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59566U - 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 Google Patents

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59566U
CN203859566U CN201420276128.6U CN201420276128U CN203859566U CN 203859566 U CN203859566 U CN 203859566U CN 201420276128 U CN201420276128 U CN 201420276128U CN 203859566 U CN203859566 U CN 203859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harging
electrode
spring leaf
mobile 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7612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扬
王震虎
陈帮军
翟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filed Critical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142027612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59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59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5956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包括手机外壳和充电宝,充电宝包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锂电池,手机外壳的外表面贴合在充电宝的壳体表面,吸附铁片被铷磁铁的磁力吸引,克服弹簧片电极的弹力,两个镀金电极触点凸出通孔分别对应与正极板和负极板接触。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以给各种型号的手机充电,采用无线接触充电简单可靠,对手机改装简单易行。几乎继承了非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的所有优势,但是电能传输效率能达到100%,成本降低很多,非常易于推广。

Description

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车载手机支架,大多都不提供电源。手机如果在行车时处于导航模式长时间使用很快就会导致手机电量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也有一些厂家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简单的一种就是在支架下方附带有一个充电电源线,当将手机固定在支架上后再将充电线插入手机。这种方法充电可靠,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略显不便。
另一种解决方案就是,使用目前前沿的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
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安全:无通电接点设计,可以避免触电的危险。
2、耐用:电力传送元件无外露,因此不会被空气中的水份、氧气等侵蚀;无接点的存在,也因此不会有在连接与分离时的机械磨损及跳火等做成的损耗。
在使医疗植入装置较为安全:在植入嵌入式医疗装置上,可以在不损害身体组织的情况下对植入在人体内的医疗装置进行充电而不需要有电线穿过皮肤及其他自体组织,免去感染的风险。
3、方便:充电时无需以电线连接,只要放到充电器附近即可。技术上,一个充电器可以对多个用电装置进行进电,在有多个用电装置的情况下可以省去多个充电器、不用占用多个电源插座、没有多条电线互相缠绕的麻烦。
当然,无线充电技术也具有以下缺点:
1、效率低:能量存送效率不及真实接触。
2、充电速度慢:由于效率低,在同样的输入功率下,充电速度较慢。
3、成本高:在充电器需要有推动无线线圈的电子线路,而在用电装置需要有电力换换的电子装置,两者也需要有无线线圈,因此成本比直接接触为高。
不能在移动时充电:这个问题只在移动装置上发生,例如电须刨在充电时就不能移离充电器,若电须刨内的电池刚完全用尽,这时电须刨就不能使用,反而传统以电线连接的设计反而可以以电线连接上充电器的情况下继续使用。
4、兼容性低:不同品牌的无线充电装置因为无统一标准,因此不能通换使用。目前,业界有PMA.WPC.A4WP三大联盟,各自执行不同的标准,拥有会员数最多的WPC执行的QI标准目前已经全球拥有了众多的产品追随,希望能达至标准统一。
对于大城市中生活的居民,生活节奏较快,而且几乎每个人都要使用至少一台手机设备。但是智能机已经大面积普及,电池的待机及续航时间很短,电量下降很快,需要一天至少一次充电。而且这方面的瓶颈在近5-10年内是无法解决的。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的目的是使用手机,对手机的频繁充电变成了一项额外的负担,而且偶尔忘记充满电的话会情况比较麻烦。市场现有的充电宝设备种类繁多,但充电和使用方式都是大同小异,必须要与手机充电线配合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通过磁力吸附手机并同时通过触点给手机提供电能的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包括手机外壳和充电宝,充电宝包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锂电池,所述壳体前侧面沿宽度方向开设有两条长孔,壳体在两条长孔内分别设有两块长条状的铷磁铁,壳体内设有与锂电池连接的接线板,两块铷磁铁外表面分别设有由铜片制成的正极板和负极板,正极板位于负极板上方,正极板和负极板分别穿过长孔与接线板连接;壳体上在长孔所在的表面设有橡胶防滑垫;
手机外壳上设有USB转接头、软导线和两个磁力吸附式触结构,每个磁力吸附触点结构均包括通孔、弹簧片电极和吸附铁片,通孔开设在手机外壳上,弹簧片电极通过定位柱固定在手机外壳上,弹簧片电极外表面冲压有与通孔位置对应的镀金电极触点,吸附铁片粘接在弹簧片电极内表面,两个弹簧片电极分别通过软导线与USB转接头连接,上部的弹簧片电极为正电极,下部的弹簧片电极为负电极,下部的弹簧片电极连接的软导线上正向串联有一个二极管,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镀金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
手机外壳的外表面贴合在充电宝的壳体表面,吸附铁片被铷磁铁的磁力吸引,克服弹簧片电极的弹力,两个镀金电极触点凸出通孔分别对应与正极板和负极板接触。
