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11524U - 背夹电池护套 - Google Patents

背夹电池护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11524U
CN204011524U CN201420400143.7U CN201420400143U CN204011524U CN 204011524 U CN204011524 U CN 204011524U CN 201420400143 U CN201420400143 U CN 201420400143U CN 204011524 U CN204011524 U CN 2040115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phone
back splint
charge
battery
contro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0014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子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40014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115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115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1152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夹电池护套,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背夹电池护套结构复杂以及需要通过按压按键以启动对手机的充电引起操作麻烦与按键位置难以防水的技术问题。震动开关与微控制器组成震动检测电路,震动开关感应到用户发出的震动信号,微控制器会接收该震动信号并对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发出让电池放电的指令信号,实现手机的充电,操作方便,工作可靠,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保护套一体成型,不需设置按键即可实现手机充电,避免按键与结构件之间存在间隙而容易进水的情况,也避免按键的误触碰。还有,背夹电池护套结构简单,装配容易,装拆手机方便,产品美观。

Description

背夹电池护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夹电池护套。
背景技术
背夹电池护套也叫“外置电池”、“后备电池”、“数码充电伴侣”,它不仅是一块移动电源,还是一个保护套。在现有技术中,背夹电池护套通常以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PC(聚碳酸酯)为原料通过注塑成型若干结构件,再将这些结构件以及电池、电路板等零件装配而成。
其中一种背夹电池护套主要由上盖、下盖、固定板与边框共四个结构件以及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端子电路板组装而成,上盖与下盖相固定,且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封装在上盖与下盖之间,电池固定在上盖上,端子电路板设置在固定板上,再将固定板安装在上盖表面。在充电时,先将手机放置在固定板上并将端子电路板上的接线端与手机的输入端相插接,再将边框卡在手机的外缘并与固定板固紧,操作麻烦。
另外一种是背夹电池护套主要由底盖、隔离板、固定座与接线端盖共四个结构件以及电池、具有接线端的电路板组装而成,底盖与隔离板相固定,且电路板与电池封装在底盖与隔离板之间,接线端盖位于接线端的外侧,且接线端盖固定在隔离板表面,固定座与底盖之间固定连接。在充电时,先将手机放置在固定座上并将电路板上的接线端与手机的输入端相插接,以固定座上的对称设置的卡勾或护臂卡紧手机,卡勾或护臂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使卡紧手机的功能失效。
现有技术中的背夹电池护套,在生产中需要不同的模具以便注塑成型出若干结构件,再将这些结构件组装,生产成本较高,结构复杂,组装过程麻烦。由若干结构件组装而成的背夹电池护套所占空间大,外观显得较厚。由于空间有限,电池制作得较小,相应地,电池容量较低。还有,现有技术中通常在结构件上设置按键,通过按压按键来启动背夹电池护套对手机的充电功能。但是,按键与结构件之间具有间隙,不能有效防水,按键的设置也影响产品的美观。还有,设置在结构件外侧的按键容易发生误触碰,让背夹电池护套开启充电功能。另外,假如安装在背夹电池护套中的手机放置在衣服的口袋或者公文包中,用户先要把背夹电池护套先取出来,再通过按压按键来启动背夹电池护套对手机的充电功能,操作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夹电池护套,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背夹电池护套结构复杂以及需要通过按压按键以启动对手机的充电引起操作麻烦与按键位置难以防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夹电池护套,用于对手机充电,所述背夹电池护套包括保护套、电池、用于接收外部电能且控制所述电池充电或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用于与所述手机相插接并对该手机充电的端子电路板、用于安装所述端子电路板的支撑架、用于检测由用户发出的震动信号的震动开关以及用于接收所述震动信号且向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发出让所述电池放电的指令信号的微控制器,所述保护套包括基板、由该基板的外缘延伸形成的保护壁以及由所述保护壁上延伸形成且用于卡紧所述手机的卡勾,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所述电池与所述支撑架均固定在所述保护套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震动开关与所述微控制器均设置在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上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或者CPLD或者FPGA。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本体以及分别由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一抵接臂与第二抵接臂,所述第一抵接臂与所述第二抵接臂相面对设置,且所述端子电路板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保护套的内侧开设有与所述支撑架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呈板状,所述保护套的内侧开设有与所述电池的相对两侧相卡接的第二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所述第二抵接臂朝远离所述手机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三抵接臂,所述电池的顶侧抵接在所述第三抵接臂上,所述电池的顶侧抵接在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的一侧上。