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16344U - 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16344U
CN204316344U CN201420698185.3U CN201420698185U CN204316344U CN 204316344 U CN204316344 U CN 204316344U CN 201420698185 U CN201420698185 U CN 201420698185U CN 204316344 U CN204316344 U CN 2043163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ode
resistance
circuit
emitter
transfor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9818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车容俊
高小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Cuop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Cuop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Cuop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Cuop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9818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163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163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1634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变压器T1,变压器T2,振荡电路,与振荡电路相连接的微处理电路,与变压器T1副边相连接的混频电路,与混频电路相连接的第一转换电路,同时与混频电路和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的处理电路,与处理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二转换电路组成;所述变压器T2的原边与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变压器T1的原边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大提高振荡系统的工作频率,使其应用范围更广。

Description

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荡系统,具体是指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的不断发展,振荡器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广播等通信设备中,然而目前的振荡系统所适用的工作频率不高,这就大大的限制了振荡系统的工作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振荡系统所适用的工作频率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适用于高频率变换环境下的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由变压器T1,变压器T2,振荡电路,与振荡电路相连接的微处理电路,与变压器T1副边相连接的混频电路,与混频电路相连接的第一转换电路,同时与混频电路和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的处理电路,与处理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二转换电路组成;所述变压器T2的原边与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变压器T1的原边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振荡电路由振荡晶体管T,三极管Q1,三极管Q2,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正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3,串接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容C2组成;所述振荡晶体管T的两端串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发射极接地、集电极则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电阻R1和电阻R2的连接点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
所述的微处理器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以及三极管Q3;电阻R4的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5后接地,电阻R6的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三极管Q2的集 电极相连接、其集电极则与电阻R1和电阻R2的连接点相连接、其发射极还与变压器T1原边的同名端和非同名端相连接。
所述的混频电路由双栅极场效应管K,电阻R7,电阻R9,以及电感L1组成;电阻R7的一端与双栅极场效应管K的a栅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一端与场效应管K的漏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9后回到场效应管K的漏极;电阻R9和电感L1的连接点同时与处理电路和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场效应管K的b栅极与变压器T1副边非同名端相连接、漏极与处理电路相连接、源极与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转换电路由三极管Q4,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双栅极场效应管K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8,与电阻R8相并联的电容C3,负极与电阻R9和电感L1的连接点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4组成;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变压器T1原边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其发射极与处理电路相连接。
所述处理电路由三极管Q5,三极管Q6,一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一端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同时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以及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的电阻R11组成;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变压器T2原边的同名端相连接、发射极与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与电阻R9和电感L1的连接点相连接、其集电极同时与场效应管K的漏极以及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
所述的第二转换电路包括电容C8,电容C7,电容C6,电容C5,电阻R12;电容C8的正极与变压器T2原边同名端相连接、其负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电容C7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变压器T2原边的同名端和非同名端相连接,电容C6的正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变压器T2原边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电容C5的正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其负极则经电阻R12后与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大提高振荡系统的工作频率,使其应用范围更广。
(2)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栅极场效应管的设计,使振荡系统工作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由变压器T1,变压器T2,振荡电路,与振荡电路相连接的微处理电路,与变压器T1副边相连接的混频电路,与混频电路相连接的第一转换电路,同时与混频电路和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的处理电路,与处理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二转换电路组成。所述变压器T2的原边与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变压器T1的原边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
该振荡电路用于产生电磁波,其由振荡晶体管T,三极管Q1,三极管Q2,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正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3,串接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容C2组成;所述振荡晶体管T的两端串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发射极接地、集电极则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电阻R1和电阻R2的连接点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
微处理器对振荡电路所产生的电磁波进行处理,其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以及三极管Q3;电阻R4的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5后接地,电阻R6的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其集电极则与电阻R1和电阻R2的连接点相连接、其发射极还与变压器T1原边的同名端和非同名端相连接。
其中,混频电路由双栅极场效应管K,电阻R7,电阻R9,以及电感L1组成;电阻R7的一端与双栅极场效应管K的a栅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电感 L1的一端与场效应管K的漏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9后回到场效应管K的漏极;电阻R9和电感L1的连接点同时与处理电路和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场效应管K的b栅极与变压器T1副边非同名端相连接、漏极与处理电路相连接、源极与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
第一转换电路把输入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其由三极管Q4,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双栅极场效应管K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8,与电阻R8相并联的电容C3,负极与电阻R9和电感L1的连接点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4组成;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变压器T1原边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其发射极与处理电路相连接。
所述处理电路由三极管Q5,三极管Q6,一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一端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同时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以及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的电阻R11组成;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变压器T2原边的同名端相连接、发射极与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与电阻R9和电感L1的连接点相连接、其集电极同时与场效应管K的漏极以及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
第二转换电路把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输出,其包括电容C8,电容C7,电容C6,电容C5,电阻R12;电容C8的正极与变压器T2原边同名端相连接、其负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电容C7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变压器T2原边的同名端和非同名端相连接,电容C6的正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变压器T2原边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电容C5的正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其负极则经电阻R12后与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2副边的同名端接地、非同名端作为信号输出端。
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Claims (7)

