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87868U - 触控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87868U
CN203287868U CN2013201430493U CN201320143049U CN203287868U CN 203287868 U CN203287868 U CN 203287868U CN 2013201430493 U CN2013201430493 U CN 2013201430493U CN 201320143049 U CN201320143049 U CN 201320143049U CN 203287868 U CN203287868 U CN 203287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nap
framework
trackpad
frame
fl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14304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明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14304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87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87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8786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触控板包含框体、第一卡合结构、第二卡合结构、旋转板及挡块。第一卡合结构设置于框体上,并具有水平通道。第二卡合结构设置于框体上,并具有水平沟槽。旋转板位于第一卡合结构与第二卡合结构之间,并具有插入部及卡合部。插入部插入水平通道,卡合部卡合于水平沟槽中。挡块可拆卸地设置于框体上,并包含限位部。限位部位于第一卡合结构远离第二卡合结构的一侧,并正对水平通道,用以供插入部抵靠。限位部与第二卡合结构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旋转板的水平长度。所述触控板内部具有可平衡输入力量的旋转板,使得使用者在对触控板的大部分面积进行触控输入时,皆可达到触发微动开关的目的。

Description

触控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触控板。
【背景技术】
在笔记本电脑已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笔记本电脑为发挥其高机动性与节省空间等特性,会重点诉求于轻薄短小。也因受限于体积的拘束下,在笔记本电脑的各部份设计上,均较桌上型电脑来得细腻。
早期的笔记本电脑并无指向装置(pointing device),但随着视窗软件的发展以及替代难以携带的桌上型鼠标器,渐渐衍生出各种指向装置以装设于笔记本电脑,如轨迹球(track ball)、轨迹杆(track point)、触控板(touch pad)、内建鼠标(pop up Mouse)及笔(pen)等几种。其中,又以触控板为目前普及率最高且最具实用性的指向装置。触控板为一块放置于键盘前的平板,供使用者以手指在平板上移动即可指挥游标移动。
另外,为了因应触控时代的来临,由笔记本电脑上又特别独立出来的新型触控板(trackpad)成为目前的一种新式输入产品。新型触控板的整个表面就是一个大按钮,使用者可在任何一处点按或双击。并且,此新型触控板还可支持包含两指卷视、开合缩放、手指选转或者多指触控(multi-touch)等手势(gesture)指令。
然而,当使用者通过上述新型触控板进行滑动触控以翻阅电子书的页面时,若希望能达到类似翻阅实体书籍的使用者体验,则具有大面积的新型触控板就必须妥善处理平衡控制的问题。否则,无法流畅且自然地呈现所需的触控效果的新型触控板,必然无法获得使用者的青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板,其包含框体、第一卡合结构、第二卡合结构、旋转板以及挡块。第一卡合结构设置于框体上,并具有水平通道。第二卡合结构设置于框体上,并具有水平沟槽。旋转板位于第一卡合结构与第二卡合结构之间,并具有插入部以及卡合部。插入部插入水平通道。卡合部卡合于水平沟槽中。挡块可拆卸地设置于框体上,并包含限位部。限位部位于第一卡合结构远离第二卡合结构的一侧,并正对水平通道,用以供插入部抵靠。限位部与第二卡合结构之间的第一水平距离,小于旋转板的水平长度。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卡合结构包含第一肋部、第二肋部以及连接部。第一肋部设置于框体上。第二肋部设置于框体上。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肋部与第二肋部。水平通道由部分框体、第一肋部、第二肋部与连接部所形成。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卡合结构呈倒U字型。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体还包含凸块。凸块由水平通道中朝向限位部延伸。限位部具有凹槽,用以与凸块相互卡合。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旋转板包含本体部以及弯折部。本体部延伸于插入部与卡合部之间。本体部插入水平通道中的部分限位于连接部与凸块之间。弯折部延伸于插入部与卡合部之间,连接本体部的边缘,并相对本体部弯折。弯折部插入水平通道中的部分限位于第一肋部与凸块之间。插入部是由部分本体部与部分弯折部所形成。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本体部具有缺口。缺口毗邻插入部。第二肋部位于缺口中。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缺口的深度大于水平通道的长度。