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8734U -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18734U
CN204118734U CN201420635600.0U CN201420635600U CN204118734U CN 204118734 U CN204118734 U CN 204118734U CN 201420635600 U CN201420635600 U CN 201420635600U CN 204118734 U CN204118734 U CN 204118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ter
isolated form
direct
air
photovoltaic devi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356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森庆
马鑫
游剑波
李发顺
张嘉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4206356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18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18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1873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其中该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包括光伏装置、压缩机逆变器、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并网逆变装置和整流装置,其中:光伏装置将太阳能转换为直流电;压缩机逆变器将直流电进行逆变处理后以驱动空调压缩机;并网逆变装置将光伏装置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并入电网;整流装置将电网电压转换为直流电提供给压缩机逆变器;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设置在并网逆变装置的直流输入端和整流装置的直流输出端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隔离型DC/DC变换器,实现了并网逆变装置与整流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避免了并网逆变装置与空调器整流装置之间相互干扰而导致的逆变电路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

Description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是目前最常用的家用电器,由于空调需要强大的电力支撑来实现制冷,因此,在空调获得电力能源上,尤其是环保节能方面,成为了广大技术人员的研究课题,尤其是通过光伏太阳能提供电力给空调。
现有光伏空调的供电方式有两种,方式一是光伏装置部分供电方式,由光伏装置和电网同时给空调压缩逆变电路供电,方式二是由光伏装置给空调压缩逆变电路供电,同时多余的电能由并网逆变装置反馈到电网。以上两种供电方式都存在固有的缺点,供电方式一不具备并网功能,空调运行功率比较低或者关机状态下太阳能得不到充分利用;方式二不具备电网给空调供电的功能,光伏功率比较小时空调无法运行到大功率。
如果光伏空调需同时具有两种供电方法,那么空调压缩机逆变电路需要有整流电路连接到电网,同时光伏装置需要有并网逆变装置连接到电网,当整流电路和并网逆变装置同时连接到电网时,两者会相互影响,使得并网逆变装置不能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通过在并网逆变装置和整流装置之间设置隔离型DC/DC变换器,实现了并网逆变装置与整流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解决了并网逆变装置与空调器整流装置之间相互干扰而导致的逆变电路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包括光伏装置、压缩机逆变器、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并网逆变装置和整流装置,其中:
光伏装置的直流输出端分别与压缩机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和并网逆变装置的直流输入端连接,整流装置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连接,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设置在并网逆变装置的直流输入端和整流装置的直流输出端之间;
光伏装置将太阳能转换为直流电,并提供给压缩机逆变器和并网逆变装置;
压缩机逆变器将直流电进行逆变处理后以驱动空调压缩机;
并网逆变装置将光伏装置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并入电网;
整流装置将电网电压转换为直流电提供给压缩机逆变器;
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实现并网逆变装置和整流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与光伏装置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连接,以进一步实现光伏装置和压缩机逆变器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与整流装置的直流输出端,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空调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其中: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设置在光伏装置的直流输出端和并网逆变装置的直流输入端之间,以实现并网逆变装置和光伏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设置在光伏装置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设置在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与并网逆变装置的直流输入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与光伏装置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出端与并网逆变装置的直流输入端连接,以进一步实现光伏装置和并网逆变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空调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其中: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设置在光伏装置的直流输出端和压缩机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之间,以实现光伏装置和压缩机逆变器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与光伏装置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连接,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出端与整流装置的直流输出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与整流装置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光伏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并网逆变装置和整流装置之间设置隔离型DC/DC变换器,实现了并网逆变装置与整流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解决了并网逆变装置与空调器整流装置之间相互干扰而导致的逆变电路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光伏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十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包括光伏装置1、压缩机逆变器2、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并网逆变装置4和整流装置5,其中:
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分别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和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连接,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连接,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设置在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和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之间;
光伏装置1,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直流电,并提供给压缩机逆变器2和并网逆变装置4.
