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3629U - 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53629U CN203653629U CN201320863397.8U CN201320863397U CN203653629U CN 203653629 U CN203653629 U CN 203653629U CN 201320863397 U CN201320863397 U CN 201320863397U CN 203653629 U CN203653629 U CN 2036536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chamber
- room
- chamber
- opening
- clo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属于真空炉技术领域。包括冷却室、加热室、准备室、抽真空机构、自启闭机构,所述加热室的两侧通过分室墙分别与准备室、冷却室连接;所述分室墙上设置有隔热门;所述冷却室包括气淬室和油淬室,同时所述气淬室上部设置有充气速冷机构,而油淬室下部设置有带有搅拌器的油淬油槽;而所述加热室上设置有气体对流循环机构,所述加热室、隔热门由加热室内部向外均依次设置有隔热层、真空层和不锈钢外壳。本实用新型不仅其油淬安全、物料受热均匀、隔热效果好,而且能够节约能源,同时加工效率高,能够自动开启炉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属于真空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真空炉包括冷却室和加热室,冷却室和加热室之间通过分室墙隔开;冷却室内部设置有气淬室和油淬室,气淬室通过充气速冷机构提供气源,而油淬室通过油淬油槽进行油淬。而加热室内部包括加热室平台、料框,料框放置于加热室平台上,同时加热室内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一个及以上的加热管,而所述加热室外部设置有抽真空机构。分室墙上开设有分室墙进出口,通过分室墙进出口将加热室内已做好的物料放入到冷却室内,分室墙进出口安装有隔热门,隔热门通过隔热门升降机构开合,这种真空炉存在以下缺点:
1. 在油淬时,由于加工物料放入油淬油槽内,使得油面受热不均,而使油飞溅,因此容易发生事故。
2.加热室内部通过加热管静态加热,因此容易使物料受热不均,达不到较好的加工效果。
3.这种设计的真空炉,其加热室的炉壁隔热效果不好,同时冷却室与加热室之间的温度达不到较好的隔热,因此其散热严重,耗能较高。
4. 这种设计的真空炉,在对物料进行加热加工时,需要打开加热室,因此每次物料加工时,均要对加热室重新抽真空和加热,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不经济也不环保。
5. 由于这种设计的真空炉打开炉体的方法是人工手动打开,因而当需要打开炉体时,由于炉门较重,不能很容易的打开,因而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的不足,提出一种油淬安全、物料受热均匀以及隔热效果好而且能够连续加工、能够自动开启炉门的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包括冷却室、加热室和准备室,所述准备室、加热室、冷却室按物料加工流向依次设置,且所述准备室、加热室、冷却室均各自分别连通有抽真空机构,同时所述加热室的两侧通过分室墙分别与准备室、冷却室连接;所述分室墙上开设有分室墙进出口,所述分室墙进出口安装有隔热门,且所述隔热门均位于分室墙上背离加热室的一侧,同时所述隔热门通过隔热门升降机构开合;所述冷却室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气淬室和油淬室,所述气淬室上部设置有充气速冷机构,而油淬室下部设置有油淬油槽,且所述油淬室外部设置有搅拌器,同时所述冷却室与加热室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冷却室炉门;所述准备室内设置有准备室平台,所述准备室料框放置于准备室平台上,而所述准备室与加热室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准备室炉门;所述加热室内设置有加热室平台,所述加热室料框放置于加热室平台上,同时所述加热室内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一个及以上的加热管;所述冷却室、准备室内部均设置有料框移送机构,所述料框移送机构包括移送机构支架、第一支杆、竖向电机和水平电机,所述移送机构支架分别设置于相应的室内,所述第一支杆上设置有水平齿轮轨道,所述移送机构支架上设置有与水平齿轮轨道相配合的水平齿轮组,而所述水平电机设置于移送机构支架上且为水平齿轮组提供动力,所述第一支杆上设置有竖向齿轮组,所述移送机构支架上设置有与竖向齿轮组相配合的竖向齿轮轨道,而所述竖向电机为设置于第一支杆上且为竖向齿轮组提供动力;所述加热室的炉壁以及隔热门由加热室内部向外均依次设置有隔热层、真空层和不锈钢外壳,所述隔热层与不锈钢外壳之间通过支柱支撑;而所述加热室上设置有气体对流循环机构,所述气体对流循环机构包括通风层、气体供给机构和加热室风机,所述通风层设置于加热管和隔热层之间,所述加热室风机进风口与气体供给机构连通,所述气体供给机构通过管道与加热室内部连通,而加热室风机安装在加热室炉壁上,所述热室风机的进气端与气体供给机构连接,而所述热室风机的出气端与通风层连接,所述通风层与加热管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吹风孔,所述吹风孔与加热管沿周向间隔设置;还包括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所述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分别用于冷却室炉门、准备室炉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自启闭机构包括第一三角连接板、第一连杆、第一旋转支架以及第一直线电机,所述第一直线电机、第一旋转支架均固定设置在炉体外壳上位于冷却室炉门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三角连接板一端和第一直线电机的伸缩杆转动连接,而所述第一三角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冷却室炉门的尾端,同时所述冷却室炉门通过第一旋转支架与炉体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自启闭机构包括第二三角连接板、第二连杆、第二旋转支架以及第二直线电机,所述第二直线电机、第二旋转支架均固定设置在炉体外壳上位于准备室炉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三角连接板一端和第二直线电机的伸缩杆转动连接,而所述第二三角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准备室炉门的尾端,同时所述准备室炉门通过第二旋转支架与炉体外壳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柱沿周向均与分布。
