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27067U -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27067U
CN203927067U CN201420215606.2U CN201420215606U CN203927067U CN 203927067 U CN203927067 U CN 203927067U CN 201420215606 U CN201420215606 U CN 201420215606U CN 203927067 U CN203927067 U CN 2039270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band
pipeline clip
pressure tongue
fitting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1560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1560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270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270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2706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该管线夹包括本体、扎带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将所述本体固定在薄板件上,所述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装配槽,所述每一装配槽中设置有一压舌,所述扎带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压舌配合的排齿,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装配槽中,并借助所述排齿与所述压舌的卡合而连接在所述本体上。本实用新型的管线夹,本体的长度和扎带长度可以在设计阶段确定,只要开发一副管线夹模具即可;另外,可以根据被紧固管线的位置、直径和数量即时裁取适当长度的本体和扎带,无需开发各种型式和规格的管线夹,能够满足管线夹产品开发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要求。

Description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薄板上的管线固定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薄板件(例如车辆金属薄板件)上各种管线的固定安装通常采用管线夹。常见的管线夹有一端固定式管线夹及中间固定式管线夹。
现有的一端固定式管线夹如图12及图13所示,现有的中间固定式管线夹如图14及图15所示。图12至图15中,虚线部分表示被固定的管线。
然而,现有的管线夹,不论是一端固定式管线夹,还是中间固定式管线夹,通常可以按如下方式区分:
(1)以标准化程度来区分,通常分为标准件和专用件;
(2)以材料种类来区分,通常分为塑料件和金属件;
(3)以管线夹固定方式来区分,通常分为膨胀式和螺钉插入式等。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实现管线的固定,现有技术中需要开发各种型式和规格的管线夹。这显然是不利于产品开发有关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的要求,造成了不必要的多样化,造成管线夹的开发周期加长和成本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管线夹不利于产品开发有关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的要求的缺陷,提供一种管线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管线夹,包括本体、扎带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将所述本体固定在薄板件上,所述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装配槽,所述每一装配槽中设置有一压舌,所述扎带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压舌配合的排齿,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装配槽中,并借助所述排齿与所述压舌的卡合而连接在所述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压舌设置在所述装配槽的槽口,并由所述装配槽的槽口向槽底倾斜延伸,所述压舌的末端形成抵接面,所述排齿包括多个斜齿,所述每一斜齿具有基面及斜面,所述斜面在所述扎带插入所述装配槽时能够挤压所述压舌并越过所述压舌的末端,所述压舌的抵接面在所述斜面越过所述压舌的末端后能够与所述斜齿的基面抵接,以形成所述排齿与所述压舌的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排齿沿所述扎带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这样,当需要裁剪扎带时,裁剪得到的扎带仍然具备完整的功能,即扎带的两端均能与对应的压舌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位于所述装配槽的槽底的位置开设有一阶梯孔,所述固定装置为安装在所述阶梯孔中的扣钉。
进一步地,所述扣钉包括中间部、连接在所述中间部一侧的第一卡接部及连接在所述中间部另一侧的第二卡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本体及沿所述第一卡接本体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一簧片,所述中间部插入所述阶梯孔的大孔中,所述第一卡接本体插入所述阶梯孔的小孔中,所述第一簧片抵接在所述本体上;
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二卡接本体及沿所述第二卡接本体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二簧片,所述第二卡接本体插入形成在所述薄板件上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二簧片抵接在所述薄板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孔为阶梯方孔,所述第一卡接本体呈方形,所述中间部呈方形,所述第二卡接本体呈方形。
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孔为阶梯方孔,所述第一卡接本体呈方形,所述中间部呈方形,所述第二卡接本体呈圆柱形。方形的第一卡接本体及中间部与阶梯方孔装配后,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保证了扣钉的装配稳定性,即本体与薄板件的连接十分牢靠。通常,为了加工方便,车辆金属薄板件上的安装孔均为车用标准圆孔,因而,将第二卡接本体设置成圆柱形,可以直接与车辆金属薄板件上开设的车用标准圆孔配合,而无需在车辆金属薄板件上重新开孔,节省了制造时间和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上形成有连通相邻的所述两个装配槽的扎带容纳孔。由于扣钉的第一卡接本体是伸出装配槽的槽底的,因此,扎带插入装配槽后,末端不能向第一卡接本体方向伸展,因而在相邻的所述两个装配槽之间设置扎带容纳孔,可以使得扎带末端向扎带容纳孔伸展,即保留了扎带的装配长度余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管线夹,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装配槽,所述每一装配槽中设置有一压舌,所述扎带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压舌配合的排齿,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装配槽中,并借助所述排齿与所述压舌的卡合而连接在所述本体上,这样,将管线置于扎带与本体之间,勒紧扎带,即可实现管线的固定,本体的长度和扎带长度可以在设计阶段确定,这样,管线夹开发商只要开发一副管线夹模具即可;另外,可以根据被紧固管线的位置、直径和数量即时选取适当长度的本体(如用小锯条就可截取所需长度的本体)和扎带(如用剪刀就可截取所需长度的扎带),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开发各种型式和规格的管线夹的问题,能够满足管线夹产品开发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要求。