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07342U -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07342U
CN203607342U CN201320724733.0U CN201320724733U CN203607342U CN 203607342 U CN203607342 U CN 203607342U CN 201320724733 U CN201320724733 U CN 201320724733U CN 203607342 U CN203607342 U CN 2036073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ing
disjunction
driving member
drive surface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2473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明辉
刘振翔
肖体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2473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073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073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0734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线圈组件和内含永磁体和衔铁的磁钢组件以及安装在基座两侧的两触头装置,磁钢组件通过转动副与基座枢转连接,线圈组件的电信号驱动磁钢组件在两个位置间摆动,永磁力使磁钢组件保持在其中一位置上,摆动同步驱动两触头装置偏转,实现两对动触点与静触点同时闭合/分断配合。磁钢组件有随其同步转动的两驱动头,并且均从相同方向伸出。继电器还包括连接两个触头装置和磁钢组件的两导向传动件,每个导向传动件与基座(3)之间设有使其沿动簧片的自由端的摆动方向移动的导向机构,其被动端通过驱动连接结构与一驱动头连接,其主动端通过一弹性传动结构与所述动簧片的自由端偶联,以使两导向传动件的运动方向相同且动作同步。

Description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特别是适用于电卡收费表设计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也可适用于各种大功率自动系统。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广泛应用于当前社会的电器、电力、办公、通讯、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磁保持继电器电磁系统使用永磁铁代替传统的线圈励磁,它的输入量形式为具有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其开关状态的转换控制形式是给线圈输入触发电信号,工作时,只需给线圈加一脉冲信号使其吸合,无需长期通电励磁,磁保持继电器的常开或常闭的状态保持,是依赖永久磁钢的蓄磁,因此与传统的电磁继电器相比,磁保持继电器具有低功耗的特性,且吸合可靠,从而满足了当今社会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目前电卡收费表用的磁保持继电器是由线圈通电励磁,产生与永磁铁极性相同或相反的磁性,使衔铁转动,迫使推动卡移动,这时继电器主触点闭合或分离,电路被接通或断开。一般继电器只有一对动静触点,电阻大,温升高,而且超程由动簧片自身变形产生,由于动簧片杆杠力臂短,为保证动作特性,触点保持力不能太大。
EP2009665B1专利公开了一种双极继电器,它采用一个带有永久磁铁的锚定摇臂驱动一个调整件在两个单极继电器触点弹簧的偏转方向滑动的方案,该锚定摇臂位于该调整件的中部,调整件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每个单极继电器触点装置的触点弹簧可动偶联,其缺陷在于,由于两个极的调整件为一体结构,无法准确导向,造成触头参数难以调试,导致两个极各相继电器触点的开关动作的同步性差,继电器触点的温升明显,触点接通/分断的稳定性、可靠性不理想,安装调试困难。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存在机构的原理性冲突和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机构的原理性冲突主要体现在调整件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触点弹簧可动偶联的两个偶联机构之间一是由于存在动作特性冲突使得两个极的继电器触点的开关动作的同步性不理想,二是由于存在配合特性冲突使得两个极的继电器触点的接触电阻的一致性不理想,三是由于存在安装调试冲突使得产品的装配过程中与为实现理想性能而必须采用的调试校正手段发生冲突。因为相关零件的制造误差所导致两个偶联机构的开关动作、接触电阻的不同步是难免的,而且当一个偶联机构的开关动作特性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偶联机构的开关动作特性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无法采用参照一个偶联机构的开关动作特性来调试另一个偶联机构的开关动作特性的校正手段,从而难以使两个极的继电器触点的开关动作达到同步的要求。并且当一个偶联机构的触点的接触压力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偶联机构的触点的接触压力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无法实现将两个偶联机构的触点的接触压力同时调试校正到理想要求。当两个极的继电器触点的接触电阻的差异较大时:如果两个极的继电器触点串联在负载回路中,则温升会向接触电阻大的触点集中,使该触点温升加快;但如果两个极的继电器触点分别控制两个负载回路,则使得两个触点的温升不平衡,影响输出回路的载流能力。此外,由于该现有技术的两个偶联机构是由同一个调整件分别与两个触点弹簧的自由端、附加弹簧偶联配合,同时调整件又与锚定摇臂连接配合,所以要获得理想的性能,必须使锚定摇臂、调整件、两个触点弹簧的自由端、两个附加弹簧之间的偶联配合达到理想的程度,但由于其受一个调整件的结构限制和偶联机构的原理限制,在调试一个触点弹簧的自由端和/或一个附加弹簧与调整件之间的偶联配合时,会改变另一个偶联机构的触点弹簧的自由端和/或一个附加弹簧与调整件之间的偶联配合,从而使装配调试十分困难,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极磁保持继电器,采用两个导向传动件分别与磁钢组件的两个驱动球和两组动触头的自由端连接,两组动触头分别由两个驱动球推动动作,于是形成两个输出回路,其开关动作同时控制两个输出回路的通/断,输出回路具有承载功率电流的能力,不仅降低了温升,保证了继电器工作的可靠性,而且使整个继电器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外形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包括装于由壳盖8与基座3扣合形成的空腔内部的线圈组件4和内含永磁体59和衔铁52、53、54、55的磁钢组件5,以及安装在基座3两侧的第一触头装置1和第二触头装置2,所述的磁钢组件5通过转动副50与基座3枢转连接,线圈组件4的电信号驱动磁钢组件5在两个位置间摆动,磁钢组件5的永磁力使其保持在其中一个摆动位置上,所述摆动同步驱动第一触头装置1和二触头装置2的偏转,使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动触点17与第一静触点16闭合/分断配合,同时使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动触点27与第二静触点26闭合/分断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钢组件5设有随其同步转动的第一驱动头56和第二驱动头57,并且第一驱动头56和第二驱动头57均从磁钢组件5的相同方向C伸出;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连接每一个触头装置1、2和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一导向传动件6和第二导向传动件7,所述的第一导向传动件6与基座3之间设有使第一导向传动件6沿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