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12006U -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12006U
CN203912006U CN201420188354.9U CN201420188354U CN203912006U CN 203912006 U CN203912006 U CN 203912006U CN 201420188354 U CN201420188354 U CN 201420188354U CN 203912006 U CN203912006 U CN 2039120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hold
telescopic cavity
mobile phone
hol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8835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宗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18835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120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120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1200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领域,尤其涉及适用在大屏幕手机中的一种持握装置,该装置不但可以应用在手机中,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平板电脑、MP3播放器等小型便携电子设备中。一种手机持握装置,该持握装置由持握带和固定座组成,所述的持握带两端均与固定座连接,且所述的固定座上至少一端设置有伸缩腔,持握带则插入伸缩腔中并在其中滑动,所述的伸缩腔与持握带之间设置有长度调整装置,并通过上述的长度调整装置对持握带长度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新型的手机持握装置,可以显著提高手机持握的安全性,使大屏幕手机在安全持握的前提下,还可以安全可靠的进行单手持握和操控。

Description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领域,尤其涉及适用在大屏幕手机中的一种持握装置,该装置不但可以应用在手机中,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平板电脑、MP3播放器等小型便携电子设备中。
背景技术
手机是现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必备工具,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使手机具备了更加强大的功能,几乎整合了过去很多消费电子产品的功能,几乎可以成为电子产品的功能综合体。电脑、数码相机、MP3播放器、视频播放器、游戏机等等众多功能,真可以成为一机在手无所不能了。正是由于手机功能的不断升级,手机的样式和硬件也不断开始更新,其中最显著的更新就是越来越大的屏幕,随着人们对屏幕显示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样对手机的尺寸与便携性之间的矛盾,也做出了妥协。因此手机屏幕不断增加,时至今日已经达到了五英寸以上,个别厂家甚至推出7寸的手机,甚至突破了平板电脑和手机之间的界限。随着手机屏幕的不断加大,在带来各种使用优点的同时,人们对手机的持握能力也同时开始不断降低,由此导致的原本可以单手使用的手机,只能依靠双手操作,而且手机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容易出现滑落损坏的情况,虽然有些人自行配置手机套等辅助配件,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手机持握装置,可以显著提高手机持握的安全性,使大屏幕手机在安全持握的前提下,还可以安全可靠的进行单手持握和操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持握装置由持握带和固定座组成,所述的持握带两端均与固定座连接,且所述的固定座上至少一端设置有伸缩腔,持握带则插入伸缩腔中并在其中滑动,所述的伸缩腔与持握带之间设置有长度调整装置,并通过上述的长度调整装置对持握带长度进行调整。
所述的固定座上设置有容置腔,该容置腔为形状与持握带相配合的上部开口腔体,该容置腔中放置上述的持握带,所述的伸缩腔位于容置腔侧方,持握带端部插入伸缩腔中。
所述的持握带上设置有容置腔盖板,该容置腔盖板与容置腔开口形状相配合,该容置腔盖板与持握带是一体成型结构,即在持握带上延展而成。
所述的持握带上设置有容置腔盖板,所述的容置腔盖板与容置腔开口形状相配合,所述的容置腔盖板为套装在持握带上的外套,容置腔盖板上的通孔截面与持握带相配合,并可以在持握带上滑动。
所述的持握带的表面设置规则突点或凹坑或孔构成持握带限位结构,所述突点为上表面上设置在持握带上由棘齿或持握带的两侧设置有锯齿状结构,凹坑则为设置在持握带上规则排列的坑或凹槽,孔则为设置在持握带上规则排列的通孔或者沉孔。
所述的持握带至少一端为链条状并插入伸缩腔中,所述的伸缩腔开口的一段形状与链条状持握带的截面相配合,上述的链条结构的持握带和伸缩腔开口构成长度调整装置,所述的持握带可以在上述的伸缩腔中滑动。
所述的长度调整装置为设置在伸缩腔中或者伸缩腔开口旁的的限位件与在伸缩腔中滑动的持握带组成,所述的限位件与持握带表面的突点或凹坑或孔的相互配合,将滑动的持握带进行锁定。
该限位件为设置在伸缩腔中或者伸缩腔开口旁位置的一体突出棘爪或是设置在伸缩腔中或者伸缩腔开口旁位置的一体凹坑或者孔,上述的限位件通过与持握带上的突点或者凹坑或者孔相互配合将滑动的持握带锁定,通过上述的棘爪与持握带上的规则突起或者凹坑或者孔的相互配合锁定在伸缩腔中滑动的持握带,或者通过上述的凹坑或者孔与持握带上的规则突起的相互配合锁定在伸缩腔中滑动的持握带。
所述的长度调整装置为设置在伸缩腔上的控制按键和在伸缩腔中滑动的持握带组成,所述的控制按键下端与持握带表面结构相互配合,控制按键为设置在伸缩腔上的可升降按键或者可开关的盖板,通过上述的控制键的升降或者开关,将所述的持握带压紧或者卡合将持握带锁定。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获得了以下积极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设置具有伸缩功能的伸缩带,同时配合固定座的多种结构配合,提供了结构小巧,同时具有伸缩功能的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的持握装置。该持握装置可以在使用触屏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的时候,提供一个起到持握支持作用的指环,因此仅仅插入一节手指即可完成对整个手机的可靠持握,因此使手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大的操作范围,该持握装置使用在大屏幕的触屏手机中可以实现单手持握并同时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机使用的方便性;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多种结构的伸缩带与固定座之间的组合,分别实现了几种结构简单的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持握装置,由于该持握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即可制成单独的持握装置,通过粘贴或者其他方式固定在现有的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上,大幅提高上述产品的操作方便性,该持握装置由于结构简单小巧,也可以直接在手机生产的时候,一体制作到手机中,这样该装置即可与手机融为一体,使用更加方便,同时不影响手机的美观;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述的几种技术方案中提供了新的技术改进,即可以调整长度的伸缩带结构,大幅提高了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使手指粗细不同的人,都可以通过上述的调整功能,使自已有一个大小适合的持握装置;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将伸缩带的一部分延展形成端盖结构,这样可以在平时不使用持握装置的时候,将持握装置完美地收纳起来。
