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73094U - 电刺激用佩戴器具 - Google Patents

电刺激用佩戴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73094U
CN204073094U CN201290001184.8U CN201290001184U CN204073094U CN 204073094 U CN204073094 U CN 204073094U CN 201290001184 U CN201290001184 U CN 201290001184U CN 204073094 U CN204073094 U CN 204073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wearable components
signal
worn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900011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谷敏夫
神谷章平
秋本龙二
细木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mer Ion Laborato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mer Ion Laborato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mer Ion Laborato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mer Ion Laborato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73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7309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404Electrodes for external use
    • A61N1/0408Use-related aspects
    • A61N1/0452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cutaneous muscle stimulation [TM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人体赋予电刺激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电极佩戴部件,具有以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的状态来保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被佩戴成使第一电极位于人体的身体部的一个侧面侧、使第二电极位于人体的身体部的另一个侧面侧、并且包围身体部的第一电极保持部;第二电极佩戴部件,具有保持与第一电极成对的第三电极并被佩戴在包围第一电极所处侧的一个膝部的位置的第二电极保持部;以及第三电极佩戴部件,具有保持与第二电极成对的第四电极并被佩戴在包围第二电极所处侧的另一个膝部的位置的第三电极保持部。根据该电刺激用佩戴器具,能够简化结构,能够赋予对肌肉肥大或代谢促进等效果较高的电刺激。

Description

电刺激用佩戴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刺激用佩戴器具,尤其涉及将从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传递至人体而赋予电刺激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在医学、体育等业界,为了肌肉增强、失禁管理、脊椎畸形管理、挛缩管理等,使用与引发骨骼肌收缩的肌肉电刺激(以下,称为EMS)相关的技术。作为采用了该EMS技术的装置,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根据该电刺激用佩戴器具的电刺激,能够对因长期运动不足、过度肥胖、整形外科性疾病等而不能进行充分运动的人们、因糖尿病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等器官障碍而运动受限的患者,不强加过度运动地促进肌肉肥大、代谢等。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480797号专利公报 
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对如上述那样运动不充分的人们能够得到促进肌肉肥大、代谢等效果,但关于该肌肉肥大、代谢促进等,期望得到更高的效果。另外,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是在人体的前侧及后侧的多个部位配置多个电极的复杂结构。这样,若电刺激用佩戴器具的结构变得复杂,则控制其动作的电信号输出装置的控制也变得复杂,用于制造电刺激用佩戴器具的费用变高。并且,因为需要将多个电极佩戴至人体,所以佩戴费事并且对使用者造成不便。因此,期望结构简单和控制简单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电刺激用佩戴器具中,与以往相比结构简化并能够赋予肌肉肥大、代谢促进等效果高的电刺激。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是使用从输出 电信号的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来对人体赋予电刺激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极佩戴部件,第一电极佩戴部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一电极保持部,其中,第一电极对人体施加从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第二电极对人体施加从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第一电极保持部以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分离的状态来保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保持部被佩戴成在使第一电极位于人体身体部的一个侧面侧并使第二电极位于人体身体部的另一个侧面侧的同时包围身体部;第二电极佩戴部件,第二电极佩戴部件具有第二电极保持部以及与第一电极成对的第三电极,其中,第三电极对人体施加从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有与第一电极不同的极性,第二电极保持部保持第三电极并被佩戴在包围第一电极所处的一侧的一个膝部的位置;以及第三电极佩戴部件,第三电极佩戴部件具有第三电极保持部以及与第二电极成对的第四电极,其中,第四电极对人体施加从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有与第二电极不同的极性,第三电极保持部保持第四电极并被佩戴在包围第二电极所处的一侧的另一个膝部的位置。 