一导向机构,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被动端61通过第一驱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一驱动头56连接,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通过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偶联,并且,所述的第二导向传动件7与基座3之间设有使第二导向传动件7沿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二导向机构,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第二被动端71通过第二驱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二驱动头57连接,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通过第二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偶联,以使第一导向传动件6与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运动方向相同且动作同步。
此外,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第一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导向槽30和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上的第一滑块612,第一滑块612安装在导向槽30内并与导向槽30滑动配合,导向槽30的导向方向与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平行;所述的第二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导向槽30和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上的第二滑块712,第二滑块712安装在导向槽30内并与导向槽30滑动配合,导向槽30的导向方向与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平行。
第一、二弹性传动结构的一种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面621、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14、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其中第一导向滑动面621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面721、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24、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其中第二导向滑动面721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
第一、二弹性传动结构的另一种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筋624、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31、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其中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与第一导向凸块31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筋724、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二导向凸块32、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其中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与第二导向凸块32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
第一、二弹性传动结构的又一种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其中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其中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
第一、二弹性传动结构的再一种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面621、第一分断驱动面622、第一闭合驱动面623和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14、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还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31,其中第一导向滑动面621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与第一导向凸块31滑动配合;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面721、第二分断驱动面722、第二闭合驱动面723和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24、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还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二导向凸块32,其中第二导向滑动面721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与第二导向凸块32滑动配合。
此外,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第一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被动端61上的第一连接孔6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球形的第一驱动头56,所述的第一驱动头56安装在第一连接孔611内、并与第一连接孔611接触配合;所述的第二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第二被动端71上的第二连接孔7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球形的第二驱动头57,所述的第二驱动头57安装在第二连接孔711内、并与第二连接孔711接触配合。
另外,转动副50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转动副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枢轴58、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枢孔和设有第二枢孔的定位件9,枢轴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定位件9固定安装在基座3上。转动副50还有一种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转动副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枢轴58、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枢孔、设置在壳盖8上的第二枢孔,枢轴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壳盖8与基座3固定连接。
再者,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非自由端分别与第一动联接板11、第一静联接板12采用U型连接,所述的第一超程片簧1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压力的压力片簧;所述的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非自由端分别与第二动联接板21、第二静联接板22采用U型连接,所述的第二超程片簧2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压力的压力片簧。
