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龙头阀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龙头阀芯,该水龙头阀芯为具有分水、混水功能的拨杆控制式阀芯。
背景技术
常用的水龙头一般是由阀芯和水龙头壳体组成,阀芯仅具有水流控制功能,进水水管通常直接连接在水龙头壳体的接口上,使用时,进水管的水流会先流经水龙头壳体内腔,再到达阀芯后通过阀芯内的水流控制组件进行水流调节,此时水龙头壳体的内腔成为水流通道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现有铸件工艺的缺陷,生产的水龙头壳体内腔往往有气孔、沙眼等残次品,从而造成水龙头的漏水,或使水龙头壳体报废,合格率降低。同时也因水流直接接触水龙头壳体易造成铅等重金属超标使水流污染。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专利号为ZL200720006204.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水龙头阀芯》披露了这样一种水龙头阀芯,其在阀芯壳体的下端设有可直接与进水水管连接的连接孔,从而进水水管可通过该连接孔与阀芯直接连接,使得进水水流无须通过水龙头壳体的内腔而从水管直接到达阀芯的水流控制件进行水流调节,这样一来在进水方面对水龙头壳体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从而提高到了水龙头壳体的合格率,防止漏水发生。但是,前述专利仅解决了水龙头进水中的问题。为方便使用,安装后的水龙头上用以控制阀芯中阀杆的把手必须面向使用者及水龙头出水端,面向使用者及水龙头出水端的方向我们称为前方,然在该专利中,受传统水流控制件自身结构和控制原理的影响,传统水流控制件具有第一进水端、第二进水端和出水端,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位于前方,而出水端位于后方,故将阀芯的出水口设置在阀芯壳体的后方为最方便的设计,后方为背向水龙头出水端的方向,即为前方的反方向,为将水流引导至水龙头壳体的前方,从阀芯出水口流出的水还须经过水龙头壳体内壁和阀芯壳体外周之间的内腔才能最终将出水从背面引导至前方并流出水龙头。故出水还是会与水龙头壳体接触,由于水龙头壳体一般由塑料材料、铜、或涂有化学防锈层的金属材料制成,当出水跟水龙头壳体内壁接触时,这些材质会对水液造成污染,且在水龙头长时间不使用时,水龙头壳体内腔很容易储存一些水液不流出,这些水液长时间跟水龙头壳体内壁接触,污染就会更严重,在下次重新使用水龙头时,污水跟清水混合排出,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另外,前述专利因出水还是须经过水龙头壳体的出水部分内腔,必须在阀芯壳体的上下端与水龙头壳体之间设置密封装置以防止漏水,然而尽管这样还是会出现漏水现象,并增加了制造工艺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让进水和出水均能有效避免水流与水龙头壳体内腔接触的水龙头阀芯,该阀芯还能确保阀芯的出水口设置在阀芯壳体的前方而面向水龙头出水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龙头阀芯,用于设置在水龙头内,包括阀芯壳体、水流控制组件、及用以与水龙头把手连接的阀柄;水流控制组件设于阀芯壳体内,阀柄下端与水流控制组件连接;阀芯壳体上设有可直接与进水水管连接的进水管连接孔,进水管连接孔与水流控制组件的进水端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壳体上还设有可直接与出水水管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出水管连接孔设于阀芯壳体的前方,使得出水管连接孔在阀芯安装于水龙头之后能够面向水龙头出水端,出水管连接孔与水流控制组件的出水端连通。
前述的水流控制组件为本领域公知、成熟的水流控制件,包括转子、拨盘、上瓷片、下瓷片、密封圈等部件;水流控制组件的进水端、出水端均设于下瓷片。
上述进水管连接孔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进水管连接孔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所述阀芯壳体内具有第一进水腔、第二进水腔及混水腔,第一进水腔、第二进水腔位于混水腔的前方两侧;第一进水管连接孔通过第一进水腔与水流控制组件的第一进水端连通,第二进水管连接孔通过第二进水腔与水流控制组件的第二进水端连通;所述出水管连接孔设于阀芯壳体的前方并位于混水腔的下方,混水腔的底部通过位于阀芯壳体内的引流通道与所述出水管连接孔连通,混水腔的顶部与水流控制组件的出水端连通。以上为水龙头阀芯的一种布局较为合理的具体结构,当然并不局限前述结构。
作为改进,上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孔、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和出水管连接孔内具有方便与螺纹连接的内螺纹。以便于进水水管或出水水管与阀芯的连接。当然水管也可通过卡接或插接的方式与个连接孔连接。
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孔、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和出水管连接孔内嵌设有金属嵌件,所述内螺纹设置在金属嵌件内。金属嵌件具有强度大,便于与水管连接牢靠的优点,当然,在阀芯壳体采用高强度硬质材料的情况下,前述与水管螺接的内螺纹也可直接成型于阀芯壳体上而不需要金属嵌件。
上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孔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设置在阀芯壳体的后方。该布局方式为较为合理的方式之一,这样进水管可从后部进入,根据不同的场合可方便布局。
当然,前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孔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也可设置在阀芯壳体的底部。
