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20024U -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20024U
CN203620024U CN201320612870.5U CN201320612870U CN203620024U CN 203620024 U CN203620024 U CN 203620024U CN 201320612870 U CN201320612870 U CN 201320612870U CN 203620024 U CN203620024 U CN 2036200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ryngeal mask
endotracheal tube
breather
laryngeal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1287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金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2061287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200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200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2002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包括:管体,该管体包括喉罩导管和完全内置于喉罩导管中的气管导管;推动结构,该推动结构用于将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从所述喉罩导管中移动推出;弹性密封圈,该弹性密封圈设于气管导管和喉罩导管之间,该弹性密封圈固定在所述喉罩导管的内壁上并与所述内壁密封连接,该弹性密封圈还套接所述气管导管的外壁。该装置不但可方便转换气管导管和喉罩这两种通气方法,有效减少对气管导管的移动阻碍,省时省力,使用便利,还可有效地防止气体从气管导管与喉罩导管之间的间隙中泄露出来,密封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时需要对手术病人进行辅助呼吸以保持病人全麻血流动力学稳定,常用的辅助呼吸通气装置包括气管导管通气装置和喉罩呼吸通气装置。
气管导管通气装置由一根细长管构成的气管管道构成,在细长管的远端布置有一个可充气的球囊。在操作过程中,气管管道的远端被插入病人的口腔,且经过病人的喉部入口(或称为声门开口)而进入病人的气管中。该气管管道一旦被如此定位,则对所述球囊充气而对气管的内部通道形成密封。在形成该密封之后,对该气管管道的近端施加正压力以向病人的肺充气。气管导管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承受较大的密封压力,不易漏气。而其主要缺陷在于,难于适当地将气管管道插入,对实际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过高。除了这种主要缺陷之外,还存在与气管管道相关联的其他缺陷。例如,气管管道经常使病人感到剧烈的“咽喉疼痛”。这种“咽喉疼痛”主要是由所述气管管道和病人软骨组织间的摩擦所引起的,还可以引起病人剧烈呛咳反应。
与气管管道相反,喉罩通气装置可以较容易地插入病人体内而建立一个呼吸通道。另外,喉罩通气装置是一种“可令人承受的”装置的原因在于:即使将其不正确地插入,该喉罩通气装置仍可建立一个呼吸通道。因此,喉罩通气装置经常被认为是一种“救命”装置。另外,可只通过对病人的头、颈和口腔进行较小的操纵动作就可将喉罩通气装置插入。此外,该喉罩通气装置不需要与气管敏感的内部通道相接触就可向病人的肺充气,由该喉罩通气装置所建立的呼吸通道的尺寸显著大于由气管管道所建立的呼吸通道的尺寸。而喉罩通气装置的主要缺陷在于,成本高,且密封压力过小而导致漏气,病人的体位要求高,对其他特殊体位病人容易移位导致控制通气失败。
目前的气管导管通气装置和喉罩通气装置通常为各自独立的辅助呼吸装置,其相互间的更换十分不便,而且在转换呼吸模式的时候往往容易造成由于麻醉早期拔管,使气道产生高敏反应导致的一系列的并发症,使手术存在不可预知的不利因素。
虽然,气管内置式喉罩出现在一些专利文献中,如中国专利ZL02819802.6以及美国专利US5303697,但是,其气管导管并未完全内置于喉罩导管内,在实际的换管操作过程中,气管导管容易脱落,且气管导管的插入操作也不方便。
为此,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01320086145.9公开了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该装置包括管体、罩体、充放气装置、推动结构和密封装置;所述管体包括喉罩导管和完全内置于喉罩导管中的气管导管,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设有气管导管气囊;所述罩体与所述喉罩导管出气部相结合;所述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上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的导孔,所述推动结构可将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从所述喉罩导管中移动推出;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第一充放气装置和第二充放气装置,所述第一充放气装置和第二充放气装置分别对应与所述气管导管气囊和所述罩体相连接,以实现对所述气管导管气囊和罩体进行充气/放气的功能。病人全身麻醉诱导后,病人意识消失,先将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设为喉罩功能工作状态,即气管导管收藏于喉罩导管内,喉罩导管的进气部与呼吸机相连接,将该联合通气装置插入病人的咽腔中,罩体正确地定位罩住声门,通过第二充放气装置对罩体进行充气,使其固定在病人的咽腔内,推动固定在气管导管进气部上的推动件,使气管导管沿喉罩导管内腔滑动。