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55992U - 新型基础加固构造 - Google Patents

新型基础加固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55992U
CN203855992U CN201420253931.8U CN201420253931U CN203855992U CN 203855992 U CN203855992 U CN 203855992U CN 201420253931 U CN201420253931 U CN 201420253931U CN 203855992 U CN203855992 U CN 203855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reinforcing bar
foundation
bar
encirc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5393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凯宁
林光华
邓宇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extile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extile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extile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extile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42025393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55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55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5599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新型基础加固方法及其构造,属建筑加固技术领域。该基础加固构造,包括原有基础和围套,在所述基础外角处与围套之间的接触处分别布设若干植筋作为基础和围套之间的连接件。添置第六钢筋成为平衡力S,充分发挥了围套的空间作用,同时,正因该第六钢筋的存在,又恰能作为支点发挥了围套内第三钢筋的抗弯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原有基础与围套之间的可靠加固,技术措施简单、巧妙,效果力显,可谓“四两拨千斤”,可废除本领域传统加固方案中的电焊作业,省却使用第一钢筋,因此施工工作量大大减少。

Description

新型基础加固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进行底面积增大,具体涉及围套加固实现方法及其构造。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底面积增大时都采用围套加固方式,即在基础外加设围套结构,使底部基础变大。 
如图1、图2所示,传统方法为了加固原有基础与外部围套之间的共同作用,需要在浇筑混凝土围套前通过焊接加长底部原有基础7内的钢筋71,使之延长获得第一钢筋1。为此,工人需要分别在围套四周底部由外至内凿开通孔并焊接延长埋藏于原来基础7内的各条钢筋71,从而在整个围套四周底部密密麻麻得都要通过凿开单面焊加长钢筋,以使外加的围套8与原来基础7之间的连结。 
由于作业环境是在地底下完成,施工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差,施工质量很难保证,潮湿环境下电焊作业是不安全的。为了弥补局限,现有技术往往只能再另外考虑添加辅助措施用来弥补从基础加长焊接方案的不足,例如: 
1)考虑添加第二钢筋2,呈辐射状布置,位于混凝土体围套板厚的上层:用于增强围套整体性,一般采用φ12~16,显然直径偏大。 
2)考虑添加第三钢筋3,呈辐射状布置,位于混凝土体围套板厚的下层:可以抗弯,但最大弯矩在柱体边,构造配筋φ12200太小不起作用,故也只能增强围套的整体性。 
3)考虑在柱体9径向添加若干第四钢筋4:为一种使基底反力可靠传至钢筋混凝土柱而设置的构造措施。 
4)在垂直于基础俯视面添加若干第五植筋5以形成间距300~400梅花形布置:加强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力。 
以上采用加长的第一钢筋1与原基础内钢筋71电焊连接,同时辅加各种改善措施,施工工作量浩大(尤其在基础底部四周完成焊接第一钢筋1),该传统的围套加固法方案局限颇多,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一种新型基础加固构造设计,本实用新型方法放弃原来仅仅从底部四周伸长钢筋放大整体底部的思路,而是想到利用空间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外套与原有基础之间的连接和整体工作,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该实用新型是最本领域传统方法的突破。 
本实用新型给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基础加固构造,包括原有基础和围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础外角处与围套之间的接触处分别布设若干植筋6作为基础和围套之间的连接件。 
进一步优化,所述围套在浇筑前布设呈辐射状布置的第三钢筋3,围套浇筑成型后第三钢筋3作为围套的一部分,两者结合为一体,其中第三钢筋3作为抗弯构件的配筋,所述植筋6位于第三钢筋3的中间区域,植筋6的存在为第三钢筋3抗弯构件提供了支点,增强了整体围套的抗弯能力。 
