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62739U - Led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Led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62739U
CN203162739U CN2013201130501U CN201320113050U CN203162739U CN 203162739 U CN203162739 U CN 203162739U CN 2013201130501 U CN2013201130501 U CN 2013201130501U CN 201320113050 U CN201320113050 U CN 201320113050U CN 203162739 U CN203162739 U CN 203162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d
support plate
plate
heat dissipation
dissipation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11305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锋
朱莹
任亮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11305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62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62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6273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LED背光模组,包括背板、LED灯条及散热胶带,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大致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LED灯条包括电路板及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多个LED,所述散热胶带将所述电路板粘固于所述侧板上,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垂直地形成于所述侧板的沿宽度方向的一端,并朝着所述底板所在一侧的方向延伸,至少一个所述LED上连接有散热元件,所述散热元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板导热接触。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在使用过程中,LED灯条的LED灯产生的热量同时通过散热胶带及散热元件传输至背板导出,从而使LED背光模组的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LED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LED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平板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液晶显示器(LCD,LiquidCrystal Display)因具有体积小、画质高、无辐射以及驱动电压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息、通讯及消费性产品中。由于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需要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提供一背光模组作为背光源以正常显示图像。
随着背光模组中光源技术的快速发展,LED(发光二级管)因具有能耗低、体积小、寿命长、亮度高等特性,而逐渐取代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以LED背光模组的形式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LED背光模组通常包括背光板、导光板及LED灯条。
但是LED背光模组在使用时,LED将会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则LED长期处于这种高温的工作状态下,不仅影响其发光效率和稳定性,而且很容易损坏,进而会缩短LED及整个LED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LED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结构图。请参考图1,现有技术中的LED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0、LED灯条102以及散热胶带103。LED灯条102包括电路板102a和多个LED102b。在现有技术的LED背光模组中,散热胶带103将LED灯条102粘固于液晶显示器的背板100上,同时散热胶带103可将LED灯条102上的LED102b产生的热量传输给背板100导出,以对LED背光模组散热。然而这种结构的LED背光模组中,虽然散热胶带对LED背光模组具有一定的散热效果,但受散热胶带的材质特性影响,不能有效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佳的LED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背光模组,包括背板、LED灯条及散热胶带,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大致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LED灯条包括电路板及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多个LED,所述散热胶带将所述电路板粘固于所述侧板上,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垂直地形成于所述侧板的沿宽度方向的一端,并朝着所述底板所在一侧的方向延伸,至少一个所述LED上连接有散热元件,所述散热元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板导热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二支板,所述第二支板垂直形成于所述侧板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并朝着所述底板所在一侧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热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板导热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元件为导热金属条,所述散热元件的中部与对应的LED导热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电路板包括上表面及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所述多个LED沿所述电路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多个所述散热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LED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支板及所述第二支板共同形成一个收容所述电路板的U形的收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背板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U形的连接部,所述U形的连接部包括自所述底板垂直向后延伸出的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连接且平行于所述底板的第二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连接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板的远离所述侧板的一侧连接在一起,所述U形的连接部内形成供所述多个LED上的所述散热元件的与所述第二支板导热接触的一端伸入的安装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元件的与所述第二支板导热接触的一端与所述U形的连接部的第三连接板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支板导热接触的一端弯折并贴合到所述第一支板的上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板包括第一水平支板及与所述第一水平支板垂直连接的第一垂直支板,所述散热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支板导热接触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支板接触,并与所述第一垂直支板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元件的两端通过粘接胶带粘固于所述第一支板的所述第一垂直支板及所述U形的连接部的所述第三连接板上。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在使用过程中,LED灯条的LED灯产生的热量同时通过散热胶带及散热元件传输至背板导出,从而使LED背光模组的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LED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图2中的背板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图5中的背板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8是图7中的Ⅷ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图2中的背板的局部立体结构图。请参考图2及图3,本实施例的LED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LED灯条20、及将LED灯条20粘固于背板10的散热胶带30。LED灯条20包括电路板21及沿电路板2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在电路板21上的多个LED22。每一LED22上连接有散热元件26。每一LED22通过其上的散热元件26与背板10导热接触,用于将LED22的热量传导至背板10上散发出去。
背板10包括底板12、形成于底板12一侧的侧板14、第一支板15、第二支板16以及形成于第二支板16与底板12之间的U形的连接部18。在本实施例中,侧板14大致与底板12垂直。第一支板15和第二支板16垂直地形成于侧板14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并朝着底板12所在一侧的方向延伸,且第一支板15在侧板14的上侧,第二支板16在侧板14的下侧。侧板14与第一支板15、第二支板16共同形成一个U形的收容槽17,收容槽17沿侧板14的长度方向上设置。U形的连接部18包括自底板12垂直向后延伸出的第一连接板181、与第一连接板181垂直连接且平行于底板12的第二连接板182、以及与第二连接板182垂直连接且平行于第一连接板181的第三连接板183,第一连接板181、第二连接板182与第三连接板183依次连接形成该U形的连接部18,该U形的连接部18内形成一个安装槽185。第三连接板183的顶部与第二支板16的远离侧板14的一侧连接在一起。
LED灯条20的电路板21包括上表面及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多个LED22沿电路板2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于电路板21的上表面。相邻的两个LED22之间的间距相等。电路板21收容在侧板14与第一支板15及第二支板16共同形成的U形的收容槽17中。本实施例中,散热元件26为导热金属条。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散热元件26采用铜或者铝制成。每一LED22上的散热元件26均沿着电路板21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且每一LED22上的散热元件26的中部与对应的LED22导热连接,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板15和第二支板16的远离侧板14的侧面导热接触,从而将LED22的热量通过散热元件26传导至背板10上散发出去。在本实施例中,每一LED22上的散热元件26的靠近底板12的一端伸入到U形的连接部18的安装槽185内,以与U形的连接部18的第三连接板183贴合,从而增加散热元件26与背板10的接触面积,以增加散热元件26的散热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元件26还可以一端与第一支板15导热接触,另一端与对应的LED22导热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胶带30为现有的LED背光模组中通用的散热胶带。散热胶带30的一面粘固于LED灯条20的电路板21的下表面,散热胶带30的另一面粘固于侧板14的内壁上,以将LED灯条20固定安装于侧板1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请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元件26可以弯折并贴合到第一支板15的上表面,以增加散热元件26与背板1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散热元件26的散热效果。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6是图5中的背板的局部立体结构图。请参照图5及图6,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与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板15还可以向上延伸,从而包括第一水平支板151和第一垂直支板152。散热元件26可以同时与第一支板15的第一水平支板151接触,并与第一垂直支板152贴合,以增加散热元件26与背板1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散热元件26的散热效果。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8是图7中的Ⅷ处放大图。请参考图7及图8,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与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散热元件26的两端还可以通过粘结胶带200粘固于第一支板15的第一垂直支板152和U形的连接部18的第三连接板183上,以达到稳定安装的效果和较佳的导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LED背光模组的背板10有多种变通的结构,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LED背光模组的背板10还可以不包括U形连接部18及第二支板16,换句话说,侧板14的沿宽度方向的一端直接与底板12垂直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元件26的一端与第一支板15导热接触,另一端与底板12导热接触。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元件26的一端与第一支板15导热接触,另一端还可以与对应的LED22导热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在使用过程中,LED灯条的LED产生的热量同时通过散热胶带及散热元件传导至背板散发,从而使LED背光模组的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LED背光模组,包括背板、LED灯条及散热胶带,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大致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LED灯条包括电路板及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多个LED,所述散热胶带将所述电路板粘固于所述侧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垂直地形成于所述侧板的沿宽度方向的一端,并朝着所述底板所在一侧的方向延伸,至少一个所述LED上连接有散热元件,所述散热元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板导热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二支板,所述第二支板垂直形成于所述侧板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并朝着所述底板所在一侧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热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板导热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元件为导热金属条,所述散热元件的中部与对应的LED导热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上表面及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所述多个LED沿所述电路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多个所述散热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LED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支板及所述第二支板共同形成一个收容所述电路板的U形的收容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U形的连接部,所述U形的连接部包括自所述底板垂直向后延伸出的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连接且平行于所述底板的第二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连接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板的远离所述侧板的一侧连接在一起,所述U形的连接部内形成供所述多个LED上的所述散热元件的与所述第二支板导热接触的一端伸入的安装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元件的与所述第二支板导热接触的一端与所述U形的连接部的第三连接板贴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支板导热接触的一端弯折并贴合到所述第一支板的上表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包括第一水平支板及与所述第一水平支板垂直连接的第一垂直支板,所述散热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支板导热接触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支板接触,并与所述第一垂直支板贴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元件的两端通过粘接胶带粘固于所述第一支板的所述第一垂直支板及所述U形的连接部的所述第三连接板上。
CN2013201130501U 2013-03-13 2013-03-13 Led背光模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62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1130501U CN203162739U (zh) 2013-03-13 2013-03-13 Led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1130501U CN203162739U (zh) 2013-03-13 2013-03-13 Led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62739U true CN203162739U (zh) 2013-08-28

