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64308U -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64308U
CN204364308U CN201420717587.3U CN201420717587U CN204364308U CN 204364308 U CN204364308 U CN 204364308U CN 201420717587 U CN201420717587 U CN 201420717587U CN 204364308 U CN204364308 U CN 204364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pull bar
stretch
spring
medical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175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dak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Guan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Guany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Guan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175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64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64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64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包括第一拉杆、位于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拉伸杆、支撑柱及位于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夹杆、位于支撑柱上方的框体、位于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拉伸结构、第二拉伸结构、位于第一拉伸结构下方的第一弹性组件、第二弹性组件及位于第二拉伸结构下方的第二夹杆,第一拉伸结构包括第一拉伸杆、位于第一拉伸杆下方的横杆、设置于拉伸杆上的轨道孔及位于横杆上方的第一弹簧,第二拉伸结构包括第二拉杆及位于第二拉杆下方的第二拉伸杆,第一弹性组件包括支撑杆、位于支撑杆下方的连接杆、设置于连接杆上的圆柱槽及位于支撑杆下方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三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下方的推拉杆。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学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医疗器具,这些器具都是经过消毒灭菌后待用的。然而在现在的医疗器械搬运过程中,都是直接用手接触搬送,在运送和传递已消毒的医疗器械的过程中,由于不能保证手部的细菌被完全杀死,便容易对已灭菌的医疗器具造成二次污染,虽然现在已出现了用于搬运医疗器具的夹具,但是现有的夹具不具备施压机构,导致医护人员必须使用两只手来操作,给医护人员的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麻烦。
中国专利文献CN103263330,公布日为2013年8月28日,揭露了一种医疗器械夹具,该夹具包括夹座、滑动块、夹杆和拉杆等结构,且所述拉杆上设置有弹簧,该夹具避免了医护人员直接用手接触运送和传递医疗器具,医护人员只需靠单手拉动拉环,当夹具夹住医疗器具时,再松开拉环,夹具就会在弹簧的作用下将医疗器具夹具。然而虽然该夹具解决了医护人员必须使用两只手来操作的问题,但是在单手拉动该夹具的拉环时,并不是很方便,且较为耗费时间,同时由于弹簧的力度有限,当夹持较重的医疗器具时,医疗器具便会从夹头上掉落。同时对于较重的医疗器具,该夹具没有加强夹持力度的结构以防止医疗器具掉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包括第一拉杆、位于所述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拉伸杆、支撑柱及位于所述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夹杆,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柱上方的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拉伸结构、第二拉伸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拉伸结构下方的第一弹性组件、第二弹性组件及位于所述第二拉伸结构下方的第二夹杆,所述第一拉伸结构包括第一拉伸杆、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杆下方的横杆、设置于所述拉伸杆上的轨道孔及位于所述横杆上方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二拉伸结构包括第二拉杆及位于所述第二拉杆下方的第二拉伸杆,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支撑杆、位于所述支撑杆下方的连接杆、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上的圆柱槽及位于所述支撑杆下方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三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下方的推拉杆。
所述支撑柱呈长条状,所述支撑柱设有两个,两个支撑柱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支撑柱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框体呈长方体,所述框体设有贯穿其前后表面的矩形孔,所述框体上且位于所述矩形孔的左右两内侧设有导轨,所述导轨的上端与所述矩形孔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导轨的下端与所述矩形孔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拉杆处于所述矩形孔中。
所述第一拉杆呈长方体并呈水平状布置,所述第一拉杆的左右表面与所述矩形孔左右两端的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能沿着所述导轨上下移动。