现有继电器采用一个调整件使得两个偶联机构之间形成了传递运动的链环,该链环使得其中一个偶联机构的动作不仅依赖由锚定摇臂的正常控制,而且还由另一个偶联机构的多余控制,而该多余控制是有害的,它会影响偶联机构的动作精度,由此导致两个偶联机构之间存在有害的运动传递、调整件存在有害的自由运动。而且调整件与触点弹簧的自由端之间的偶联的运动副设计缺失必要的限制调整件上下移动的约束,再加上锚定摇臂与调整件之间的连接具有跷跷板式的支点效果,从而使得调整件至少存在三个独立运动的自由度,其中横向移动的自由度是设计要求的,而另外的上下移动和绕锚定摇臂的支点转动的两个自由度是有害的,它也会影响现有偶联机构的动作精度。针对现有技术设计上的不合理,本实用新型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除了采用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件分别驱动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还采用第一导向机构和第二导向机构,使两个偶联机构之间形成了互不影响的两个运动链,健全了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件两个运动件的运动约束条件,大幅度提升了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件的运动精度,从而有效提升了两个触头装置之间的开关动作的同步性、触点接通/分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增强了双极磁保持继电器的载流和分断能力,降低了温升。同时,通过在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件的主动端分别设置防止所述主动端上下滑移的结构,进一步提升了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件的运动精度,使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件分别与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之间的可动偶联性能更佳。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的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仰视外观平面示意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平面示意图,图3中示出了线圈组件4、磁钢组件5、第一导向传动件6、第二导向传动件7等部件的整体结构。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第一导向传动件6、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第二导向机构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3的A局部放大图,具体示出了第一导向传动件6与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之间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图8中所示的第一动簧片10处于闭合状态。
图9是表示图3的B局部放大图,具体示出了第二导向传动件7与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之间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图9中所示的第二动簧片20处于闭合状态。
图10表示是磁钢组件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表示是线圈组件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表示第二触头装置的第二动簧片20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12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的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第一触头装置1、第二触头装置2、基座3、线圈组件4、磁钢组件5、第一导向传动件6、第二导向传动件7和壳盖8。基座3和壳盖8通过卡扣33扣合并且固定连接形成空腔300,第一触头装置1、第二触头装置2、基座3、线圈组件4、磁钢组件5、第一导向传动件6、第二导向传动件7都安装在所述空腔300内。继电器的由带有磁轭的线圈组件4和内含永磁体59和衔铁52、53、54、55的磁钢组件5组成的电磁系统装于基座3中间,第一触头装置1和第二触头装置2的动静触头组成的触头系统安装在基座3上,且分布于电磁系统两侧,动簧片10、20的自由端与动触点17、27及超程片簧13、23连接在一起,磁钢组件5通过转动副50与基座3枢转连接。线圈组件4的电信号驱动磁钢组件5在两个位置间摆动,磁钢组件5的永磁力使其保持在其中一个摆动位置上,所述摆动同步驱动第一触头装置1和二触头装置2的偏转,磁钢组件5转动由设置在其顶端同一个方向的推动球带动两个分立形成在一条直线上的第一导向传动件6和第二导向传动件7,后者同步推动两侧的动触头动作,从而实现电路的通断,也就是说,使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动触点17与第一静触点16闭合/分断配合,同时使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动触点27与第二静触点26闭合/分断配合。
如图10所示,磁钢组件5设有随其同步转动的第一驱动头56和第二驱动头57,并且第一驱动头56和第二驱动头57均从磁钢组件5的相同方向C伸出;第一导向传动件6和第二导向传动件7用于建立每一个触头装置1、2和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传动连接,具体地说,所述的第一导向传动件6与基座3之间设有使第一导向传动件6沿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一导向机构,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被动端61通过第一驱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一驱动头56连接,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通过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偶联,并且,所述的第二导向传动件7与基座3之间设有使第二导向传动件7沿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二导向机构,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第二被动端71通过第二驱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二驱动头57连接,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通过第二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偶联。上述的第一导向机构、第二导向机构、第一驱动连接结构和第二驱动连接结构的设置,目的是使得第一导向传动件6与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运动方向相同并动作同步。
