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28888U - 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28888U CN204128888U CN201420553704.7U CN201420553704U CN204128888U CN 204128888 U CN204128888 U CN 204128888U CN 201420553704 U CN201420553704 U CN 201420553704U CN 204128888 U CN204128888 U CN 2041288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ffle plate
- frame column
- channel
- organic glass
- moving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包括加载框架、前挡板、后挡板,加载框架包括框架柱、移动横梁和上横梁,移动横梁和上横梁分别与框架柱垂直;框架柱内侧面对称安装有若干个侧向液压油缸,移动横梁底部安装有若干个竖向液压油缸,上横梁上安装有起重装置,移动横梁顶端设有与该起重装置相配的吊点;前挡板包括一块透明有机玻璃挡板和槽钢挡板,后挡板由若干根热轧槽钢组成,有机玻璃挡板上切割有一个孔洞,有机玻璃挡板位于槽钢挡板的内侧,前后挡板之间设有若干根同轴拉杆螺栓。本实用新型可以产生各种不同埋深和地质条件下的岩土体三维应力场,可以实现大、小偏压条件下不同净距及不同断面等复杂条件下的硐室开挖模型实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及公路隧道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铁路及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的铁路及公路需要通过隧道的形式穿越崇山峻岭及江河湖泊,由于各种不同施工场地的条件限制,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隧道,如小径距隧道、连拱隧道和交叉隧道等等,同时也由于各种不同地质条件,隧道的工作环境也存在不同的变化,如大、小偏压隧道等,在不同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开挖工法已经引起了工程界的关注。隧道开挖工法不同不仅会直接影响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以及日后衬砌的工作状态,同时也会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因此,在选择施工方案及支护手段之前,必须要深入了解隧道开挖过程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而模型实验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对于隧道开挖模型实验,国内外常用的方法有三维模型实验方法(3D方法)和二维模型实验方法(2D方法)。其中3D方法需要非常大的实验场地和设备,加载过程非常复杂,理论上讲这种实验方法与工程实际情况吻合较好,但实际操作过程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特别是大比例三维模型条件下,隧道断面的开挖次序及支护手段很难模拟,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2D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简化实验方法,其理论依据就是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及后续使用过程中,其断面在三维地应力条件下属于平面应变问题,与隧道的实际长度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只要能够模拟出实际的三维地应力场条件,就可以用二维隧道断面模型代替三维隧道模型进行开挖工法模拟、支护方法模拟,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实验手段。
为了能够在二维实验模型上实现可控三维地应力场作用,满足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实际应力和变形条件,同时能够模拟各种开挖工法和支护手段,需要建立实验实验加载装置,达到简单、高效经济的实验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而且能够提供可控的三维地应力场,能够模拟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的应力场,能够非常方便地模拟各种开挖工法及支护手段。