此时,气管导管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的气道之中,该联合通气装置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通过第一充放气装置对气管导管气囊进行充气,使其固定在病人的气道之中,再通过第二充放气装置对罩体放气,以完成安装。这就使气管导管的插入操作简便,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气管导管脱落。当手术结束后,根据临床麻醉工作指南,控制第一充放气装置对气管导管气囊进行放气,将病人气道中的气管导管抽出,气管导管与病人气道脱离,拨动推动件使气管导管回退,气管导管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内,该联合通气装置就转变为喉罩功能工作状态。病人清醒后,通过第二充放气装置对罩体进行放气,将该联合通气装置从病人咽腔中拔出。而为了有效地防止漏气,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密封装置设于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外侧,主要用于密封所述导孔,防止气体从导孔中泄露出来,而所述第二密封装置主要用于防止气管导管和喉罩导管之间的漏气,它其中一种结构是包括固定设于气管导管外壁上的充气密封圈,且该充气密封圈可随着气管导管移动。并且,该充气密封圈可与上述第一充放气装置连接,以实现利用第一充放气装置同时对气管导管气囊和充气密封圈充气的功能。使用时,在充气密封圈充气之前,由于其对气管导管的滑动阻碍较小,此时可推动气管导管,推动操作结束后,使用第一充放气装置对充气密封圈以及气管导管气囊同时充气,在所述气管导管和喉罩导管之间实现较好的密封。并且充气密封圈充气后,还可以作为限位装置,用于阻止气管导管在喉罩导管内的移动。同时,该充气密封圈还可以选用其他合适的非充气密封件替代,用于防止气管导管和喉罩导管之间的漏气。但是,当采用固定在气管导管外壁上的充气密封圈作为第二密封装置时,充气密封圈充气后,其所起的限位作用就阻止了气管导管在喉罩导管内移动,所以要移动气管导管使其重新收藏到喉罩导管内部,必须要同时对充气密封圈和气管导管气囊进行放气,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而采用固定在气管导管外壁上的非充气密封件作为第二密封装置时,在气管导管滑动时,为了保证良好的密封效果,非充气密封件必定对喉罩导管的内壁产生较大的摩擦,从而阻碍了气管导管在喉罩导管中的滑动,使用者必须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和较多的时间才可以将气管导管推动到恰当的位置以使气管导管气囊伸出到喉罩导管外部或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内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不但可以有效地防止气体从气管导管与喉罩导管之间的间隙中泄露出来,而且在气管导管和喉罩的两种通气方法转换时,有效减少对气管导管的移动阻碍,省时省力,同时还使用便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包括:
管体,该管体包括喉罩导管和完全内置于喉罩导管中的气管导管;
推动结构,该推动结构用于将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从所述喉罩导管中移动推出;
弹性密封圈,该弹性密封圈设于气管导管和喉罩导管之间,该弹性密封圈固定在所述喉罩导管的内壁上并与所述内壁密封连接,该弹性密封圈还套接所述气管导管的外壁。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作为第二密封装置的弹性密封圈固定在喉罩导管上,在需要使用气管导管而利用推动结构去推动气管导管时,可使气管导管在弹性密封圈的内部移动但弹性密封圈并不随着气管导管一同移动,相对于现有结构的第二密封装置,减少了对气管导管移动的阻碍,从而令使用者可方便地将气管导管从喉罩导管中推出或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内,省时省力,而且由于弹性密封圈具有弹性,即使气管导管在弹性密封圈内部移动,该弹性密封圈始终保持套接气管导管外壁的状态,防止了气体从弹性密封圈与气管导管间的间隙进入到气管导管与喉罩导管间的间隙中,最终使来自呼吸机的气体只能从喉罩导管的进气部进入到气管导管的内部,防止了气体从气管导管与喉罩导管之间的间隙中泄露出来,密封效果好。
作为弹性密封圈的进一步改进结构,所述弹性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或硅胶密封圈或硅橡胶密封圈或充气密封圈。
作为喉罩导管的进一步改进结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于喉罩导管内壁上的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卡槽卡接所述弹性密封圈,从而将弹性密封圈固定在喉罩导管的内壁上并实现弹性密封圈与喉罩导管内壁之间的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环形卡槽与喉罩导管一体成型。
作为推动结构的第一种结构,所述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的导孔;所述推动件用于在手指穿入所述导孔中时推动所述气管导管在所述喉罩导管内移动。
优选地,所述推动件为推杆。
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种结构的推动结构时,为了防止气体从导孔中泄露出来,优选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活动密封所述导孔的密封滑盖;所述密封滑盖可沿着所述喉罩导管的外壁滑动。该密封滑盖通过来回滑动,密封或打开所述导孔。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表面具有圆柱形凸出部,所述导孔设置在该圆柱形凸出部上,该圆柱形凸出部上还设有用于引导所述密封滑盖滑动的导槽。
