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01128U -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01128U
CN203801128U CN201420185183.4U CN201420185183U CN203801128U CN 203801128 U CN203801128 U CN 203801128U CN 201420185183 U CN201420185183 U CN 201420185183U CN 203801128 U CN203801128 U CN 2038011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chip
circuit module
joins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8518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宪民
潘富强
梁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42018518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011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011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0112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模块和为系统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电源模块,所述单片机模块的输入端接有按键电路模块、光强检测电路模块和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所述单片机模块的输出端接有用于驱动步进电机的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LED照明电路模块、液晶显示电路模块和报警电路模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工作可靠性高,实用性强,更加符合人性化需求,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LED是可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发光器件,作为继紧凑型荧光灯(即普通节能灯)后的新一代照明光源,相比节能灯和其他传统灯具,LED光源具有体积小、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可控性强等诸多优点。然而,在LED照明应用领域,多数企业往往将眼光局限于LED的节能特性,而忽略了其可控性。事实上,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号检测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照明控制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而LED光源体积小、启动迅速,调节明暗、频繁开关却不影响性能等特点正符合照明智能调控的方向,二者相融合,LED智能照明应运而生。如果说技术成熟的LED照明产品具备了节能、环保的特性,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性能,使其变得更高效、智能和人性化,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工作可靠性高,实用性强,更加符合人性化需求,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模块和为系统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电源模块,所述单片机模块的输入端接有按键电路模块、光强检测电路模块和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所述单片机模块的输出端接有用于驱动步进电机的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LED照明电路模块、液晶显示电路模块和报警电路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12V直流电源模块,所述12V直流电源的输出端接有用于将12V直流电转换为5V直流电的电压转换电路模块,所述单片机模块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和12V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端VCC_12V均相接,所述LED照明电路模块与12V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
上所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模块包括晶振X1、电阻R10、开关S8、型号为MSP430G2553的单片机芯片U1和U2;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1引脚和单片机芯片U2的第1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20引脚和单片机芯片U2的第20引脚均接地,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18引脚通过晶振X1与第19引脚相接,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12引脚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2引脚相接,所述单片机芯片U2的第11引脚与电阻R10的一端和开关S8的一端均相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开关S8的另一端接地。
上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包括型号为74LS138的译码器芯片U7和U8,发光二极管D16、D17、D18和D19,电阻R11、R12、R13和R14,以及型号为LHI778的红外传感器P4、P5、P6和P7;所述红外传感器P4的第1引脚、红外传感器P5的第1引脚、红外传感器P6的第1引脚和红外传感器P7的第1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4的第3引脚、红外传感器P5的第3引脚、红外传感器P6的第3引脚和红外传感器P7的第3引脚均接地,所述红外传感器P4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5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6引脚均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5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3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3引脚均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6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2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2引脚均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7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1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1引脚均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4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5引脚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11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8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9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8的正极与电阻R13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13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7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10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7的正极与电阻R12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14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6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11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6的正极与电阻R11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8的第15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9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8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9的正极与电阻R14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
上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包括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驱动芯片L298N、极性电容C1、C2、C3和C4,以及二极管D1、D2、D3、D4、D5、D6、D7和D8;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1引脚、第3引脚、第4引脚和第7引脚分别对应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3引脚、第4引脚、第5引脚和第6引脚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2引脚、第4引脚、第6引脚和第8引脚均接地,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10引脚、第12引脚、第14引脚和第16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9引脚、第11引脚、第13引脚和第15引脚分别对应与驱动芯片L298N的第12引脚、第10引脚、第7引脚和第5引脚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1引脚、第8引脚和第15引脚均接地,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6引脚、第9引脚、第11引脚、极性电容C1的正极和极性电容C2的正极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1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2的负极均接地,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2引脚、二极管D1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A相正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3引脚、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A相负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13引脚、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7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B相正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14引脚、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8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B相负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4引脚、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负极、极性电容C3的正极和极性电容C4的正极均与12V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3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4的负极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7的正极和二极管D8的正极均接地。