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包括加载框架、位于加载框架正面的前挡板、以及位于加载框架背面的后挡板,所述加载框架包括框架柱、移动横梁和上横梁,移动横梁和上横梁分别与框架柱垂直;所述框架柱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的内侧面对称安装有若干个侧向液压油缸,所述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的底部分别设有柱脚底板,所述柱脚底板通过地脚螺栓安装在混凝土基座上;所述上横梁两端分别与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顶端固定,所述移动横梁设置在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之间且位于上横梁下方;所述移动横梁底部安装有若干个竖向液压油缸,所述上横梁上安装有起重装置,移动横梁顶端设有与该起重装置相配的吊点;所述前挡板包括一块透明有机玻璃挡板和由若干根热轧槽钢组成的槽钢挡板,后挡板由若干根热轧槽钢组成,其中有机玻璃挡板的长度与热轧槽钢的长度相同,高度为单根热轧槽钢高度的倍数,具有一定的厚度,有机玻璃挡板上切割有一个与实验模型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孔洞,孔洞上设有盖板;有机玻璃挡板和槽钢挡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通过同轴固定螺栓固接,有机玻璃挡板位于槽钢挡板的内侧,前后挡板之间设有若干根同轴拉杆螺栓。
所述框架柱要求具有较大的刚度,在加载过程中不能产生变形,优选为框架钢柱,其内侧面左右对称地安装有若干个侧向液压油缸,能够模拟不同侧压力条件;所述移动横梁要求具有较大的刚度,在加载过程中不能产生变形,底部安装有若干个竖向液压油缸,能够模拟各种竖向压力条件;上横梁上安装有起重装置,可以用于移动横梁的上下位置及岩土体前后挡板的吊装,通过安装在上横梁上的起重装置,所述移动横梁能够沿框架钢柱上下移动,可以满足不同埋深实验条件的需要;切割下来的有机玻璃挡板可以作为盖板在模型开挖前起到挡板的作用;同轴拉杆螺栓的设置,可以用来增加挡板的刚度,在液压油缸加载过程中能够沿实验模型的前后方向对岩土体产生约束作用,在岩土体中产生三维应力场。
作为优选,位于有机玻璃挡板外侧的槽钢采用槽口向内的方式与有机玻璃挡板之间通过同轴固定螺栓和同轴拉杆螺栓进行固定和拉结,其他部位的槽钢均采用槽口向外的方式通过同轴固定螺栓和同轴拉杆螺栓进行固定和拉结,在岩土体填充和加载过程中前后挡板协同工作,限制岩土体的位移和变形,产生三维应力场;在开挖实验过程中,位于有机玻璃挡板外侧的槽钢将要拆除,但不会影响有机玻璃挡板的固定和拉结状态,此时有机玻璃挡板将承担约束岩土体的作用,保持硐室围岩的三维应力场,同时可以让实验人员能够准确地观测量硐室围岩的变形。
作为优选,所述有机玻璃挡板的高度为3~4根热轧槽钢的高度之和,有机玻璃挡板上开设有同轴固定螺栓孔和同轴拉杆螺栓孔。根据隧道或硐室模型的大小和埋深位置,切割有机玻璃挡板,并且按照隧道或硐室的截面形状切割洞口,切割下来的板作为洞口盖板。
作为优选,所述加载框架的内净空尺寸长×宽×高为5000mm×300mm×2000mm。
作为优选,所述框架柱分别由两根第一槽钢通过第一缀板经缀板螺栓固定组合而成,每根槽钢由三块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一槽钢内部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第一加劲肋。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横梁由两根第二槽钢通过第二缀板经焊接组合而成,每根槽钢由三块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二槽钢内部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第二加劲肋。
作为优选,所述上横梁由两根热轧槽钢组合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同轴拉杆螺栓设置在前后挡板的三等分点处,所述同轴拉杆螺栓与前后挡板之间采用螺母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框架柱、第二框架柱与柱脚底板之间分别采用焊接。
本实用新型可以产生各种不同埋深和地质条件下的岩土体三维应力场,可以实现大、小偏压条件下不同净距及不同断面等复杂条件下的硐室开挖模型实验;该加载装置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具有较高的实验效率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加载框架的正立面组装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框架柱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中移动横梁B-B横截面图;
图4为有机玻璃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岩土体填充及挡板安装示意图;
图6为安装完毕的实验加载装置示意图;
图7为槽钢挡板和有机玻璃挡板固定方法示意图;
