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97923U - 开关切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切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97923U
CN203397923U CN201320413798.3U CN201320413798U CN203397923U CN 203397923 U CN203397923 U CN 203397923U CN 201320413798 U CN201320413798 U CN 201320413798U CN 203397923 U CN203397923 U CN 203397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fixed contact
moving contact
bridging portion
k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137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旭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eqing City Xiong D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eqing City Xiong D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qing City Xiong D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eqing City Xiong D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41379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979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97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9792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lid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开关切换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开关座、开关按钮、设置在开关按钮上的滑头和依次设置在开关座内的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第二静触点上还设有与第二静触点电连接的定位支架,定位支架上架设有动触片,动触片的两端分别设有对应第一静触点的第一动触点和对应第三静触点的第二动触点,动触片的中间部分设有架设部,定位支架上设有供架设部放置的凹槽,凹槽的底部呈圆弧状并向凹槽开口方向拱起,第一动触点与架设部之间设有第一弯折部,第二动触点与架设部之间设有第二弯折部。本实用新型开关切换装置有效提高了其电路切换的机械灵敏度,使其电接触更加稳定可靠,提高产品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开关切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具体涉及一种开关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开关切换装置一般用于切换开关中,用于切换连通不同的电路,其包括依次设置在底座上并与接线脚电连接的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第一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对称设置在第二静触点两侧,第二静触点上还设有可与第二静触点电连接的定位支架,动触片架设在定位支架上,动触片的两端设有动触点,通过开关带动滑头运动,滑头迫使动触片摆动并使动触点和与之相对的静触点电接触,从而起到切换电路的作用。现有技术中的开关切换装置因为定位支架和动触片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其工作过程中存在机械灵敏度不高,电接触不良等缺陷,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关切换装置,该开关切换装置有效提高了其电路切换的机械灵敏度,使其电接触更加稳定可靠,提高产品使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开关切换装置,包括开关座、开关按钮、设置在开关按钮上的滑头和依次设置在开关座内的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所述第二静触点上还设有与第二静触点电连接的定位支架,定位支架上架设有动触片,动触片的两端分别设有对应第一静触点的第一动触点和对应第三静触点的第二动触点,动触片的中间部分设有架设部,所述定位支架上设有供架设部放置的凹槽,凹槽的底部呈圆弧状并向凹槽开口方向拱起,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架设部之间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架设部之间设有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呈对称设置,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及架设部的最低点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静触点上设有与第二静触点电连接的定位支架,定位支架上设有供架设部放置的凹槽,动触片通过架设部放置在对应的凹槽处架设在定位支架上,当拨动开关按钮时,开关按钮带动滑头联动,因为第一动触点与架设部之间设有第一弯折部,第二动触点与架设部之间设有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呈对称设置,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及架设部的最低点均在同一水平面上,滑头不需要运动到第一动触点处或者第二动触点处,滑头只需要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之间运动即可使第一动触点或者第二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或者第三静触点电接触,减小滑头的行程,使开关更加灵敏,同时使电接触更加可靠;凹槽的底部呈圆弧状并向凹槽开口方向拱起,当拨动开关按钮时,动触片通过架设部与凹槽的配合来回摆动,当滑头移向第一弯折部时,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电接触,相反的,当滑头移向第二弯折部时,第二动触点与第三静触点电接触,而定位支架始终保持与动触片及第二静触点的电接触,凹槽底部圆弧状并向凹槽开口方向拱起的形状使架设部能够很好的在凹槽内摆动,确保动触片的机械灵活性,该开关切换装置有效提高了其电路切换的机械灵敏度,使其电接触更加稳定可靠,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头与开关按钮之间设有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头与开关按钮之间设有弹簧,当滑头移动到第一弯折部或者第二弯折部时,滑头对动触片产生一个压力使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电接触或者使第二动触点与第三动触点电接触,而滑头与开关按钮之间的弹簧为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压力,确保电接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头与开关按钮之间设有润滑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头与开关按钮之间设有润滑油,避免滑头卡死在开关按钮内而导致滑头不能够为动触片提供足够的压力,从而确保其电接触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触片、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三静触点及架设部均由黄铜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触片、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三静触点及架设部均由黄铜制成,黄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散热能力,且价格较为实惠,综合性能较好,在保证产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的表面均设有镀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的表面均设有镀银层,进一步提高动、静触点的导电性能和散热能力,确保电接触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开关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开关座;2、开关按钮;3、滑头;41、第一静触点;42、第二静触点;43、第三静触点;5、定位支架;6、动触片;61、第一动触点;62、第二动触点;63、架设部;64、第一弯折部;65、第二弯折部;7、凹槽;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开关切换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开关切换装置,包括开关座1、开关按钮2、设置在开关按钮2上的滑头3和依次设置在开关座1内的第一静触点41、第二静触点42和第三静触点43,第二静触点42上还设有与第二静触点42电连接的定位支架5,定位支架5上架设有动触片6,动触片6的两端分别设有对应第一静触点41的的第一动触点61和对应第三静触点43的第二动触点62,动触片6的中间部分设有架设部63,定位支架5上设有供架设部63放置的凹槽7,凹槽7的底部呈圆弧状并向凹槽7开口方向拱起,第一动触点61与架设部63之间设有第一弯折部64,所述第二动触点62与架设部63之间设有第二弯折部65,第一弯折部64与第二弯折部65呈对称设置,第一动触点61、第二动触点62及架设部63的最低点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静触点42上设有与第二静触点42电连接的定位支架5,定位支架5上设有供架设部63放置的凹槽7,动触片6通过架设部63放置在对应的凹槽7处架设在定位支架5上,当拨动开关按钮2时,开关按钮2带动滑头3联动,因为第一动触点61与架设部63之间设有第一弯折部64,第二动触点62与架设部63之间设有第二弯折部65,第一弯折部64与第二弯折部65呈对称设置,第一动触点61、第二动触点62及架设部63的最低点均在同一水平面上,滑头3不需要运动到第一动触点61处或者第二动触点62处,滑头3只需要在第一弯折部64和第二弯折部65之间运动即可使第一动触点61或者第二动触点62与第一静触点41或者第三静触点43电接触,减小滑头3的行程,使开关更加灵敏,同时使电接触更加可靠;凹槽7的底部呈圆弧状并向凹槽7开口方向拱起,当拨动开关按钮2时,动触片6通过架设部63与凹槽7的配合来回摆动,当滑头3移向第一弯折部64时,第一动触点61与第一静触点41电接触,相反的,当滑头3移向第二弯折部65时,第二动触点62与第三静触点43电接触,而定位支架5始终保持与动触片6及第二静触点42的电接触,凹槽7底部圆弧状并向凹槽7开口方向拱起的形状使架设部63能够很好的在凹槽7内摆动,确保动触片6的机械灵活性,该开关切换装置有效提高了其电路切换的机械灵敏度,使其电接触更加稳定可靠,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
所述滑头3与开关按钮2之间设有弹簧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头3与开关按钮2之间设有弹簧8,当滑头3移动到第一弯折部64或者第二弯折部65时,滑头3对动触片6产生一个压力使第一动触点61与第一静触点41电接触或者使第二动触点62与第三动触点电接触,而滑头3与开关按钮2之间的弹簧8为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压力,确保电接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述滑头3与开关按钮2之间设有润滑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头3与开关按钮2之间设有润滑油,避免滑头3卡死在开关按钮2内而导致滑头3不能够为动触片6提供足够的压力,从而确保其电接触的可靠性。
所述动触片6、第一动触点61、第二动触点62、第一静触点41、第二静触点42、第三静触点43及架设部63均由黄铜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优选方案,动触片6、第一动触点61、第二动触点62、第一静触点41、第二静触点42、第三静触点43及架设部63均由黄铜制成,黄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散热能力,且价格较为实惠,综合性能较好,在保证产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所述第一动触点61、第二动触点62、第一静触点41和第三静触点43的表面均设有镀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优选方案,第一动触点61、第二动触点62、第一静触点41和第三静触点43的表面均设有镀银层,进一步提高动、静触点的导电性能和散热能力,确保电接触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开关切换装置,包括开关座、开关按钮、设置在开关按钮上的滑头和依次设置在开关座内的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所述第二静触点上还设有与第二静触点电连接的定位支架,定位支架上架设有动触片,动触片的两端分别设有对应第一静触点的第一动触点和对应第三静触点的第二动触点,动触片的中间部分设有架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架上设有供架设部放置的凹槽,凹槽的底部呈圆弧状并向凹槽开口方向拱起,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架设部之间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架设部之间设有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呈对称设置,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及架设部的最低点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滑头与开关按钮之间设有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关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滑头与开关按钮之间设有润滑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开关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动触片、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三静触点及架设部均由黄铜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开关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的表面均设有镀银层。
CN201320413798.3U 2013-07-10 2013-07-10 开关切换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979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13798.3U CN203397923U (zh) 2013-07-10 2013-07-10 开关切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13798.3U CN203397923U (zh) 2013-07-10 2013-07-10 开关切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97923U true CN203397923U (zh) 2014-01-15

