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25455U - 3d显示手机皮 - Google Patents

3d显示手机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25455U
CN203025455U CN 201220555972 CN201220555972U CN203025455U CN 203025455 U CN203025455 U CN 203025455U CN 201220555972 CN201220555972 CN 201220555972 CN 201220555972 U CN201220555972 U CN 201220555972U CN 203025455 U CN203025455 U CN 203025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field
conductive layer
mobile phone
electrochromic device
display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5597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美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uper Smart 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star Displaytech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star Displaytech Co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star Displaytech Co
Priority to CN 20122055597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254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25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2545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3D显示手机皮,包括:壳体、电场提供装置、电致变色装置和双摄像头成像装置;壳体用于容置手机;电场提供装置用于与电致变色装置电连接以向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电致变色装置用于设置于壳体上以将手机装载于壳体内,在电场提供装置向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成明暗相间的狭缝光栅,使得手机显示屏显示3D图像时,其左眼子像素光线和右眼子像素光线经狭缝光栅的透光间隙后分离开,所述壳体后侧并排设置有两个摄像头,所述两个摄像头用于拍摄3D图像。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D手机皮可实现2D图像显示和3D图像显示模式的切换,且可利用壳体后侧的两个摄像头实现3D图像拍摄的功能。

Description

3D显示手机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3D显示手机皮。
背景技术
随着3D图像的流行,3D技术的创新也随之增加。3D图像是通过投射相邻的两张同一主题的图像来实现的,所述的两张同一主题的图像就是左眼和右眼立体图像对。3D显示技术的关键是怎样把“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两组画面分别分配给左右眼。
目前的3D显示设备,通常需要借助于3D眼镜将“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两组画面分别分配给左右眼,使得用户观看到3D图像效果。对于近视眼用户,在佩带近视眼镜的情况下,不方便再佩带3D眼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3D显示手机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3D显示手机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显示手机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置手机;
电场提供装置,所述电场提供装置设置于壳体上,用于与电致变色装置电连接以向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
电致变色装置,所述电致变色装置用于设置于壳体上以将手机装载于壳体内,所述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全透光且不改变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所述电致变色装置设置于手机显示屏上方且电场提供装置向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变色成明暗相间的狭缝光栅,使得所述手机显示屏显示3D图像时,其左眼子像素光线和右眼子像素光线经狭缝光栅的透光间隙后分离开;
其中,所述壳体后侧并排设置有两个摄像头,且所述壳体上进一步设置有视频处理模块和视频发射模块,所述视频处理模块与两个摄像头电连接,且所述视频处理模块与视频发射模块电连接,所述视频处理模块用于将两个摄像头拾取到的图像资料编码后通过视频发射模块以无线形式发送给手机本体上的视频接收模块,所述视频接收模块对接收到的图像资料处理后生成3D图像数据通过手机显示屏进行显示。
其中,在所述液晶光栅片设置于手机显示屏上方时,所述电致变色装置由手机显示屏侧起,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基板、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第一导电层、电解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板对入射到其上的光线全透射;
所述电场提供装置用于为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
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多个等间距的且大小相同的表现形式为长方形的电致变色片以及位于相邻电致变色片之间的透光间隙,所述电致变色片平行于手机显示屏,所述电场提供装置向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解质层提供离子给所述电致变色片使其氧化着色变暗而不透光,所述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解质层提供离子给所述电致变色片使其逆氧化褪色恢复到透光状态;或
在所述液晶光栅片设置于手机显示屏上方时,所述电致变色装置由手机显示屏侧起,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基板、第一导电层、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第一导电层、电解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板对入射到其上的光线全透射;
所述电场提供装置用于为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
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多个等间距的且大小相同的表现形式为长方形的电致变色片以及位于相邻电致变色片之间的透光间隙,所述电致变色片平行于手机显示屏,所述电场提供装置向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解质层提供离子给所述电致变色片使其氧化着色变暗不透光,所述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解质层提供离子给所述电致变色片使其发生氧化逆反应进而褪色恢复到透光状态。
其中,所述多个等间距的且大小相同的表现形式为长方形的电致变色片以及位于相邻电致变色片之间的透光间隙的宽度总和与显示屏的行宽或列高相等。