上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电路模块由按键S1、S2、S3、S4和S5,以及电阻R5、R6、R7、R8和R9组成;所述按键S1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6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2的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7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3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14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4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15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5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13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1的另一端、按键S2的另一端、按键S3的另一端、按键S4的另一端和按键S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阻R9的另一端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
上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强检测电路模块由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1组成;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5引脚相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
上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照明电路模块包括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和MOS管Q1,以及发光二极管D9、D10、D11、D12、D13、D14和D15;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1引脚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4引脚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4引脚与12V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3引脚与MOS管Q1的栅极相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12V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0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15的正极均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0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15的负极均接地。上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电路模块由液晶显示屏LCD12864构成,所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第2引脚、第17引脚和第19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第4引脚、第5引脚和第6引脚分别对应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8引脚、第9引脚和第10引脚相接,所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第1引脚、第15引脚和第20引脚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
2、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单片机芯片MSP430G2553作为核心处理器,数据处理速度快,工作可靠性高,构成的单片机模块能够很好地对系统各个模块进行控制。
3、本实用新型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采用红外传感器LHI778,红外传感器LHI778具有低噪声,高响应度的优点,且对强烈的白光以及电磁辐射具有优异的抗干扰性能,环境适应性高。
4、本实用新型单片机模块能够根据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采集的信号,通过步进电机将LED照明光源转动至靠近人体的方向,这样能够有效提高LED照明光源的利用率,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5、本实用新型当光强检测电路模块检测到光度较强时,具有报警功能,能够有效保护人的眼睛,更加符合人性化需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工作可靠性高,实用性强,更加符合人性化需求,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片机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按键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强检测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LED照明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单片机模块;           2—电源模块;     2-1—12V直流电源模块;
2-2—电压转换电路模块;   3—按键电路模块; 4—光强检测电路模块;
5—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                   6—步进电机;
7—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                   8—LED照明电路模块;
9—液晶显示电路模块;                       10—报警电路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单片机模块1和为系统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电源模块2,所述单片机模块1的输入端接有按键电路模块3、光强检测电路模块4和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5,所述单片机模块1的输出端接有用于驱动步进电机6的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7、LED照明电路模块8、液晶显示电路模块9和报警电路模块10;所述电源模块2包括12V直流电源模块2-1,所述12V直流电源2-1的输出端接有用于将12V直流电转换为5V直流电的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所述单片机模块1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7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和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均相接,所述LED照明电路模块8与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单片机模块1包括晶振X1、电阻R10、开关S8、型号为MSP430G2553的单片机芯片U1和U2;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1引脚和单片机芯片U2的第1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20引脚和单片机芯片U2的第20引脚均接地,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18引脚通过晶振X1与第19引脚相接,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12引脚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2引脚相接,所述单片机芯片U2的第11引脚与电阻R10的一端和开关S8的一端均相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开关S8的另一端接地。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5包括型号为74LS138的译码器芯片U7和U8,发光二极管D16、D17、D18和D19,电阻R11、R12、R13和R14,以及型号为LHI778的红外传感器P4、P5、P6和P7;所述红外传感器P4的第1引脚、红外传感器P5的第1引脚、红外传感器P6的第1引脚和红外传感器P7的第1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4的第3引脚、红外传感器P5的第3引脚、红外传感器P6的第3引脚和红外传感器P7的第3引脚均接地,所述红外传感器P4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5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6引脚均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5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3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3引脚均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6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2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2引脚均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7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1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1引脚均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4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5引脚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11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8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9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8的正极与电阻R13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13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7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10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7的正极与电阻R12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14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6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11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6的正极与电阻R11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8的第15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9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8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9的正极与电阻R14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7包括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驱动芯片L298N、极性电容C1、C2、C