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00256U -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00256U
CN203100256U CN 201320066750 CN201320066750U CN203100256U CN 203100256 U CN203100256 U CN 203100256U CN 201320066750 CN201320066750 CN 201320066750 CN 201320066750 U CN201320066750 U CN 201320066750U CN 203100256 U CN203100256 U CN 203100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heat
pipe
water
boi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06675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义龙
杨清萍
张岩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ying Changjiang International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ying Changjiang International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ying Changjiang International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ying Changjiang International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06675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002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00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0025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6Conversion of thermal power into mechanical power, e.g. Rankine, Stirling or solar thermal engin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包括玻璃管和套置于其中且涂有吸热层的吸收管,玻璃管和吸收管间为真空;其特征在于:吸收管内腔中设置有能够使吸收管中流体上下交替翻滚流动的隔离板,隔离板呈螺旋状,并固定在吸收管内。使得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中能够直接充水进行加热而不会爆管;同时光热互补发电的热发电系统使得太阳能光热互补电站不受天气影响,在夜晚或太阳光不充足时持续稳定发电,且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槽式集热管直接通水的热发电工艺及装置/组件和系统,属于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具有分布广泛,储量无限,收集利用清洁,CO2零排放的优点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领域,存在三种发电模式,即塔式、碟式、槽式(含抛物面反射镜槽式,及菲涅耳反射镜槽式)。
现有技术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最终驱动电机发电的均使用汽轮机,其做功工质是水蒸汽。但目前现有技术中,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真空集热管中,收集太阳能光热使用的介质却是导热油(或者熔融盐),再使用热的导热油(或者熔融盐)加热水,从而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图1所示是包含上述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由抛物面槽式反射镜1b1及位于其焦点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成,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由玻璃管1b2和套置于其中且涂有光敏感吸热层的吸收管1b3组成,玻璃管1b2和吸收管1b3间为真空。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形成上述工艺模式有两个原因,其一,太阳光热受天气影响较大,天气有云时能量汇集不稳定、不连续,而使用导热油(或者熔融盐)就具有蓄热功能,恰好可抵消天气变化的影响。其二是槽式发电使用的现有真空集热管,不能适应水这种工质的物理性能,太阳光加热水到一定温度、压力时就会发生爆管事故。
因为槽式系统反射镜汇聚的太阳强光总是照射在真空集热管靠近反射镜1b1那一半的(见图1所示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横断面图中的玻璃管1b2下侧面),相反的一半即图1的上侧面是永远接收不到会聚强光的,光的会聚比大于80:1,吸收管1b3上下其间的瞬间温差高达300℃以上,玻璃管1b2和吸收管1b3之间为真空,如果吸收管1b3内充满导热油(或者熔融盐),其液态介质的良好导热性会使吸收管1b3内温度很快均衡,不会形成过大温差而产生内应力。而如果吸收管1b3内充满水,水温上升到100℃以上时,水就很容易气化产生水蒸汽,而槽式系统的真空集热管又很长,且是水平放置的,从真空集热管横断面看,会在吸收管1b3管内形成上半部是蒸汽,下半部是水的两相流状态,蒸汽的导热性与液态水的导热性差别很大,这就必然造成真空集热管内上下温差很大,因热胀冷缩而产生很大內应力,发生毁坏真空集热管的爆管事故。