总之,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的一系列技术改进,提供了多种结构不同的手机持握装置,该持握装置对提高大屏幕手机的持握可靠性和提高操作行均有显著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在图1中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图2中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1中使用状态的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2中关闭状态的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在图7中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图8中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7中使用状态的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8中关闭状态的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在图13中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图14中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13中使用状态的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14中关闭状态的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持握带的主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在图20中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图21中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20中使用状态的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21中关闭状态的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持握带的主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伸缩腔与链节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即图22中的C-C剖视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处于使用状态的在图28中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处于关闭状态的图29中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28中使用状态的A-A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采用单伸缩腔结构且处于图29中关闭状态的B-B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控制按键与持握带结构的剖视图,即图30中的C-C剖视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的持握带的主视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的持握带的剖视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两侧设置锯齿状结构的持握带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棘齿状持握带的逆向结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适用在手机或者其他如平板电脑、mp3播放器中的专用持握装置,该持握装置不但可以提高使用这些电子产品的持握可靠性,防止跌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使用该持握装置,可以显著地提高使用者单手持握的操作能力,通过采用该装置可以使用户实现单手操控大屏幕触屏电子产品。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该持握装置由持握带13和固定座12组成,所述的持握带13两端与固定座12连接,固定座12则用于与手机间固定。所述的固定座12主要是为了实现该持握装置与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粘接或者卡扣的方式将上述的持握装置固定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上,但是由于现有的电子产品表面都比较光滑平整,故优先采用粘接的固定方式,将持握装置设置在固定在上述的电子产品上。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适用方式,就是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直接与手机制作成为一体结构,这时的固定座12就与手机的机身连接为一体了。而对于持握装置而言,主要包括两种状态:其一就是存放状态要尽可能的隐藏起来,也就是不会影响手机外观;其二就是使用的时候则需要伸出来构成一个持握指环,同时具有一定的牢固程度和舒适性。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持握装置,该持握装置由持握带13和固定座12组成,所述的持握带13两端均与固定座12连接,这里提到的连接有两种含义,如图5和图6所示,一种是指持握带13端部与固定座12之间直接进行固定,固定的方式可以采用卡扣方式,也可以采用在持握带13一端设通孔,用销轴将其固定,类似的固定方式很多,在此不作过多描述;第二种方式则是下面将提到的持握带13至少一端以滑动方式插入伸缩腔14中的固定方式,这种固定方式属于活动固定的方式,采用这种固定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持握带13伸出长度调整,以便使上述的持握带13通过伸缩调整来适应使用者的手指粗细不同。而固定座12则作为整个机构的承载主体,在使用独立结构的持握装置时,为一个底部带有不干胶的塑胶件;而当持握装置与手机或者其他大屏幕电子设备一体制作时,则固定座12与上述的电子设备主体结合为一个整体。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的固定座12上至少一端设置有伸缩腔14,伸缩腔14是作为存放和容纳持握带13的空间,持握带13则插入伸缩腔14中并在其中滑动,所述的伸缩腔14与持握带13之间设置有长度调整装置,并通过上述的长度调整装置对持握带13进行锁定。如图3和图4所示,这种结构是在持握带13两端都设置伸缩腔14,持握带13的两端均可以伸缩,这样可以增加持握带13的调整长度。本实用新型中的长度调整装置在这里为持握带上的棘齿15和棘爪17相互配合构成的,使用时当持握带13拉出到适当长度的时候,只要插入手指进入有持握带13构成的指环中,持握带13会产生一个向上提起的作用力,使持握带13上的棘齿15和棘爪17相互咬合,实现对持握带长度的固定。上述的伸缩腔14的腔体内或者开口附件设置一个棘爪17,该棘爪17与腔体底面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持握带13的厚度,以保障持握带13可以进行伸缩运动,上述持握装置的使用过程为:在使用手机或者大屏幕电子产品的时候,将上述持握带13从伸缩腔14中抽出,当上述持握带13伸出到与使用者手指相适应的长度时,通过长度调整装置也就是将上述的持握带13进行锁定,这时持握带13就形成了一个供插入手指的指环,由于上述的持握装置与手机固定为一体,因此将手指插入上述的持握带13中,即可实现使用一个手指对手机进行可靠的持握。与现在使用手掌托举手机的使用方式比较而言,通过上述的手机持握装置可以增加半个手掌的长度来操作手机屏幕。即便操控五寸甚至六寸显示屏的手机而言,依然可以单手使用拇指对屏幕的任何位置进行触摸操作。使用完毕,只要将上述的持握带收回伸缩腔14中即可。
