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16911U - 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16911U
CN204216911U CN201420724534.4U CN201420724534U CN204216911U CN 204216911 U CN204216911 U CN 204216911U CN 201420724534 U CN201420724534 U CN 201420724534U CN 204216911 U CN204216911 U CN 204216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y chip
pin
phy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2453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CODENO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ONGKE DE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ONGKE DE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ONGKE DE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2453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16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16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16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用于实现光电转换的转换电路(即第一和第二PHY芯片);控制模块,用于将第一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光口模式和将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电口模式;第一与第二PHY芯片互联,用于接收光器件发送的光信号并通过配置好的光口模式传输接口发送至第二PHY芯片;第二PHY芯片,用于接收网口发送的电信号并通过配置好的电口模式传输接口发送至第一PHY芯片;本实用新型使用控制电路和两个PHY芯片,节省成本且经济价值高;并且电光信号的互相转换是由PHY芯片的传输接口工作模式决定的,与存储转发机制无关,故降低该转换装置本身的传输延时,实时性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互联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以太网光电转换器,包括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并且该交换机芯片包括2个端口,其一个端口为电口,该电口经网络变压器连接至RJ45接口,用以连接双绞线(俗称网线),且该电口支持1000Base-T(X)或者100Base-T(X);其另一个端口为光口,支持1000Base-X或者100Base-FX,直接连接光器件;具体的,在该以太网光电转换器进行工作过程中,其通过电口接收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转换为光接口电平信号并与光器件互联,从而实现了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
但是,交换机芯片本身的定位不是用来做传输介质转换的,其是用来做数据转发、路由等功能的,使其做传输介质成本较高,并且,交换机芯片本身的存储转发机制,限制了其只有收取到整个帧之后才开始转发进程,并带有CRC校验,故使得其网络传输的延时大,无法很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以减少投入成本,并且降低传输的延时速度。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用于实现光电转换的转换电路;转换电路包括: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其中,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上均设置有传输接口;
控制模块,用于配置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将第一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光口模式以及将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电口模式;
第一PHY芯片与第二PHY芯片互联,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发送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通过控制模块配置好的光口模式传输接口将接收到的信号发送至第二PHY芯片,以便第二PHY芯片将接收到的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中;
第二PHY芯片,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发送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通过控制模块配置好的电口模式传输接口将电信号发送至第一PHY芯片,以便第一PHY芯片将电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中。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控制电路为微处理器或者阻容电路;传输接口为RMII接口或MII接口。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微处理器包括:控制模块和分别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的PB4管脚、PB2管脚和PB0管脚;
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均包括:COL_O管脚、MDC_I管脚和MDIO_IO管脚;
PB4管脚分别与两个COL_O管脚电连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块发送的设置指令,并将设置指令发送至COL_O管脚,用以对两个COL_O管脚的电平进行设置,用以配置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
PB0管脚分别与两个MDC_I管脚电连接,PB2管脚分别与两个MDIO_IO管脚电连接,用于实现控制模块与第一PHY芯片之间及控制模块与第二PHY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微处理器还包括:分别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的PB3_IP管脚和PB1管脚、VDD管脚和GND管脚;
第一PHY芯片还包括RXER_O管脚;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均包括RESET管脚;
PB3_IP管脚与RXER_O管脚电连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块发送的监测控制指令,并根据监测控制指令监测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工作状态,并在接收到RXER_O管脚发送的错误信号时,将错误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以便控制模块根据错误信号生成复位控制指令;
PB1管脚分别与两个RESET管脚电连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块发送的复位控制指令,并根据复位控制指令控制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恢复到起始状态;
控制模块通过VDD管脚与电源电连接;控制模块通过GND管脚接地线。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阻容电路包括:连接在电源和COL_O管脚之间的电阻R2;电阻R2用于对两个COL_O管脚的电平进行设置,用以配置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均包括:TXD0_I管脚、TXD1_I管脚、TXEN_I管脚、RXDV_O管脚、RXD0_O管脚和RXD1_O管脚;
