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90022U -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90022U
CN203590022U CN201320575088.0U CN201320575088U CN203590022U CN 203590022 U CN203590022 U CN 203590022U CN 201320575088 U CN201320575088 U CN 201320575088U CN 203590022 U CN203590022 U CN 203590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unit
booster circuit
diode
boost
nega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750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波
张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3205750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90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90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9002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主要包括输入电路单元,开关切换单元,N-1个升压电路单元和输出电路单元。其中输入电路单元包括输入电源和一个功率电感;开关切换单元由一个开关管构成;每个升压电路单元都由两个二极管,一个升压电感和一个中间储能电容构成;输出电路单元包括一个二极管,一个电容,负载。本实用新型利用每个升压单元的升压特性将输入电压泵升,实现输出电压的升高。本实用新型只利用一个功率开关管,且在没有采用逐级串联连接方式的条件下是实现了输出电压的高增益,即输出电压为输入电压的倍,其中D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换器工作时功率开关管工作的占空比。

Description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N≥2,且N为整数)次型Boost变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原来越多,分布式能源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分布式能源并网所需技术中,电力电子变换器是必不可少。然而在众多分布式能源系统例如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风能发电系统中,单块太阳能电池或者单个风机提供的电压与电网电压相比非常低,为了更好地实现并网,就需要一级高效率、高增益、性能稳定的升压电力电子变换器把低电压直流电转换为适合实际需要的高压直流电。
此外,在不间断电源系统和燃料电池系统中,对升压变换器增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最常用的升压变换器是传统Boost变换器,它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升压范围十分有限,通常升压倍数都在十倍以内,很难满足高增益的变换要求。利用耦合电感技术实现的单管高增益变换器虽然可以实现变换器增益的提高,但是输入电流纹波较大。利用交错并联技术可以减小输入电流纹波但是不能实现变换器增益的拓展。为实现增益拓展,还可以使用开关电容技术,这种技术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但是存在着开关管电流尖峰冲击大,电压增益有限的缺点。虽然通过多级开关电容结构可以进一步拓展变换器的电压增益,但是电路结构会变得非常复杂。通过将传统Boost变换器逐级串联的方法可以得到高增益的变换器,但是开关管数量大大增加,造成成本升高,系统稳定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N≥2,且N为整数)次型Boost变换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主要包括输入电路单元,开关切换单元,N-1个升压电路单元和输出电路单元,其中N≥2,且N为整数。
所述输入电路单元包括输入电源和第一功率电感;
所述N-1个升压电路单元,每个升压电路单元都由两个二极管、一个升压电感和一个中间储能电容构成;
所述输出电路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容和负载。
所述开关切换单元由一个开关管构成。
其中,输入电源的正极分别与第一功率电感的一端和第一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第一功率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升压电路单元的中间储能电容的一端和第一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第一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一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一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的一端和第二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第一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升压电路单元的中间储能电容的一端和第二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第二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二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的一端和第三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第二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升压电路单元的中间储能电容的一端和第三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第三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三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三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的一端和第四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同理,第N-2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N-2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N-2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的一端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第N-2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N-1升压电路单元的中间储能电容的一端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第N-1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N-1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的一端连接;
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中间储能电容的另一端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的一端和负载的一端连接;
输入电源的负极分别与开关管的源极、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负载的另一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只需用一个开关管,且在没有采用逐级串联连接方式的条件下,即可实现变换器增益的大幅提高,即实现输出电压为输入电压的
Figure BDA0000382931180000031
倍,其中D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换器工作时功率开关管工作的占空比,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利用每个升压模块的内在升压特性,将输入电压泵升,实现输出电压的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的结构图;