如图9-12所示,为了使上述的持握装置外形更加美观,同时为持握带13提供一个存放的空间,在所述的固定座12上设置有容置腔11,该容置腔11为形状与持握带13相配合的上部开口腔体,容置腔11开口的长度一般与人手指直径相仿,采用这个长度可以在持握带13伸出后,构成的指环与人手指具有更好的配合性,上述的容置腔11开口的长度过长,插入手指后容易脱落;而容置腔11开口的长度过短则会降低对手机的控制程度,使手机更加容易产生左右摆动。该容置腔11中放置上述的持握带13,所述的伸缩腔14位于容置腔11一侧。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伸缩腔14有两种设置方式,一种是设置在容置腔14的一端,这种结构实际上就是将持握带13的一端与固定座12固定,而对于设置了容置腔11之后的结构,则可以将上述的持握带13的一端固定在容置腔11的一端,而另外一端则插入到设置在容置腔11另外一侧的伸缩腔14中,实际上这种设置就使持握带13的一端可以伸缩;如图9和图10所示,而对于另一种在容置腔11两端均设置伸缩腔14的结构而言,则持握带13的两端均需要插入到对应的伸缩腔14中,也就是持握带13的两端均可以进行伸缩。
考虑到现在的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外形设计非常精美,为了避免设置持握装置对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外形的影响。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一种容置腔盖板,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的持握带13上设置有容置腔盖板16,该容置腔盖板16与容置腔11开口形状相配合,该容置腔盖板16与持握带13是一体成型结构,即在持握带13上延展而成。通过采用容置腔盖板16,有两个好处,如图10所示,其一是在不使用持握装置的时候,将容置腔11的开口封闭。使用的时候最好将持握带13设置成与手机外壳同样的色彩,因此当容置腔盖板16盖上的时候,几乎对手机外形没有任何影响。另外上述的容置腔盖板16最好比持握带13尺寸略宽些,这样由上述的容置腔盖板16构成的持握装置,则更加宽厚些,在使用的时候会明显改善舒适性同时提高操控能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结构的容置腔盖板,如图11和图12所示,即所述的持握带13上设置有容置腔盖板16,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与容置腔11开口形状相配合,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为套装在持握带16上的外套,容置腔盖板16上的通孔截面与持握带13相配合,并可以在持握带13上滑动。这种结构的容置腔盖板16的优点是可以在持握带13上进行滑动,在使用的时候通过将上述的容置腔盖板16进行适当的移动,使其位于手指上的受力较大的位置,可以显著降低手指受力,提高使用舒适性。另外就是这种结构的容置腔盖板16尤其适合使用在一端设置伸缩腔14的持握装置中使用。在制作的时候上述的容置腔盖板16最好采用柔软材质,例如:橡胶、硅胶等,以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摩擦力提高持握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持握带13是关键的部件之一。且持握带13在相同的原理之下,可以衍生出多种结构。所述的持握带13的表面设置规则突点或凹坑或孔构成持握带限位结构,其实上述的持握带13表面结构的原理是相同的,只要持握带13的表面具备一定的特定结构,这样就可以通过下面将提到的长度调整装置与其配合,从而实现对持握带13在任何一个位置的锁定,上面提到突点、凹坑和孔就是持握带13为实现与长度调整装置之间的卡扣锁定所需要的结构。首先所述突点为设置在持握带上的棘齿或持握带的两侧设置的锯齿状结构,这里提到的配合关系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持握带上设置有齿条状的齿牙,如图图3-6和图9-12所示,该齿牙的齿形与棘轮上的齿相同,而设置在伸缩腔14中的长度调整装置则自然采用与上述的棘齿15相配合的棘爪17形状,这样上述二者之间即可通过实现在任意位置的锁定;其二、如图37所示,上述的持握带13至少一端的两侧设置锯齿状的结构,上述的锯齿状需两端对齐,且该锯齿为类似“工”字形的开口,对应的伸缩腔14中的长度调整装置则为对称固定在的“凹”字形结构的限位片26,当持握带13向上方抬起,即可脱出上述的长度调整装置控制,将持握带13延展伸缩腔14滑动一段距离,再向下压持握带即可重新锁定。这里的图37为了显示其结构,进行了180度的翻转;其三、如图35和36所示,持握带13同样可以将持握带13上等距切割出U形切口,再将上述U形切口中间翘起舌状片25,同样可以形成的类棘齿结构,对应的长度调整装置即可以是棘爪结构,也可以如图32中的方孔结构。其四、如图30、31和34所示,由于这里的结构采用了控制按键24配合压紧持握带13的结构,二者之间主要是依靠摩擦力来实现对持握带的锁定。所以这里的持握带表面即使是平滑的结构,只要控制按键可以提供足够的压力,同样可以将持握带进行锁定,当然设置一些突起或者凹坑的粗糙表面结构,则可以进一步提高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另外也可以采用网格或者条纹状结构都可以。类似上述的结构还有很多,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持握带13上的凹坑则为设置在持握带13上规则排列的坑或凹槽,这里的坑或凹槽,如图38所示,可以理解成上述棘齿状齿条的逆向结构,即连续排列的三角形凹坑,同样可以构成持握带13上类似棘齿状齿条的功能;如图30和31所示,还可以理解成粗糙表面,即表面带有凹凸的粗糙表面,或者表面带有纹路的粗糙表面,这种表面的持握带13在配合控制按键24方式的长度调整装置时,通过控制按键24对持握带13表面的压紧作用,同样可以达到对持握13带进行锁定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持握带13上的孔则为设置在持握带13上规则排列的通孔或者沉孔。如图19所示,所述的持握带13上设置有均匀排布的方孔即伸缩孔19,而伸缩腔14中的长度调整装置则同样为类似棘爪形状的限位齿20,通过该限位齿20插入上述的伸缩孔19中同样可以实现对持握带13的锁定,自然这些伸缩孔19采用方孔、圆孔、其他形状的孔都可以,同样这些孔也不仅仅指通孔,只要深度满足限位齿20插入的要求,同样可以采用上述形状的沉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部件,长度调整装置主要是为了灵活调整持握带13伸出的长度,使其在伸出恰当位置,也就是与使用者手指粗细相仿时,将持握带13进行锁定,使其构成一个长度适当的指环。长度调整装置需要持握带13和伸缩腔14中的限位件相互配合来实现的。长度调整装置为设置在伸缩腔14中或者伸缩腔14开口旁的的限位件与在伸缩腔14中滑动的持握带13组成,限位件一般情况安装在伸缩腔14中,尤其是伸缩腔14开口位置的上方,当然也可以将上述的限位件安装在伸缩腔14开口旁,只要可以满足与持握带13之间的配合即可。所述的限位件与持握带13表面的突点或凹坑或孔的相互配合,将滑动的持握带13进行锁定,为了配合与上述的多种结构的持握带13的相互配合,所述的限位件同样即可是类似棘爪的突出结构,如图3-6、15-18等所示。也可以是一个横置于伸缩腔14开口位置的挡片,如图37所示。这三种结构都可以满足不同结构持握带13的锁定,具体配合方式将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