第一PHY芯片的TXD1_I与第二PHY芯片的RXD0_O管脚电连接,第一PHY芯片的TXD1_I管脚与第二PHY芯片的RXD1_O管脚电连接,第一PHY芯片的TXEN_I管脚与第二PHY芯片的RXDV_O管脚电连接,用于将第一PHY芯片接收的光信号发送至第二PHY芯片,以便第二PHY芯片将光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中;
第二PHY芯片的TXD1_I与第一PHY芯片的RXD0_O管脚电连接,第二PHY芯片的TXD1_I管脚与第一PHY芯片的RXD1_O管脚电连接,第二PHY芯片的TXEN_I管脚与第一PHY芯片的RXDV_O管脚电连接,用于将第二PHY芯片接收的电信号发送至第一PHY芯片,以便第一PHY芯片将电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中。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均包括:TXCLK_O管脚和X1管脚;第一PHY芯片包括:TXER/FXSD管脚;第二PHY芯片还包括:RXCLK_O管脚和X2管脚;
第一PHY芯片的TXER/FXSD管脚与TXCLK_O管脚与电连接,用于判断第一PHY芯片的传输接口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第二PHY芯片的TXCLK_O管脚与RXCLK_O管脚电连接,用于提供第二PHY芯片的RMII接口时钟,同时给第一PHY芯片的TXCLK_I管脚提供RMII接口时钟;
第一PHY芯片的TXCLK_O管脚与第二PHY芯片的TXCLK_O管脚电连接;
第一PHY芯片的X1管脚与第二PHY芯片的X1管脚电连接,第二PHY芯片的X2管脚与频率设置电路电连接,用于接收频率设置电路发送的固定频率值,并根据固定频率值与第一PHY芯片同步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均包括:LED0/PHY_AD0管脚和LED3/PHY_AD3管脚;
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均通过LED0/PHY_AD0管脚和LED3/PHY_AD3管脚设置其自身的地址;
控制电路通过LED0/PHY_AD0管脚和LED3/PHY_AD3确定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地址,用以准确对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进行控制。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还包括指示板;
指示板与LED0/PHY_AD0管脚和LED3/PHY_AD3管脚电连接,用于显示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工作状态。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还包括壳体;
控制电路及转换电路均置于壳体中,与壳体形成一个整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用于实现光电转换的转换电路;转换电路包括: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其中,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上均设置有传输接口;控制模块,用于配置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将第一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光口模式以及将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电口模式;第一PHY芯片与第二PHY芯片互联,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发送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通过控制模块配置好的光口模式传输接口将信号发送至第二PHY芯片,以便第二PHY芯片将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中;第二PHY芯片,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发送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通过控制模块配置好的电口模式传输接口将电信号发送至第一PHY芯片,以便第一PHY芯片将电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中,与现有技术中的使用交换机芯片做传输介质成本较高,并且,交换机芯片本身的存储转发机制,限制了其只有收取到整个帧之后才开始转发进程,并带有CRC校验,故使得其网络传输的延时大,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两个PHY芯片和控制电路的方案,更加节省成本,经济价值高;
2、使用两个PHY芯片和控制电路的方案,电信号和光信号的互相转换是由PHY芯片的传输接口工作模式决定的,与存储转发机制无关,故降低该转换装置本身的传输延时,实时性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微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第一PHY芯片(即PHY for FIBER)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第二PHY芯片(即PHY for COPPER)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适配器(即COPPER INTERFACE)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1、控制电路;102、转换电路;103、第一PHY芯片;104、
第二PHY芯片;105、光器件;106、网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目前,使用光电转换器将以太网光电介质进行电光转换,能够解决网络信号传输距离短的问题;具体的,现有技术中采用双绞线传输以太网信号,由于信号衰减等原因,其传输距离为100米左右,而采用光线制成的光缆传输可使传输距离延长至几十公里,如果采用光中继进行传输,理论上其传输距离没有限制,所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电路101和用于实现光电转换的转换电路102;转换电路102包括: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其中,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上均设置有传输接口;
控制模块,用于配置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将第一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光口模式以及将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电口模式;
第一PHY芯片与第二PHY芯片互联,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发送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通过控制模块配置好的光口模式传输接口将信号发送至第二PHY芯片,以便第二PHY芯片将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中;
