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08312U - 多功能助行车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助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08312U
CN203208312U CN 201320071848 CN201320071848U CN203208312U CN 203208312 U CN203208312 U CN 203208312U CN 201320071848 CN201320071848 CN 201320071848 CN 201320071848 U CN201320071848 U CN 201320071848U CN 203208312 U CN203208312 U CN 2032083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rack
afterframe
intubate
h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07184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政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YUAN JINZHENG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YUAN JINZHENG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YUAN JINZHENG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YUAN JINZHENG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07184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083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083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0831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助行车,包括支架和座椅,座椅包括座椅框架和坐垫,所述支架包括前、后框架,后框架的顶部和前框架之间通过紧固装置相互紧固,前框架包括两条前腿及连接所述两条前腿的前上连接杆、前下连接杆,后框架包括两条后腿及连接所述两条后腿的后上连接杆、后下连接杆,两条前腿的底部设有前脚轮,两条后腿的底部设有后万向轮,座椅框架中部铰接于前框架上,并且座椅框架和后框架之间通过紧固装置相互紧固,所述前、后框架底部之间设有置物架,置物架的前、后杆分别通过一对双环形套管与前下连接杆及后下连接杆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但具有助行功能、可当做座椅,还可用作卧具或担架。

Description

多功能助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操作的不构成人体一部分的装置,具体说涉及一种老弱病者能够自己操作的多功能助行车。
背景技术
我国老龄人口近2亿,市场供老年人使用的多功能助行车及购物车方便了老人出行,但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下述情况,如:老年人生病住院,需要家人陪护和陪床,通常医院不提供陪护人员卧具;老人身体康复时,需要有一个帮助行走的助行车;老人平时出门走路、散步或长时间排队,希望有一个坐卧的地方歇一歇;老人遇到突发情况时,有一个躺卧的担架可及时送往医院,由于担架不是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家中很少存放,平时又不能随身携带,市场现有的助行车和助力车功能单一,因此,不能满足躺卧和用作担架的使用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助行车,其在具有助行功能、可当做座椅的同时还具有置物功能,并且还可变形为卧具或担架或背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多功能助行车,包括支架和座椅,座椅包括座椅框架和坐垫,所述支架包括前、后框架,前、后框架相互交叉形成锐角,后框架的顶部和前框架之间设有可拆的连接装置,前框架包括相互对称的左、右前腿及连接所述两条前腿的前上、前下连接杆,后框架包括相互对称的左、右后腿及连接所述两条后腿的后上、后下连接杆,两条前腿的下端部外侧分别固定有一九十度弯管,两九十度弯管上分别设有一前脚轮,两条后腿的下端部外侧分别固定有一直管,两直管上分别设有一后万向轮,座椅框架的中部铰接于前框架上,后框架的左、右后腿上设有用于限制座椅框架向上转动的弯钩,前、后框架底部之间设有置物架,置物架上表面设有与置物架所在平面平行的挡板,置物架可相对前框架的前下连接杆及后框架的后下连接杆转动,置物架的左杆上分别通过左一、左二双环形套管连接左一、左二帽型插管,左一、左二帽型插管的里侧一端均为限位端,限位端端部的直径分别大于左一、左二双环形套管的直径,左一、左二帽型插管的外侧一端均为固定端,两固定端均设有定位钉,左前腿、左后腿的下端部分别设有L形定位槽,当置物架和后框架平行时,左一帽型插管上的定位钉卡入左后腿上的L形定位槽内,当置物架和前框架平行时,左二帽型插管上的定位钉卡入左前腿上的L形定位槽内,置物架的右杆上设有右一、右二帽型插管,右一、右二帽型插管的结构与左一、左二帽型插管的结构相同,右前腿、右后腿的下端部同样设有L形定位槽。