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5562U - 防静电电子雷管 - Google Patents

防静电电子雷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85562U
CN203785562U CN201420006678.6U CN201420006678U CN203785562U CN 203785562 U CN203785562 U CN 203785562U CN 201420006678 U CN201420006678 U CN 201420006678U CN 203785562 U CN203785562 U CN 2037855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onator
static
porter
discharge tip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066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登程
周全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Weit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NGIUN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NGIUN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NGIUN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0667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855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855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855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静电电子雷管,包含雷管管塞、电子控制模块及雷管管壳,雷管脚线穿过雷管管塞与电子控制模块电连接,电子雷管还包含位于雷管管塞与电子控制模块之间的防静电部件,防静电部件含彼此绝缘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与雷管脚线中的一股电连接,第二部分与雷管脚线中的另一股电连接,第三部分与雷管管壳电连接。三个部分上分布有至少三个放电尖端,第一尖端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于释放雷管脚线之间的静电;第二尖端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用于释放雷管脚线中的一股与雷管管壳之间的静电;第三尖端位于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用于释放雷管脚线中的另一股与雷管管壳之间的静电。如此方案,有利于提高雷管防静电性能。

Description

防静电电子雷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工品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静电电子雷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雷管通常包括雷管管塞、电子控制模块以及雷管管壳,雷管脚线穿过雷管管塞与电子控制模块电连接。通常,雷管管壳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雷管脚线与金属雷管管壳之间没有电气连接,当雷管脚线与雷管管壳之间存在静电时,电子雷管没有泄放上述静电的通路,当静电电压过高时雷管脚线与雷管管壳之间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电离,形成电火花,而该电火花极易引燃雷管管壳内的起爆药,造成雷管起爆,进而导致安全隐患。此外,由于雷管脚线与电子控制模块上的两个管脚电连接,当雷管脚线之间产生静电时,该静电将作用到电子控制模块,从而可能导致电子控制模块损坏,严重时也有可能引爆雷管,同样可能导致严重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静电电子雷管,旨在提高电子雷管的防静电性能,有利于确保雷管的完好性和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静电电子雷管,包含雷管管塞、电子控制模块以及雷管管壳,雷管脚线穿过雷管管塞与电子控制模块电连接,尤其是,上述电子雷管还包含位于雷管管塞与电子控制模块之间的防静电部件,该防静电部件包含彼此绝缘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与雷管脚线中的一股电连接,第二部分与雷管脚线中的另一股电连接,第三部分与雷管管壳电连接。上述三个部分上分布有至少三个放电尖端,第一放电尖端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于释放雷管脚线之间的静电;第二放电尖端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用于释放雷管脚线中的一股与雷管管壳之间的静电;第三放电尖端位于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用于释放雷管脚线中的另一股与雷管管壳之间的静电。