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片,包括:可印刷的电致变色油墨,或电致变色薄膜,或电致变色玻璃,或电控透光薄膜。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包括:可印刷的电解质油墨。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可印刷的透明油墨、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可印刷的透明油墨、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D手机皮利用电场提供装置给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手机显示屏上显示的3D图像的左眼图像子像素光线和右眼像素图像光线分别被分配给左右眼,可实现观看3D图像的目的,而在未给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手机显示屏的显示的图像经电致变色装置后显示为2D图像。。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D手机皮可实现2D图像显示和3D图像显示模式的切换,且可利用壳体后侧的两个摄像头实现3D图像拍摄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3D显示手机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致变色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电致变色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包含图2所示结构的电致变色装置的本实用新型的3D显示手机皮的成像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3D显示手机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3D显示手机皮包括壳体12、电场提供装置(未图示)和电致变色装置11。其中,壳体12用于容置手机,电场提供装置设置于壳体12上,电场提供装置用于与电致变色装置11电连接以向电致变色装置11提供电场,电致变色装置用于设置于壳体上以将手机装载于壳体内,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电致变色装置11提供电场时,电致变色装置11全透光且不改变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电致变色装置11设置于手机显示屏上方且电场提供装置向电致变色装置11提供电场时时,电致变色装置11变色成明暗相间的狭缝光栅,使得手机显示屏显示3D图像时,其左眼子像素光线和右眼子像素光线经狭缝光栅的透光间隙后分离开。
请进一步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3D显示手机皮进一步包括:一个长方形的框架111,电致变色装置11设置于框架111上,框架111可通过卡合方式设置于壳体12上。
具体地,框架111上的第一侧部设置有一弯折部112,所述弯折部112垂直于框架111弯折,框架111上与第一侧部相对的第二侧部设置有两个插件113,框架111通过弯折部112和两个插件113卡合设置于壳体12上。在框架111通过卡合方式设置于壳体12上后,电致变色装置11通过其电路外接部与电场提供装置建立电连接,容置在壳体12中的手机的显示屏面向电致变色装置11,用户手动闭合电场提供装置的开关向电致变色装置11提供电场时,手机显示屏的左眼子像素光线和右眼子像素光线被电致变色装置11分离开,左眼子像素光线进入左眼,右眼子像素光线进入右眼,进而经过人脑的处理,形成3D图像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3D显示手机皮和手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在需要裸眼观看手机显示屏上显示的3D格式的图像时,可以将手机容置在本实用新型的3D显示手机皮中,并使得壳体12上的电场提供装置与电致变色装置11电连接,通过闭合电场提供装置的开关向电致变色装置11提供电场,使得电致变色装置11变色成明暗相间的狭缝光栅,进而实现裸眼观看3D图像的目的。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3D显示手机皮不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见图2和图3,图2是图1中电致变色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电致变色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所述液晶光栅片11设置于手机显示屏上方时,电致变色装置11由手机显示屏131侧起,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基板111、第一导电层112、电致变色层113、电解质层114、第二导电层115和第二基板116。如图3所示,电致变色装置11由手机显示屏131侧起,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基板111、第一导电层112、电解质层114、电致变色层113、第二导电层115和第二基板116。
图2和图3中:第一基板111、第一导电层112、电解质层114、第二导电层115和第二基板116对入射到其上的光线全透射;电场提供装置用于与第一导电层111和第二导电层115电连接以向第一导电层111和第二导电层115提供电场;电致变色层113包括多个等间距的且大小相同的以及表现形式为长方形的电致变色片1131以及位于相邻电致变色片1131之间的透光间隙1132,电致变色片1131平行于手机显示屏131,电场提供装置向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15提供电场时,电解质层114提供离子给电致变色片1131使其氧化着色变暗而不透光,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15提供电场时,电解质层114提供离子给电致变色片1131使其逆氧化褪色恢复到透光状态。
其中,多个等间距的且大小相同的以及表现形式为长方形的电致变色片1131以及位于相邻电致变色片1131之间的透光间隙1132的宽度总和与显示屏13的行宽或列高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11包括: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115包括: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电解质层114包括:可印刷的电解质油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电致变色片1131包括:可印刷的电致变色油墨,或电致变色薄膜,或电致变色玻璃,或电控透光薄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1包括: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基板115包括: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请参见图4,图4是包含图2所示结构的电致变色装置的本实用新型的3D显示手机皮的成像原理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手机显示屏131显示3D图像时,经显示屏131显示的图像光线入射到电致变色装置11(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5在图4中未图示)上。具体地应用中,用户首先使得电场提供装置与电致变色装置11建立电连接,在电场提供装置向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15提供电场时,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15之间的电场电压V不等于0,在电场的驱动下,电解质层114提供离子给电致变色片1131使其氧化着色变暗而不透光,电致变色装置11表现为狭缝光栅。手机显示屏131的左眼子像素1311光线经透光间隙1132入射到人的左眼14内,而右眼子像素1312光线经相邻电致变色片透光1131之间的透光间隙1132入射到人的右眼15内。这样,观察者就能接收到视差图像对,进而观看到3D效果。相应地,在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15提供电场时,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15之间的电场电压V等于零,这时,电解质层114提供离子给电致变色片113使其逆氧化褪色恢复到透光状态,电致变色装置11全透光且不改变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使得视差图像对无法通过电致变色装置11分离开,观察者只能观看到2D图像效果。
