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46579U - 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046579U CN204046579U CN201420539225.XU CN201420539225U CN204046579U CN 204046579 U CN204046579 U CN 204046579U CN 201420539225 U CN201420539225 U CN 201420539225U CN 204046579 U CN204046579 U CN 2040465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de
- unit
- control valve
- becomes
-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由电池电源、射频单元,编码单元,双管型变码单元,启动单元共同组成;当启动单元中的控制开关接通的瞬间,双管型变码单元的第一输出为低位,促使编码单元中编码集成块的变动码为低位,微分结束,双管型变码单元开始振荡,形成变码的同时,也随即变化编码集成块的变位位线与后级输出位线,使变动码为0与悬浮的码位,同时形成两次信号发射时,编码集成位线只对应其中唯一的位线,由射频单元发出变码信号,大大地提高密级,为提供另类防破解能力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与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属于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线电编码发射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技术,它形成的产品遍及社会,如果能创新一种成本低,而密级又高的线路,显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现在的技术水平看,从现在的技术水平看,现在的编码集成电路,一种是较高档的以滚动码为代表的种类,这类集成电路的优点是编码复杂,破解困难,但是价格贵,同时技术难度大。另一类是以编码为三种状态的编码,如2262以代表的编码集成电路种类,这类集成的优点是价格低,所以制成的产品具有很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缺点的由于编码简单密极不高,所以不能广泛地用在要求较高的产品中。
如果换一种思维方法,彻底改变固定码种类的的破解版能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种创新的思路就是就是在宏观上从其它方面,增加发射与接收的变换要求,这种变换要求的存在,当然可以大大提高破解能力 ,而且变换要求越多,显然破解难度越大。但是如果达到这样的目的,将要产生很多的困难,如在宏观上从那些方面入手,而且在宏观上增加的这样的要求,应该需要怎样的技术手段实现,这些技术手段是否有可靠的可操作性等,都成为种种问题。
由于这种思路创新的方案的实施后将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前段时间本单位申请了一些此思路的发射与接收线线路,但由于这种固定码的排列方式具有多种形式,远不能完成不能一一涵盖,所以本单位对这一方案作系统创新,提出系统的发明方案,成为系列的保护体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措施,该措施是用成本低的固定编码形式的集成电路,增加发射的变换因素,从而发射出一种有多种变换因素的编码线路,实现0与悬浮的变码发射,从而提高该项类编码的防破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与本单位所申请的发明配套,二是为社会提供同样思路研究的技术人员提供广阔的空间。三是生产成集成电路后会成为一种新型的高密级编码集成电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主要措施是:
1、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由电池电源、射频单元,编码单元,双管型变码单元,启动单元共同组成。
其中:启动单元连接双管型变码单元,双管型变码单元连接编码单元,编码单元连接射频单元。
启动单元由控制开关、微分电容、放电电阻、触发二极管、放电二极管组成: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电池电源,另一端成为电源线,微分电容的正极连接电源线,放电电阻接在微分电容的正极与地之间,微分电容的负极接两路,一路接放电二极管到地,一路接触发二极管后到双管型变码单元中第一个控制管的基极。
