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9969U -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89969U
CN203789969U CN201420141617.0U CN201420141617U CN203789969U CN 203789969 U CN203789969 U CN 203789969U CN 201420141617 U CN201420141617 U CN 201420141617U CN 203789969 U CN203789969 U CN 203789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il
skin closure
absorbs
agnails
sk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416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缪忠尉
潘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IHEHENGRU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IHEHENGRU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IHEHENGRU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IHEHENGRU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416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89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89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8996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该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包括并排设置且彼此间隔的两个钉腿、连接于两个钉腿之间的钉冠以及分别设置于两个钉腿上且彼此朝向突出的两个倒刺。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被缝合组织滑脱,提高创口缝合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背景技术
皮肤缝合是外科手术最基础的手术类型,皮肤缝合器是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器械,工作原理与订书机的原理基本相同,在手术过程通过推钉器的作用,使钉仓内缝合钉被击发出来,缝合钉刺入皮肤切口两边表皮,金属钉变形固定切口两边的表皮组织,实现皮肤缝合。皮肤缝合器的诞生使得外科手术操作时间大大减少,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医生工作强度,降低了患者的痛苦。现有技术的金属钉缝合时,缝合组织易滑脱,创口缝合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金属钉缝合时,缝合组织易滑脱,创口缝合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包括并排设置且彼此间隔的两个钉腿、连接于两个钉腿之间的钉冠以及分别设置于两个钉腿上且彼此朝向突出的两个倒刺。
其中,钉冠呈弧形设置,可吸收皮肤缝合钉整体呈U形结构设置。
其中,两个钉腿的第一端连接钉冠,两个倒刺分别设置在两个钉腿的第二端且向U形结构的内侧突出,两个倒刺呈楔形设置且两个倒刺的尖端均朝向钉冠。
其中,两个倒刺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1.5毫米。
其中,两个钉腿的第二端形成有尖角。
其中,两个倒刺的远离钉腿和钉冠的外侧面呈弧形设置。
其中,钉腿的第二端呈弧形设置且与倒刺的外侧面平滑连接。
其中,两个倒刺的靠近钉腿和钉冠的内侧面呈直线形设置。
其中,两个钉腿的彼此远离的外侧面呈直线形设置,且倒刺的内侧面与钉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30~50度。
其中,可吸收皮肤缝合钉沿两个钉腿的间隔方向上的宽度为3~4毫米,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在从钉冠到倒刺的方向上的长度为4.5~5毫米,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的厚度为0.5~1.5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的钉腿上设置两个彼此朝向突出的倒刺,能够防止被缝合组织滑脱,提高创口缝合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的侧视图;
图3是皮肤组织的切口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后的皮肤组织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后在皮肤组织里的分布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前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的侧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包括两个钉腿11a,11b、钉冠12以及两个倒刺13a,13b。
两个钉腿11a,11b并排设置且彼此间隔。钉冠12连接于两个钉腿11a,11b之间,两个倒刺13a和13b分别设置于两个钉腿11a,11b上且彼此朝向突出。在本实施例中,倒刺13a设置在钉腿11a上,倒刺13b设置在钉腿11b上。
优选地,钉冠12呈弧形设置,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整体呈U形结构设置。两个钉腿11a,11b的第一端连接钉冠12,两个倒刺13a,13b分别设置在两个钉腿11a,11b的第二端,且向U形结构的内侧突出,两个倒刺13a,13b呈楔形设置且两个倒刺13a,13b的尖端均朝向钉冠12。在其他实施例中,钉冠12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两个钉腿11a,11b也可以不是连接在第一端,两个倒刺13a,13b也可以不是设置在第二端,两个倒刺13a,13b也可以是设置在U形结构的外侧。
优选地,两个倒刺13a,13b之间的最小距离s1为0.5~1.5毫米。两个钉腿11a,11b的第二端形成有尖角14。两个倒刺13a,13b的远离钉腿11a,11b和钉冠12的外侧面15呈弧形设置。例如,倒刺13a远离钉腿11a和钉冠12的外侧面15呈弧形设置。钉腿11a的第二端呈弧形设置且与倒刺13a的外侧面15平滑连接。倒刺13b与倒刺13a类似,此处不在赘述。
两个倒刺13a,13b的靠近钉腿11a,11b和钉冠12的内侧面16呈直线形设置。例如,倒刺13a的靠近钉腿11a和钉冠12的内侧面16呈直线型设置。两个钉腿11a,11b的彼此远离的外侧面17呈直线形设置,且倒刺13a的内侧面16与钉腿11a的外侧面17之间的夹角A为30~50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倒刺13a的内侧面16与钉腿11a的外侧面17之间的夹角A也可以为其他值。
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沿两个钉腿11a,11b的间隔方向上的宽度s2为3~4毫米,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在从钉冠12到倒刺13a,13b的方向上的长度s3为4.5~5毫米。如图2所示,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的厚度为0.5~1.5毫米。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上述各个尺寸设置为其他值。
如图3所示,图3是皮肤组织的切口的剖视图。皮肤组织包括三层,由表及里依次为表皮21、真皮22、皮下组织23。在本实施例中,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用于缝合皮肤组织的切口24。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也可以用于缝合其他组织,例如器官等。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后的皮肤组织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后在皮肤组织里的分布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钉腿11a,11b分别用于插入切口24两侧的皮肤组织以缝合切口24,倒刺13a,13b用于阻碍钉腿11a,11b从皮肤组织抽出。优选地,两个钉腿11a,11b分别用于插入切口24两侧的真皮22,尖角14使得钉腿11a便于插入真皮22,而外侧面15呈弧形设置,钉腿11a的第二端呈弧形设置且与外侧面15平滑连接,可以减少钉腿11a,11b插入真皮22时的摩擦,在插入的过程中减少病患的疼痛。切口24缝合后,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埋藏于真皮22中。优选地,切口24缝合后,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平行于皮肤表面。