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其中,所述前框架顶部设有扶手框架,扶手框架包括扶手横杆及两端的两竖杆,两竖杆末端分别通过三通管接头套接在前上连接杆上,后框架的后上连接杆上连接有脚支架,脚支架包括与后上连接杆相平行的横杆及立杆,立杆一端通过三通管接头连接横杆、另一端通过三通管接头套在后上连接杆上,后上连接杆上靠近三通管接头的位置设有定位钉,与后上连接杆相连接的三通管接头上与所述定位钉相对应的一端部设有卡槽,所述定位钉可卡入卡槽内,立杆的高度与两竖杆的高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其中,所述前上连接杆和后上连接杆之间设有两条紧固带,两条紧固带分别设置于扶手框架、脚支架两侧。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其中,所述前上连接杆两端与左、右前腿之间分别通过九十度弯形套筒相连接,前下连接杆两端和左、右前腿之间分别通过三通管接头相连接,并且左、右前腿下端部伸出三通管接头外,后上连接杆两端分别通过九十度弯形套管与左、右后腿相连接,后下连接杆两端分别通过三通管接头与左、右后腿相连接,左、右后腿下端部伸出三通管接头外,座椅框架由四根钢管通过四个九十度弯形套管连接而成,置物架由四根钢管通过四个九十度弯形套管连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其中,所述两条前腿上分别设有左、右背带。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其中,所述前、后框架上均设有安全带。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其中,所述置物架的前、后杆分别通过一对双环形套管与前下连接杆及后下连接杆相互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由于支架包括前、后框架,后框架的顶部和前框架之间通过紧固装置相互紧固,座椅框架和后框架之间通过紧固装置相互紧固,置物架可相对前后框架转动,紧固装置可打开,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助行车不仅可助行、用作座椅,还可变形为卧具或担架,全方位满足老弱病者的使用要求。
另外,由于前框架顶部设有扶手框架,扶手框架可相对前框架转动,后框架顶部设有脚支架,脚支架可相对后框架转动,因此用作卧具时使用更方便;两条前腿上分别设有左、右背带,使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可变形为背篓;前、后框架上均设有安全带,前、后框架之间设有紧固带,用作担架时,使用更方便、安全;前、后框架,扶手框架及脚支架采用九十度弯形套管和三通管接头连接而成,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用作担架时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用作行李架时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用作行李车时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收折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助行车包括支架1和座椅2,座椅2包括座椅框架21和坐垫,支架1包括前、后框架11、12,后框架12的顶部和前框架11之间通过插销13相互固定,并且前、后框架相互交叉形成锐角,前框架11包括相互对称的左、右前腿111、112及连接所述两条前腿的前上连接杆、前下连接杆115、116,前上连接杆115两端与左、右前腿111、112之间分别通过九十度弯形套筒相连接,前下连接杆116两端和左、右前腿111、112之间分别通过三通管接头相连接,并且左、右前腿111、112下端部伸出三通管接头外,后框架12包括相互对称的左、右后腿121、122及连接所述两条后腿的后上连接杆、后下连接杆125、126,后上连接杆125两端分别通过九十度弯形套管与左、右后腿121、122相连接,后下连接杆126两端分别通过三通管接头与左、右后腿121、122相连接,左、右后腿121、122下端部伸出三通管接头外,两条前腿的下端部外侧分别焊接有一九十度弯管,前脚轮113、114分别设置于两九十度弯管上,两条后腿121、122的下端部外侧分别焊接有一直管,后万向轮123、124分别设置于两直管上,座椅框架21由四根钢管通过四个九十度弯形套管连接而成,座椅框架21的中部铰接于前框架11上,后框架12的左、右后腿121、122上设有弯钩120,弯钩120的上端为弧形挡片1201,弯钩120用于限制座椅框架21向上转动,前、后框架11、12底部之间设有置物架3,置物架3上表面设有与置物架3所在平面相平行的挡板,置物架3由四根钢管通过四个九十度弯形套管连接而成,置物架3的前、后杆31、32分别通过一对双环形套管33与前下连接杆116及后下连接杆126相互连接,使置物架3可相对前下连接杆116及后下连接杆126转动,置物架3的左杆34上分别通过左一双环形套管、左二双环形套管连接左一帽型插管341、左二帽型插管342,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的里侧一端均为限位端,限位端端部的直径分别大于左一、左二双环形套管的直径,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的外侧一端均为固定端,两固定端均设有定位钉343、344,左前腿111、左后腿121的下端部分别设有L形定位槽,如图1所示的左后腿121上的L形定位槽1210,置物架3的右杆35上设有右一帽型插管351、右二帽型插管352,右一、右二帽型插管351、352的结构与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的结构相同,右前腿112、右后腿122的下端部分别设有L形定位槽,当前、后框架11、12与置物架3位于同一平面内时,定位钉343卡在左后腿121上的L形定位槽内,定位钉344卡在左前腿111上的L形定位槽内。