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缺口与卡合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第一卡合结构与第二卡合结构之间的第二水平距离。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卡合结构包含第三肋部以及挡止部。第三肋部设置于框体上,用以供卡合部抵靠。挡止部的一端连接第三肋部,并朝向第一卡合结构延伸。水平沟槽由部分框体、第三肋部与挡止部所形成。第一水平距离为限位部与挡止部之间的距离。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限位部与第三肋部之间的第三水平距离,等于水平长度。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体包含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第三边框以及第四边框。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依序环绕形成组装口。第一卡合结构与第二卡合结构分别设置于第一边框与第三边框,并毗邻第二边框。旋转板与第二边框部分重叠。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触控板还包含盘体、触控模块以及数个弹性件。盘体与框体组合成壳体。第一卡合结构、第二卡合结构、旋转板与挡块位于壳体内。触控模块固定至框体并覆盖组装口。触控模块包含微动开关。微动开关位于壳体内并毗邻第二边框,用以供旋转板抵靠。弹性件设置于第二边框上,并位于第二边框与旋转板之间。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边框具有数个延伸部。延伸部朝向第四边框延伸。弹性件分别设置于延伸部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板的一主要技术特征,在于触控板内部具有可平衡输入力量的旋转板,使得使用者在对触控板的大部分面积进行触控输入时,皆可达到触发微动开关的目的。并且,借由设置于触控板内部的旋转板平衡输入力量,可让使用者获得流畅且自然的触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板的立体视图。
图2A为绘示图1中的触控板的部分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B为绘示图2A中的触控板的部分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绘示图2B中的旋转板的另一立体视图。
图4为绘示图2B中的框体与旋转板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绘示图2B中的框体与旋转板的另一立体组合图。
图6为绘示图2B中的框体与旋转板的另一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数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请参照图1、图2A以及图2B。图1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板1的立体视图。图2A为绘示图1中的触控板1的部分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B为绘示图2A中的触控板1的部分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1、图2A与图2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包含框体10、盘体12以及触控模块14。触控板1的框体10包含第一边框100、第二边框102、第三边框104以及第四边框106。框体10的第一边框100、第二边框102、第三边框104与第四边框106依序环绕形成组装口108。触控板1的盘体12与框体10在组合之后,构成外观完整的壳体。盘体12与框体10两者之间可作微量的移动。详细来说,盘体12与框体10于框体10的第四边框106处几乎不产生相对移动,而两者于框体10的第一边框100、第二边框102与第三边框104处可产生相向或反向移动的位移。
触控板1的触控模块14固定至框体10,并覆盖框体10的组装口108。触控模块14包含微动开关140,且微动开关140位于壳体内,并经由触控板1的内部元件而操作性连接至盘体12。当使用者以手指在触控模块14的外表面(如图1所示)进行按压时,触控模块14会带动框体10朝向盘体12下沉(亦即,框体10对于盘体12产生相对移动),致使框体10分别位于第二边框102两端的两角落102b、102c由各自的初始位置朝向盘体12移动。位于触控模块14的内表面上(如图2B所示)的微动开关140则因框体10相对盘体12的相对移动而被触发,进而达成点击(click)输入功能。在手指由触控模块14的外表面离开之后,框体10的两角落102b、102c会回复至初始位置。
如图2A与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1还包含第一卡合结构16、第二卡合结构18、旋转板20、挡块22以及锁固件24。触控板1的第一卡合结构16、第二卡合结构18、旋转板20、挡块22与锁固件24皆位于壳体内。触控板1的第一卡合结构16设置于框体10的第一边框100上,毗邻第二边框102,并具有水平通道166。触控板1的第二卡合结构18设置于框体10的第三边框104上,毗邻第二边框102,并具有水平沟槽184。触控板1的旋转板20位于第一卡合结构16与第二卡合结构18之间,并具有插入部204以及卡合部206。旋转板20的插入部204插入第一卡合结构16的水平通道166。旋转板20的卡合部206卡合于第二卡合结构18的水平沟槽184中。
借此,触控板1的旋转板20即可分别与第一卡合结构16及第二卡合结构18相互卡合。需注意的是,触控板1的旋转板20分别相对于第一卡合结构16及第二卡合结构18皆为松配合,因此可相对框体10进行微量移动与转动。
