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58654U -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58654U
CN204258654U CN201420790905.9U CN201420790905U CN204258654U CN 204258654 U CN204258654 U CN 204258654U CN 201420790905 U CN201420790905 U CN 201420790905U CN 204258654 U CN204258654 U CN 2042586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input
module
connects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9090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门铎
白瑞双
赵宏昊
孟凡博
寿增
李树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SUN TECHNOLOGY Co Ltd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SUN TECHNOLOGY Co Ltd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SUN TECHNOLOGY Co Ltd,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E-S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9090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586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586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5865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包括输入整流模块、升压电感、输入检测模块、停机保护模块、升压模块、降压模块、续流电感和输出控制模块。本实用新型将不稳定电压和电流调整为与用户可有效利用的较为稳定的电源;控制芯片自动检测输入、输出电压数值,确顶电路工作状态;采用继电器的常开、常闭接点与调节电路组成机械与电路互锁结构,多重保护其免受电流冲击,使其运行平稳,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直流电电源的合理利用的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有很多装置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加以回收,如电梯的空载,重载能量回馈、小风电、小太阳能发电的电能往往采用逆变器将电能直接回馈电网,虽能回收部分能量,但其数量多、单位容量小、相位控制难、使其制造成本高、电气器件易损坏、安全运行差、易对电网造成干扰等弊病,使其不利于推广使用。
如能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解决其回馈能量的集合与转换,使回收的能量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并采用多重保护措施,使得其可靠性大幅提高,使用寿命更长,是推广一些小型节能减排产品所急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用的直流电压调节装置,使其输入端接入不稳定电源的电压和电流,经过合理的调整为与电网电压相匹配,输出电流稳定的电源供用户选择使用,并且以独特的机械与电路互锁结构保护其电气器件免受电流冲击,使其运行平稳,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输入整流模块1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电源,输入整流模块1的输出端连接停机保护模块,停机保护模块连接控制芯片,输入整流模块1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控制二极管5的输入端,控制二极管5的输入端分别连接蓄能电池组6、升压电感4和输入检测模块,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22;
升压电感4的输出端连接隔离二极管8的输入端,升压模块7的一个输出端通过升压热保光耦24连接到控制芯片22,升压模块7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到隔离二极管的输入端;
控制芯片22的一个输出端顺次连接升压驱动电阻25、升压驱动光耦23和升压模块7;控制芯片22的另一个输出端顺次连接降压驱动电阻28、降压驱动光耦26和降压模块10;
升压驱动光耦23依次通过电压转换继电器27和降压闭锁电阻29连接到降压驱动光耦26,所述电压转换继电器27还连接控制芯片22;
隔离二极管8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退耦电容9和降压模块10,降压模块10的一个输出端通过降压热保光耦27连接到控制芯片22,另一个输出端连接续流电感12;
续流电感1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退耦电容14、阻尼二极管和压敏电阻13,续流电感12的另一输出端通过输出检测模块连接控制芯片22。
所述停机保护模块包括第一停机保护继电器2、第二停机保护继电器15和保护电负载3,其中第一停机保护继电器2输入端连接输入整流模块1,输出端连接保护电负载3,第二机保护继电器15输入端连接控制芯片22,输出端连接第一停机保护继电器2。