编码单元由编码集成块与平衡二极管组成:平衡二极管的正极接编码集成块的接地端,负极接地线,编码集成块的火线端直接接电源线,编码集成块有四位位线,有8位码线,其中7位码线为固定码,其余1位为变码端,即变动码。
双管型变码单元由两个控制管、两个交连电容、电阻组成,电阻有集电极电阻与基极电阻。
第一个基极电阻一端接第一个控制管的基极,另一端接电源线,第一个集电极电阻一端接第一个控制管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电源线;第二个基极电阻一端接第二个控制管的基极,另一端接电源线,第二个集电极电阻端接第二个控制管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电源线,两个控制管的发射极接地线,第一个控制管的集电极成为双管型变码单元第一输出端,连接编码集成块的后级输出位线,第二个控制管的集电极成为双管型变码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编码集成块的变动位线,第一个控制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个控制管的基极之间接第一个交连电容,第二个交连电容接在第二个控制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个控制管的基极之间,变码单元第一输出端还接了一个隔离二极管的负极,隔离二极管的正极接变动码。
射频单元由调制电阻、调制三极管、射频电路组成:编码集成块的输出连接调制电阻的一端,调制电阻另一端接调制三极管的基极,调制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线,调制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射频电路。
2、编码集成块的8位码线中任意一位码线连接双管型变码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或第二输出端,这位码线即成为变动码。
3、是以本技术方案所制成的集成电路。
4、第一控制管与第二控制管都是NPN三极管。
5、编码集成块的4位输出线任意一位输出线与双管型变码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相接,这位位线即为后级输出位线。
对本措施进一步解释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遥控中,1表示为高信号,即码线为接电源线,或接等同于电源线的电压;也就是发射发出的是高信号;0表示低信号,即码线接地,发射发出低信号,X表示悬浮,即码线即未接电源线,也未接地线。位线也用1、0、X表示高位、低位、悬浮。
本措施实施后可以产生如下的发射功能:一是发射是多次的循环信号,如发射的固定码是1,变码的一次码为0,变码后后码为悬浮,那么发射就是1、0,1、悬浮;1、0,1、悬浮的循环发射,二是具备时序性,在开通电源之初,始终发射的是固定码为1、变码的一次码0的发射信号,三是具备瞬态性,每次发射的信号是瞬态的,而不是固定,这对保密度有很大好处,四是第一次发的位线只能是对应的一位位线可接收,即是有对应接收的唯一性。因此对应的接收也必须有的几种功能,所以完全改变了原有编码集成的性能。
1、形成多次发射原理:
当发射接通电源后,即控制开关(图2中的401)接通,双管型变码单元开始工作,由第一个控制管(图1中的301)、第二个控制管(图2中的302)、两个交连电容、集电极电阻与基极电阻组成的双管型变码单元,即为一个振荡电路,两个输出端在不停的高低变换,因此,变码端也在不断的变化,即是0与1的变换。
其振荡的原理是:当控制开关接通后,微分电容(图2中的402)使第一个控制管饱和,即集电极为低位,因此第一输出端为低,变码端与编码集成块的第一位线也为低位,第一个控制管的集电极为低,此时第一个交连电容还未充满电,所以第二个控制管为截止状态,即第二个控制管的集电极为高位,通过第二个交连电容(图2中的308)向第一个控制管(图2中的301)基极充电,使第一个控制管基极获得更大基流,因而向饱和趋势加速变化,同时饱和趋势变化的第一个控制管通常集电极电压降低,通过第一个交连电容(图2中的304)向第二个控制管(图2中的302)传递饱和反馈低位的信号,强烈的正反馈促使本来向截止方向转变的第二个控制管(图2中的302)再次趋向截止,反过来第二个控制管通过第二个交连电容使第一个控制管更饱和,强烈的正反馈完成第一次振荡的前半个周期,当第二个交连电容充电完毕后,原第一个控制管将向退出方向转变,即为高位1,因而两管的交连电容再次传递饱和与截止信号,形成前半周期相同的的反馈变化过程,只是两管的状态变化与前半周期不同,前半周期,即控制开关刚接通时的第一控制管由饱和变为截止,第二控制管由截止转为饱和,如此原理产生循环。
