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56699U - 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56699U
CN203056699U CN2012205001030U CN201220500103U CN203056699U CN 203056699 U CN203056699 U CN 203056699U CN 2012205001030 U CN2012205001030 U CN 2012205001030U CN 201220500103 U CN201220500103 U CN 201220500103U CN 203056699 U CN203056699 U CN 203056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resonance
magnetic coupling
wireless energy
small siz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5001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桂芝
赵军
李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2205001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56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56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5669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Witricity)是一种新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利用电磁耦合谐振原理实现中距离的电能无线传输,可定向传输能量,并且不受中间障碍物的影响,在体内植入器件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设计制作了一种适用于植入器件的小尺寸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采用印制板直接制作一种设适用于植入器件的小尺寸平面螺旋谐振线圈,该线圈正反两面覆铜,正面导体层形成的电感与正反面导体层重叠部分形成的电容通过复杂的串并联电路构成系统所需要的谐振器,进行能量传递,谐振器尺寸仅为1.35cm3。通过MIMICS及HFSS软件分别建立人体头部三维数值模型以及体内植入线圈模型,应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通过XFDTD软件计算头部比吸收率(SAR)及电场磁场强度。结果表明,应用Witricity技术对头部植入器件进行能量传输,人体头部10gSAR平均值为9.2627×10-6W/kg,电场磁场强度均方根最大值分别为4.64V/m和0.057A/m,均低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制定的安全限值标准。

Description

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功能的植入电子医疗产品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它们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肢体矫正、康复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患者带去生活上的方便甚至延续着患者的生命。 
电源技术是植入电子器件的诸多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尽管植入电子器件存在着多种可能的供电方式,目前各类生物体内装置普遍采用电池供电的电源模式,虽然电池容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其没有实时能量补给功能始终存在电量耗尽的窘境。电能无线传输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多年来国内外一些科学家执着地开展着这项研究,但进展甚微。2007年MIT的科学家在电能无线传输原理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电磁耦合谐振原理实现了中距离的电能无线传输,在2m多距离内将一个60W的灯泡点亮,且传输效率达到40%左右,这种方法被称作Witricity技术。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定向的传输能量,只有当谐振线圈存在时才能接收能量。由于生物组织的固有谐振频率一般非常低,对能量的传输几乎没有影响,所以该技术对于人体来说是安全的。(2)可以进行中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传统的方法一旦传输距离有所增大传输效率便会急剧下降。 
(3)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能量传输的过程中不受中间障碍的影响,即在视线达不到的地方依然能够有效地传输能量。 
由以上可知Witricity技术在给植入性电子医学器件进行无线能量传输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植入式医疗器械正朝着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植入式医疗器械经皮能量传输的磁耦合电感线圈多采用机器或人工缠绕,重复性差,电感量控制困难,而且带磁芯的线圈体积较大,不利于系统的微型化。 
现阶段Witricity无线传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还比较欠缺,尤其是针对体内植入器件的Witricity无线传能,几乎没有相关文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基于磁耦合谐振无线传能原理设计了小型磁耦合谐振系统,即提供一种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尤其是小尺寸谐振器以及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小尺寸谐振器尺寸仅为1.35cm3。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印制板直接制作一种设适用于植入器件的小尺寸平面螺旋谐振线圈,该线圈正反两面覆铜,使得谐振器在体积减小的情况下谐振频率不会变的很高,能够很好的与系统谐振频率匹配,此外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对该植入线圈对人体头部电磁辐射的影响进行分析,验证该方法应用于体内植入器件的安全性。 
