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35114U -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35114U
CN203235114U CN 201320213622 CN201320213622U CN203235114U CN 203235114 U CN203235114 U CN 203235114U CN 201320213622 CN201320213622 CN 201320213622 CN 201320213622 U CN201320213622 U CN 201320213622U CN 203235114 U CN203235114 U CN 203235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humidifying
air
humidification
reg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136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东生
徐晓明
张月梅
邹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ANSHENG RENH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ORIENT TI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ORIENT TI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ORIENT TI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21362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351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35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351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所述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包括壳体、湿化体以及设有气流承接面的调控体,所述调控体位于壳体湿化腔内部,需要湿化的干燥气体由壳体进气口进入,接触调控体的气流承接面后方向改变,从而避免气流直接冲击湿化体表面激起湿化体表面沉积的抗菌物质或湿化体表面可能存在的菌落,并将上述抗菌物质或菌落带入气流中产生感染风险。该装置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气体表面湿化技术,而且可以有效保证气体表面湿化过程的安全性,能够为人体供应安全可靠的湿化气体。

Description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对干燥气体进行表面湿化的装置。 
背景技术
医学常识指出,人体长期生活在湿度较低的环境里,可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鼻粘膜损伤等一系列健康问题,而患有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较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居室环境更为敏感,对空气湿度的要求也更高。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都证明,只有当吸入空气湿度达到45%-75%时,才有利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为保证人们在健康环境下生活,或者实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目的,人们会对吸入的氧气或空气进行加湿,因此,市场需要一种对干燥气体进行安全加湿的装置。 
目前市场上气体湿化产品对干燥气体进行湿化的方式分为入水湿化和表面湿化两种,传统的入水湿化是将干燥的气体通入湿化液内部,气体在液态水中连续撞击并从水面冒出,进而与众多小液滴混合提高气体中总含水量的湿化方法。由于该湿化方法噪音较大,小液滴又极易将水中的气溶胶带入气流中危害人体健康,现已逐渐被淘汰。表面湿化是干燥的气体流经湿润的湿化物质表面,带走水蒸气的湿化方法,该方法无噪音,并且彻底避免了入水湿化产生气溶胶的风险,是目前广为推广的一种湿化方法。 
ZL201010539175.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氧气表面湿化装置,该专利提供了一种通畅的腔隙式无菌无噪音氧气湿化装置,装置设有主壳体、湿化液输送部分、湿化液贮存部分、表面湿化部分,其中湿化液输送部分利用毛细原理将湿化液贮存部分内的湿化液输送至表面湿化部分,使表面湿化部分保持湿润,干燥的氧气流经表面湿化部分,将饱和水蒸气层带入氧气流并均匀扩散形成湿润的氧气。为避免装置长期存放时滋生细菌,湿化液中加入了抗菌物质,形成液体抗菌体系。但是,在装置外部包装破损或者存放时间超出产品保质时间的特殊情况下,其内部抗菌体系可能失效,表面湿化部分的湿化表面有可能产生菌落,此时干燥的氧气高速冲击湿化表面,菌落被高速气流激起并带入氧气流中,一旦被人体吸入,就会产生感染风险;另外,由于湿化液输送部分输送水分的同时,湿化液中的抗菌物质也随水分被输送至表面湿化部分,并在表面湿化部分的湿化表面逐渐沉积,尤其是在湿化液输送部分与表面湿化部分连接处的区域,沉积更为严重。当干燥的氧气高速冲击抗菌物质沉积的区域时,沉积的抗菌物质有可能被高速气流激起并带入氧气流中,一旦被人体吸入,就会产生另一种感染风险;为保证气体表面湿化过程的安全,进一步完善气体表面湿化的技术效果,研发人员需要开发一种可以避免上述风险、解决上述问题,在气体湿化领域更为安全可靠的稳定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该装置不仅解决气体入水湿化带来的诸多问题,还可以避免气体表面湿化技术中的各种风险,能够为人体供应安全可靠的湿化气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包括壳体和湿化体,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用于气体加湿的湿化腔,进气口和出气口均与湿化腔相连通,进气口和出气口可延伸出连接管路,湿化腔的容积大小可根据需要调节变化;湿化体位于湿化腔内部,由可吸水性材料制成,可以是海绵、无纺布、水凝胶中的一种。 