一种基础加固方法,在原有基础外围通过浇注形成围套,方法原理为:在所述原有基础的四周外角与围套之间应用植筋技术将两者连接,如此实现对原有基础加固。 
进一步优化,在浇注围套前,在原有基础呈辐射状布设第三钢筋3作为抗弯构件,如此,所述第六植筋6为围套内的第三钢筋形成节点,作为第三钢筋的新增支点。 
上述基础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实施: 
一、在原有基础外围构建围套钢筋结构,该结构是由第二钢筋2、第三钢筋3组成的上下两层钢筋层,都呈辐射状布局,用于增强围套整体性,同时下层的第三钢筋还起到抗弯作用。此步骤沿用了围套加固技术领域传统技术。 
二、在原有基础四周外角上依次间隔打孔。 
三、孔内插入第六植筋6,并加锚固胶将第六植筋6的植入端固定于基础外角内; 
四、通过浇注方式浇入,将第二钢筋2、第三钢筋3一并形成混凝土围套,同时所述第六植筋的另一端植入混凝土围套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在原有基础与围套之间添置第六钢筋6成为平衡力S,充分发挥了围套8的空间作用,同时,正因该第六钢筋6的存在,又恰能作为支点发挥了围套内第三钢筋的抗弯作用。以上两者其一已足以根本上解决原有基础与围套之间的可靠加固,技术措施简单、巧妙,效果力显,可谓“四两拨千斤”,可废除本领域传统加固方案中的电焊作业,省却使用第一钢筋,也省略了大量的辅助性钢筋,因此施工工作量大大减少,耗材少。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实现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底面积增大时围套加固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现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底面积增大时围套加固构造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标记说明:第一钢筋1,第二钢筋2,第三钢筋3,第四钢筋4,第五植筋5,第六钢筋6,原有基础7,原有基础内的原有钢筋71,围套8,钢筋混凝土围套板厚81,柱体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3、图4所示,该基础加固设计,其结构表征为: 
一种新型基础加固构造,包括原有基础和围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础外角处与围套之间的接触处分别布设若干植筋6作为基础和围套之间的连接件。 
进一步优化,所述围套在浇筑前布设呈辐射状布置的第三钢筋3,围套浇筑成型后第三钢筋3作为围套的一部分,两者结合为一体,其中第三钢筋3作为抗弯构件,所述植筋6位于第三钢筋3的中间区域,植筋6的存在为第三钢筋3抗弯构件提供了支点,增强了整体围套的抗弯能力。 
实施例1 
在原有基础的四周外角处间隔布置有若干植筋6,植筋6一端固定于原有基础外角,另一端随施工浇筑固定于围套内,用于固定连接原有基础与围套,同时为第三钢筋3增加一个支点。如此,本实用新型仅应用植筋技术(为本领域成熟的常规技术)即可高效、可靠实现原有基础与现浇混凝土围套之间的连接。通过布设植筋6为受力体系增加了一个平衡拉力S,充分发挥了8围套空间作用,立显“四两拨千斤”效果。由于第三钢筋3“意外”获得了一个支点,形成两个力,发挥第三钢筋3的抗弯作用。 
受力分析和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用机理: 
1、本实用新型构造设计,一方面体现出了对钢筋混凝土围套空间作用的利用。 
一般围套角度较大,α≥40°,故空间作用很大,能以其斜向压力Nc的垂直分力,平衡增加面积部分的地基反力Q KN/m=q KN/m2x b m(见图3所示)。另一个平衡拉力S,即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技术措施,由第六植筋6承担(见图3所示)。 
通常qk=100KPa 
q=1.25(100KPa-20×2m)=75KN/m2
设b=0.5m,Q=7.5x0.5=37.5KN/m 
按三角形力平衡图得:Nc=61KN/m(足够) 
S=57KN/m, As 0 = 57 × 10 3 300 = 190 m m 2 / m (计算需要) 
实用Φ10200-393>190(足够) 
2、本实用新型构造设计,第二方面体现出了钢筋混凝土围套板厚抗弯作用的利用 
有了第六植筋6作为拉力支点围套板厚的抗弯作用就能充分发挥了。 
同上例:
实用构造Φ12200-565>213(足够) 
支点拉力: 
S 1 = M 2 b = 9.38 KN . m 2 × 0.5 m = 9.38 KN
As 1 = 9.38 × 10 3 300 = 31 m m 2 / m (第六钢筋6作为支点计算需要) 
实用Φ10200-393》31(远远足够) 
3、本实用新型构造设计,第三方面体现出了上述共同作用 
根据上述计算围套的空间作用和围套板厚的抗弯作用都是有效的,传统方法采用伸长第一钢筋1及其焊接可予废除。实际受力情况是空间作用和抗弯作用两者共同作用。 
假定地基反力提高1倍,q=150KN/m2(设计值)。 
两者各自承受q=75KN/m2
则:As=As0+As1=190+31=221mm2/m(空间作用和作为支点计算共需要) 
实用Φ10200-393>221仍足足有余,故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靠,推广应用价值大。 
相比于现有技术加固方法方案,如图1、图2所示,其加固思路是从加大基础面积,采用放大、伸长底部的钢筋1措施,方法思路简单,加固效果有限,斜向压力Nc、垂直于地面的地基反力Q,该两个力无法形成平衡,不能利用空间作用。该传统方法,施工作业工程浩大,即使辅助其他措施也未能本质上解决问题。 