在上述电路线路简洁,对三极管的要求不高,很容易调整为设者所要求的频率,而与整个电路所匹配。是一种优秀的线路,该电路的另两个特点一是该电路的另一个特点是三极管的耐压高可以用在要求高的电路,因而适应面很广,拓展了发射领域。二是可以成为两输出端。
2、发出两种码的原理:由于编码集的8位码分成了两组,其中7位码成了一组固定码组,而另一位码线与双管型变码单元第一输出端相连成为活动码,所以在第一次发射时,发出的是7位码成了一组固定码与活动码的第一次码,反之第二次发出的是7位码成了一组固定码与活动码的第二次不同的码。所以在以后的分析中与讨论中,所指的变码(一次码与二次码)就是指与自动双管型变码单元相连的该位码。
在控制开关刚接通时,因为微分电容(图2中的402)的作用,使连接后级输出位线的第一控制管的集电极为低位,此时,变动码通过隔离二极管(图2中的309)后接低位,这里有一个PN结存在,但是由于编码集成块的地线端增加了一个平衡二极管(图2中的103),这个平衡二极管与隔离二极管的PN结相互抵消,因此此时的变动码可作为低位,即0,而当双管型变码单元开始工作后,第一个控制管与第二个控制管的集电极相互高低高低的不断循环,因此当第一控制管为高位时,因为隔离二极管的作用,电压不会由二极管的负极流向正极,所以此时的变动码为悬浮状,从而实现了变码。
3、形成时序效果与原理:时序的意义是,电源开通后,第一瞬间必定是变码线为0的信号,第二次码为悬浮的信号。其原因是,通电时开通了微分电路,第一控制管的集电极必定为低位,此时即是上述的变动码0状态,而当微分结束,双管型变码单元开始振荡,第一控制管的集电极与第二控制管的集电极为高低变换,不会产生冒险竞争,保证了逻辑的正确,同时带动变码端的变化,因此,发射时发射的变动码为0与悬浮的循环,不会产生紊乱。
4、因为三极管自带PN结,因此,变码端与位线端直接与其输出端相接,既不影响功能,也减少元件的焊接,从而减少元件损坏的机率。
5、每次发出的是瞬态信号的原因:因为振荡可调可以按要求调出所需的时间,而这种时间即可以接收可靠,又具有瞬态。
6、两次信号发射时,编码集成位线只对应其中唯一的的位线的原因:在本措施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在变码组中,当第一次发出的变码时,在编码集成电路的四位位线中,只对应其中的一位位线为高位,其余的位线为低位,反之发射第二次码信号的时候,只有对应的一位线为高位,其余的位线为低位。如在图2中可以看出,当编码集成电路中的第一次发射码时,555集成电路输出端为高位,因而所连接的该位线为高位起作用,而反相器所连接的该位线为低位不作用。反之当第二次信号时,而与555集成输出相连的位线因为低位,故不起作用。而反相器输出为高位,所连接的位线为高位,起作用。
实施后或在设计者所配套的接收器的配合下,本发明有以下突出的优点为:
1、由于现有产品的编码集成发射的效果是,接收信号部分只存在码信号的一种约束,所以密度低。而现在的发出了受五种约束的信号,所以大大地提高密级。从某种意义讲,这种密级高于滚动码类,其原因是,滚动码密级高的原因是因为码的状态信息大,且为变动,所以破解概率极小,而本发明实施的结果,破解不仅迁涉码信号的单一因素,而且还迁涉其它的多重因素,所以这种机率就更难。具有很高的防破解能力。
2、如果与滚动码线路的配合,其破译难度是超强的,因为滚动码是一类性质的编码,而本措施中双码发射又是一类性质的编码,两种不同性质的编码组合,比一种性质的编码破解难度更大。
3、本措施的双码发射可靠,其原因是发射双码产生的变码时,不会紊乱,只会重复,两种变码状态明显,分辨清楚,与发明者设计的接收部分十分匹配。
4、生产容易,一是不用贵重的设备与仪表,二是技术简单,三是线路精简,且所用元件要求低,所以可以产生很高的直通率,十分适合微型企业生产。
5、如果将此措施制成集成电路,将有更简单的生产方式。特别适合普及。
6、为提供另类防破解能力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与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电路原理的方框图。
图中:1、编码集成块;3、双管型变码单元;4、启动单元;101、编码集成块的固定码;102、编码集成块的变动码;103、平衡二极管;104、变位位线;105、后级输出位线;106、编码集成块的输出端;201、调制电阻;202、射频电路;203、调制三极管。
图2是自动变码发射部分的具体线路图。
图中:1、编码集成块;101、编码集成块的固定码;102、编码集成块的变动码;103、平衡二极管;104、变位位线;105、后级输出位线;106、编码集成块的输出端;201、调制电阻;202、射频电路;203、调制三极管;301、第一个控制管;302、第二个控制管;303、第一个基极电阻,304、第一个交连电容;305、第二个基极电容;306、第一个集电极电阻;307、第二个集电极电阻;308、第二个交连电容;309、隔离二极管;401、控制开关;402、微分电容;403、放电电阻;405、放电二极管;406、触发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共同描述了具体实施的一种方式。