由此,缩短了管线夹的开发周期和降低了管线夹的开发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包括薄板件及上述的管线夹,所述车辆管线被所述管线夹扎紧在所述管线夹的本体与所述管线夹的扎带之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车辆管线固定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夹将单根管线固定在薄板件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夹将多根管线固定在薄板件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夹其扎带的主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夹其本体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夹其本体的仰视图;
图7是沿图5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7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夹其扣钉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夹其扣钉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夹其扣钉的仰视图;
图12是现有的一种一端固定式管线夹;
图13是现有的另一种一端固定式管线夹;
图14是现有的一种中间固定式管线夹;
图15是现有的另一种中间固定式管线夹。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薄板件;101、安装孔;200、管线;1、本体;11、装配槽;11a、槽口;11b、槽底;12、压舌;13、阶梯孔;14、扎带容纳孔;121、抵接面;2、扎带;21、排齿;211、斜齿;212、基面;213、斜面;3、扣钉;30、中间部;31、第一卡接部;311、第一卡接本体;312、第一簧片;32、第二卡接部;321、第二卡接本体;322、第二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夹,包括本体1、扎带2及固定装置3,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将所述本体1固定在薄板件100上,所述本体1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装配槽11,所述每一装配槽11中设置有一压舌12,所述扎带2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压舌12配合的排齿21,所述扎带2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装配槽11中,并借助所述排齿21与所述压舌12的卡合而连接在所述本体1上。
在图1及图2中,管线200置于扎带2与本体1之间,勒紧扎带2(即将扎带2的两端插到底,直到管线200被扎带2紧固在本体1与扎带2之间),即可实现管线200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压舌12设置在所述装配槽11的槽口11a,并由所述装配槽11的槽口11a向槽底11b倾斜延伸,所述压舌12的末端形成抵接面121,所述排齿21包括多个斜齿211,所述每一斜齿211具有基面212及斜面213,所述斜面213在所述扎带2插入所述装配槽11时能够挤压所述压舌12并越过所述压舌12的末端,所述压舌12的抵接面121在所述斜面2113越过所述压舌12的末端后能够与所述斜齿的基面212抵接,以形成所述排齿21与所述压舌12的卡合。
本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排齿21沿所述扎带2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这样,当需要裁剪扎带2时,裁剪得到的扎带2仍然具备完整的功能,即扎带2的两端均能与对应的压舌12卡合。例如,在图2中,管线200有三根,因而需要裁取较长的扎带2;而在图1中,管线200只有一根,因而需要裁取较短的扎带2。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6至图8所示,所述本体1位于所述装配槽11的槽底11b的位置开设有一阶梯孔13,所述固定装置3为安装在所述阶梯孔中的扣钉3。
本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扣钉3包括中间部30、连接在所述中间部30一侧的第一卡接部31及连接在所述中间部30另一侧的第二卡接部32。所述第一卡接部31用于扣钉3与管线夹本体1的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32用于扣钉3与薄板件100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31包括第一卡接本体311及沿所述第一卡接本体311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一簧片312,所述中间部30插入所述阶梯孔13的大孔中,所述第一卡接本体311插入所述阶梯孔13的小孔中,所述第一簧片312抵接在所述本体1上,由此实现了扣钉3与管线夹本体1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接部32包括第二卡接本体321及沿所述第二卡接本体321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二簧片322,所述第二卡接本体321插入形成在所述薄板件100上的安装孔101中,所述第二簧片322抵接在所述薄板件100上,由此实现了扣钉3与薄板件100的连接,从而,通过管线夹将管线200固定在了薄板件100上。另外,扣钉3的数量根据本体1的长度以及装配空间要求选择,通常两个扣钉3即可实现本体1与扣钉3的数量的稳固连接。如图1所示,在固定一根管线200的情况下,只需要一个扣钉3即可。如图2所示,在固定三根管线200的情况下,可采用两个扣钉3。
本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阶梯孔13为阶梯方孔;另外,如图9至12所示,所述第一卡接本体311呈方形,所述中间部30呈方形,所述第二卡接本体321呈圆柱形。方形的第一卡接本体311及中间部30与阶梯方孔13装配后,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保证了扣钉3的装配稳定性,即本体1与薄板件100的连接十分牢靠。通常,为了加工方便,车辆金属薄板件上的安装孔101均为车用标准圆孔,因而,将第二卡接本体321设置成圆柱形,可以直接与车辆金属薄板件上开设的车用标准圆孔配合,而无需在车辆金属薄板件上重新开孔,节省了制造时间和成本。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若车辆金属薄板件上开设的是方形的安装孔,则扣钉3的第二卡接本体321也对应地设置成方形。
另外,如图所述本体1上形成有连通相邻的所述两个装配槽11的扎带容纳孔14。由于扣钉的第一卡接本体311是伸出装配槽11的槽底11b的,因此,扎带2插入装配槽11后,末端不能向第一卡接本体311方向伸展,因而在相邻的所述两个装配槽11之间设置扎带容纳孔14,可以使得扎带2末端向扎带容纳孔14伸展,即保留了扎带2的装配长度余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管线夹,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装配槽,所述每一装配槽中设置有一压舌,所述扎带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压舌配合的排齿,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装配槽中,并借助所述排齿与所述压舌的卡合而连接在所述本体上,这样,将管线置于扎带与本体之间,勒紧扎带,即可实现管线的固定,本体的长度和扎带长度可以在设计阶段确定,这样,管线夹开发商只要开发一副管线夹模具即可;另外,可以根据被紧固管线的位置、直径和数量即时选取适当长度的本体(如用小锯条就可截取所需长度的本体)和扎带(如用剪刀就可截取所需长度的扎带),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开发各种型式和规格的管线夹的问题,能够满足管线夹产品开发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要求。由此,缩短了管线夹的开发周期和降低了管线夹的开发成本。