所述输入检测模块包括顺次连接的输入电压检测16、输入检测光耦17和输入检测调整电阻18。
所述输出检测模块包括顺次连接的输出电压检测19、输出检测光耦20和输出检测调整21。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及优点:
1.将不稳定电压和电流调整为与用户可有效利用的较为稳定的电源;
2.控制芯片自动检测输入、输出电压数值,确定电路工作状态;
3.采用继电器的常开、常闭接点与调节电路组成机械与电路互锁结构,多重保护其免受电流冲击,使其运行平稳,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块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图;
其中,1为输入整流模块、2为第一停机保护继电器、3为保护电负载、4为升压电感、5为控制二极管、6为蓄能电池组、7为升压模块、8为隔离二极管、9为第一退耦电容、10为降压模块、11为阻尼二极管、12为续流电感、13为压敏电阻、14为第二退耦电容、15为第二停电保护继电器、16为输入电压检测电阻、17为输入检测光耦、18为输入检测调整电阻、19为输出电压检测电阻、20为输出检测光耦、21为输出检测调整电阻、22为控制芯片、23为升压驱动光耦、24为升压热保光耦、25为升压驱动电阻、26为降压驱动光耦、27为电压转换继电器、28为降压驱动电阻、29为降压闭锁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的主要结构包括有:
输入端整流模块有UzA、UzB、UzC输入端,其输出负端为共地端GND,输出正端与继电器保护接点K1-J、控制二极管D1连接,继电器保护接点K1-J另一端与保护电负载BF连接,控制二极管D1另一端与升压电感L1、蓄能电池组BF、输入电压检测电阻BR1连接,升压电感L1另一端与升压模块IFM1、隔离二极管D2连接,隔离二极管D2另一端与退耦电容C1、降压模块IFM2连接,降压模块IFM2输出端与阻尼二极管D3、续流电感L2连接,续流电感L2另一端与压敏电阻RW、退耦电容C2、输出电压检测电阻BR2连接(此点也是电路输出端),输出电压检测电阻BR2另一端与输出电压检测光耦BGJ2连接,输出电压检测光耦BGJ2与输出电压检测调整电阻RT2、控制芯片F410的P0.6端连接,输出电压检测调整电阻RT2另一端与U3-5V连接,降压热保光耦RB2与控制芯片F410P0.2连接,控制芯片F410的P0.0与升压热保光耦RB1连接,输入电压检测电阻BR1与输入电压检测光耦BGJ1连接,输入电压检测光耦BGJ1与控制芯片F410的P1.0、输入电压检测调整电阻RT1连接,输入电压检测调整电阻RT1另一端与U3-5V连接,升压驱动光耦QD1与升压驱动电阻RK-1连接,升压驱动电阻RK-1另一端与控制芯片F410P0.1连接,升压驱动光耦QD1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继电器K2的一动接点连接,电压转换继电器K2动接点的另一端与U3-5V连接,降压驱动光耦QD2与电压转换继电器K2的另一动接点连接,电压转换继电器K2的另一动接点的一端接降压闭锁电阻RK-3,另一端与降压驱动电阻RK-2连接,降压驱动电阻RK-2另一端与控制芯片F410P0.3连接,停机保护继电器K1与控制芯片F410P0.5连接,停机保护继电器K1另一端与U3-5V电源连接,其动接点为K1-J。
当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器未启动时,因停机保护继电器K1失电,继电器保护接点K1-J接通,由输入端整流模块输入的电流经其整流后经继电器保护接点K1-J、保护电负载BF接通,不会对其它器件造成冲击。
当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器启动后,控制芯片F410经输入电压检测调整电阻RT1检测输入电压。
如需升压调整时,控制芯片F410驱动电压转换继电器K2动作,将升压驱动光耦QD1经电压转换继电器K2接点与U3-5V电源连接,使其获电可以升压工作,降压驱动光耦QD经电压转换继电器K2接点与降压闭锁电阻RK-3接通使其完全导通,升压电感L1提升的电流经降压模块IFM2等至输出端。
如需要降压调整时,控制芯片F410驱动电压转换继电器K2复位,将升压驱动光耦QD1经电压转换继电器K2接点与U3-5V电源断开,使其失电不能工作,降压驱动光耦QD经电压转换继电器K2接点与降压驱动电阻RK-2接通,再与控制芯片F410P0.3接通,降压模块IFM2输出PWM波,控制输出端电压,达到降压作用。
这样通过电压转换继电器K2的两组接点,确保了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器在调整电压过程中,升压模块IFM1与降压模块IFM2按得到可靠的保护,决无相互冲突现象的发生。

Claims (4)

1.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入整流模块(1)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电源,输入整流模块(1)的输出端连接停机保护模块,停机保护模块连接控制芯片,输入整流模块(1)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控制二极管(5)的输入端,控制二极管(5)的输入端分别连接蓄能电池组(6)、升压电感(4)和输入检测模块,输入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22);
升压电感(4)的输出端连接隔离二极管(8)的输入端,升压模块(7)的一个输出端通过升压热保光耦(24)连接到控制芯片(22),升压模块(7)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到隔离二极管的输入端;
控制芯片(22)的一个输出端顺次连接升压驱动电阻(25)、升压驱动光耦(23)和升压模块(7);控制芯片(22)的另一个输出端顺次连接降压驱动电阻(28)、降压驱动光耦(26)和降压模块(10);