因此寻找技术途径,开发一种不同于现有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装置、组件及相适应的工艺,从而解决现有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存在的问题就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直接通水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和由其构成的槽式聚热组件、使得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中能够直接充水进行加热而不会爆管;同时提供一种利用带有自动均热聚热管的槽式组件进行光热互补发电的热发电系统,使得太阳能光热互补电站不受天气影响,在夜晚或太阳光不充足时持续稳定发电,且节能环保。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包括玻璃管和套置于其中且涂有吸热层的吸收管,玻璃管和吸收管间为真空;其特征在于:吸收管内腔中设置有能够使吸收管中流体上下交替翻滚流动的隔离板,隔离板呈螺旋状,并固定在吸收管内。
按上述技术方案,隔离板呈螺旋状旋转并连续分布于整段吸收管内,沿轴向螺距相同;或者隔离板呈螺旋状旋转并以多段间隔的方式分布于整段吸收管内,且沿轴向不同段螺距均相同;沿吸收管轴向,隔离板的一端固定在吸收管内腔管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或者隔离板是在一根轴杆上固定若干螺旋状叶片,并通过轴杆一端的螺旋状叶片固定在吸收管内腔中构成,另一端轴杆上螺旋状叶片为自由端,螺旋状叶片的螺距相等且各螺旋状叶片均布。
一种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其特征是采用了上述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其中,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位于抛物面槽式反射镜焦点上。
一种热发电系统,为光热互补发电的热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聚光供热模块、锅炉供热模块、汽轮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太阳能聚光供热模块由预热段和汽水两相流蒸发段顺次串联而成,预热段由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组成,而两相流蒸发段是由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构成;在两相流蒸发段,至少在其末端的输出管路中串联一个汽水分离器,汽水分离器的蒸汽输出端与锅炉汽包输出端汇聚,汇聚后并经锅炉供热模块中的过热器与汽轮发电机组连通;汽水分离器的分离水输出端与两相流蒸发段中的任一个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回流连通;汽轮发电机组的汽轮机冷凝器输出端与供水模块连通;供水模块还设置一路进水管线和两路出水管线,一路出水管线与预热段第一个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连通,另一路出水管线与锅炉给水管路连通。
按上述技术方案,最后一级汽水分离器的蒸汽输出端经蒸汽开关阀后与锅炉汽包输出端汇聚为一路。
采用上述热发电系统的光热互补热发电工艺,其特征在于:根据天气状况,在锅炉供热发电模式、以及光热互补发电模式下切换进行持续发电;光热互补发电模式下,给水管线的供水送往太阳能聚光供热模块,首先在预热段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中经太阳能预热,然后进入两相流蒸发段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中继续被加热升温,并在吸收管中产生水与蒸汽的两相混合流,混合流被吸收管中的隔离板强制螺旋状地翻滚,使得吸收管温度快速均衡,然后两相混合流流动到汽水分离器中进行汽水分离;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水回流到汽水两相流蒸发段中再蒸发,分离出的饱合蒸汽与來自锅炉汽包的饱合蒸汽汇合,再进入锅炉加热模块的过热器中升温,成为过热蒸汽进入汽轮发电机组中进行光热互补发电;
夜晚或无太阳光时,处于锅炉供热发电模式;锅炉供热发电模式下,供水模块的供水仅供给锅炉加热模块,经锅炉产生过热蒸汽,经过热器后进入汽轮发电机组发电;而太阳能供热模块在锅炉供热发电模式下停止工作,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中的水停止流动,处于保温状态。
一种热发电系统,为光热互补发电的热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聚光供热模块、锅炉供热模块、汽轮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太阳能聚光供热模块由预热段、两相流蒸发段和过热段顺次串联而成,预热段由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组成,而两相流蒸发段、过热段均由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构成;在两相流蒸发段,至少在其末端的输出管路中串联一个汽水分离器,汽水分离器的蒸汽输出端与过热段的第一个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连通,过热段末端的最后一个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与汽轮机蒸汽入口连通;汽水分离器的分离水输出端与两相流蒸发段中的任一个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回流连通;锅炉供热模块中,锅炉汽包输出端经过热器后与汽轮机蒸汽入口连通,汽轮机冷凝器输出端与供水模块连通;供水模块还设置一路进水管线和两路出水管线,一路出水管线与预热段第一个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连通,另一路出水管线与锅炉给水系统连通。
按上述技术方案,过热段最后一级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输出端经蒸汽开关阀后与锅炉中的过热器输出端汇聚,汇聚管线与汽轮机蒸汽入口连通;汇聚点前,锅炉中的过热器输出端管路上设置蒸汽开关阀和蒸汽流量调节阀。
按上述技术方案,供水模块主要包括顺次连接的除氧器和给水泵;软化水储罐经过所述的一路进水管线与除氧器连通;汽轮发电机组的汽轮机冷凝器输出端与除氧器连通;给水泵出口分别连接两路出水管线,各出水管线上分别设置开关阀,所述一路出水管线上还设置给水调节阀。