第二PHY芯片,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发送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通过控制模块配置好的电口模式传输接口将电信号发送至第一PHY芯片,以便第一PHY芯片将电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包括:控制电路101和用于实现光电转换的转换电路102;转换电路102包括: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其中,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上均设置有传输接口;控制模块,用于配置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将第一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光口模式以及将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电口模式;第一PHY芯片与第二PHY芯片互联,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发送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通过控制模块配置好的光口模式传输接口将光信号发送至第二PHY芯片,以便第二PHY芯片将光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中;第二PHY芯片,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发送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通过控制模块配置好的电口模式传输接口将电信号发送至第一PHY芯片,以便第一PHY芯片将电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中,与现有技术中的使用交换机芯片做传输介质成本较高,并且,交换机芯片本身的存储转发机制,限制了其只有收取到整个帧之后才开始转发进程,并带有CRC校验,故使得其网络传输的延时大,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两个PHY芯片和控制电路101的方案,更加节省成本,经济价值高;
2、使用两个PHY芯片和控制电路101的方案,电信号和光信号的互相转换是由PHY芯片的传输接口工作模式决定的,与存储转发机制无关,故降低该转换装置本身的传输延时,实时性更好。
本实施例中的PHY芯片本身是市场上卖的产品,而所述的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是同一种芯片,具体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用到两个这样的PHY芯片,用于实现电光介质转换;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光电转换为全双工的工作方式,即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相互工作,互不影响。当然,该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工作方式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设置,如设置为半双工方式等;而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101可以为微处理器,单片机,CPLD控制器等,其中,微处理器,单片机,CPLD控制器等具有高性能的处理功能,能够对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传输接口进行配置,同时其价格低,节省了生产的投入成本,并且还可以实现对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监控功能;该控制电路101也可以是阻容电路,使用阻容电路,其相比于上述的处理器等,成本更低,但少了监控功能,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控制电路101。
本实施例中,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均设置有传输接口,这两个PHY芯片通过该传输接口实现转换数据的传输,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在高电平下进行转换数据传输,故需要将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配置成高电平,故需要控制电路101将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传输接口均配置成RMII接口;当然,若两个PHY芯片需要在低电平下进行转换数据传输,则需要将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配置成低电平,故需要控制电路101将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传输接口均配置成MII接口,此处接口的配置方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高电平的接口不限于RMII接口,而低电平的接口不限于MII接口,这两个接口的只是本实施例中的具体使用的一种实施例而已,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功能的接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的PHY芯片型号是IP101GR,替代方案可能采用其它的PHY型号来做双PHY互联,但其本质都是两颗PHY芯片的互联,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一样,只是不同厂家或不同型号的PHY芯片而已。
进一步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微处理器包括:控制模块和分别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的PB4管脚2、PB2管脚55和PB0管脚6;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均包括:COL_O管脚4、MDC_I管脚22和MDIO_IO管脚23;PB4管脚2分别与两个COL_O管脚4电连接,用于对两个COL_O管脚4的电平进行设置,用以配置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PB0管脚6分别与两个MDC_I管脚22电连接,PB2管脚5分别与两个MDIO_IO管脚23电连接,用于实现控制模块与第一PHY芯片103之间及控制模块与第二PHY芯片104之间的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中以微处理器为控制电路101进行具体说明,而如单片机和CPLD等的控制原理均与该微处理器相同或相似。
具体的,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内部事先写好控制程序,其主要起到运算和控制的功能,而与该控制模块电连接均是通过与其连接的上述接口进行数据的传输(如数据接收和数据发送等)。而上述每一个管脚均有自己的“任务”,如PB4管脚2,用于根据控制模块发送的设置指令,并根据该设置指令对两个COL_O管脚4的电平进行设置,用以配置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PB2管脚55和PB0管脚6,用于实现控制模块与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数据传输。
同理,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也是如此,其自身包括很多管脚,并根据控制电路101的控制指令对自身的传输接口进行配置;具体的,可以将传输接口配置成与光器件105互通的光口模式,也可以配成与Rj45电口互通的电口模式,而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本身并不做光电转换,因为光接口和电接口的电平标准不一样,所以必须将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传输接口配置成上述相应的接口工作模式,来与光器件105或电口进行电平适配。
进一步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微处理器还包括:分别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的PB3_IP管脚4和PB1管脚7、VDD管脚1和GND管脚8;第一PHY芯片103还包括RXER_O管脚21;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均包括RESET管脚32;
与RXER_O管脚21电连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块发送的监测控制指令,并根据监测控制指令监测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工作状态,并在接收到第一PHY芯片103发送的错误信号时,将错误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以便控制模块根据错误信号生成复位控制指令。
