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18077U -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18077U
CN203518077U CN201320440050.2U CN201320440050U CN203518077U CN 203518077 U CN203518077 U CN 203518077U CN 201320440050 U CN201320440050 U CN 201320440050U CN 203518077 U CN203518077 U CN 203518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equipment
wind
housing
forms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4005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向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2044005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18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18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1807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是一种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 空调装置 ,该新风单元包括壳体和末端装置,壳体内或/和壳体外设置有末端装置,末端装置上设有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壳体上设置有壳体新风口和壳体送风口,壳体内设置有新风机组,新风机组包括送风机和直接蒸发冷却器。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壳体安装在窗体之内或窗体之外,通过直接蒸发冷却器处理壳体新风口引入的室外风并送入室内,相比传统的集中送风道减小了施工难度、节省了建筑的高度,能够减少送风道、消防喷淋管等辅助设施,具有调节方便、密闭性能好、易于和建筑配合、安全高效的特点。

Description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是一种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建筑环境的要求,不只有遮雨挡风的功能,而且还应是一个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光照柔和、宁静舒适的环境。传统的空调系统一般的做法是通过集中的新风机组给室内供新风,房间内设置末端装置来控制室内的温、湿度,该种做法解决了室内温、湿度的问题,但是集中供新风需要在建筑中设有空调机房,占据了建筑的使用的面积;在建筑内设置送风道,使得建筑内的系统复杂,占用建筑的高度,增加了施工难度;若在建筑内设置了送风道,应设置消防喷淋,也增加了系统的投资;由于处理新风需要高能耗和初投资的增加,因此室内的新风量一般的都控制在人体卫生需要的最小新风量,造成了室内的空气品质的降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空调系统采用集中新风机组存在的需设空调机房占用建筑使用面积、送风道系统复杂、需设消防喷淋设施、施工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包括壳体和末端装置,壳体内或/和壳体外设置有末端装置,末端装置上设有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壳体上设置有壳体新风口和壳体送风口,壳体内设置有新风机组,新风机组包括送风机和直接蒸发冷却器,送风机的进风口通过壳体新风口与室外相连通,送风机的出风口通过壳体送风口与室内相连通,送风机的进风口上或者送风机的出风口上安装有直接蒸发冷却器。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新风单元包括窗体,壳体设置在窗体之内,壳体位于窗体的上部或/和窗体的下部或/和窗体的左部或/和窗体的右部或/和窗体的中部。
上述新风单元包括窗体,壳体设置在窗体之外,壳体可位于窗体的上方或/和下方或/和左方或/和右方。
上述窗体上设置有室外新风口,壳体新风口与室外新风口相连通。
上述室外新风口的外侧或者内侧可设有保温装置,保温装置为百叶式的或/和转轴式的或/和推拉式的或/和保温密闭式的或/和保温门式的。
上述保温装置上可安装有能调节气流流量大小的室内或/和室外的开关装置。
上述送风机的进风口可通过直接蒸发冷却器与壳体新风口相连通。
上述送风机的出风口可通过直接蒸发冷却器与壳体送风口相连通。
上述壳体送风口与送风管的进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采用上述的新风单元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包括内遮阳装置和新风单元;内遮阳装置包括窗体和内隔离装置,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形成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有进风处和出风处。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二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可分别与室内相连通。
上述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可与室内相连通。
上述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可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相连通。
上述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为能够切换开启的进风口。
上述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可设置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该导流支撑板位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与出风处之间并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其中直接连通进风处的分区通过进风处与末端装置送风口相通,直接连通出风处的分区通过出风处与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相通。
上述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可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带孔支撑装置,该导流带孔支撑装置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
上述内遮阳装置可采用窗户冷却气流分隔节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壳体安装在窗体之内或窗体之外,通过直接蒸发冷却器处理壳体新风口引入的室外风并送入室内,形成独立的新风通道,增大了室内的新风量,提高了室内的空气品质,相比传统的集中送风道减小了施工难度、节省了建筑的高度,能够减少送风道、消防喷淋管等辅助设施,具有调节方便、密闭性能好、易于和建筑配合、安装灵活方便、安全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附图5中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7中D-D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6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7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8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9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0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壳体,2为窗体,3为壳体新风口,4为壳体送风口,5为送风机,6为直接蒸发冷却器,7为室外新风口,8为引风管,9为末端装置,10为末端装置送风口,11为内隔离装置,12为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3为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14为导流支撑板,15为导流带孔支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一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包括壳体1和末端装置9,壳体1内或/和壳体1外设置有末端装置9,末端装置9上设有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10,壳体1上设置有壳体新风口3和壳体送风口4,壳体1内设置有新风机组,新风机组包括送风机5和直接蒸发冷却器6,送风机5的进风口通过壳体新风口3与室外相连通,送风机5的出风口通过壳体送风口4与室内相连通,送风机5的进风口上或者送风机5的出风口上安装有直接蒸发冷却器6。