限位件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长度调整装置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在适当位置将持握带13进行锁定。该限位件为设置在伸缩腔14中或者伸缩腔14开口旁位置的一体突出棘爪或是设置在伸缩腔14中或者伸缩腔14开口旁位置的一体凹坑或者孔,如图3-6所示,这里提到的棘爪17主要是为了与带有棘齿15状表面的持握带13进行配合,通过持握带13上的棘齿15与伸缩腔14上的棘爪17配合锁定持握带13,至于这个棘爪17也有可以实现同样功能的替代结构,例如:在伸缩腔14开口位置上方,横置一个平板状的挡片,同样可以代替上述的棘爪17;也可以在伸缩腔14开口位置设置一个与棘齿15形状相配合的凹坑,同样可以与持握带13配合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棘爪15还包括一些功能等同部件。如图19所示,上述的限位件通过与持握带13上的突点或者凹坑或者孔相互配合将滑动的持握带13锁定,通过上述的棘爪17与持握带13上的规则突起或者凹坑或者孔的相互配合锁定在伸缩腔14中滑动的持握带13,或者通过上述的凹坑或者孔与持握带13上的规则突起的相互配合锁定在伸缩腔14中滑动的持握带。如图15-19所示,所述的持握带13上等距设置方形通孔即伸缩孔19,而在伸缩腔14开口位置设置一个与上述方形伸缩孔19相配合的方柱形限位件替代图中的限位齿20也是可以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持握带13最好采用塑胶或者尼龙等具有一定弹性和定型能力的材料制作,因为这种材料特性有利于持握带13的伸缩和锁定操作。例如:使用中拉出持握带13的时候,需要塑胶或者尼龙材质的具有一定的韧性,在拉出持握带13的同时略向下压持握带,使持握带13沿着伸缩腔14底面滑出,这样就可以避开限位件对持握带13的锁定,而当持握带13伸出到适当位置的时候,向上提起持握13带即可使限位齿20作为限位件插入持握带13的方形伸缩孔19中实现锁定,本实用新型中的其他类型的持握带13均最好采用塑胶或者尼龙材质,这些材料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当然是用其他更加柔软的材料制作持握带13也可以使用在本实用新型中,但其使用效果远不如采用上述材质更加方便。
下面说明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类型的长度调整装置,如图30-34所示,所述的长度调整装置为设置在伸缩腔14上的控制按键24和在伸缩腔14中滑动的持握带13组成,所述的控制按键24下端与持握带13表面结构相互配合,控制按键24为设置在伸缩腔14上的可升降按键或者可开关的盖板,通过上述的控制按键24的升降或者开关,将所述的持握带13压紧或者卡合将持握带13锁定。首先说明升降按键的结构,如图32、33所示,同时参考图35和36。所述的控制按键24设置在伸缩腔14上部侧壁中的通孔中,该控制按键24实际上是由伸缩腔14上部侧壁上的一”U”字形切口构成,由于其一端还与伸缩腔14连接,因此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上下按压,上述的控制按键24厚度小于伸缩腔14侧壁的厚度,因此按键下方构成一个向上的凹孔。而持握带13上同样也是等距离设置有”U”字形切口,由”U”字形切口构成的舌状片25处于翘起位置。从上述的结构可知,当持握带13在伸缩腔14中滑动的时候,持握带13在缩入伸缩腔14的过程中,是不受到限制的。而持握带13在伸出的过程中,上述的舌状片25会插入到凹坑中阻止持握带13伸出,这是只要按压上述的控制按键24,即可迫使舌状片25缩回,这时的控制按键24恰好把凹坑填满,持握带13可以实现任意滑动,当持握带13滑动到一个合适位置时,放开控制按键24后,下一个舌状片25立刻进入凹坑中将持握带13锁定。这样就可以随意调整持握带13的伸出长度。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控制按键24还有其他多种类似功能等同部件,鉴于属于常用技术,在此不作过多描述。如图30、31和3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控制按键24可以采可开关的盖板结构,上述的控制按键24是一个可以开关的盖板,该盖板采用常见的卡扣结构,即通过设置在盖板上的卡扣与伸缩腔14侧壁之间的相互配合进行扣合。持握带13的表面则具有可以采用几乎上面提到的所有种类的结构,只要使上述的控制按键24底部形状与其可以相互配合实现锁定即可,例如:对于具有棘齿状表面的持握带13,则在控制按键24下表面对应设置至少一个棘齿,也可以在控制按键24底部设置多条对应的棘齿结构,以提高对持握带13的固定强度,保证持握装置的可靠性。简单的讲,在使用上面提到的各种不同结构的持握带13,只要将限位件设置在控制按键24底部即可。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使用盖板结构作为控制按键24,伸缩腔14与持握带13保持少许间隙配合即可。这里需要详细说明一下持握带13,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具有粗糙表面的持握带3,这种粗糙表面既可以是凸棱或者凹槽构成的带有条纹的结构,也可以是网格状或者曲线纹路的结构,当然也可以是不规则突起和凹坑构成粗糙结构,而控制按键24的下部只要对应设置与持握带13表面相配合的表面结构即可,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大的保证二者之间的摩擦力。采用上述结构的持握带13,控制按键24和持握带13之间采用过盈配合,也就是在控制按键24扣合之后,要对上述的持握带13产生足够的压力,以保证二者之间处于固定状态。因此这种结构的持握装置在调整的时候,作为控制按键24的盖板处于打开状态,调整完毕盖板扣合,将持握带13固定在适当的长度。考虑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使用者一般都是固定一个人,因此这种调整只需要进行一次。考虑持握带使用完毕的存放问题,这种持握装置的伸缩腔14需要设置两个,但是只有一个伸缩腔14中设置上述的盖板结构控制按键24,自然持握带13的也仅仅需要一段长度具备与控制按键24底面配合的粗糙表面。持握带13的另外一端则在另外一个伸缩腔14中自由滑动,为了防止持握带14脱出,需要这一端设置一个较大的尾端,并使这个尾端大于伸缩腔14的开口,这样就构成了避免持握带13脱出的防脱头18。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多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具有齿条状持握带的手机持握装置,主要的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的持握装置固定在手机本体上,由固定座12和持握带13组成,这种持握装置有两种使用方式,其一是制作成独立的一个部件,通过粘接或者其他方式固定在手机上,例如:在固定座12底部设置不干胶粘接层。另外一种就是直接在制作的时候,与手机制成一体,这样所述的固定座12就是手机本体的一部分。如图5、图6所示,所述的固定座12至少一端设置有伸缩腔14,持握带13的末端部分则伸入到伸缩腔14中,持握带13的另外一端则与固定座12固定。持握带的固定则采用如图3-6中的卡合固定方式,使用销轴固定,甚至与固定座制作为一体的方式均可以。如图3-6所示,固定座12一端或者两端设置伸缩腔14结构,则必然对应持握带13一端或者两端设置棘齿15进行配合,而采用一端设置伸缩腔14的结构时,持握带13没有伸缩腔14的一端,则直接固定在固定座12上。所述的持握带13至少一端表面上设置有一个以上棘齿15,这些棘齿15设置多个从而构成一个齿条状结构,设置的长度由需要的调整范围确定,也就是常人最粗和最细手指之间的差距,以保证持握装置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群。为了和持握带13的伸缩进行配合,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位置设置有与棘齿15相配合的棘爪17,这些棘爪17最好设置在伸缩腔14开口的上方,这样就可以与持握带13上的棘齿15相互配合来进行程度调整。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首先用手指拉出持握带13,由于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处的棘爪17与该开口下方之间的距离大于持握带13的厚度,在拉动持握带13时略向下压使其紧贴伸缩腔14下部即可拉出。如图1所示,因此可以将持握带顺利拉出,当拉到与手指自己手指粗细相仿的长度时插入手指即可使用,如图3和图5所示,由于插入手指后持握带13开始向上提起,这样持握带13上的棘齿15即与伸缩腔14开口上部的棘爪17配合,将持握带13的长度锁定。使用完毕之后,将持握带13略向下压,使棘齿15和棘爪17脱开,即可将上述的持握带13收回到伸缩腔14中。考虑上述的使用要求,因此持握带13最好采用具有一定韧性的材料制作,因为这样的材料更容易实现控制棘齿15和棘爪17之间的脱开,例如:塑料、树脂、尼龙等。相反使用比较柔软的材料制作持握带13则会使伸缩孔棘齿15和棘爪17之间的脱开变得不易控制。本实用新型的持握带13在使用的时候,实际上构成一个与手机固定在一起的一个指环,因此只要插入一节手指,即可实现对手机的可靠持握。本实用新型即可提高对手机持握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节省出来两节手指参与到手机屏幕操作中,与现有的掌托使用手机的方式对比,至少可以延长五公分的操作范围。可以轻松实现对五寸甚至六寸屏幕的触屏手机的全屏操控。