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设有气流承接面的调控体,该调控体位于湿化腔内部,并设在进气口和湿化体之间,调控体的气流承接面与进气口相对设置,即由进气口进入的气流方向与气流承接面之间的夹角不为零,气流由进气口进入,流经调控体的气流承接面后方向改变,转向后的气流在湿化腔内完成湿化,湿化后的气流经出气口流出。设置调控体气流承接面的目的是使气流与湿化体的表面呈平行或接近平行的状态流动,为此可以设置多个调控体,使气流经过多个气流承接面后,在湿化体表面以平行或接近平行的状态流动。 
所述调控体的气流承接面呈凹凸状,此形状的设置可以有效吸收气流进入时的巨大冲击能量,减缓气流流速,起到一定的气体缓冲作用。 
所述壳体可以一体成型,或由上壳体和下壳体对合而成。当壳体由上壳体和下壳体对合而成时,对合后形成的空腔即为湿化腔。进气口位于上壳体上,出气口位于下壳体上,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均可设置方便连接的定位结构。湿化腔可为密封腔,也可以留有出气间隙,干燥的气体由进气口进入,在湿化腔完成湿化后从出气口流出或出气间隙直接流出。 
所述调控体为独立的片状部件或柱状部件,调控体可以固定在壳体或湿化体上,也可通过连接部件与壳体连接。当调控体固定在壳体上时,调控体与壳体可以一体注塑成型,还可以通过连接部件使调控体与壳体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活动连接便于调整调控体位置);当调控体固定在湿化体上时, 可以与湿化体采用热合方式连接为一体。为保证整个装置的集成性,壳体进气口处设有容纳调控体的凹陷,调控体设置于凹陷内,进气口与调控体之间有气体通过的间隙。当然,连接部件也可与调控体共同设置于凹陷内,使整个装置更加小巧集成。调控体也可以是进气口在壳体上沿进气方向的延长部分,延长部分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管状、多边形管状等,调控体封闭的底部为气流承接面,侧壁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气流由进气口进入后,流经调控体气流承接面的气流转向后由侧壁的通气孔流出。 
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凸出的棱或凹陷的槽,棱与棱之间的沟隙或槽的凹下部分为湿化轨道,湿化体与湿化轨道共同形成湿化腔隙,湿化腔隙为管条状、散片状、放射状、曲折状、迷宫状。所述湿化腔隙独立存在和/或与其他湿化腔隙相互连通,湿化腔隙上设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湿化腔隙的进气端与进气口相通,湿化腔隙的出气端与出气口相通。干燥的气体由进气口进入后,流经调控体气流承接面后气流发生转向,由进气端进入湿化腔隙内进行气体湿化,最后由湿化腔隙的出气端从出气口流出。 
所述壳体上还可以设有湿化液注入孔,湿化液注入孔可以为湿化体添加湿化液或容纳为湿化体添加湿化液的部件。 
为便于对进气口的气体进行温度和/或湿度的检测,所述调控体上设有测量气流温度和/或湿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或湿度传感器;同样为便于对进气口的气体进行加温,调控体和/或湿化体上设有发热部件,发热部件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对进气口流入的气流进行加温。当调控体上设置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发现从进气口进入的气体温度较低,不利于干燥气体加湿时,可利用调控体或湿化体上设置的发热部件对进入的气体进行加温,以实现更好的气体湿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在湿化腔内部增设了调控体,进入湿化腔的干燥气体不再直接吹向湿化体,而是流经气流承接面后发生转向,转向后的气体在湿化腔内部完成湿化后经出气口流出,避免了气流直接吹向湿化体表面激起沉积的抗菌物质,或者将湿化体表面可能存在的菌落带入气流中。同时,由于进气口的气体在湿化体表面均匀分散,因此输出的湿化气体的湿度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湿化装置,包括主壳体,湿化液储存部分,湿化液输送部分;主壳体为对外界开放的中空性瓶体,由主壳体壁和主壳体内腔组成,主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气体入口和至少一个气体出口,湿化液储存部分是主壳体的一部分或独立配置,湿化液储存部分内部储存有湿化液,湿化液输送部分由可吸水本体及湿化液输送部分壳体组成,可吸水本体位于湿化液输送部分壳体内壁和/或外壁,可吸水本体为连续的片条状、管状、圆柱状、网状,至少一部分的可吸水本体位于湿化液储存部分内;所述气体湿化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气体表面湿化装置位于主壳体内腔,主壳体的气体入口与气体表面湿化装置的进气口连通,气体出口与出气口连通;气体表面湿化装置的湿化体通过湿化液输送部分的可吸水