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套的内侧开设有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卡接配合的第三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的靠近所述手机的一侧与所述电池的靠近所述手机的一侧相平齐且贴设有一隔板,所述手机与所述隔板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与所述保护壁形成内腔,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卡接在所述内腔的上部,所述支撑架卡接在所述内腔的下部,所述电池抵设在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与所述支撑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背夹电池护套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感应并对所述电池无线充电的无线接收线圈,所述基板上靠近所述手机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所述无线接收线圈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板、支撑架均固定在保护套的内侧,手机放置在保护套的内侧中,并由保护套的保护壁包围而由保护壁上的卡勾卡紧,实现手机的固定。端子电路板安装在支撑架上,手机与端子电路板相连接,实现手机的充电。震动开关与微控制器组成震动检测电路,震动开关感应到用户发出的震动信号,微控制器会接收该震动信号并对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发出让电池放电的指令信号,实现手机的充电,操作方便,工作可靠,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保护套一体成型,不需设置按键即可实现手机充电,避免按键与结构件之间存在间隙而容易进水的情况,也避免按键的误触碰。还有,背夹电池护套结构简单,装配容易,装拆手机方便,产品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夹电池护套与手机的装配图。
图2是图1的背夹电池护套与手机的分解图。
图3是图2的背夹电池护套与手机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4是图1的背夹电池护套的分解图,电池与隔板未示。
图5是图1的背夹电池护套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电池与隔板未示。
图6是图1的背夹电池护套的正向剖视图,隔板未示。
图7是图1的背夹电池护套的沿A-A线的剖视图,隔板未示。
图8是图1的背夹电池护套与手机的横向剖视图。
图9是图1的背夹电池护套与手机的电路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夹电池护套与手机的分解图。
图11是图10的背夹电池护套与手机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夹电池护套,用于对手机80充电,所述背夹电池护套包括保护套10、电池20、用于接收外部电能且控制所述电池20充电或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用于与所述手机80相插接并对该手机80充电的端子电路板40以及用于安装所述端子电路板40的支撑架50、用于检测由用户发出的震动信号的震动开关(图未示)以及用于接收所述震动信号且向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发出让所述电池20放电的指令信号的微控制器(图未示),所述保护套10包括基板11、由该基板11的外缘延伸形成的保护壁12以及由所述保护壁12上延伸形成且用于卡紧所述手机80的卡勾13,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所述电池20与所述支撑架50均固定在所述保护套10的内侧。
保护套10作为电池20、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支撑架50等零部件的载体,电池20、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支撑架50固定在保护套10内部,该结构简单,所占空间较小。保护套10包括基板11与保护壁12,基板11上固定有电池20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保护壁12与基板11共同固定支撑架50。保护套10上一体成型有与手机80的各种功能件相适配的结构。保护套10上对应于手机80的耳机插孔85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塞子121,支撑架50上对应手机80的耳机插孔85的位置开设有穿孔511,在不需要连接耳机的时候,将第一塞子121插进支撑架50的穿孔511,起到防尘与防水的效果。保护套10上对应于手机80的电源键82与音量键83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按键122与第二按键123,让安装在背夹电池护套中的手机80能正常使用电源键82与音量键83。左右两侧保护壁12上的外侧设置有防滑槽124,便于背夹电池护套的抓取。
在本实施例中,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固定在保护套10内腔14中的上部。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上的靠近基板11的一面设置元件,靠近手机80的一面基本不设置元件而且是平整的,降低占用空间,有利于电池20尺寸最大化,或者说,在相同电池20容量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更小的体积。还有,该结构能降低保护套10的厚度。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的上侧设置有通用手机接口31,可以与手机80的充电线相插接,实现外部电能的输入。相应地,保护套10上设置有与保护套10一体成型的第二塞子125,在不对背夹电池护套输入电能的时候,第二塞子125插进通用手机接口31,起到防尘与防水的效果。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的右侧,设置有控制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的开关按键32,保护套10上设置有与保护套10一体成型的第三按键126,按压第三按键126(即开关按键32)可以启动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对手机80实现充电,第三按键126与开关按键32设置在右侧,方便用户右手的拇指操作,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在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上靠近基板11的一侧上设置有四个LED(发光二极管33),用于指示电池20的实际电量,LED的外侧安装有黑色EV(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棉贴,防止散光窜光透光。还有,第一按键122、第二按键123、第三按键126均为密封式设计,与保护套10为一体成型,保护套10是软性材料制作,而且比较薄,按压各个按键即可实现相应的功能,不影响手机80的正常使用,该结构能防水。