图2a、图2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变换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工作模态1和工作模态2的电路图,图中实线表示变换器中有电流流过的部分,虚线表示变换器中没有电流流过的部分,箭头所示方向为电流流过的方向;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图,在此实施例中N=3;
图4a、图4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变换器实施例1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工作模态1和工作模态2的电路图,图中实线表示变换器中有电流流过的部分,虚线表示变换器中没有电流流过的部分,箭头所示方向为电流流过的方向;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图,在此实施例中N=4;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变换器N取不同值时增益对比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主要包括输入电路单元W,开关切换单元Y,N-1个升压电路单元(X1,X2,X3,…XN—1)和输出电路单元Z,其中N≥2,且N为整数;
所述输入电路单元包括输入电源Vg和第一功率电感L1
所述N-1个升压电路单元(X1,X2,X3,…XN—1),每个升压电路单元Xi都由两个二极管(D(i+1)1,D(i+1)2)、一个升压电感Li+1和一个中间储能电容Ci+1构成,其中i=1,2,3,…,N-1;
所述输出电路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和负载R。
所述开关切换单元由一个开关管S构成;
其中,输入电源Vg的正极分别与第一功率电感L1的一端和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第一二极管D21的阳极连接;
第一功率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中间储能电容C2的一端和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第二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
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第二二极管D22的阴极分别与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第一二极管D21的阴极、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升压电感L2的一端和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第一二极管D31的阳极连接;
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升压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中间储能电容C3的一端和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第二二极管D32的阳极连接;
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第二二极管D32的阴极分别与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第一二极管D31的阴极、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升压电感L3的一端和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第一二极管D41的阳极连接;
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升压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中间储能电容C4的一端和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第二二极管D42的阳极连接;
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第二二极管D42的阴极分别与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第一二极管D41的阴极、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升压电感L4的一端和第四升压电路单元X4的第一二极管D51的阳极连接;
同理,第N-2升压电路单元XN-2的第二二极管D(N-1)2的阴极分别与第N-2升压电路单元XN-2的第一二极管D(N-1)1的阴极、第N-2升压电路单元XN -2的升压电感LN—1的一端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第一二极管DN1的阳极连接;
第N-2升压电路单元XN-2的升压电感LN—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中间储能电容CN的一端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第二二极管DN2的阳极连接;
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第二二极管DN2的阴极分别与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第一二极管DN1的阴极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升压电感LN的一端连接;
开关管S的漏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中间储能电容(C2,C3,C4,…,CN)的另一端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升压电感LN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和负载R的一端连接;
输入电源Vg的负极分别与开关管S的源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和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
如图2a和图2b所示,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主要有2个工作模态,分别描述如下:
工作模态1:
如图2a所示,开关管S开通,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D21,D31,D41,…,DN1)导通,第一二极管D1和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D22,D32,D42,…,DN2)截止。输入电源Vg和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中间储能电容C2共同给第一功率电感L1充电,输入电源Vg和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中间储能电容C3共同给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升压电感L2充电,输入电源Vg和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中间储能电容C4共同给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升压电感L3充电,输入电源Vg和第四升压电路单元X4的中间储能电容C5共同给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升压电感L4充电,以此类推,输入电源Vg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中间储能电容CN共同给第N-2升压电路单元XN-2的升压电感LN-1充电;输入电源Vg单独给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升压电感LN充电,第一功率电感L1和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L2,L3,L4,L5,…,LN)储能,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中间储能电容(C2,C3,C4,C5,…,CN)释放能量。第一电容C1给负载R提供能量。
此工作模态下,相关电气参数关系式为:
V L 1 = V g + V C 2
V L 2 = V g + V C 3
V L 3 = V g + V C 4
V L N - 1 = V g + V C N
