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02519U - 一种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02519U
CN204302519U CN201420648785.9U CN201420648785U CN204302519U CN 204302519 U CN204302519 U CN 204302519U CN 201420648785 U CN201420648785 U CN 201420648785U CN 204302519 U CN204302519 U CN 2043025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usion sheet
diffusion
enhanced portion
light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4878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君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4878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025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025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025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扩散片,所述扩散片的一条侧边上设置有扩散增强部。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在导光板一侧设置有侧边入光型背光源,所述导光板上方设置如上所述的扩散片,并且所述扩散片设置有扩散增强部的一侧靠近所述侧边入光型背光源设置。

Description

一种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来液晶显示器逐渐普及,其中背光模块(Back light module)为液晶显示器面板(LCD panel)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块的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背光模块目前已逐渐由冷阴极射线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转为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利用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具有高亮度、低功耗、高色纯度等优势。
目前利用LED元件作为背光模块的应用中,主要分为在导光板正下方直入下发光型与导光板侧边入光型背光源。其中在导光板正下方入光型的直下型即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下方设置背光源,则因LED元件本身为点光源,直下发光型的背光模块容易在显示画面上产生亮斑、色斑或亮暗区域不均等现象而且会增加模块总厚度。为解决上述问题,则发展出在侧向导光型侧边入光的背光源,即将LED元件设置相对显示区域地侧边上,利用导光板侧边的微结构将LED所发出的点光源转换呈线光源进入导光板内部,导光板内部传递的线光源经由导光板底部的光学布点将水平方向(平行玻璃)的线光源转换成垂直方向的(垂直玻璃)面光源射出导光板上表面,然后经过下扩散片将面光源做均匀的扩散与雾化效果,之后经过棱镜片将光线作特定角度的集光在可视角度内借以提升整体亮度,最后会经过上扩散片做最后的雾化与遮瑕处理,形成稳定的光源加以利用。
请参阅图1,为现有的显示器100采用的背光模块120的剖面视图。显示 器100的背光模块120包含有光源121、导光板122、数层光学膜片以及胶框126,其中这些光学膜片可包含下扩散片123、至少一棱镜片(如此例中为下棱镜片124a与上棱镜片124b)以及上扩散片124c等等。如图中所示,导光板122的侧面边缘处设置有光源121以及与光源121搭配的电路板128。光源121通过固定胶带129固定在反射罩127上面,反射罩127主要功用为固定光源121的相对位置。导光板122为具有导光效果的透明板体,其下层可进一步设置有反射片125,而导光板122的上层则依序设置有下扩散片123、下棱镜片124a、上棱镜片124b以及上扩散片124c。光源121所发出的光线沿侧边方向进入导光板122,直接折射或经反射片125反射后进入光学膜片的范围,再依次穿透过下扩散片123、下棱镜片124a、上棱镜片124b以及上扩散片124c,进而在液晶显示面板上显示文字或图案。
然而,因制造组装过程中的零件公差或其它瑕疵因素,光源121的光线则会由导光板122周边泄漏形成侧向漏光,便可能形成有别于上述正常光传导路径的其它光路径。举例来说,光源121所发出的点光线直接照射到光学膜片上而没有经过导光板底部的光学布点,少了点光源转换成均匀面光源必须经过的传导接口,而并进入液晶显示模块,最后投射到使用者的可视区域内143b,就会影响显示效果。上述情形可能造成光使用效率降低亮度不足,或是由漏光路径泄漏的光线导致集中形成亮点或亮斑(即“萤火虫”现象),而影响到背光模块的整体光学性能,更进而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因此,针对显示器需求设计一个能提供稳定且均匀光源的背光模块,实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扩散片,所述扩散片的一条侧边上设置有扩散增强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在导光板一侧设置有侧边入光型背光源,所述导光板上方设置如上所述的扩散片,并且所述扩散片设置 有扩散增强部的一侧靠近所述侧边入光型背光源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扩散片和背光模块,因在扩散片靠近侧边入光型背光源一侧边上设置有扩散增强部,通过所述扩散增强部可以提高光线在其入射侧的均一性,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扩散片和背光模块可降低甚至解决因零件公差或组装误差带来的背光亮度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背光模块的剖面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块的剖面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扩散片的示意图;