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高频正弦信号发生和功率放大电路、激励线圈和小尺寸谐振初级线圈(线圈1)、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线圈2)和能量汲取线圈以及整流滤波充电电路。如果将谐振初次级线圈直接与电路连接,则Witricity系统的谐振频率会受到很大干扰,因此加入激励线圈和能量汲取线圈,其中激励线圈与功率放大电路相连接,能量汲取线圈与负载相连。激励线圈和能量汲取线圈由线径1mm的铜线缠绕成3匝直径为5cm的螺旋线圈,与谐振初次级线圈通过感应耦合传能。整个系统的核心还是两个谐振线圈,小尺寸谐振初级线圈和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谐振器,从而实现两个线圈之间的能量传输。当两个线圈产生强烈的磁耦合谐振时,才能在较远的距离下有效地传递能量,在系统仿真时将激励线圈和能量汲取线圈忽略。系统采用方形平面螺旋谐振线圈,谐振线圈由三层组成,正面导体层由方形螺旋铜片组成,介质层为聚乙烯板,反面导体层由长方形铜片组成。正面导体层形成的电感与正反面导体层重叠部分形成的电容通过复杂的串并联电路构成系统所需要的谐振器,进行能量传递。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谐振器参数;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输出功率与效率随距离变化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输出功率与效率随水平位移变化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的输出功率与效率随旋转角度变化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的稳定性的稳定条件;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头模型中YZ平面SAR值分布情况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两种情况下SAR值在X方向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高频正弦信号发生和功率放大电路、激励线圈和小尺寸谐振初级线圈(线圈1)、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线圈2)和能量汲取线圈以及整流滤波充电电路。如果将谐振初次级线圈直接与电路连接,则Witricity系统的谐振频率会受到很大干扰,因此加入激励线圈和能量汲取线圈,其中激励线圈与功率放大电路相连接,能量汲取线圈与负载相连。激励线圈和能量汲取线圈由线径1mm的铜线缠绕成3匝直径为5cm的螺旋线圈,与谐振初次级线圈通过感应耦合传能。整个系统的核心还是两个谐振线圈,小尺寸谐振初级线圈和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谐振器,从而实现两个线圈之间的能量传输。当两个线圈产生强烈的磁耦合谐振时,才能在较远的距离下有效地传递能量,在系统仿真时将激励线圈和能量汲取线圈忽略。 
系统采用方形平面螺旋谐振线圈,谐振线圈由三层组成,正面导体层由方形螺旋铜片组成,介质层为 聚乙烯板,反面导体层由长方形铜片组成。正面导体层形成的电感与正反面导体层重叠部分形成的电容通过复杂的串并联电路构成系统所需要的谐振器,进行能量传递。谐振线圈具体参数如图2所示,线圈边长5cm,厚度0.054cm,线圈体积为1.35cm3,自谐振频率为11MHz。功率放大电路产生的信号输出电压范围为0~25V,频率范围为1~28MHz,输出端接一个3W灯泡。 
因为整个系统最终要应用于人体内部,所以模拟人体体液环境很重要。能量在模拟人体体液环境中的衰减因子均小于空气中的衰减因子,也就是说能量在模拟人体体液中的衰减小于空气中,但传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为了简化实验,我们通过改变空气中初次级谐振器之间的距离(1~10cm),测量输入输出端电压和电流,对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的输出功率及效率进行计算。从图3(a)可知在两谐振器相距1cm时最大输出效率达到76%,当两谐振器距离为10cm,也就是谐振器边长的2倍时,效率降至1.1%,输出功率为98mW,这也可以为头部植入器件提供足够的能量。当激励线圈的输入电压继续增大时,输出电压也会相应的增加。当两谐振器存在一定水平位移或旋转角度时,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也能很好的工作,相应的输出功率和效率如图3(b)和4(c)所示(两线圈垂直距离为2cm)。这一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小尺寸电设备,特别是体内植入器件,这也为下一步仿真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外电磁场作用下,人体内将产生感应电磁场。人体内的电磁场将产生电流,导致人体吸收和耗散电磁能量,使人体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人们在研究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时,确定进入人体组织区域内的电磁的大小和分布情况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使用比吸收率来表征人体组织吸收电磁能的大小。 
比吸收率的定义为单位质量的生物组织吸收的电磁功率,单位是W/kg。本研究主要计算人体主要组织平均比吸收率SARa。SARa的定义为生物系统吸收的电磁总功率Pat与生物系统的总质量m1之比,表达式为 
SARa = P at m 1 ( W / kg ) - - - ( 1 )
这里所说的生物系统可以是生物体(比如人或实验小鼠),也可以是生物组织(比如肝脏)、生物样本(比如培养皿中的细胞样品)或研究者关注的生物体的某一区域(比如人体的某一横截面),本实用新型主要对人头部进行计算(下文中仍用SAR表示)。 
比吸收率无法通过目测或感官得知,但是却真实存在,仿真分析成为研究比吸收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吸收率的仿真研究,使得无形的电磁辐射逐渐数值化。 
国际非电离性辐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限制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暴露导则》中指出不同频率范围的参考基本照射限值不同,100kHz~10GHz频率范围内,基本限值主要是SAR值,以防止全身发热和局部组织过热。在10MHz~10GHz频率范围内局部暴露SAR(头部和躯干)限值为2W/kg。在这一标准中局部暴露SAR平均值是利用任意10g相邻组织内的平均量来进行计算的。此外,导出限值是通过基本限值用数学模型以及在特定频率下通过实验室研究结果进行推导出来的,导出限值表示场与暴露个体的最大耦合状态,因此可提供最有效的防护。10~400MHz频率范围内时变电场和磁场暴露下适用于一般公众的 导出限值(均方根值)包括电场强度E的大小限值为28V/m,磁场强度H的大小限值为0.073A/m。 
利用MIMICS 11.0软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借助二维头颅MRI医学图像数据,经过图像预处理,组织分割,重构真实头部和大脑组织的三维面模型。然后将面模型以通用格式输出至Geomagic Studio 11软件(Geomagic公司,美国),通过创建曲面,曲面拟合等操作,生成头部三维实体模型。应用HFSS 12软件(Ansoft公司,美国)建立谐振线圈模型,进而将头模型和谐振线圈模型同时导入数值分析软件XFDTD 6.0(Remcom公司,美国)中,对各组织材料电磁特性进行设置并做网格剖分,最终得到一个可以用于数值计算的三维头部数值模型。 
FDTD是一种微分算法,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会发生稳定性问题。为了保证离散后的解是收敛并且稳定的,同时考虑计算的复杂度问题,一般情况下,稳定性需要满足图4的稳定条件即可,表中Δt为时间间隔,T为周期,δ=Δx=Δy=Δz为单元网格的长度,c为光速,λ为波长。 
采用正方体网格对头部进行剖分,根据上述条件并综合考虑计算复杂度,最终设定单元网格长度2.03mm,并设置计算空间为PML吸收边界条件,层数为5层,空间计算网格数为148×134×134。此外对于不同的建模会有不同的周期条件,由计算经验总结可知一般取时间步数大于3个周期,本实用新型取N=100 000。 