参见图1、2、8和图9,第一触头装置1为第一个极的输出回路,其包括第一动联接板11、第一静联接板12、第一动簧片10、第一超程片簧13、第一静触点16和第一动触点17,第一动联接板11的一端伸出到空腔300外,以供接线使用,第一动联接板11的另一端在空腔300内并固定安装在基座3上;第一动簧片10的一端为第一固定端18,它与第一动联接板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动簧片1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15,自由端15能以第一固定端18为支点摆动;第一超程片簧13的一端与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固定连接,形成悬臂结构;第一动触点17固定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它与第一超程片簧13一起随自由端15摆动;类似的,第一静联接板12的一端伸出到空腔300外,以供接线使用,第一静联接板12的另一端在空腔300内并固定安装在基座3上,第一静触点16固定在第一静联接板12上。当第一导向传动件6向触点闭合方向推动第一超程片簧13时,第一超程片簧13带动自由端15及其上的第一动触点17向第一静触点16方向摆动,直至第一动触点17与第一静触点16接触闭合,使第一动联接板11与第一静联接板12之间电气接通,在此如图1、3、8所示的闭合状态下,第一超程片簧13为第一动触点17与第一静触点16的接触提供弹性压力。当第一导向传动件6向分断方向推动自由端15时,自由端15带动其上的第一超程片簧13和第一动触点17与第一静触点16分离,使第一动联接板11与第一静联接板12之间电气分断。通过以上的结构,实现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动触点17与第一静触点16的闭合/分断配合。第二触头装置2为第二个极的输出回路,其包括第二动联接板21、第二静联接板22、第二动簧片20、第二超程片簧23、第二静触点26和第二动触点27,第二静联接板22的一端伸出到空腔300外,以供接线使用,第二静联接板22的另一端在空腔300内并固定安装在基座3上;第二动簧片20的一端为第二固定端28,它与第二静联接板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动簧片2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25,自由端25能以第二固定端28为支点摆动;第二超程片簧23的一端与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固定连接,形成悬臂结构;第二动触点27固定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它与第二超程片簧23一起随自由端25摆动.类似的,第二动联接板21的一端伸出到空腔300外,以供接线使用,第二动联接板21的另一端在空腔300内并固定安装在基座3上,第二静触点26固定在第二动联接板21上。当第二导向传动件7向闭合方向推动第二超程片簧23时,第二超程片簧23带动自由端25及其上的第二动触点27向第二静触点26方向摆动,直至第二动触点27与第二静触点26接触闭合,使第二动联接板21与第二静联接板22之间电气接通,在此如图1、3、9所示的闭合状态下,第二超程片簧23为第二动触点27与第二静触点26的接触提供弹性压力。当第二导向传动件7向分断方向推动自由端25时,自由端25带动其上的第二超程片簧23和第二动触点27与第二静触点26分离,使第二动联接板21与第二静联接板22之间电气分断。通过以上的结构,实现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动触点27与第二静触点26的闭合/分断配合。第一触头装置1与第二触头装置2的闭合/分断方向相同,即:在闭合过程中,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超程片簧13的自由端15与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超程片簧23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相同。
参见图1、3、10,所述的磁钢组件5包括一壳体51、安装在壳体51内的永磁体59、从壳体51内向外伸出的第一N端54、第一S端55、第二N端52、第二S端53以及用于分别驱动第一导向传动件6、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第一驱动头56、第二驱动头57。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一S端55、第二S端53在上面(即永磁体59的S极在上面),第一N端54、第二N端52在下面(即永磁体59的N极在下面),与此等同的方案是,第一S端55、第二S端53在下面(即永磁体59的S极在下面),第一N端54、第二N端52在上面(即永磁体59的N极在上面)。第一驱动头56和第二驱动头57从磁钢组件5的相同方向C伸出,并且它们与壳体51一体成形,所以它们能随钢组件5同步转动。第一N端54和第二N端52与永磁体59的N极磁路连接,第一S端55和第二S端53与永磁体59的S极磁路连接,这种连接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实现,例如,通过从永磁体59的N极引出的一块衔铁的两个端来形成第一N端54和第二N端52,通过从永磁体59的S极引出的另一块衔铁来形成第二S端53与第一S端55,因此,第一N端54和第二N端52分别是永磁体59的N极,第一S端55和第二S端53分别是永磁体59的S极。在线圈组件4的第一磁轭41、第二磁轭42无激励电磁时,永磁体59的永磁力仍能使磁钢组件5保持在当前状态(即线圈组件4撤去电信号的瞬间的那个状态)。磁钢组件5通过转动副50与基座3枢转连接是指磁钢组件5安装到基座3上后,只有一个能绕其转动中心转动的自由度,实现转动副50的方案可有多种方案,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转动副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枢轴58、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枢孔(图中未示出)、设有第二枢孔(图中未示出)的定位件9,枢轴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定位件9固定安装在基座3上。这一方案是首选方案,它具有更高的转动精度,同时还易于装配调试。另一种方案是:所述的转动副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枢轴58、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枢孔(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壳盖8上的第二枢孔(图中未示出),枢轴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壳盖8与基座3固定连接。这一方案的优点是可以省略定位件9,但其转动精度较低,同时增加了壳盖8与基座3的固定连接难度。
参见图1、3、10、11,所述的线圈组件4包括第一磁轭41、第二磁轭42、线圈架43和线圈44,线圈44套装在线圈架43外,第一磁轭41和第二磁轭42分别插入线圈架43内、并在线圈架43内形成磁路连接。当通过已知的方法在线圈44上加载电压/电流(例如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时,第一磁轭41、第二磁轭42上产生磁场,并且第一磁轭41的极性与第二磁轭42的极性相反;当加载的脉冲电信号改变极性时,第一磁轭41的极性与第二磁轭42的极性随之转换。线圈组件4的第一磁轭41与磁钢组件5的第一N端54、第一S端55吸合/排斥配合,线圈组件4的第二磁轭42与磁钢组件5的第二N端52、第二S端53排斥/吸合配合,即:当加载的脉冲电信号使得第一磁轭41为N极、第二磁轭42为S极时,第一S端55与第一磁轭41吸合、第一N端54对第一磁轭41排斥、第二N端52与第二磁轭42吸合、第二S端53对第二磁轭42排斥,由此驱使磁钢组件5向左偏转直至图3所示状态。当加载的脉冲电信号使得第一磁轭41为S极、第二磁轭42为N极时,第一S端55对第一磁轭41排斥、第一N端54与第一磁轭41吸合、第二N端52对第二磁轭42排斥、第二S端53对第二磁轭42吸合,由此驱使磁钢组件5向右偏转(图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偏转),并稳定在向右偏转的吸合状态(图中未示出)。在吸合状态下,即使撤去加载在线圈组件4上的电信号,则磁钢组件5内的永磁体59的磁力仍能使磁钢组件5保持在当前的吸合状态。由此可见,脉冲电信号只是驱动磁钢组件5转换偏转状态,而磁钢组件5的状态保持需靠永磁体59的磁力。