采用上述热发电系统的光热互补热发电工艺,其特征在于:根据天气状况,在锅炉供热发电模式、太阳能发电模式以及光热互补发电模式下切换进行持续发电;光热互补发电模式下,供水管线的供水送往太阳能供热模块,首先在预热段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中经太阳能预热,然后进入两相流蒸发段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中继续被加热升温,并在吸收管中产生水与蒸汽的两相混合流,混合流被吸收管中的隔离板强制螺旋状地翻滚,使得吸收管温度快速均衡,然后混合流流动到汽水分离器中进行汽水分离;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水回流到汽水两相流蒸发段中再蒸发;分离器中分离出的饱合蒸汽继续前进,到达过热段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中,继续被加热升温成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在该段的吸收管内螺旋状翻滚流动,使得吸收管温度快速均衡;过热蒸汽输出后与來自锅炉过热器的过热蒸汽汇合,再进入汽轮发电机组中发电;
夜晚或无太阳光时,处于锅炉供热发电模式;锅炉供热发电模式下,供水模块的供水仅供给锅炉加热模块,经锅炉产生过热蒸汽,经过热器后进入汽轮发电机组发电,而太阳能供热模块在锅炉供热发电模式下停止工作,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和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中的供水停止流动,处于保温状态;
阳光足够强时处于太阳能发电模式下,此模式下,供水在太阳能加热模块经预热段和两相流蒸发段后产生水与蒸汽的两相混合流,混合流经分离器分离出的饱合蒸汽经过热段太阳能继续加热后产生过热蒸汽,过热蒸汽直接输往汽轮发电机组中发电;由于夜晚来临时锅炉尚需启动工作,为缩短锅炉启动时间,此模式下仅少量供水给锅炉加热模块,维持锅炉的低负荷(大约10%左右)运行。
按上述技术方案,系统给水在预热段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中经太阳能预热到90℃左右。
本实用新型中锅炉加热模块的锅炉为常规锅炉,可选用目前的燃煤锅炉、燃油锅炉、生物质直燃锅炉、天然气锅炉、煤田气锅炉均可,优选生物质气化气锅炉或生物质直燃锅炉。
本实用新型槽式太阳能聚热模块在汽水两相流蒸发段后至少设置一个汽水分离器;分离出的饱合蒸汽可以直接输往饱合蒸汽汽轮机进行发电,或者与锅炉产生的饱合蒸汽汇合,再进入锅炉中的过热器中加热为过热蒸汽输往汽轮机发电;或者分离出的饱合蒸汽经过热段的太阳能聚热光场继续过热后与锅炉过热蒸汽汇合输往汽轮机中发电;汽水分离器分离出的高温水通过回水泵输往两相流蒸发段再蒸发。多种工作模式可以根据天气和太阳光是否充足进行灵活选择,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由于吸收管内腔中设置有可使管中流体上下交替翻滚流动的隔离板,可方便的打破两相流流体在吸收管内腔中流动的层流状态,强制性地使管中流体在流动中上下交替滚动,形成自搅拌作用,以达到吸收管上下热均衡,避免爆管事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由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成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或图3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构成的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的横断面示意图(图中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横断面部分为图2或图3的A-A横断面)。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第三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发电系统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发电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方式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其中,1b2是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外层的玻璃管,1b3是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内层的涂吸热层的吸收管(1b3通常采用不锈钢、铍合金(如铍青铜)等耐高温金属材料,1b2与1b3之间的空间为真空),1b4是吸收管1b3内腔设置的隔离板,1b4采用与1b3材质相同或热性能相似的材料。A-A表示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横切面的位置及视图方向(即在A-A处切开朝右看,可看到图4中心部分所示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
隔离板1b4为螺距适当的螺旋状,螺旋外经等于或小于1b3的内径,可安装于吸收管1b3的内腔中,并连续分布于整段吸收管内,为使翻滚速度一致,沿轴向螺距最好相同;沿吸收管轴向,隔离板1b4的一端固定在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吸收管1b3内腔中,另一端为自由端。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其中,1b2是外层的玻璃管,1b3是内层的涂吸热层的吸收管(1b3通常采用不锈钢、铍合金等耐高温金属材料),1b2与1b3之间的空间为真空,1b4是吸收管内腔中设置的2段隔离板(显然,数段也可以),隔离板1b4为螺距适当(螺旋外经等于或小于1b3的内径,可安装于吸收管1b3的内腔中)的螺旋状,为使翻滚速度一致,沿轴向各段螺距最好相同。1b4采用与1b3材质相同或热性能相似的材料。A-A表示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横切面的位置及视图方向(即在A-A处切开朝右看,可看到图4中心部分所示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沿吸收管轴向,每个隔离板的一端固定在吸收管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图4是图2或图3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构成的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的横断面示意图,图中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横断面部分为图2或图3的A-A横断面。其中,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置于抛物面反射镜的焦点中心。