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06630U - 隔震器 - Google Patents

隔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06630U
CN203906630U CN201420341136.4U CN201420341136U CN203906630U CN 203906630 U CN203906630 U CN 203906630U CN 201420341136 U CN201420341136 U CN 201420341136U CN 203906630 U CN203906630 U CN 2039066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block
year seat
concave arc
isolator
slider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411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崇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3411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066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066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0663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隔震器,包括:呈间隔设置的第一载座及第二载座,于第一载座与第二载座的相向面相对应地分别凹设有呈凹弧面形态的滑动导槽;滑动盘以可滑动形态设于第一载座的滑动导槽且于朝向第二载座方向的侧面设有呈凹弧面形态的滑动凹槽;滑动体以可滑动形态设于该滑动盘与该第二载座之间。本实用新型在隔震器的第一载座与第二载座之间形成三个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的隔震减震手段,有效地以最精简的结构大幅提高隔震速度及减震效率,解决现有隔震器由于结构过于复杂或隔震减震效率不足的问题。

Description

隔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吸收或消除水平及垂直方向振动能量的隔震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结构简化且具备三个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的隔震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楼建筑、桥梁或精密机械设备等大型结构物体,通常会设置隔震器或减震器来吸收地震时产生的能量与震动。针对建筑物及机器设备的隔震及减震的需求,申请人陆续开发设计出如中国台湾公告第554124号「地震能量转换器」及中国台湾公告第585955号「建筑物的避震器构造」等专利文献所公开的隔震装置。现有隔震装置主要是由第一载座、第二载座及滑动块等构件组成,于第一载座顶面及第二载座底面相对应地设有呈凹弧形曲面状的滑动槽,滑动块以弧形曲面接触方式设置于两滑动槽之间,利用滑动块与上、下凹弧形滑动槽形成可以自动回归原位的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设计,在发生地震或受到振动时,能够产生相对应的水平及垂直移动而隔绝震动的传递及吸收震动能量,借以产生隔震及减震的效能。
现有的隔震装置虽然已经能够利用设置在第一载座与滑动块之间及滑动块与第二载座之间的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产生全方位的隔震及减震效能。但现有的隔震装置仅以两个凹弧形滑动机制产生隔震及消能作用,能够提供的隔震速度及减震效率均受到局限,对于要求大规模且快速隔震减震条件的隔震设备,往往只能以增加隔震装置的数量或加大隔震装置的规格尺寸等方式来因应,产生隔震设备的结构复杂化、设备成本增加及安装匹配困难度高等诸多问题,实有加以研究改进的必要。
为解决现有滑动式隔震装置的隔震减震的速度及效率不足的问题及限制,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化且具备三个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的隔震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化且具备三个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的隔震器,其是在第一载座与滑动体之间设有一个滑动盘,有效地以最为精简的结构设计,在隔震器的第一载座与第二载座之间形成三个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的隔震减震手段,能够大幅提高隔震速度及减震效率,有效解决现有隔震装置所存在的不足及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隔震器,包括:一第一载座及一第二载座,该第一载座与该第二载座以相对应方式间隔设置,并于相向面相对应地分别凹设有一呈凹弧面形状的滑动导槽;一滑动盘,其设有一弧凸盘面,该弧凸盘面以能滑动地抵靠接触于该第一载座的滑动导槽,且该滑动盘于朝向该第二载座方向的侧面设有一呈凹弧面形状的滑动凹槽;以及一滑动体,其以能滑动地设于该滑动盘与该第二载座之间,该滑动体的两个端面均设为一弧凸面且分别匹配抵靠接触于该滑动盘的滑动凹槽及该第二载座的滑动导槽。
所述的隔震器,其中所述滑动盘于所述滑动凹槽的边缘设置一呈围框形状的限止凸缘。
所述的隔震器,其中于所述第一载座和所述滑动体之间、所述滑动盘和所述滑动体之间,以及所述滑动体和所述第二载座之间的其中一个以上的接触面设有一阻尼层。
所述的隔震器,其中所述滑动体包括一第一滑块及一第二滑块,于该第一滑块及该第二滑块之间设有一万向铰接结构。
所述的隔震器,其中所述万向铰接结构包含于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的相向面分别形成的一凹弧槽及一匹配抵靠于该凹弧槽的凸部。
所述的隔震器,其中所述万向铰接结构包含于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块的相向面分别形成的一凹弧槽及一匹配抵靠于该凹弧槽的凸部。
所述的隔震器,其中所述万向铰接结构包含于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的相向面各形成的一凹弧槽及一匹配抵靠设置于两该凹弧槽之间的承接块;所述承接块为圆球状或扁球形。
所述的隔震器,其中所述第一载座与所述第二载座可以上下对换。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获得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实用新型于滑动体与第一载座之间设有一个滑动盘,在第一载座与第二载座之间形成三个凹弧形滑动机制,相较于现有仅具有两个滑动机制的隔震器,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隔震器的隔震减震速度及效率。
2.本实用新型采取于滑动体与第一载座之间设置滑动盘的方式,有效地以最为精简的结构设计,在第一载座与第二载座之间形成三个滑动机制的隔震减震手段,能够简化隔震器的组成结构及降低设备成本。
3.本实用新型的滑动体的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是以万向铰接结构相连结,能够调整改变第一载座与第二载座(建筑物)的相对装设位置及角度,提高隔震器安装使用的灵活性及应变能力。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剖面动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10  第一载座  11滑 动导槽
20  第二载座  21 滑动导槽
30  滑动盘    31 弧凸盘面
32  滑动凹槽  33 限止凸缘
40  滑动体    401、402 弧凸面
41  第一滑块  411 凹弧槽
412 凸部      42 第二滑块
421 凸部      422 凹弧槽