Claims (2)

1.一种新型基础加固构造,包括原有基础和围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础外角处与围套之间的接触处分别布设若干植筋(6)作为基础和围套之间的连接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基础加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套在浇筑前布设呈辐射状布置的第三钢筋(3),围套浇筑成型后第三钢筋(3)作为围套的一部分,两者结合为一体,其中第三钢筋(3)作为抗弯构件,所述植筋(6)位于第三钢筋(3)的中间区域,植筋(6)的存在为第三钢筋(3)抗弯构件提供了支点,增强了整体围套的抗弯能力。 
CN201420253931.8U 2014-05-16 2014-05-16 新型基础加固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55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53931.8U CN203855992U (zh) 2014-05-16 2014-05-16 新型基础加固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53931.8U CN203855992U (zh) 2014-05-16 2014-05-16 新型基础加固构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55992U true CN203855992U (zh) 2014-10-01

Family

ID=51605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53931.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55992U (zh) 2014-05-16 2014-05-16 新型基础加固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5599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5433A (zh) * 2014-05-16 2014-08-27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型基础加固方法及其构造
CN107938730A (zh) * 2017-11-10 2018-04-20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地基的加固方法
CN108411931A (zh) * 2018-04-02 2018-08-17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基础的加固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5433A (zh) * 2014-05-16 2014-08-27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型基础加固方法及其构造
CN104005433B (zh) * 2014-05-16 2016-05-11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 基础加固方法及其构造
CN107938730A (zh) * 2017-11-10 2018-04-20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地基的加固方法
CN108411931A (zh) * 2018-04-02 2018-08-17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基础的加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31402U (zh) 一种内接圆管外套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CN203296175U (zh) 矩形钢管柱装配式柱脚
CN203855992U (zh) 新型基础加固构造
CN201406767Y (zh) 用于圆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楼盖连接的节点
CN207812475U (zh) 柔性锚杆基础
CN101922152B (zh) 一种加固型桩的桩基结构
CN206426071U (zh) 一种隧道盾构管片存放装置
CN203334423U (zh) 一种预制叠合阳台板与主体的钢筋拉结结构
CN203361183U (zh) 一种输电塔基础
CN104005433B (zh) 基础加固方法及其构造
CN201671063U (zh) 一种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及其标准节
CN103967167A (zh) 钢管混凝土边框与剪力墙竖向接合面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3700976U (zh) 钢筋混凝土拱壳桥体的预应力型钢加固体系
CN203603523U (zh) 旧厂房内部加层改造结构
CN103205973B (zh) 一种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内支撑结构及其支撑方法
CN109184741A (zh) 一种高承载力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结构
CN108103925B (zh) 一种装配式空心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矮墩
CN113279423B (zh) 一种预制柱墩及后浇条形基础梁装配整体施工方法
CN204938757U (zh) 一种吊车梁与牛腿的连接结构
CN205000343U (zh) 一种横穿滑坡隧道的加固结构
CN111894036B (zh) 一种条形基础建筑物增设地下室的施工方法
CN106638733A (zh) 一种增设水平钢筋的风机基础加固方法
CN111058569B (zh) 一种多钢梁-混凝土组合超扁梁及扁梁的施工方法
CN209538745U (zh) 一种大跨度多层抽柱施工的梁柱节点加固结构
CN210766845U (zh) 装配式斗拱基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Termination date: 201805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