V L N = V g
其中,分别为第一功率电感L1和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L2,L3,…,LN-1,LN)在工作模态1时两端电压值,Vg为输入电压值,
Figure BDA0000382931180000057
分别为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中间储能电容(C2,C3,C4,…,CN)两端电压值。
如图2b所示,开关管S关断,第一二极管D1和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二二极管(D22,D32,D42,…,DN2)导通,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第一二极管(D21,D31,D41,…,DN1)截止。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升压电感L2通过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第二二极管D22向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中间储能电容C2放电,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1的中间储能电容C2储能,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升压电感L3通过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第二二极管D32向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中间储能电容C3放电,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2的中间储能电容C3储能,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升压电感L4通过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第二二极管D42向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中间储能电容C4放电,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3的中间储能电容C4储能,以此类推,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升压电感LN通过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第二二极管DN2向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中间储能电容CN放电,第N-1升压电路单元XN-1的中间储能电容C2N储能;同时,第一功率电感L1通过第一二极管D1续流,向负载R释放能量,同时给第一电容C1充电,第一电容C1储能。
此工作模态下,相关电气参数关系式为:
V L 1 ′ = V o - V g - V C 2
V L 2 ′ = V C 2 - V C 3
V L 3 ′ = V C 4 - V C 5
V L N - 1 ′ = V C N - 1 - V C N
V L N ′ = V C N
其中,分别为第一功率电感L1和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升压电感(L2,L3,…,LN-1,LN)在工作模态2时两端电压值,Vo为输出电压值。
变换器稳定工作时电压增益分析:
设开关管工作的开关周期为Ts,占空比为D,即工作模态1持续时间为DTs,工作模态2持续时间为(1-D)Ts。根据电感伏秒平衡特性,可得:
V L 1 DT s = V L 1 ′ ( 1 - D ) T s
V L 2 DT s = V L 2 ′ ( 1 - D ) T s
V L 3 DT s = V L 3 ′ ( 1 - D ) T s
V L N - 1 DT s = V L N - 1 ′ ( 1 - D ) T s
V L N DT s = V L N ′ ( 1 - D ) T s
综合上述关系式,可得:
V C 2 = ( 1 ( 1 - D ) N - 1 - 1 ) V g
V C 3 = ( 1 ( 1 - D ) N - 2 - 1 ) V g V C 4 = ( 1 ( 1 - D ) N - 3 - 1 ) V g
V C N = ( 1 1 - D - 1 ) V g
V o = 1 ( 1 - D ) N V g
由此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的电压增益M为:
M = V o V g = 1 ( 1 - D ) N
实施例1
参考图3和图4a、图4b,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是实施例1的一种特殊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取N=3,即含2个升压电路单元,本实施例电压增益为:
M = V 0 V g = 1 ( 1 - D ) 3
实施例2
参考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是实施例1的一种特殊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取N=4,即含3个升压电路单元,本实施例电压增益为:
M = V o V g = 1 ( 1 - D ) 4
参考图6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变换器随着N的增加,变换器的增益明显增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只需用一个开关管,且在没有采用逐级串联连接方式的条件下,即可实现变换器增益的大幅提高,即实现输出电压为输入电压的
Figure BDA0000382931180000079
倍,其中D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换器工作时功率开关管工作的占空比,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利用每个升压模块的内在升压特性,将输入电压泵升,实现输出电压的升高。
上述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所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电路单元(W),开关切换单元(Y),输出电路单元(Z)和N-1个升压电路单元(X 1, X 2, X 3,… X N—1),其中N≥2,且N为整数;
所述输入电路单元(W)包括输入电源(V g )和第一功率电感(L 1);
所述N-1个升压电路单元(X 1, X 2, X 3,… X N—1),每个升压电路单元(X i )都由两个二极管(D (i+1)1D (i+1)2)、一个升压电感(L i+1)和一个中间储能电容(C i+1)构成,其中i=1,2,3,…,N-1;
所述输出电路单元(Z)包括第一二极管(D 1)、第一电容(C 1)和负载(R)。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切换单元(Y)由一个开关管(S)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输入电源(V g )的正极分别与第一功率电感(L 1)的一端和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 1)的第一二极管(D 21)的阳极连接;
第一功率电感(L 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 1)的中间储能电容(C 2)的一端和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 1)的第二二极管(D 22)的阳极连接;
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 1)的第二二极管(D 22)的阴极分别与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 1)的第一二极管(D 21)的阴极、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 1)的升压电感(L 2)的一端和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 2)的第一二极管(D 31)的阳极连接;
第一升压电路单元(X 1)的升压电感(L 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 2)的中间储能电容(C 3)的一端和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 2)的第二二极管(D 32)的阳极连接;