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雷管脚线分别与防静电部件上彼此绝缘的两个部分电连接,当上述雷管脚线之间存在静电时,位于防静电部件上的第一放电尖端可将上述静电进行释放,从而避免了该静电作用到电子控制模块,保护电子控制模块不受静电的影响,从而提高了雷管的防静电性能,有利于确保雷管完好性及使用安全性。由于雷管管壳与防静电部件的第三部分电连接,且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分布有第二放电尖端,与第二部分之间分布有第三放电尖端,当雷管脚线与雷管管壳之间存在静电时,该静电可通过第二放电尖端或第三放电尖端释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雷管的防静电性能,同样有利于确保雷管的完好性和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防静电电子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子雷管不包含雷管火管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防静电部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防静电部件的右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能够体现防静电部件与雷管脚线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雷管脚线与防静电部件电连接后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防静电部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防静电部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防静电部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静电电子雷管10,如图1所示,包含雷管管塞11、电子控制模块12以及雷管管壳13,雷管脚线14穿过雷管管塞11与电子控制模块12电连接,尤其是,上述电子雷管10还包含位于雷管管塞11与电子控制模块12之间的防静电部件15,参见图2所示,该防静电部件15包含彼此绝缘的三个部分,参见图3或图7,第一部分151与雷管脚线14中的一股141电连接,第二部分152与雷管脚线14中的另一股142电连接,第三部分153与雷管管壳13电连接,参见图6。上述三个部分上分布有至少三个放电尖端,第一放电尖端22位于第一部分151与第二部分152之间,用于释放雷管脚线之间的静电;第二放电尖端21位于第一部分151与第三部分153之间,用于释放雷管脚线14中的一股141与雷管管壳13之间的静电;第三放电尖端23位于第二部分152与第三部分153之间,用于释放雷管脚线14中的另一股142与雷管管壳13之间的静电。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雷管脚线14分别与防静电部件15上彼此绝缘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电连接,当上述雷管脚线14之间存在静电时,位于防静电部件15上的第一放电尖端22可将上述静电进行释放,有效避免该静电作用到电子控制模块12,保护电子控制模块12不受静电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电子雷管10的防静电性能,有利于确保雷管完好性及使用安全性。由于雷管管壳13与防静部件15的第三部分153电连接,且第三部分153与第一部分151之间分布有第二放电尖端21,与第二部分152之间分布有第三放电尖端23,当雷管脚线14与雷管管壳13之间存在静电时,该静电可通过第二放电尖端21或第三放电尖端23释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雷管的防静电性能,同样有利于确保雷管的完好性和使用安全性。
以图5和图6所示实施方式为例,当雷管脚线141和雷管脚线142之间存在静电时,该静电可通过第一放电尖端22进行释放;当雷管脚线141和雷管管壳13之间存在静电时,该静电可通过第二放电尖端21进行释放;当雷管脚线142和雷管管壳13之间存在静电时,该静电可通过第三放电尖端23进行释放。