Family

ID=49909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1379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97923U (zh) 2013-07-10 2013-07-10 开关切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979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4772A (zh) * 2018-01-26 2018-05-25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翘板开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4772A (zh) * 2018-01-26 2018-05-25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翘板开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97924U (zh) 切换开关
JP2015508677A5 (zh)
CN203397923U (zh) 开关切换装置
CN203277112U (zh) 导电式行程开关
CN202549674U (zh) 一种按钮开关
CN204347092U (zh) 一种智能电表的可移动式接线结构
CN103594272B (zh) 一种物理分离行程控制开关
CN204332782U (zh) 一种汽车大灯高度调节开关
CN104241019B (zh) 倒车灯开关、倒车灯控制电路及汽车
CN104979142B (zh) 脱扣器和具有脱扣器的断路器
CN205264575U (zh) 一种滑动开关
CN203397920U (zh) 切换开关动触片
CN203799938U (zh) 切换开关
CN203859031U (zh) 一种汽车电动后视镜开关结构
CN203536263U (zh) 按钮开关
CN201117522Y (zh) 跷板开关
CN204067151U (zh) 一种汽车组合开关大小灯功能控制结构
CN203721582U (zh) 直流开关
CN103219188A (zh) 一种汽车玻璃升降开关
CN204991560U (zh) 一种微动开关
CN203871238U (zh) 一种触感优异的薄膜开关
CN203406186U (zh) 一种单刀双掷微动开关
CN202796549U (zh) 一种电磁接触器机械连锁装置
CN101577189A (zh) 微型滑动开关
CN202332676U (zh) 手持双位双控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15

Termination date: 201407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