所述末端装置9为公开技术,例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暖通空调》第二版第34页第16行中所记载的,末端装置是指在采暖空调系统中,置于室内的释放热量或(和)冷量的终端设备或器具。常用的末端装置有散热器、暖风机、风机盘管和辐射板。通过直接蒸发冷却器6处理壳体新风口3引入的室外风并送入室内,形成独立的新风通道,增大了室内的新风量,提高了室内的空气品质,相比传统的集中送风道减小了施工难度、节省了建筑的高度,能够减少送风道、消防喷淋管等辅助设施,具有调节方便、密闭性能好、易于和建筑配合、安装灵活方便、安全高效的特点。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该新风单元包括窗体2,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内,壳体1位于窗体2的上部或/和窗体2的下部或/和窗体2的左部或/和窗体2的右部或/和窗体2的中部。
该新风单元包括窗体2,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外,壳体1可位于窗体2的上方或/和下方或/和左方或/和右方。
实施例1:
如附图1、2所示,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内,壳体1位于窗体2的左部,壳体新风口3位于壳体1上部并直接与室外相连通,送风机5的出风口上安装有直接蒸发冷却器6,壳体1内设置有末端装置9,末端装置9位于壳体1的下部,末端装置9上设有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10,末端装置进风口为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13,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13和末端装置送风口10分别与室内相连通。此外,末端装置9还可以设置在壳体1外,壳体1还可以位于窗体2的上部或/和窗体2的下部或/和窗体2的左部或/和窗体2的右部或/和窗体2的中部。
实施例2:
如附图3、4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的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外,壳体1位于窗体2的左方。此外,壳体1还可以位于窗体2的上方或/和下方或/和左方或/和右方。
实施例3:
如附图5、6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的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外,壳体1位于窗体2的下方,窗体2左下部设置有室外新风口7,壳体新风口3与室外新风口7之间通过引风管8相连通,送风机5的进风口上安装有直接蒸发冷却器6,壳体1内设置有末端装置9,末端装置9位于壳体1的右部,末端装置9上设有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10,末端装置进风口为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13,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13和末端装置送风口10分别与室内相连通。此外,当壳体1与窗体2在竖直平面上平齐时,壳体新风口3可以直接与室外相连通。
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室外新风口7的外侧或者内侧设有保温装置,保温装置为百叶式的或/和转轴式的或/和推拉式的或/和保温密闭式的或/和保温门式的。
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保温装置上安装有能调节气流流量大小的室内或/和室外的开关装置。
实施例4:
如附图7、8所示,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7的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内,壳体1位于窗体2的下部,窗体2右下部设置有室外新风口7,壳体新风口3与室外新风口7之间通过引风管8相连通,壳体1内设置有末端装置9,末端装置9位于壳体1的左部,末端装置9上设有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10,末端装置进风口为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13,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13和末端装置送风口10分别与室内相连通。
根据需要,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送风口4与送风管的进口相连通;具体使用中,送风管的出口与需要送新风的一个或多个房间相连通。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二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5:
如附图9所示,该采用上述的新风单元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包括内遮阳装置和新风单元;内遮阳装置包括窗体2和内隔离装置11,内隔离装置11与窗体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有进风处和出风处。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内,壳体1位于窗体2的左部,壳体新风口3位于壳体1上部并直接与室外相连通,送风机5的出风口上安装有直接蒸发冷却器6,壳体1内设置有末端装置9,末端装置9位于壳体1的下部,末端装置9上设有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10,末端装置进风口为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13,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13和末端装置送风口10分别与室内相连通。
实施例6:
如附图10所示,实施例6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6的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外,壳体1位于窗体2的左方,壳体新风口3位于壳体1的上部并直接与室外相连通,送风机5的出风口上安装有直接蒸发冷却器6,壳体1内设置有末端装置9,末端装置9位于壳体1的下部。
实施例7:
如附图11所示,实施例7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7的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外,壳体1位于窗体2的下方,窗体2左下部设置有室外新风口7,壳体新风口3与室外新风口7之间通过引风管8相连通,送风机5的进风口上安装有直接蒸发冷却器6,末端装置9位于壳体1的右部。
实施例8:
如附图12所示,实施例8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8的壳体1设置在窗体2之内,壳体1位于窗体2的下部,窗体2右下部设置有室外新风口7,壳体新风口3与室外新风口7之间通过引风管8相连通,送风机5的进风口上安装有直接蒸发冷却器6,末端装置9位于壳体1的左部。
实施例9:
如附图13所示,实施例9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9的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10与室内相连通。