3和C4,以及二极管D1、D2、D3、D4、D5、D6、D7和D8;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1引脚、第3引脚、第4引脚和第7引脚分别对应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3引脚、第4引脚、第5引脚和第6引脚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2引脚、第4引脚、第6引脚和第8引脚均接地,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10引脚、第12引脚、第14引脚和第16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9引脚、第11引脚、第13引脚和第15引脚分别对应与驱动芯片L298N的第12引脚、第10引脚、第7引脚和第5引脚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1引脚、第8引脚和第15引脚均接地,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6引脚、第9引脚、第11引脚、极性电容C1的正极和极性电容C2的正极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1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2的负极均接地,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2引脚、二极管D1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A相正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3引脚、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A相负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13引脚、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7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B相正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14引脚、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8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B相负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4引脚、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负极、极性电容C3的正极和极性电容C4的正极均与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3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4的负极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7的正极和二极管D8的正极均接地。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电路模块3由按键S1、S2、S3、S4和S5,以及电阻R5、R6、R7、R8和R9组成;所述按键S1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6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2的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7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3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14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4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15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5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13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1的另一端、按键S2的另一端、按键S3的另一端、按键S4的另一端和按键S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阻R9的另一端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强检测电路模块4由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1组成;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5引脚相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LED照明电路模块8包括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和MOS管Q1,以及发光二极管D9、D10、D11、D12、D13、D14和D15;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1引脚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4引脚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4引脚与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3引脚与MOS管Q1的栅极相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0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15的正极均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0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15的负极均接地。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电路模块9由液晶显示屏LCD12864构成,所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第2引脚、第17引脚和第19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第4引脚、第5引脚和第6引脚分别对应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8引脚、第9引脚和第10引脚相接,所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第1引脚、第15引脚和第20引脚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是:使用时,光强检测电路模块4实时检测LED照明光源的光强度信号,单片机模块1将检测到的光强度信号值与预存的阀值进行比对,如果光强度信号值超出阀值,则报警电路模块10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用户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能够对人的眼睛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5中的四个红外传感器LHI778分别被设置在LED照明光源的前、后、左和右四个方向上,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5实时检测四个方向上是否有人体靠近,当有一个红外传感器LHI778检测到有人体靠近的信号,则单片机模块1通过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7驱动步进电机6,进而步进电机6带动LED照明光源转向有人体靠近的位置,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红外传感器LHI778同时检测到有人体靠近的信号,步进电机6不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LED照明光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延长了步进电机6的使用寿命;液晶显示电路模块9能够显示光强度信号值、时间和日期等,用户可以通过按键电路模块3进行调光、时间和日期的设置等相应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模块(1)和为系统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电源模块(2),所述单片机模块(1)的输入端接有按键电路模块(3)、光强检测电路模块(4)和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5),所述单片机模块(1)的输出端接有用于驱动步进电机(6)的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7)、LED照明电路模块(8)、液晶显示电路模块(9)和报警电路模块(10);所述电源模块(2)包括12V直流电源模块(2-1),所述12V直流电源(2-1)的输出端接有用于将12V直流电转换为5V直流电的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所述单片机模块(1)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7)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和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均相接,所述LED照明电路模块(8)与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模块(1)包括晶振X1、电阻R10、开关S8、型号为MSP430G2553的单片机芯片U1和U2;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1引脚和单片机芯片U2的第1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20引脚和单片机芯片U2的第20引脚均接地,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18引脚通过晶振X1与第19引脚相接,所述单片机芯片U1的第12引脚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2引脚相接,所述单片机芯片U2的第11引脚与电阻R10的一端和开关S8的一端均相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开关S8的另一端接地。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红外检测电路模块(5)包括型号为74LS138的译码器芯片U7和U8,发光二极管D16、D17、D18和D19,电阻R11、R12、R13和R14,以及型号为LHI778的红外传感器P4、P5、P6和P7;所述红外传感器P4的第1引脚、红外传感器P5的第1引脚、红外传感器P6的第1引脚和红外传感器P7的第1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4的第3引脚、红外传感器P5的第3引脚、红外传感器P6的第3引脚和红外传感器P7的第3引脚均接地,所述红外传感器P4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5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6引脚均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5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3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3引脚均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6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2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2引脚均相接,所述红外传感器P7的第2引脚与译码器芯片U7的第1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1引脚均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4引脚和译码器芯片U8的第5引脚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11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8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9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