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85106U - 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85106U
CN204285106U CN201420607757.2U CN201420607757U CN204285106U CN 204285106 U CN204285106 U CN 204285106U CN 201420607757 U CN201420607757 U CN 201420607757U CN 204285106 U CN204285106 U CN 2042851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lamp bar
heat sink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77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077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851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851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8510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后壳、散热板、灯条以及导光板;散热板固定于后壳上,并靠近后壳的一侧边缘设置;灯条固定于散热板上,灯条发出的光在灯条的发光侧传播,灯条的背光侧与发光侧相对,导光板与散热板固定,导光板与散热板相固定的位置位于灯条的背光侧。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板和灯条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均匀且较小,并且可以避免导光板的定位结构在显示区域内引起亮斑。

Description

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领域,尤其涉及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参看图1和图2,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0包括后壳110、用于固定和提高散热效率的散热板120、用于通电发光的灯条130、以及用于传导光的导光板140。通常将灯条130粘接在散热板120,则灯条130和散热板120组成一个组件。再将粘接有灯条130的散热板120固定在后壳110上,并且导光板140也固定在后壳110上。固定后的灯条130与导光板140的入光面(一端面)相对,灯条130发出的光线将进入导光板140中。
由于,灯条130与导光板140的入光面之间存在间隙,可以理解的是,该间隙的宽度越大,则进入导光板140的光的光强越弱。当灯条130与导光板140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较大,则需要提高灯条130的功率,而产生更高的亮度的光,以确保导光板140中进入足够光。当灯条130与导光板140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不等,将带来导光板140的不同部位亮度不均的问题,此种亮度不均,通常只能通过增加扩散片张数来解决。因此,理想的条件是灯条130与导光板140之间的间隙为等宽度的间隙,并且该间隙的宽度较小。
但是,导光板140与散热板120都安装在后壳110上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由于导光板140和灯条130之间无直接定位关系,两者之间是通过后壳110实现间接定位。可以理解的是,间接定位将带来更大的装配公差,从而使得导光板140和灯条130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较大或带来宽度不均的问题,进而使得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0在不同区域位置的背光亮度不均匀,导致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0出现光学品质问题。又由于后壳110通常为塑胶件,受到塑胶注塑成型的工艺限制,后壳110本身就带有较大的公差,从而进一步使得导光板140和灯条130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增大或带来宽度不均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导光板140的长边上开设有定位槽1410,与后壳110上的定位柱1110配合固定。该定位槽1410位于显示区域内,而灯条130发出的光照射到导光板140的定位槽1410处时,容易形成影响光学品质的亮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导光板和灯条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均匀且较小,避免导光板的定位结构在显示区域内引起亮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后壳、散热板、灯条以及导光板;所述散热板固定于所述后壳上,并靠近所述后壳的一侧边缘设置;所述灯条固定于所述散热板上,所述灯条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发光侧与背光侧,所述灯条发出的光在所述灯条的发光侧传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相固定的位置位于所述灯条的背光侧。
优选地,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所述入光面在安装后与所述灯条的发光侧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凸出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导光板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安装部在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时伸至所述灯条的背光侧。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为一扣勾,所述散热板上对应设有供所述扣勾卡持配合的扣位。
优选地,所述灯条上对应所述扣勾和所述扣位设有供所述扣勾穿过的缺口。
优选地,所述散热板整体呈L型,包括与后壳固定的底板部和与底板部连接并背向所述后壳延伸的侧板部,所述侧板部包括朝向所述后壳的中心的内侧面和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所述灯条包括安装板和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所述LED安装于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侧板部的内侧面粘接。
优选地,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所述入光面在安装后与所述灯条的LED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凸出形成有扣勾;在所述导光板固定于所述散热板时,所述导光板的扣勾的勾部抵持于侧板部的外侧面。
优选地,所述灯条的安装板上还设有位于所述LED一侧的凸键,在所述导光板固定于所述散热板时,所述凸键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抵触,以避免导光板的入光面抵压所述灯条上的LED。
优选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在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在导光板收缩或膨胀时,所述入光面相对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自由端可相对所述散热板伸缩。
优选地,所述扣勾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扣勾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并且两个扣勾的勾部相向凸出,所述灯条上的所有LED位于所述两个扣勾之间。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面板和与所述面板相邻设置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为上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