如图7-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具有齿条状持握带的手机持握装置,如图9-图12所示,主要的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的持握装置固定在手机本体上,由带有容置腔11的固定座12和持握带13组成,这种持握装置有两种使用方式,其一是制作成独立的一个部件,通过粘接或者其他方式固定在手机上,例如:在固定座12底部设置不干胶粘接层。另外一种就是直接在制作的时候,与手机制成一体,这样所述的固定座12就是手机本体的一部分。所述的容置腔11至少一端设置有伸缩腔14,持握带13的末端部分则伸入到伸缩腔14中,持握带13至少一端设置在伸缩腔14中,容置腔11一端或者两端设置伸缩腔14结构,则必然对应持握带13一端或者两端设置棘齿15进行配合,而采用一端设置伸缩腔14的结构时,持握带13没有伸缩腔14的一端,则直接固定在容置腔11中。持握带13设置有容置腔盖板16并扣合在容置腔11上,实际上容置腔盖板16就是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使持握带13更加宽厚,从而提高使用舒适性,同时在不使用持握装置的时候,将容置腔11进行封闭保持手机外观平整美观。所述的持握带13至少一端表面上设置有一个以上棘齿15。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这些棘齿16设置多个从而构成一个齿条状结构,设置的长度由需要的调整范围确定,也就是常人最粗和最细手指之间的差距,以保证持握装置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群。为了和持握带13的伸缩进行配合,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位置设置有与棘齿15相配合的棘爪17,这些棘爪17最好设置在伸缩腔14开口的上方,这样就可以与持握带13上的棘齿15相互配合来进行程度调整。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首先用手指抠开由持握带13本体构成的容置腔盖板16,由于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处的棘爪17与该开口下方之间的距离大于持握带13的厚度,然后将持握带13向下压使其紧贴伸缩腔14下部并拉出。如图7所示,因此可以将持握带顺利拉出,当拉到与手指自己手指粗细相仿的长度时插入手指即可使用,如图9和图11所示,由于插入手指后持握带13开始向上提起,这样持握带13上的棘齿15即与伸缩腔14开口上部的棘爪17配合,将持握带13的长度锁定。使用完毕之后,将持握带13略向下压,使棘齿15和棘爪17脱开,即可将上述的持握带13收回到伸缩腔14中。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度,容置腔盖板16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构成且与容置腔11开口相配合形状,将上述容置腔11开口封闭。这样不但可以显著降低手指持握时受到的压力,同时通过容置腔盖板16对容置腔11的封闭,避免上述的持握装置影响手机的外观。如图11和图12所示,另外考虑本实用新型中还有只设置一个伸缩腔14的结构,这时的持握带13的一端是固定在容置腔11内的,因此持握带13伸出后,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出来的容置腔盖板16,其位置会偏向一侧,从而影响手持的舒适度,故又采用了另外一种容置腔盖板16结构,即容置腔盖板16套装在持握带13上且其形状与容置腔11开口相配合,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可以在持握带13上滑动。这时的容置腔盖板16实际上就是一个套装在持握带13上的环状结构,但其外形要与容置腔11的开口形状相配合。通过其在持握带13上的滑动,可以调整到使用者感觉舒适的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设置容置腔盖板16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机外观的整体性,因此容置腔盖板16需要与容置腔11开口紧密配合,为了方便开启容置腔盖板16。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上设置有用于开启的凹坑或者突块。当然最好还是采用设置一个凹坑的结构,使用时通过指甲插入凹坑即可翘起容置腔盖板16。当然上述的凹坑也可以如图8所示设置在容置腔开口旁。
为了防止持握带13彻底从伸缩腔14中脱落,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小于腔体内部尺寸,所述的持握带13末端设置有大于伸缩腔14开口的防脱头18。这样可以彻底避免持握带由伸缩腔14中脱落。
如图13-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具有多孔状持握带的手机持握装置,主要的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的持握装置固定在手机本体上,由带有容置腔11的固定座12和持握带13组成,这种持握装置有两种使用方式,其一是制作成独立的一个部件,通过粘接或者其他方式固定在手机上,例如:在固定座底部设置不干胶粘接层。另外一种就是直接在制作的时候,与手机制成一体,这样所述的固定座13就是手机本体的一部分。所述的容置腔11至少一端设置有伸缩腔14,持握带13的末端部分则伸入到伸缩腔14中,持握带13至少一端设置在伸缩腔14中,容置腔11一端或者两端设置伸缩腔14结构,则必然对应持握带13一端或者两端设置伸缩孔19进行配合,而采用一端设置伸缩腔14的结构时,持握带13没有伸缩腔14的一端,如图17所示,则直接固定在容置腔11中。持握带13设置有容置腔盖板16并扣合在容置腔11上,实际上容置腔盖板16就是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使持握带13更加宽厚,从而提高使用舒适性,同时在不使用持握装置的时候,将容置腔11进行封闭保持手机外观平整美观。如图19所示,所述的持握带13至少一端表面上设置有一个以上伸缩孔19。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这些伸缩孔19设置多个从而构成一个带有一排通孔的带状结构,设置的长度由需要的调整范围确定,也就是常人最粗和最细手指之间的差距,以保证持握装置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群。为了和持握带13的伸缩进行配合,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位置设置有与伸缩孔19相配合的限位齿20,这些限位齿20最好设置在伸缩腔14开口的上方,这样就可以与持握带13上的伸缩孔15相互配合来进行程度调整。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首先用手指抠开由持握带13本体构成的容置腔盖板16,然后将持握带13向下压使其紧贴伸缩腔14下部并拉出,由于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处的限位齿20与该开口下方之间的距离大于持握带13的厚度。如图13所示,因此可以将持握带顺利拉出,当拉到与手指自己手指粗细相仿的长度时插入手指即可使用。如图15和图17所示,由于插入手指后使持握带13开始向上提起,这样持握带23上的伸缩孔19即与伸缩腔14开口上部的限位齿20配合,是限位齿20插入到伸缩孔19中将持握带13的长度锁定。使用完毕之后,将持握带13略向下压,使伸缩孔19和限位齿20脱开,即可将上述的持握带13收回到伸缩腔14中。考虑上述的使用要求,因此持握带最好采用具有一定韧性的材料制作,因为这样的材料更容易实现控制伸缩孔19和限位齿20之间的脱开,例如:塑料、树脂、尼龙等。相反使用比较柔软的材料制作持握带13则会使伸缩孔19和限位齿20之间的脱开变得不易控制。本实用新型的持握带13在使用的时候,实际上构成一个与手机固定在一起的一个指环,因此只要插入一节手指,即可实现对手机的可靠持握。本实用新型即可提高对手机持握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节省出来两节手指参与到手机屏幕操作中,与现有的掌托使用手机的方式对比,至少可以延长五公分的操作范围。可以轻松实现对五寸甚至六寸屏幕的触屏手机的全屏操控。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度,容置腔盖板16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构成且与容置腔11开口相配合形状,将上述容置腔11开口封闭。这样不但可以显著降低手指持握时受到的压力,同时通过容置腔盖板16对容置腔11的封闭,避免上述的持握装置影响手机的外观。如图17和图18所示,另外考虑本实用新型中还有只设置一个伸缩腔14的结构,这时的持握带13的一端是固定在容置腔11内的,因此持握带13伸出后,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出来的容置腔盖板16,其位置会偏向一侧,从而影响手持的舒适度,故又采用了另外一种容置腔盖板16结构,即容置腔盖板16套装在持握带13上且其形状与容置腔11开口相配合,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可以在持握带13上滑动。这时的容置腔盖板16实际上就是一个套装在持握带13上的环状结构,但其外形要与容置腔11的开口形状相配合。通过其在持握带13上的滑动,可以调整到使用者感觉舒适的位置。