其中,包含图3所示结构的电致变色装置的本实用新型的3D显示手机皮的成像原理与图4所示的成像原理相同,唯一不同的只是电致变色层113和电介质层114的位置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进一步参见图1,如图1所示,壳体12后侧并排设置有两个摄像头(左眼摄像头121和右眼摄像头122)。且壳体上进一步设置有视频处理模块(未图示)和视频发射模块(未图示)。其中,视频处理模块与左眼摄像头121、右眼摄像头122和视频发射模块电连接。左眼摄像头121和右眼摄像头122联合工作可实现拍摄3D图像的功能。
具体地,当左眼摄像头和右眼摄像头接收到手机发出的开启摄像功能的指令后,左眼摄像头121开始拾取左眼图像,右眼摄像头122开始拾取右眼图像,两个摄像头拾取到的图像资料被传输给视频处理模块进行处理,视频处理模块对所述图像资料编码后通过视频发射模块以无线形式发送给手机本体内的视频接收模块。手机本体内的视频接收模块接收到视频发射模块无线发射的图像资料后,对所述图像资料进行处理然后生成3D图像数据发送给手机显示屏进行图像显示。当驱动装置为液晶光栅片提供电场时,用户可裸眼观看到两个摄像头拍摄的3D图像源的3D效果。因此上述3D显示手机皮有助于实时监测两个摄像头拍摄3D图像的进程。当用户通过手机发出拍摄图像的指令后,利用两个摄像头拍摄获得的3D图像资料被存储到手机本体的存储模块进行存储。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D手机皮利用电场提供装置给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手机显示屏上显示的3D图像的左眼子像素光线和右眼子像素光线分别被分配给左右眼,可实现观看3D图像的目的,而在未给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手机显示屏的图像经电致变色装置后显示为2D图像。因此,用户在要裸眼观看手机显示屏显示的3D图像时,只需打开电场提供装置使其为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便可看到3D图像。而在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用户只能观看到2D图像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3D显示手机皮可方便用户在2D观看图像和3D图像时,进而显示模式的切换,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方便用户使用。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D显示手机皮可实现3D图像拍摄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者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含”、“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统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设备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3D显示手机皮,实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3D显示手机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置手机;
电场提供装置,所述电场提供装置设置于壳体上,用于与电致变色装置电连接以向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
电致变色装置,所述电致变色装置用于设置于壳体上以将手机装载于壳体内,所述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全透光且不改变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所述电致变色装置设置于手机显示屏上方且电场提供装置向电致变色装置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变色成明暗相间的狭缝光栅,使得所述手机显示屏显示3D图像时,其左眼子像素光线和右眼子像素光线经狭缝光栅的透光间隙后分离开;
其中,所述壳体后侧并排设置有两个摄像头,且所述壳体上进一步设置有视频处理模块和视频发射模块,所述视频处理模块与两个摄像头电连接,且所述视频处理模块与视频发射模块电连接,所述视频处理模块用于将两个摄像头拾取到的图像资料编码后通过视频发射模块以无线形式发送给手机本体上的视频接收模块,所述视频接收模块对接收到的图像资料处理后生成3D图像数据通过手机显示屏进行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显示手机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晶光栅片设置于手机显示屏上方时,所述电致变色装置由手机显示屏侧起,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基板、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第一导电层、电解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板对入射到其上的光线全透射;
所述电场提供装置用于为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
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多个等间距的且大小相同的表现形式为长方形的电致变色片以及位于相邻电致变色片之间的透光间隙,所述电致变色片平行于手机显示屏,所述电场提供装置向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解质层提供离子给所述电致变色片使其氧化着色变暗而不透光,所述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解质层提供离子给所述电致变色片使其逆氧化褪色恢复到透光状态;或
在所述液晶光栅片设置于手机显示屏上方时,所述电致变色装置由手机显示屏侧起,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基板、第一导电层、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第一导电层、电解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板对入射到其上的光线全透射;
所述电场提供装置用于为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
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多个等间距的且大小相同的表现形式为长方形的电致变色片以及位于相邻电致变色片之间的透光间隙,所述电致变色片平行于手机显示屏,所述电场提供装置向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解质层提供离子给所述电致变色片使其氧化着色变暗而不透光,所述电场提供装置不向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提供电场时,所述电解质层提供离子给所述电致变色片使其发生氧化逆反应进而褪色恢复到透光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3D显示手机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等间距的且大小相同的表现形式为长方形的电致变色片以及位于相邻电致变色片之间的透光间隙的宽度总和与显示屏的行宽或列高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3D显示手机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片,包括:可印刷的电致变色油墨,或电致变色薄膜,或电致变色玻璃,或电控透光薄膜。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3D显示手机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层,包括:可印刷的电解质油墨。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3D显示手机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3D显示手机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可印刷的透明油墨、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可印刷的透明油墨、可印刷的透明导电油墨,或可导电的塑料薄膜,或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
