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30712U - 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030712U CN204030712U CN201420426425.4U CN201420426425U CN204030712U CN 204030712 U CN204030712 U CN 204030712U CN 201420426425 U CN201420426425 U CN 201420426425U CN 204030712 U CN204030712 U CN 2040307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ion energy
-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 transformer
- gatherer
- energ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7600 char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group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976 Electrical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7 constant-current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53 impedanc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8 mechanical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属应急电源领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整流电路、充电电路和蓄电池;其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包括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设置在一个整体框架结构上;整体框架结构固接在变压器的本体或变压器的附件结构上;其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为铙钹结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所述蓄电池的正、负电极经过一个控制开关,与变电站紧急照明系统或一次线路开关直流操作系统的直流电源输入端对应连接。其可实现故障状态下的应急照明,充分利用变压器的振动能量,有助于节能降耗,提高变电站运行安全系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应急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变电站紧急事故照明的储能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变电站中,应急事故照明系统已经作为一种标准配置,被广泛应用。
一个标准的应急事故照明系统,通常由一套交—直流变换装置、至少一组蓄电池和分布于各个关键照明点的应急照明灯具等构成。在变电站的站用交流电源系统正常时,应急事故照明系统由站用交流电源系统供电,对应急事故照明系统中的蓄电池组进行充电,一旦变电站的站用交流电源消失,则变电站应急事故照明系统自动通过切换电路(或控制开关)将平时处于充电状态的蓄电池组(亦称直流系统)投入运行状态,蓄电池组的电源输出端对各个应急照明灯具进行供电,确保在事故状态下必需的照明。
现有的各种应急事故照明系统,其工作原理实际上与电脑用UPS装置相类似,都是在交流电源有电时,用交流电源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当交流电源失电时,蓄电池组转入工作状态,为应急照明灯具或系统提供应急电源,保证紧急情况下所需的最低和必要照明亮度。
随着照明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采用LED发光器件的照明灯具应运而生,例如,公开日为2014年03月12日,公开号为CN10363262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节能型LED事故照明与设备铭牌一体标牌”,其标牌本体为透明导光面板,在透明导光面板上标有设备编号;在透明导光面板周围设置LED发光器件;LED发光器件的出光面朝向透明导光面板;LED发光器件经导线与变电站应急事故照明装置的电源连接。当变电站应急事故照明装置启动后,LED发光器件得电发光,照亮透明导光面板上的设备编号,帮助操作人员对设备编号铭牌标志进行迅速正确的读取,并对标牌所在部位提供事故应急照明光源。其透明导光面板既可显示设备编号文字,又可作为平面光源照亮周边环境,可避免运行人员的误操作,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照明能量,使得应急事故照明装置与设备编号铭牌标志两位一体,起到双重作用。
变压器噪声是由本体结构设计、选型布局、安装、使用过程中,变压器本体及冷却系统产生的不规则、间歇、连续或随机引起的机械噪声及空气噪声总和。
具体来说,变压器本体振动产生的噪声根源在于:
(1)硅钢片的磁致伸缩引起的铁芯振动;
(2)硅钢片接缝处和叠片之间存在着因漏磁而产生的电磁吸引力而引起铁芯的振动;
(3)当变压器绕组中有负载电流通过时,负载电流产生的漏磁引起线圈、油箱壁的振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石油等化石能源资源因不断消耗而日益减少,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希望能够将环境中可以回收利用的能量进行收集和转换。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一种器件,它是通过压电材料(通常是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将环境中的各种振动能收集转换为电能。
压电陶瓷是一种能够将机械能和电能互相转换的功能陶瓷材料。所谓“压电效应”是指某些介质在受到机械压力时,哪怕这种压力像声波振动那样微小,都会产生压缩或伸长等形状变化,引起介质表面带电,这是正压电效应。反之,施加激励电场,介质将产生机械变形,称逆压电效应。
如果能够利用“压电效应”制备出基于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的一种储能充电装置,将变压器的振动能收集储存起来,将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与变电站的应急照明系统相结合,在变电站出现故障时,及时为应急照明设备供电,既可以实现故障状态下的应急照明,提高故障抢修效率,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又可充分利用变压器的振动能量,变废为宝,有助于节能降耗,降低运行维护工作的成本,其构思的实现和完成,对于变电站的经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采用阵列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作为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将其安装、固定在变压器本体或其附件结构的指定位置上,在谐振状态下收集变压器振动产生的能量,用于变电站紧急照明和一次线路开关的应急操作,既可以实现故障状态下的应急照明,提高故障抢修效率,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又可充分利用变压器的振动能量,变废为宝,有助于节能降耗,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储能充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整流电路、充电电路和蓄电池;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包括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所述的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设置在一个整体框架结构上;所述的整体框架结构固接在变压器的本体或变压器的附件结构上;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为铙钹结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所述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的电能输出端,依次经所述的整流电路和充电电路,与所述蓄电池的正、负电极对应连接;所述蓄电池的正、负电极经过一个控制开关,与变电站紧急照明系统或一次线路开关直流操作系统的直流电源输入端对应连接。