所述电刺激用佩戴器具优选,在所述第一电极佩戴部件中,所述第一电极佩戴部件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与臀大肌和竖脊肌之间的边界的上端重叠。 
所述电刺激用佩戴器具优选,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具有第一输出模式和第二输出模式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模式,在所述第一输出模式中,连续地输出频率4赫兹的电信号,在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中,交替地重复连续输出5秒钟频率20赫兹的电信号的刺激步骤以及2秒钟不输出该电信号的刺激停止步骤。 
所述电刺激用佩戴器具优选,还具备:第四电极佩戴部件,所述第四电极佩戴部件具有第四电极保持部以及与所述第三电极成对的第五电极,其中,所述第五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有与所述第三电极不同的极性,所述第四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五电极且延伸成带状,被佩戴在包围所述第三电极所处的一侧的一个脚踝部的位置;以及第五电极佩戴部件,所述第五电极佩戴部件具有延伸成带状的第五电极保持部以及与所述第四电极成对的第六电极,其中,所述第六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 有与所述第四电极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五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六电极,被佩戴在包围所述第四电极所处侧的另一脚踝部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与以往相比能够简化结构并能够赋予效果更高的电刺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刺激用佩戴器具的图。 
图2的(A)是人体的正面图,(B)是人体的背面图。 
图3是表示腰部电极佩戴部件及膝电极佩戴部件的外侧面和电信号输出装置的图。 
图4是对电信号输出装置的电路结构进行图示的框图。 
图5的(A)是表示由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第一输出模式的输出图案的图,(B)是表示第二输出模式的输出图案的图。 
图6的(A)是人体的正面图,(B)是人体的背面图。 
图7的(A)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表格来表示第一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实验结果的图,(B)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柱形图来表示第一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实验结果的图。 
图8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表格来表示第二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2及比较例2的实验结果的图。 
图9的(A)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柱形图来表示第二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2及比较例2的通电开始后10~20分钟的实验结果的图,(B)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柱形图来表示第二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2及比较例2的通电开始后5~20分钟的实验结果的图。 
图10的(A)是佩戴了变形实施方式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的人体的正面图,(B)是佩戴了变形实施方式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的人体的背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1…腰部电极;11A…第一腰部电极(第一电极);11B…第二腰部电极(第二电极);12…膝电极;12A…右腿用的膝电极(第三电极);12B…左腿用的膝电极(第四电极);13…脚踝部电极;13A…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第五电极);13B…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第六电极);113…腰部电极收纳部(第一电极保持部);113A…第一腰部电极收纳部;113B…第二腰部电极收纳部;223A…右腿用的膝电极收纳部(第二电极保持部);223B…左腿用的膝电极收纳部(第三电极保持部);20…电信号输出装置;21…腰部电极佩戴部件(第一电极佩戴部件);22A…右腿用的膝电极佩戴部件(第二电极佩戴部件);22B…左腿用的膝电极佩戴部件(第三电极佩戴部件);23…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23A…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第四电极佩戴部件);23B…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第五电极佩戴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及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的动作方法进行说明。图1是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的展开图及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外观立体图。 
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使用从电信号输出装置20输出的电信号对人体赋予电刺激。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具备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第一电极佩戴部件)、右腿用的膝电极佩戴部件22A(第二电极佩戴部件)和左腿用的膝电极佩戴部件22B(第三电极佩戴部件)。 