图4为沿图3中线AA'的截面图;
图5为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块中的下扩散片和侧边入光型背光源的位置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块中的下扩散片和侧边入光型背光源的另一位置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提供的下扩散片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下扩散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块的剖面视图。背光模块220包含有侧边入光型背光源221、导光板222、数层光学膜片,数层光学膜片包含下扩散片223。如图中所示,导光板222的侧面边缘处设置有侧边入光型背光源221以及与侧边入光型背光源221搭配的电路板228。侧边入光型背光源221通过固定胶带229固定在反射罩227上面。导光板222为具有导光效果的透明板体,其下层设置有反射片225,而下扩散片223设置在导 光板122上。
请参考图3和图4,图3为背光模块220中的下扩散片223的俯视图,图4为沿图3中线AA'的截面图。所述下扩散片223的一条侧边上设置有扩散增强部223a。请参考图2,下扩散片223设置有扩散增强部223a的侧边靠近所述侧边入光型背光源221设置,所述扩散增强部223a为条状且设置在所述下扩散片223在所述侧边的整条侧边上。在实施例一中,所述扩散增强部223a的材料和下扩散片223的材料相同,且所述扩散增强部223a的厚度为下扩散片223厚度的10%~30%。
侧边入光型背光源221的光线进入导光板222后,再经导光板222进入下扩散片223,下扩散片223可以对光线进行扩散、均匀化。光线在其入射侧,也就是下扩散片223设置有扩散增强部223a处是最亮的,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光线的均匀化最差。本实施例一中,因为下扩散片223与侧边入光型背光源221相邻处的侧边上设置有扩散增强部223a,可以提高光线在其入射侧的均一性。具体地,扩散片之所以能对光线进行扩散,是因为扩散片中设置有扩散粒子,光线照射在扩散粒子上会被其反射打散,进而使光线均一化。虽然扩散增强部223a的材料和下扩散片223的材料相同,也就是说其雾度相同或者说扩散粒子的密度相同,但扩散增强部223a的厚度为下扩散片223厚度的10%~30%,相当于在光线入射侧,光线可以经过更长的路径才从下扩散片223的出光面射出,光线在该更长的路径中可以被更多的扩散粒子进行分散或扩散,使其更为均匀。
可选地,所述扩散增强部223a为和扩散片223材料相同的涂层。所述涂层式的扩散增强部223a可以在扩散片223涂布完成后,在扩散片223上经过二次涂布、烘干形成,成型简单并且和扩散片223的粘附性好,不易变形。
优选地,所述扩散增强部223a在从所述侧边至中心部的方向上的长度H为1~3毫米。在侧边入光型背光源221的入光侧处光线最亮,因此靠近侧边入光型背光源221处的光线扩散作用需要被增加,越往下扩散片223的中心方向, 光线越均匀,也就不需要加强扩散作用。本实用新型优选地设置扩散增强部223a的长度H为1~3毫米,即可以保证增强入光侧处的光线扩散作用,又不会增厚其他不需要强化扩散处的厚度,保证了下扩散片223以及背光模块的纤薄化。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块,能降低甚至解决因零件公差或组装误差带来的显示不良。请参考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块中的下扩散片和侧边入光型背光源的位置示意图,图中示出的侧边入光型背光源321存在零件公差。侧边入光型背光源321朝向下扩散片323一侧设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比如L1、L2、L3、L4、L5、L6等。发光二极管间的正常间距为H1,比如发光二极管L2和发光二极管L3之间的间距就是正常的为H1,但是发光二极管L1和发光二极管L2因为偏差,其之间的间距H2大于正常值。发光二极管都具备一定的发光角度,就是指其光线向外扩散的角度,保证从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图上未示出)前可以相互连接在一起成为线状光源。但是若发光二极管L1和L2之间的间距H2大于正常值,则发光二极管L1和L2发出的光线在进入导光板(图上未示出)前可能会不能连接成线状光源,图中区域A所示部分的亮度可能会比其他部分暗,形成一个暗区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扩散片及背光模块,因为下扩散片上有扩散增强部323a的存在,扩散增强部323a可以对光线进行更好的扩散,使区域A周围的光线向区域A扩散,进而降低或者消除区域A成为暗区域的风险,提高了背光的均一性。
接着请参考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再一提供的背光模块中的下扩散片和侧边入光型背光源的另一位置示意图,图中示出的下扩散片423和侧边入光型背光源421之间存在组装不良,即两者之间存在狭缝Z。因为组装不良狭缝Z的存在,侧边入光型背光源421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比如L1、L2、L3、L4、L5、L6等,其发出的光线在进入下扩散片423前没有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线状光源,在两个发光二极管之间的区域B可能会成为一个暗区域,相对于区域 B,两个区域B之间的区域会较亮,规律的暗区域和亮区域交替出现,这种不良常称作“萤火虫”不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扩散片及背光模块,因为下扩散片上有扩散增强部423a的存在,扩散增强部423a可以对光线进行更好的扩散,使区域亮区域的光线向较暗的区域扩散,进而降低或者消除较亮区域和较暗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别,提高了背光的均一性。需要说明的是,当导光板和侧边入光型背光源之间有因组装不良的狭缝时,也有可能产生“萤火虫”不良。导光板的作用是将侧边入光型背光源传输的光线从入光侧向导光板的中心方向传导。如果导光板和侧边入光型背光源之间有狭缝,则光线没有经过传导直接进入下扩散片,其“萤火虫”不良更为严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扩散片及背光模块,下扩散片上的扩散增强部可以加强对入光侧的不均匀光线的扩散,降低甚至消除这种“萤火虫”不良。