图8为隧道或硐室开挖实验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参照图1~8,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包括加载框架、位于加载框架正面的前挡板、以及位于加载框架背面的后挡板,所述加载框架包括框架柱、移动横梁2和上横梁3,移动横梁2和上横梁3分别与框架柱垂直,所述框架柱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框架柱1-1和第二框架柱1-2,第一框架柱1-1和第二框架柱1-2的内侧面对称安装有若干个侧向液压油缸6,所述第一框架柱1-1和第二框架柱1-2的底部分别设有柱脚底板7,所述柱脚底板7通过地脚螺栓8安装在混凝土基座上;所述上横梁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框架柱1-1和第二框架柱1-2顶端固定,所述移动横梁2设置在第一框架柱1-1和第二框架柱1-2之间且位于上横梁3下方;所述移动横梁2底部安装有若干个竖向液压油缸12,所述上横梁3上安装有起重装置4,移动横梁2顶端设有与该起重装置4相配的吊点5;所述前挡板包括一块透明有机玻璃挡板16和由若干根热轧槽钢组成的槽钢挡板19,后挡板由若干根热轧槽钢组成,其中有机玻璃挡板16的长度与热轧槽钢的长度相同,高度为单根热轧槽钢高度的倍数,具有一定的厚度,有机玻璃挡板16上切割有一个与实验模型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孔洞,孔洞上设有盖板17;有机玻璃挡板16和槽钢挡板19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框架柱1-1和第二框架柱1-2通过[U1] 同轴固定螺栓20固接,有机玻璃挡板16位于槽钢挡板19的内侧,前后挡板之间设有若干根同轴拉杆螺栓21,所述同轴拉杆螺栓21设置在前后挡板的三等分点处,所述同轴拉杆螺栓21与前后挡板之间采用螺母固定。
位于有机玻璃挡板外侧的槽钢采用槽口向内的方式与有机玻璃挡板之间通过同轴固定螺栓20和同轴拉杆螺栓21进行固定和拉结,其他部位的槽钢均采用槽口向外的方式通过同轴固定螺栓20和同轴拉杆螺栓21进行固定和拉结。所述有机玻璃挡板的高度为3~4根热轧槽钢的高度之和,有机玻璃挡板16上开设有同轴固定螺栓孔11和同轴拉杆螺栓孔18。在岩土体填充和加载过程中有机玻璃挡板与槽钢挡板协同工作,限制岩土体的位移和变形,产生三维应力场;在开挖过程中,部分前侧槽钢将要拆除,但不会影响有机玻璃挡板的固定和拉结状态,此时有机玻璃挡板将承担约束岩土体的作用,保持硐室围岩的三维应力场,同时可以让实验人员能够准确地观测量硐室围岩的变形。
所述框架柱要求具有较大的刚度,在加载过程中不能产生变形,优选为框架钢柱。所述框架柱分别由两根第一槽钢14通过第一缀板9经缀板螺栓10固定组合而成,每根槽钢14由三块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一槽钢14内部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第一加劲肋15。所述移动横梁要求具有较大的刚度,在加载过程中不能产生变形,所述移动横梁由两根第二槽钢13通过第二缀板23经焊接组合而成,每根槽钢13由三块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二槽钢13内部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第二加劲肋24。所述上横梁3由两根热轧槽钢组合而成。所述第一框架柱1-1、第二框架柱1-2与柱脚底板7之间分别采用焊接。所述加载框架的内净空尺寸长×宽×高为5000mm×300mm×2000mm。
所述框架柱的内侧面左右对称地安装有若干个侧向液压油缸,能够模拟不同侧压力条件;所述移动横梁的底部安装有若干个竖向液压油缸,能够模拟各种竖向压力条件;所述上横梁上安装有起重装置,可以用于移动横梁的上下位置及岩土体前后挡板的吊装,通过安装在上横梁上的起重装置,所述移动横梁能够沿框架钢柱上下移动,可以满足不同埋深实验条件的需要;切割下来的有机玻璃挡板可以作为盖板在模型开挖前起到挡板的作用;同轴拉杆螺栓的设置,可以用来增加挡板的刚度,在液压油缸加载过程中能够沿实验模型的前后方向对岩土体产生约束作用,在岩土体中产生三维应力场。
开始实验时,首先,根据隧道或硐室模型的大小和埋深位置,通过起重装置4调整移动横梁2的位置,自下而上采用槽口向外的方式安装前挡板中的槽钢挡板19以及后挡板,用同轴固定螺栓20将其固定在第一框架柱1-1和第二框架柱1-2上,并且用同轴拉杆螺栓21将前后两块槽钢挡板拉紧固定,每安装好一对前、后挡板中的槽钢后,用岩土体填充材料22进行填充并夯实。
当到达隧道或硐室模型位置附近时,先要将有机玻璃挡板16放置在加载装置的前侧,用洞口盖板17将洞口盖住,然后再安装前、后侧槽钢挡板。其中有机玻璃挡板外侧的槽钢挡板将采用槽口向内的方式进行安装,其他部位的槽钢挡板均采用槽口向外的方式进行安装,如图7所示,有机玻璃挡板16和其外侧的槽钢挡板19采用的是同轴固定螺栓20和同轴拉杆螺栓21进行固定和拉紧,这样,当有机玻璃挡板外侧槽钢挡板拆除时就不会对有机玻璃挡板的固定和拉紧状态产生影响;将传感器布置在隧道或硐室模型周围,填充岩土体填充材料22并夯实。
继续安装剩余的槽钢并填充夯实岩土体填充材料22直至达到实验条件所要求的高度为止。岩土体填充材料的夯实密度应严格按照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安装完成后的实验加载装置如图6所示。
如图8所示,开动侧向液压油缸6和竖向液压油缸12对岩土体22同时施加侧向压力和竖向压力,达到实验条件所要求的三向应力条件后进入稳定控制阶段,将隧道或硐室模型前侧的槽钢挡板19拆除,将有机玻璃挡板16暴露出来,重新检测岩土体填充材料的应力场变化情况并进行调整。将洞口盖板17拆除后,可以按照实验目的进行各种开挖工法及衬砌实验,形成隧道或硐室开挖断面25。
Claims (9)