1b1是抛物面反射镜,1b2是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外层的玻璃管,1b3是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内层的涂有吸热层的吸收管(1b3通常采用不锈钢、铍合金等耐高温金属材料,1b2与1b3之间的空间为真空,1b4是吸收管内腔设置的隔离板,1b4采用与1b3材质相同或热性能相似的材料。图中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太阳光的光路,汇聚于焦点处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第三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的是沿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中轴线切开玻璃管、吸收管,并拿开遮挡观察者视线的部分后,所看到的吸收管内腔中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1b2是玻璃管,1b3是吸收管,1b2与1b3之间的空间为真空,1b5是轴杆,1b4是螺旋状叶轮的叶片焊接或其他方式固定在轴杆上,叶片的间距相等,每个螺旋周期布置2,或3,或4,或N个,本图显示的是每螺旋2个。由该结构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构成的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的结构与图4布置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图6及图7中,1a是多个现已公知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图1中所示)串联构成的预热段,1b是本实用新型特有的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串联构成的汽水两相流蒸发段,1c是汽水分离器,1d是回水泵,1e是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串联构成的过热段(仅在图7的系统中有设置),1f是蒸汽开关阀,2是常规锅炉构成的锅炉加热模块(常规锅炉选自已知的燃煤锅炉、燃油锅炉、天然气锅炉、生物质直燃锅炉、煤田气锅炉均可。优选生物质气化气锅炉或生物质直燃锅炉),2a是锅炉中的过热器,2b是锅炉汽包,3是汽轮发电机组,3a是汽轮机冷凝器,3b和3c为开关阀;3d为蒸汽流量调节阀;4是除氧器,5是给水泵,5a、5b是开关阀,5c是给水调节阀,6是软化水储罐(软化水来自化水处理厂)。
上述图6的系统工作流程如下:
白天阳光充足时,5a、5b、1f开关阀均处于开状态,并启动回水泵1d,来自除氧器的水在给水泵5的驱动下绝大部分输往太阳能光场的1a段,经会聚的太阳光预热为90℃左右,进入1b两相流蒸发段继续被加热,产生水与蒸汽的两相混合流,混合流被隔离板强制,螺旋状地翻滚流动到汽水分离器1c中,分离出的饱合蒸汽与來自锅炉汽包2b的饱合蒸汽汇合,再进入锅炉2的过热器2a中,成为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3中发电。分离器1c中分离出的水经回水泵1d驱动,回流到汽水两相流蒸发段1b中再蒸发。
由于在1b两相流蒸发段,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的1b3內腔中设置有螺旋状的隔离板1b4,两相混合流体在给水泵5的驱动下,必然在吸收管1b3中螺旋式上下翻滚前进,由于水的热传导性能很好,尽管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始终是吸收管1b3下半部受热,但水的上下翻滚流动,会很快将热量传导到吸收管1b3的上半部,从而使太阳能吸收管1b3的上下部分很快达到热均衡状态,根除了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直接通水发生爆管的蔽病。
白天有云层太阳光减少时,调解给水泵5出口设置的调节阀5c的开度,使5c开度减小,则输往太阳聚热场的水流量减少,而流过5b开关阀,输往常规锅炉2的水流量增大,锅炉负荷增大,多产蒸汽保证汽轮发电机输出功率不变。
夜晚来临时,关闭开关阀5a及1f,并停运回水泵1d,来自除氧器4的水在给水泵5的驱动下输往常规锅炉2,经锅炉2产生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发电。而太阳能光场夜间停止工作,介质停止流动,处于保温状态。
上述图7的系统工作流程如下:
白天阳光充足时,5a、5b、1f开关阀均处于开状态,并启动回水泵1d,来自除氧器的水在给水泵5的驱动下绝大部分输往太阳能光场的1a段,被会聚的太阳光预热为90℃左右,再进入1b两相流蒸发段继续被加热,并产生水与蒸汽的两相混合流,混合流被隔离板强制,螺旋状地翻滚流动到汽水分离器1c中,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水经回水泵1d驱动,回流到汽水两相流蒸发段1b中再蒸发。
分离器1c中分离出的饱合蒸汽继续前进,到达槽式太阳能光场的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串连构成的过热段1e,饱合蒸汽在过热段1e继续被加热成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与來自常规锅炉过热器2a的过热蒸汽汇合,再进入汽轮机3中发电。
在上述1b两相流蒸发段,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吸收管的內腔中设置有螺旋状的隔离板,两相混合流体在给水泵5的驱动下,必然在管中螺旋式上下翻滚前进,由于水的热传导性能很好,尽管真空集热管始终是吸收管下半部受热,但水的上下翻滚流动,会很快将热量传导到吸收管的上半部,从而使太阳能吸收管1b3的上下部分很快达到热均衡状态,根除了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吸收管1b3直接通水发生爆管的蔽病。
在上述过热段1e中,由于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的吸收管1b3内设置有隔离板1b4,过热蒸汽在吸收管1b3内同样螺旋状地翻滚流动,这种单一流体的螺旋状翻滚流动方式起到了极强的上下搅拌的作用,尽管热蒸汽的导热性很差,但激烈地搅拌作用,会使得各处的蒸汽很快均匀,从而使得吸收管1b3温度比较均衡,无较大的内应力,避免了爆管事故。
白天有云层太阳光减少时,调解给水泵5出口设置的调节阀5c的开度,使5c开度减小,则输往太阳聚热场的水流量减少,而流过5b开关阀,输往锅炉2的水流量增大,锅炉负荷随之增大,多产蒸汽从而保证汽轮发电机输出功率不变。