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具有带部21A、第一腰部电极11A(第一电极)、第二腰部电极11B(第二电极)以及腰部电极收纳部113(第一电极保持部)。带部21A延伸成带状,由沿长边方向伸缩自如的材料构成,具有超过使用者的腰围的长度。 
腰部电极收纳部113由第一腰部电极收容部113A和第二腰部电极收容部113B构成。第一腰部电极收容部113A和第二腰部电极收容部113B形成在带部21A的长边方向隔开的位置。第一腰部电极收容部113A通过将形成为网状的带状导电部113a的外缘部分缝合于带部21, 从而在带部21与带状导电部113a之间形成用于收容第一腰部电极11A的空间。第二腰部电极收容部113B通过将形成为网状的带状导电部113b的外缘部分缝合于带部21,从而在带部21与带状导电部113b之间形成用于收容第二腰部电极11B的空间。 
这里,也可以通过不将带状导电部113a的外缘部分之中的一部分缝合于带部21,来在第一腰部电极收容部113A形成狭缝。借助该狭缝,能够将第一腰部电极11A装入第一腰部电极收容部113A的内部或者将装入在第一腰部电极收容部113A的第一腰部电极11A取出。但是,也可以将带状导电部113a的外缘部分全部缝合于带部21。 
带状导电部113a(带状导电部113b)在佩戴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时与人体接触。这里,对于带状导电部113a(带状导电部113b),能够使用具有保水性的针织材料、织物、非编织物等。通过带状导电部113a(带状导电部113b)包含水等液体,从而对人体的通电变容易。该情况下,带部21A由具有防水性的材料构成即可。由此,能够防止从带状导电部113a渗出的液体透过带部21A并从带部21的表面渗出。 
此外,也可以对带状导电部113a(带状导电部113b)的表面实施防水加工。由此,能够防止带状导电部113a(带状导电部113b)所含的液体从带状导电部113a(带状导电部113b)渗出。 
这些第一腰部电极11A及第二腰部电极11B,以相对于人体腰部的整周成为预先设定的比例(例如,约80%)的方式来设定尺寸。在佩戴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的状态下,第一腰部电极11A配置在人体腰部的右侧面,第二腰部电极11B配置在人体腰部的左侧面。尤其是,如图2的(B)所示,该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配置成下端的至少一部分与臀大肌和竖脊肌之间的边界的上端重叠较好。 
图3是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右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A及左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B的俯视图,示出与设置有电极的面相反侧的面。参照该图,在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设置有接点110A、110B。从电信号输出装置20延伸的导电线201A与接点110A连接。从电信号输出装置20延伸的导电线201B与接点110B连接。接点110A与收容在第一腰部电极收容部113A的第一腰部电极11A导通,接点110B与收容在第二腰部 电极收容部113B的第二腰部电极11B导通。 
接点110A、110B例如是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挂钩的雄侧或雌侧的一种。在导电线201A、201B中,与接点110A、110B连接侧的端部是与接点侧雌雄不同的挂钩。由此,导电线201A、201B分别相对于接点110A、110B可装卸地安装。 
再参照图1,右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A包括带部221A、右腿用的膝电极12A(第三电极)以及右腿用的膝电极收纳部223A(第二电极收纳部)。带部221A延伸成带状,由沿长边方向伸缩自如的材料构成,具有超过使用者的右膝一周的长度。左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B包括带部221B、左腿用的膝电极12B(第四电极)以及左腿用的膝电极收纳部223B(第三电极收纳部)。带部221B延伸成带状,由沿长边方向伸缩自如的材料构成,具有超过使用者的左膝一周的长度。膝电极收纳部223A及223B是与腰部电极收纳部113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参照图3,接点110A设置于右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A。接点110A与从电信号输出装置20延伸的导电线201A连接。接点110A例如是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雄挂钩和雌挂钩中的一种挂钩。在导电线201A中,与接点110A连接的一侧的端部是与接点侧不同的另一种挂钩。通过导电线201A与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的接点110A和右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A的接点110A连接,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的第一腰部电极11A和右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A的右腿用的膝电极12A(第三电极)构成电流从一个电极流向另一个电极的一对电极。第一腰部电极11A和膝电极12A中的任意一方构成正极,另一方构成负极。 
接点110B设置于左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B。接点110B与从电信号输出装置20延伸的导电线201B连接。接点110B例如是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雄挂钩和雌挂钩中的一种挂钩。在导电线201B中,与接点110B连接的一侧的端部是与接点侧不同的另一种挂钩。通过导电线201B与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的接点110B和左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B的接点110B连接,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的第二腰部电极11B和左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B的左腿用的膝电极12B(第四电极)构成电流从一个电极流向另一个电极的一对电极。第二腰部电极11B和膝电极12B中的任意一 方构成正极,另一方构成负极。 
电信号输出装置20将由预先设定的频带(例如,4~20(Hz:赫兹))构成的电信号分别向第一腰部电极11A、第二腰部电极11B、右腿用的膝电极12A以及左腿用的膝电极12B输出。 