具体的,其所述的整体框架结构,设置在变压器的喷油管与本体之间的连杆处。
其所述的整体框架结构为一带有多个横隔的矩形框架结构,在每两个横隔之间,固定有多个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整体构成一个阵列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
其所述的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在电路上为并联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整流电路为倍压整流电路。
所述的充电电路为限流—恒压快充模式的充电电路。
所述的蓄电池为锂电池。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采用阵列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将该阵列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安装固定在变压器上的指定位置,在谐振状态下收集变压器振动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变电站紧急照明和一次线路开关的应急操作,不仅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同时对变压器还有着减振降噪的功能;
2.采用能够紧固在振动源上的整体框架结构,将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成阵列式结构,固定在整体框架结构上,以提高其电能输出能力;
3.整个储能充电装置既可以实现故障状态下的应急照明,又可充分利用变压器的振动能量,变废为宝,还可对变压器实现减振降噪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储能充电装置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整体框架结构的实际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铙钹结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充电电路实施例的线路图。
图中1为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2为整体框架结构,2-1为带有间隔套管的螺杆组件,2-2为夹板,2-3为连杆,7-1为上金属帽,7-2为下金属帽,8为弛豫铁电单晶片,K1为应急照明系统控制的自动控制开关,K2为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中,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所述的储能充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整流电路、充电电路和蓄电池,其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包括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所述的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设置在一个整体框架结构上;所述的整体框架结构固接在变压器的本体或变压器的附件结构上。
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为铙钹结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
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的电能输出端,依次经所述的整流电路和充电电路,与所述蓄电池的正、负电极对应连接;所述蓄电池的正、负电极经过一个控制开关,与变电站紧急照明系统或一次线路开关直流操作系统的直流电源输入端对应连接。
如图所示,在蓄电池电源输出端与充当紧急照明系统发光源的LED发光器件之间,串接有紧急照明系统控制的自动控制开关K1;或者,在蓄电池电源输出端与一次线路开关应急操作电源输入端之间,串接有控制开关K2。
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的电能输出端经所述的整流电路、充电电路,与所述蓄电池的正、负电极对应连接。
其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用于在谐振状态下收集变压器振动产生的能量,并利用“压电效应”将其转换为电能。
本技术方案中的储能充电装置,通过所述的整流电路,将所述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所收集到的电能,转换成稳定的、可控制的直流电能,经所述的充电电路送入蓄电池中进行能量存储。
将所述蓄电池的电源输出端接入变电站的紧急照明系统或一次开关的直流操作系统中;当变电站的交流站用电源失电时,紧急照明系统通过控制自动控制开关K1的自动闭合,接通所述蓄电池的电源输出端,所述的储能充电装置为LED发光器件提供电源,实现变电站的紧急照明功能。或者,当变电站的直流操作系统电源失电时,通过闭合控制开关K2,所述的储能充电装置为变电站一次线路开关的操作提供应急操作直流电源。
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储能充电装置,基于具有“压电效应”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在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处于谐振状态下收集变压器振动所产生的能量,采用蓄电池将变压器的振动能收集储存起来;将蓄电池作为变电站的紧急照明电源或一次线路开关的应急操作电源;在变电站出现故障或其交流站用电源失电时,及时为紧急照明设备供电,或为一次线路开关提供应急操作电源;既可以实现故障状态下的紧急照明,提高故障抢修效率,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又可充分利用变压器的振动能量,变废为宝,有助于节能降耗,降低运行/维护工作的成本,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系数。
图2和图3中,前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包括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1,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被固定在一个整体框架结构2上。