前框架11顶部设有扶手框架4,扶手框架4包括扶手横杆41及两端的两竖杆42、43,两竖杆42、43末端通过三通管接头套在前上连接杆115上,扶手框架4可相对前框架11转动,后框架12的后上连接杆125上连接有脚支架5,脚支架5包括与后上连接杆125相平行的横杆51及立杆52,立杆52一端通过三通管接头连接横杆51、另一端通过三通管接头套在后上连接杆125上,并且脚支架5可相对于后上连接杆125转动,后上连接杆125上靠近三通管接头的位置设有定位钉,与后上连接杆125相连接的三通管接头上与所述定位钉相对应的一端设有卡槽,定位钉可卡入卡槽内,立杆52的高度与两竖杆42、43的高度相同。前上连接杆115和后上连接杆125之间设有两条紧固带61、62,紧固带61、62分别设置于扶手框架4、脚支架5的两侧,上述插销13还可采用其他可拆的连接装置代替。
如图1所示,使用时可手握扶手框架4推动多功能助行车,置物架3用于盛放行李,并且当使用者疲劳时,可坐在座椅2上休息,具有助行和座椅的功能;当有突发情况时,可将插销13打开,旋转前、后框架11、12,使前、后框架11、12,置物架3,座椅框架21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并旋转扶手框架4、脚支架5,使扶手框架4、脚支架5垂直于上述平面,并推动脚支架5使后上连接杆125上的定位钉卡在脚支架5的卡槽内,置物架3的左杆34上的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的固定端分别插入左后腿121、左前腿111的末端部,转动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使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上的定位钉343、344卡入左后腿121、左前腿111的末端部的L形卡槽内,同样,右杆35上的右一、右二帽型插管351、352的固定端分别插入右后腿122、右前腿112的末端,则多功能助行车变形为担架或临时卧具或休闲时的吊床,如图2所示,并在前、后框架11、12上均设置安全带、紧固带,使用过程更安全;或如图3所示,打开插销13,使前、后框架11、12及座椅框架21相互平行,并且前、后框架11、12及座椅框架21均与置物架3相互垂直,则助行车变形为行李架;或如图4所示,旋转座椅框架21使座椅框架21和前框架11相互平行,则多功能助行车变形为行李车;变形为行李车时,在两条前腿111、112上分别设置左、右背带,则多功能助行车变形为背篓,便于在登山或旅行时使用;当不使用时,可将多功能助行车收折,使前、后框架11、12对折,并使前、后框架11、12,座椅框架21及置物架3均相互平行并相互贴合,使其体积减小,如图5所示,便于收纳。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多功能助行车,包括支架(1)和座椅(2),座椅(2)包括座椅框架(21)和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包括前、后框架(11、12),前、后框架相互交叉形成锐角,后框架(12)的顶部和前框架(11)之间设有可拆的连接装置,前框架(11)包括相互对称的左、右前腿(111、112)及连接所述两条前腿的前上、前下连接杆(115、116),后框架(12)包括相互对称的左、右后腿(121、122)及连接所述两条后腿的后上、后下连接杆(125、126),两条前腿的下端部外侧分别固定有一九十度弯管,两九十度弯管上分别设有一前脚轮(113、114),两条后腿(121、122)的下端部外侧分别固定有一直管,两直管上分别设有一后万向轮(123、124),座椅框架(21)的中部铰接于前框架(11)上,后框架(12)的左、右后腿(121、122)上设有用于限制座椅框架(21)向上转动的弯钩(120),前、后框架(11、12)底部之间设有置物架(3),置物架(3)上表面设有与置物架(3)所在平面平行的挡板,置物架(3)可相对前框架(11)的前下连接杆(116)及后框架(12)的后下连接杆(126)转动,置物架(3)的左杆(34)上分别通过左一、左二双环形套管(71、72)连接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的里侧一端均为限位端,限位端端部的直径分别大于左一、左二双环形套管(71、72)的直径,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的外侧一端均为固定端,两固定端均设有定位钉(343、344),左前腿(111)、左后腿(121)的下端部分别设有L形定位槽,当置物架(3)和后框架(12)平行时,左一帽型插管(341)上的定位钉卡入左后腿(121)上的L形定位槽内,当置物架(3)和前框架(11)平行时,左二帽型插管(342)上的定位钉卡入左前腿(111)上的L形定位槽内,置物架(3)的右杆(35)上设有右一、右二帽型插管(351、352),右一、右二帽型插管(351、352)的结构与左一、左二帽型插管(341、342)的结构相同,右前腿(112)、右后腿(122)的下端部同样设有L形定位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助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架(11)顶部设有扶手框架(4),扶手框架(4)包括扶手横杆(41)及两端的两竖杆(42、43),两竖杆(42、43)末端分别通过三通管接头套接在前上连接杆(115)上,后框架(12)的后上连接杆(125)上连接有脚支架(5),脚支架(5)包括与后上连接杆(125)相平行的横杆(51)及立杆(52),立杆(52)一端通过三通管接头连接横杆(51)、另一端通过三通管接头套在后上连接杆(125)上,后上连接杆(125)上靠近三通管接头的位置设有定位钉,与后上连接杆(125)相连接的三通管接头上与所述定位钉相对应的一端部设有卡槽,所述定位钉可卡入卡槽内,立杆(52)的高度与两竖杆(42、43)的高度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助