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91993U -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 Google Patents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91993U
CN204091993U CN201420307382.8U CN201420307382U CN204091993U CN 204091993 U CN204091993 U CN 204091993U CN 201420307382 U CN201420307382 U CN 201420307382U CN 204091993 U CN204091993 U CN 204091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ing member
nook closing
groove
medial surface
eject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073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erilance Medical Suzhou Inc
Original Assignee
Sterilance Medical Suzhou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erilance Medical Suzhou Inc filed Critical Sterilance Medical Suzhou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3073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91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91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9199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包含壳体、针芯和弹簧,针芯和弹簧均设在壳体的弹射腔内,针芯与弹射腔滑动配合,弹簧作用于针芯,壳体上设有触发按钮,针芯侧部与壳体之间设有卡锁结构,其特征在于:针芯侧部与壳体或推发器弹射腔内壁之间设置有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该约束机构由设在针芯侧部上的弹性钩和设在弹射腔内壁上的卡槽组成。本实用新型利用卡槽的两个内侧面在槽深方向上存在的高度差,当按压采血针之后,针芯在弹簧推动下向前快速滑动,此时弹性钩越过卡槽,实现第一次射击穿刺,但针芯在回弹过程中由于弹性钩的钩体落入卡槽并来回振动,直至针芯停止运动。由于约束机构作用针芯不会产生二次穿刺。

Description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一次性自动采血针。这种采血针能够有效防止采血过程中由于二次穿刺给受用者带来的痛苦。
背景技术
一次性自动采血针是指一次性使用的带有自动弹射结构的采血针。多年来这类采血针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与发展之中,目前这种自动采血针正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当今医用采血器件的主流。
一次性自动采血针通常包含壳体、针芯和弹簧三部分,其中,壳体构成一个弹射腔,针芯和弹簧均设在弹射腔内,弹簧作用于针芯的后端,针芯内设有带针尖的针体,针尖位于针芯前端并套有一保护杆或保护套,保护杆或保护套从壳体前端伸出,壳体上设有按钮,针芯与壳体之间设有卡锁结构。
中国专利CN102028480A公开了一件名称为《改进型安全便捷式一次性自动采血针》,申请号为201010596791.0的发明专利申请,参见附图1。作为一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该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无论从使用的安全性角度,还是使用的便利性角度均可称之为一款经典设计,与以往其它一次性自动采血针相比该方案体现了技术先进,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的特点。但是,从这类采血针发射后对受用者形成的穿刺规律来看,绝大多数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发射后对受用者均形成多次重复穿刺,经高速摄影观察采血针一次发射最多可达7次穿刺,而且多次穿刺孔位不同。这给受用者带来了较强的疼痛感,甚至是痛苦。附图2-7演示了上述专利方案在一次发射后形成多次穿刺的过程,其中,从附图2到附图7为一次发射后第一次穿刺的过程,然后回过来在附图5到附图7之间重复,直到针芯停止运动。从理论上分析,这类采血针发射时,动力弹簧在弹性势能释放后在弹簧腔内过分自由,由于惯性针芯在一次发射后无法立刻停止运动,需要经历多次往复衰减振动,带动针尖往复穿刺,直至弹性势能被摩擦力消耗殆尽,才停止下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曾有人采用双弹簧措施,即使用一个弹簧作为发射的动力弹簧,使用另一个弹簧作为减振弹簧,当动力弹簧发射后利用减振弹簧进行缓冲,从而减少往复穿刺。但这种设计带来的缺点是:增加了一个零部件,造成结构复杂,装配复杂,成本高。此外减振弹簧的设计效果在理论与实际之间也很难把握准确。
为此,本实用新型从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角度入手对上述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其目的是要解决上述现有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存在的多次重复穿刺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包含壳体、针芯和弹簧,其中:
壳体构成一个弹射腔,针芯和弹簧均设在弹射腔内,针芯与弹射腔在弹射方向上滑动配合,弹簧在弹射方向上作用于针芯;针芯上设有带针尖的针体,针尖位于针芯前端;壳体上设有触发按钮,针芯侧部与壳体之间设有卡锁结构。
其创新在于:所述针芯侧部与壳体弹射腔内壁之间设置有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该约束机构由设在针芯侧部上的弹性钩和设在壳体弹射腔内壁上的卡槽组成。
所述弹性钩由弹性臂和钩体组成,弹性臂在针芯侧部斜向向后延伸,钩体位于弹性臂的臂端而且钩弯朝前。
所述卡槽在壳体前后方向上的截面为凹形槽,该凹形槽的顶部相对于弹射腔后方或/和前方的内壁凸起,凹形槽具有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第一内侧面靠弹射腔后方,第二内侧面靠弹射腔前方,在凹形槽的槽深方向上第一内侧面的高度大于第二内侧面的高度,第一内侧面的顶部与弹射腔后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斜面连接,第二内侧面的顶部与弹射腔前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二斜面连接;在凹形槽的槽宽方向上第一内侧面与第二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倍钩体对应宽度,同时小于二倍钩体对应宽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包含套筒外壳、端盖、针芯、弹簧和推发器,其中:
端盖盖在套筒外壳端口处,端盖在套筒外壳内伸出一对弹性爪从而形成弹性夹,针芯被夹持在弹性夹之间,弹簧作用在针芯后部与端盖之间的弹射方向上,弹性夹未端利用卡钩和夹持力将针芯卡住,形成卡锁结构。
推发器滑动设在套筒外壳中,推发器对应两个弹性爪迎面设有迫使其向两侧分离的斜面或锥面,推发器的中空部分为弹射腔,推发器前部从套筒外壳中伸出一采血端面,采血端面中央设有出针孔。
其创新在于:所述针芯侧部与推发器弹射腔内壁之间设置有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该约束机构由设在针芯侧部上的弹性钩和设在推发器弹射腔内壁上的卡槽组成。
所述弹性钩由弹性臂和钩体组成,弹性臂在针芯侧部斜向向后延伸,钩体位于弹性臂的臂端而且钩弯朝前。
所述卡槽在推发器前后方向上的截面为凹形槽,该凹形槽的顶部相对于弹射腔后方或/和前方的内壁凸起,凹形槽具有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第一内侧面靠弹射腔后方,第二内侧面靠弹射腔前方,在凹形槽的槽深方向上第一内侧面的高度大于第二内侧面的高度,第一内侧面的顶部与弹射腔后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斜面连接,第二内侧面的顶部与弹射腔前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二斜面连接;在凹形槽的槽宽方向上第一内侧面与第二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倍钩体对应宽度,同时小于二倍钩体对应宽度。
上述第一技术方案和第二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 上述两个方案中,所述“前端”、“朝前”、“前后”、“前方”中的“前”是指以本实用新型采血针整体作为参照针尖所指的方向。所述“向后”、“前后”、“后方”、“后部”中的“后”是指“前”的反方向。
2. 上述两个方案均采用了开放式表述,即“包含……”,其原因是对于一个具体实施例来说可能还包括其他结构件,比如实施例1中还包括保护杆(或称保护套,安全帽),而实施例2中还包括盖帽。
3. 上述两个方案中,所述“凹形槽的顶部”是指凹形槽的开口端,在图示中如果凹形槽倒置开口端则朝下,凹形槽顺置开口端则朝上。
4. 上述两个方案中,所述“钩体对应宽度”是指钩体在凹形槽槽宽方向上的对应宽度。
5. 上述两个方案中,有关弹性钩和卡槽的数量和布置问题。理论上弹性钩和卡槽的数量在同一截面上设置一对、两对、三对或四对,再多没有必要。每对由一个弹性钩与一个卡槽对应配合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佳的方案是所述弹性钩和卡槽在数量上由两对组成,每对由一个弹性钩与一个卡槽对应配合形成,两对弹性钩和卡槽之间以壳体或者套筒外壳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布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和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性自动采血针,为了解决以往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存在的多次重复穿刺问题,本实用新型在针芯侧部与壳体或者推发器弹射腔内壁之间设置有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该约束机构由设在针芯侧部上的弹性钩和设在弹射腔内壁上的卡槽组成。本实用新型利用卡槽的两个内侧面在槽深方向上存在的高度差,当按压采血针之后,针芯在弹簧推动下沿弹射腔向前快速滑动,同时针芯侧部的弹性钩越过卡槽,使采血针实现第一次射击穿刺,但是针芯在回弹过程中由于弹性钩的钩体落入卡槽中,并在卡槽中来回振动,直至针芯停止运动,从而使针芯上的针尖相对壳体无法产生二次穿刺。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第一,结构简单,构思巧妙;第二;没有增加其他结构件,只要对原有模具进行改进即可获得,几乎没有增加成本;第三,经高速摄影观察,可以有效避免二次穿刺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典型一次性自动采血针立体分解图;
图2-7为现有典型一次性自动采血针使用过程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上盖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下盖立体图;