本体与湿化液储存部分相连接,湿化液输送部分将位置较低的湿化液向上输送至位置较高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气体通过主壳体上的气体入口经气体表面湿化装置的进气口进入湿化腔内湿化,湿化后的气体经气体表面湿化装置的出气口由主壳体上的气体出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缩气体装置,包括:压缩气体容器,压缩气体容器的内部空腔内储存压缩气体;控制部件,控制部件能够控制压缩气体容器内部空腔储存的压缩气体向外部释放,和/或能够控制压缩气体注入压缩气体容器的内部空腔,控制部件包括控制部件气体入口、控制部件气体出口和气体控制阀,气体控制阀位于控制部件气体入口和控制部件气体出口之间,控制二者是否连通及连通程度;气体释放终端,该气体释放终端是将湿化后的气体向外部传输的部件;所述压缩气体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所述气体表面湿化装置的进气口与控制部件气体出口连通,出气口与气体释放终端连通,压缩气体容器内部空腔的气体经控制部件后,通过控制部件气体出口经气体表面湿化装置的进气口进入湿化腔内湿化,湿化后的气体经气体表面湿化装置的出气口由气体释放终端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半剖结构示意图1;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半剖结构示意图2;
图3为本实用新型调控体与上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1;
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控体与上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2;
图5为本实用新型调控体与上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3;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调控体剖切结构示意图1;
图8为本实用新型调控体剖切结构示意图2;
图9为本实用新型调控体剖切结构示意图3;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调控体剖切结构示意图4;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1;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2;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剖切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气体湿化装置内部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压缩气体装置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进气口;12.出气口;13.湿化腔;14.上壳体;141.凹陷;15.下壳体;16.棱;17.槽;18.湿化轨道;19.湿化腔隙;191.进气端;192.出气端;10.湿化液注入孔;2.湿化体;21.海绵;22.无纺布;23.水凝胶;3.调控体;31.气流承接面;32.通气孔;33.温度传感器;34.湿度传感器;35.发热部件;4.连接部件;41.连接顶丝;42.气流调节阀;5.气体表面湿化装置;6.气体湿化装置;61.主壳体;611.主壳体壁;612.主壳体内腔;613.气体入口;614.气体出口;62.湿化液储存部分;63.湿化液输送部分;631.可吸水本体;632.湿化液输送部分壳体;7.压缩气体装置;71.压缩气体容器;711.内部空腔;72.控制部件;721.控制部件气体入口;722.控制部件气体出口;723.气体控制阀;73.气体释放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如图1、2所示,该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包括壳体1和湿化体2,所述壳体1选用聚丙烯塑料材质注塑制成,其上设有进气口11、出气口12以及用于气体加湿的湿化腔13,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均与湿化腔13相连通。为方便拆装,壳体1由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对合连接组成,为方便连接可在上壳体14或下壳体15上设置定位结构,连接后壳体内部的相关腔隙也处于连通状态,连接工艺可以是螺纹连接、热板焊接、超声波熔接、粘合剂连接等多种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所述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对合连接后形成密封或接近密封的湿化腔13,进气口11、出气口12分别位于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上。所述湿化体2选用可吸水性材料制成,如图11所示,可以由海绵21、无纺布22、水凝胶23中的一种材质制成,具体的,该湿化体2可以选用聚乙烯醇材料采取在模具内交联发泡的工艺制成,也可选用无纺布热熔或缝制制成。壳体1的内壁设有固定或夹持湿化体2的部分,可以将湿化体2固定于湿化腔13的内部。当然,也可以利用壳体1的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对合相夹将湿化体2固定于湿化腔13的内部。为避免高速的干燥气体直接冲击湿化体2,将湿化体2表面可能滋生的菌落或湿化液内部溶质带出,并且进一步均衡气体湿化效果,装置还包括一个设有气流承接面31的调控体3,该调控体3由聚丙烯塑料材质注塑制成或处理后的金属材质冲压制成,位于湿化腔13内部,并设在进气口11和湿化体2之间,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与进气口11相对设置,气体由进气口11进入,流经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后方向改变,转向后的气流在湿化腔13内完成湿化,湿化后的气体经出气口12流出。该调控体3有效避免高速的干燥气体直接冲击湿化体2,消除湿化体2表面滋生的菌落或湿化液内部溶质被高速气流带出的风险,同时延缓气流流速,保证气体湿化效果。