43、44承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以安装运用于建筑物、桥梁、仪器设备、晶圆制程设备的底部或建筑物结构体之间的隔震器,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运用的范畴,本实用新型不作特定的限制,请参阅各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震器设有一可安装于地面、楼板或建筑基础上的第一载座10、一位于该第一载座10上方且与该第一载座10呈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载座20、一以可滑动形态设于该第一载座10的滑动盘30,以及一以可滑动形态设于该滑动盘30与该第二载座20之间的滑动体40。其中,该第一载座10与该第二载座20的设置位置可以上下对换。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隔震器的第一优选实施例如图1及图2所示,前述的第一载座10及前述的第二载座20于相向面相对应地分别凹设有一呈凹弧面形态的滑动导槽11、21;前述的滑动盘30为配合该第一载座10的滑动导槽11且规格尺寸小于该滑动导槽11的圆形凹弧状盘体构造,该滑动盘30设有一与该滑动导槽11相匹配且以可滑动形态贴靠接触的弧凸盘面31,及一朝向该第二载座20方向且呈凹弧面形态的滑动凹槽32,并于该滑动凹槽32的边缘设置一呈围框形态的限止凸缘33;前述的滑动体40设为圆柱状的块体形态,并于朝向该滑动盘30的滑动凹槽32及该第二载座20的滑动导槽21的两个端面,分别形成一能够与该滑动凹槽32及该滑动导槽21相匹配且以可滑动形态贴靠接触的弧凸面401、402。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在隔震器未受到地震或振动作用的平时状态,利用该滑动体40及该滑动盘30的连结支撑作用,可以让隔震器具有稳固可靠的承载支撑效能。当发生地震或受到振动作用时,如图3所示,隔震器的该第一载座10与该第二载座20会产生相对位移,利用设于该第一载座10与该滑动盘30之间、该滑动盘30与该滑动体40之间及该滑动体40与该第二载座20之间的三个凹弧形滑动机制,能够有效地以错位及抬高的方式产生减小位移及吸收隔绝振动能量的减震吸震效能,并且在地震或振动等外力作用结束后,利用各个凹弧形滑动机制的复位构造设计,能够让该第一载座10与该第二载座20自动地回归到初始的设置位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于该第一载座10、该第二载座20、该滑动盘30及该滑动体40之间的其中一个以上的接触面设有一阻尼层(附图未绘出),该阻尼层可以由铁氟龙材料(Teflon materials)、弹性橡胶、粘性弹性材料(Viscoelastic materials)、摩擦性材料层(Frictional materials)或阻尼系数(Damping coefficient)优选的材料所构成,只要能够产生吸收隔绝震动能量的效能即可。再者,该阻尼层的材料特性可随距离该第一载座10、该第二载座20、该滑动盘30或该滑动体40的中心位置而改变。
请参阅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其与前述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差异部分在于该滑动体40的结构设计,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滑动体40包括一与该滑动盘30抵靠接触的第一滑块41及一与该第二载座20抵靠接触的第二滑块42,并于该第一滑块41及该第二滑块42之间设有一万向铰接结构,该万向铰接结构为该第一滑块41于朝向该第二滑块42的端面凹设一概呈半球凹状的凹弧槽411,该第二滑块42于朝向该第一滑块41的端面形成一呈凸出形态且匹配抵靠于该凹弧槽411的凸部421,利用设于该第一滑块41与该第二滑块42之间的万向铰接结构,能够灵活地调整改变该第一载座10及该第二载座20与地面基础及建筑物的相对安装位置及角度。
请参阅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前述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差异部分在于该滑动体40的万向铰接结构,该万向铰接结构为该第一滑块41于朝向该第二滑块42的端面形成一呈凸出形态的凸部412,该第二滑块42于朝向该第一滑块41的端面形成一概呈半球凹状且匹配抵靠于该凸部412的凹弧槽422。
请参阅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四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前述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差异部分在于该滑动体40的万向铰接结构,该万向铰接结构为该第一滑块41于朝向该第二滑块42的端面凹设一概呈半球凹状的凹弧槽411,该第二滑块42于朝向该第一滑块41的端面凹设一概呈半球凹状的凹弧槽422,并设有一概呈圆球状的承接块43匹配抵靠设置于该第一滑块41及该第二滑块42的凹弧槽411、422之间,形成能够灵活地调整改变该第一载座10及该第二载座20与地面基础及建筑物的相对安装位置及角度的万向铰接结构。
请参阅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五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前述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差异部分在于该凹弧槽411、422及该承接块44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的承接块43设为扁球形(即等同于围棋棋子的形状),该凹弧槽411、422设为形状与该承接块43相匹配的弧凹形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而进行的修改或等效改变,都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器包括:
一第一载座及一第二载座,所述第一载座与所述第二载座以相对应方式间隔设置,并于相向面相对应地分别凹设有一呈凹弧面形状的滑动导槽;
一滑动盘,其设有一弧凸盘面,所述弧凸盘面以能滑动地抵靠接触于所述第一载座的滑动导槽,且所述滑动盘于朝向所述第二载座方向的侧面设有一呈凹弧面形状的滑动凹槽;以及
一滑动体,其以能滑动地设于所述滑动盘与所述第二载座之间,所述滑动体的两个端面均设为一弧凸面,且两所述弧凸面对应匹配抵靠接触于所述滑动盘的滑动凹槽及所述第二载座的滑动导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盘于所述滑动凹槽的边缘设置一呈围框形状的限止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载座和所述滑动盘之间、所述滑动盘和所述滑动体之间,以及所述滑动体和所述第二载座之间的其中一个以上的接触面设有一阻尼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载座和所述滑动盘之间、所述滑动盘和所述滑动体之间,所述滑动体和所述第二载座之间的其中一个以上的接触面设有一阻尼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体包括一第一滑块及一第二滑块,于所述第一滑块及所述第二滑块之间设有一万向铰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铰接结构包含于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的相向面对应形成的一凹弧槽及一匹配抵靠于所述凹弧槽的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铰接结构包含于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块的相向面对应形成的一凹弧槽及一匹配抵靠于所述凹弧槽的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铰接结构包含于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的相向面各形成的一凹弧槽及一承接块匹配抵靠设置于两所述凹弧槽之间的承接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块为圆球状或扁球形。
CN201420341136.4U 2014-06-24 2014-06-24 隔震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066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41136.4U CN203906630U (zh) 2014-06-24 2014-06-24 隔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41136.4U CN203906630U (zh) 2014-06-24 2014-06-24 隔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06630U true CN203906630U (zh) 2014-10-29