PB1管脚7分别与两个RESET管脚32电连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块发送的复位控制指令,并根据复位控制指令控制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恢复到起始状态。控制模块通过VDD管脚1与电源电连接;控制模块通过GND管脚8接地线。
具体的,若控制电路101是处理器,则该处理器还具有对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工作状态的监控,具体的,当微处理器接收到第一PHY芯片103和/或第二PHY芯片104发送的错误信息时,则将该错误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其中,PHY芯片会对自己的传输信号进行判断,当该PHY芯片判断其自身的传输信号与正常的传输信号不同时,则会通过RXER_O管脚21向微处理器(具体是微处理器的控制模块通过PB3_IP管脚4)发送错误信号,并接收所述微处理器发送的复位指令。
进一步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阻容电路包括:连接在电源和COL_O管脚4之间的电阻R2;电阻R2用于对两个COL_O管脚4的电平进行设置,用以配置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
具体的,为了更进一步的节省成本,控制电路101也可以是阻容电路,其只包括连接在电源和COL_O管脚4之间的电阻R2,通过该电阻R2对该COL_O管脚4的电平进行配置,若COL_O管脚4需要高电平,则将电阻上拉;若COL_O管脚4需要低电平,则将电阻下拉即可。
具体的,在成本压力增加时,可以去掉MCU微处理器以降低成本。而去掉MCU处理器会减少“PHY芯片RXER接收错误帧监测功能”,以及改变信号指示灯的点灯方式,但不影响主要的以太网传输功能;具体的,用户可以根据其需求进行选择使用不同方案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进一步的,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均包括:TXD0_I管脚9、TXD1_I管脚8、TXEN_I管脚5、RXDV_O管脚19、RXD0_O管脚18和RXD1_O管脚17;
第一PHY芯片103的TXD1_I与第二PHY芯片104的RXD0_O管脚18电连接,第一PHY芯片103的TXD1_I管脚8与第二PHY芯片104的RXD1_O管脚17电连接,第一PHY芯片103的TXEN_I管脚5与第二PHY芯片104的RXDV_O管脚19电连接,用于将第一PHY芯片103接收的光信号发送至第二PHY芯片104,以便第二PHY芯片104将光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106中;
第二PHY芯片104的TXD1_I与第一PHY芯片103的RXD0_O管脚18电连接,第二PHY芯片104的TXD1_I管脚8与第一PHY芯片103的RXD1_O管脚17电连接,第二PHY芯片104的TXEN_I管脚5与第一PHY芯片103的RXDV_O管脚19电连接,用于将第二PHY芯片104接收的电信号发送至第一PHY芯片103,以便第一PHY芯片103将电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105中。
具体的,上述为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互联的方式,能够使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能够更好的进行数据传输。
进一步的,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均包括:TXCLK_O管脚10和X1管脚2;第一PHY芯片包括:TXER/FXSD管脚1;第二PHY芯片还包括:RXCLK_O管脚14和X2管脚3。
第一PHY芯片的TXER/FXSD管脚1与TXCLK_O管脚10电连接,用于判断第一PHY芯片的传输接口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第二PHY芯片的TXCLK_O10管脚与RXCLK_O管脚14电连接,用于提供第二PHY芯片的RMII接口时钟,同时给第一PHY芯片的TXCLK_I管脚提供RMII接口时钟。
第一PHY芯片的TXCLK_O管脚10与第二PHY芯片的TXCLK_O管脚10电连接。
第一PHY芯片的X1管脚与第二PHY芯片的X1管脚电连接,第二PHY芯片的X2管脚与频率设置电路电连接,用于接收频率设置电路发送的固定频率值,并根据固定频率值与第一PHY芯片同步传输。
本实施例中,第一PHY芯片通过TXER/FXSD管脚1预先设定TXCLK_0管脚10为高电平,避免了对该TXCLK_0管脚10的判断,节省了成本。
进一步的,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均包括:LED0/PHY_AD0管脚11和LED3/PHY_AD3管脚12;
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均通过LED0/PHY_AD0管脚11和LED3/PHY_AD3管脚12设置其自身的地址;
控制电路101通过LED0/PHY_AD0管脚11和LED3/PHY_AD3确定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地址,用以准确对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进行控制。
具体的,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地址可以设置为4位地址,也可以是8位地址;而控制电路101根据该地址能够确定其需要控制的PHY芯片,从而实现准确的控制。
进一步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还包括指示板;指示板与LED0/PHY_AD0管脚11和LED3/PHY_AD3管脚12电连接,用于显示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工作状态。
具体的,指示板上设置有状态指示灯,用以更好的对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工作状态进行指示。
进一步的,该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还包括壳体;控制电路101及转换电路102均置于壳体中,与壳体形成一个整体。
并且,本实用新型中也配置有适配器(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中适配器(即COPPER INTERFACE)的结构示意图),用于将5V的电源转换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的使用的3.3V。
具体的,控制电路101即转换电路102均设置壳体中,与壳体形成一个产品;而本实用新型对该产品的壳体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节省成本,经济价值高;
以百兆光电介质转换为例:
双PHY方案:台湾ICplus PHY芯片IP101GR人民币1.1元/颗,2颗PHY的成本不超过2.2元;
交换机芯片方案:台湾ICplus SWITCH芯片IP175G人民币4.1元/颗;
单台设备硬件成本的差价:4.1-2.2=1.9元(人民币);
由于光电介质转换设备都是成对使用,一对即可节省成本3.8元(人民币);
据统计,市场容量一个月至少50万对,那么通过本专利方案,每个月可以节省成本190万元(人民币);
2、降低设备本身的传输延时,实时性更好
现有技术方案都是采用交换机存储转发模式(Store andForward),对端收到的以太网数据包先进缓冲区进行存储,然后进行转发,数据包在存储和转发过程中会产生延时,实际应用中,延时一般会在300ms左右。