8的正极与电阻R13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13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7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10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7的正极与电阻R12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7的第14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6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11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6的正极与电阻R11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译码器芯片U8的第15引脚和发光二极管D19的负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8引脚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9的正极与电阻R14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7)包括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驱动芯片L298N、极性电容C1、C2、C3和C4,以及二极管D1、D2、D3、D4、D5、D6、D7和D8;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1引脚、第3引脚、第4引脚和第7引脚分别对应与单片机芯片U1的第3引脚、第4引脚、第5引脚和第6引脚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2引脚、第4引脚、第6引脚和第8引脚均接地,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10引脚、第12引脚、第14引脚和第16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4的第9引脚、第11引脚、第13引脚和第15引脚分别对应与驱动芯片L298N的第12引脚、第10引脚、第7引脚和第5引脚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1引脚、第8引脚和第15引脚均接地,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6引脚、第9引脚、第11引脚、极性电容C1的正极和极性电容C2的正极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1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2的负极均接地,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2引脚、二极管D1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A相正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3引脚、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A相负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13引脚、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7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B相正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14引脚、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8的负极均与步进电机6的B相负极相接,所述驱动芯片L298N的第4引脚、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负极、极性电容C3的正极和极性电容C4的正极均与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3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4的负极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7的正极和二极管D8的正极均接地。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电路模块(3)由按键S1、S2、S3、S4和S5,以及电阻R5、R6、R7、R8和R9组成;所述按键S1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6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2的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7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3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14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4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15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5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13引脚相接,所述按键S1的另一端、按键S2的另一端、按键S3的另一端、按键S4的另一端和按键S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阻R9的另一端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
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强检测电路模块(4)由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1组成;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均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5引脚相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
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照明电路模块(8)包括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和MOS管Q1,以及发光二极管D9、D10、D11、D12、D13、D14和D15;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1引脚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4引脚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4引脚与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所述光电隔离芯片TLP521-1的第3引脚与MOS管Q1的栅极相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12V直流电源模块(2-1)的输出端VCC_12V相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0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15的正极均相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0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15的负极均接地。
8.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电路模块(9)由液晶显示屏LCD12864构成,所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第2引脚、第17引脚和第19引脚均与电压转换电路模块(2-2)的输出端VCC_5V相接,所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第4引脚、第5引脚和第6引脚分别对应与单片机芯片U2的第8引脚、第9引脚和第10引脚相接,所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第1引脚、第15引脚和第20引脚均接地。
CN201420185183.4U 2014-04-16 2014-04-16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011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5183.4U CN203801128U (zh) 2014-04-16 2014-04-16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5183.4U CN203801128U (zh) 2014-04-16 2014-04-16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01128U true CN203801128U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83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85183.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01128U (zh) 2014-04-16 2014-04-16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0112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0357A (zh) * 2014-11-21 2015-04-29 无锡科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开关的射线底片观片仪
CN108510934A (zh) * 2018-05-21 2018-09-07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机器视觉检测的智能动态节电广告牌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0357A (zh) * 2014-11-21 2015-04-29 无锡科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开关的射线底片观片仪
CN108510934A (zh) * 2018-05-21 2018-09-07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机器视觉检测的智能动态节电广告牌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69518U (zh) 一种太阳能led灯
CN203801128U (zh)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CN203814017U (zh) 一种智能路灯
CN201412378Y (zh) 一种新型遥控风扇mcu控制系统电路
CN205124043U (zh) 一种智能太阳能路灯系统
CN201298947Y (zh) Led接线控制器
CN204669677U (zh) 一种多功能led台灯线上开关
CN203261530U (zh) 一种调光调色型led太阳能路灯控制器
CN102201169A (zh) 动态人行信号灯电路
CN202873125U (zh) 一种触摸开关调光集led照明驱动器
CN204836698U (zh) 一种基于红外感应的太阳能路灯控制系统
CN204465999U (zh) 一种热释电红外节能照明开关系统
CN210016668U (zh) 一种由软件赋能的智慧路灯
CN210247116U (zh) 一种触摸调光开关可控硅控制电路
CN204291446U (zh) 一种太阳能与家用电双模式楼宇声控灯
CN201984633U (zh) 动态人行信号灯电路
CN203489153U (zh) 一种智能风光互补led路灯
CN203301813U (zh) Led路灯智能化控制系统
CN204259228U (zh) 一种led调光电源的pwm调制电路
CN202403037U (zh) 一种改进型led平板灯
CN201787449U (zh) Led投光灯
CN204791542U (zh) 交通信号灯的节能控制电路
CN204349911U (zh) 一种太阳能供电智能家居
CN203261508U (zh) 一种恒功率led电源电路
CN206422945U (zh) 一种新型线性驱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504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