这里,在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的电极所处一侧的表面设置有雄状的面紧固件111,在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的接点110A所处一侧的表面设置有雌状的面紧固件112。雄状的面紧固件111位于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在长边方向的一端部,雌状的面紧固件112位于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在将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卷绕于人体腰部时,通过这些面紧固件111、112的纤维相互缠绕,从而固定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与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相同,在膝电极佩戴部件22A设置有面紧固件221a、222a。与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相同,在膝电极佩戴部件22B设置有面紧固件221b、222b。关于它们的详细内容,省略说明。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即使是对于躺在床上的状态的患者等,也能够通过在床和患者之间插入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及膝电极佩戴部件22A、22B,在该患者的腰部及膝部周围缠绕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及腿部电极佩戴部件22A、22B的简单操作,来佩戴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 
接下来,对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对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电路结构进行图示的框图。 
电信号输出装置20具备控制电路210、电源电路202、低频输出用驱动器203、振荡器206、动作模式选择开关207、复位电路208、输出调整用主体209和放大电路200。 
控制电路210由CPU等构成,负责电信号输出装置20整体的控制。电源电路202对该电信号输出装置20供给动作电力。低频输出用驱动器203基于控制电路210的控制信号来输出低频的脉冲信号。振荡器206向控制电路210供给规定频率的时钟信号。动作模式选择开关207是对电信号输出装置20输出电信号的动作模式(后述)进行切换的开关。复位电路208向控制电路210供给复位信号。 
从低频输出用驱动器203输出的信号在输出调整用主体209被无级调整,并被输出至放大电路200。放大电路200具备第一放大电路200A和第二放大电路200B。 
第一放大电路200A与右腿用的膝电极12A及与右腿用的膝电极12A相对应的第一腰部电极11A连接。第二放大电路200B与左腿用的膝电极12B及与左腿用的膝电极12B相对应的第二腰部电极11B连接。第一放大电路200A及第二放大电路200B对从低频输出用驱动器203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 
另外,第一输出调整子体211A夹设在第一放大电路200A与第一腰部电极11A和右腿用的膝电极12A之间。第二输出调整子体211B夹设在第二放大电路200B与第二腰部电极11B和左腿用的膝电极12B之间。 
使用者调整该第一输出调整子体211A和第二输出调整子体211B,由此能够调整被第一放大电路200A和第二放大电路200B放大的输出信号的强度。即,被输出调整用主体209调整后的输出信号进一步根据第一输出调整子体211A和第二输出调整子体211B的调整量,来调整从第一放大电路200A和第二放大电路200B输出的信号的强度。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输出调整子体211A和第二输出调整子体211B分别调整从右腿用的膝电极12A输出的信号和从左腿用的膝电极12B输出的信号,能够使对左右腿通电的电流不同。即,通过使用者将第一输出调整子体211A的调整量设定得比第二输出调整子体211B的调整量多,能够使从右腿用的膝电极12A输出的电流比从左腿用的膝电极12B输出的电流强。 
控制电路210基于由电源电路202产生的DC6V电压以及由振荡器206激发的例如20MHz的时钟信号来驱动,并对低频输出用驱动器203输出控制信号。 
低频输出用驱动器203基于从电源电路202供给的上述DC6V电压以及来自控制电路210的控制信号,输出低频的脉冲信号。 
动作模式选择开关207是用于根据由使用者对图示省略的操作部的操作而输入的指示来对以下所示的第一输出模式和第二输出模式进行 切换的开关。即,动作模式选择开关207将由使用者输入的表示执行第一输出模式或者第二输出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的指示输出至控制电路210。控制电路210根据来自动作模式选择开关207的该指示,将生成第一输出模式或者第二输出模式中的哪种模式的输出图案的控制信号输出至低频输出用驱动器203。低频输出用驱动器203基于被从电源电路202供给的上述DC6V电压,生成由与来自控制电路210的该控制信号所表示的第一输出模式或者第二输出模式相对应的频率和输出时刻构成的电信号。此外,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放大电路和输出调整子体是在后述的变形方式所使用的结构。 
接下来,对由电信号输出装置20输出的电信号的输出图案进行说明。图5的(A)是表示由电信号输出装置20输出的第一输出模式的输出图案的图,图5的(B)是表示第二输出模式的输出图案的图。 
如图5的(A)所示,在第一输出模式的输出图案中,反复进行将频率为20(Hz)的脉冲信号连续地输出5秒之后停止输出2秒的激励图案。另外,如图5的(B)所示,在第二输出模式的输出图案中,连续地输出频率为4(Hz)的脉冲信号(即,没有禁止输出的时间)。 
接下来,对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和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1)在步骤1中,如图2的(A)和图2的(B)所示,使用者将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缠绕于腰部周围,并且将面紧固件111按压到面紧固件112,从而将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固定在腰部。由此,第一腰部电极11A被定位在与人体腰部的右侧面相对应的位置,第二腰部电极11B被定位在与人体腰部的左侧面相对应的位置。作为与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相对于腰部的上下方向相关的佩戴位置,配置成下端的至少一部分与臀大肌和竖脊肌之间的边界的上端重叠。 