实施例10:
如附图14所示,实施例10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0的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10与室内相连通。
实施例11:
如附图15所示,实施例11与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1的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10与室内相连通。
实施例12:
如附图16所示,实施例12与实施例8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2的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10与室内相连通。
实施例13:
如附图17所示,实施例13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3的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10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相连通。
实施例14:
如附图18所示,实施例14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4的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10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相连通。
实施例15:
如附图19所示,实施例15与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5的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10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相连通。
实施例16:
如附图20所示,实施例16与实施例8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6的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10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相连通。
此外,可根据实际需要,使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为能够切换开启的进风口,即当夏季及过渡季节时,使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保持开启同时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保持关闭,当冬季及过渡季节时,使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保持开启同时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保持关闭。
实施例17:
如附图21所示,实施例17与实施例13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7的内隔离装置11与窗体2之间设置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14,该导流支撑板14位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与出风处之间并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导流支撑板14包括沿水平方向的导流支撑板14和沿竖直方向的导流支撑板14,沿水平方向的导流支撑板14位于末端装置送风口10与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之间,沿竖直方向的导流支撑板14位于窗体2中部,沿竖直方向的导流支撑板14的下端与沿水平方向的导流支撑板14右端相连接,其中直接连通进风处的分区通过进风处与末端装置送风口10相通,直接连通出风处的分区通过出风处与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相通。
实施例18:
如附图22所示,实施例18与实施例15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8的内隔离装置11与窗体2之间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导流支撑板14,该导流支撑板14位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与出风处之间并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其中直接连通进风处的分区通过进风处与末端装置送风口10相通,直接连通出风处的分区通过出风处与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相通。
实施例19:
如附图23所示,实施例19与实施例9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9的内隔离装置11与窗体2之间设置有沿水平方向的导流带孔支撑装置15,导流带孔支撑装置15位于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的上方,该导流带孔支撑装置15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
实施例20:
如附图24所示,实施例20与实施例1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0的内隔离装置11与窗体2之间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导流带孔支撑装置15,导流带孔支撑装置15位于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12的左方,该导流带孔支撑装置15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内遮阳装置最佳采用窗户冷却气流分隔节能装置,窗户冷却气流分隔节能装置为公开技术,例如:公开号为103015869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所记载的窗户冷却气流分隔节能装置。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Claims (23)

1.一种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末端装置,壳体内或/和壳体外设置有末端装置,末端装置上设有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壳体上设置有壳体新风口和壳体送风口,壳体内设置有新风机组,新风机组包括送风机和直接蒸发冷却器,送风机的进风口通过壳体新风口与室外相连通,送风机的出风口通过壳体送风口与室内相连通,送风机的进风口上或者送风机的出风口上安装有直接蒸发冷却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窗体,壳体设置在窗体之内,壳体位于窗体的上部或/和窗体的下部或/和窗体的左部或/和窗体的右部或/和窗体的中部;或者,壳体设置在窗体之外,壳体位于窗体的上方或/和下方或/和左方或/和右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单元式窗体装置,其特征在于窗体上设置有室外新风口,壳体新风口与室外新风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室外新风口的外侧或者内侧设有保温装置,保温装置为百叶式的或/和转轴式的或/和推拉式的或/和保温密闭式的或/和保温门式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其特征在于保温装置上安装有能调节气流流量大小的室内或/和室外的开关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其特征在于送风机的进风口通过直接蒸发冷却器与壳体新风口相连通;或者,送风机的出风口通过直接蒸发冷却器与壳体送风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壳体送风口与送风管的进口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壳体送风口与送风管的进口相连通。