支撑架50以ABS或PC为原料通过注塑成型,支撑架50固定在保护套10内腔14中的下部。端子电路板40上焊接有接线端41,端子电路板40由螺丝安装在支撑架50上。或者,将焊接有接线端41的端子电路板40放在模具上,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形成支撑架50与端子电路板40的一体结构。端子电路板40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之间电连接,具体地,采用FPC(柔性线路板)或FFC(柔性扁平电缆)工艺实现,让电池20的电能传输至端子电路板40上的接线端41。而接线端41与手机80的充电口84相插接,实现对手机80的充电。本体51呈片条状,本体51与保护壁12靠近所述手机80的底侧的一侧相平行,而且本体51的相对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曲,形成两个支脚512,两个支脚512分别与保护壁12的左右侧相抵。
电池20固定在在保护套10内腔14中的中部,电池20可以制作为块状,电池20与基板11相抵,电池20可以制作得尽可能大的体积以获得更大的电池20容量。在电池20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之间焊接有电线,实现电能的传输。
震动开关是感应震动力大小并将感应结果传递到电路使电路启动工作的电子开关。震动开关与微控制器电连接,微控制器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电连接,震动开关与微控制器组成震动检测电路,震动开关感应到用户发出的震动信号,微控制器会接收该震动信号并对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发出让电池放电的指令信号,从而实现手机80的充电。用户在抖动安装有手机80的背夹电池护套后,即可启动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对手机80进行充电。通过摇动即可实现手机80充电,该方案相比于通过按键启动对手机80的充电更方便,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优选地,震动的次数选为两次,让通过摇动实现充电该功能方便可靠。
支撑架50的本体51具有与手机80的底侧相适配的弧面,保护壁12上的远离支撑架50的一侧具有与手机80的顶侧相适配的弧面。卡勾13由保护壁12远离基板11的一侧向内侧延伸形成,卡勾13与基板11相平行。手机80放置在保护套10的内侧,手机80的底侧与本体51相抵,手机80的顶侧与保护壁12相抵,手机80的左侧右侧与保护壁12相抵,保护壁12上的卡勾13卡紧手机80,实现手机80的固定。端子电路板40上的接线端41与手机80的充电口84相插接,按压第三按键126,启动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将电池20的电能由接线端41传输到手机80,实现对手机80的充电。
电池20、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支撑架50均固定在保护套10的内侧,手机80放置在保护套10的内侧中,并由保护套10的保护壁12包围而由保护壁12上的卡勾卡紧,实现手机80的固定。端子电路板安装在支撑架50上,手机80与端子电路板40相连接,实现手机80的充电。震动开关与微控制器组成震动检测电路,震动开关感应到用户发出的震动信号,微控制器会接收该震动信号并对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发出让电池20放电的指令信号,实现手机80的充电,操作方便,工作可靠,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保护套10一体成型,不需设置按键即可实现手机80充电,避免按键与结构件之间存在间隙而容易进水的情况,也避免按键的误触碰。还有,背夹电池护套结构简单,装配容易,装拆手机80方便,产品美观。
进一步地,所述震动开关与所述微控制器均设置在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上靠近所述基板11的一侧。该结构便于制作与装配,能降低零部件占用空间,有利于增大电池80的体积,让电池80的容量更大。
进一步地,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或者CPLD或者FPGA。微控制器可以为单片机、CPLD或者FPGA。微控制器为单片机,编程灵活,调试方便。微控制器为CPLD,执行速度快,控制响应灵敏。微控制器为FPGA,系统功耗小,控制速度快。在本实施例中,微控制器为单片机。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50包括本体51以及分别由所述本体51的相对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一抵接臂52与第二抵接臂53,所述第一抵接臂52与所述第二抵接臂53相面对设置,且所述端子电路板40安装在所述本体51上,所述保护套10的内侧开设有与所述支撑架50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15。本体51呈片条状,本体51与保护壁12靠近所述手机80的底部的一侧相平行,而且本体51的相对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曲,形成两个支脚512,两个支脚512分别与保护壁12的左右侧相抵。第一抵接臂52与第二抵接臂53均呈片条状且相互平行,本体51的长度方向及第一抵接臂52与第二抵接臂53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抵接臂52与本体51相垂直。第一抵接臂52与第二抵接臂53与保护壁12上的靠近手机80底部的一侧相抵,从而实现支撑架50卡接固定在保护套10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20呈板状,所述保护套10的内侧开设有与所述电池20的相对两侧相卡接的第二卡槽16。优选地,电池20呈矩形板状,有利于电池20容量的最大化。第二卡槽16的数量为二,第二卡槽16设置在保护壁12的左右两侧,电池20的左右两侧分别卡接在两个第二卡槽16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50的所述第二抵接臂53朝远离所述手机80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三抵接臂54,所述电池20的底侧抵接在所述第三抵接臂54上,所述电池20的顶侧抵接在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的一侧上。第三抵接臂54呈片条状,第三抵接臂54与本体51相互平行,该结构可将电池20固定在保护套10上。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套10的内侧开设有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卡接配合的第三卡槽17。