所述手机外壳内壁设有两根平行的定位铁片,每根定位铁片分别对应位于通孔的一侧,两根定位铁片分别被两块铷磁铁对应吸附,两根定位铁片之间的距离等于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距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充电宝和手机外壳两个部件构成。手机外壳的外形尺寸根据手机会有所不同。手机外壳是在手机上扩展加装的一种有充电转接功能的结构,通过该手机外壳形成通用的充电接口。手机外壳上加装的USB转接头连接到手机的USB充电接口。USB转接头后端连接两根软导线引出到两个弹簧片电极,在两个弹簧片电极上均设置有镀金电极触点。上部的一个弹簧片电极为正电极,下部的一个弹簧片电极为负电极,并且在与负电极连接的软导线上正向串联一个二极管。在和两个电极同一水平位置手机外壳的内壁,还设置有两个窄长的定位铁片,这样方便定位,可以很快捷地找到充电接触点。
二极管为一个承载2A/0.5V的功率二极管,方向由弹簧片电极(负电极)到USB转接头负极。
正极板和负极板的表面比充电宝的上表面平面略低,即正极板和负极板比上表面略微凹陷。
充电宝上在具有正极板和负极板一侧的表面为有加硬镀层的光滑表面,其它表面均为磨砂粗糙表面。
充电宝上还设置有一个状态指示灯,状态指示灯有两种颜色,充满电时为绿色,有手机充电时为红色,且同时充电手机越多亮度越亮。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以给各种型号的手机充电,采用无线接触充电简单可靠,对手机改装简单易行。几乎继承了非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的所有优势,但是电能传输效率能达到100%,成本降低很多,非常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充电宝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机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手机外壳在弹簧片电极与吸附铁片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包括手机外壳1和充电宝17,充电宝17包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2和设在壳体2内的锂电池3,壳体2前侧面沿宽度方向开设有两条长孔,壳体2在两条长孔内分别设有两块长条状的铷磁铁4,壳体2内设有与锂电池3连接的接线板5,两块铷磁铁4外表面分别设有由铜片制成的正极板6和负极板7,正极板6位于负极板7上方,正极板6和负极板7分别穿过长孔与接线板5连接,壳体2上在长孔所在的表面设有橡胶防滑垫18,橡胶防滑垫18与手机外壳1接触时进一步提高接触的稳定性。
手机外壳1上设有USB转接头8、软导线9和两个磁力吸附式触结构,每个磁力吸附触点结构均包括通孔10、弹簧片电极11和吸附铁片12,通孔10开设在手机外壳1上,弹簧片电极11通过定位柱16固定在手机外壳1上,弹簧片电极11外表面冲压有与通孔10位置对应的镀金电极触点13,吸附铁片12粘接在弹簧片电极11内表面,两个弹簧片电极11分别通过软导线9与USB转接头8连接,上部的弹簧片电极11为正电极,下部的弹簧片电极11为负电极,下部的弹簧片电极11连接的软导线9上正向串联有一个二极管14,正极板6和负极板7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镀金电极触点13之间的距离。
手机外壳1的外表面贴合在充电宝17的壳体2表面,吸附铁片12被铷磁铁4的磁力吸引,克服弹簧片电极11的弹力,两个镀金电极触点13凸出通孔10分别对应与正极板6和负极板7接触。当取下手机外壳1后,弹簧片电极11的弹力将镀金电极触点13缩回到手机外壳1内,这样可以保护镀金电极触点不受磨损。
手机外壳1内壁设有两根平行的定位铁片15,每根定位铁片15分别对应位于通孔10的一侧,两根定位铁片15分别被两块铷磁铁4对应吸附,两根定位铁片15之间的距离等于正极板6和负极板7之间的距离。
手机外壳1的外形尺寸根据手机会有所不同。手机外壳1是在手机上扩展加装的一种有充电转接功能的结构,通过该手机外壳1形成通用的充电接口。手机外壳1上加装的USB转接头8连接到手机的USB充电接口。USB转接头8后端连接两根软导线9引出到两个弹簧片电极11,在两个弹簧片电极11上均设置有镀金电极触点13。上部的一个弹簧片电极11为正电极,下部的一个弹簧片电极11为负电极,并且在与负电极连接的软导线9上正向串联一个二极管14。在和两个电极同一水平位置手机外壳1的内壁,还设置有两个窄长的定位铁片15,这样方便定位,可以很快捷地找到充电接触点。
USB转接头8为MicroUSB类型的,外端是插口,内端为插头,之间通过软排线连接的接插件。
二极管14为一个承载2A/0.5V的功率二极管14,方向由弹簧片电极11(负电极)到USB转接头8的负极。
正极板6和负极板7的表面比充电宝17的上表面平面略低,即正极板6和负极板7比上表面略微凹陷。
充电宝17上在具有正极板6和负极板7一侧的表面为有加硬镀层的光滑表面,其它表面均为磨砂粗糙表面。
充电宝17上还设置有一个状态指示灯,状态指示灯有两种颜色,充满电时为绿色,有手机充电时为红色,且同时充电手机越多亮度越亮。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包括手机外壳和充电宝,充电宝包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前侧面沿宽度方向开设有两条长孔,壳体在两条长孔内分别设有两块长条状的铷磁铁,壳体内设有与锂电池连接的接线板,两块铷磁铁外表面分别设有由铜片制成的正极板和负极板,正极板位于负极板上方,正极板和负极板分别穿过长孔与接线板连接;壳体上在长孔所在的表面设有橡胶防滑垫;
手机外壳上设有USB转接头、软导线和两个磁力吸附式触结构,每个磁力吸附触点结构均包括通孔、弹簧片电极和吸附铁片,通孔开设在手机外壳上,弹簧片电极通过定位柱固定在手机外壳上,弹簧片电极外表面冲压有与通孔位置对应的镀金电极触点,吸附铁片粘接在弹簧片电极内表面,两个弹簧片电极分别通过软导线与USB转接头连接,上部的弹簧片电极为正电极,下部的弹簧片电极为负电极,下部的弹簧片电极连接的软导线上正向串联有一个二极管,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镀金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
手机外壳的外表面贴合在充电宝的壳体表面,吸附铁片被铷磁铁的磁力吸引,克服弹簧片电极的弹力,两个镀金电极触点凸出通孔分别对应与正极板和负极板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外壳内壁设有两根平行的定位铁片,每根定位铁片分别对应位于通孔的一侧,两根定位铁片分别被两块铷磁铁对应吸附,两根定位铁片之间的距离等于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距离。
CN201420276128.6U 2014-05-28 2014-05-28 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59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76128.6U CN203859566U (zh) 2014-05-28 2014-05-28 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76128.6U CN203859566U (zh) 2014-05-28 2014-05-28 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59566U true CN203859566U (zh) 2014-10-01

