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34820U - 一种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34820U
CN203134820U CN2013200252840U CN201320025284U CN203134820U CN 203134820 U CN203134820 U CN 203134820U CN 2013200252840 U CN2013200252840 U CN 2013200252840U CN 201320025284 U CN201320025284 U CN 201320025284U CN 203134820 U CN203134820 U CN 203134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module
frame
brace summer
utility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02528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银
刘亚锋
金浩
陈康平
李仙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ko Sol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ko Sol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02528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34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34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3482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及包覆层压件四个边的四条边框;位于层压件背面的至少一条支撑梁,每条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四条边框中的两条边框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通过在层压件的背面设置支撑梁,使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光伏组件的两个边框上,当光伏组件在承受压力时,支撑梁能够分担边框的受力,并承托光伏组件的层压件,使组件能够保持几乎不发生弓形变形,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光伏组件的刚性,避免了组件弓形变形造成的太阳能电池片破裂。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也称光伏电池,是一种将太阳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由于它是绿色环保产品,不会引起环境污染,而且利用的是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当今能源短缺的情形下,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途的新型能源。
由于太阳能电池本身易破碎、易被腐蚀,若直接暴露在大气中,其光电转化效率会由于潮湿、灰尘、酸雨等的影响而下降,以至损坏失效。因此,太阳能电池一般都必须通过胶封、层压等方式封装成平板式构造的光伏组件再投入使用。
常规的光伏组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从上至下为:玻璃盖板103、上层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02、太阳能电池片101、下层EVA104、背板105。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光伏组件易出现弓形变形问题,导致组件内部的电池片产生破裂等不良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以改善光伏组件弓形变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压件,及包覆所述层压件四个边的四条边框;位于所述层压件背面的至少一条支撑梁,所述每条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四条边框中的两条边框上。
优选的,所述边框包括:相对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及相对的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平行,且所述每条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上。
优选的,所述每条支撑梁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的等分点处。
优选的,所述支撑梁的数量为2。
优选的,所述支撑梁为方形管结构。
优选的,所述层压件包括:太阳能电池片,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正面的盖板,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背面的背板,其中,所述盖板的厚度为2mm~2.5mm,包括端点值。
优选的,所述每条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四条边框的相邻的两条边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通过在层压件的背面设置支撑梁,使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光伏组件的两个边框上,当光伏组件在承受压力时,支撑梁能够分担边框的受力,并承托光伏组件的层压件,使组件能够保持几乎不发生弓形变形,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光伏组件的刚性,避免了组件弓形变形造成的太阳能电池片破裂。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其盖板的厚度能够比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的盖板的厚度减薄,从而使所采用的盖板的重量大大减少,进而组件的整体重量大大减轻,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能够实现在不影响组件刚性的前提下,降低组件的重量,使组件更便于运输和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背面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易出现弓形变形问题,导致组件内部的电池片产生破裂等不良状况。发明人经研究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光伏组件的刚性不够强。光伏组件在使用时安装在室外的支架上,需要承受狂风冲击和雨雪积压等,其边框与支架的接触点仅有四个,也就是说,当光伏组件承受较大的压力时,压力集中在这四个接触点上,使组件各部分的受力不均,如果组件的刚性不够强的话,很容易造成光伏组件的弓形变形。光伏组件发生弓形变形后,由于其内部封装的太阳能电池片易碎的特性,所以很容易造成电池片的破裂,影响光伏组件输出功率,甚至致使组件完全不能使用。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
层压件,及包覆所述层压件四个边的四条边框;
位于所述层压件背面的至少一条支撑梁,所述每条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四条边框中的两条边框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通过在层压件的背面设置支撑梁,使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光伏组件的两个边框上,当光伏组件在承受压力时,支撑梁能够分担边框的受力,并承托光伏组件的层压件,使组件能够保持几乎不发生弓形变形,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光伏组件的刚性,避免了组件弓形变形造成的太阳能电池片破裂。