图11-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三种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4-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使用过程分解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立体分解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第一剖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第二剖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放大图。
以上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1.壳体;2.针芯;3.弹簧;4.针体;5.保护杆;6.出针孔;7.触发按钮;8.上盖;9.下盖;10.弹性钩;11.卡槽;12.第一内侧面;13.第二内侧面;14.第一斜面;15.第二斜面;16.弹性片;17.卡口;18.套筒外壳;19.端盖;20.推发器;21.弹性爪;22.侧耳;23.卡钩;24.斜面;25.采血端面;26.长脚;27.导向槽;28.导向块;29.盖帽;30.检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如图8-图13所示,该采血针由壳体1、针芯2、弹簧3和保护杆5组成(见图8),其中,壳体1由上盖8和下盖9两部分组成(见图9和图10),两部分通过接触面上所设的孔、销结构连接成整体结构。壳体1构成一个弹射腔,针芯2和弹簧3均设在弹射腔内,针芯2与弹射腔在弹射方向上滑动配合,弹簧3在弹射方向上作用于针芯2。针芯2上设有带针尖的针体4,针尖位于针芯2前端,针尖或针芯2前端套设有一保护杆5,保护杆5从壳体1前端的出针孔6中伸出。保护杆5与针芯2之间采用套接或可拧断的细颈部形成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可拧断的细颈部连接)。壳体1上设有触发按钮7,针芯2侧部与壳体1之间设有卡锁结构。
为了解决以往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存在的多次重复穿刺问题,本实用新型在针芯2侧部与壳体1弹射腔内壁之间设置有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该约束机构由设在针芯2侧部上的弹性钩10和设在壳体1弹射腔内壁上的卡槽11组成(见图8-图10)。
所述弹性钩10和卡槽11在数量上由两对组成,每对由一个弹性钩10与一个卡槽11对应配合形成,两对弹性钩10和卡槽11之间以壳体1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布置(见图8-图13)。
所述弹性钩10由弹性臂和钩体组成(见图11-图13),弹性臂在针芯2侧部斜向向后延伸,钩体位于弹性臂的臂端而且钩弯朝前。
所述卡槽11在壳体1前后方向上的截面为凹形槽(见图11-图13),该凹形槽的顶部相对于弹射腔后方或/和前方的内壁凸起,凹形槽具有第一内侧面12和第二内侧面13,第一内侧面12靠弹射腔后方,第二内侧面13靠弹射腔前方,在凹形槽的槽深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的高度大于第二内侧面13的高度,第一内侧面12的顶部与弹射腔后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斜面14连接,第二内侧面13的顶部与弹射腔前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二斜面15连接;在凹形槽的槽宽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与第二内侧面13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倍钩体对应宽度,同时小于二倍钩体对应宽度。
本实施例使用过程描述如下:
第一,使用前初始状态
图14表示此状态。从图14中可以看出,在此状态下,弹簧3处于自由状态无弹性势能,弹性钩10的钩体在弹射腔内位于卡槽11后方。
第二,推压保护杆使针芯上膛状态
图15表示此状态。从图15中可以看出,按照箭头指向推压保护杆5,迫使针芯2在弹射腔内向后滑动。针芯2向后滑动同时压缩弹簧3,直至针芯2上的卡口17卡在下盖9上的弹性片16末端进入卡锁状态为止。在此状态下,针芯2已上膛,弹簧3处于压缩蓄势状态。
第三,卸除保护杆进入待发射状态
图16表示此状态。具体操作是:在以上图15的基础上,扭转保护杆5,迫使保护杆5与针芯2在细颈部处发生断裂,然后拔除保护杆5,露出针体4和针尖,最终进入图16所示的待发射状态。
第四,按下触发按钮进入发射状态
图17表示此状态。从图17中可以看出,按下触发按钮7,触发按钮7上的按压脚直接按压弹性片16,迫使弹性片16末端与卡口17脱钩,此时在弹簧3的推动下,针芯2向前快速滑动,进入发射状态。
第五,发射状态的第一阶段
图18表示此状态。从图18中可以看出,在此状态下,针芯2在向前快速滑动中,弹性钩10上的钩体沿第一斜面14滑动爬升,同时弹性臂被第一斜面14压迫而发生弯曲。
第六,发射状态的第二阶段
图19表示此状态,图11是此状态的局部放大图。从图19和图11中可以看出,针芯2仍在继续向前快速滑动,此时弹性钩10上的钩体已相对第一斜面14滑动到顶部的卡槽11旁,此时弹性臂被第一斜面14压迫而发生弯曲的量最大。
第七,发射状态的第三阶段
图20表示此状态,图12是此状态的局部放大图。从图20和图12中可以看出,在针芯2继续向前快速滑动过程中,因为在卡槽11的槽深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的高度大于第二内侧面13的高度,而且卡槽11的槽宽较小(在凹形槽的槽宽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与第二内侧面13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倍钩体对应宽度,同时小于二倍钩体对应宽度),弹性钩10的弹性臂和钩体来不及伸展落入卡槽11中,而是直接越过卡槽11的第二内侧面13,继续向前快速滑动,直至发生第一次穿刺为止。