压缩机逆变器2,用于将直流电进行逆变处理后以驱动空调压缩机。
并网逆变装置4,用于将光伏装置1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并入电网。
整流装置5,用于将电网电压转换为直流电提供给压缩机逆变器2。
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用于实现并网逆变装置4和整流装置5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通过设置并网逆变装置,可以在空调不工作或者光伏装置产生的直流电的功率大于空调工作所需功率时,将光伏装置产生的直流电回馈市电电网,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同时,通过设置整流装置可以在光伏装置产生的直流电的电量不够时,将市电电网接入为空调供电,从而实现了空调的多重供电模式,提高了空调在阴天和晚上的应用。
申请人发现,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在进行并网逆变时,如果没有将整流输入的零火线完全从电网断开,直流母线的下母线通过整流桥与电网的零线或火线仍然连接,容易使并网逆变电流通过整流桥回到下母线,该电流通路会使并网逆变装置的并网输出L、N电流不相等,干扰并网电流的正常控制。
而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还通过在并网逆变装置和整流装置之间设置隔离型DC/DC变换器,实现了并网逆变装置与整流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解决了并网逆变装置与空调器整流装置之间相互干扰而导致的逆变电路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并网逆变装置的并网输出L、N电流不相等,保证了并网电流的正常控制。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光伏装置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光伏装置包括光伏电池11和直流升压电路12,光伏电池11与直流升压电路12连接,其中:
光伏电池11产生低压直流电。
直流升压电路12将低压直流电升压为高压直流电后,将电能送入直流母线,以便将直流电提供给压缩机逆变器和并网逆变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直流升压电路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压进行升压,以便所述直流电的电压大小可以供压缩机逆变器和并网逆变装置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光伏电池的输出范围根据电池板的数量是变化的,输出范围80V~360V。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直流升压电路升压后的电压可以设置为具体值,例如390V。
图3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包括变压器、电流采样模块、电压采样模块、整流模块、开关电路及开关电路的控制及驱动电路,其中:
电流采样模块采集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流信号。
电压采样模块采集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信号。
开关电路的控制电路根据电流采样模块和电压采样模块采集的电流、电压信号控制开关电路中开关管的通断。
变压器为高频变压器,可以把直流电能通过磁芯由高频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传到次级线圈,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没有直接的电气连接,所以实现了隔离。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图4、图5所示的三个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设置位置不同。具体而言: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A点与B点之间。即,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与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除了用于实现并网逆变装置4和整流装置5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还用于实现光伏装置1和压缩机逆变器2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从而隔离了光伏装置对地漏电流与压缩机轴电流可能叠加的通路,使压缩机轴电流不受光伏装置影响,原有的轴电流抑制技术仍然有效,以提高了空调可靠性安全性。
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设置在如图4所示的B点与整流装置5之间。即,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与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连接。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只解决并网逆变装置4和整流装置5之间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设置在如图5所示的A点与并网逆变装置4之间。即,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与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出端与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除了用于实现并网逆变装置4和整流装置5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还用于实现光伏装置1和并网逆变装置4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从而使光伏电池对地漏电流不能进入电网,杜绝了其对电网安全的有害影响,同时解决目前技术光伏电池板存在触电安全隐患的问题。
图1、图4、图5所示的三个实施例相比,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设置位置(A点与B点之间),使得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消耗的功率最小、成本最低,因此,图1所示的实施例是三个实施例中的最佳实施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比,在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空调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其中:
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和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之间,用于实现并网逆变装置4和光伏装置1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由此,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不仅同图1所示实施例一样实现了光伏装置与压缩机逆变器之间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整流装置和并网逆变装置之间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而且还实现了光伏装置与并网逆变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从而使光伏电池对地漏电流不能进入电网,杜绝了其对电网安全的有害影响,同时解决目前技术光伏电池板存在触电安全隐患的问题。
图6、图7所示的两个实施例的差别仅在于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的设置位置不同。具体而言:
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如图6所示的A点与光伏装置1之间。即,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之间。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如图7所示的A点与并网逆变装置4之间。即,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与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之间。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的具体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光伏装置包括光伏电池11和直流升压电路12,其中直流升压电路12为boost升压电路。boost升压电路可以适应较宽的输入电压,光伏电池在很宽的电压范围电路都可以工作,还可以实现MPPT(MaximumPower 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还设置有电感元件,用于实现“电感补偿式”PFC(Power FactorCorrection,功率因数校正)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整流装置5的输出端和boost升压电路的输出侧各包括一个二极管,其中:
当控制直流升压电路12与并网逆变装置4使直流母线电压达到电网电压整流后的最大值时,关闭整流装置5的PWM信号,则整流装置5的输出侧二极管反向截止,相当于主电路与输入侧电网断开。
