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30867U -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930867U CN203930867U CN201420363964.8U CN201420363964U CN203930867U CN 203930867 U CN203930867 U CN 203930867U CN 201420363964 U CN201420363964 U CN 201420363964U CN 203930867 U CN203930867 U CN 2039308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ing electrode
- fingerprint
- driving electrodes
- sensing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41 carbon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93 carbon nanotub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86 chemical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08 deep reactive-ion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29 fi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29 laser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92 metal group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23 metal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94 photoredox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mage Input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和终端设备。该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用于终端设备,包括: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以及,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存储有大量个人信息等重要资料,其安全性变得更为重要。目前多使用口令、图形等形式来实现对其终端设备的密码保护。
然而,对于口令、图形等加密方式,用户需记住设定的口令和/或图形;此外,在公共场合,还存在密码泄露的危险。而为了提高安全性,往往需要增加口令和图形的复杂度,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用户记忆的难度,造成安全与易用之间的冲突。
指纹是由手指表面皮肤凹凸不平的纹路组成,是人体独一无二的特征,其复杂程度可提供用于识别的足够特征。指纹识别即是利用指纹唯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来实现身份识别,而无需用户记忆。
电容式指纹识别传感器在基材衬底上形成导电电路,当手指与传感器接触时,通过指纹脊的凸起和指纹谷的凹陷所产生的不同电容值来探测并形成指纹图案。
在通过指纹识别传感器来进行指纹识别时,人的手指指纹面与指纹识别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不能过远,如果距离过远,则很难形成准确的指纹图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双方向进行指纹识别的划擦式指纹识别传感器,为用户的使用增加了便利;此外还提供了一种可双方向进行指纹识别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可适用于终端设备上,尤其适用于透明盖板为一体式设计而无需内嵌实体按键的终端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额外方面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而习得。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基底;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基底上,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以及,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还包括: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于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和/或,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μm-60μ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m-45μm内;所述多个第一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三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μm-40μm内;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m-45μm内。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μm-60μ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m-45μm内;所述多个第二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四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μm-40μm内;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m-45μm内。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包括: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以及,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还包括: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于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相交电连接。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形成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中设置有导电材料;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与所述多个通孔电连接。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还包括:侧引线,第一引线及第二引线;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应设置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所述侧引线设置于所述侧面;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另一端连接所述侧引线;以及,所述第二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侧引线。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还包括:挠性基材及引线;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应设置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所述挠性基材设置在所述第一面,并沿所述侧面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面,且至少部分地覆盖于所述第二面;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设置于所述挠性基材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引线设置在所述挠性基材上,所述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面。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为通过溅镀、蒸镀或网印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
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上的保护层。
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指纹识别检测组件。
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的透明盖板包括可视区和非可视区,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中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形成于所述非可视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或指纹识别检测组件,通过在两个方向上分别设置可用于扫描指纹图案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实现了两个方向上的指纹检测功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包含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终端设备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
所描述的特征或结构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等,也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指纹识别传感器1包括:基底11,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
基底111可以为玻璃基板、蓝宝石,或者PET、PMMA、PC等。基底111也可以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基底,如BT、FR4、FR5等。