优选的:所述支柱个数为四个。
优选的:所述充气速冷机构为氮气。
优选的:所述搅拌器为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叶轮设置于冷却室内,且位于油面以下。
优选的:所述抽真空机构为抽真空机。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为石墨毡层。
优选的:所述隔热门升降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驱动轴与隔热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设置有搅拌器,因此在油淬时,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从而使油淬油槽的油受热均匀,因而其不易飞溅,安全性大大的提高。
2.由于设置有气体对流循环机构,因此加热室内加热时,通过气体对流循环机构的作用,加热室的风做循环吹动,因而使得物料的受热均匀,达到很好的加工效果。
3.由于加热室、隔热门由加热室内部向外均依次设置有隔热层、真空层和不锈钢外壳,因此通过隔热层的隔热,其热能损失得到很好的隔绝,又由于热能在真空中传导只能是热辐射,而热辐射与热实体传导相比,其能量含量较低,因此通过真空层的作用,热能的损耗只是部分的热辐射,因而能够大大减少热能的损耗。
4.由于设置有准备室,因此使用时,只需将物料放入到准备室内,对准备室进行抽真空,使其真空度与加热室相当,然后将物料移入到加热室内,因此加热室与准备室的真空度相当,同时加热室的温度只会散热到准备室内,因此其散热量得到降低,因而其不但能够连续加工,提高加工效率,同时其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
5. 由于设置有括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所述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分别用于冷却室炉门、准备室炉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因此使用时,只需分别打开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就可自动打开冷却室炉门、准备室炉门;如打开第一自启闭机构,第一直线电机收缩,依次带动第一连杆、一三角连接板,从而使冷却室炉门沿转轴与炉体外壳转动,从而将冷却室炉门打开,因而其能够自动打开炉门,使用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仅其油淬安全、物料受热均匀、隔热效果好,而且能够节约能源,同时加工效率高,能够自动开启炉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面图;
图3是图1中B-B向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启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启闭机构的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炉体外壳,11为充气速冷机构置,12为第一抽真空机构,13为操作监控系统,131为温度计,132为滑轨,133为浮球,2为冷却室,21为油淬油槽,22为搅拌器,23为第一料筐移送机构支架,231为第一支杆,232为第一竖向电机,233为第一水平电机,24为冷却室炉门,3为加热室,31为加热室平台,32为料筐,33为加热室风机,331为通风层,332为吹风孔,34为加热室外壳,341为不锈钢外壳,342为真空层,343为隔热层,344为支柱,35为电热管,36为加热室炉门,4为分室墙,41为隔热门,42为隔热门升降机构,43为分室墙进出口,5为准备室,51为准备室炉门,52为第二抽真空机构,53为准备室平台,531为准备室料筐,541为第二支杆,542为第二料筐移送机构支架,543为第一水平电机,544为第一竖向电机,6为自启闭机构,61为第一连接板,62为第二连接板,63为直线电机,64为旋转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如图1-5所示,包括冷却室、加热室和准备室,所述准备室、加热室、冷却室按物料加工流向依次设置,且所述准备室、加热室、冷却室均各自分别连通有抽真空机构,同时所述加热室的两侧通过分室墙分别与准备室、冷却室连接;所述分室墙上开设有分室墙进出口,所述分室墙进出口安装有隔热门,且所述隔热门均位于分室墙上背离加热室的一侧,同时所述隔热门通过隔热门升降机构开合;所述冷却室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气淬室和油淬室,所述气淬室上部设置有充气速冷机构,而油淬室下部设置有油淬油槽,且所述油淬室外部设置有搅拌器,同时所述冷却室与加热室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冷却室炉门;所述准备室内设置有准备室平台,所述准备室料框放置于准备室平台上,而所述准备室与加热室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准备室炉门;所述加热室内设置有加热室平台,所述加热室料框放置于加热室平台上,同时所述加热室内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一个及以上的加热管;所述加热室的炉壁以及隔热门由加热室内部向外均依次设置有隔热层、真空层和不锈钢外壳,所述隔热层与不锈钢外壳之间通过支柱支撑;而所述加热室上设置有气体对流循环机构,所述气体对流循环机构包括通风层、气体供给机构和加热室风机,所述通风层设置于加热管和隔热层之间,所述加热室风机进风口与气体供给机构连通,所述气体供给机构通过管道与加热室内部连通,而加热室风机安装在加热室炉壁上,所述热室风机的进气端与气体供给机构连接,而所述热室风机的出气端与通风层连接,所述通风层与加热管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吹风孔,所述吹风孔与加热管沿周向间隔设置;还包括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所述