若关闭直流升压电路12和并网逆变装置4的PWM信号,控制整流装置5使直流母线电压达到电网电压整流和光伏电池端电压的最大电压以上,则直流升压电路12的输出侧二极管反向截止,相当于主电路与光伏电池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并网逆变装置4的输出侧设置一个EMI滤波器6,用于对并网逆变装置4输出的电能进行滤波后,反馈到市电电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整流装置5的输入侧设置一个EMI滤波器7,对市电电网输入的电能进行滤波后,输入整流电路。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图4所示实施例相比,在图9或图10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空调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其中:
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和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之间,用于实现并网逆变装置4和光伏装置1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图9或图10所示实施例在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由此,图9或图10所示实施例,不仅同图4所示实施例一样实现了整流装置和并网逆变装置之间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而且还实现了光伏装置与并网逆变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从而使光伏电池对地漏电流不能进入电网,杜绝了其对电网安全的有害影响,同时解决目前技术光伏电池板存在触电安全隐患的问题。
图9、图10所示的两个实施例的差别仅在于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的设置位置不同。具体而言:
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如图9所示的A点与并网逆变装置4之间。即,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与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图9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光伏空调供电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其中: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设置在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和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之间,用于实现光伏装置1和压缩机逆变器2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从而隔离了光伏装置对地漏电流与压缩机轴电流可能叠加的通路,使压缩机轴电流不受光伏装置影响,原有的轴电流抑制技术仍然有效,以提高了空调可靠性安全性。所述实施例中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设置位置可以有三个:光伏装置1与如图9所示的A点之间、如图9所示的A点和B点之间、如图9所示的B点和压缩机逆变器2之间。
在图10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如图10所示的A点与光伏装置1之间。即,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之间。
在图10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如图10所示的A点与光伏装置1之间。不仅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一样实现了光伏装置与并网逆变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还同时实现了光伏装置和压缩机逆变器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从而隔离了光伏装置对地漏电流与压缩机轴电流可能叠加的通路,使压缩机轴电流不受光伏装置影响,原有的轴电流抑制技术仍然有效,以提高了空调可靠性安全性。
图11为图10所示实施例的具体电路结构示意图。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并网逆变装置4进行并网逆变时不做整流,整流装置5不工作不从电网输入电能。整流装置5工作从电网输入电能时,并网逆变装置4不进行并网逆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并网逆变装置4的输出侧设置一个EMI滤波器6,用于对并网逆变装置4输出的电能进行滤波后,反馈到市电电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整流装置5的输入侧设置一个EMI滤波器7,对市电电网输入的电能进行滤波后,输入整流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空调供电电路还包括切换开关,其中:所述切换开关,用于当光伏电池输出能量不够空调消耗、需要使用电网电能时,将EMI滤波器6接220V电网端子从电网断开,整流输入端的EMI滤波器7接220V电网端子接入电网;以及当光伏电池输出能量超过空调消耗时,将EMI滤波器6接220V电网端子接入电网,整流输入端的EMI滤波器7接220V电网端子从电网断开,从而可以方便地根据光伏电池输出能量的大小,实现从市电接入电能和向市电输入电能的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可用于实现直流电能传输、电气隔离、Udc电压控制功能;可以通过向并网电流幅值注入扰动,观测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确定最大功率点的跟踪方向,实现MPPT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也可用于实现直流电能传输、电气隔离功能(Udc电压控制不由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实现);并网逆变装置4可实现逆变并网、Udc电压控制功能。通过改变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初级线圈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观测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确定最大功率点的跟踪方向,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空调供电电路第十实施例的示意图。
与图5所示实施例相比,在图12-图14中任一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空调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其中:
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设置在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和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之间,用于实现光伏装置1和压缩机逆变器2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图12-图14中任一实施例在图5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由此,图12-图14中任一实施例,不仅同图5所示实施例一样实现了整流装置和并网逆变装置之间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光伏装置与并网逆变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而且还实现了光伏装置与压缩机逆变器之间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从而隔离了光伏装置对地漏电流与压缩机轴电流可能叠加的通路,使压缩机轴电流不受光伏装置影响,原有的轴电流抑制技术仍然有效,从而提高了空调可靠性安全性。
图12-图14所示的三个实施例的差别仅在于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设置位置不同。具体而言:
在图12所示实施例中,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设置在如图12所示的A点与光伏装置1之间。即,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入端与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在图13所示实施例中,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设置在如图13所示的A点与B点之间。即,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入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连接,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出端与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连接。
在图14所示实施例中,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设置在如图14所示的B点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之间。即,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入端与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图1、图4-图7、图9、图11-图14中的光伏装置均可以为图2所示光伏装置的结构。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图1、图4-图14中的第一、第二、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均可以采用图3所示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光伏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