一、挑选元件:其中编码集成块选用2262,双管型变码单元中的控制管选用NPN三极管,二极管与电阻无要求,其射频单元采用调感,调容或晶振均可。
二、按图焊接:按图2焊接。
启动单元连接双管型变码单元,双管型变码单元连接编码单元,编码单元连接射频单元。
编码单元即编码集成块,编码集成块有四位位线,有8位码线,其中7位码线为固定码,其余1位为变码端,即变动码。
启动单元由控制开关、微分电容、触发二极管、放电二极管、放电电阻组成。
双管型变码单元由两个控制管、两个交连电容、电阻组成;电阻有集电极电阻与基极电阻。
射频单元由调制电阻、调制三极管、射频电路组成。
三、调试与检查:
(1)、调整振荡时间:用示波器的红条笔接在第一控制管的集电极或第二控制管的集电极,黑表笔接地,
调整两个基极电阻与两个集电极电阻,或调整两个交连电容,观察振荡情况,使之频率符合要求。如果频率过快加大电容或电阻值,反之减少其值。
(2)、检查变码时序性,及转换的正确性:既是第一次发射信号为0,第二次发射为悬浮。
用示波器的红表笔接变码位线,黑表笔接地,在频率很慢时可观察,通电刚开始时,屏表示为0位,(现象是Y轴光标亮线为零。),之后该光标成“花状”,(既不是一条亮线)则表示成悬浮状。之后又成为0位,再之后为“花状”。
(3)检查编码集成输出的唯一性。
A、检查变码输出端的唯一性:
用万用表的红笔接编码集成块的变码输出端,黑表笔接地,在频率很慢时可观察,通电刚开始时,显示为高位,之后显示为低位,然后再为高位。同时用万用表测其它输出端,当变码输出端为高位时,其它端为低位。如果不正确则可能是元件焊错,或对应元件损坏。
B、检测编码向后级输出端的唯一性:
用万用表的红笔接编码集成块的向后输出端,黑表笔接地,在频率很慢时可观察,通电刚开始时,显示为低位,之后显示为高位,然后再为高位。同时用万用表测其它输出端,当向后级输出端为高位时,其它端为低位。
如果不正确则可能是元件焊错,或对应元件损坏。
(4)检查发射状态的时限性。
用万用表的红笔接编码集成块的变码端,黑表笔接地,在频率很慢时可观察,通电刚开始时,显示为高位,在较短的时间时为高位,之后变为低位。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向后级的输出端,也应该有同样现象。如果不是这样属编码集成块损坏,或型号不对。
Claims (5)
1.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其特征是:由电池电源、射频单元,编码单元,双管型变码单元,启动单元共同组成;
其中:启动单元连接双管型变码单元,双管型变码单元连接编码单元,编码单元连接射频单元;
启动单元由控制开关、微分电容、放电电阻、触发二极管、放电二极管组成: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电池电源,另一端成为电源线,微分电容的正极连接电源线,放电电阻接在微分电容的正极与地之间,微分电容的负极接两路,一路接放电二极管到地,一路接触发二极管后到双管型变码单元中第一个控制管的基极;
编码单元由编码集成块与平衡二极管组成:平衡二极管的正极接编码集成块的接地端,负极接地线,编码集成块的火线端直接接电源线,编码集成块有四位位线,有8位码线,其中7位码线为固定码,其余1位为变码端,即变动码;
双管型变码单元由两个控制管、两个交连电容、电阻组成,电阻有集电极电阻与基极电阻:
第一个基极电阻一端接第一个控制管的基极,另一端接电源线,第一个集电极电阻一端接第一个控制管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电源线;第二个基极电阻一端接第二个控制管的基极,另一端接电源线,第二个集电极电阻端接第二个控制管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电源线,两个控制管的发射极接地线,第一个控制管的集电极成为双管型变码单元第一输出端,连接编码集成块的后级输出位线,第二个控制管的集电极成为双管型变码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编码集成块的变动位线,第一个控制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个控制管的基极之间接第一个交连电容,第二个交连电容接在第二个控制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个控制管的基极之间,变码单元第一输出端还接了一个隔离二极管的负极,隔离二极管的正极接变动码;