气体湿化过程:干燥的气体由进气口11进入,首先接触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后,气流方向发生改变,在湿化体2的湿润表面以近似平行的状态流动,流动过程中将湿润表面的饱和水蒸气层带入气流内部并均匀扩散,完成湿化过程,湿润的气体由出气口12流出。为增强湿化效果,可在湿化体2的上层湿润表面湿化一次后,流动到湿化体2的下层湿润表面再湿化一次,最后湿润的气体经出气口12流出。另一种情况下,湿化体2的湿润表面有起伏不平的凹凸状结构,凹凸状的结构设置有利于增加气体湿化路径,从而增强气体湿化效果,气流在湿化体2的湿润表面上进行湿化时,即可遵循其起伏不平的凹凸状结构进行流动。 
将包含调控体3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A和不含调控体3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B进行对比试验,以比较二者在安全湿化方面的效果,试验内容如下: 
试验1:
实验方法:
1、实验所用器具均经灭菌,所用菌液为108-109cfu/mL(菌液: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
2、按150mL无菌纯化水+1mL菌液配比,将上述含有菌液的湿化液注入装置A和装置B的湿化体中,通压缩空气至上述装置的进气口,气体流量选为3L/min、5L/min、7L/min,通气30min,出气口连接终端收集瓶(收集瓶内均为无菌水,20mL)。 
3、取液体1mL做平板计数试验。 
实验结果: 
样品 3L/min 5L/min 7L/min
A 0 cfu 0 cfu 0 cfu
B 0 cfu 2cfu 4cfu
实验结论:
在本测试条件下,经过装置A湿化后的空气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为0,经装置B湿化后的空气略有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据此可判断,含调控体结构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湿化体表面菌落被带出的风险。
试验2: 
实验方法:
1、将0.1%DHA-Na(脱氢乙酸钠)水溶液,置于对应湿化体内。按6-8-10L/min不定时变更流量的形式向装置A和装置B通压缩空气,出气口导管置于收集瓶中。于通气48h对收集液取样。
2、以0.03‰DHA-Na(脱氢乙酸钠)为对照品,进行液相测定。 
3、收集液取样直接测定,计算含量:对照品含量*样品峰面积/对照品峰面积。 
实验结果: 
样品 16h 48h
A 0‰ 0‰
B 0.03‰ 0.27‰
实验结论:
在本测试条件下,经过装置A湿化后的空气检出的DHA-Na含量为0;经装置B湿化后的空气检出的DHA-Na略有检出,据此可判断,含调控体结构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湿化液内部溶质随气流流出的几率。
如图2、13所示,为方便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内部的湿化体3加注湿化液,壳体1上设有湿化液注入孔10,该湿化液注入孔10上部安装有密封帽,取下密封帽即可将湿化液注入到湿化腔13内的湿化体2上;当然,湿化液注入孔10也可以容纳为湿化体2添加湿化液的吸水性材料,如可容纳能够利用类似毛巾吸水、粉笔吸墨水、植物根茎内导管吸水的毛细原理将位置较低的湿化液输送至位置较高的湿化体2上的湿化液输送材料。所述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可呈凹凸不平状或粗糙状,此形状设置可以有效吸收气流进入时的巨大冲击能量,减缓气流流速,起到一定的气体缓冲作用。 
如图3所示,调控体3为片状部件或柱状部件,通过单个或多个连接部件4与壳体1的上壳体14连接,为保证调控体3与上壳体14连接稳定,装置更加集成,上壳体14的进气口11处设有容纳调控体3的凹陷141,调控体3、连接部件4设置于凹陷141内,进气口11与调控体3之间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142。 
如图4所示,调控体3为进气口11在壳体1上沿进气方向的延长部分,该延长部分为管状,一端封闭,另一端与进气口11相连通,其封闭端与气流接触的一面为调控体3气流承接面31,侧壁设有一个或多个通气孔32,气体由进气口11进入后,流经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的气流转向后由侧壁的通气孔32流出。 
如图5所示,调控体3为独立的片状部件,上壳体14上设有柱状的连接部件4,该连接部件4贯穿调控体3,调控体3在侧面设有内螺纹孔,该内螺纹孔与调控体3被连接部件4贯穿形成的孔垂直相通。当连接部件4贯穿调控体3后,只需单个连接顶丝41旋入调控体3在侧面设置的内螺纹孔中,该连接顶丝41顶在连接部件4的侧壁上,即可固定调控体3在柱状连接部件4的任何位置,并可调节调控体3上的气流承接面31与进气口11之间的距离,使气体通过的间隙142变大或缩小,以根据客观需要吸收气流进入时的冲击能量,改变气流流速,从而改变缓冲作用的大小。 