所述第一拉伸杆呈圆柱状且呈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拉伸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拉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伸杆的下表面穿过所述框体的下壁延伸至所述框体的下方,所述第一拉伸杆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且分布在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夹杆轴转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设有圆孔。
所述圆柱槽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上半部分,所述圆柱槽呈圆柱孔状。
所述支撑杆呈圆柱状,所述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推拉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拉杆呈长方体,所述推拉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夹杆轴转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避免了医护人员直接用手接触运送和传递医疗器械,也不会使操作人员受到感染,且医护人员只需靠单手拉动拉杆,当第一夹杆夹住医疗器械时,在第二弹簧及第三弹簧的拉动作用下将医疗器械夹紧,对于较重的医疗器械,可以通过第二夹杆夹持医疗器械,从而使得对医疗器械的夹持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支撑柱;2-框体;21-导轨;3-第一拉杆;4-第一拉伸结构;41-第一拉伸杆;42-轨道孔;43-横杆;44-第一弹簧;5-第二拉伸结构;51-第二拉杆;52-第二拉伸杆;6-第一弹性组件;61-支撑杆;611-圆柱挡板;62-连接杆;63-圆柱槽;64-第二弹簧;7-第二弹性组件;71-第三弹簧;72-推拉杆;8-第一夹杆;9-第二夹杆;91-第二夹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包括支撑柱1、位于所述支撑柱1上方的框体2、位于所述框体2内部的第一拉杆3、位于所述第一拉杆3下方的第一拉伸结构4、第二拉伸结构5、位于所述第一拉伸结构4下方的第一弹性组件6、第二弹性组件7、位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7下方的第一夹杆8及位于所述第二拉伸结构5下方的第二夹杆9。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支撑柱1呈长条状,所述支撑柱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支撑柱1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2呈长方体,所述框体2设有贯穿其前后表面的矩形孔,所述框体2上且位于所述矩形孔的左右两侧设有导轨21,所述导轨21的上端与所述矩形孔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导轨21的下端与所述矩形孔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拉杆3处于所述矩形孔中,所述第一拉杆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拉杆3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拉杆3的左右表面与所述矩形孔左右两端的导轨21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拉杆3和所述框体2滑动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拉杆3可以沿着所述导轨21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拉伸结构4包括第一拉伸杆41、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杆41下方的横杆43、设置于所述拉伸杆41上的轨道孔42及位于所述横杆43上方的第一弹簧44。所述第一拉伸杆41呈圆柱状且呈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拉杆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下表面穿过所述框体2的下壁延伸至所述框体2的下方,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杆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杆43呈长方体,所述左右支撑柱1穿过所述横杆43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横杆43滑动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横杆43能沿着所述支撑柱1上下移动。所述轨道孔42呈矩形,所述轨道孔42设置于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上半部分,所述轨道孔42贯穿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左右表面。所述第一拉伸杆41随着所述第一拉杆3的上下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一拉伸杆41带动所述横杆43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44位于所述框体2与所述横杆43之间且位于两根支撑柱1之间,所述第一弹簧44设有两个且分布在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44的上端与所述框体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4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杆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横杆43能够及时复位。所述第二拉伸结构5包括第二拉杆51及位于所述第二拉杆51下方的第二拉伸杆52。所述第二拉杆51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拉杆51水平放置且穿过所述轨道孔42,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拉杆51沿着所述轨道孔42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拉杆51位于所述第一拉杆3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框体2的矩形孔中。所述第二拉伸杆5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拉伸杆52呈圆柱状且呈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拉伸杆5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拉杆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伸杆52的下端穿过所述框体2的下壁及横杆43延伸至所述横杆43的下方。