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分别用于冷却室炉门、准备室炉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均为相同的自启闭机构,所述自启闭机构包括三角连接板、连杆、旋转支架以及直线电机,具体的,所述第一自启闭机构包括第一三角连接板、第一连杆、第一旋转支架以及第一直线电机,所述第一直线电机、第一旋转支架均固定设置在炉体外壳上位于冷却室炉门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三角连接板一端和第一直线电机的伸缩杆转动连接,而所述第一三角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冷却室炉门的尾端,同时所述冷却室炉门通过第一旋转支架与炉体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自启闭机构包括第二三角连接板、第二连杆、第二旋转支架以及第二直线电机,所述第二直线电机、第二旋转支架均固定设置在炉体外壳上位于准备室炉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三角连接板一端和第二直线电机的伸缩杆转动连接,而所述第二三角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准备室炉门的尾端,同时所述准备室炉门通过第二旋转支架与炉体外壳转动连接。
所述准备室料框、加热室料框均为放置物料的料框。
所述冷却室内部设置有第一料框移送机构,所述第一料框移送机构包括第一移送机构支架、第一支杆、第一竖向电机和第一水平电机,所述第一移送机构支架设置于冷却室内,所述第一支杆上设置有第一水平齿轮轨道,所述第一移送机构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一水平齿轮轨道相配合的第一水平齿轮组,而所述第一水平电机设置于第一移送机构支架上且为第一水平齿轮组提供动力,所述第一支杆上设置有第一竖向齿轮组,所述第一移送机构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一竖向齿轮组相配合的第一竖向齿轮轨道,而所述第一竖向电机为设置于第一支杆上且为第一竖向齿轮组提供动力;所述准备室内部设置有第二料框移送机构,所述第二料框移送机构包括第二移送机构支架、第二支杆、第二竖向电机和第二水平电机,所述第二移送机构支架设置于准备室内,所述第二支杆上设置有第二水平齿轮轨道,所述第二移送机构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二水平齿轮轨道相配合的第二水平齿轮组,而所述第二水平电机设置于第二移送机构支架上且为第二水平齿轮组提供动力,所述第二支杆上设置有第二竖向齿轮组,所述第二移送机构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二竖向齿轮组相配合的第二竖向齿轮轨道,而所述第二竖向电机为设置于第二支杆上且为第二竖向齿轮组提供动力。
所述支柱沿周向均与分布。
所述支柱个数为四个。
所述充气速冷机构为氮气。
所述搅拌器为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叶轮设置于冷却室内,且位于油面以下。
所述抽真空机构为抽真空机。
所述隔热层为石墨毡层。
所述隔热门升降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驱动轴与隔热门连接。
上面结合附图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不是作为对前述实用新型目的和所附权利要求内容和范围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本实用新型技术和权利保护范畴。
Claims (8)
1.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包括炉体外壳,所述炉体外壳内设置有冷却室和加热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准备室,所述准备室、加热室、冷却室在炉体外壳内按物料加工流向依次设置,且所述准备室、加热室、冷却室均各自分别连通有抽真空机构,同时所述加热室的两侧通过分室墙分别与准备室、冷却室连接;所述分室墙上开设有分室墙进出口,所述分室墙进出口安装有隔热门,且所述隔热门均位于分室墙上背离加热室的一侧,同时所述隔热门通过隔热门升降机构开合;所述冷却室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气淬室和油淬室,所述气淬室上部设置有充气速冷机构,而油淬室下部设置有油淬油槽,且所述油淬室外部设置有搅拌器,同时所述冷却室与加热室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冷却室炉门;所述准备室内设置有准备室平台,所述准备室料框放置于准备室平台上,而所述准备室与加热室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准备室炉门;所述加热室内设置有加热室平台,所述加热室料框放置于加热室平台上,同时所述加热室内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一个及以上的加热管;所述冷却室、准备室内部均设置有料框移送机构,所述料框移送机构包括移送机构支架、第一支杆、竖向电机和水平电机,所述移送机构支架分别设置于相应的室内,所述第一支杆上设置有水平齿轮轨道,所述移送机构支架上设置有与水平齿轮轨道相配合的水平齿轮组,而所述水平电机设置于移送机构支架上且为水平齿轮组提供动力,所述第一支杆上设置有竖向齿轮组,所述移送机构支架上设置有与竖向齿轮组相配合的竖向齿轮轨道,而所述竖向电机为设置于第一支杆上且为竖向齿轮组提供动力;所述加热室的炉壁以及隔热门由加热室内部向外均依次设置有隔热层、真空层和不锈钢外壳,所述隔热层与不锈钢外壳之间通过支柱支撑;而所述加热室上设置有气体对流循环机构,所述气体对流循环机构包括通风层、气体供给机构和加热室风机,所述通风层设置于加热管和隔热层之间,所述加热室风机进风口与气体供给机构连通,所述气体供给机构通过管道与加热室内部连通,而加热室风机安装在加热室炉壁上,所述热室风机的进气端与气体供给机构连接,而所述热室风机的出气端与通风层连接,所述通风层与加热管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吹风孔,所述吹风孔与加热管沿周向间隔设置;还包括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所述第一、第二自启闭机构分别用于冷却室炉门、准备室炉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自启闭机构包括第一三角连接板、第一连杆、第一旋转支架以及第一直线电机,所述第一直