所述的整体框架结构,为一个带有多个横隔的框架结构,在每两个横隔之间,固定有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1,各个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横隔上,当变压器产生的振动能量通过整体框架结构传导至各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时,各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将所接收到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电能并输出。
如图3所示,所述的框架结构可以设置多个,各个框架结构之间通过带有间隔套管的螺杆组件2-1固接为一体。
所述的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在电路上为并联结构,其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一个或局部数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的损坏而影响整体电能的输出,另一方面,采用并联结构,可以输出较大的电流,为后续的整流电路或充电电路提供较大的工作电流,以满足蓄电池的充电电流要求。
所述的整体框架结构与所述变压器本体或变压器的附件结构固定连接为一体,将所述变压器产生的振动能量,传递至所述的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
图4中,在所述变压器喷油管与本体之间的连杆2-3处,分别纵向设置有至少两组前述的整体框架结构,两组整体框架结构之间,经过夹板2-2和紧固螺栓,与连杆固接为一体,构成双头哑铃式结构的振动能量收集组件,带动所述的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振动、发电。
如本图所示,在连杆2-3的上、下方均对称地设置若干组(相当于偶数个)整体框架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多的设置多个整体框架结构,构成一组阵列振动能量收集组件结构,另一方面,还涉及到整体框架结构整体部分的谐振频率问题。
由于本技术方案中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是在谐振状态(指谐振频率为100Hz的振动应用环境)下,使得整体框架结构带动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振动、发电,故要选取合适的整体框架结构重量,使得其共振频率与固定整体框架结构处的变压器本体或变压器的附件结构的振动频率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处于最佳振动频率,输出最大电能。
实际实施时,可先做出一个单层框架,将一定数量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固定在单层框架上(例如,每个单层框架分别安装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3行,每行3个,共9个),再用带有间隔套管的螺杆组件2-1将多个单层框架贯穿和紧固在一起,即构成阵列式的振动能量收集组件。
通过测试得知,变压器的喷油管与本体连杆的振动加速度在0.4m/s2左右,变压器的振动以100Hz频率占比最大。
从振动强度和安装难度两方面考虑,选择喷油管与本体的连杆处,作为整体框架结构固定的位置,将带有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的整体框架结构(称之为发电部分)安装在该连杆上,通过连杆带动发电部分振动发电。
由于连杆结构的谐振频率远高于变压器本体振动源的频率100Hz。将整体框架结构(发电部分)安装在连杆上之后,发电部分作为质量负荷,连杆结构的谐振频率会下降,若谐振频率能降到刚好100Hz,则整体框架结构可以接受到最大强度的振动,换句话说,其可以吸收最大强度的振动。
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和现场实测,对于一个35kV的主变压器,其发电部分总质量(重量)为13.6kg;在变压器喷油管与本体之间的连杆位置上,距离本体8.6cm处,为最佳安装位置。
图5中,本技术方案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可以采用铙钹结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
其铙钹结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的结构由中间的弛豫铁电单晶片8和固接在其上、下表面的上金属帽7-1和下金属帽7-2组成。
把弛豫铁电单晶片一侧的金属帽(铜帽)固定于振动源上之后,在另一侧的铜帽上粘结铜块(相当于前述的质量负荷)时,铜帽顶部位移较大的振动模式被抑制,由其阻抗谱可知,随着质量负荷的增加,谐振点向低频方向移动,谐振点所对应的器件输出阻抗增大,故输出功率达最大值所需的外接匹配电阻增大。
图6中,本技术方案的充电电路,是根据20世纪美国科学家马斯(J.A.Mas)提出的电池快充三定律,结合压电材料的高阻抗特性进行改进的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是以DC-DC变换器为核心,克服了发电材料输出的电能的不稳定、不可人为控制的缺点,把振动能量收集器上收集到的电能转换为稳定的、可控制的电能供蓄电池充电。
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将随时间呈指数形式增加,但电池电流在充电初始阶段为恒流充电阶段,然后随时间呈指数形式减小。因此可以预测:在充电之初电池电压较低时用一个较大电流对电池充电,后充电电流逐渐减小,直至充满为止。
具体的,其充电电路由DC-DC升压芯片、电阻R0~R8、可调电阻RT、电容C1~C6、二极管D1~D4、电感L11和场效应管BGA组成;其中,电源输入端INPUT与DC-DC升压芯片的AVIN管脚连接,该电源输入端还经过二极管D1与DC-DC升压芯片的PVIN管脚连接,该电源输入端同时还经过电阻R2、二极管D2与DC-DC升压芯片的CHC管脚连接,还经过电阻R3、二极管D3与DC-DC升压芯片的EOC管脚连接,并经电容C1接地。
DC-DC升压芯片的LVO管脚和NC管脚与电阻R1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与DC-DC升压芯片的TP管脚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与可调电阻RT和电阻R0的一端连接,可调电阻RT和电阻R0的另一端接地。
DC-DC升压芯片的GND管脚接地。
DC-DC升压芯片的ISET管脚经电阻R4接地,DC-DC升压芯片的IEOC管脚经电阻R5接地,DC-DC升压芯片的VAD管脚经电阻R6接地。
DC-DC升压芯片的VBAT管脚与电容C3、电容C6、电阻R8的一端,以及蓄电池(图中以电池表示)的正极对应连接,构成系统负载SYSTEM LOAD端,蓄电池的负极接地。
电容C3和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
DC-DC升压芯片的DRI管脚与场效应管BGA的栅极G连接,场效应管BGA的源极S与DC-DC升压芯片的PVIN管脚连接,并同时与负载SYSTEM LOAD端连接,场效应管BGA的漏极D与电感L11的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以及电阻R7的一端同时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经电容C4接地。
电感L11的另一端与DC-DC升压芯片的SNS管脚连接,并同时与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还经过电容C5接地。
明显地,这是一个电感式场DC-DC升压电路,其中的效应管BGA充当开关管的作用。