Family

ID=51609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76128.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59566U (zh) 2014-05-28 2014-05-28 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59566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6510A (zh) * 2016-05-21 2016-08-10 湖南融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充电宝
CN105959437A (zh) * 2016-07-08 2016-09-21 李晓刚 磁吸手机壳、磁吸手机背夹电池及磁吸手机充电装置
CN106026227A (zh) * 2016-05-21 2016-10-12 湖南融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带手机壳的充电宝
CN106059111A (zh) * 2016-07-29 2016-10-26 陈显友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WO2016169460A1 (zh) * 2015-04-21 2016-10-27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充电宝及组合式终端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9460A1 (zh) * 2015-04-21 2016-10-27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充电宝及组合式终端设备
US10177800B2 (en) 2015-04-21 2019-01-08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Mobile power bank and combined terminal device
CN105846510A (zh) * 2016-05-21 2016-08-10 湖南融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充电宝
CN106026227A (zh) * 2016-05-21 2016-10-12 湖南融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带手机壳的充电宝
CN105959437A (zh) * 2016-07-08 2016-09-21 李晓刚 磁吸手机壳、磁吸手机背夹电池及磁吸手机充电装置
CN106059111A (zh) * 2016-07-29 2016-10-26 陈显友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11534U (zh) 接触式手机无线充电装置
CN203859566U (zh) 手机与充电宝之间接触式无线充电结构
CN208892173U (zh) 一种智能保温杯
CN202260581U (zh) 一种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装置
CN203911533U (zh) 山地车用车载手机供电装置
CN104124719A (zh) 磁力吸附式的移动设备充电装置
CN206585145U (zh) 一种强磁吸式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03968173U (zh) 接触式无线充电手机外壳
CN204012774U (zh) 触点吸附式车载手机充电装置
CN203859567U (zh) 车载手机磁力吸附式充电装置
CN210668916U (zh) 一种弹针式快充数据线
CN201584614U (zh) 一种设置有usb接口的插座
CN203859568U (zh) 车载手机充电装置的吸附式充电结构
US20130043830A1 (en) Mouse Charging System
CN210404781U (zh) 一种新型带移动电源功能的车载充电器
CN203193347U (zh) 无线充电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06648170B (zh) 无线充电鼠标
CN205195323U (zh) 一种用于手机充电的结构
CN204858212U (zh) 多功能便携式插座
CN204538774U (zh) 多接口移动电源
CN216489791U (zh) 游戏鼠标充电底座
CN202637419U (zh) 一种感应按摩棒
CN210430188U (zh) 一种防短路磁吸充电装置
CN210246734U (zh) 一种可避免电池反装的电池仓结构
CN212209917U (zh) 家用扩展插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Termination date: 201505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