线电机、第一旋转支架均固定设置在炉体外壳上位于冷却室炉门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三角连接板一端和第一直线电机的伸缩杆转动连接,而所述第一三角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冷却室炉门的尾端,同时所述冷却室炉门通过第一旋转支架与炉体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自启闭机构包括第二三角连接板、第二连杆、第二旋转支架以及第二直线电机,所述第二直线电机、第二旋转支架均固定设置在炉体外壳上位于准备室炉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三角连接板一端和第二直线电机的伸缩杆转动连接,而所述第二三角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准备室炉门的尾端,同时所述准备室炉门通过第二旋转支架与炉体外壳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沿周向均与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个数为四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速冷机构为氮气速冷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为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叶轮设置于冷却室内,且位于油面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机构为抽真空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为石墨毡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自启闭三室真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门升降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驱动轴与隔热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63397.8U CN203653629U (zh) | 2013-12-25 | 2013-12-25 | 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63397.8U CN203653629U (zh) | 2013-12-25 | 2013-12-25 | 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53629U true CN203653629U (zh) | 2014-06-18 |
Family
ID=50920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863397.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53629U (zh) | 2013-12-25 | 2013-12-25 | 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65362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25838A (zh) * | 2013-12-25 | 2014-04-16 | 苏州市万泰真空炉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
-
2013
- 2013-12-25 CN CN201320863397.8U patent/CN203653629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25838A (zh) * | 2013-12-25 | 2014-04-16 | 苏州市万泰真空炉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522872U (zh) | 轴承钢棒管材的双层等温球化退火热处理设备 | |
CN212109376U (zh) | 一种建筑设计用石膏烘干装置 | |
CN203653629U (zh) | 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 |
CN201170691Y (zh) | 盐芯烧结炉 | |
CN203653633U (zh) | 一种真空炉 | |
CN203653641U (zh) | 一种三室真空炉 | |
CN203653638U (zh) | 一种防腐蚀排污淋式净化监控操作三室真空炉 | |
CN103725840B (zh) | 一种真空炉 | |
CN203653630U (zh) | 一种自启闭防腐蚀式监控操作三室真空炉 | |
CN103740909B (zh) | 一种监控操作三室真空炉 | |
CN103725845B (zh) | 一种三室真空炉 | |
CN103725838B (zh) | 一种自启闭三室真空炉 | |
CN203653642U (zh) | 一种自启闭监控操作三室真空炉 | |
CN203653625U (zh) | 一种自启闭防腐蚀淋式净化观察监控三室真空炉 | |
CN103331446A (zh) | 一种磁芯用低温热风循环热处理炉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3890401U (zh) | 一种监控操作真空炉 | |
CN203653640U (zh) | 一种自启闭防腐蚀排污干式净化观察监控操作三室真空炉 | |
CN207793384U (zh) | 一种用于海绵钛生产的强制通风井式电阻炉 | |
CN203653628U (zh) | 一种防腐蚀排污淋式净化监控操作三室真空炉 | |
CN203653623U (zh) | 一种防腐蚀式抽真空机的监控操作高温炉 | |
CN103740911B (zh) | 一种自启闭监控操作三室真空炉 | |
CN203653635U (zh) | 一种防腐蚀排污干式净化监控操作三室真空炉 | |
CN212109270U (zh) | 一种热风循环烘箱 | |
CN203653632U (zh) | 一种防腐抽真空机排污干式净化的监控操作高温炉 | |
CN103725852B (zh) | 一种自启闭防腐蚀式监控操作三室真空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30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