相对于导光板和散热板分别通过后壳而间接定位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通过将导光板与具有灯条的散热板直接固定,从而可以直接定位灯条与导光板。则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的导光板和灯条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可以较均匀且较小。并且由于导光板与后壳之间无定位关系,所以后壳的尺寸精度不会影响到导光板与灯条之间的间隙,即后壳尺寸精度可以降低,则后壳良率得以提升,降低了后壳的加工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由于导光板与散热板的相固定的位置位于灯条的背光侧,从而可以避免导光板的定位结构产生的反射光在导光板的显示区域内引起亮斑。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应当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照图3中所建立的坐标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为前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为后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参照图3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该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包括后壳11、用于与灯条13连接以增大灯条13散热面积的散热板12、固定在散热板12上的灯条13、以及用于将光混合并反射的导光板14。
本实施例中,后壳11包括前侧面(x轴正方向的一侧面),所述前侧面向后凹陷形成有安装槽111。具体地,后壳11为盆形以形成所述安装槽111。
所述散热板12固定于后壳11的安装槽111的内,并靠近安装槽111的一槽侧壁设置,即靠近所述后壳11的一侧边缘设置。本实施例中,散热板12与后壳11为螺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卡接或粘接等。具体地,散热板12整体呈L型,包括与后壳11螺接固定的底板部122和与底板部122连接并向前侧延伸的侧板部123。侧板部123包括朝向后壳11的中心的内侧面和与该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
所述灯条13包括安装板131和安装于安装板131上的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132。所述灯条13的安装板131与所述侧板部123的内侧面粘接,以使LED132朝向后壳11的中心方向。LED132朝向的一侧为灯条13的发光侧,与所述发光侧相对的另一侧为灯条13的背光侧。
所述导光板14通过与散热板12固定而在安装槽111内定位。导光板14与散热板12的固定方式,可以为螺接、卡接或粘接等。
相对于导光板14和散热板12分别通过后壳11而间接定位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通过将导光板14与具有灯条13的散热板12直接固定,从而可以直接定位灯条13与导光板14。则本实施例中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的导光板14和灯条13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可以较均匀且较小。并且由于导光板14与后壳11之间无定位关系,所以后壳11的尺寸精度不会影响到导光板14与灯条13之间的间隙,即后壳11尺寸精度可以降低,则后壳良率得以提升,降低了后壳的加工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4和散热板12为卡接固定。导光板14上设有扣勾141,散热板12上设有相应的扣位121。并且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4上的扣勾141由导光板14的入光面(正对灯条13的一端面)上凸出形成。即导光板14的扣勾141与散热板12的扣位121扣合的位置位于灯条13的背光侧。则本实施例中,由于扣勾141由导光板14的入光面上的凸出形成,则在导光板14和散热板12固定后,扣勾14位于灯条13的背光侧,从而可以避免扣勾14产生的反射光在导光板14的显示区域内引起亮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板14还可以在入光面上形成凸出,并在该凸出上形成螺孔以通过螺接方式与散热板12固定,从而达到避免在显示区域内产生亮斑的效果。即所述导光板14的入光面上凸出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导光板14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散热板12固定,所述安装部在与所述散热板12固定后伸至所述灯条13的背光侧即可。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4上包括两个扣勾141,分别位于导光板14的入光面的相对两端,并且扣勾141的勾部沿着导光板14的入光面的长度方向凸出并且两个扣勾141的勾部相向凸出。具体地,灯条13上的所有LED132位于两扣勾141之间。在将导光板14安装至散热板12上时,扣勾141的勾部抵触于侧板部123的外侧面上,以将导光板14的入光面与散热板12定位。本实施例中,灯条13上形成有一个缺口1311,以供导光板14的扣勾141穿过。进一步地,灯条13的安装板131上还设有位于LED一侧的凸键133,凸键133用于与导光板14的入光面相抵触,用于避免灯条13上的LED132被导光板14的入光面抵压。即在所述导光板14固定于所述散热板12时,所述导光板14的扣勾141的勾部抵持于侧板部123的外侧面,所述导光板14的入光面抵持于灯条13的安装板131的凸键133,以限位导光板14的入光面与灯条13的LED13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板14的扣勾141的勾部也可以朝后延伸,而散热板在相应的位置形成凹槽以供扣勾141的勾部勾住。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导光板14的入光面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并未设有限位结构,则导光板14的自由端可在安装槽111内伸缩。从而当导光板14随环境温度及湿度变化而发生长度方向尺寸变化时,该变化不会影响导光板14的入光面的位置,即导光板14的入光面相对散热板12固定,则与灯条13之间的间隙并不会变化;而该变化将影响自由端的位置,即自由端将相对散热板12伸缩。所以灯条13所发出的光进入导光板14中的入光量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的背光亮度稳定,背光效果好。
综上所述,较常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入光面与灯条之间的间隙为0.7~1.2毫米,本实用新型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的导光板14的入光面与灯条13之间的间隙可以减小到0.2~0.3毫米。从而相对于常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在灯条13的LED132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大幅降低灯条13的工作电流,降低灯条13的耗电量,而产生同样的亮度。