Family

ID=49023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13050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62739U (zh) 2013-03-13 2013-03-13 Led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627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28807A (zh) * 2013-12-19 2015-06-24 苏州环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散热膜使用方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28807A (zh) * 2013-12-19 2015-06-24 苏州环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散热膜使用方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96950U (zh) 背光模组
KR100875703B1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
US8687142B2 (en) Backlight unit comprising a bottom cover including an embossing portion that overlaps with a portion of an LED packag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03529596B (zh)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2216081U (zh) 一种局部调光的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CN103017031B (zh)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798044A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CN103591513B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CN102661550A (zh) 背光模组
CN202328056U (zh) 一种led连接固定装置、led背光源、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US9176337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8876316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3629597A (zh) 背光组件
CN106094337A (zh) 一种led灯条及背光模组
CN105180100A (zh) 胶框组件、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US8523418B2 (en) LED light bar and backlight modul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498662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3162739U (zh) Led背光模组
US9405149B2 (en)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CN202103046U (zh) 发光二极管散热构造及背光模块
CN103899979A (zh) 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1803239U (zh) 一种led单侧入光背光模组及其液晶显示装置
CN203131623U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
US8727562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2494259A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led灯条及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301,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after: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Kunshan)Co.,Ltd.

Address before: 215301,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befor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