如图6、12、13所示,为保证气体在湿化腔13内部的湿化效果,延长气流在湿化腔13内部湿化时间以及湿化路径的长度,壳体1的内壁上设有凸出的棱16或凹陷的槽17,棱16与棱16之间的沟隙或槽17的凹下部分形成一条或多条湿化轨道18,湿化体2的湿润表面覆盖在湿化轨道18上共同形成湿化腔隙19,湿化腔隙19为管条状、散片状、放射状、曲折状、迷宫状等各种形状。上述湿化腔隙19可以独立存在或者与其他湿化腔隙19相互连通,湿化腔隙19上设有进气端191和出气端192,湿化腔隙19的进气端191与进气口11相通,湿化腔隙19的出气端192与出气口12相通。需要湿化的气体由进气口11进入,流经调控体3气流承接面31后,气流方向发生改变,由进气端191进入湿化腔隙19内部进行气体湿化,在湿化腔隙19互相连通的情况下,气体会在多个湿化腔隙19内部湿化,最后由湿化腔隙19的出气端192流到出气口12处,完成整个湿化过程。 
如图7所示,调控体3上部的连接部件4为两个导柱,在壳体1进气口11处设有与上述导柱配合的两个导柱孔,调控体3上部的导柱插入进气口11处设置的导柱孔内,通过两个连接顶丝41固定调控体3上部的导柱在导柱孔内的任何位置,从而调节气流承接面31与进气口11之间的距离,使气体通过的间隙142变大或缩小。 
如图8所示,调控体3为进气口11的延长部分,整体形状呈花洒状,一端封闭,另一端与进气口11相连通,其封闭端与气流接触的一面为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侧壁设有一个或多个通气孔32,而且在进气口11的延长部分上还设有气流调节阀42,该气流调节阀42可以控制进气口11关闭或打开,也可调节由进气口11进入的气体流量的大小。气体由进气口11进入后,经气流调节阀42调节流量后,进入花洒状的调控体3的内部,流经调控体3气流承接面31的气流转向后由侧壁的通气孔32流出。 
如图9所示,调控体3为内外两层的延长管状部分,一端封闭,一端与进气口11相连通,其内外两层的中间夹层设置有发热部件35,该发热部件35由为干燥气体加热的铁铬铝电热丝或镍铬电热丝材质制成。管状部分封闭端与气流接触的一面为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气流承接面31临近端的管状侧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通气孔32,由进气口11进入的干燥气体首先经发热部件35加热,然后经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发生气流转向后,由侧壁的通气孔32流出,加热后的干燥气体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湿化效果。 
如图10所示,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上设有温度传感器33和湿度传感器34,上述温度传感器33和湿度传感器34通过预设置的导线与外部显示器连接,外部显示器显示由进气口11进入的干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干燥气体温度和湿度的监测,控制进入气体的流速,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湿化效果。 
实施例2: 
如图13、14所示,气体湿化装置6包括主壳体61、湿化液储存部分62、湿化液输送部分63、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所述主壳体61由两部分组成,采用聚碳酸酯塑料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注塑制成,为圆柱形瓶体,装入内容物后采用螺纹连接、热板焊接、超声波熔接等连接工艺将两部分连为一体,主壳体61上设有气体入口613、气体出口614以及由主壳体壁611构成的主壳体内腔612;湿化液储存部分62是主壳体内腔612的一部分,当然湿化液储存部分62也可以单独配置并与主壳体内腔612相连通,湿化液储存部分62内部储存有湿化液;湿化液输送部分63包括可吸水本体631和湿化液输送部分壳体632,可吸水本体631由棉纤维、各类无纺布、聚乙烯醇海绵中的一种制成,可以是连续的片条状、管状、圆柱状、网状等各种形状,其一端与湿化液相连接,湿化液输送部分壳体632为固定可吸水本体631在主壳体内腔612中位置的部件,由聚碳酸酯塑料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注塑制成,可吸水本体631位于湿化液输送部分壳体632内壁或外壁上均可。
为实现气体表面湿化的技术效果,主壳体内腔612内部设有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该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壳体1上的进气口11与主壳体61上的气体入口613相连通,壳体1上的出气口12与主壳体61上的气体出口614相连通,湿化液输送部分63的可吸水本体631的一端与湿化体2相连,可以将湿化液储存部分62内部储存的湿化液输送至湿化体2上,具体地说,是利用毛细原理将位置较低的湿化液输送至位置较高的湿化体2上。 
气体湿化装置6的湿化过程:去除主壳体61气体入口613、气体出口614上的密封帽,主壳体61的气体入口613连接医用氧气或干燥气体,气体出口614连接气体释放终端至人体呼吸系统。医用氧气或干燥气体经主壳体61气体入口613进入,由于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进气口11与主壳体61上的气体入口613相连通,气体经进气口11进入,首先接触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后,气流方向发生转向,在湿化体2的湿润表面流动,流动过程中将湿润表面的饱和水蒸气层带入气流内部并均匀扩散,完成湿化过程,湿润的气体由出气口12流出,最后由主壳体61上的气体出口614输送至气体释放终端。 
实施例3: 