同时由于灯条13的工作电流降低,灯条13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也相应减小,散热板12所需的散热面积也相应减小即散热板12可以减小,从而降低散热板12的零件成本;另外灯条13的工作电流较小,灯条13的使用寿命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提升产品持续质量,提升产品口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面板和与所述面板相邻设置的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该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理所应当地,由于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的技术方案,因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上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所有的有益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后壳、散热板、灯条以及导光板;所述散热板固定于所述后壳上,并靠近所述后壳的一侧边缘设置;所述灯条固定于所述散热板上,所有灯条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发光侧与背光侧,所述灯条发出的光在灯条的发光侧传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相固定的位置位于所述灯条的背光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所述入光面在安装后位于所述灯条的发光侧并与所述灯条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凸出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导光板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安装部在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时伸至所述灯条的背光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一扣勾,所述散热板上对应设有供所述扣勾卡持配合的扣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上对应所述扣勾和所述扣位设有供所述扣勾穿过的缺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整体呈L型,包括与后壳固定的底板部和与底板部连接并背向所述后壳延伸的侧板部,所述侧板部包括朝向所述后壳的中心的内侧面和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
所述灯条包括安装板和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所述LED安装于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粘接于所述侧板部的内侧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所述入光面在安装后与所述灯条的LED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凸出形成有扣勾;在所述导光板固定于所述散热板时,所述导光板的扣 勾的勾部抵持于侧板部的外侧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的安装板上还设有位于LED一侧的凸键,在所述导光板固定于所述散热板时,所述凸键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抵触,以避免导光板的入光面抵压所述灯条上的LED。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在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在导光板收缩或膨胀时,所述入光面相对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自由端可相对所述散热板伸缩。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勾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扣勾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并且两个扣勾的勾部相向凸出,所述灯条上的所有LED位于所述两个扣勾之间。
10.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面板和与所述面板相邻设置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
CN201420607757.2U 2014-10-20 2014-10-20 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851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7757.2U CN204285106U (zh) 2014-10-20 2014-10-20 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7757.2U CN204285106U (zh) 2014-10-20 2014-10-20 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85106U true CN204285106U (zh) 2015-04-22

Family

ID=52868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775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85106U (zh) 2014-10-20 2014-10-20 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851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8696B (zh) * 2022-08-24 2023-10-11 大陸商業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側入光式背光模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8696B (zh) * 2022-08-24 2023-10-11 大陸商業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側入光式背光模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3337B (zh) 背光单元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5507746B1 (ja) Led照明装置
WO2016074475A1 (zh) 照明装置
CN202469661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203771343U (zh) 塑料连接底座式超薄led透镜背光灯条
CN204285106U (zh) 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075165A (zh) U型管led灯
CN204387891U (zh) 一种组合光学棱镜式汽车尾灯光导
KR101731586B1 (ko) 엣지형 엘이디 조명기구
CN205261333U (zh) 一种led面板灯的组装结构
CN101988659B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
CN204515301U (zh) 大屏幕显示器
TW201309963A (zh) 燈條及其製作方法
CN203907481U (zh) 一种led平板灯
CN218645301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条形光源
CN104501058A (zh) 一种组合光学棱镜式汽车尾灯光导
CN217902211U (zh) 灯条、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3907373U (zh) 一种新型led平板灯
CN214745271U (zh) 一种集成吊顶直发光透镜灯珠平板灯
CN10286551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2580964U (zh) 灯条板、背光模组及电视机
CN203336311U (zh) 一种led面板灯
CN210319752U (zh) 一种led灯具
CN212456380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窄边框面板灯
CN109031793B (zh) 液晶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