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连接杆(115)和后上连接杆(125)之间设有两条紧固带(61、62),两条紧固带(61、62)分别设置于扶手框架(4)、脚支架(5)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助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连接杆(115)两端与左、右前腿(111、112)之间分别通过九十度弯形套筒相连接,前下连接杆(116)两端和左、右前腿(111、112)之间分别通过三通管接头相连接,并且左、右前腿(111、112)下端部伸出三通管接头外,后上连接杆(125)两端分别通过九十度弯形套管与左、右后腿(121、122)相连接,后下连接杆(126)两端分别通过三通管接头与左、右后腿(121、122)相连接,左、右后腿(121、122)下端部伸出三通管接头外,座椅框架(21)由四根钢管通过四个九十度弯形套管连接而成,置物架(3)由四根钢管通过四个九十度弯形套管连接而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助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前腿(111、112)上分别设有左、右背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助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框架(11、12)上均设有安全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助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架(3)的前、后杆(31、32)分别通过一对双环形套管(33)与前下连接杆(116)及后下连接杆(126)相互连接。
CN 201320071848 2013-02-07 2013-02-07 多功能助行车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083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71848 CN203208312U (zh) 2013-02-07 2013-02-07 多功能助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71848 CN203208312U (zh) 2013-02-07 2013-02-07 多功能助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08312U true CN203208312U (zh) 2013-09-25

Family

ID=49197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071848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08312U (zh) 2013-02-07 2013-02-07 多功能助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083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9595A (zh) * 2013-02-07 2013-06-26 清远金政策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助行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9595A (zh) * 2013-02-07 2013-06-26 清远金政策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助行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97357U (zh) 站立式电动轮椅车
CN203832526U (zh) 超市购物车
CN103006398A (zh) 多功能护理床
CA2828666C (en) Transport chair allowing transport of multiple passengers
CN103169595B (zh) 多功能助行车
CN205215665U (zh) 一种适合乡镇卫生院护理用多功能助行装置
CN206334029U (zh) 一种医用多功能轮椅
CN104523406A (zh) 一种标准型助行架
CN203208312U (zh) 多功能助行车
CN203468890U (zh) 可洗头和洗浴的多功能轮椅
CN205094821U (zh) 一种用于移动行动不便人群的座椅
CN105662791A (zh) 可侧翻操作的多功能助行车
CN206068011U (zh) 膝用助行器
CN112891083B (zh) 多功能便携医务车
CN202069827U (zh) 一种可折叠的多功能助行车
CN102090960B (zh) 一种方便儿童病人大小便用医疗生活康复电动推车
CN203001273U (zh) 护理保健椅
CN210872550U (zh) 一种护理病人康复用的坐卧一体式轮椅
CN209790220U (zh) 一种可折叠电动轮椅
CN201642619U (zh) 心内科用抢救运送装置
TWI442916B (zh) 輪椅結構
CN203122806U (zh) 具有移动吊瓶及洗梳功能的多用途保健轮椅
CN201205330Y (zh) 医用新型护理担架车
CN219461834U (zh) 输液用折叠助行器
CN220025421U (zh) 一种可放置鞋子的轮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304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