1.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装置包括加载框架、位于加载框架正面的前挡板、以及位于加载框架背面的后挡板,所述加载框架包括框架柱、移动横梁和上横梁,移动横梁和上横梁分别与框架柱垂直;所述框架柱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的内侧面对称安装有若干个侧向液压油缸,所述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的底部分别设有柱脚底板,所述柱脚底板通过地脚螺栓安装在混凝土基座上;所述上横梁两端分别与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顶端固定,所述移动横梁设置在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之间且位于上横梁下方;所述移动横梁底部安装有若干个竖向液压油缸,所述上横梁上安装有起重装置,移动横梁顶端设有与该起重装置相配的吊点;所述前挡板包括一块透明有机玻璃挡板和由若干根热轧槽钢组成的槽钢挡板,后挡板由若干根热轧槽钢组成,其中有机玻璃挡板的长度与热轧槽钢的长度相同,高度为单根热轧槽钢高度的倍数,具有一定的厚度,有机玻璃挡板上切割有一个与实验模型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孔洞,孔洞上设有盖板;有机玻璃挡板和槽钢挡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通过同轴固定螺栓固接,有机玻璃挡板位于槽钢挡板的内侧,前后挡板之间设有若干根同轴拉杆螺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有机玻璃挡板外侧的槽钢采用槽口向内的方式与有机玻璃挡板之间通过同轴固定螺栓和同轴拉杆螺栓进行固定和拉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玻璃挡板的高度为3~4根热轧槽钢的高度之和,有机玻璃挡板上开设有固定螺栓孔和拉杆螺栓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框架的内净空尺寸长×宽×高为5000mm×300mm×20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柱分别由两根第一槽钢通过第一缀板经缀板螺栓固定组合而成,每根槽钢由三块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一槽钢内部按照一定的间隔设置第一加劲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横梁由两根第二槽钢通过第二缀板经焊接组合而成,每根槽钢由三块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二槽钢内部按照一定的间隔设置第二加劲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由两根热轧槽钢组合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拉杆螺栓设置在前后挡板的三等分点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柱、第二框架柱与柱脚底板之间分别采用焊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53704.7U CN204128888U (zh) | 2014-09-25 | 2014-09-25 | 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53704.7U CN204128888U (zh) | 2014-09-25 | 2014-09-25 | 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28888U true CN204128888U (zh) | 2015-01-28 |
Family
ID=52385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553704.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28888U (zh) | 2014-09-25 | 2014-09-25 | 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128888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97051A (zh) * | 2014-09-25 | 2015-01-21 | 浙江科技学院 | 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CN104297052A (zh) * | 2014-09-25 | 2015-01-21 | 浙江科技学院 | 隧道开挖三维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CN105067438A (zh) * | 2015-08-21 | 2015-11-18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一种可施加三轴应力的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错动破坏的模型试验装置 |
CN105300877A (zh) * | 2015-11-09 | 2016-02-03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一种应力作用下软弱构造带错动模拟试验装置 |
CN107192622A (zh) * | 2017-05-22 | 2017-09-22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拟地下结构实验方法 |
-
2014