如图15所示,一种压缩气体装置7,该压缩气体装置7包括:压缩气体容器71、控制部件72、气体释放终端73,所述压缩气体容器71具有容器壁构成的内部空腔711,为医用氧气储存钢瓶或压缩空气储存钢瓶制成,充装后钢瓶内压力为12-15兆帕,约储存2-40升氧气或压缩空气;压缩气体容器71上部安装有控制部件72,为铅黄铜材质表面处理制成,该控制部件72可以控制压缩气体容器71内部空腔711储存的氧气或空气向外部释放,在注入氧气或空气时能够控制氧气或空气进入压缩气体容器71的内部空腔711,包括控制部件气体入口721、控制部件气体出口722和气体控制阀723,其中气体控制阀723上设有气体减压阀,气体减压阀可以将压缩气体容器71内部的高压氧气或压缩空气减缓到预设值后稳定输出,气体控制阀723位于控制部件气体入口721和控制部件气体出口722之间,并控制二者是否连通及连通程度;所述气体释放终端73是将湿化后的氧气或空气向人体传输的部件,由医用聚氯乙烯塑料注塑制成的吸氧管和π式鼻塞组成。 
为解决干燥氧气或空气的湿化问题,如图11、15所示,所述压缩气体装置7还包括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该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进气口11与控制部件气体出口722相连通,出气口12与气体释放终端73相连通。 
压缩气体装置7的湿化过程:打开控制部件72的气体控制阀723,氧气或空气由压缩气体容器71稳定输出,经控制部件气体出口722进入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进气口11,首先接触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后,气流方向发生转向,在湿化体2的湿润表面流动,流动过程中将湿润表面的饱和水蒸气层带入气流内部并均匀扩散,完成湿化过程,湿润的氧气或空气由出气口12流出,最后将湿化后的气体通过气体释放终端73输送至人体呼吸系统。 

Claims (15)

1.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包括壳体(1)和湿化体(2),壳体(1)上设有进气口(11)、出气口(12)以及用于气体加湿的湿化腔(13),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均与湿化腔(13)相连通;湿化体(2)位于湿化腔(13)内部,由可吸水性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设有气流承接面(31)的调控体(3),调控体(3)位于湿化腔(13)内部,并设在进气口(11)和湿化体(2)之间,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与进气口(11)相对设置,气流由进气口(11)进入,流经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后方向改变,转向后的气流在湿化腔(13)内完成湿化,湿化后的气流经出气口(12)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化体(2)是海绵(21)、无纺布(22)、水凝胶(23)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进气口(11)位于所述上壳体(14)上,出气口(12)位于所述下壳体(15)上,所述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对合形成湿化腔(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体(3)为独立的片状部件或柱状部件,调控体(3)固定在壳体(1)或湿化体(2)上,也可通过连接部件(4)与壳体(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进气口(11)处设有容纳调控体(3)的凹陷(141),调控体(3)设置于凹陷(141)内,进气口(11)与调控体(3)之间有气体通过的间隙(14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体(3)的气流承接面(31)呈凹凸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体(3)为进气口(11)在壳体(1)上沿进气方向的延长部分,调控体(3)封闭的底部为气流承接面(31),侧壁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32),气流由进气口(11)进入后,流经调控体(3)气流承接面(31)的气流转向后由侧壁的通气孔(32)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设有凸出的棱(16)或凹陷的槽(17),棱(16)与棱(16)之间的沟隙或槽(17)的凹下部分为湿化轨道(18),湿化体(2)与湿化轨道(18)共同形成湿化腔隙(19),湿化腔隙(19)为管条状、散片状、放射状、曲折状、迷宫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化腔隙(19)独立存在和/或与其他湿化腔隙(19)相互连通,湿化腔隙(19)上设有进气端(191)和出气端(192),湿化腔隙(19)的进气端(191)与进气口(11)相通,湿化腔隙(19)的出气端(192)与出气口(12)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湿化液注入孔(10),湿化液注入孔(10)可以为湿化体(2)添加湿化液或容纳为湿化体(2)添加湿化液的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体(3)上设有测量气流温度和/或湿度的温度传感器(33)和/或湿度传感器(34)。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体(3)和/或湿化体(2)上设有发热部件(35),发热部件(35)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对进气口(11)流入的气流进行加温。