并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其盖板的厚度能够比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的盖板的厚度减薄,从而使所采用的盖板的重量大大减少,进而组件的整体重量大大减轻,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能够实现在几乎不影响组件刚性的前提下,降低组件的重量,使组件更便于运输和安装。
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在组件的背面设置了支撑梁,以分担边框的受力,增强组件刚性。具体的,结合图2,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剖面图,该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及包覆在所述层压件四个边的四条边框202;位于所述层压件背面的至少一条支撑梁201,所述每条支撑梁201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四条边框中两个边框202上。
其中,层压件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盖板203、太阳能电池片204及背板205,盖板203与太阳能电池片204之间、背板205与太阳能电池片204之间通过EVA206粘接在一起。
光伏组件在实际应用时,直接安装在外界环境中,狂风冲击或雨雪积压等自然现象要求光伏组件具有较强的承受正面压力的能力。上述光伏组件在背面设置了支撑梁201,支撑梁201能够分担组件正面及边框202的压力,并支撑组件平面,使该光伏组件具有非常强的刚性,在承受较大的正面压力时,不易发生弓形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梁201在光伏组件背面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支撑梁201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可以是相互平行的,也可以是交叉的等。
下面仅以具有两条相互平行的支撑梁的光伏组件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具有其它形式的支撑梁的光伏组件。
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背面的俯视图,其中,边框包括:相对的第一边框310和第二边框311,及相对的第三边框308和第四边框309,所述支撑梁301与所述第一边框310和第二边框311平行,且所述每条支撑梁301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三边框308和第四边框309上。
优选的,所述每条支撑梁301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三边框308和第四边框309的等分点处。
上述光伏组件在安装时,第三边框308、第四边框309及支撑梁301同时与安装支架接触,受力点为8个,相比现有技术中没有支撑梁301的光伏组件受力点多了4个,从而当光伏组件正面承受压力时,支撑梁301能够分担第一边框310和第二边框311的受力,同时承托组件的层压件平面,避免光伏组件发生弓形变形,增强了组件的刚性。
需要说明的是,光伏组件在安装时,其中两条边框与地面平行,两外两条边框与地面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并与安装支架接触,所以与地面倾斜的两条边框相对于与地面平行的两条边框所承受的压力更大,更易发生弓形变形。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承受压力较大的第三边框308和第四边框309的受力点,以分担第三边框308和第四边框309的受力,光伏组件的支撑梁301优选的平行于受力相对较小两条边框。
此外,为了使光伏组件的边框和支撑梁301承担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本实施例优选的可以使支撑梁301的端部位于第三边框308和第四边框309的三等分点处。
本实施例中,支撑梁301的数量优选为2,但是,支撑梁30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在实际生产中,其数目可以根据光伏组件的整体重量、对组件刚性大小的实际需要等,进行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为了使所加入的支撑梁301不至于令光伏组件的重量增加太多,支撑梁301可以为空心的管状结构,本实施例优选的为方形管结构。出于光伏组件重量或者节省材料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支撑梁301还可以选用其它结构,如工形管结构,T形管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以支撑梁301与光伏组件边框平行的设置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每条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四条边框的相邻的两条边框上。
此外,支撑梁301设置在光伏组件的背面,为了使其能更好的对组件平面其为支撑作用,优选的可以使支撑梁301与光伏组件的背板305直接接触。
并且,本实施例中,支撑梁301的端部通过边框内部自有的凹槽,卡在第三边框308和第四边框309之间,但是,对于支撑梁301在光伏组件上的固定方式,本实施例并不做限定;此外,支撑梁301在安装时要避开光伏组件背面的接线盒307。
为了使光伏组件更便于运输和安装,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光伏组件的盖板203的厚度可以适当的减薄,盖板203减薄后,层压件包括:太阳能电池片,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正面的盖板,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背面的背板,其中,所述盖板203的厚度为2mm~2.5mm,包括端点值。
可见,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厚度相比现有技术中玻璃盖板的厚度(3.2mm~4mm)减薄了35%;如果以传统的60片156mm*156mm的晶硅电池片的光伏组件所用的盖板为例,本实施例所用的盖板203在减薄厚度后,重量约为9kg,而现有技术中所用盖板的重量约为13kg,减轻了4kg;减去光伏组件背面所增加的支撑梁的重量(以支撑梁为方形管结构为例,每根0.5kg),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整体重量比现有技术中的减轻了3kg,重量减轻约30%。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减薄所用盖板203的厚度对光伏组件的刚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在背面设置了能够分担压力的支撑梁,大大增加了组件的刚性,所以,减薄盖板203的厚度并不会使光伏组件的刚性受太大影响,从而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能够在保证组件具有较强刚性的前提下,降低组件的重量,使组件更便于运输和安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通过在层压件的背面设置支撑梁,使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光伏组件的两个边框上,当光伏组件在承受压力时,支撑梁能够分担边框的受力,并承托光伏组件的层压件,使组件能够保持几乎不发生弓形变形,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光伏组件的刚性,避免了组件弓形变形造成的太阳能电池片破裂。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其盖板的厚度能够比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的盖板的厚度减薄,从而使所采用的盖板的重量大大减少,进而组件的整体重量大大减轻,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能够实现在不影响组件刚性的前提下,降低组件的重量,使组件更便于运输和安装。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压件,及包覆所述层压件四个边的四条边框;