9.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或8所述的新风单元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遮阳装置和新风单元;内遮阳装置包括窗体和内隔离装置,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形成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有进风处和出风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末端装置进风口和末端装置送风口分别与室内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与室内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末端装置进风口包括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与气流通道的出风处相连通,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与室内相通,末端装置送风口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和末端装置室内风进口为能够切换开启的进风口。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1或12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设置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该导流支撑板位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与出风处之间并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其中直接连通进风处的分区通过进风处与末端装置送风口相通,直接连通出风处的分区通过出风处与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相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设置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该导流支撑板位于气流通道的进风处与出风处之间并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其中直接连通进风处的分区通过进风处与末端装置送风口相通,直接连通出风处的分区通过出风处与末端装置处理风进口相通。
16.根据权利要求9或11或12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带孔支撑装置,该导流带孔支撑装置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带孔支撑装置,该导流带孔支撑装置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带孔支撑装置,该导流带孔支撑装置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体之间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带孔支撑装置,该导流带孔支撑装置将气流通道进行相对分区。
20.根据权利要求9或11或12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遮阳装置采用窗户冷却气流分隔节能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遮阳装置采用窗户冷却气流分隔节能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遮阳装置采用窗户冷却气流分隔节能装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遮阳装置采用窗户冷却气流分隔节能装置。
CN201320440050.2U 2013-07-23 2013-07-23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18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40050.2U CN203518077U (zh) 2013-07-23 2013-07-23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40050.2U CN203518077U (zh) 2013-07-23 2013-07-23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18077U true CN203518077U (zh) 2014-04-02

Family

ID=50377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40050.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18077U (zh) 2013-07-23 2013-07-23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1807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3608A (zh) * 2013-07-23 2013-10-23 于向阳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N105509143A (zh) * 2014-10-14 2016-04-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3608A (zh) * 2013-07-23 2013-10-23 于向阳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N103363608B (zh) * 2013-07-23 2017-06-20 于向阳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N105509143A (zh) * 2014-10-14 2016-04-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18076U (zh) 带末端装置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N202338980U (zh) 往复式热回收新风系统
CN204421274U (zh) 一种两级换热的混合型新风换气机
CN207702633U (zh) 一种适用于宿舍楼的机械通风空调装置
CN101922253A (zh) 一种智能保温节能型通信机房
CN105698331B (zh) 一种房屋新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CN108061338A (zh) 一种具有排湿功能的热交换系统
CN203518077U (zh)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N103398449B (zh) 大空间季节性换向送风空调装置的季节调控方法
CN203518064U (zh) 分散式送新风的空调装置
CN203349399U (zh) 带表面式换热装置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N103363608A (zh) 带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N211011669U (zh) 一种协同控制外加湿户式中央空调复合系统
CN201724332U (zh) 一种自循环涵洞式自然通风装置
CN201926079U (zh) 智能化节能中央空调装置
CN203518078U (zh) 室内末端与被动式冷却相结合的空调装置
CN209116491U (zh) 一种节能型卫浴采暖新风机
CN207778638U (zh) 一种具有排湿功能的热交换系统
CN208108373U (zh) 结合光伏发电和蒸发冷却技术的atm机空调系统
CN206959244U (zh) 一种节能型室内外换气装置
CN103398422A (zh) 带表面式换热装置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N103398435A (zh) 带末端装置的新风单元及其被动式冷却空调装置
CN205536160U (zh) 一种换气式空调器
CN203443035U (zh) 一种室内新风与温度调节系统
CN210345735U (zh) 洁净空调一拖多节能与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62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