如图13和图14所示,设置容置腔盖板16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机外观的整体性,因此容置腔盖板16需要与容置腔11开口紧密配合,为了方便开启容置腔盖板16。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上设置有用于开启的凹坑或者突块。当然最好还是采用设置一个凹坑的结构,使用时通过指甲插入凹坑即可翘起容置腔盖板16。当然上述的凹坑也可以如图14所示设置在容置腔开口旁。
为了防止持握带13彻底从伸缩腔14中脱落,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小于腔体内部尺寸,所述的持握带13末端设置有大于伸缩腔14开口的防脱头18。这样可以彻底避免持握带由伸缩腔14中脱落。
如图22-图2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即具有链条状持握带的手机持握装置,主要的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的持握装置固定在手机本体上,由带有容置腔11的固定座12和持握带13组成,这种持握装置有两种使用方式,其一是制作成独立的一个部件,通过粘接或者其他方式固定在手机上,例如:在固定座底部设置不干胶粘接层。另外一种就是直接在制作的时候,与手机制成一体,这样所述的固定座13就是手机本体的一部分。所述的容置腔11至少一端设置有伸缩腔14,持握带13的末端部分则伸入到伸缩腔14中,持握带13至少一端设置在伸缩腔14中,容置腔11一端或者两端设置伸缩腔14结构,则必然对应持握带13一端或者两端设置由链节22构成的链条进行配合。如图5所示,而采用一端设置伸缩腔14的结构时,持握带13没有伸缩腔14的一端,则直接固定在容置腔11中。持握带13设置有容置腔盖板16并扣合在容置腔11上,实际上容置腔盖板16就是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使持握带13更加宽厚,从而提高使用舒适性,同时在不使用持握装置的时候,将容置腔11进行封闭保持手机外观平整美观。如图24和25所示,所述的持握带13至少一端由一个以上链节22构成的链条状。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链条状结构与常见的链条是有较大区别的,本实用新型中的链条主要是指将若干段的链节使用销轴固定连接而成,而连接的截面形状则没有过多限制,长方形,扁椭圆形等,其结构更加类似金属手表链。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这些链节22构成一段链条状结构,链条设置的长度由需要的调整范围确定,也就是常人最粗和最细手指之间的差距,以保证持握装置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群。为了和持握带13的伸缩进行配合,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位置设置有与链节22的截面相配合的限位孔23,该限位孔23就是伸缩腔开口的一段与链节截面相配合的一段,为了保证链节22在限位孔23中定位的可靠性,限位孔23的长度不少于链节22的一半长度,以保证链节22在限位孔23中不会晃动。需要说明的是伸缩腔14开口处的一段要与链节22截面相互配合,在保证链节22正常伸缩前提下,尽可能减小二者之间的间隙,也就是小间隙配合的方式。持握带13在伸缩腔14中伸缩滑动。使用的时候,当持握带13拉出到某个链节12位置时,将手指插入到由持握带13构成的指环中,这时持握带13会对尚在限位孔23中的链节22产生向上拉力,而该段链节22正好位于与其外形配合的限位孔23中无法晃动,因此就可靠的将持握带13的长度限制在这个长度下。通过这段描述可知,这里的链条本身和与其小间隙配合的伸缩腔开口即构成了与上述的长度调整装置。
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首先用手指抠开由持握带13本体构成的容置腔盖板16,然后将持握带13沿着伸缩腔14轴线方向拉出,由于限位孔23略大于链节22的尺寸,如图20所示,因此可以将持握带13顺利拉出,当拉到与手指自己手指粗细相仿的长度时插入手指即可使用,如图22和图24所示,由于插入手指后持握带13开始向上提起,这样持握带13上的会对尚在限位孔22中的链节23产生向上的拉力,而这种拉力的方向与限位孔23的轴线接近垂直方向,故该段链节22会产生一个上下摆动的趋势,而链节22又被限制在限位孔23中,故链节22在拉力的作用下被拉紧固定在限位孔23中。使用完毕之后,将持握带13沿着限位孔23轴线方向退回,即可将上述的持握带13缩回到伸缩腔14中。考虑上述的使用要求,因此持握带最好采用具有强度的材料制作,以保证持握带13具有足够的使用强度。本实用新型的持握带13在使用的时候,实际上构成一个与手机固定在一起的一个指环,因此只要插入一节手指,即可实现对手机的可靠持握。本实用新型即可提高对手机持握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节省出来两节手指参与到手机屏幕操作中,与现有的掌托使用手机的方式对比,至少可以延长五公分的操作范围。可以轻松实现对五寸甚至六寸屏幕的触屏手机的全屏操控。
如图21和图23所示,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度,容置腔盖板16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构成且与容置腔11开口相配合形状,将上述容置腔11开口封闭。这样不但可以显著降低手指持握时受到的压力,同时通过容置腔盖板16对容置腔11的封闭,避免上述的持握装置影响手机的外观。如图24和图25所示,另外考虑本实用新型中还有只设置一个伸缩腔14的结构,这时的持握带13的一端是固定在容置腔11内的,因此持握带13伸出后,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出来的容置腔盖板16,其位置会偏向一侧,从而影响手持的舒适度,故又采用了另外一种容置腔盖板16结构,即容置腔盖板16套装在持握带13上且其形状与容置腔11开口相配合,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可以在持握带13上滑动。这时的容置腔盖板16实际上就是一个套装在持握带13上的环状外套,但其外形要与容置腔11的开口形状相配合。通过其在持握带13上的滑动,可以调整到使用者感觉舒适的位置。这样设置有两个优点,其一可以使持握带13的中部加宽,使手指在持握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时候,降低手指的受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指的持握可靠性。其二是通过这个就是在不使用持握装置的时候,将持握带13彻底封闭起来,保证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美观外形。
如图20和图21所示,设置容置腔盖板16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机外观的整体性,因此容置腔盖板16需要与容置腔11开口紧密配合,为了方便开启容置腔盖板16。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上设置有用于开启的凹坑或者突块。当然最好还是采用设置一个凹坑的结构,使用时通过指甲插入凹坑即可翘起容置腔盖板16。当然上述的凹坑也可以如图21所示设置在容置腔开口旁。