Family

ID=51780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4113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06630U (zh) 2014-06-24 2014-06-24 隔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066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6052A (zh) * 2014-06-24 2016-01-27 蔡崇兴 隔震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6052A (zh) * 2014-06-24 2016-01-27 蔡崇兴 隔震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95168B (zh) 夹层橡胶-高阻尼碟形弹簧复合三维隔震支座
TWI306137B (zh)
US9175468B1 (en) Shock suppressor
CN103850358A (zh) 一种三维隔震装置
CN201317985Y (zh) 双层滚轴碟簧隔震支座
CN204962179U (zh) 一种机械设备用的减震垫脚
CN104595416B (zh) 一种分离式阻尼耗能三维隔震支座
CN104455189A (zh)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CN207376445U (zh) 一种减震阻尼盆式橡胶支座
CN104358822B (zh) 双向导轨碟簧三向隔震台座
CN104481046B (zh) 一种斜向滑动阻尼耗能三维隔震支座
CN103469919B (zh) 一种双向滚动摆隔震支座
CN106759927A (zh) 一种串联型叠层橡胶‑弹簧三维复合隔震支座
CN107190638A (zh) 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三维隔振支座
CN103946468A (zh) 由浸入在可变低密度材料内的耐压缩球体制成的地震消散模块
CN110965460B (zh) 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
CN106522634A (zh) 一种低刚度多维隔震装置
CN204530453U (zh) 用于桥梁施工的隔震减震装置
CN106968499A (zh) 一种附带竖向减震功能的水平向负刚度装置
CN203906630U (zh) 隔震器
CN101701473A (zh) 自适应双球面弹簧钢板隔震支座
CN203905194U (zh) 一种球面调谐质量阻尼器减振控制装置
CN104594504A (zh) 一种多维减震支座
CN201395764Y (zh) 万向球型铸件减隔震支座
CN104018594A (zh) 一种球面调谐质量阻尼器减振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