参见图1、3、4、6、7,所述的第一导向传动件6与基座3之间设有第一导向机构,并通过第一导向机构使第一导向传动件6沿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移动。第一导向机构可有多种结构方案,一种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导向槽30和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上的第一滑块612,导向槽30的导向方向与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平行,第一滑块612安装在导向槽30内并与导向槽30滑动配合。所述的导向槽30的导向方向是指允许第一滑块612在导向槽30内滑动的方向,也是导向槽30的长度方向。导向槽30能限制第一滑块612在其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移动,导向槽30的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均垂直于其导向方向,第一滑块612可采用矩形滑块,因此,第一导向机构限定了第一导向传动件6只具有一个直线移动的自由度,并且,该直线移动的方向与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一致,这种结构大大提高了第一导向传动件6运动精度,有效克服了现有继电器因运动副设计不合理所引发的种种缺陷。第一导向传动件6为杆状构件,其一端为被动端61,另一端为主动端62。被动端61通过第一驱动连接结构与磁钢组件5的第一驱动头56连接,磁钢组件5的偏转动作通过第一驱动连接结构传递给第一导向传动件6,并且通过该传动链环,将磁钢组件5的偏转摆动转换为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直线移动。第一驱动连接结构的具体实现方案可以有多种,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被动端61上的第一连接孔6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球形的第一驱动头56,第一驱动头56安装在第一连接孔611内并与第一连接孔611接触配合。这种驱动连接结构不仅传动精度高,而且还具有偏转摆动—直线移动的转换功能。
同理,第二导向传动件7与基座3之间设有第二导向机构,并通过第二导向机构使第二导向传动件7沿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移动。第二导向机构可有多种结构方案,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二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导向槽30和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上的第二滑块712,导向槽30的导向方向与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平行,第二滑块712安装在导向槽30内并与导向槽30滑动配合。第二滑块712可采用矩形滑块,因此,第二导向机构限定了第二导向传动件7只具有一个直线移动的自由度,并且,该直线移动的方向与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一致。第二导向传动件7为杆状构件,其一端为第二被动端71,另一端为主动端72。所述的第二被动端71通过第二驱动连接结构与磁钢组件5的第二驱动头57连接,磁钢组件5的偏转动作通过第二驱动连接结构传递给第二导向传动件7,并且通过该传动链环,将磁钢组件5的偏转摆动转换为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直线移动。第二驱动连接结构的具体实现方案可以多种,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二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第二被动端71上的第二连接孔7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球形的第二驱动头57,第二驱动头57安装在第二连接孔711内并与第二连接孔711接触配合。在基座3上增设导向槽30,两个导向传动件上设置导向筋和触头导向装置,使得第一导向传动件6与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运动方向相同并动作同步,两个导向传动件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在水平方向运动,有效的调节触头参数,避免因传动件倾斜造成两相不同步,并增大了触头压力。
参见图1、3、4、6、8、10,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通过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可动偶联,通过该偶联的一起运动,第一导向传动件6向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传递动作,并且将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直线移动转换为自由端15的偏转摆动,驱使第一动触点17与第一静触点16闭合/分断。第一弹性传动结构的具体方案可有多种,根据其防止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下摆动的性能不同可分为四种实施形式。主动端62上下摆动的性能,关系到第一导向传动件6在控制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作闭合/分断操作过程中,其相对于自由端15上下自由滑移的大小程度,滑移越大则危害越大。尽管第一导向机构已具有很好的防止所述滑移的功能,但为了进一步强化本实用新型目的所追求的技术效果,在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中包含防止所述滑移的结构,仍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给出四种具有不同防滑移性能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的优选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面621、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14、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第一导向滑动面621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显然,第一导向滑动面621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62的向下滑移。为了进一步防止主动端62的向上滑移,可选用以下配套方案:在第一弹性传动结构的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过程中的抵接状态下,第一超程片簧13作用于第一闭合驱动面623的弹性力F中包含驱使第一闭合驱动面623向下移动的分力Fy。
第二种方案是: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面621、第一分断驱动面622、第一闭合驱动面623和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14、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31,第一导向滑动面621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与第一导向凸块31滑动配合。显然,第一导向滑动面621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62的向下滑移,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与第一导向凸块31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62的向上滑移。
第三种方案是: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筋624、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31、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与第一导向凸块31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显然,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与第一导向凸块31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62的向上滑移。