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空调,通过设置并网逆变装置,可以在空调不工作或者光伏装置产生的直流电的功率大于空调工作所需功率时,将光伏装置产生的直流电回馈市电电网,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同时,通过设置整流装置可以在光伏装置产生的直流电的电量不够时,将市电电网接入为空调供电,从而实现了空调的多重供电模式,提高了空调在阴天和晚上的应用;还通过在并网逆变装置和整流装置之间设置隔离型DC/DC变换器,实现了并网逆变装置与整流装置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解决了并网逆变装置与空调器整流装置之间相互干扰而导致的逆变电路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并网逆变装置的并网输出L、N电流不相等,保证了并网电流的正常控制。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遮蔽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12)

1.一种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装置(1)、压缩机逆变器(2)、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并网逆变装置(4)和整流装置(5),其中:
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分别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和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连接,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连接,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设置在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和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之间;
光伏装置(1)将太阳能转换为直流电,并提供给压缩机逆变器(2)和并网逆变装置(4);
压缩机逆变器(2)将直流电进行逆变处理后以驱动空调压缩机;
并网逆变装置(4)将光伏装置(1)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并入电网;
整流装置(5)将电网电压转换为直流电提供给压缩机逆变器(2);
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实现并网逆变装置(4)和整流装置(5)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与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连接,以进一步实现光伏装置(1)和压缩机逆变器(2)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与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其中:
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和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之间,以实现并网逆变装置(4)和光伏装置(1)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二隔离型DC/DC变换器(32)设置在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与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与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出端与并网逆变装置(4)的直流输入端连接,以进一步实现光伏装置(1)和并网逆变装置(4)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其中:
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设置在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和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之间,以实现光伏装置(1)和压缩机逆变器(2)的电气隔离及直流电能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入端与光伏装置(1)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入端与第一隔离型DC/DC变换器(31)的直流输入端连接,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出端与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入端与整流装置(5)的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三隔离型DC/DC变换器(33)的直流输出端与压缩机逆变器(2)的直流输入端连接。
12.一种光伏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空调供电电路。
CN201420635600.0U 2014-10-29 2014-10-29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18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5600.0U CN204118734U (zh) 2014-10-29 2014-10-29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5600.0U CN204118734U (zh) 2014-10-29 2014-10-29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18734U true CN204118734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336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35600.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18734U (zh) 2014-10-29 2014-10-29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187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9843A (zh) * 2014-10-29 2015-01-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CN105135569A (zh) * 2015-09-11 2015-12-09 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光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9843A (zh) * 2014-10-29 2015-01-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CN105135569A (zh) * 2015-09-11 2015-12-09 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光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96999B1 (en) Photovoltaic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photovoltaic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CN103743069B (zh) 一种新能源变频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3405559U (zh) 电能回馈型电子负载
CN104734178A (zh) 太阳能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3645345U (zh) 太阳能空调系统
CN103915856B (zh) 一种基站并网-充电光伏微逆变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694477B (zh) 高压交流与低压交流和低压直流三电源共地的电路
CN104135027A (zh) 光伏变频空调器及其供电控制方法
CN105792438A (zh) 一种单位功率因数的降压式单级led驱动电路
CN102255356B (zh) 高效率的不间断电源
CN208589914U (zh) 一种级联总线电源的供应器
CN204118734U (zh) 光伏空调供电电路及光伏空调
CN204205969U (zh) 一种电源转换器及应用其的光伏空调系统
WO2016004896A1 (zh) 光伏逆变器及空调器
CN204046190U (zh) 光伏变频空调器
CN204118735U (zh) 光伏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光伏空调
CN205304353U (zh) 智能直流充电模块
CN204046508U (zh) 光伏逆变器及空调器
CN102222966A (zh) 不间断电源
CN202663316U (zh) 高压交流与低压交流和低压直流三电源共地的电路
CN207530722U (zh) 车载逆变器电路
CN204030975U (zh) 单相与三相自动切换高压电源
Shafeeque et al. A novel single stage DC-AC buck boost inverter for solar power extraction
CN105450039A (zh) 一种电源转换器及应用其的光伏空调系统
CN107863898A (zh) 车载逆变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