请进一步参阅图6、图7以及图8,图6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前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时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缝合切口后的示意图。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配合缝合钉驱动器使用,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通过缝合钉驱动器的推钉装置25,平行于皮肤表面把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送入切口24两边待缝合的表皮21下真皮22组织,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刺入真皮22组织后,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的锲型的倒刺13a,13b会卡紧切口24两边的组织,推钉装置25退回,实现切口24有效缝合。
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配合缝合钉驱动器使用,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平行于皮肤表面,对表皮21下真皮22组织缝合,不会对表皮21组织产生损伤,创口平整美观,愈合后不会留下“蜈蚣疤”。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优选地,生物可降解材料采用丙交酯和乙交酯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低了创口愈合过程的炎症反应,及相应的术后维护费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可被人体吸收,免去了拆钉的烦恼,减轻患者的痛苦。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吸收皮肤缝合钉10也可以采用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的钉腿上设置两个彼此朝向突出的倒刺,能够防止被缝合组织滑脱,提高创口缝合稳定性,且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低了创口愈合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相应的术后维护费用,该材料可被人体吸收,免去了拆钉的烦恼,减轻患者的痛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所述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包括并排设置且彼此间隔的两个钉腿、连接于所述两个钉腿之间的钉冠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钉腿上且彼此朝向突出的两个倒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冠呈弧形设置,所述可吸收皮肤缝合钉整体呈U形结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钉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钉冠,所述两个倒刺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钉腿的第二端且向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突出,所述两个倒刺呈楔形设置且所述两个倒刺的尖端均朝向所述钉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倒刺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1.5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钉腿的第二端形成有尖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倒刺的远离所述钉腿和所述钉冠的外侧面呈弧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腿的第二端呈弧形设置且与所述倒刺的外侧面平滑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倒刺的靠近所述钉腿和所述钉冠的内侧面呈直线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钉腿的彼此远离的外侧面呈直线形设置,且所述倒刺的内侧面与所述钉腿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30~5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吸收皮肤缝合钉沿所述两个钉腿的间隔方向上的宽度为3~4毫米,所述可吸收皮肤缝合钉在从所述钉冠到所述倒刺的方向上的长度为4.5~5毫米,所述可吸收皮肤缝合钉的厚度为0.5~1.5毫米。
CN201420141617.0U 2014-03-26 2014-03-26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9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41617.0U CN203789969U (zh) 2014-03-26 2014-03-26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41617.0U CN203789969U (zh) 2014-03-26 2014-03-26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89969U true CN203789969U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72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41617.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9969U (zh) 2014-03-26 2014-03-26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8996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2882A (zh) * 2014-03-26 2014-07-02 北京颐合恒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CN104758018A (zh) * 2015-03-25 2015-07-08 天津万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缝合钉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2882A (zh) * 2014-03-26 2014-07-02 北京颐合恒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CN104758018A (zh) * 2015-03-25 2015-07-08 天津万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缝合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56675A1 (en) Absorbable surgical staple
Armitage et al. Skin incisions and wound closure
CN105960207A (zh) 凹进外科紧固装置
US20040267315A1 (en) Braided gold suture and method of use
CN203789969U (zh)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CN103892882A (zh) 一种可吸收皮肤缝合钉
CN202161364U (zh) 胸骨正中切口扁钢丝缝合线
CN211243535U (zh) 一种腹部免缝合手术装置
CN201537106U (zh) 一种能缝合深部组织并能改变缝合线方向的拉钩
CN203506791U (zh) 腹腔镜腹壁切口缝合针
CN204158521U (zh) 一种能够简单固定的疝修补网片
RU2694474C1 (ru) Способ коррекции аногенитальной области у женщин
CN103549984A (zh) 一种吻合器的钉仓及吻合器
CN201719291U (zh) 弯形缝合器
CN201719292U (zh) 右弯缝合器
CN105310735B (zh) 组织闭合钉
CN203436356U (zh) 腹壁缝合针
CN203539395U (zh) 一种手术缝合引导模板
RU99955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ложения швов на паренхиматозные органы
CN207186649U (zh) 创面闭合器
CN216317770U (zh) 钩针拉杆式皮肤牵张闭合器
CN211749809U (zh) 用于肩袖肌腱损伤关节镜手术缝合的穿刺器组件
CN211985538U (zh) 一种h型交联缝合线
CN207804295U (zh) 一种皮肤缝合钉
CN209734060U (zh) 双实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iao Zhongwei

Inventor after: Tang Yu

Inventor before: Miao Zhongwei

Inventor before: Pan Gaofe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MIAO ZHONGWEI PAN GAOFENG TO: MIAO ZHONGWEI TANG YU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