1.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变压器T1,变压器T2,振荡电路,与振荡电路相连接的微处理电路,与变压器T1副边相连接的混频电路,与混频电路相连接的第一转换电路,同时与混频电路和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的处理电路,与处理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二转换电路组成;所述变压器T2的原边与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变压器T1的原边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振荡电路由振荡晶体管T,三极管Q1,三极管Q2,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正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3,串接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容C2组成;所述振荡晶体管T的两端串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发射极接地、集电极则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电阻R1和电阻R2的连接点与微处理电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处理器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以及三极管Q3;电阻R4的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5后接地,电阻R6的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其集电极则与电阻R1和电阻R2的连接点相连接、其发射极还与变压器T1原边的同名端和非同名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频电路由双栅极场效应管K,电阻R7,电阻R9,以及电感L1组成;电阻R7的一端与双栅极场效应管K的a栅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一端与场效应管K的漏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9后回到场效应管K的漏极;电阻R9和电感L1的连接点同时与处理电路和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场效应管K的b栅极与变压器T1副边非同名端相连接、漏极与处理电路相连接、源极与第一转换电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第一转换电路由三极管Q4,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双栅极场效应管K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8,与电阻R8相并联的电容C3,负极与电阻R9和电感L1的连接点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4组成;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变压器T1原边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其发射极与处理电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电路由三极管Q5,三极管Q6,一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一端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同时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以及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的电阻R11组成;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变压器T2原边的同名端相连接、发射极与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与电阻R9和电感L1的连接点相连接、其集电极同时与场效应管K的漏极以及第二转换电路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转换电路包括电容C8,电容C7,电容C6,电容C5,电阻R12;电容C8的正极与变压器T2原边同名端相连接、其负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电容C7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变压器T2原边的同名端和非同名端相连接,电容C6的正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变压器T2原边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电容C5的正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其负极则经电阻R12后与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
CN201420698185.3U 2014-11-18 2014-11-18 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163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98185.3U CN204316344U (zh) 2014-11-18 2014-11-18 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98185.3U CN204316344U (zh) 2014-11-18 2014-11-18 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16344U true CN204316344U (zh) 2015-05-06

Family

ID=53138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98185.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16344U (zh) 2014-11-18 2014-11-18 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163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16344U (zh) 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CN202957765U (zh) 一种油井套管阴极保护专用脉冲恒电位电源
CN104407549A (zh) 一种移相式高频变换振荡系统
CN204538954U (zh) 一种交直流电源转换装置
CN104410287A (zh) 一种高频率变换振荡系统
CN204314654U (zh) 一种移相式高频变换振荡系统
CN204392097U (zh) 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高频变换振荡系统
CN104410286A (zh) 一种高频率变换器
CN204304798U (zh) 一种高频率变换器
CN204190705U (zh) 一种压控振荡器
CN204316487U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压控振荡器
CN204203351U (zh) 一种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交流采样电路
CN208158439U (zh) 一种脉冲频率调制变流电路
CN104467454A (zh) 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高频变换振荡系统
CN104467830A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压控振荡器
CN204334543U (zh) 基于线性驱动的压控振荡器
CN204304934U (zh) 一种功率放大式逻辑电路
CN204206394U (zh) 一种工作可靠的无线话筒
CN204316447U (zh) 一种新型激发式开关功率放大系统
CN204615642U (zh) 无功功率可调的逆变器
CN203590175U (zh) 大功率高效射频-直流转换器
CN204304946U (zh) 一种低失真度振荡器系统
CN204030922U (zh) 一种脉波调变转换电路
CN204046461U (zh) 静电除尘用直流脉冲复合电源装置
CN204290279U (zh) 一种工位维修电焊机的自动断电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