CN 201220555972 2012-10-26 2012-10-26 3d显示手机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254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55972 CN203025455U (zh) 2012-10-26 2012-10-26 3d显示手机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55972 CN203025455U (zh) 2012-10-26 2012-10-26 3d显示手机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25455U true CN203025455U (zh) 2013-06-26

Family

ID=48649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55972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25455U (zh) 2012-10-26 2012-10-26 3d显示手机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254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719A (zh) * 2020-08-20 2022-02-22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传感器、成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719A (zh) * 2020-08-20 2022-02-22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传感器、成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5541B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202750185U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103376556A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104597681B (zh) 一种电子光栅及全息显示装置
CN105527719A (zh) 裸眼3d显示器及其显示方法
CN202631856U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203025455U (zh) 3d显示手机皮
CN202631854U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202565413U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203606600U (zh) 裸眼3d显示器
CN103777429A (zh) 3d显示手机皮
CN202631855U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202956572U (zh) 3d显示手机皮
CN203025454U (zh) 3d显示手机皮
CN203054414U (zh) 3d显示手机皮
CN205539740U (zh) 裸眼3d显示器
CN202956571U (zh) 3d显示手机皮
CN202956565U (zh) 一种3d显示手机皮
CN203025456U (zh) 3d显示手机皮
CN202956567U (zh) 3d显示手机皮
CN203178634U (zh) 液晶盒结构
CN202693911U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103777426A (zh) 3d显示手机皮
CN202514021U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202956564U (zh) 一种3d显示手机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HENZHEN YISIDA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ENZHEN ES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China Hi Tech in the world, the world's 806 digital building, room thre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ESTAR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District,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Zone, Southern District, B1 digital technology park, building 2, C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ESTAR DISPLAYTECH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228

Address after: 518057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streets high in the three global digital building room 809 No. 9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AGIC EY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China Hi Tech in the world, the world's 806 digital building, room thre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ESTAR TECHNOLOGY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06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before Bay Road No. 1 building 201 room A (located in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OLOGRAPHIC INF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streets high in the three global digital building room 809 No. 9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AGIC EY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824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UPER SMART A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OLOGRAPHIC INF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