射频单元由调制电阻、调制三极管、射频电路组成:编码集成块的输出连接调制电阻的一端,调制电阻另一端接调制三极管的基极,调制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线,调制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射频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其特征是:编码集成块的8位码线中任意一位码线连接双管型变码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或第二输出端,这位码线即成为变动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其特征是:是以本技术方案所制成的集成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其特征是:第一控制管与第二控制管都是NPN三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其特征是:编码集成块的4位输出线任意一位输出线与双管型变码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相接,这位位线即为后级输出位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39225.XU CN204046579U (zh) | 2014-09-19 | 2014-09-19 | 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39225.XU CN204046579U (zh) | 2014-09-19 | 2014-09-19 | 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46579U true CN204046579U (zh) | 2014-12-24 |
Family
ID=52247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539225.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46579U (zh) | 2014-09-19 | 2014-09-19 | 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046579U (zh) |
-
2014
- 2014-09-19 CN CN201420539225.XU patent/CN20404657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046579U (zh) | 一种时效型0变悬浮的变码发射电路 | |
CN204089777U (zh) | 一种遥控双码发射电路 | |
CN204045009U (zh) | 一种环形电子变码发射电路 | |
CN204089778U (zh) | 遥控变码发射电路 | |
CN204103903U (zh) | 时效型双管式变码发射电路 | |
CN204068942U (zh) | 一种时序型0变1的双码发射电路 | |
CN204089779U (zh) | 一种双管型遥控发射电路 | |
CN204068943U (zh) | 时序型的互补式发射电路 | |
CN204013437U (zh) | 互补型振荡多码发射电路 | |
CN204145466U (zh) | 互补型遥控变码发射电路 | |
CN204145464U (zh) | 集成式变码发射电路 | |
CN204145465U (zh) | 环形振荡变码发射电路 | |
CN204145462U (zh) | 时序型0变悬浮的发射电路 | |
CN204103902U (zh) | 时序型运放式双码发射电路 | |
CN204145463U (zh) | 运放式时效型变码发射电路 | |
CN204304992U (zh) | 一种带时序的555集成型0变悬浮的发射电路 | |
CN204068944U (zh) | 一种时序型集成变码发射电路 | |
CN204089780U (zh) | 具备多种变换因素的发射电路 | |
CN204652359U (zh) | 数字式双变码发射装置 | |
CN204597939U (zh) | 双码变码发射器 | |
CN204652364U (zh) | 四非门式的发射电路 | |
CN204681346U (zh) | 一种施密特型发射电路 | |
CN204103904U (zh) | 时序型变动码发射电路 | |
CN204680189U (zh) | 一种双变码选频式发射器 | |
CN203984406U (zh) | 振荡控制的变码发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Termination date: 20160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