触控板1的挡块22包含限位部220以及锁固部222。锁固件24可经由挡块22的锁固部222而锁固至框体10上,借以将挡块22固定至框体10。于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的挡块22固定至框体10的第一边框100上,且挡块22的限位部220位于第一卡合结构16远离第二卡合结构18的一侧,并正对第一卡合结构16的水平通道166。因此,挡块22的限位部220可用以供旋转板20的插入部204抵靠,并防止旋转板20持续朝向远离第二卡合结构18的方向移动而使旋转板20的卡合部206与第二卡合结构18解除卡合状态。
同样示于图2B,于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的第一卡合结构16包含第一肋部160、第二肋部162以及连接部164。第一卡合结构16的第一肋部160设置于框体10的第一边框100上。第一卡合结构16的第二肋部162设置于框体10的第一边框100上。第一卡合结构16的连接部164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肋部160与第二肋部162。由此可知,第一卡合结构16的水平通道166是由部分框体10、第一肋部160、第二肋部162与连接部164所形成。
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结构16呈倒U字型,且第一卡合结构16为一封闭式的卡合结构(亦即,水平通道166的内壁为封闭形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结构16亦可为一开放式的卡合结构(亦即,水平通道166的内壁为开放形式),其实现方式可借由仅使第一卡合结构16的第一肋部160或第二肋部162连接框体10的第一边框100而达成。
触控板1的框体10还包含凸块110。框体10的凸块110位于第一边框100上,并由第一卡合结构16的水平通道166中朝向挡块22的限位部220延伸。另一方面,挡块22的限位部220具有凹槽220a,用以与框体10的凸块110相互卡合。借此,当挡块22利用锁固件24锁固至框体10的第一边框100之后,相互卡合的挡块22与凸块110即可防止挡块22相对框体10旋转,进而避免挡块22的限位部220离开第一卡合结构16而不正对水平通道166。并且,当挡块22的限位部220与凸块110相互卡合之后,限位部220与凸块110大体上遮挡住水平通道166的出路(如图2A所示)。
请参照图3,其为绘示图2B中的旋转板20的另一立体视图。
如图3所示,并配合参照图2B,于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的旋转板20包含本体部200以及弯折部202。旋转板20的本体部200延伸于插入部204与卡合部206之间。并且,旋转板20的本体部200具有相对的第一长边200b与第二长边200c,而插入部204与卡合部206分别位于第一长边200b的两端。旋转板20的本体部200插入第一卡合结构16的水平通道166中的部分限位于连接部164与框体10的凸块110之间。
旋转板20的弯折部202延伸于插入部204与卡合部206之间,连接本体部200的第一长边200b,并相对本体部200弯折。旋转板20的弯折部202插入第一卡合结构16的水平通道166中的部分限位于第一肋部160与框体10的凸块110之间。插入部204是由部分本体部200与部分弯折部202所形成。
另外,旋转板20的本体部200具有缺口200a。本体部200的缺口200a毗邻插入部204。第一卡合结构16的第二肋部162位于本体部200的缺口200a中。
再回到图2A与图2B,于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板1的第二卡合结构18包含第三肋部180以及挡止部182。第二卡合结构18的第三肋部180设置于框体10的第三边框104上,用以供旋转板20的卡合部206抵靠。第二卡合结构18的挡止部182的一端连接第三肋部180,并朝向第一卡合结构16延伸。由此可知,第二卡合结构18的水平沟槽184是由部分框体10、第三肋部180与挡止部182所形成。
需注意的是,旋转板20的本体部200限位于连接部164与框体10的凸块110之间的部分,弯折部202限位于第一肋部160与框体10的凸块110之间的部分,以及旋转板20卡合于水平沟槽184中的卡合部206,皆为松配合。因此,旋转板20分别毗邻第一长边200b的插入部204与卡合部206可相对框体10进行微量移动与转动,而旋转板20较远离插入部204与卡合部206的第二长边200c可相对框体10进行较大的移动与转动。
另外,触控板1的旋转板20与框体10的第二边框102是部分重叠(亦即,本体部200的第二长边200c位于第二边框102上方,如图2A所示)。触控模块14的微动开关140位于壳体内,并毗邻框体10的第二边框102。旋转板20与框体10的第二边框102重叠的部分位于微动开关140上方,因此微动开关140抵靠旋转板20。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1还包含数个弹性件26。框体10的第二边框102具有数个延伸部102a。第二边框102的延伸部102a朝向第四边框106延伸,且触控板1的弹性件26分别设置于延伸部102a上。旋转板20与框体10的第二边框102重叠的部分涵盖第二边框102的延伸部102a,因此触控板1的弹性件26位于第二边框102与旋转板20之间。
当使用者以手指在触控模块14的外表面(如图1所示)进行按压时,触控模块14会带动框体10朝向盘体12下沉,致使框体10分别位于第二边框102两端的两角落102b、102c由各自的初始位置朝向盘体12移动。此时,位于触控模块14的内表面上(如图2B所示)且毗邻第二边框102的微动开关140会与旋转板20进行接触,并经由旋转板20而操作性连接至盘体12。因此,在使用者按压触控模块14的外表面时,旋转板20因为框体10与盘体12的相对移动而相对框体10进行微量移动与转动,进而触发抵靠于旋转板20的微动开关140,借以达到点击(click)输入功能。并且,在使用者完成按压动作后,借由旋转板20与第二边框102之间的弹性件26来提供旋转板20复位的弹力,进而带动框体10回复到初始位置。