夜晚来临时,关闭开关阀5a及1f,同时停运回水泵1d,来自除氧器的水在给水泵5的驱动下输往常规锅炉2,经锅炉产生过热蒸汽、再进入汽轮机发电。而太阳能聚热光场夜间停止工作,介质停止流动处于保温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槽式太阳能聚热光场是由太阳能聚热单元组件构成的预热段及汽水两相流蒸发段组成的(或者是由预热段、汽水两相流蒸发段及过热段组成的),而在汽水两相流蒸发段及过热段均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特有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并在在汽水两相流蒸发段至少设置一个汽水分离器,解决了太阳能直接通水产生蒸汽与常规锅炉产生蒸汽的互补汇合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太阳能受天气影响,不稳定,电站不能夜晚发电的问题。特别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的发明,为直接通水的抛物面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开创了全新的工艺技术路径。

Claims (9)

1.一种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包括玻璃管和套置于其中且涂有吸热层的吸收管,玻璃管和吸收管间为真空;其特征在于:吸收管内腔中设置有能够使吸收管中流体上下交替翻滚流动的隔离板,隔离板呈螺旋状,并固定在吸收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其特征在于:隔离板呈螺旋状旋转并连续分布于整段吸收管内,沿轴向螺距相同;或者隔离板呈螺旋状旋转并以多段间隔的方式分布于整段吸收管内,且沿轴向不同段螺距均相同;沿吸收管轴向,隔离板的一端固定在吸收管内腔管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或者隔离板是在一根轴杆上固定若干螺旋状叶片,并通过轴杆一端的螺旋状叶片固定在吸收管内腔中构成,另一端轴杆上螺旋状叶片为自由端,螺旋状叶片的螺距相等且各螺旋状叶片均布。
3.一种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其特征是:采用了上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其中,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位于抛物面槽式反射镜焦点上。
4.一种热发电系统,为光热互补发电的热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聚光供热模块、锅炉供热模块、汽轮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太阳能聚光供热模块由预热段和汽水两相流蒸发段顺次串联而成,预热段由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组成,而两相流蒸发段是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构成;在两相流蒸发段,至少在其末端的输出管路中串联一个汽水分离器,汽水分离器的蒸汽输出端与锅炉汽包输出端汇聚,汇聚后并经锅炉供热模块中的过热器与汽轮发电机组连通;汽水分离器的分离水输出端与两相流蒸发段中的任一个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回流连通;汽轮发电机组的汽轮机冷凝器输出端与供水模块连通;供水模块还设置一路进水管线和两路出水管线,一路出水管线与预热段第一个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连通,另一路出水管线与锅炉给水管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最后一级汽水分离器的蒸汽输出端经蒸汽开关阀后与锅炉汽包输出端汇聚为一路。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供水模块主要包括顺次连接的除氧器和给水泵;软化水储罐经过所述的一路进水管线与除氧器连通;汽轮发电机组的汽轮机冷凝器输出端与除氧器连通;给水泵出口分别连接两路出水管线,各出水管线上分别设置开关阀,所述一路出水管线上还设置给水调节阀。
7.一种热发电系统,为光热互补发电的热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聚光供热模块、锅炉供热模块、汽轮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太阳能聚光供热模块由预热段、两相流蒸发段和过热段顺次串联而成,预热段由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组成,而两相流蒸发段、过热段均由权利要求3所述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构成;在两相流蒸发段,至少在其末端的输出管路中串联一个汽水分离器,汽水分离器的蒸汽输出端与过热段的第一个强制均热式槽式组件的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连通,过热段末端的最后一个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与汽轮机蒸汽入口连通;汽水分离器的分离水输出端与两相流蒸发段中的任一个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回流连通;锅炉供热模块中,锅炉汽包输出端经过热器后与汽轮机蒸汽入口连通,汽轮机冷凝器输出端与供水模块连通;供水模块还设置一路进水管线和两路出水管线,一路出水管线与预热段第一个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组件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连通,另一路出水管线与锅炉给水系统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过热段最后一级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输出端经蒸汽开关阀后与锅炉中的过热器输出端汇聚,汇聚管线与汽轮机蒸汽入口连通;汇聚点前,锅炉中的过热器输出端管路上设置蒸汽开关阀和蒸汽流量调节阀。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供水模块主要包括顺次连接的除氧器和给水泵;软化水储罐经过所述的一路进水管线与除氧器连通;汽轮发电机组的汽轮机冷凝器输出端与除氧器连通;给水泵出口分别连接两路出水管线,各出水管线上分别设置开关阀,所述一路出水管线上还设置给水调节阀。