第八,第一次射击后针芯回缩状态
图21表示此状态,图13是此状态的局部放大图。从图21和图13中可以看出,在弹簧3和弹射腔前端壁反弹力的共同作用下,针芯2从上述图20状态向后回缩。在回缩过程中,弹性钩10的钩体沿第二斜面15滑动爬升,同时弹性臂被第二斜面15压迫而发生弯曲。由于在卡槽11的槽深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的高度大于第二内侧面13的高度,钩体越过第二内侧面13,弹性臂伸展,同时顶撞第一内侧面12,最终钩体被第一内侧面12所拦截而落入卡槽11中。
第九,衰减振动状态
图22表示此状态。从图22中可以看出,在此状态下,弹性钩10被卡槽11钩住而无法逃脱。此时,由于惯性和冲击力作用,针芯2随着弹性钩10的钩体在卡槽11宽度这个短距离区域内来回作衰减振动(此时针尖已远离出针孔6),直至针芯2停止运动。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针芯2上的针尖相对壳体1不会产生二次穿刺。
实施例2:一种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如图23-图27所示,该采血针由套筒外壳18、端盖19、针芯2、弹簧3、推发器20和盖帽29组成(见图23),其中:
端盖19盖在套筒外壳18端口处,端盖19在套筒外壳18内伸出一对弹性爪21从而形成弹性夹,针芯2被夹持在弹性夹之间,弹簧3作用在针芯2后部与端盖19之间的弹射方向上,针芯2两侧设有侧耳22,弹性夹未端利用卡钩23和夹持力将针芯2两侧的侧耳22卡住,形成卡锁结构(见图24)。
推发器20滑动设在套筒外壳18中(见图24),推发器20对应两个弹性爪21迎面设有迫使其向两侧分离的斜面24或锥面,推发器20的中空部分为弹射腔,推发器20前部从套筒外壳18中伸出一采血端面25,采血端面25中央设有出针孔6,推发器20后部设有两个长脚26,长脚26内侧分别设有导向槽27,导向槽27与针芯2两侧对称设置的导向块28配合形成射击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与弹性夹结构在俯视状态下呈十字形交叉布置。
盖帽29套在套筒外壳18前部,其中央设一检测杆30,该检测杆30前端设有一端孔,盖帽29在射击前装配状态下,检测杆30插入出针孔6而端孔套在针尖上。
为了解决以往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存在的多次重复穿刺问题,本实用新型在针芯2侧部与推发器20弹射腔内壁之间设置有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该约束机构由设在针芯2侧部上的弹性钩10和设在推发器20弹射腔内壁上的卡槽11组成(见图25和图26)。
所述弹性钩10和卡槽11在数量上由两对组成,每对由一个弹性钩10与一个卡槽11对应配合形成,两对弹性钩10和卡槽11之间以套筒外壳18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布置(见图25和图26)。
所述弹性钩10由弹性臂和钩体组成,弹性臂在针芯2侧部斜向向后延伸,钩体位于弹性臂的臂端而且钩弯朝前(见图27)。
所述卡槽11在推发器20前后方向上的截面为凹形槽(见图27),该凹形槽的顶部相对于弹射腔后方或/和前方的内壁凸起,凹形槽具有第一内侧面12和第二内侧面13,第一内侧面12靠弹射腔后方,第二内侧面13靠弹射腔前方,在凹形槽的槽深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的高度大于第二内侧面13的高度,第一内侧面12的顶部与弹射腔后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斜面14连接,第二内侧面13的顶部与弹射腔前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二斜面15连接;在凹形槽的槽宽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与第二内侧面13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倍钩体对应宽度,同时小于二倍钩体对应宽度。
本实施例使用过程描述如下:使用前初始状态见图25所示,端盖19上的两个弹性爪21通过卡钩卡住针芯2的侧耳22,弹簧3被压缩,针芯2处于待发射状态。使用时只要拔掉盖帽29,用手指捏住套筒外壳18将推发器20的出针孔6对准采血部位直接揿压,此时推发器20在外力推动下沿套筒外壳18内腔上滑,斜面24将两个弹性爪21未端向两边推开,于是卡钩与侧耳22解脱,弹簧3推动针芯2沿导向结构向下射击,针尖射出出针孔6刺向采血部位。针芯2在射击过程中导向块28沿导向槽27滑动到下端位置时受阻,弹簧3又带动针芯2回缩。
从针芯2脱钩开始直至针芯2停止运动为止,这期间所发生的过程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中使用过程描述的第五步至第九步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图27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例1中使用过程描述的第五步至第九步内容完全能够想象出实施例2不会发生二次穿刺。因此这里不再重复描述。
下面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作如下说明:
第一,实施例1是以中国专利CN102028480A,名称为《改进型安全便捷式一次性自动采血针》,申请号为201010596791.0的发明专利申请技术方案为基础改进而得到。实施例2是以中国专利CN2619583Y,名称为《自锁型一次性安全自动采血针》,专利号为03221437.5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为基础改进而得到。这两款采血针在一次性自动采血针中具有典型性。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第二,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描述的弹性钩10和卡槽11在数量上均由两对对称布置构成。但理论上弹性钩10和卡槽11的数量为至少一对,每对由一个弹性钩与一个卡槽对应配合形成。换句话说,在同一截面上设置一对、三对或四对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并取得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采用两对弹性钩10和卡槽11,并且对称布置更多的考虑到受力的均衡性以及机构的可靠性,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这些内容是容易理解的。

Claims (4)

1. 一种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包含壳体(1)、针芯(2)和弹簧(3),其中:
壳体(1)构成一个弹射腔,针芯(2)和弹簧(3)均设在弹射腔内,针芯(2)与弹射腔在弹射方向上滑动配合,弹簧(3)在弹射方向上作用于针芯(2);针芯(2)上设有带针尖的针体(4),针尖位于针芯(2)前端;壳体(1)上设有触发按钮(7),针芯(2)侧部与壳体(1)之间设有卡锁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2)侧部与壳体(1)弹射腔内壁之间设置有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该约束机构由设在针芯(2)侧部上的弹性钩(10)和设在壳体(1)弹射腔内壁上的卡槽(11)组成;
所述弹性钩(10)由弹性臂和钩体组成,弹性臂在针芯(2)侧部斜向向后延伸,钩体位于弹性臂的臂端而且钩弯朝前;
所述卡槽(11)在壳体(1)前后方向上的截面为凹形槽,该凹形槽的顶部相对于弹射腔后方或/和前方的内壁凸起,凹形槽具有第一内侧面(12)和第二内侧面(13),第一内侧面(12)靠弹射腔后方,第二内侧面(13)靠弹射腔前方,在凹形槽的槽深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的高度大于第二内侧面(13)的高度,第一内侧面(12)的顶部与弹射腔后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斜面(14)连接,第二内侧面(13)的顶部与弹射腔前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二斜面(15)连接;在凹形槽的槽宽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与第二内侧面(13)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倍钩体对应宽度,同时小于二倍钩体对应宽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钩(10)和卡槽(11)在数量上由两对组成,每对由一个弹性钩(10)与一个卡槽(11)对应配合形成,两对弹性钩(10)和卡槽(11)之间以壳体(1)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布置。
3. 一种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包含套筒外壳(18)、端盖(19)、针芯(2)、弹簧(3)和推发器(20),其中:
端盖(19)盖在套筒外壳(18)端口处,端盖(19)在套筒外壳(18)内伸出一对弹性爪(21)从而形成弹性夹,针芯(2)被夹持在弹性夹之间,弹簧(3)作用在针芯(2)后部与端盖(19)之间的弹射方向上,弹性夹未端利用卡钩(23)和夹持力将针芯(2)卡住,形成卡锁结构;
推发器(20)滑动设在套筒外壳(18)中,推发器(20)对应两个弹性爪(21)迎面设有迫使其向两侧分离的斜面(24)或锥面,推发器(20)的中空部分为弹射腔,推发器(20)前部从套筒外壳(18)中伸出一采血端面(25),采血端面(25)中央设有出针孔(6);
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2)侧部与推发器(20)弹射腔内壁之间设置有防止二次穿刺的约束机构,该约束机构由设在针芯(2)侧部上的弹性钩(10)和设在推发器(20)弹射腔内壁上的卡槽(11)组成;
所述弹性钩(10)由弹性臂和钩体组成,弹性臂在针芯(2)侧部斜向向后延伸,钩体位于弹性臂的臂端而且钩弯朝前;
所述卡槽(11)在推发器(20)前后方向上的截面为凹形槽,该凹形槽的顶部相对于弹射腔后方或/和前方的内壁凸起,凹形槽具有第一内侧面(12)和第二内侧面(13),第一内侧面(12)靠弹射腔后方,第二内侧面(13)靠弹射腔前方,在凹形槽的槽深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的高度大于第二内侧面(13)的高度,第一内侧面(12)的顶部与弹射腔后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斜面(14)连接,第二内侧面(13)的顶部与弹射腔前方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二斜面(15)连接;在凹形槽的槽宽方向上第一内侧面(12)与第二内侧面(13)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倍钩体对应宽度,同时小于二倍钩体对应宽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钩(10)和卡槽(11)在数量上由两对组成,每对由一个弹性钩(10)与一个卡槽(11)对应配合形成,两对弹性钩(10)和卡槽(11)之间以套筒外壳(18)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布置。