如图27所示,为了防止持握带13彻底从伸缩腔14中脱落,所述的伸缩腔14内设置一个凹槽21,如图22-25所示,该凹槽长度小于伸缩腔14的长度,与该凹槽21配合的则是一个钩状的防脱头18,这样通过防脱头18在凹槽21之间的配合,这样可以彻底避免持握带13由伸缩腔14中脱落。
另外如图24和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持握带结构还有一些变形结构。即将位于容置腔盖板16的两端采用不同结构,即一端采用上述的链条状结构,这段结构的主要作用是调整手指粗细不同的人作为微调持握带长度使用。而另外一端则直接采用普通带状的结构,其末端同样设置防脱头18,这种结构没有微调的作用,因此这种带状结构部分仅仅作为适应最细手指人群使用。也就是如果使用者手指很细,这时链条结构一端的持握带13不需要伸出则可以满足使用要求。而对于手指较粗的人而言,则需要继续拉出另外一侧的链条状持握带13,以便构成满足自己使用的指环。采用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其制作成本更加低廉,上述的带状结构部分可以直接与容置腔盖板16一体制作出来,然后在连接一段链条状持握带13即可。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带状结构部分直接与链条状部分连接构成持握带13,然后在持握带13上套装前面提到的环状结构容置腔盖板16。
如图28-3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实施方式,通过按键调整长度的手机持握装置,主要的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的持握装置固定在手机本体上,由带有容置腔11的固定座12和持握带13组成,这种持握装置有两种使用方式,其一是制作成独立的一个部件,通过粘接或者其他方式固定在手机上,例如:在固定座底部设置不干胶粘接层。另外一种就是直接在制作的时候,与手机制成一体,这样所述的固定座13就是手机本体的一部分。所述的容置腔11至少一端设置有伸缩腔14,持握带13的末端部分则伸入到伸缩腔14中,持握带13至少一端设置在伸缩腔14中,容置腔11一端或者两端设置伸缩腔14结构,对应的持握带也同样设置在一端或者两端的伸缩腔中,也就是有伸缩腔则必然插入持握带。而采用一端设置伸缩腔14的结构时,持握带13没有伸缩腔14的一端,如图30和图31所示,则直接固定在容置腔11中。持握带13设置有容置腔盖板16并扣合在容置腔11上,实际上容置腔盖板16就是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使持握带13更加宽厚,从而提高使用舒适性,同时在不使用持握装置的时候,将容置腔11进行封闭保持手机外观平整美观。
由于使用人群中的手指粗细各不相同,因此要满足所有用户的使用需求,必然要求具备微调的功能。如图30、图31和图3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是控制按键24结构作为调整装置。其结构为所述的伸缩腔14侧壁上设置有控制按键24,该控制按键24底部将持握带13压紧在伸缩腔14中,所述的控制按键24旁设有卡扣,通过该卡扣与设置在伸缩腔14侧壁上的开口之间的配合,将控制按键24扣合在上述的开口中。如图34所示,这种结构类似与常见的塑胶产品中电池安装盒中盖板的结构,该控制按键24可以扣紧将持握带13锁定在某个位置,也可以打开缩回到伸缩腔14中。为了提高控制按键24与持握带13之间的摩擦力,所述的持握带13为普通带状结构,且至少一个表面是粗糙表面,该粗糙表面可以是带有突点或者凹坑,这种结构是最为普通的粗糙表面;另外也可以带有条纹、网格状纹路结构。同样在控制按键14下端面具有粗糙表面,该粗糙表面为带有突点或者凹坑、带有条纹、网格状纹路结构。其实无论哪种结构的粗糙表面都可以,只要满足提高摩擦力就可以。为了配合持握带的粗糙表面结构,自然控制按键也需要采用与持握带13配合的粗糙表面,以便进一步提高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保证持握带被固定的更加牢固。
如图28和图2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首先用手指抠开由持握带13本体构成的容置腔盖板16,同时打开控制按键24,然后将持握带13沿着伸缩腔14拉出,如图28所示,当拉到与手指自己手指粗细相仿的长度时,压人控制按键24将持握带13锁定在这个位置,这是持握带13就形成一个与自己手指相配合的指环,插入手指即可使用。如图30和图32所示,使用完毕后,安装相反的过程操作,即可将上述的持握带13缩回到伸缩腔14中。考虑上述的使用要求,因此持握带最好采用具有强度的材料制作,以保证持握带13具有足够的使用强度。本实用新型的持握带13在使用的时候,实际上构成一个与手机固定在一起的一个指环,因此只要插入一节手指,即可实现对手机的可靠持握。本实用新型即可提高对手机持握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节省出来两节手指参与到手机屏幕操作中,与现有的掌托使用手机的方式对比,至少可以延长五公分的操作范围。可以轻松实现对五寸甚至六寸屏幕的触屏手机的全屏操控。
如图32、图33、图35和图3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另外一种结构的持握带13和控制按键24构成的伸缩装置,如图35和图36所示,所述的持握带13上设置有U形切口,由该切口形成的舌状片25向上翘起。这种结构构成的舌状片25类似与齿条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的舌状片25还具有一定范围的弹性,这是与齿条结构的重要区别。所述的控制按键24设置在伸缩腔14侧壁按键固定孔中,并可在该按键固定孔中上下滑动。如图32所示,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控制按键24的下部并没有填充满伸缩腔14侧壁上的按键固定孔,该按键固定孔还剩余一部分用于与舌状片25配合锁定持握带。这种结构的持握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在使用的时候首先抠开容置腔盖板16,在按下控制按键24的同时将持握带13拉出,由图5中可以看出当控制按键24按下的时候,上述的控制按键24则将伸缩腔14侧壁上的按键固定孔完全填充满,使伸缩腔14变成一个光滑的表面,这是的舌状片25则不会起到卡扣的作用,当持握带13拉到适当长度的时候,放开控制按键24则舌状片进入到伸缩腔14侧壁按键固定孔中,将持握带13锁定。
如图30和图31所示,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度,容置腔盖板16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构成且与容置腔11开口相配合形状,将上述容置腔11开口封闭。这样不但可以显著降低手指持握时受到的压力,同时通过容置腔盖板16对容置腔11的封闭,避免上述的持握装置影响手机的外观。如图32和图33所示,另外考虑本实用新型中还有只设置一个伸缩腔14的结构,这时的持握带13的一端是固定在容置腔11内的,因此持握带13伸出后,由持握带13本体延展出来的容置腔盖板16,其位置会偏向一侧,从而影响手持的舒适度,故又采用了另外一种容置腔盖板16结构,即容置腔盖板16套装在持握带13上且其形状与容置腔11开口相配合,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可以在持握带13上滑动。这时的容置腔盖板16实际上就是一个套装在持握带13上的环状外套,但其外形要与容置腔11的开口形状相配合。通过其在持握带13上的滑动,可以调整到使用者感觉舒适的位置。
如图28和图29所示,设置容置腔盖板16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机外观的整体性,因此容置腔盖板16需要与容置腔11开口紧密配合,为了方便开启容置腔盖板16。所述的容置腔盖板16上设置有用于开启的凹坑或者突块。当然最好还是采用设置一个凹坑的结构,使用时通过指甲插入凹坑即可翘起容置腔盖板16。当然上述的凹坑也可以如图2所示设置在容置腔11开口旁。
如图30-图33所示,为了防止持握带13彻底从伸缩腔14中脱落,所述的伸缩腔14开口小于腔体内部尺寸,所述的持握带13末端设置有大于伸缩腔14开口的防脱头18。这样可以彻底避免持握带由伸缩腔14中脱落。