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卡槽17的数量为三个,其一在保护套10的左上角内侧位置上,其二在位于保护套10上侧的第二塞子125的位置上,其三在保护套10的右上角处第三按键126的位置上,三点定位可将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卡接固定在保护套10上。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80具有一摄像头81,所述基板11上靠近所述手机80的一侧设置有凸台111,且所述凸台111上开设有供所述摄像头81工作的摄像孔112,所述凸台111上开设有承接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的台阶113。该摄像孔112便于摄像头81的使用。相应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制作出一个缺口,该缺口刚好卡接在台阶113上,该结构可以进一步固紧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
进一步地,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靠近所述手机80的一侧与所述电池20靠近所述手机80的一侧平齐且贴设有一隔板60,所述手机80与所述隔板60相抵。电池20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平齐设置,平齐设置的结构可以节省空间,让电池20可以制作得更大,从而获得更大的电池20容量。电池20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在共同靠近手机80的一侧贴设有一隔板60,隔板60由软性PVC(聚氯乙烯)贴纸加单面3M胶制作,3M胶能耐高温,保证隔板60能粘附在电池20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上。将手机80安装在背夹电池护套时,隔板60与手机80的背面相抵,隔板60能保护电池20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避免其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11与所述保护壁12形成内腔14,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卡接在所述内腔14的上部,所述支撑架50卡接在所述内腔14的下部,所述电池20抵设在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与所述支撑架50之间。电池20的上侧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相抵,电池20的下侧与支撑架50相抵,该结构能进一步地降低占用空间,有利于电池20尺寸最大化,或者说,在相同电池20容量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更小的体积。还有,该结构能降低保护套10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背夹电池护套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感应并对所述电池20无线充电的无线接收线圈(图未示),所述基板11上靠近所述手机80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所述无线接收线圈的凹槽114。具体地,先将无线接收线圈焊接在充放电控制电路板30上,然后将其放置在凹槽114上。而在保护套10上对应于凹槽114的外侧上设置有标示,用来指示无线接收线圈的位置。外部电源为无线充电器(图未示),通过电磁波感应原理,无线充电器将电能传输至无线接收线圈,再传输至电池20中。无需充电线,即可实现电能的传输。
请参阅图10、图11,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夹电池护套,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夹电池护套大致相同,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的上侧设置有通用手机接口31,可以与手机80的充电线相插接,实现外部电能的输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保护套10靠近通用手机接口31的位置上插接有活动塞70,活动塞70呈片状,活动塞7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定位柱71、至少一紧固柱72以及与通用手机接口31相插接的插接块73,紧固柱72具有呈圆台状的紧固端721。相应地,保护套10上开设有与定位柱71相插接配合的定位孔127以及与紧固柱72紧固配合的紧固孔128。在不对背夹电池护套输入电能的时候,将活动塞70的定位柱71插设在保护套10的定位孔127上,依靠紧固柱72的紧固端721卡接在紧固孔128中将活动塞70固定在保护套10上,此时,活动塞70的插接块73插接在通用手机接口31上,起到防尘与防水的效果。活动塞70插拔方便,更加耐用。
进一步地,左右两侧的保护壁12的内侧上开设有凹槽129,该凹槽129上设置有LED光带(图未示),LED光带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之间电连接,在微控制器中设置一个预定时间段,实现LED光带在夜里发光,方便用户在夜里使用背夹电池护套。另外,在微控制器中固设有软件,让震动开光检测到手机80来电产生的震动信号时,LED光带转为闪光状态,让安装在背夹电池护套中的手机80来电时,通过LED光带闪光,即可得到来电信号,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夹电池护套,用于对手机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夹电池护套包括保护套、电池、用于接收外部电能且控制所述电池充电或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用于与所述手机相插接并对该手机充电的端子电路板、用于安装所述端子电路板的支撑架、用于检测由用户发出的震动信号的震动开关以及用于接收所述震动信号且向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发出让所述电池放电的指令信号的微控制器,所述保护套包括基板、由该基板的外缘延伸形成的保护壁以及由所述保护壁上延伸形成且用于卡紧所述手机的卡勾,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所述电池与所述支撑架均固定在所述保护套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夹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开关与所述微控制器均设置在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上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夹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或者CPLD或者FPGA。