采用本专利的双PHY互联方案,RMII(Reduced MediaIndependent Interface)简化媒体独立接口,是IEEE 802.3u标准中除MII接口之外的另一种实现,其数据交换是基于物理层的交换,不是基于存储转发的机制,即相当于一根传输导线,所以传输延时约等于电信号的传输延时,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传输延时小在很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基于图像智能分析的事故防范应用,前端高清IPC采集的压缩视频,通过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设备,传输至后台服务器进行图像分析,根据智能分析的结果来做出相应的处理,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如果传输延时大,则会导致分析结果出来之前,事情已经发生,失去防范的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和用于实现光电转换的转换电路;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其中,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上均设置有传输接口;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配置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将所述第一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光口模式以及将所述第二PHY芯片的传输接口配置为电口模式;
所述第一PHY芯片与所述第二PHY芯片互联,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发送的光信号,并将所述光信号通过所述控制模块配置好的光口模式传输接口将所述光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PHY芯片,以便所述第二PHY芯片将所述光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中;
所述第二PHY芯片,用于接收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发送的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通过所述控制模块配置好的电口模式传输接口将所述电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PHY芯片,以便所述第一PHY芯片将所述电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为微处理器或者阻容电路;所述传输接口为RMII接口或MII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包括:控制模块和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PB4管脚、PB2管脚和PB0管脚;
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均包括:COL_O管脚、MDC_I管脚和MDIO_IO管脚;
所述PB4管脚分别与两个所述COL_O管脚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设置指令,并将所述设置指令发送至所述COL_O管脚,用以对两个所述COL_O管脚的电平进行设置,用以配置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
所述PB0管脚分别与两个所述MDC_I管脚电连接,所述PB2管脚分别与所述两个所述MDIO_IO管脚电连接,用于实现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PHY芯片之间及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PHY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PB3_IP管脚和PB1管脚、VDD管脚和GND管脚;
所述第一PHY芯片还包括RXER_O管脚;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均包括RESET管脚;
所述PB3_IP管脚与所述RXER_O管脚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监测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监测控制指令监测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的工作状态,并在接收到所述 RXER_O管脚发送的错误信号时,将所述错误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以便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错误信号生成复位控制指令;
所述PB1管脚分别与所述两个所述RESET管脚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所述复位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复位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恢复到起始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VDD管脚与电源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GND管脚接地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容电路包括:连接在所述电源和所述COL_O管脚之间的电阻R2;所述电阻R2用于对两个所述COL_O管脚的电平进行设置,用以配置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传输接口的工作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均包括:TXD0_I管脚、TXD1_I管脚、TXEN_I管脚、RXDV_O管脚、RXD0_O管脚和RXD1_O管脚;
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TXD1_I与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RXD0_O管脚电连接,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TXD1_I管脚与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RXD1_O管脚电连接,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TXEN_I管脚与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RXDV_O管脚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PHY芯片接收的光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PHY芯片,以便所述第二PHY芯片将所述光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网口中;
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TXD1_I与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RXD0_O管脚电连接,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TXD1_I管脚与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RXD1_O管脚电连接,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TXEN_I管脚与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RXDV_O管脚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PHY芯片接收的电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PHY芯片,以便所述第一PHY芯片将所述电信号发送至与其自身电连接的光器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均包括:TXCLK_O管脚和X1管脚;所述第一PHY芯片包括:TXER/FXSD管脚;所述第二PHY芯片还包括:RXCLK_O管脚和X2管脚;
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TXER/FXSD管脚与所述TXCLK_O管脚与电连接,用于判断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传输接口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TXCLK_O管脚与所述RXCLK_O管脚电连接,用于提供所述第二PHY芯片的RMII接口时钟,同时给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TXCLK_I管脚提供RMII接口时钟;