升压驱动光耦(23)依次通过电压转换继电器(27)和降压闭锁电阻(29)连接到降压驱动光耦(26),所述电压转换继电器(27)还连接控制芯片(22);
隔离二极管(8)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退耦电容(9)和降压模块(10),降压模块(10)的一个输出端通过降压热保光耦(27)连接到控制芯片(22),另一个输出端连接续流电感(12);
续流电感(1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退耦电容(14)、阻尼二极管和压敏电阻(13),续流电感(12)的另一输出端通过输出检测模块连接控制芯片(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停机保护模块包括第一停机保护继电器(2)、第二停机保护继电器(15)和保护电负载(3),其中第一停机保护继电器(2)输入端连接输入整流模块(1),输出端连接保护电负载(3),第二机保护继电器(15)输入端连接控制芯片(22),输出端连接第一停机保护继电器(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检测模块包括顺次连接的输入电压检测(16)、输入检测光耦(17)和输入检测调整电阻(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检测模块包括顺次连接的输出电压检测(19)、输出检测光耦(20)和输出检测调整(21)。
CN201420790905.9U 2014-12-12 2014-12-12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586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90905.9U CN204258654U (zh) 2014-12-12 2014-12-12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90905.9U CN204258654U (zh) 2014-12-12 2014-12-12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58654U true CN204258654U (zh) 2015-04-08

Family

ID=52962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90905.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58654U (zh) 2014-12-12 2014-12-12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586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3373A (zh) * 2014-12-12 2016-07-06 易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3373A (zh) * 2014-12-12 2016-07-06 易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及方法
CN105743373B (zh) * 2014-12-12 2018-07-27 易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9878B (zh) 一种电容放电电路及功率变换器
CN204615647U (zh) 双向升降压直流变换电路
CN101359752A (zh) 采用内外母带结构实现电池放电能量回收的方法
CN202602348U (zh) 一种风光互补风能发电机充电控制器
CN107591864B (zh) 一种基于智能超级电容模组的电梯能量回收系统
CN104993520A (zh) 一种基于超级电容的变频器低电压穿越支持装置
CN104135043A (zh) 一种两级安全保护反馈控制充电器
CN102694471B (zh) 光伏逆变器辅助电源系统
CN204696725U (zh) 一种通用型快速充电器
CN101277026A (zh) 智能远程低压大功率供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3775041U (zh) 基于倍压整流和boost电路的交流电源
CN204258654U (zh) 一种多重保护直流电压调节装置
CN203859575U (zh) 混合电力光伏储能系统逆控一体机
CN203199848U (zh) 能量回馈型太阳能电梯
CN201374649Y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具有所述电源电路的空调器
CN205657469U (zh) 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的独立光伏智能控制装置
CN201290069Y (zh) 摩托车用整流调压器
CN204732884U (zh) 一种能实现自动功率分配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CN202508704U (zh) 一种电梯能量回馈装置
CN204168143U (zh) 高频隔离型光伏控制器
CN203761058U (zh) 通讯基站太阳能直流并网发电dc-dc专用控制设备
CN203984236U (zh) 一种用于中高压直流负载的电压暂降保护设备
CN104444648B (zh) 一种采用双向dc-dc的电梯用变频曳引设备节能系统
CN204615502U (zh) 双向储能光伏逆变器的系统电源供电装置
CN202840519U (zh) 一种实现多目标控制的动态电压波动补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