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形成于基底上,用于感测用户手指的脊和谷,以对用户的指纹进行识别。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的结构示意图。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包括至少一条第一感应电极121、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至少一条第二感应电极123和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
如图2所示,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及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均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驱动电极122之间的间距d及相邻的第二驱动电极124之间的间距d彼此相等,d的范围在40μm-60μm;第一驱动电极122的宽度w1及第二驱动电极124的宽度w1彼此相等,w1的范围在20μm-45μm。
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沿大致垂直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的方向设置。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和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彼此之间可以两两相交以电连接,也可以不相交,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当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两两相交设置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于分别于两两相交点129电连接一条引线,以使两两相交的第一驱动电极122与第二驱动电极124共用一条引线,从而减少引线数目、简化结构。
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出多个第一检测间隙g1,g1的范围例如在20μm-40μm。
第二感应电极123沿大致垂直于第一感应电极121的方向设置。第一感应电极121与第二感应电极123之间可以相交以电连接,也可以不相交,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图2中以一条第一感应电极121与一条第二感应电极123为例,当第一感应电极121相交于第二感应电极123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于两者的相交点1210处电连接一条引线,以使两者共用一条引线,从而减少引线数目、简化结构。
而包括多条第一感应电极121和/或多条第二感应电极123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一感应电极121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多条第二感应电极123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二感应电极123分别两两相交电连接,以共用一条引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电极121的宽度w2与第二感应电极123的宽度w2相等,且w2的范围在20μm-45μm。
第二感应电极123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出多个第二检测间隙g2,g2的范围例如在20μm-40μm。
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之间形成的耦合电容会根据指纹脊还是指纹谷位于检测间隙g1上方而有电容值的不同改变。这是因为指纹脊的介电常数通常是空气(指纹谷)的10至20倍。因此,该耦合电容在指纹脊下比在指纹谷下具有更大的等效电容值。通过检测该耦合电容的电容值变化(或其上的电压变化),可以判定位于该检测间隙g1上方的是指纹脊还是指纹谷,从而得到指纹图像。
第二感应电极123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之间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之间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将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形成的第一检测区域,及第二感应电极123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的第二检测区域,沿彼此大体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使用户可以沿两个方向(如图1中的H方向和V方向)进行指纹识别,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指纹识别传感器1还可包括引线(未示出),与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电连接,用于将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电连接到外部电路,例如指纹识别芯片(未示出)。
指纹识别芯片可向驱动电极122、124顺序提供驱动信号,并可通过感应电极121、123检测感应信号,从而识别指纹。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为了使指纹识别传感器1产生更为准确的无变形指纹影像,分别在上述的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形成的第一检测区域,及第二感应电极123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的第二检测区域中构建一双线成像器。
第一检测区域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三感应电极125和多条第三驱动电极126。
第三感应电极125与第一感应电极121平行并列设置,并位于第一感应电极121的、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相反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感应电极125的宽度w2也与第一感应电极121的宽度w2相等,w2的范围在20μm-45μm。
第三感应电极125与多条第三驱动电极126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出多个第三检测间隙g3,g3的范围例如在20μm-40μm。
多条第三驱动电极126位于第三感应电极125的、与第一感应电极121相反的一侧。
多条第三驱动电极126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三驱动电极之间的间距d也等于相邻第一驱动电极122之间的间距d,d的范围在40μm-60μm;第三驱动电极126的宽度w1也等于第一驱动电极122的宽度w1,w1的范围在20μm-45μm。
第二检测区域还包括:第四感应电极127和多条第四驱动电极128。
第四感应电极127与第二感应电极123平行并列设置,并位于第二感应电极123的、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相反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感应电极127的宽度w2也与第二感应电极123的宽度w2相等,w2的范围在20μm-45μm。
第四感应电极127与多条第四驱动电极128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出多个第四检测间隙g4,g4的范围例如在20μm-40μm。
多条第四驱动电极128位于第四感应电极127的、与第二感应电极123相反的一侧。
多条第四驱动电极128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四驱动电极之间的间距d也等于相邻第二驱动电极124之间的间距d,d的范围在40μm-60μm;第四驱动电极128的宽度w1也等于第二驱动电极124的宽度w1,w1的范围在20μm-45μm。
第一感应电极121与第三感应电极125之间可以电连接,例如通过引线,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第三感应电极125沿大致垂直于第四感应电极127的方向设置。第三感应电极125与第四感应电极127之间可以相交以电连接,也可以不相交,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当第三感应电极125相交于第四感应电极127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于两者的相交点1211处电连接一条引线,以使两者共用一条引线,从而减少引线数目、简化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是以一条第三感应电极125和一条第四感应电极127为例进行说明,当包括多条第三感应电极125和/或多条第四感应电极127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三感应电极125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多条第四感应电极127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多条第三感应电极125和多条第四感应电极127分别两两相交电连接,以共用一条引线。
以第一检测区域中的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三感应电极125为例,说明双线成像器的工作原理。手指先通过第一感应电极121或第三感应电极125来确定手指扫过指纹第一检测区域时的方向,再通过比对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三感应电极125的信号变化来确定手指扫过第一检测区域的速度,例如通过计算相同的指纹检测区域通过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三感应电极125的时间差来获得手指的速度,以此来得到更准确的指纹影像。
感应电极121、123、125及127和驱动电极122、124、126及128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形成感应电极121、123、125及127和驱动电极122、124、126及128的材料可选自ITO(氧化铟锡)、或金属单质颗粒如金、银、铜、锌、铝的一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合金导电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纳米导电材料如纳米银等,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指纹识别传感元件指纹识别传感元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可适用于任何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终端设备上,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以智能手机为例,图3为包含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终端设备示意图。该终端设备100包括透明盖板110,透明盖板110包括可视区111和非可视区112。指纹识别传感器可设置于可视区或非可视区中。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指纹识别检测组件2包括:基片21,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