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 2)的第二二极管(D 32)的阴极分别与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 2)的第一二极管(D 31)的阴极、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 2)的升压电感(L 3)的一端和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 3)的第一二极管(D 41)的阳极连接;
第二升压电路单元(X 2)的升压电感(L 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 3)的中间储能电容(C 4)的一端和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 3)的第二二极管(D 42)的阳极连接;
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 3)的第二二极管(D 42)的阴极分别与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 3)的第一二极管(D 41)的阴极、第三升压电路单元(X 3)的升压电感(L 4)的一端和第四升压电路单元(X 4)的第一二极管(D 51)的阳极连接;
第N-2升压电路单元(X N-2)的第二二极管(D (N-1)2)的阴极分别与第N-2升压电路单元(X N-2)的第一二极管(D (N-1)1)的阴极、第N-2升压电路单元(X N-2)的升压电感(L  N—1)的一端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X N-1)的第一二极管(D N1)的阳极连接;
第N-2升压电路单元(X N-2)的升压电感(L N—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N-1升压电路单元(X N-1)的中间储能电容(C N)的一端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X N-1)的第二二极管(D N2)的阳极连接;
第N-1升压电路单元(X N-1)的第二二极管(D N2)的阴极分别与第N-1升压电路单元(X N-1)的第一二极管(D N1)的阴极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X N-1)的升压电感(L N)的一端连接;
开关管(S)的漏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 1)的阳极、所有升压电路单元的中间储能电容(C 2C 3C 4,…,C N)的另一端和第N-1升压电路单元(X N-1)的升压电感(L N)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二极管(D 1)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 1)的一端和负载(R)的一端连接;
输入电源(V g )的负极分别与开关管(S)的源极、第一电容(C 1)的另一端和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
CN201320575088.0U 2013-09-16 2013-09-16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590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75088.0U CN203590022U (zh) 2013-09-16 2013-09-16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75088.0U CN203590022U (zh) 2013-09-16 2013-09-16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90022U true CN203590022U (zh) 2014-05-07

Family

ID=50587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75088.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590022U (zh) 2013-09-16 2013-09-16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9002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0623A (zh) * 2013-09-16 2014-01-0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CN107086776A (zh) * 2017-06-26 2017-08-22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n级感性有源阻抗网络的升压电路及新能源系统
CN110518816A (zh) * 2019-08-14 2019-11-29 三峡大学 一种输入端口数可调的模块化高增益整流电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0623A (zh) * 2013-09-16 2014-01-0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CN103490623B (zh) * 2013-09-16 2016-08-1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CN107086776A (zh) * 2017-06-26 2017-08-22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n级感性有源阻抗网络的升压电路及新能源系统
CN110518816A (zh) * 2019-08-14 2019-11-29 三峡大学 一种输入端口数可调的模块化高增益整流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2554B (zh) 一种级联型升降压变换器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90628B (zh) 一种单相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201699584U (zh) 用于太阳能分布式发电的高效率升压型变换器
CN103490622B (zh) 一种单开关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101867297B (zh) 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单相软开关高增益升压型变换器
CN103346672B (zh) 多级单开关升压变换器
CN103633842B (zh) 一种单开关反向输出二次型宽增益变换器
CN205178878U (zh) 一种含倍压单元的单开关高增益变换器
CN105450020A (zh) 一种共地的高增益z源升压变换器
CN103746554B (zh) 光伏模块用双向电压输出的高升压比变换器
CN103633840A (zh) 一种单开关高增益升压dc/dc变换器
CN103457460A (zh)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和电压转移技术的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203590022U (zh) 一种非串联级联的N次型Boost变换器
CN203434860U (zh)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和电压转移技术的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203434865U (zh) 一种单相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104270085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dc/dc变换电路
CN203775027U (zh) 一种光伏模块用双向电压输出的高升压比变换器
CN203691231U (zh) 一种适用于光伏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高增益变换器
CN203590024U (zh) 一种宽增益buck-boost变换器
CN105490536A (zh) 一种高增益电压举升型准z源变换器
CN103490621B (zh) 一种宽增益buck-boost变换器
CN203590025U (zh) 一种单开关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203434859U (zh) 一种伪连续工作的高增益升压型dc-dc变换器
CN103490615B (zh) 一种宽增益zeta变换器
CN203590037U (zh) 一种单开关反向输出二次型宽增益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17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