第四种方案是: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显然,这种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中不包含防止主动端62上下滑移的结构。
以上所述的抵接配合是指既可抵接又可分离的配合,例如在闭合状态下,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而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有可能分离。再例如在分断状态下,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有可能分离。
同理,参见图1、3、4、5、7、9、10,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通过第二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偶联,通过该偶联,第二导向传动件7向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传递动作,并且将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直线移动转换为自由端25的偏转摆动,驱使第二动触点27与第二静触点26闭合/分断。尽管第二导向机构已具有很好的防止所述滑移的功能,但为了进一步强化实用新型目的所追求的技术效果,在第二弹性传动结构中增加防止所述滑移的结构,仍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弹性传动结构的具体方案可有多种,根据其防止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下摆动的性能不同分为以下四种实优选施形式。
第一种方案是: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面721、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24、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第二导向滑动面721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显然,第二导向滑动面721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72的向下滑移。为了进一步防止主动端72的向上滑移,可选用以下配套方案:在第二弹性传动结构的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过程中的抵接状态下,第二超程片簧23作用于第二闭合驱动面723的弹性力F中包含驱使第二闭合驱动面723向下移动的分力Fy。
第二种方案是: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面721、第二分断驱动面722、第二闭合驱动面723和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24、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二导向凸块32,第二导向滑动面721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与第二导向凸块32滑动配合。显然,第二导向滑动面721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72的向下滑移,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与第二导向凸块32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72的向上滑移。
第三种方案是: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筋724、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二导向凸块32、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与第二导向凸块32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显然,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与第二导向凸块32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72的向上滑移。
第四种方案是: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显然,这种第二弹性传动结构中不包含防止主动端72上下滑移的结构。
以上所述的抵接配合是指既可抵接又可分离的配合,如:在闭合状态下,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而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有可能分离;在分断状态下,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有可能分离。
本实用新型在基座3上设置导向槽30,两个导向传动件6、7上设置导向筋和触头导向装置,在两个导向传动件左右运动时,通过它们被动端上的触头导向装置和基座导向槽30的配合限制任一个传动件向下偏移,通过它们主动端的导向装置和基座导向槽限制任一个传动件向上偏移,使两个传动件6、7最大限度地在水平方向运动,防止其偏移造成两相不同步,降低触头寿命。本实用新型将触头系统置于磁钢两侧,增加了触头杠杆比,使产品在线圈功耗较小的前提下获得较大的触头压力,提高产品动作范围,减小产品外形尺寸,使产品更加紧凑美观。参见图1和3,所述的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非自由端分别与第一动联接板11采用U型连接,即第一动簧片10的第一自由端15与第一动联接板11成U形布置,所述的第一超程片簧1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压力的压力片簧;所述的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非自由端分别与第二动联接板21采用U型连接,即第二动簧片20的第二自由端25与第二动联接板21成U形布置,所述的第二超程片簧2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压力的压力片簧。动簧片和连接板U型连接,使动簧片上受到的电动力的方向为远离动联接板的方向,以辅助增加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有效利用电动力使产品在大电流情况下能可靠的接通,避免触头的弹跳带来的烧损。动触头上连接压力片簧,触头终压力主要由压力片簧变形产生。在动静触头上设计预压超程,使动静触头在接触时即有预压力,保证了继电器工作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和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可有多种结构方案,一种优选的方案是可以在每组触头上分别设有两组动静触点,即参见图12:在第一动簧片10上的第一动触点17为2个,对应的设置在第一静联接板上的第一静触点16也为2个;第二动簧片20上的第二动触点27为2个,对应的设置在第二静联接板上的第二静触点26也为2个,以增大接触面,降低接触电阻和触头温升,接触电阻达到0.3mΩ以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推荐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做出的技术等效变化与修改,皆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包括装于由壳盖(8)与基座(3)扣合形成的空腔内部的线圈组件(4)和内含永磁体(59)和衔铁(52、53、54、55)的磁钢组件(5),以及安装在基座(3)两侧的第一触头装置(1)和第二触头装置(2),所述的磁钢组件(5)通过转动副(50)与基座(3)枢转连接,线圈组件(4)的电信号驱动磁钢组件(5)在两个位置间摆动,磁钢组件(5)的永磁力使其保持在其中一个摆动位置上,所述摆动同步驱动第一触头装置(1)和第二触头装置(2)的偏转,使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动触点(17)与第一静触点(16)闭合/分断配合,同时使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动触点(27)与第二静触点(26)闭合/分断配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磁钢组件(5)设有随其同步转动的第一驱动头(56)和第二驱动头(57),并且第一驱动头(56)和第二驱动头(57)均从磁钢组件(5)的相同方向C伸出;