13.一种气体湿化装置,包括主壳体(61),湿化液储存部分(62),湿化液输送部分(63);主壳体(61)为对外界开放的中空性瓶体,由主壳体壁(611)和主壳体内腔(612)组成,主壳体(61)上设有至少一个气体入口(613)和至少一个气体出口(614),湿化液储存部分(62)是主壳体(61)的一部分或独立配置,湿化液储存部分(62)内部储存有湿化液,湿化液输送部分(63)包括可吸水本体(631),至少一部分的可吸水本体(631)位于湿化液储存部分(6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所述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位于主壳体内腔(612),主壳体(61)的气体入口(613)与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进气口(11)连通,气体出口(614)与出气口(12)连通;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湿化体(2)通过湿化液输送部分(63)的可吸水本体(631)与湿化液储存部分(62)相连接,湿化液输送部分(63)将位置较低的湿化液向上输送至位置较高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气体通过主壳体(61)上的气体入口(613)经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进气口(11)进入湿化腔(13)内湿化,湿化后的气体经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出气口(12)由主壳体(61)上的气体出口(614)流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气体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化液输送部分(63)由可吸水本体(631)及湿化液输送部分壳体(632)组成,可吸水本体(631)位于湿化液输送部分壳体(632)内壁和/或外壁,可吸水本体(631)为连续的片条状、管状、圆柱状、网状。
15.一种压缩气体装置,包括:
压缩气体容器(71):所述压缩气体容器(71)的内部空腔(711)内储存压缩气体;
控制部件(72):所述控制部件(72)能够控制压缩气体容器(71)内部空腔(711)储存的压缩气体向外部释放,和/或能够控制压缩气体注入压缩气体容器(71)的内部空腔(711),控制部件(72)包括控制部件气体入口(721)、控制部件气体出口(722)和气体控制阀(723),气体控制阀(723)位于控制部件气体入口(721)和控制部件气体出口(722)之间,控制二者是否连通及连通程度;
气体释放终端(73):该气体释放终端(73)是将湿化后的气体向外部传输的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气体装置还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所述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进气口(11)与控制部件气体出口(722)连通,出气口(12)与气体释放终端(73)连通,压缩气体容器(71)内部空腔(711)的气体经控制部件(72)后,通过控制部件气体出口(722)经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进气口(11)进入湿化腔(13)内湿化,湿化后的气体经气体表面湿化装置(5)的出气口(12)由气体释放终端(73)流出。
CN 201320213622 2013-04-25 2013-04-25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351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13622 CN203235114U (zh) 2013-04-25 2013-04-25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13622 CN203235114U (zh) 2013-04-25 2013-04-25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35114U true CN203235114U (zh) 2013-10-16

Family

ID=49312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13622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35114U (zh) 2013-04-25 2013-04-25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3511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0414A (zh) * 2014-05-27 2014-08-20 浙江康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抑菌功能的氧气湿化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17124A (zh) * 2013-04-25 2014-10-29 北京万生人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
CN110947535A (zh) * 2018-09-26 2020-04-03 林内株式会社 微细气泡发生喷嘴