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背夹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本体以及分别由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一抵接臂与第二抵接臂,所述第一抵接臂与所述第二抵接臂相面对设置,且所述端子电路板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保护套的内侧开设有与所述支撑架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夹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呈板状,所述保护套的内侧开设有与所述电池的相对两侧相卡接的第二卡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夹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所述第二抵接臂朝远离所述手机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三抵接臂,所述电池的顶侧抵接在所述第三抵接臂上,所述电池的顶侧抵接在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的一侧上。
7.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背夹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内侧开设有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卡接配合的第三卡槽。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背夹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的靠近所述手机的一侧与所述电池的靠近所述手机的一侧相平齐且贴设有一隔板,所述手机与所述隔板相抵。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背夹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与所述保护壁形成内腔,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卡接在所述内腔的上部,所述支撑架卡接在所述内腔的下部,所述电池抵设在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与所述支撑架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背夹电池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夹电池护套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感应并对所述电池无线充电的无线接收线圈,所述基板上靠近所述手机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所述无线接收线圈的凹槽。
CN201420400143.7U 2014-07-18 2014-07-18 背夹电池护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115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00143.7U CN204011524U (zh) 2014-07-18 2014-07-18 背夹电池护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00143.7U CN204011524U (zh) 2014-07-18 2014-07-18 背夹电池护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11524U true CN204011524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51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00143.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11524U (zh) 2014-07-18 2014-07-18 背夹电池护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1152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0891A (zh) * 2018-02-09 2018-07-10 深圳市优选师科技有限公司 背夹电池
CN112368906A (zh) * 2018-07-03 2021-02-12 桑翠斯无线通讯有限公司 惯性用户界面便携式移动电源和操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0891A (zh) * 2018-02-09 2018-07-10 深圳市优选师科技有限公司 背夹电池
CN112368906A (zh) * 2018-07-03 2021-02-12 桑翠斯无线通讯有限公司 惯性用户界面便携式移动电源和操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39151U (ja) 携帯電話ケース
CN106684949A (zh) 具数据传输及充放电一体化功能的背夹式移动电源
CN203574833U (zh) 带蓝牙耳机的电子设备
CN210093277U (zh) 一种手机
US11152658B2 (en) Mobile terminal protection assembly, mobile terminal protection frame, and battery case
CN202998728U (zh) 多功能电子产品保护壳
CN204011524U (zh) 背夹电池护套
CN105261719A (zh) 背夹电池护套
CN204230372U (zh) 用于手机的背夹式电池
KR101162362B1 (ko) 휴대단말기용 태양전지 충전 타입의 배터리 팩 장치
CN204013648U (zh) 背夹电池护套
CN203466859U (zh) 一种智能手持终端机
CN209881874U (zh) 一种多功能手机壳
CN209982122U (zh) 带伸缩线结构移动电源
CN208768135U (zh) 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
CN206743313U (zh) 一种背夹电池
CN206559092U (zh) 一种方便携带的移动电源
CN203225552U (zh) 一种背夹式移动电源
CN219436663U (zh) 一种方便携带的带充电器电源
CN219843642U (zh) 一种多功能手机壳
CN205377400U (zh) 一种夹背式多功能充电宝
CN205233697U (zh) 一种无线充电钱包
CN215601355U (zh) 一种防丢型手机防尘塞
CN204144973U (zh) 隐藏开关按键的背夹电源
CN210985136U (zh) 改良式usb连接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