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连接两个触头装置(1、2)和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一导向传动件(6)和第二导向传动件(7),所述的第一导向传动件(6)与基座(3)之间设有使第一导向传动件(6)沿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一导向机构,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被动端(61)通过第一驱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一驱动头(56)连接,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通过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偶联,并且,所述的第二导向传动件(7)与基座(3)之间设有使第二导向传动件(7)沿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二导向机构,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第二被动端(71)通过第二驱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二驱动头(57)连接,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通过第二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偶联,以使第一导向传动件(6)与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运动方向相同且动作同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导向槽(30)和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上的第一滑块(612),第一滑块(612)安装在导向槽(30)内并与导向槽(30)滑动配合,导向槽(30)的导向方向与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平行;
所述的第二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导向槽(30)和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上的第二滑块(712),第二滑块(712)安装在导向槽(30)内并与导向槽(30)滑动配合,导向槽(30)的导向方向与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面(621)、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14)、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其中第一导向滑动面(621)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面(721)、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24)、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其中第二导向滑动面(721)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筋(624)、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31)、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其中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与第一导向凸块(31)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筋(724)、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二导向凸块(32)、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其中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与第二导向凸块(32)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其中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其中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面(621)、第一分断驱动面(622)、第一闭合驱动面(623)和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14)、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还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31),其中第一导向滑动面(621)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第一导向滑动筋(624)与第一导向凸块(31)滑动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面(721)、第二分断驱动面(722)、第二闭合驱动面(723)和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24)、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23),还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二导向凸块(32),其中第二导向滑动面(721)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第二导向滑动筋(724)与第二导向凸块(32)滑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6)的被动端(61)上的第一连接孔(6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球形的第一驱动头(56),所述的第一驱动头(56)安装在第一连接孔(611)内、并与第一连接孔(611)接触配合;
所述的第二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第二被动端(71)上的第二连接孔(7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球形的第二驱动头(57),所述的第二驱动头(57)安装在第二连接孔(711)内、并与第二连接孔(711)接触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副(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枢轴(58)、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枢孔和设有第二枢孔的定位件(9),枢轴(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定位件(9)固定安装在基座(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副(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枢轴(58)、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枢孔、设置在壳盖(8)上的第二枢孔,枢轴(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壳盖(8)与基座(3)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非自由端与第一动联接板(11)采用U型连接,所述的第二触头装置(2)的第二动簧片(20)的非自由端与第二动联接板(21)采用U型连接;