另外如图32和图3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持握带结构还有一些变形结构。将位于容置腔盖板16的两端的持握带13采用不同结构,即一端采用上述的带有粗糙表面的结构,这段结构的主要作用是调整手指粗细不同的人作为微调持握带长度使用。而另外一端则直接采用普通带状的结构,其末端同样设置防脱头18,这种结构没有微调的作用,因此这种带状结构部分仅仅作为适应最细手指人群使用。也就是如果使用者手指很细,则只要拉出普通带状结构即可构成满足其使用的指环,而对于手指较粗的人而言,则需要继续拉出另外一侧的带有粗糙表面持握带13,以便构成满足自己使用的指环。采用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其制作成本更加低廉。然后在持握带13上套装前面提到的环状结构容置腔盖板16。
通过对上述的关于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案的依次说明,可知上述的几种具体实施方式,不仅没有穷尽,而且就在本实用新型现有描述的基础上,几个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之间,都可以通过叠加和组合,发展出更多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故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持握装置由持握带和固定座组成,所述的持握带两端均与固定座连接,且所述的固定座上至少一端设置有伸缩腔,持握带则插入伸缩腔中并在其中滑动,所述的伸缩腔与持握带之间设置有长度调整装置,并通过上述的长度调整装置对持握带长度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座上设置有容置腔,该容置腔为形状与持握带相配合的上部开口腔体,该容置腔中放置上述的持握带,所述的伸缩腔位于容置腔侧方,持握带端部插入伸缩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持握带上设置有容置腔盖板,该容置腔盖板与容置腔开口形状相配合,该容置腔盖板与持握带是一体成型结构,即在持握带上延展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持握带上设置有容置腔盖板,所述的容置腔盖板与容置腔开口形状相配合,所述的容置腔盖板为套装在持握带上的外套,容置腔盖板上的通孔截面与持握带相配合,并可以在持握带上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持握带的表面设置规则突点或凹坑或孔构成持握带限位结构,所述突点为上表面上设置在持握带上由棘齿或持握带的两侧设置有锯齿状结构,凹坑则为设置在持握带上规则排列的坑或凹槽,孔则为设置在持握带上规则排列的通孔或者沉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持握带至少一端为链条状并插入伸缩腔中,所述的伸缩腔开口的一段形状与链条状持握带的截面相配合,上述的链条结构的持握带和伸缩腔开口构成长度调整装置,所述的持握带可以在上述的伸缩腔中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度调整装置为设置在伸缩腔中或者伸缩腔开口旁的的限位件与在伸缩腔中滑动的持握带组成,所述的限位件与持握带表面的突点或凹坑或孔的相互配合,将滑动的持握带进行锁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为设置在伸缩腔中或者伸缩腔开口旁位置的一体突出棘爪或是设置在伸缩腔中或者伸缩腔开口旁位置的一体凹坑或者孔,上述的限位件通过与持握带上的突点或者凹坑或者孔相互配合将滑动的持握带锁定,通过上述的棘爪与持握带上的规则突起或者凹坑或者孔的相互配合锁定在伸缩腔中滑动的持握带,或者通过上述的凹坑或者孔与持握带上的规则突起的相互配合锁定在伸缩腔中滑动的持握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度调整装置为设置在伸缩腔上的控制按键和在伸缩腔中滑动的持握带组成,所述的控制按键下端与持握带表面结构相互配合,控制按键为设置在伸缩腔上的可升降按键或者可开关的盖板,通过上述的控制键的升降或者开关,将所述的持握带压紧或者卡合将持握带锁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手机持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按键下部设有与持握带表面突起或凹坑或孔相配合的结构,控制按键的下部结构为与持握带表面突起相配合凹坑,或者控制键下部结构为与持握带表面突起相配合突起,或者与持握带表面凹坑或者孔相配合的突起,所述的控制按键安装在伸缩腔上部侧壁的按键固定孔中。
CN201420188354.9U 2014-04-18 2014-04-18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120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8354.9U CN203912006U (zh) 2014-04-18 2014-04-18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8354.9U CN203912006U (zh) 2014-04-18 2014-04-18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12006U true CN203912006U (zh) 2014-10-29

Family

ID=51786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8835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12006U (zh) 2014-04-18 2014-04-18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120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58160A1 (zh) * 2014-04-18 2015-10-22 杨宗谕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58160A1 (zh) * 2014-04-18 2015-10-22 杨宗谕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918854S1 (en) Television with rollable display
CN103501653A (zh) 行李箱及行李箱把手用挡件
CN203912006U (zh)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CN105025117A (zh) 一种手机持握装置
CN205958855U (zh) 虚拟现实眼镜
CN203912004U (zh) 一种具有链条状持握带的手机持握装置
CN207097701U (zh) 一种卡扣伸缩式底盒
USD567966S1 (en) Roof tile having simulated two-piece appearance
CA103391S (en) Pipe coupling
CN203912002U (zh) 一种通过按键调整长度的手机持握装置
CN103821020A (zh) 一种钉珠机的珠子输送通道
CN204512836U (zh) 一种便携式角度调节支架
CN203912033U (zh) 一种具有齿条状持握带的手机持握装置
CA107488S (en) Pipe coupling
CN203912005U (zh) 一种带有扣合伸缩带的手机持握装置
CN206808830U (zh) 一种佩戴方式多样的包包
CN203912028U (zh) 一种可以调整长度的手机持握装置
CN203912037U (zh) 一种具有多孔状持握带的手机持握装置
CN203912007U (zh) 一种折叠手机持握装置
CN202475521U (zh) 一种手机外壳
CA103392S (en) Elbow coupling
CN1417996A (zh) 移动信息终端设备及其装饰面板
USD513388S1 (en) Two interlocked bottles
CA107489S (en) Pipe coupling
CA103390S (en) Elbow coup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Termination date: 201804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