作为推动结构的第二种结构,所述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的导孔;所述推动件滑动连接所述导孔。
优选地,所述推动件为推钮。
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二种结构的推动结构时,为了防止气体从导孔中泄露出来,第一种优选结构是: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用于密封扣接所述导孔。
第二种优选结构是: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套装在所述喉罩导管外部并通过其自身绕喉罩导管为中心转动以活动地密封所述导孔的密封环套;所述密封环套上设有卡扣孔;所述推动件还可在所述卡扣孔中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二种优选结构中,所述密封环套与所述喉罩导管可通过摩擦力紧密贴合,从而将所述密封环套可转动地结合在所述喉罩导管上。
并且,在第二种优选结构中,作为另一种将密封环套可转动地结合在喉罩导管上的改进结构,所述喉罩导管外表面设有凸起,所述密封环套内表面上设有容纳所述凸起的滑槽。由于该滑槽沿着所述密封环套内表面的圆周设置,并且所述凸起容纳在所述滑槽内,从而将所述密封环套可转动地结合在所述喉罩导管上。
在上述第二种优选结构中再优选地,所述卡扣孔由竖向卡槽以及横向卡槽组成,所述竖向卡槽与横向卡槽组合成L形。其中,该横向卡槽作为定位结构,限制了推动件的横向位置,从而实现密封环套活动密封导孔的功能。
或者,在上述第二种优选结构中再优选地,所述卡扣孔由上横向卡槽、下横向卡槽和竖向卡槽组成,所述上横向卡槽、下横向卡槽和竖向卡槽组合成Z形。其中,该上横向卡槽和下横向卡槽作为定位结构,限制了推动件的横向位置,同样可以实现利用密封环套对导孔进行活动密封的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结构,所述喉罩导管的出气部与一罩体相结合;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上还设有气管导管气囊。
优选地,所述喉罩导管的进气部设有用于连接呼吸机的接头。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充放气装置,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与所述气管导管气囊连接的第一充放气装置以及与所述罩体连接的第二充放气装置。
更优选地,第二充放气装置的充放气管紧靠所述管体外壁设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固定在喉罩导管内壁上的弹性密封圈作为第二密封装置,在需要使用气管导管而利用推动结构去推动气管导管时,可使气管导管在弹性密封圈的内部移动但弹性密封圈并不随着气管导管一同移动,相对于现有结构的第二密封装置,减少了对气管导管移动的阻碍,从而令使用者可方便地将气管导管从喉罩导管中推出或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内,省时省力,而且由于弹性密封圈具有弹性,即使气管导管在弹性密封圈内部移动,该弹性密封圈始终保持套接气管导管外壁的状态,防止了气体从弹性密封圈与气管导管间的间隙进入到气管导管与喉罩导管间的间隙中,最终使来自呼吸机的气体只能从喉罩导管的进气部进入到气管导管的内部,防止气体了从气管导管与喉罩导管之间的间隙中泄露出来。
(2)所述弹性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或硅胶密封圈或硅橡胶密封圈,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3)采用密封盖活动地密封导孔,在使用的时候,将该密封盖密封连接导孔,从而可防止气体从导孔中泄露出来,不但结构简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4)将第二充放气装置的充放气管紧靠所述管体外壁设置,使本实用新型整体外形更加紧凑,节省了存放空间。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处于密封滑盖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处于气管导管推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圆柱形凸出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处于气管导管推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卡扣孔的改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的A-A方向的剖切图;
图10为图9中的密封环套处于转动状态的切面图;
图11为图6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处于气管导管推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11、喉罩导管;111、导孔;112、凸起;12、气管导管;121、气管导管气囊;122、推杆;123、推钮;13、接头;14、弹性密封圈;15、环形卡槽;2、罩体;3、密封装置;31、圆柱形凸出部;311、导槽;32、密封滑盖;33、密封环套;34、卡扣孔;35、密封盖;4、第一充放气装置;5、第二充放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本实用新型可分为喉罩功能工作状态以及气管导管功能插入工作状态两种形式。病人全身麻醉诱导后,病人意识消失,先将本实用新型设为喉罩功能工作状态,即气管导管12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接头13与呼吸机相连接,将本实用新型插入病人的咽腔中,罩体2正确地定位罩住声门,通过第二充放气装置5对罩体2进行充气,使其固定在病人的咽腔内,推动固定在气管导管12进气部外壁上的推动件,使气管导管12沿喉罩导管11内腔滑动。此时,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的气道之中,本实用新型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通过第一充放气装置4对气管导管气囊121进行充气,使其固定在病人的气道之中,再通过第二充放气装置5对罩体2放气,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安装。