所述的第一超程片簧(13)、第二超程片簧(2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压力的压力片簧;
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上的第一动触点(17)为2个,设置在第一静联接板上的第一静触点(16)也为2个,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上的第二动触点(27)为2个,设置在第二静联接板上的第二静触点(26)也为2个。
CN201320724733.0U 2013-11-15 2013-11-15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073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24733.0U CN203607342U (zh) 2013-11-15 2013-11-15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24733.0U CN203607342U (zh) 2013-11-15 2013-11-15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07342U true CN203607342U (zh) 2014-05-21

Family

ID=50720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24733.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07342U (zh) 2013-11-15 2013-11-15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07342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4291A (zh) * 2013-11-15 2014-02-19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CN106206172A (zh) * 2016-09-18 2016-12-07 东莞市三友联众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切换电源的继电器
CN106384698A (zh) * 2016-11-17 2017-02-08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分布式电源并网开关
CN107658187A (zh) * 2017-10-23 2018-02-02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衔铁组件改良式继电器
CN109461629A (zh) * 2018-12-28 2019-03-12 浙江安迅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带同步监测的大电流转换型磁保持继电器
CN110504137A (zh) * 2019-08-19 2019-11-26 哈斯科继电器和电子元件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自动复位磁保持继电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4291A (zh) * 2013-11-15 2014-02-19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WO2015070490A1 (zh) * 2013-11-15 2015-05-21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CN103594291B (zh) * 2013-11-15 2015-11-25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US9899174B2 (en) 2013-11-15 2018-02-20 Chint Electronics Co., Ltd. Bipolar magnetic latching relay
CN106206172A (zh) * 2016-09-18 2016-12-07 东莞市三友联众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切换电源的继电器
CN106206172B (zh) * 2016-09-18 2018-04-10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切换电源的继电器
CN106384698A (zh) * 2016-11-17 2017-02-08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分布式电源并网开关
CN107658187A (zh) * 2017-10-23 2018-02-02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衔铁组件改良式继电器
CN109461629A (zh) * 2018-12-28 2019-03-12 浙江安迅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带同步监测的大电流转换型磁保持继电器
CN110504137A (zh) * 2019-08-19 2019-11-26 哈斯科继电器和电子元件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自动复位磁保持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94291B (zh)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CN203607342U (zh)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US9934924B2 (en) Bistable relay and bistable actuator
CN102983026B (zh) 一种双电源分合闸驱动转换装置
CN103077837A (zh) 自动转换开关和自动转换电源的方法
CN102064600B (zh) 三稳态差动式永磁操动机构
CN207925333U (zh)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及其电磁驱动机构
CN204577267U (zh) 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CN104299856B (zh) 一种磁保持直流接触器
CN208225797U (zh) 一种户外高压交流真空断路器
CN106024529B (zh) 一种单永磁负荷开关双稳态电磁机构
CN201886978U (zh) 对称传动式结构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01956215U (zh)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109585230A (zh) 一种触点粘连自锁的侧挂辅助触头模块
CN204088214U (zh) 一种磁保持直流接触器
CN102103944A (zh) 一种新型磁路结构的磁保持继电器
TWM485492U (zh) 閂鎖型電磁繼電器
CN209766278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备电源导向装置
CN110033963B (zh) 一种切换结构及转换开关电器
CN208796868U (zh) 实现中性极重叠转换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03475088A (zh) 一种双电源切换开关
CN203659772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快速闭合机构
CN105190815B (zh) 用于开关设备的驱动器
CN202423101U (zh) 一种永磁式真空断路器
CN102683115B (zh) 旋转促动器和包括一个这种促动器的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125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