(2)在步骤2中,使用者将右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A缠绕在右腿膝部周围,并且将面紧固件221a按压到面紧固件222a,来将右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A固定在右腿膝部。由此,右腿的膝电极12A被定位在包围右腿膝部的位置。然后,使用者将左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B缠绕在左腿膝部周围,并且将面紧固件221b按压到面紧固件222b,从而将左腿用 的膝佩戴部件22B固定在左腿膝部。由此,左腿的膝电极12B被定位在包围左腿膝部的位置。 
(3)在步骤3中,使用者将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导电线201A与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中的第一腰部电极11A的接点110A以及右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A中的膝电极12A的接点110A’连接。 
(4)在步骤4中,使用者将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导电线201B与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中的第二腰部电极11B的接点110B以及左腿用的膝佩戴部件22B中的膝电极12B的接点110B’连接。 
(5)在步骤5中,使用者对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操作部进行操作,接通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电源,并且选择上述第一输出模式和第二输出模式中的任意一种输出模式,使电信号输出装置20动作。 
从电信号输出装置20输出的电信号通过第一腰部电极、第二腰部电极11A、11B以及两腿的膝电极12A、12B,作为电刺激信号被传递至人体。 
由此,能够相对于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小腹周围的腹直肌和腹斜肌、内收长肌等较多的肌肉,沿肌肉纤维高效地赋予电刺激。由此,能够比以往更高效地引发有效的肌肉运动。 
并且,以往为了引发有效的肌肉运动,必须在较多的位置配置电极,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仅在腰部和膝部配置电极即可,所以电极的佩戴作业被简化。另外,通过电极的数量减少,输出调整体的数量被削减,所以能够减轻操作负担。即,能够减轻非健康者康复时的负担,并且能够辅助康复活动。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以3名健康者作为被试验者,将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和两腿用的膝电极22A、22B佩戴至各被试验者,选择图5的(A)所示的第一输出模式,由此进行了电刺激。第一输出模式是以频率为20Hz接通5秒断开2秒的输出模式。另外,作为比较例1,相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被试验者,在以下所示的位置配置多个电极,同样以上述 第一输出模式进行了电刺激。设各被试验者为KW、YM、YT。 
(比较例的电极配置) 
比较例1的电极配置如图6所示。图6的(A)是人体的正面图,图6的(B)是人体的背面图。该电极配置是:相对于人体两腿的背面侧,(a)在臀大肌与腿筋之间的边界部分的位置配置第一背侧电极53,(b)在腿筋中比臀大肌靠下方的位置配置与第一背侧电极53极性不同的第二背侧电极52,(c)在与臀大肌的起始部相对应的位置配置与第一背侧电极53极性不同的第三背侧电极51。然后,相对于人体两腿的前面侧,(d)在与股四头肌的起始部相对应的位置配置第一前侧电极61,(e)在与股四头肌的停止部相对应的位置配置与第一前侧电极61极性不同的第二前侧电极62。 
在这些实施例1和比较例1中,测定了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通电开始前(经过时间0分种)、通电开始后18分钟的各时刻的乳酸值。 
图7的(A)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表格来表示第一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实验结果的图,图7的(B)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柱形图来表示第一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实验结果的图。如图7的(A)和(B)所示,能够确认:从通电开始时起经过18分钟后的乳酸值,对于3名被试验者中的任意一名而言,均是与比较例1相比实施例1更多。另外,该乳酸值的电刺激前后差(通电开始前后差),对于KW和YM这2名被试验者而言,在实施例1中相对于比较例1成为约2倍的数值。 
因此,可知与比较例1所示的以往的电刺激方式相比,实施例1所示的使用了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的第一输出模式的电刺激方式对肌肉肥大更有效。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以3名健康者作为被试验者,将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和两腿用的膝电极22A、22B佩戴至各被试验者,以图5的(B)所示的第二输出模式进行了电刺激(将频率4Hz连续输出)。另外,作为比较例2,相对于与实施例2相同的被试验者,在上述比较例1所示的 位置配置多个电极,同样以上述第二输出模式进行了电刺激。设各被试验者为KW、YM、YT。 
在这些实施例2和比较例2中,测定了电信号输出装置20的通电开始后5~20分钟的摄氧量和通电开始后10~20分钟的摄氧量。 
图8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表格来表示第二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实验结果的图。图9的(A)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柱形图来表示第二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通电开始后10~20分钟的实验结果的图,图9的(B)是按各个被试验者用柱形图来表示第二输出模式下的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通电开始后5~20分钟的实验结果的图。如图8和图9的(A)和(B)所示,能够确认通电开始后5~20分钟的摄氧量对于3名被试验者中的任意一名而言,与比较例2相比实施例2更多。另外,能够确认通电开始后10~20分钟的摄氧量对于3名被试验者中的任意一名而言,实施例2相对于比较例2成为约2倍的摄氧量。 