另外,如图1扩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包括薄板件100及上述的管线夹,所述车辆管线200被所述管线夹扎紧在所述管线夹的本体1与所述管线夹的扎带2之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车辆管线固定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管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扎带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将所述本体固定在薄板件上,所述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装配槽,所述每一装配槽中设置有一压舌,所述扎带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压舌配合的排齿,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装配槽中,并借助所述排齿与所述压舌的卡合而连接在所述本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舌设置在所述装配槽的槽口,并由所述装配槽的槽口向槽底倾斜延伸,所述压舌的末端形成抵接面,所述排齿包括多个斜齿,所述每一斜齿具有基面及斜面,所述斜面在所述扎带插入所述装配槽时能够挤压所述压舌并越过所述压舌的末端,所述压舌的抵接面在所述斜面越过所述压舌的末端后能够与所述斜齿的基面抵接,以形成所述排齿与所述压舌的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齿沿所述扎带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位于所述装配槽的槽底的位置开设有一阶梯孔,所述固定装置为安装在所述阶梯孔中的扣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扣钉包括中间部、连接在所述中间部一侧的第一卡接部及连接在所述中间部另一侧的第二卡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本体及沿所述第一卡接本体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一簧片,所述中间部插入所述阶梯孔的大孔中,所述第一卡接本体插入所述阶梯孔的小孔中,所述第一簧片抵接在所述本体上;
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二卡接本体及沿所述第二卡接本体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二簧片,所述第二卡接本体插入形成在所述薄板件上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二簧片抵接在所述薄板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孔为阶梯方孔,所述第一卡接本体呈方形,所述中间部呈方形,所述第二卡接本体呈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孔为阶梯方孔,所述第一卡接本体呈方形,所述中间部呈方形,所述第二卡接本体呈圆柱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形成有连通相邻的所述两个装配槽的扎带容纳孔。
9.一种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薄板件及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线夹,所述车辆管线被所述管线夹扎紧在所述管线夹的本体与所述管线夹的扎带之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管线固定装置。
CN201420215606.2U 2014-04-29 2014-04-29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270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15606.2U CN203927067U (zh) 2014-04-29 2014-04-29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15606.2U CN203927067U (zh) 2014-04-29 2014-04-29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27067U true CN203927067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22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15606.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27067U (zh) 2014-04-29 2014-04-29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270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0475A (zh) * 2014-04-29 2015-11-0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0475A (zh) * 2014-04-29 2015-11-0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50357B (zh) 应变计保持装置
EP2527547A3 (en) Saddle hanger for a structure
ATE433530T1 (de) Türfeststeller mit haltergehäuse
DE50307379D1 (de) Verschluss mit zwei riegelstangen, insbesondere für fahrzeuge
PH12018502330A1 (en) Bone plate and bone plate system
RU2008127226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фиксации арматурного стержня
CN203927067U (zh)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CN205065053U (zh) 管夹
CN105020475A (zh) 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CN203962065U (zh) 一种凸轮轴
CN103089768B (zh) 一种管材连接配件
CN204807934U (zh) 表壳与表带的连接结构
CN103899607A (zh) 门框连接块
CN204580796U (zh) 一种衣通连接结构
CN204070934U (zh) 饰品盒
CN204683805U (zh) 一种牙科手机弧面叶轮
CN204082806U (zh) 自适应型悬挑抱箍
CN205781402U (zh) 排水管塑料管卡
TW200626255A (en) Clip
CN204029722U (zh) 用于固定连接相邻交流接触器的连接部件
CN205206535U (zh) 一种柜门的插销部件
CN205312216U (zh) 一种载带
CN203324518U (zh) 一种陶瓷插芯与金属套件的组件
CN204136283U (zh) 一种波纹管模块
US2229021A (en) Dial back for clocks and the lik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82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