CN201420307382.8U 2014-06-10 2014-06-10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91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07382.8U CN204091993U (zh) 2014-06-10 2014-06-10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07382.8U CN204091993U (zh) 2014-06-10 2014-06-10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91993U true CN204091993U (zh) 2015-01-14

Family

ID=52260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07382.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91993U (zh) 2014-06-10 2014-06-10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9199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9484A (zh) * 2014-06-10 2014-08-20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CN106859669A (zh) * 2017-01-22 2017-06-20 普昂(杭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性安全采血针、装配方法及使用方法
CN108498105A (zh) * 2018-04-24 2018-09-07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采血装置用栅栏式阻尼导正结构
CN109394244A (zh) * 2018-11-26 2019-03-01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偏置导正及防二次穿刺的采血笔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9484A (zh) * 2014-06-10 2014-08-20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CN103989484B (zh) * 2014-06-10 2015-10-28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CN106859669A (zh) * 2017-01-22 2017-06-20 普昂(杭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性安全采血针、装配方法及使用方法
CN108498105A (zh) * 2018-04-24 2018-09-07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采血装置用栅栏式阻尼导正结构
CN108498105B (zh) * 2018-04-24 2019-08-23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采血装置用栅栏式阻尼导正结构
CN109394244A (zh) * 2018-11-26 2019-03-01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偏置导正及防二次穿刺的采血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9484B (zh)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CN204091993U (zh)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AU2011348830B2 (en) Improved safe and convenient disposable automatic blood collection needle
CN108903953B (zh) 一种安全式采血针结构
CN106859669B (zh) 一种一次性安全采血针、装配方法及使用方法
WO2014032383A1 (zh) 安全注射针保护套
CN108420444B (zh) 按压式采血器
CN106264562B (zh) 缩进型头部按压式一次性采血器
CN106419934B (zh)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采血器
CN108577900A (zh) 一种可半自动全自动切换的经皮穿刺活检针
CN106175796A (zh) 一种缩头型头部按压式一次性采血器
CN108514422A (zh) 一种带卸针保护的采血笔
CN209048194U (zh) 一种可半自动全自动切换的经皮穿刺活检针
CN109394244A (zh) 一种偏置导正及防二次穿刺的采血笔
CN105212947B (zh) 改进型头部按压式一次性采血器
CN206365895U (zh) 一种缩头型头部按压式一次性采血器
CN209048193U (zh) 一种经皮穿刺活检针
CN209332069U (zh) 一种偏置导正及防二次穿刺的采血笔
CN108464849A (zh) 一种经皮穿刺活检针
CN107049335B (zh) 一次性采血器
CN203354551U (zh) 一次性采血装置
CN206365893U (zh) 缩头型头部按压式一次性采血器
CN204618301U (zh) 用于提取浅表组织器官细胞的单手操作的一次性穿刺针
CN208492255U (zh) 一种产科用人工破膜器
CN209789870U (zh) 改进式采血针触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028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