由于所述框体2的下壁作用,使得所述第二拉伸杆51无法移动到所述框体2的下方且只能在所述框体2的矩形孔中上下移动。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弹性组件6包括支撑杆61、位于所述支撑杆61下方的连接杆62、设置于所述连接杆62上的圆柱槽63及位于所述支撑杆61下方的第二弹簧64。所述第一弹性组件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两个第一弹性组件6都位于两根支撑柱1之间。所述支撑杆61呈圆柱状,所述支撑杆61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杆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62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杆6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夹杆8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夹杆8与所述连接杆62可以相互旋转。所述圆柱槽63设置于所述连接杆62的上半部分,所述圆柱槽63呈圆柱状,所述连接杆62的上表面设有圆孔,所述圆孔与所述圆柱槽63相通,所述圆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圆柱槽63的直径。所述支撑杆61的下端穿过所述连接杆62上表面的圆孔延伸至所述圆柱槽63中,所述支撑杆61的下表面设有圆柱挡板611,所述圆柱挡板611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杆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柱挡板611呈圆柱状,所述圆柱挡板611的直径等于所述圆柱槽63横截面的直径,从而所述圆柱挡板611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杆62上表面圆孔的直径,进而使得所述支撑杆61的下端不会移动到所述圆柱槽63的外部,而只能在所述圆柱槽63内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64的上端与所述圆柱挡板6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64的下端与所述圆柱槽5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当所述支撑杆61向上移动时,拉动所述连接杆62向上移动,当所述支撑杆61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二弹簧64压缩所述连接杆62,使得所述连接杆62向下移动。所述第二弹性组件7包括第三弹簧71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71下方的推拉杆72。所述第二弹性组件7位于所述横杆43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二拉伸杆52之间。所述第三弹簧71的上端与所述横杆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71的下端与所述推拉杆7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拉杆72呈长方体,所述推拉杆7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夹杆8轴转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杆8可以与所述推拉杆72相互旋转。所述第一夹杆8设有两个且左右对称放置,所述第一夹杆8大致呈L型,所述第一夹杆8包括上臂与位于所述上臂下方的下臂,所述上臂与所述下臂一体成型。所述下臂上设有第一夹头,所述第一夹头为平面。所述上臂分别与所述支撑柱1的下端、连接杆62的下端及推拉杆72的下端轴转连接,所述推拉杆72及连接杆62向上拉动第一夹杆8的上臂,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杆8围绕所述支撑柱1的下端旋转,从而方便夹持或者松开所夹持的医疗器械。所述第二夹杆9设有两个,且呈左右对称放置,所述第二夹杆9大致呈L型,所述第二夹杆9包括上臂及位于所述上臂下方的下臂,所述第二夹杆9的上臂与所述下臂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夹杆9的上臂分别与所述第二拉伸杆52的下端及第一夹杆8的下臂轴转连接,当所述第二拉伸杆52拉动所述第二夹杆9的上臂时,使得所述第二夹杆9围绕所述第一夹杆8的下臂转动,进而方便第二夹杆9对医疗器械的加强夹持固定作用。所述下臂上设有第二夹头91,所述第二夹头91为弯曲面,从而方便将医疗器械紧固的夹持住。
如图1及图2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时,所述第一拉杆3及第二拉杆51处于所述框体2的矩形孔的下侧,此时所述第一夹杆8及第二夹杆9处于张开状态,即左侧第一夹杆8的第一夹头与右侧第一夹杆8的第一夹头处于远离状态,同样,所述左侧第二夹杆9的第二夹头91与右侧第二夹杆9的第二夹头91亦处于远离状态。然后将第一夹杆8的第一夹头对准需要夹持的医疗器械,然后手掌心按住所述框体2的上表面,然后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四只手指按住所述第一拉杆3的下表面且穿过所述框体2的矩形孔,将所述第一拉杆3向上拉动,此时所述第一拉伸杆41开始向上移动,所述横杆43在第一拉伸杆41拉动的作用下亦向上移动,所述横杆43带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6与第二弹性组件7向上移动,因此,第二弹簧64及第三弹簧71分别向上拉动所述连接杆62及推拉杆72向上移动,由于所述连接杆62及推拉杆72与所述第一夹杆8的上臂轴转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杆8的上臂开始向上旋转,同时所述第一夹杆8的下臂亦开始向上旋转,此时所述第一夹杆8的第一夹头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并且开始夹紧需要夹持的医疗器械,直至夹持住该医疗器械。当夹持的医疗器械较重且第一夹头无法夹持住时,可以向上拉动第二拉杆51,从而带动所述第二拉伸杆52向上移动,由于第二拉伸杆5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夹杆9的上臂轴转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夹杆9的上臂向上旋转,所述第二夹杆9的下臂亦开始向上旋转,所述第二夹头91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并夹持住所需要夹持的医疗器械。