当手术结束后,根据临床麻醉工作指南,控制第一充放气装置4对气管导管气囊121进行放气,将病人气道中的气管导管12抽出,气管导管12与病人气道脱离,拨动推动件使气管导管12回退,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本实用新型转变为喉罩功能工作状态。病人清醒后,通过第二充放气装置5对罩体2进行放气,将本实用新型从病人咽腔中拔出。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图1至图5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其包括:管体1,该管体1包括喉罩导管11和完全内置于所述喉罩导管11中的气管导管12,喉罩导管11的进气部设有用于连接呼吸机(图未示)的接头13,气管导管12的出气部设有气管导管气囊121;罩体2,该罩体2与喉罩导管11的出气部相结合;推动结构,该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12进气部上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11进气部上的导孔111,所述推动结构用于将所述气管导管12的出气部从所述喉罩导管11中移动推出;充放气装置,该充放气装置用于对所述气管导管气囊121和罩体2进行充气/放气;密封装置3,该密封装置3包括用于活动地密封所述导孔111的第一密封装置和用于防止气体进入密封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间隙的第二密封装置;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密封装置为设于气管导管12与喉罩导管11之间的弹性密封圈14;所述弹性密封圈14固定在所述喉罩导管11的内壁上并与该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弹性密封圈14还套接所述气管导管12的外壁。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推动件用于在手指穿入所述导孔111中时推动所述气管导管12在所述喉罩导管11内移动。
由于作为第二密封装置的弹性密封圈14固定在喉罩导管11上,在需要使用气管导管12而推动气管导管12进气部的推动件时,可使气管导管12在弹性密封圈14的内部移动但弹性密封圈14并不随着气管导管12一同移动,相对于现有结构的第二密封装置,减少了对气管导管12移动的阻碍,从而令使用者可方便地将气管导管12从喉罩导管11中推出或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省时省力,而且由于弹性密封圈14具有弹性,即使气管导管12在弹性密封圈14内部移动,该弹性密封圈14始终保持套接气管导管12外壁的状态,防止了气体从弹性密封圈14与气管导管12间的间隙进入到气管导管12与喉罩导管11间的间隙中,最终使来自呼吸机(图未示)的气体只能从喉罩导管11的进气部进入到气管导管12的内部,防止了气体从气管导管12与喉罩导管11之间的间隙中泄露出来。同时在使用时,利用第一密封装置可以防止气体从导孔111中泄露出来。因此,本实用新型密封效果好,可以有效地防止漏气现象的出现。
其中,所述弹性密封圈14为橡胶密封圈或硅胶密封圈或硅橡胶密封圈或充气密封圈。当弹性密封圈14为橡胶密封圈或硅胶密封圈或硅橡胶密封圈时,其结构十分简单,有利于降低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成本。而当弹性密封圈14为充气密封圈时,该充气密封圈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充放气装置来实现充气,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为了将所述弹性密封圈14固定在喉罩导管11的内壁上且实现弹性密封圈与喉罩导管内壁之间的密封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二密封装置还包括设于喉罩导管11内壁上的环形卡槽15;所述环形卡槽15卡接所述弹性密封圈14。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环形卡槽15与喉罩导管11一体成型,从而简化了制作工艺。
为了防止气体从导孔111中泄露出来,具体地,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包括用于活动密封所述导孔111的密封滑盖32,所述密封滑盖32可沿着所述喉罩导管11的外壁滑动。该密封滑盖32通过来回滑动,密封或打开所述导孔111。
更加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喉罩导管11进气部表面具有圆柱形凸出部31,所述导孔111设置在该圆柱形凸出部31上,该圆柱形凸出部31上还设有用于引导所述密封滑盖32滑动的导槽311。当密封滑盖32沿着导槽311向右滑动时,就可以密封位于密封滑盖32右侧的导孔111,而当密封滑盖32向左滑动时,就可以打开所述导孔111。
具体地,所述推动件为推杆122。