其中,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形成于基片21上,其结构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传感器1中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基片21上形成有多个通孔211,多个通孔211中分别设置有导电材料,如银、铜、金、铝等金属或者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通孔211的形状优选圆形,由于在其制程中,如果通孔的直径制作的过大会导致基片面板容易断裂,而如果直径过小又无法实现填充工艺,因此通孔111的直径范围优选在20μm-45μm,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当通孔211为多边形时,其直径是指其外接圆的直径。
形成多个通孔211于基片11上的制造工艺包括镭射蚀刻技术、化学蚀刻技术或者深反应离子蚀刻技术。
通孔211在基片21上的排列方式可以排列为一排,也可以排列为多排,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但当通孔211呈一排排列时,通孔的排布会过于密集,容易导致基片面板断裂,增加了制造工艺的难度,因此本实用新型优选两排的排列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与多个通孔211一一对应电连接,可以直接电连接,也可以通过引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感应电极121与第二感应电极123,和/或两两第一驱动电极122与第二驱动电极124相交电连接时,每个相交点分别与一个通孔211电连接,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引线电连接。
此外,继续参考图4,指纹识别检测组件2还包括:电路板23,连接层24及保护层25。
电路板23例如为柔性电路板,其上包含有多个导电接口231,多个导电接口231与多个通孔211电连接。电路板23还包括多条引线232,将多个导电接口231与指纹识别芯片(图中未示出)相电连接。
连接层24例如采用导电胶例如ACF(异方性导电胶或异向性导电胶),将多个导电接口231与多个通孔211电连接。
保护层25形成于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上,以对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进行保护。保护层25通过喷涂技术或印刷技术形成,保护层15的材料包括类金刚石碳(DLC)或光敏胶(UV胶)。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指纹识别检测组件3包括:基片31,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侧引线33,第一引线34,第二引线35。
其中,基片31具有第一面a、与第一面相对应的第二面b以及连接第一面a和第二面b的侧面c。
基片31例如可以为玻璃或蓝宝石等材质。
侧引线33通过溅镀或是丝印的方式形成于基片31的侧面c,侧引线2连接基片31的第一面a和第二面b。
指纹识别检测元件32与指纹传感器1中的指纹识别检测元件1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指纹识别检测元件32和第一引线34通过溅镀或是丝印的方式形成于基片31的第一面a,第一引线34的一端连接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另一端连接侧引线33的第一端。第二引线35通过溅镀或是丝印的方式形成于基片31的第二面b,第二引线35连接侧引线33的第二端。所以,通过第一引线34、侧引线33和第二引线35,可以将基片31的第一面a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的信号经由基片31的侧面传输到基片31的第二面b。
此外,指纹识别检测组件3还包括:指纹识别芯片36,保护底座37及保护层38。
指纹识别芯片36大体位于基片31的第二面,其安装位置例如可以是通过倒装芯片的方式连接到基片31的第二面b,且指纹识别芯片36与第二引线35相连接。
为了保护指纹识别芯片36,可以在指纹识别芯片36上设置一保护底座37,罩盖指纹识别芯片36。
保护层38覆盖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和第一引线34。保护层38的厚度可以为50μm,但不以此为限。保护层38的材料包括类金刚石碳(DLC)或光敏胶(UV胶),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指纹识别检测组件4包括:基片41,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挠性基材43及引线44。
基片41具有第一面a、与第一面相对应的第二面b以及连接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c。基片41例如可以为玻璃或蓝宝石材质等。
基片41的第一面a上还形成有一凹槽1a,挠性基材43和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容置在凹槽1a中,并且基片41的侧面c也设有一容置挠性基材43的凹槽1c。
挠性基材43和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的总高度可以与凹槽1a的深度相匹配,例如:凹槽1a的深度可以为50μm,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基片41在安装挠性基材43和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之后的整体厚度和长度与原基片41基本一致,以利于产品整体的薄型化。当然,基片41的第二面也可以设置凹槽(未示出)。
根据不同的制程要求,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可以形成于基片41具有第一面a上的挠性基材43的上表面、下表面(即夹在基片41和挠性基材43之间)或者是形成于挠性基材43的中间(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与挠性基材43一体化)等等,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挠性基材43设置在基片41的第一面,并沿基片41的侧面弯折延伸至基片41的第二面且至少部分地覆盖于基片41的第二面。在基片41的第一面和侧面设有凹槽的实施例中,挠性基材43容置于该凹槽中。挠性基材43与基片41的第一面a之间设有第一粘合层411,以将挠性基材43粘合固定于基片41的第一面或第一面的凹槽中。挠性基材43与基片41的第二面之间设有第二粘合层412。
本实施例中的挠性基材43是柔性电路板或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与指纹传感器1中的指纹识别检测元件1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位于基片41的第一面,设置在挠性基材43上。例如,挠性基材43上设有压印层(图中未示出),压印层表面形成有凹槽,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设置于挠性基材43的凹槽中。
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可以通过溅镀、蒸镀或是网印的方式形成于挠性基材43上。
此外,指纹识别检测组件4还包括:指纹识别芯片45,保护底座46及保护层47。
引线44设置在挠性基材43上,引线44的一端电连接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另一端延伸至基片41的第二面,即将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的信号从基片41的第一面a传输到基片41的第二面b的指纹识别芯片45。引线44也可以通过溅镀或是丝印的方式形成于挠性基材43上。
指纹识别芯片45大体位于基片41的第二面,其位置例如可以是通过倒装芯片的方式连接到基片41的第二面b的挠性基材43,或者通过凸块焊接的方式连接到挠性基材43,并且指纹识别芯片45与挠性基材43之间填充有填充胶48。
为了保护指纹识别芯片45,可以在指纹识别芯片45上设置一保护底座46,罩盖指纹识别芯片45。
保护层47覆盖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和基片41的第一面a的挠性基材43,充分保护易磨损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和挠性基材43。
保护层47的厚度可以为50μm,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保护层47的材料包括类金刚石碳(DLC)或光敏胶(UV胶),但不以此为限。
上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2,3,4可应用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终端设备中,终端设备例如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2,3,4中的基片21,31,41例如为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通过将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形成于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之上,缩小了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与手指指纹面的距离,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指纹识别结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或指纹识别检测组件,通过在两个方向上分别设置可用于扫描指纹图案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实现了两个方向上的指纹检测功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实用新型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置换。
Claims (18)
1.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以及,
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基底上,包括:
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
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
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
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
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以及,
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和/或,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μm-60μ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m-45μm内;所述多个第一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三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μm-40μm内;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m-45μm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μm-60μ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m-45μm内;所述多个第二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四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μm-40μm内;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m-45μm内。
7.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
8.一种用于终端设备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包括:
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
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
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
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
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以及,
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相交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形成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中设置有导电材料;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与所述多个通孔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引线,第一引线及第二引线;其中,
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应设置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
所述侧引线设置于所述侧面;
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
所述第一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另一端连接所述侧引线;以及,
所述第二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侧引线。
14.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挠性基材及引线;其中,
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应设置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
所述挠性基材设置在所述第一面,并沿所述侧面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面,且至少部分地覆盖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设置于所述挠性基材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面;以及
所述引线设置在所述挠性基材上,所述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面。
15.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为通过溅镀、蒸镀或网印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上的保护层。
17.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16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透明盖板包括可视区和非可视区,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中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形成于所述非可视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63964.8U CN203930867U (zh) | 2014-07-02 | 2014-07-02 |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63964.8U CN203930867U (zh) | 2014-07-02 | 2014-07-02 |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930867U true CN203930867U (zh) | 2014-11-05 |
Family
ID=51826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36396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30867U (zh) | 2014-07-02 | 2014-07-02 |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93086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77573A (zh) * | 2014-07-02 | 2014-10-01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
2014
- 2014-07-02 CN CN201420363964.8U patent/CN20393086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77573A (zh) * | 2014-07-02 | 2014-10-01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77573B (zh) |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
CN104077572B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
CN105868692B (zh) | 传感器屏幕及包含该传感器屏幕的显示设备 | |
CN105631421B (zh) | 一种具有指纹传感器封装结构的移动终端 | |
CN104050405B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其电子装置 | |
CN106249973B (zh) |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 |
US20130265137A1 (en) | Integratable fingerprint sensor packagings | |
CN104036172B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其电子装置 | |
CN103955679A (zh) | 彩膜基板、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8875569B (zh) | 生物特征感测装置及方法 | |
US10209840B2 (en) | Touch window and touch device | |
CN105809127A (zh) | 指纹传感器的感测装置及方法 | |
KR20100022748A (ko) | 터치센서 및 이를 이용한 접촉력 감지 방법 | |
CN105590110A (zh) | 一种指纹传感器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 |
CN104156712A (zh) | 一种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04239893A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具有指纹识别检测功能的终端设备 | |
CN104063696A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包含其的终端设备 | |
CN203930876U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
CN104063694A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包含其的终端设备 | |
CN105631442A (zh) | 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 |
CN204102156U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具有指纹识别检测功能的终端设备 | |
CN104050485B (zh) |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
CN207516966U (zh) |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03930867U (zh) |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 |
CN204009942U (zh) | 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包含其的终端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8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