图3和图6所示实施例中,防静电部件15的第一部分151上包含两个放电尖端,分别为放电尖端22和放电尖端21;第二部分152上包含一个放电尖端23,第三部分153上不包含放电尖端。除该实现方式以外,本实用新型防静电部件15中放电尖端的位置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防静电部件15的第一部分151上包含一个放电尖端22,第三部分153上包含两个放电尖端,分别为放电尖端21和23,第二部分152上不包含放电尖端,同样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防静电部件能够实现对雷管脚线14之间静电的释放,以及雷管脚线14与雷管管壳13之间静电的释放即可。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方案中,第一部分151与第二部分152之间包含一对在位置上一一对应的放电尖端,分别为放电尖端22和放电尖端32;第一部分151与第三部分153之间也包含一对在位置上一一对应的放电尖端,分别为放电尖端31和放电尖端21;第二部分152与第三部分153之间同样包含一对在位置上一一对应的放电尖端,分别为放电尖端33和放电尖端23。当一对雷管脚线14之间存在静电时,该静电将通过放电尖端22和放电尖端32释放;当雷管脚线与雷管管壳13之间存在静电时,该静电将通过放电尖端21和放电尖端31进行释放,或通过放电尖端23和放电尖端33进行释放。上述尖端-尖端的放电方式,与尖端-表面的放电方式相比,两个尖端之间更有利于静电电荷的聚集,更有利于静电的快速释放,因而更有利于提高电子雷管的防静电性能。
为更加可靠快速地释放雷管脚线之间或雷管脚线与管壳之间的静电,上述防静电部件15上还可设计更多对放电尖端。以图9所示实施方式为例,除设计在位置上一一对应的放电尖端21和放电尖端31、放电尖端22和放电尖端32、以及放电尖端23和放电尖端33外,还进一步设计了更多对的放电尖端,即放电尖端41和放电尖端51、放电尖端42和放电尖端52以及放电尖端43和放电尖端53。当雷管脚线之间存在静电时,该静电将会通过两对放电尖端(放电尖端22和放电尖端32、放电尖端42和放电尖端52)同时进行释放;同理,当雷管脚线与雷管管壳之间存在静电时,该静电也将通过两对放电尖端同时进行释放。此种方案更有利于静电的快速释放,从而能够更有效提高雷管的防静电性能。
采用上述尖端-尖端的方式释放静电时,一对在位置上一一对应的放电尖端之间的距离可取得不大于1.5mm,有利于确保静电的快速释放。优选地,上述一对放电尖端之间的距离可取得不大于0.7mm,更有利于提高电子雷管释放静电的效率。在不影响防静电部件加工的条件下,上述一对放电尖端之间的距离取得越小越有利于静电的快速释放。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静电部件15优选为一印刷电路板,印刷电路板上电镀有彼此隔离的金属材料,彼此隔离的金属材料形成防静电部件中彼此绝缘的三个部分。采用此种方式形成的防静电部件,生产流程简单,便于加工。以图3、图4或图7所示实施方式为例,各图中的方格阴影代表印刷电路板上电镀金属材料的部分,分别形成防静电部件15的第一部分151、第二部分152和第三部分153。为确保防静电部件15的第三部分153能与雷管管壳可靠电连接,印刷电路板的侧边也电镀有金属材料,从而更有利于达到本实用新型技术目的。
电镀时,图3和图7所示两种实施方式中,优选采用图3所示的方式,不对印刷电路板上斜线所示的部位进行电镀,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技术目的的同时,还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电镀在上述印刷电路板上的金属材料可选为金、银、铜或其它电阻比较小的金属材料,有利于雷管脚线14与防静电部件15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可靠电连接,也有利于雷管管壳13与防静电部件15的第三部分153可靠电连接。
上述金属材料优选电镀在印刷电路板的同一面,印刷电路板电镀有金属材料的一面朝向雷管管塞11,防静电部件15采用该方案实现时,即使放电尖端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电火花,电火花也将被封闭在雷管管塞11与防静电部件15之间,而不会扩散到雷管火管的装药部分,因此避免了电子雷管被电火花引爆,进一步提高了雷管的防静电性能,并有利于确保电子雷管的使用安全性。
为方便电子雷管10的安装,上述印刷电路板优选为圆盘状,该印刷电路板的轴向与雷管管塞11的轴向重合,且该印刷电路板的外径不小于雷管管壳13的内径,从而能够方便实现雷管管壳13与防静电部件15的电连接,有利于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
采用印刷电路板构成防静电部件15时,防静电部件15的三个部分均分布于印刷电路板上,雷管装配时,只需将印刷电路板安装于相应位置即可,操作方便。除此种实现方式外,还可将防静电部件上的三个部分设计为彼此分离的三个部分,在装配时,需将三个部分分别安装于相应位置。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只要能够释放雷管脚线之间或雷管脚线与雷管管壳之间产生的静电,均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
上述印刷电路板上可分布有一对通孔(参见图3所示的通孔60和通孔61),雷管脚线14的芯线穿过通孔,如图5所示,使得雷管脚线141与防静电部件15的第一部分151电连接,雷管脚线142与第二部分152电连接,从而有利于实现雷管脚线之间以及雷管脚线与雷管管壳之间静电的释放。
为实现雷管脚线与上述通孔的可靠电连接,进而实现雷管脚线分别与防静电部件15的第一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的可靠电连接,上述通孔的直径可设计得不大于雷管脚线的芯线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中,为减小防静电部件15对电子雷管10本身尺寸的影响,可将上述印刷电路板选为柔性印刷电路板,从而方便将防静电部件的厚度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例如厚度可选为0.1mm~0.5mm。