因此,与比较例2所示的以往的电刺激方式相比,实施例2所示的使用了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的第二输出模式对代谢促进更有效。 
如上述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各实施例所示,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通过腰部电极11和膝电极12这2个电极的通电,来对该电极间的肌肉赋予电刺激,由此使位于该2个电极间的区域的血流和能量代谢提升。由此,能够得到血流促进(心脏病、经济舱综合征)、能量代谢(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肌肉肥大以及废用性萎缩的预防/改善(康复、护理预防、增龄性肌肉减少症)、刺激与失禁相关的内部肌肉(中心·内部肌肉部分(骨盆底肌肉群))的效果。 
(变形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还能够进一步增加配置在人体的电极。该变形实施方式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的电极配置如图10所示。图10的(A)是人体的正面图,图10的(B)是人体的背面图。在该变形实施方式中,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除了上述的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和膝电极佩戴部件22A、22B之外,还具备具有脚踝部电极13的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 23。 
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23如图10的(A)、(B)所示,具有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23A(第四电极佩戴部件)和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23B(第五电极佩戴部件)。 
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23A具有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A(第五电极)和右腿用的脚踝用电极收纳部(未图示)。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23B具有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B(第六电极)和左腿用的脚踝用电极收纳部(未图示)。 
右腿用的脚踝用电极收纳部收纳后述的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A,延伸成带状。左腿用的脚踝用电极收纳部收纳后述的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B,缝合于延伸成带状的带部(未图示)。该右腿用的脚踝用电极收纳部和左腿用的脚踝用电极收纳部除了外形尺寸以外,均与右腿用的膝电极收纳部223A和左腿用的膝电极收纳部223B相同,省略详细说明。 
脚踝部电极13由右腿用的脚踝电极13A和左腿用的脚踝电极13B构成。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A对人体施加从电信号输出装置20输出的电信号,具有与右腿用的膝电极12A不同的极性,是与右腿用的膝电极12A成对的电极。而且,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B对人体施加从电信号输出装置20输出的电信号,具有与左腿用的膝电极12B不同的极性,是与左腿用的膝电极12B成对的电极。右腿用的脚踝电极13A和左腿用的脚踝电极13B分别通过导电线201A、201B与电信号输出装置20连接。电信号输出装置20如在上述的图4中用虚线所示那样,在内部具备第三放大电路200C和第四放大电路200D。第三放大电路200C与右腿用的膝电极12A和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A连接。第四放大电路200D与左腿用的膝电极12B和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B连接。另外,第三输出调整子体211C夹设在第三放大电路200C与右腿用的膝电极12A和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A之间。第四输出调整子体211D夹设在第四放大电路200D与左腿用的膝电极12B和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B之间。 
通过使用者调整该第三输出调整子体211C和第四输出调整子体 211D,能够调整被第三放大电路200C和第四放大电路200D放大的输出信号的强度。即,被输出调整用主体209调整后的输出信号进一步根据第三输出调整子体211C和第四输出调整子体211D的调整量,来调整从第三放大电路200C和第四放大电路200D输出的信号的强度。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三输出调整子体211C和第四输出调整子体211D分别调整从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A输出的信号和从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B输出的信号,能够使对左右脚踝通电的电流不同。即,在使用者将第三输出调整子体211C的调整量设定得比第四输出调整子体211D的调整量多的情况下,能够使从右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A输出的电流比从左腿用的脚踝部电极13B输出的电流强。 
在使用该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的电刺激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以使用者将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缠绕在上述腰部周围、将膝电极佩戴部件22A、22B缠绕在两腿的膝周围、并且将脚踝部电极佩戴部件23A、23B缠绕在两腿的脚踝周围的状态,使从电信号输出装置20输出的电信号传递至人体。 