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块以及下扩散片中,扩散增强部的雾度和下扩散片的雾度相同,优选地,可以增加扩散增强部的雾度,设置所述扩散增强部的雾度为下扩散片雾度的1.0~1.5倍。雾度是指扩散片中扩散粒子的密度,提高雾度是指增加扩散粒子的密度,其扩散光线的效果也就更好。因为侧边入光型背光源的入光侧处光线最亮,因此靠近侧边入光型背光源处的光线扩散作用需要被增加,设置所述扩散增强部的雾度为下扩散片雾度的1.0~1.5倍,进一步提高扩散增强部的光扩散能力。
请参考图2,数层光学膜片还包括下棱镜片224a、上棱镜片224b以及上扩散片24c等等。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块以及下扩散片中,在下扩散片的一侧边设置扩散增强部,可选地,还可以在上扩散片的一侧设置扩散增强部,或者在上扩散片的一侧和下扩散片的一侧都设置扩散增强部。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下扩散片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下扩散片523在靠近侧边入光型背光源521一侧边上设置有扩散增强部 523a,所述扩散增强部523a为多个矩形,所述扩散增强部523a的一条底边和下扩散片521的所述侧边齐平。所述侧边入光型背光源521包括多个并排并间隔设置的发光二极管,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L1至L6。所述每个扩散增强部523a对应一个发光二极管设置。
在侧边入光型背光源521的入光侧,对应每个发光二极管处的亮度是最强的,该处需要强化光线的扩散效果。实施例二中,对应每个发光二极管,在下扩散片521上设置多个扩散增强部523a,可以强化对入光侧每个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的扩散作用。所述多个扩散增强部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比如半圆形或者三角形等,都具有相同的效果。
请参考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下扩散片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下扩散片623在靠近侧边入光型背光源621一侧边上设置有扩散增强部,所述扩散增强部包括条状部623a1和突出部623a2,所述条状部623a1的第一侧和下扩散片623的所述侧边齐平,所述突出部623a2为多个矩形,并且所述突出部623a2的一条底边和条状部623a1的第二侧连接在一起;所述条状部623a1的第一侧为靠近下扩散片623所述侧边的一侧,所述条状部623a1的第二侧为远离下扩散片623所述侧边的一侧。所述侧边入光型背光源621包括多个并排并间隔设置的发光二极管,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L1至L6。所述条状部623a1先将入光侧的光线进行扩散,所述扩散增强部的突出部623a1对应每个发光二极管设置,每个突出部623a2对应将每个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进一步进行扩散。所述多个突出部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比如半圆形或者三角形等,都具有相同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扩散增强部的厚度为下扩散片厚度的10%~30%
优选地,所述扩散增强部在从所述侧边至中心部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3毫米。
优选地,所述扩散增强部的雾度为扩散片雾度的1.0~1.5倍。
实施例二提供的背光模块以及下扩散片中,在下扩散片的一侧边设置扩散 增强部,可选地,还可以在上扩散片的一侧设置扩散增强部,或者在上扩散片的一侧和下扩散片的一侧都设置扩散增强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如上所述的扩散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扩散片和背光模块,因在扩散片靠近侧边入光型背光源一侧边上设置有扩散增强部,通过所述扩散增强部可以提高光线在其入射侧的均一性,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扩散片和背光模块可降低甚至解决因零件公差或组装误差带来的背光亮度不均的问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的一条侧边上设置有扩散增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增强部为和扩散片材料相同的涂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增强部为条状且设置在所述扩散片在所述侧边的整条侧边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增强部为多个半圆形、三角形或者矩形,并且所述扩散增强部的一条底边和所述扩散片的所述侧边齐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增强部包括条状部和突出部,所述条状部的第一侧和扩散片的所述侧边齐平,所述突出部为多个半圆形、三角形或者矩形,并且所述突出部的一条底边和条状部的第二侧连接在一起;所述条状部的第一侧为靠近扩散片所述侧边的一侧,所述条状部的第二侧为远离扩散片所述侧边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增强部的厚度为扩散片厚度的10%~3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增强部在从所述侧边至中心部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3毫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增强部的雾度为扩散片雾度的1.0~1.5倍。