CN 201320066750 2013-02-05 2013-02-05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002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66750 CN203100256U (zh) 2013-02-05 2013-02-05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66750 CN203100256U (zh) 2013-02-05 2013-02-05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00256U true CN203100256U (zh) 2013-07-31

Family

ID=48851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066750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00256U (zh) 2013-02-05 2013-02-05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002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5445A (zh) * 2013-02-05 2013-05-22 中盈长江国际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和工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5445A (zh) * 2013-02-05 2013-05-22 中盈长江国际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和工艺
WO2014121711A1 (zh) * 2013-02-05 2014-08-14 中盈长江国际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和工艺
CN103115445B (zh) * 2013-02-05 2014-09-24 中盈长江国际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和工艺
US9897077B2 (en) 2013-02-05 2018-02-20 Zhongying Changjiang International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Solar automatic heat collecting and equalizing tube, automatic heat equalizing trough-type module, solar-thermal complementary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power gener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15445B (zh)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和工艺
JP6009458B2 (ja) 熱エネルギーを機械的エネルギーに変換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02146899B (zh) 多塔式二元工质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系统
US20110308249A1 (en) Solar thermal systems
CN102817799B (zh) 塔式特斯拉涡轮太阳能发电装置
WO2011067773A1 (en) Thermal generation systems
CN103403468A (zh) 热能生成系统
CN101504199A (zh) 低成本太阳能跟踪及新的热力循环方法
WO2009004476A2 (en) Modular assembly for the produ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olar energy
CN102734095A (zh) 槽式太阳能中低温有机朗肯(orc)热发电装置
CN102678488A (zh) 槽式太阳能中低温斯特林热发电装置
CN202001231U (zh) 槽式太阳能中低温有机朗肯(orc)热发电装置
CN203100256U (zh) 太阳能自动均热聚热管、槽式组件、热发电系统
AU2013265313B2 (en) Coupling of a turbopump for molten salts
US20140216032A1 (en) Solar direct steam generation power plant combined with heat storage unit
Chilbule et al. Heat pipe integrated solar therma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a review
CN202851279U (zh) 塔式特斯拉涡轮太阳能发电装置
CN202350604U (zh) 一种相变换热装置
CN105673367A (zh) 超高温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
CN210424968U (zh) 一种直接产生稳定过热蒸汽的设备
CN211116435U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换热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Srinivas Power Generation
CN110848101A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换热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Magar et al. Solar steam power generator
Boo Heat pipes in Solar Thermal Applications-A re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924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