计算两种情况的SAR值,第一种是体外设置小尺寸谐振初级线圈,体内植入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且两线圈距离为1cm时人头部SAR值,第二种是体外设置小尺寸谐振初级线圈,体内未植入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时人头部SAR值。在应用HFSS软件进行谐振线圈建模时,设置了波端口作为能量进出的唯一端口。在第1种情况中激励源设置在谐振初次级线圈波端口处,分别为点(133,85,76)和点(123,85,76),频率为11MHz,电压分别为25V和14.8V(实验测得)。在第2种情况中只设定小尺寸谐振初级线圈,激励源设置在点(133,85,76),电压为25V。 
通过XFDTD软件在YZ平面上进行分析,分别取X=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得出人头部不同平面上的10g组织SAR值分布,具体数值如图5所示,SAR分布如图6所示。 
第1种情况10g组织SAR最大值为9.2627×10-6W/kg,位于(127,83,74)点。第2种情况10g组织SAR最大值为3.792 4×10-5W/kg,位于(122,83,75)点。此外,在第1种情况下,头部电场磁场强度(均方根)最大值位于(133,85,76),分别为4.64V/m和0.057A/m。第2种情况下头部电场磁场强度(均方根)最大值也位于(133,85,76),分别为1.73V/m和0.035A/m,均低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制定的安全限值标准。 
分析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应用Witricity方法对头外部放置谐振线圈时,在分别考虑头内部植入谐振线圈和头内部不植入谐振线圈两种情况下,头部SAR值以及电磁场强度在Y=83附近即波端口附近达到最大值,且分析的两种情况下最大值均低于国际限值标准。在SAR值分布情况分析中可以发现,第1种情况的值均低于第2种情况,这一现象是由于在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存在的情况下,两线圈实现谐振耦 合,更多的能量被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吸收而没有被人体吸收。这一结果再一次证明了Witricity方法非常适用于体内传能系统。 
基于磁耦合谐振无线传能原理设计了适用于体内植入器件的小型磁耦合谐振系统,谐振器尺寸仅为1.35cm3。通过实验证明,该系统在中距离传输范围内即使两谐振器存在一定水平位移或旋转角度时,Witricity系统仍能很好的工作。此外,根据硬件实验系统尺寸建立了较为准确的电磁场头部及谐振器仿真计算模型,计算了应用Witricity方法对头部植入器件进行能量传输时人体头部的SAR值分布及电磁场强度,结果表明,应用Witricity技术对头部植入器件进行能量传输,人体头部10gSAR平均值为9.262 7×106W/kg,电场磁场强度均方根最大值分别为4.64V/m和0.057A/m,均低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制定的安全限值标准。 

Claims (5)

1.一种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频正弦信号发生和功率放大电路、激励线圈和小尺寸谐振初级线圈、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和能量汲取线圈以及整流滤波充电电路,其中激励线圈与功率放大电路相连接,能量汲取线圈与负载相连,当谐振初级线圈和谐振次级线圈之间产生强烈的磁耦合谐振时,能在较远的距离下有效地传递能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小尺寸谐振初级线圈和小尺寸谐振次级线圈的尺寸均为1.35cm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谐振初级线圈和谐振次级线圈采用方形平面螺旋谐振线圈。 
4.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的所述的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谐振初级线圈和谐振次级线圈采用小尺寸平面螺旋谐振线圈,平面螺旋谐振线圈正反两面覆铜,使得谐振初级线圈和谐振次级线圈在体积减小的情况下谐振频率不会变高,能够与系统谐振频率匹配。 
5.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的所述的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谐振初级线圈和谐振次级线圈由三层组成,正面导体层由方形螺旋铜片组成,介质层为聚乙烯板,反面导体层由长方形铜片组成,正面导体层形成的电感与正反面导体层重叠部分形成的电容通过串并联电路构成,进行能量传递,使得谐振初级线圈和谐振次级线圈在体积减小的情况下谐振频率不会变高。 
CN2012205001030U 2012-09-28 2012-09-28 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56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5001030U CN203056699U (zh) 2012-09-28 2012-09-28 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5001030U CN203056699U (zh) 2012-09-28 2012-09-28 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56699U true CN203056699U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39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50010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56699U (zh) 2012-09-28 2012-09-28 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56699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3637A (zh) * 2012-09-28 2013-03-20 河北工业大学 小尺寸谐振器以及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CN108352713A (zh) * 2015-11-19 2018-07-31 英特尔公司 铰链安装式无线充电系统和方法
CN108345743A (zh) * 2018-02-09 2018-07-31 武汉大学 高压线路在线监测终端无线供电装置的电磁安全分析方法
CN108599396A (zh) * 2018-06-14 2018-09-28 西安电掣风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超薄宽频率中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CN109084926A (zh) * 2018-08-08 2018-12-25 武汉理工大学 基于无线技术的旋转轴扭矩测量方法与系统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3637A (zh) * 2012-09-28 2013-03-20 河北工业大学 小尺寸谐振器以及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CN108352713A (zh) * 2015-11-19 2018-07-31 英特尔公司 铰链安装式无线充电系统和方法