- 2014-09-25 CN CN201420553704.7U patent/CN20412888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97051A (zh) * | 2014-09-25 | 2015-01-21 | 浙江科技学院 | 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CN104297052A (zh) * | 2014-09-25 | 2015-01-21 | 浙江科技学院 | 隧道开挖三维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CN105067438A (zh) * | 2015-08-21 | 2015-11-18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一种可施加三轴应力的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错动破坏的模型试验装置 |
CN105067438B (zh) * | 2015-08-21 | 2017-10-27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一种可施加三轴应力的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错动破坏的模型试验装置 |
CN105300877A (zh) * | 2015-11-09 | 2016-02-03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一种应力作用下软弱构造带错动模拟试验装置 |
CN105300877B (zh) * | 2015-11-09 | 2017-12-05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一种应力作用下软弱构造带错动模拟试验装置 |
CN107192622A (zh) * | 2017-05-22 | 2017-09-22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拟地下结构实验方法 |
CN107192622B (zh) * | 2017-05-22 | 2019-09-10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拟地下结构实验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97052B (zh) | 隧道开挖三维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
CN104297051B (zh) | 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
CN204128888U (zh) | 一种隧道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
CN105137048A (zh) | 一种地层注浆模拟系统 | |
CN106066920A (zh) | 上下重叠隧道盾构施工对托换桩基影响的数值分析方法 | |
CN103616287A (zh) | 一种隧道开挖室内模型试验装置 | |
CN205776347U (zh) | 用于地铁车站的新型盖挖逆作结构体系 | |
CN205263089U (zh) | 一种地层注浆模拟系统 | |
CN105178327A (zh) | 一种基坑工程的复合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4713738A (zh) | 一种双向多角度智能翻转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
CN109406759B (zh) | 一种装配式多功能岩土工程试验模型箱 | |
CN106769404A (zh) | 一种岩土工程多功能试验系统 | |
CN109975117B (zh) | 顶管实验箱及实验方法 | |
CN109826633A (zh) | 一种盾构机下穿已有盾构隧道模拟装置及模拟方法 | |
CN204128887U (zh) | 一种隧道开挖三维模型实验加载装置 | |
CN203247614U (zh) | 锚拉式挡土墙模型试验装置 | |
Yu et al. | Analysis of excavating foundation pit to nearby bridge foundation | |
CN206420870U (zh) | 一种岩土工程多功能试验槽装置 | |
CN206115855U (zh) | 一种隧道预支护结构实验模型箱 | |
CN103132465A (zh) | 一种紧贴桩基承台的地下箱涵建造方法 | |
CN206430975U (zh) | 一种岩土工程多功能试验系统 | |
CN112816659B (zh) | 一种边界刚度可变的多功能装配式轻质岩土试验箱 | |
CN114419982A (zh) | 软岩地层留煤柱采空区巷道变形破坏的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 | |
CN210141128U (zh) | 模拟管幕暗挖的试验装置 | |
CN103031861A (zh) | 模拟筏板基础筏板受六个方向荷载作用的试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914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