上述阀芯壳体由上壳体和底座卡接组成;所述水流控制组件设于上壳体内,所述第一进水腔、第二进水腔、混水腔、第一进水管连接孔、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和出水管连接孔均设置在底座上。前述阀芯壳体结构便于在阀芯壳体内组装各部件,阀芯壳体也可以是一体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阀芯壳体上还设有可直接与出水水管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混水腔底部通过竖向设置的引流通道与出水管连接孔连通,这样能使通过阀芯水流控制组件的水流出后,经由混水腔、引流通道直接流向出水管连接孔,最后通过与出水管连接孔连接的出水水管直接从水龙头的出水端流出。由于出水管连接孔设于阀芯壳体前方且在阀芯安装于水龙头之后面向水龙头出水端,故出水水管可笔直设置并方便的连接阀芯与水龙头出水端,无需在水龙头内弯折,便于出水水管的布局,也正因为前述结构特点出水也无须再经过水龙头壳体内腔引导至位于前方的出水口,从而完全避免了水流与水龙头壳体内腔接触造成水流污染,安全又卫生;同时,因出水未进入水龙头壳体内腔,所以在阀芯壳体外周与水龙头壳体之间无须设置密封圈,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成本,也不存在密封不严漏水的情况,也不再考虑水龙头壳体沙眼、气孔对水流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水龙头壳体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进水水管和出水水管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的横向断面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的纵向断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到水龙头上的立体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一种水龙头阀芯,用于设置在水龙头2内,包括阀芯壳体1、水流控制组件3、及用以与水龙头把手21连接的阀柄9,阀芯壳体1由上壳体11和底座12卡接组成。水流控制组件3设于阀芯壳体1的上壳体11内,阀柄9下端与水流控制组件3连接。
水流控制组件3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其包括有转子31、销子32、拨盘33、上瓷片34、下瓷片35、内密封圈36。下瓷片35设有水流控制组件的第一进水端3a、第二进水端3b和出水端3c。阀柄9的中部通过销子32与转子31连接,阀柄9的下端穿过转子31后与拨盘33连接,拨盘33与上瓷片34固定在一起,上瓷片34和下瓷片35能相对滑移,下瓷片35与底座12的上端面贴合,且下瓷片35与底座12之间设有上述内密封圈36,通过上瓷片34和下瓷片35相对滑移而改变上述水流控制组件3内通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水流的开关和冷水与热水相互的混合程度的调节。
阀芯壳体1的底座12内具有第一进水腔5a、第二进水腔5b及混水腔5c,第一进水腔5a、第二进水腔5b位于混水腔5c的前方两侧,前述第一进水腔5a、第二进水腔5b及混水腔5c之间通过前述内密封圈36分隔而彼此独立不连通。阀芯壳体1的底座12上设有可直接与进水水管4连接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孔6a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6b,第一进水管连接孔6a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6b设置在阀芯壳体1中底座12的后部,第一进水管连接孔6a通过第一进水腔5a与水流控制组件3的第一进水端3a连通,第二进水管连接孔6b通过第二进水腔5b与水流控制组件3的第二进水端3b连通。
阀芯壳体1上还设有可直接与出水水管7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6c,该出水管连接孔6c设于阀芯壳体1的前方并位于混水腔5c的下方,出水管连接孔6c与水流控制组件3的出水端3c连通,混水腔5c的底部通过位于阀芯壳体1内的竖向设置的引流通道6d与出水管连接孔6c连通,混水腔5c的顶部与水流控制组件3的出水端3c连通,以使得在阀芯正常安装于水龙头之后该出水管连接孔6c面向水龙头出水端,如图8所示。第一进水管连接孔6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6b和出水管连接孔6c内嵌设有金属嵌件8,金属嵌件8内具有方便与水管螺纹连接的内螺纹81。
如图3~8所示,安装时,将组装好的阀芯放置并固定在相适应的水龙头2内,水龙头把手21连接阀柄9,两根进水水管4从水龙头2的后部直接穿入并分别与阀芯上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孔6a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6b螺纹连接,两根进水水管4其中一根是热水管,一根冷水管;一根出水水管7从水龙头2的前部直接穿入并与出水管连接孔6c螺纹连接。接通水源后,扳动水龙头把手21调节热水、冷水和水流量,冷水从其中一根进水水管4直接流入并分别经由第一进水腔5a、第一进水端3a后从水流控制组件3的出水端3c流出,热水从另一根进水水管4直接流入并分别经由第二进水腔5b、第二进水端3b后从水流控制组件3的出水端3c流出,冷水和热水在混水腔5c进行混合,合适温度的水流最终经由引流通道6d、出水管连接孔6c后从出水水管7排出,流出水龙头。
在水流的整体流动过程中,水流从进水水管直接进入阀芯内,然后又直接从阀芯经由出水水管排出,因此,在整个水流的流入和流出过程中,水流始终未与水龙头的内腔接触,完全确保了水流不被水龙头壳体污染;同时,因为水龙头壳体始终不再作为水流通道,因此对水龙头壳体的质量要求不高,不再考虑水龙头壳体是否有沙眼、气孔,提高了水龙头壳体的合格率,也不再需要在阀芯壳体与水龙头壳体之间设置密封装置,简化了工艺,节约了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明显的进步和优势,工业应用前景广阔。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简单的、非实质性改进的技术,仍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