Claims (10)

1.一种防静电电子雷管,包含雷管管塞、电子控制模块以及雷管管壳,雷管脚线穿过所述雷管管塞与所述电子控制模块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雷管还包含位于所述雷管管塞与所述电子控制模块之间的防静电部件,所述防静电部件包含彼此绝缘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与所述雷管脚线中的一股电连接,第二部分与所述雷管脚线中的另一股电连接,第三部分与所述雷管管壳电连接,
所述三个部分上分布有至少三个放电尖端,第一放电尖端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用于释放所述雷管脚线之间的静电;第二放电尖端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用于释放所述雷管脚线中的一股与所述雷管管壳之间的静电;第三放电尖端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用于释放所述雷管脚线中的另一股与所述雷管管壳之间的静电。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分别包含至少一对在位置上一一对应的所述放电尖端。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在位置上一一对应的所述放电尖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5mm。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在位置上一一对应的所述放电尖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0.7mm。
5.按照权利要求1~4之任一所述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静电部件为一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电镀有彼此隔离的金属材料,所述彼此隔离的金属材料形成所述彼此绝缘的三个部分。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材料电镀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同一面,所述印刷电路板电镀有所述金属材料的一面朝向所述雷管管塞。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电路板为圆盘状,所述印刷电路板的轴向与所述雷管管塞的轴向重合;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外径不小于所述雷管管壳的内径。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电路板上分布有一对通孔,所述雷管脚线的芯线穿过所述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电连接。
9.按照权利要求6~8之任一所述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材料为金、银或铜。
10.按照权利要求6~8之任一所述的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电路板为柔性印刷电路板。
CN201420006678.6U 2014-01-06 2014-01-06 防静电电子雷管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55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06678.6U CN203785562U (zh) 2014-01-06 2014-01-06 防静电电子雷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06678.6U CN203785562U (zh) 2014-01-06 2014-01-06 防静电电子雷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85562U true CN203785562U (zh) 2014-08-20

Family

ID=51321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06678.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5562U (zh) 2014-01-06 2014-01-06 防静电电子雷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855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6416A (zh) * 2015-03-30 2018-01-26 马克萨姆控股有限公司 爆破系统中的保护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6416A (zh) * 2015-03-30 2018-01-26 马克萨姆控股有限公司 爆破系统中的保护电路
CN107636416B (zh) * 2015-03-30 2020-02-28 马克萨姆控股有限公司 电子雷管、包括其的爆破系统及制造其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02691U (zh) 爆破网路用的簇联装置
CN203785562U (zh) 防静电电子雷管
CN104143440A (zh) 铝电解电容器
CN102064394B (zh) 一种电连接装置
CN208805116U (zh) 一种尖端放电对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保护结构
CN204030583U (zh) 单相电源全模式石墨浪涌保护器
CN203180516U (zh) 一种电源防雷装置
CN103811135A (zh) 一种防雷绝缘子保护器
CN204927589U (zh) 利用端子的接触时序确保供电稳定与安全的电源连接器
CN209561772U (zh) 一种高频集成式防误插电连接器
CN209592389U (zh) 一种快装式防水接头
CN208570991U (zh) 超薄型抗翘曲t-flash卡座
CN208805117U (zh) 具有防静电和高电压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
CN203240967U (zh) 一种火工品短路保护电路
CN208805118U (zh) 一种电子雷管电路金属连接件
CN204594355U (zh) 一种装配电路保护模块的安全雷管及起爆系统
CN206148653U (zh) 一种可靠性插接端子及包括该端子的充电枪
CN203398366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5385157U (zh) 一种火箭弹防静电结构
CN204975645U (zh) 一种弧焊接用导电嘴
CN203931113U (zh) 快插连接电池充电报警装置
CN201741588U (zh) 电解电容器老练夹具
CN219607867U (zh) 一种触点式大电阻安全电雷管
CN209088160U (zh) 一种电容器重载连接器对接装置
CN213243065U (zh) 一种水位传感器用线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97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road Jin Yuan era business center A block 11F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NGIUN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5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East Road No. 1 A block, a power surplus North Hall Room 60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NGIUN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20

Address after: 100097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landianchang Road business center Jin Yuan era A block 11F

Patentee after: BEIJING EBTEC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97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road Jin Yuan era business center A block 11F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NGIUN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5

Address after: 226141 Group 8, Lianyi village, Sijia Town, Haimen District,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tong Weit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97 11F, block a, Jinyuan times business center, lantianchang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EBTECH TECHNOLOGY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