当需要放开夹持的医疗器械时,只需要松开上述的四只手指,所述第一弹簧44向下压缩所述横杆43,使得所述横杆43向下移动,带动所述第一拉伸杆41向下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拉杆3向下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夹杆8的上臂及下臂开始向下旋转,所述第二夹杆9的上臂及下臂亦开始向下旋转,所述第一夹头之间的距离及第二夹头91之间的距离开始增大,此时所述夹持的医疗器械掉落在需要将其放置的地方。至此,本实用新型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的工作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包括第一拉杆(3)、位于所述第一拉杆(3)下方的第一拉伸杆(41)、支撑柱(1)及位于所述第一拉杆(3)下方的第一夹杆(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柱(1)上方的框体(2)、位于所述第一拉杆(3)下方的第一拉伸结构(4)、第二拉伸结构(5)、位于所述第一拉伸结构(4)下方的第一弹性组件(6)、第二弹性组件(7)及位于所述第二拉伸结构(5)下方的第二夹杆(9),所述第一拉伸结构(4)包括第一拉伸杆(41)、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杆(41)下方的横杆(43)、设置于所述拉伸杆(41)上的轨道孔(42)及位于所述横杆(43)上方的第一弹簧(44),所述第二拉伸结构(5)包括第二拉杆(51)及位于所述第二拉杆(51)下方的第二拉伸杆(52),所述第一弹性组件(6)包括支撑杆(61)、位于所述支撑杆(61)下方的连接杆(62)、设置于所述连接杆(62)上的圆柱槽(63)及位于所述支撑杆(61)下方的第二弹簧(64),所述第二弹性组件(7)包括第三弹簧(71)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71)下方的推拉杆(7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呈长条状,所述支撑柱(1)设有两个,两个支撑柱(1)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支撑柱(1)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61)呈圆柱状,所述支撑杆(61)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杆(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簧(71)的上端与所述横杆(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71)的下端与所述推拉杆(7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拉杆(72)呈长方体,所述推拉杆(7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夹杆(8)轴转连接。
CN201420717587.3U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Active CN204364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17587.3U CN204364308U (zh)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17587.3U CN204364308U (zh)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64308U true CN204364308U (zh) 2015-06-03

Family

ID=53320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17587.3U Active CN204364308U (zh)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6430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8360A (zh) * 2014-11-25 2015-03-11 成都冠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CN106312868A (zh) * 2016-09-23 2017-01-11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防二次污染的医用夹具
CN108852509A (zh) * 2018-05-18 2018-11-23 陈光鑫 一种新型手足显微外科医疗器械夹具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8360A (zh) * 2014-11-25 2015-03-11 成都冠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CN106312868A (zh) * 2016-09-23 2017-01-11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防二次污染的医用夹具
CN106312868B (zh) * 2016-09-23 2018-04-27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防二次污染的医用夹具
CN108852509A (zh) * 2018-05-18 2018-11-23 陈光鑫 一种新型手足显微外科医疗器械夹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34945A (zh) 夹持稳固且带有夹持杆和顶靠装置的医疗器械夹具
CN204364308U (zh)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CN104398360A (zh)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CN105818070A (zh) 高效且带有夹持杆和握持装置的医疗器械夹具
CN105818071A (zh) 高效且带有夹持杆和固持装置的医疗器械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327

Address after: 100089 Beij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Lane No. 2, building 9, floor 1

Patentee after: Beijing Lidaka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Pitong town Pixian Chengd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Wang Cong road 611730 No. 14 1 floor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GUANYU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