CN108352713B (zh) * 2015-11-19 2021-10-29 英特尔公司 铰链安装式无线充电系统和方法
US11656653B2 (en) 2015-11-19 2023-05-23 Intel Corporation Hinge mounte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8345743A (zh) * 2018-02-09 2018-07-31 武汉大学 高压线路在线监测终端无线供电装置的电磁安全分析方法
CN108345743B (zh) * 2018-02-09 2021-08-03 武汉大学 高压线路在线监测终端无线供电装置的电磁安全分析方法
CN108599396A (zh) * 2018-06-14 2018-09-28 西安电掣风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超薄宽频率中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CN108599396B (zh) * 2018-06-14 2023-11-03 西安电掣风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超薄宽频率中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CN109084926A (zh) * 2018-08-08 2018-12-25 武汉理工大学 基于无线技术的旋转轴扭矩测量方法与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56699U (zh) 小型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CN102983637A (zh) 小尺寸谐振器以及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Laakso et al. Evaluation of SAR in a human body model due to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in the 10 MHz band
CN102347640B (zh) 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KR20160100347A (ko) 무선 전기 차량 충전 시스템으로부터의 인간 노출의 적합성 평가
Rehman et al. Efficiency investigation of SS and SP compensation topologie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7482797A (zh) 基于谐振式无线功率传输的环形线圈电磁辐射预测方法
CN104537261B (zh) 一种基于场路耦合的含贯穿线缆机箱内电路干扰预测方法
CN108494112A (zh) 一种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超材料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
Li et al. Maximizing transfer distance for WPT via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 by coupling coil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CN106250657A (zh) 一种联合matlab和hfss软件的无线充电仿真方法
Ahire et al. Coil material and magnetic shielding methods for efficie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biomedical implant application
CN105260583B (zh) 一种特高压工频电磁场对人体生物效应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Yavolovskaya et al. Simulation of human exposure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f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1 Hz to 30 MHz
Brizi et al. A multi-transmitter configuration for high-safet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pplications
Mahmood et 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ased on spider web–coil for biomedical implants
Laakso et al. Quasistatic approximation for exposure assessment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Zhao et al. Study on safe distance between human body an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s with different power and frequencies
Zhao et al. Accurate design of deep sub-wavelength metamaterial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enhancement
Seward et al. Modelling of static wireles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and its impact on a typical GB distribution network
Çiçek et al. A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ith Parametric Simulation Approach
Liu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thin film power transfer cell for medical devices and implants
CN110502792B (zh) 一种基于金属栅格腔结构实现无线输能的方法及装置
Özüpak Analysis of the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designed for new generation electric vehicles
Ağçal et al. The Effects of Operating Frequency 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Design and Human Health in Electric Vehi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

Termination date: 201409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