当沿着导孔111推动推杆122时,气管导管12被推出,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气道之中,本实用新型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当气管导管12的伸出到达极限位置,可关闭密封滑盖32,从而密封导孔111。收回气管导管12时,打开密封滑盖32,推动推杆122使内置气管导管12回退,使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
为了对气管导管气囊121和罩体2进行充气/放气,具体地,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与所述气管导管气囊121连接的第一充放气装置4以及与所述罩体2连接的第二充放气装置5。
作为第一种实施例的更优实施方式,第二充放气装置5的充放气管紧靠所述管体1外壁设置(图未示),使本实用新型整体外形更加紧凑,节省了存放空间。
实施例二
图6至图1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其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推动结构和第一密封装置均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去实现在喉罩导管11中推动气管导管12以及活动密封导孔111的功能。其中,第二种实施例的第一密封装置和推动结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12进气部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11进气部的导孔111;所述推动件滑动连接所述导孔111。通过拨动推动件在导孔111中滑动即可推动所述气管导管12在所述喉罩导管11内移动。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包括套装在所述喉罩导管11外部并通过其自身绕喉罩导管11为中心转动以活动地密封所述导孔111的密封环套33;所述密封环套33上设有卡扣孔34,所述推动件还可在所述卡扣孔34中滑动。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推动件为推钮123。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密封环套33与所述喉罩导管11可通过摩擦力紧密贴合,从而将所述密封环套33可转动地结合在所述喉罩导管11上。
或者,作为另一种将密封环套33可转动地结合在喉罩导管11上的改进结构,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喉罩导管11外表面设有凸起112,所述密封环套33内表面上设有容纳所述凸起112的滑槽331。由于该滑槽331沿着所述密封环套33内表面的圆周设置,并且所述凸起112容纳在所述滑槽331内,从而将所述密封环套33可转动地结合在所述喉罩导管11上。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卡扣孔34由竖向卡槽以及横向卡槽组成,所述竖向卡槽与横向卡槽组合成L形。其中,该横向卡槽作为定位结构,限制了推动件的横向位置,从而实现密封环套33活动密封导孔111的功能。
当沿着导孔111和卡扣孔34推动推钮123时,气管导管12推出,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气道之中,本实用新型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当推钮123推动到导孔111和卡扣孔34的尽头时,气管导管12的伸出到达极限位置,旋转密封环套33,使推钮123从竖向卡槽卡接到横向卡槽中,气管导管12紧扣定位,密封环套33密封所述导孔111。当收回气管导管12时,旋转密封环套33使推钮123从横向卡槽卡接到竖向卡槽中,拨动推钮123使推钮123在导孔111和卡扣孔34的竖向卡槽中向上滑动,从而使气管导管12回退,最终使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
或者,卡扣孔34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结构,具体地,如图8所示,所述卡扣孔34由上横向卡槽、下横向卡槽和竖向卡槽组成,所述上横向卡槽、下横向卡槽和竖向卡槽组合成Z形。其中,该上横向卡槽和下横向卡槽作为定位结构,限制了推动件的横向位置同样可以实现利用密封环套33对导孔111进行活动密封的功能。
当需要向下移动推钮123之前,旋转密封环套33,使推钮123从上横向卡槽滑动到竖向卡槽中,然后沿着导孔111和卡扣孔34的竖向卡槽向下推动推钮123,气管导管12推出,内置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气道之中,本实用新型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当推钮123推动到导孔111和卡扣孔34的尽头时,气管导管12的伸出到达极限位置,旋转密封环套33,使推钮123从竖向卡槽卡接到下横向卡槽中,气管导管12紧扣定位,密封环套33密封所述导孔111。当收回气管导管12时,旋转密封环套33使推钮123从下横向卡槽卡接到竖向卡槽中,拨动推钮123使推钮123在导孔111和卡扣孔34的竖向卡槽中向上滑动,从而使气管导管12回退,最终使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
实施例三
图12至图14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的第三种实施例,其与第二种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密封装置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去实现活动密封导孔111的功能,其中,第三种实施例的第一密封装置的结构具体如下:
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盖35,所述密封盖35用于密封扣接所述导孔111,不但结构简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沿着导孔111向下推动推钮123时,气管导管12推出,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气道之中,本实用新型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当推钮123推动到导孔111时,气管导管12的伸出到达极限位置,将密封盖35覆盖在推钮123上并密封扣接所述导孔111,以防气体从导孔111中泄露出来。当收回气管导管12时,把密封盖35从导孔111中拆卸出来,然后拨动推钮123使推钮123在导孔111中向上滑动,从而使气管导管12回退,最终使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
本实用新型的喉罩材料均采用医用病人生物相容性高材料制作,无毒无刺激。罩体2可选用柔软的硅胶材料且设计与咽喉部的轮廓一致,最大限度减少对人体刺激,提高了与喉部的密封性。喉罩导管11中上部经过加强,便于操作推钮123并防止牙齿咬扁喉罩导管11。气管导管12光滑柔软,透明度高,抗折曲性极佳。
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结构一体,操作简单,插管方式可根据需要随时变换,气管导管12在喉罩导管11内的深度可实时调整。能生产各种型号,适用不同年龄、性别、各种手术体位人群。特别是在病人清醒过程中,可以随时将气管导管模式转换为喉罩模式,减少气道不良反应造成的各种麻醉后拔管并发症。
主要特点及用途:用于手术期麻醉早期拔管,防止拔管呛咳导致的气道高反应的并发症,防止拔管后气道通气发生障碍,如舌后坠、呼吸抑制等。适用于所有全麻手术、各种年龄、和性别、特别是脑手术病人。
本实用新型的达到的临床效果如下:
1)减少颅脑手术拔管期呛咳导致的颅内压急剧升高、出血、脑组织移位;
2)减少应激导致的心血管反应,如伤口出血、脑出血,心肌梗塞等并发症;
3)防止其他手术导致的手术创面出血;
4)减少呛咳导致腹部压力升高,伤口裂开;
5)防止麻醉后呼吸暂停以及病人苏醒过程中呕吐、误吸、舌后坠。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管体,该管体包括喉罩导管和完全内置于喉罩导管中的气管导管;
推动结构,该推动结构用于将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从所述喉罩导管中移动推出;
弹性密封圈,该弹性密封圈设于气管导管和喉罩导管之间,该弹性密封圈固定在所述喉罩导管的内壁上并与所述内壁密封连接,该弹性密封圈还套接所述气管导管的外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或硅胶密封圈或硅橡胶密封圈或充气密封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喉罩导管内壁上的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卡槽卡接所述弹性密封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卡槽与喉罩导管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的导孔;所述推动件用于在手指穿入所述导孔中时推动所述气管导管在所述喉罩导管内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为推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活动密封所述导孔的密封滑盖;所述密封滑盖可沿着所述喉罩导管的外壁滑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表面具有圆柱形凸出部,所述导孔设置在该圆柱形凸出部上,该圆柱形凸出部上还设有用于引导所述密封滑盖滑动的导槽。
9.如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的导孔;所述推动件滑动连接所述导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为推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用于密封扣接所述导孔。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装在所述喉罩导管外部并通过其自身绕喉罩导管为中心转动以活动地密封所述导孔的密封环套;所述密封环套上设有卡扣孔;所述推动件还可在所述卡扣孔中滑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罩导管外表面设有凸起,所述密封环套内表面上设有容纳所述凸起的滑槽。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孔由竖向卡槽以及横向卡槽组成,所述竖向卡槽与横向卡槽组合成L形。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孔由上横向卡槽、下横向卡槽和竖向卡槽组成,所述上横向卡槽、下横向卡槽和竖向卡槽组合成Z形。
16.如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罩导管的出气部与一罩体相结合;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上还设有气管导管气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罩导管的进气部设有用于连接呼吸机的接头。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充放气装置,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与所述气管导管气囊连接的第一充放气装置以及与所述罩体连接的第二充放气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充放气装置的充放气管紧靠所述管体外壁设置。