CN113646026A (zh) * 2019-02-22 2021-11-12 瑞思迈私人有限公司 织物通气组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7124A (zh) * 2013-04-25 2014-10-29 北京万生人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
CN104117124B (zh) * 2013-04-25 2016-10-26 北京万生人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
CN103990414A (zh) * 2014-05-27 2014-08-20 浙江康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抑菌功能的氧气湿化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47535A (zh) * 2018-09-26 2020-04-03 林内株式会社 微细气泡发生喷嘴
CN113646026A (zh) * 2019-02-22 2021-11-12 瑞思迈私人有限公司 织物通气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35114U (zh)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及其气体湿化装置、压缩气体装置
CN206846980U (zh) 一种纯净型加湿器
JP2012503518A5 (zh)
CN203561020U (zh) 一种医用净化空调箱用等温加湿装置
CN202961407U (zh) 一种氧气罐
WO2015103903A1 (zh) 用于呼吸机的加湿器以及包含其的呼吸机
CN107551367B (zh) 一种用于呼吸道疾病的可拆卸式医用空气压缩雾化器
CN104117124B (zh) 一种气体表面湿化装置
CN105532117A (zh) 一种稻种育种发芽装置
CN105571037A (zh) 一种智能旋喷式室内杀菌加湿装置
CN101966363B (zh) 氧气表面湿化装置
CN206669950U (zh) 一种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N206138524U (zh) 一种耳鼻喉喷药器
CN209055866U (zh) 培养箱用温湿度监控系统
CN205459774U (zh) 新型气溶胶盐疗房
CN205198653U (zh) 一种类鼻腔的氧气持续湿化装置
CN202740549U (zh) 自动控温雾化器
CN2913970Y (zh) 饮水加湿两用机
CN111790031B (zh) 温控式压缩雾化器
CN208624264U (zh) 一种杏鲍菇培养房空气循环系统
CN107126604A (zh) 一种医用口罩
CN208237583U (zh) 一种加湿取暖灯
CN208490452U (zh) 一种羊肚菌栽培温湿度调节装置
CN206459304U (zh) 一种室外加湿器
CN205536335U (zh) 一种智能旋喷式室内杀菌加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BEIJING WANSHENG RENHE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BEIJING ORIENT TI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2629, Daxing District Zhongguanc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Daxing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 Tianhe West Road, room 119, room 19,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WANSHENG RENH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1113 Beijing Guangyuan Tongzhou Distric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in Tongzhou Street No. 8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Orient Ti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1113 Beijing city Tongzhou District Guangyuan Street No. 8 Building 4

Patentee after: BEIJING WANSHENG RENH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629, Daxing District Zhongguanc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Daxing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 Tianhe West Road, room 119, room 19,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WANSHENG RENHE TECHNOLOGY CO.,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0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01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