受水压的作用无法排气时,另一个可以正常工作。
当然,排气孔5可以设置为两个,但不仅仅局限于两个,其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更多。
还需要说明的是,排气孔5的个数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时,其也可以是均布排列,也可以是任意设置,其具体情况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漂,包括中空的漂身2,漂身2的一端开口4,且在开口4的侧部设置有排气孔5,水从开口4处进入,漂身2内的气体通过排气孔5排出,漂身2内进入水后,重量增加,进而可以加快下沉速度,进而加快鱼漂的翻身。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鱼漂,其特征在于,包括漂身、漂尾和漂脚;
所述漂身为一端设置有开口的中空壳体;
所述漂尾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漂身固定连接;
所述漂脚固定设置在所述漂身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
所述漂身靠近所述漂尾的一端的侧部对称设置有排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漂身包括储水部、浮力部和入水部;
所述储水部套设在所述浮力部上;
所述入水部设置在所述浮力部远离所述储水部的一端;
所述入水部为锥形;
所述漂脚与所述锥形的顶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储水部远离所述浮力部的一端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部包括主体和连接部;
所述主体为圆柱形;
所述主体的直径与所述入水部的底面直径相同;
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浮力部靠近所述储水部的一端,用于将所述浮力部和所述储水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与所述连接部通过圆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部为圆柱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储水部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部的材料为塑料;
所述浮力部和所述入水部的材料为实心设置的巴尔沙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的轴线与所述漂身的轴线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为两个;
两个所述排气孔同轴设置。
CN201420828064.6U 2014-12-23 2014-12-23 鱼漂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09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28064.6U CN204409310U (zh) 2014-12-23 2014-12-23 鱼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28064.6U CN204409310U (zh) 2014-12-23 2014-12-23 鱼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09310U true CN204409310U (zh) 2015-06-24

Family

ID=53459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28064.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09310U (zh) 2014-12-23 2014-12-23 鱼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093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2296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李浩然 一种日夜兼用电子夜光排水漂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2296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李浩然 一种日夜兼用电子夜光排水漂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60572U (zh) 养鱼网箱
CN204409310U (zh) 鱼漂
CN204742277U (zh) 一种鱼漂
CN202354243U (zh) 带有镭射纸人造鱼饵
CN206629807U (zh) 一种新型鱼漂
CN204259661U (zh) 一种自动鱼漂
CN208317917U (zh) 一种新型象拔蚌养殖笼
CN205233234U (zh) 一种浮力可调鱼漂
CN207305843U (zh) 一种两用电子鱼漂
CN203492619U (zh) 一种移动式漂体结构浮漂
CN203302187U (zh) 子弹头顿口浮漂
CN207305830U (zh) 一种闪光报警器
CN206909495U (zh) 新型带有连接头的浮漂
CN206895625U (zh) 锯齿状连接的浮漂
CN101177164A (zh) 立式小阻力平台
CN208597579U (zh) 一种小巧精密的电子漂接头
CN205922582U (zh) 一种鱼漂
CN202918883U (zh) 一种四翅鱼漂
CN221306929U (zh) 一种高性能鱼漂
CN203262074U (zh) 子弹顿口浮漂
CN2645446Y (zh) 空心浮标
CN203952186U (zh) 一种可调浮力大小的钓鱼浮漂
CN203942945U (zh) 一种自动喂鱼装置
CN219423709U (zh) 一种不倒翁铝箔气球
CN205357826U (zh) 一种鱼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