CN201320612870.5U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200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12870.5U CN203620024U (zh)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12870.5U CN203620024U (zh)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20024U true CN203620024U (zh) 2014-06-04

Family

ID=50806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12870.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20024U (zh)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2002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13338A1 (zh) * 2014-01-28 2015-08-06 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转换式内置气管导管与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TWI644692B (zh) * 2015-02-04 2018-12-21 張程 喉罩氣道
USD858752S1 (en) 2018-05-21 2019-09-03 Sridhar R. Musuku Intubation device
US10596339B2 (en) 2018-05-21 2020-03-24 Sridhar R. Musuku Intub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USD921185S1 (en) 2019-01-24 2021-06-01 Sridhar R. Musuku Intubation devic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13338A1 (zh) * 2014-01-28 2015-08-06 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转换式内置气管导管与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TWI644692B (zh) * 2015-02-04 2018-12-21 張程 喉罩氣道
USD858752S1 (en) 2018-05-21 2019-09-03 Sridhar R. Musuku Intubation device
US10596339B2 (en) 2018-05-21 2020-03-24 Sridhar R. Musuku Intub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US11975148B2 (en) 2018-05-21 2024-05-07 Epic Airway Systems, Inc. Intub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USD921185S1 (en) 2019-01-24 2021-06-01 Sridhar R. Musuku Intubation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35108U (zh) 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CN103463719A (zh)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CN104001250A (zh) 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CN203620024U (zh) 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WO2002092144A3 (en) Anatomical airway ventilation intubating and resuscitating device
CN102974014B (zh) 全身麻醉用内置式气管导管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CN109589478B (zh) 一种全身麻醉用内置式气管导管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CN201333207Y (zh) 一次性密闭式吸痰管
CN204468927U (zh) 气管插管型喉罩
CN103520819B (zh) 一种医疗麻醉用蔓进式气管插管
CN102727979B (zh) 一种双层套囊气管插管
CN206063525U (zh) 单腔双囊支气管插管
CN208893404U (zh) 免充气引流型喉罩气管导管
CN203598324U (zh) 一种新型安全三通道喉罩
CN200998506Y (zh) 一种新型气管导管
CN2910241Y (zh) 新型的气道食道双通喉罩
CN208770617U (zh) 双腔变单腔肺移植气管导管
CN208031616U (zh) 脱卸式气管导管喉罩复合装置
CN102553048B (zh) 带套囊引导管芯
CN201643306U (zh) 改良式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
CN202620414U (zh) 加强型多套囊气管导管
CN206007748U (zh) 多气囊式双腔气管插管
CN208448373U (zh) 按压式纤支镜插管专用通气面罩
CN205698803U (zh) 无创气管插管装置
CN214970649U (zh) 单腔支气管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