位于所述层压件背面的至少一条支撑梁,所述每条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四条边框中的两条边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相对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及相对的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平行,且所述每条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条支撑梁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的等分点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的数量为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为方形管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压件包括:太阳能电池片,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正面的盖板,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背面的背板,其中,所述盖板的厚度为2mm~2.5mm,包括端点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条支撑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四条边框的相邻的两条边框上。
CN2013200252840U 2013-01-17 2013-01-17 一种光伏组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34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0252840U CN203134820U (zh) 2013-01-17 2013-01-17 一种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0252840U CN203134820U (zh) 2013-01-17 2013-01-17 一种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34820U true CN203134820U (zh) 2013-08-14

Family

ID=48942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025284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34820U (zh) 2013-01-17 2013-01-17 一种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3482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7356A (zh) * 2014-04-14 2014-06-25 江苏宇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其生产工艺中的层叠方法
CN108735838A (zh) * 2018-04-02 2018-11-02 榛硕(武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7356A (zh) * 2014-04-14 2014-06-25 江苏宇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其生产工艺中的层叠方法
CN108735838A (zh) * 2018-04-02 2018-11-02 榛硕(武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组件
CN108735838B (zh) * 2018-04-02 2024-03-15 湖北瑞诚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90782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电池的真空玻璃窗装置
CN203134820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03134839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102623554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CN104935247A (zh) 一种高抗机械载荷轻量化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2058756U (zh) 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3941912U (zh) 一种光伏电池片及光伏组件
CN202772150U (zh) 一种新型的晶硅太阳能组件
CN202293533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背板复合膜
CN205792424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层压组件的加强边框结构
CN202585475U (zh) 一种长寿命太阳能光伏组件
CN202839685U (zh) 新型出极方式的建材型光伏构件
CN102842630A (zh) 一种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7441729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2839683U (zh) 一种以蜂窝板为基材的新型光伏构件
CN202585452U (zh) 三合一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1756768U (zh) 太阳能光伏发电屋面电池瓦
CN206878014U (zh) 一种双面玻璃bipv光伏组件
CN204652305U (zh) 一种高抗机械载荷轻量化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6505934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封装复合膜
CN202134553U (zh) 一种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2977475U (zh) 新规格型材的硅晶太阳能组件
CN201985133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4130560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2977480U (zh) 一种安全硅晶太阳能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1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