9.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一侧的侧边入光型背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扩散片,并且所述扩散片设置有扩散增强部的一侧靠近所述侧边入光型背光源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入光型背光源包括多个并排并间隔设置的发光二极管,所述扩散增强部或扩散增强部的突出部对 应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为上扩散片或者下扩散片中的至少一个。
CN201420648785.9U 2014-10-31 2014-10-31 一种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Active CN2043025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48785.9U CN204302519U (zh) 2014-10-31 2014-10-31 一种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48785.9U CN204302519U (zh) 2014-10-31 2014-10-31 一种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02519U true CN204302519U (zh) 2015-04-29

Family

ID=53108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48785.9U Active CN204302519U (zh) 2014-10-31 2014-10-31 一种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025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0215A (zh) * 2017-12-11 2018-05-04 苏州大学 线光源的聚光结构、光源系统及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0215A (zh) * 2017-12-11 2018-05-04 苏州大学 线光源的聚光结构、光源系统及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8810B (zh)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103175034A (zh) Led背光模组
CN103383084A (zh) 背光模块
CN203893070U (zh) 二次光学透镜、平板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设备
CN102661535B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2287679A (zh) 光源模块以及背光模块
CN100378543C (zh) Lcd背光源产生方法
CN101865376A (zh) 背光模块、显示器以及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
CN103162192A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4373869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3968300A (zh) 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5333334A (zh) 一种led灯条及液晶显示模组
US8944622B2 (en) Lighting system having reflector support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303431A (zh) 导光板及制造导光板的方法
CN105739179A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04819409A (zh) 一种液晶显示背光模组结构
CN204302519U (zh) 一种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KR2014007069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202266945U (zh) 侧光式背光模组
KR20150137959A (ko) 보조 광학 소자 및 광원 모듈
CN202049255U (zh) 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
US9086592B2 (en) Direct illumination type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01531825U (zh) 一种组合导光板
US10877317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77329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