其DC-DC升压芯片可选用LK8811、MAX732或MC34063A等市售产品,由于此类产品在购买时生产厂家或经销商均会附送芯片产品的使用手册,其中会有其芯片的标准应用电路、管脚编号/功能和测试/运行参数,故其具体管脚标号、功能以及测试。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DC-DC升压电路,将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发电体)所发的电能升压到3V给两节锂电池(350mAh)充电,如按照实测的发电体充电电流0.416mA来计算,充满两节锂电池约需70天,可驱动3个60mW的LED白光灯照明约3.88小时。
将上述的DC-DC升压电路与蓄电池连接组成一体,即可构成一个DC-DC储能电路。
该DC-DC储能电路不仅可以充当采用LED发光器件的变电站紧急照明系统的电源,还可充当一次线路开关的应急操作电源。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阵列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作为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将其安装、固定在变压器本体或其附件结构的指定位置上,在谐振状态下收集变压器振动产生的能量,用于变电站紧急照明和一次线路开关的应急操作,既可以实现故障状态下的应急照明,提高故障抢修效率,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又可充分利用变压器的振动能量,变废为宝,有助于节能降耗,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用于变电站紧急照明系统或一次线路开关应急操作电源的设计、制造领域。
Claims (7)
1.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的储能充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整流电路、充电电路和蓄电池;
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包括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所述的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设置在一个整体框架结构上;
其所述的整体框架结构固接在变压器的本体或变压器的附件结构上;
其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为铙钹结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
其所述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的电能输出端,依次经所述的整流电路和充电电路,与所述蓄电池的正、负电极对应连接;
其所述蓄电池的正、负电极经过一个控制开关,与变电站紧急照明系统或一次线路开关直流操作系统的直流电源输入端对应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整体框架结构,设置在变压器的喷油管与本体之间的连杆处。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整体框架结构为一带有多个横隔的矩形框架结构,在每两个横隔之间,固定有多个所述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整体构成一个阵列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组。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多个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在电路上为并联结构。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整流电路为倍压整流电路。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充电电路为限流—恒压快充模式的充电电路。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蓄电池为锂电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26425.4U CN204030712U (zh) | 2014-07-30 | 2014-07-30 | 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26425.4U CN204030712U (zh) | 2014-07-30 | 2014-07-30 | 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30712U true CN204030712U (zh) | 2014-12-17 |
Family
ID=52070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42642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30712U (zh) | 2014-07-30 | 2014-07-30 | 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030712U (zh) |
-
2014
- 2014-07-30 CN CN201420426425.4U patent/CN20403071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43856B (zh) | 采用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电路 | |
CN104135050B (zh) | 一种变压器节能降噪处理方法 | |
CN201667545U (zh) | 利用太阳能风能作为抽油机驱动能源的供电装置 | |
CN205811860U (zh) | 储能式变压器短路冲击试验电源 | |
CN201663566U (zh) | 高输出指标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 |
CN104348245A (zh) | 一种高效太阳能混合动力车充电站 | |
CN101852182A (zh) | 一种高输出指标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 |
CN204030666U (zh) | 采用双晶片悬臂梁结构能量收集器的应急照明供电装置 | |
CN204030665U (zh) | 一种整体框架结构的自助供电系统 | |
CN104638746A (zh) | 双向交替充放电太阳能光伏控制器 | |
CN104143848B (zh) | 可用于变电站紧急照明和开关应急操作的自助供电系统 | |
CN204030712U (zh) | 一种采用铙钹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储能充电装置 | |
CN104158279B (zh) | 一种变电站应急照明自助供电系统 | |
CN204030711U (zh) | 一种采用鼓形结构振动能量收集器的自助供电装置 | |
CN204030710U (zh) | 一种单层框架式自助供电系统 | |
CN203691279U (zh) | 一种微型光伏逆变器拓扑结构电路 | |
CN203645388U (zh) | 双向交替充放电太阳能光伏控制器 | |
CN102299542A (zh) | 新能源增效充电控制器 | |
CN202253305U (zh) | 一种太阳能led路灯 | |
CN103036260A (zh) | 再生能源与市电互相备援的直流供电系统 | |
CN102361333A (zh) | 一种多用途后备电源 | |
CN207368735U (zh) | 光伏多功能便携式交直流电源 | |
CN204886211U (zh) | 一种微网的发电装置 | |
CN2704956Y (zh) | 全程脉冲式充电器 | |
CN203135753U (zh) | 压电陶瓷发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