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弹性件26为弹簧,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4、图5以及图6。图4为绘示图2B中的框体10与旋转板20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绘示图2B中的框体10与旋转板20的另一立体组合图。图6为绘示图2B中的框体10与旋转板20的另一立体组合图。在此要说明的是,依序借由图4至图6的组装步骤,即可将旋转板20组装至框体10上。以下将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4与图6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当欲将触控板1的旋转板20组装至框体10时,可先将旋转板20朝向第一卡合结构16移动而使插入部204插入第一卡合结构16的水平通道166中。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本体部200的缺口200a的深度大于第一卡合结构16的水平通道166的长度,因此当缺口200a的末端抵靠至第一卡合结构16的第二肋部162时,旋转板20的插入部204会由水平通道166穿出。
并且,于本实施方式中,本体部200的缺口200a与卡合部206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第一卡合结构16与第二卡合结构18之间的第二水平距离H2(详细来说,是第一卡合结构16与挡止部182之间的水平距离),因此当缺口200a的末端抵靠至第一卡合结构16的第二肋部162时,旋转板20的卡合部206可通过第二卡合结构18的挡止部182而正对水平沟槽184。
如图5与图6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板20的卡合部206通过第二卡合结构18的挡止部182而正对水平沟槽184之后,可继续将整个旋转板20朝向第二卡合结构18并相对框体10水平移动,致使旋转板20的卡合部206卡合于水平沟槽184中,并抵靠第三肋部180。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卡合结构16与第二卡合结构18之间的第二水平距离H2,小于旋转板20的水平长度(亦即,插入部204末端与卡合部206末端之间的长度),因此旋转板20无法沿着垂直框体10的方向脱离框体10。
如图6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板20的卡合部206卡合于水平沟槽184中并抵靠第三肋部180之后,可再以锁固件24将挡块22固定至框体10的第二边框102上,借以使得旋转板20的插入部204与卡合部206限位于挡块22的限位部220与第二卡合结构18的第三肋部180之间。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挡块22的限位部220与第二卡合结构18之间的第一水平距离H1(详细来说,是限位部220与挡止部182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旋转板20的水平长度,因此即使旋转板20再朝向第一卡合结构16的方向移动而使插入部204抵靠挡块22的限位部220,旋转板20的卡合部206仍旧无法由第二卡合结构18的水平沟槽184中脱离。
借此,在旋转板20的插入部204与卡合部206分别组合至第一卡合结构16与第二卡合结构18之后,即被限位于挡块22的限位部220与第二卡合结构18的第三肋部180之间。
进一步来说,为了防止旋转板20于挡块22的限位部220与第二卡合结构18的第三肋部180之间相对框体10水平移动,于本实施方式中,挡块22的限位部220与第二卡合结构18的第三肋部180之间的第三水平距离H3,等于旋转板20的水平长度。借此,旋转板20即可稳固地卡合于挡块22的限位部220与第二卡合结构18的第三肋部180之间。
由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板的一主要技术特征,在于触控板内部具有可平衡输入力量的旋转板,使得使用者在对触控板的大部分面积进行触控输入时,皆可达到触发微动开关的目的。并且,借由设置于触控板内部的旋转板平衡输入力量,可让使用者获得流畅且自然的触控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3)

1.一种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框体;
第一卡合结构,设置于该框体上,并具有水平通道;
第二卡合结构,设置于该框体上,并具有水平沟槽;
旋转板,位于该第一卡合结构与该第二卡合结构之间,并具有插入部以及卡合部,其中该插入部插入该水平通道,该卡合部卡合于该水平沟槽中;以及
挡块,可拆卸地设置于该框体上,并包含限位部,该限位部位于该第一卡合结构远离该第二卡合结构的一侧,并正对该水平通道,用以供该插入部抵靠,其中该限位部与该第二卡合结构之间的第一水平距离,小于该旋转板的水平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结构包含:
第一肋部,设置于该框体上;
第二肋部,设置于该框体上;以及
连接部,其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肋部与该第二肋部,其中该水平通道由部分该框体、该第一肋部、该第二肋部与该连接部所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结构呈倒U字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框体还包含凸块,由该水平通道中朝向该限位部延伸,该限位部具有凹槽,用以与该凸块相互卡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旋转板包含:
本体部,延伸于该插入部与该卡合部之间,其中该本体部插入该水平通道中的部分限位于该连接部与该凸块之间;以及
弯折部,延伸于该插入部与该卡合部之间,连接该本体部的边缘,并相对该本体部弯折,其中该弯折部插入该水平通道中的部分限位于该第一肋部与该凸块之间,
其中该插入部是由部分该本体部与部分该弯折部所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具有缺口,毗邻该插入部,并且该第二肋部位于该缺口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缺口的深度大于该水平通道的长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缺口与该卡合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该第一卡合结构与该第二卡合结构之间的第二水平距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卡合结构包含:
第三肋部,设置于该框体上,用以供该卡合部抵靠;以及
挡止部,其一端连接该第三肋部,并朝向该第一卡合结构延伸,其中该水平沟槽由部分该框体、该第三肋部与该挡止部所形成,并且该第一水平距离为该限位部与该挡止部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限位部与该第三肋部之间的第三水平距离,等于该水平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框体包含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第三边框以及第四边框,依序环绕形成组装口,该第一卡合结构与该第二卡合结构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边框与该第三边框,并毗邻该第二边框,并且该旋转板与该第二边框部分重叠。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盘体,与该框体组合成壳体,其中该第一卡合结构、该第二卡合结构、该旋转板与该挡块位于该壳体内;
触控模块,固定至该框体并覆盖该组装口,该触控模块包含微动开关,位于该壳体内并毗邻该第二边框,用以供该旋转板抵靠;以及
数个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二边框上,并位于该第二边框与该旋转板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边框具有数个延伸部,朝向该第四边框延伸,这些弹性件分别设置于这些延伸部上。
CN2013201430493U 2013-03-27 2013-03-27 触控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87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1430493U CN203287868U (zh) 2013-03-27 2013-03-27 触控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1430493U CN203287868U (zh) 2013-03-27 2013-03-27 触控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87868U true CN203287868U (zh) 2013-11-13

Family

ID=49544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43049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87868U (zh) 2013-03-27 2013-03-27 触控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878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5359A (zh) * 2019-08-30 2021-03-05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5359A (zh) * 2019-08-30 2021-03-05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CN112445359B (zh) * 2019-08-30 2023-11-03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6141B (zh) 電子裝置
CN103576768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扩展平台
TWI528883B (zh) 可攜式電腦
US8089760B2 (en) Notebook computer
US20160018854A1 (en) Keyboard device
US9360950B2 (en) Key control device for click pad
TWI482570B (zh) 電子裝置
CN105299407B (zh) 滑动支架组件
TW200917929A (en) Bilateral sliding module and the electronic device for using the same
TW201309156A (zh) 電子裝置及其鉸鏈結構
TWI519934B (zh) 基座裝置及其電子系統
US20140104772A1 (en) Key control device for click pad
CN203287868U (zh) 触控板
CN204553538U (zh) 扭簧驱动的分段式摩擦转轴铰链及移动电子产品终端
US10426239B2 (en) Receiving device
CN211344498U (zh) 电子设备
TWI587777B (zh) 支撐機構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3513712B (zh) 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机构及其旋转式电子设备
US8441446B2 (en) Wireless input device integrable with mobile device
CN103677280B (zh) 键盘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4623462U (zh) 一种轻薄的平板电脑保护套
CN201878451U (zh) 把手模块与具有把手模块的电子装置
CN210119762U (zh) 一种鼠键两用的便携式输入装置
TWM457237U (zh) 觸控板
US2013016318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