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TXCLK_O管脚与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TXCLK_O管脚电连接;
所述第一PHY芯片的所述X1管脚与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X1管脚电连接,所述第二PHY芯片的所述X2管脚与频率设置电路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频率设置电路发送的固定频率值,并根据所述固定频率值与所述第一PHY芯片同步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均包括:LED0/PHY_AD0管脚和LED3/PHY_AD3管脚;
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均通过LED0/PHY_AD0管脚和LED3/PHY_AD3管脚设置其自身的地址;
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所述LED0/PHY_AD0管脚和LED3/PHY_AD3确定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的地址,用以准确对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进行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指示板;
所述指示板与所述LED0/PHY_AD0管脚和所述LED3/PHY_AD3管脚电连接,用于显示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PHY芯片的工作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
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转换电路均置于所述壳体中,与所述壳体形成一个整体。
CN201420724534.4U 2014-11-26 2014-11-26 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Active CN204216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24534.4U CN204216911U (zh) 2014-11-26 2014-11-26 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24534.4U CN204216911U (zh) 2014-11-26 2014-11-26 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16911U true CN204216911U (zh) 2015-03-18

Family

ID=52985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24534.4U Active CN204216911U (zh) 2014-11-26 2014-11-26 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169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9210A (zh) * 2015-09-29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转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10297795A (zh) * 2019-06-12 2019-10-01 深圳市三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以太网phy芯片实现单路串行数据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9210A (zh) * 2015-09-29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转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10297795A (zh) * 2019-06-12 2019-10-01 深圳市三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以太网phy芯片实现单路串行数据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CN110297795B (zh) * 2019-06-12 2022-12-13 深圳市三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以太网phy芯片实现单路串行数据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153238A1 (en) Transfer of control data between network components
CN106375161B (zh) 一种万兆以太网测试装置
CN107831702B (zh) 一种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同步串行信号采集控制装置
CN103905281A (zh) 可互换实现网络控制器与网络终端功能的fc-ae-1553总线节点卡
CN102307118B (zh) 背板的测试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347027A (zh) 一种基于EtherCAT的链路冗余通信系统
CN105404211A (zh) 一种基于EtherCAT技术的耦合通信板
CN100388692C (zh) 网络交换设备多网口切换装置
CN203289458U (zh) 一种线路切换器
CN105262789A (zh) 基于fpga的mac层到mac层通信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4216911U (zh) 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CN201163781Y (zh) 基于drp协议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CN104410505A (zh) 一种以太网光电介质转换装置
CN207801989U (zh) 一种长距离工业以太网传输的交换机
CN107942808B (zh) 一种dcs容量扩展装置
CN101217523B (zh) 一种串行通讯信号的修复装置及其方法
CN101090353A (zh) 基于嵌入式以太网技术的led显示屏数据通信设备和方法
CN105553859A (zh) 一种sfp模块自适应接口的系统及方法
CN205051721U (zh) 以太网交换装置
CN201584993U (zh) Gfp型4e1/以太网协议转换器
CN204089864U (zh) 一种用于连接mvb总线和can总线的网关
CN107948101A (zh) 一种长距离工业以太网传输的交换机和方法
CN209118135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can总线通信电路
CN208924235U (zh) 处理器以及网络安全装置
CN104378313B (zh) 多组态智能网络交换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8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Longhua District Guanlan street community rich Au Pui Industrial Zone No. 22 Silicon Valley Power Digital Industrial Park A6 Building 2 floo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CODEN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00, 269 Da Huashan street, Dahua Town, Pingg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ZHONGKE DENE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