根据该变形实施方式,除了人体的腰部和膝之间的肌肉之外,还能够对从膝至脚踝部的肌肉也赋予电刺激。而且,除了通过腰部电极11与膝电极12的电极间的通电之外,还通过膝电极12与脚踝部电极13的电极间的通电,来对该电极间的肌肉赋予电刺激,由此使位于该2个电极间的区域的血流和能量代谢提升。由此,能够得到血流促进(心脏病、经济舱综合征)、能量代谢(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肌肉肥大以及废用性萎缩的预防/改善(康复、护理预防、增龄性肌肉减少症)、刺激与失禁相关的内部肌肉(中心·内部肌肉部分(骨盆底肌肉群))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1以及变形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人体的两腿配置膝电极12和/或脚踝部电极13,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电刺激用佩戴器具1仅具备单腿用的膝电极12和/或脚踝部电极13,仅相对于人体的单腿配置膝电极12和/或脚踝部电极13。 
另外,在上述第1以及变形实施方式中,对设置将第一腰部电极、第二腰部电极11A、11B、膝电极12、脚踝部电极13收纳在通过仅将带 状导电部113a的外缘部分缝合于带部21、221A、221B而形成的收纳空间内的腰部电极收纳部113、膝电极收纳部223A、223B以及脚踝用电极收纳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尤其不局限于此。即,也可以是通过粘合剂等将第一腰部电极、第二腰部电极11A、11B、膝电极12、脚踝部电极13相对于带部21、221A、221B固定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腰部电极佩戴部件21、右腿用的膝电极佩戴部件22A和左腿用的膝电极佩戴部件22B形成为带状,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环状。该情况下,需要用能够扩展的弹性材料来构成环状的腰部电极佩戴部件等,以使能够佩戴于人体规定位置。 

Claims (5)

1.一种电刺激用佩戴器具,使用从输出电信号的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来对人体赋予电刺激,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电极佩戴部件,所述第一电极佩戴部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一电极保持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所述第二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所述第一电极保持部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分离的状态来保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保持部被佩戴成在使所述第一电极位于人体身体部的一个侧面侧并使所述第二电极位于人体身体部的另一个侧面侧的同时包围身体部; 
第二电极佩戴部件,所述第二电极佩戴部件具有第二电极保持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极成对的第三电极,其中,所述第三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二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三电极并被佩戴在包围所述第一电极所处的一侧的一个膝部的位置;以及 
第三电极佩戴部件,所述第三电极佩戴部件具有第三电极保持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电极成对的第四电极,其中,所述第四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极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三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四电极并被佩戴在包围所述第二电极所处的一侧的另一个膝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极佩戴部件中,所述第一电极佩戴部件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与臀大肌和竖脊肌之间的边界的上端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具有第一输出模式和第二输出模式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模式, 
在所述第一输出模式中,连续地输出频率4赫兹的电信号, 
在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中,交替地重复连续输出5秒钟频率20赫兹的电信号的刺激步骤以及2秒钟不输出该电信号的刺激停止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四电极佩戴部件,所述第四电极佩戴部件具有第四电极保持部以及与所述第三电极成对的第五电极,其中,所述第五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有与所述第三电极不同的极性, 所述第四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五电极且延伸成带状,被佩戴在包围所述第三电极所处的一侧的一个脚踝部的位置;以及 
第五电极佩戴部件,所述第五电极佩戴部件具有延伸成带状的第五电极保持部以及与所述第四电极成对的第六电极,其中,所述第六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有与所述第四电极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五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六电极,被佩戴在包围所述第四电极所处侧的另一脚踝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刺激用佩戴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四电极佩戴部件,所述第四电极佩戴部件具有第四电极保持部以及与所述第三电极成对的第五电极,其中,所述第五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有与所述第三电极不同的极性,所述第四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五电极且延伸成带状,被佩戴在包围所述第三电极所处的一侧的一个脚踝部的位置;以及 
第五电极佩戴部件,所述第五电极佩戴部件具有延伸成带状的第五电极保持部以及与所述第四电极成对的第六电极,其中,所述第六电极对人体施加从所述电信号输出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且具有与所述第四电极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五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六电极,被佩戴在包围所述第四电极所处侧的另一脚踝部的位置。 
CN201290001184.8U 2012-02-21 2012-06-14 电刺激用佩戴器具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7309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2/001129 2012-02-21
PCT/JP2012/001129 WO2013124882A1 (ja) 2012-02-21 2012-02-21 電気刺激用装着具
PCT/JP2012/003881 WO2013124911A1 (ja) 2012-02-21 2012-06-14 電気刺激用装着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73094U true CN204073094U (zh) 2015-01-07

Family

ID=49005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90001184.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73094U (zh) 2012-02-21 2012-06-14 电刺激用佩戴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73094U (zh)
WO (2) WO20131248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3839A (zh) * 2019-06-12 2021-10-22 株式会社好玛研究所 电极穿戴构件以及电刺激用穿戴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90105A1 (ja) * 2018-11-02 2020-05-07 株式会社ホーマーイオン研究所 電気刺激装置
JP2020146208A (ja) 2019-03-13 2020-09-17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治療機器、治療システム、治療機器の制御方法、及び治療機器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IT202100016157A1 (it) 2021-06-21 2022-12-21 Univ Del Salento Sistema aptico indossabi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7521A (ja) * 1996-06-10 1997-12-22 Syst House Tera:Kk 電気刺激装置
US5817138A (en) * 1996-11-27 1998-10-06 Suzuki; James Y. Multi-channel, interferential wave, micro current device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using micro current
JP3242047B2 (ja) * 1997-10-08 2001-12-25 ヤーマン株式会社 パルス美容器の電極タイツ
JP2002306557A (ja) * 2001-04-10 2002-10-22 Ya Man Ltd トリートメントベルト
US6788976B2 (en) * 2001-11-02 2004-09-07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Movement timing simulator
JP4606773B2 (ja) * 2004-01-30 2011-01-05 ヤーマン株式会社 トリートメント装置
JP4480797B2 (ja) * 2007-12-07 2010-06-16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電気刺激用装着具及び電気刺激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3839A (zh) * 2019-06-12 2021-10-22 株式会社好玛研究所 电极穿戴构件以及电刺激用穿戴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24911A1 (ja) 2013-08-29
WO2013124882A1 (ja) 201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0038341T2 (de) Vorrichtung zur Behandlung eines lebenden Körpers zur Verringerung der Belastung des Herzens
CN204073094U (zh) 电刺激用佩戴器具
CA2502675A1 (en) Compression garment with electro-stimulation
EP2197514B1 (en) Device for dialysis and stimulation of a patient and method
CN105617528B (zh) 一种遥控式可穿戴功能性电刺激装置
CN205683401U (zh) 一种便携手机操控的多功能微电流刺激仪
KR20190042394A (ko) 저주파 마사지기
DE202014102737U1 (de) Vorrichtung zur elektrischen Stimulation der Beinmuskulatur
KR20170002983U (ko) 생체전기발생용 목걸이
DE202014102735U1 (de) Vorrichtung zur elektrischen Stimulation der Beinmuskulatur
CN204364362U (zh) 一种减压式的髋关节膝关节康复电动锻炼器
JP3194492U (ja) 電気刺激用装着具
CN201624164U (zh) 电脉冲保健护膝
CN201657801U (zh) 电脉冲保健护腰带
KR100694823B1 (ko) 저주파 치료 장치 및 그 방법
WO2022153037A1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garments
CN202724456U (zh) 随身健康衣疗衣
TWI587799B (zh) A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electrode pants
CN202505992U (zh) 一种便携式神经肌肉电刺激仪
CN110353937A (zh) 复式身体修复仪
CN204501195U (zh) 以热及电击促进血液循环的装置
JP3104124U (ja) 低周波治療器
CN210445727U (zh) 一种具有低频电疗功能的针织服装
CN202409849U (zh) 体外反搏裤
CN209048907U (zh) 一种耻骨联合电刺激电极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