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22626U -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22626U
CN203022626U CN 201220738570 CN201220738570U CN203022626U CN 203022626 U CN203022626 U CN 203022626U CN 201220738570 CN201220738570 CN 201220738570 CN 201220738570 U CN201220738570 U CN 201220738570U CN 203022626 U CN203022626 U CN 2030226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tapered stabilizer
mandrel
housing
aerof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73857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li Oil Field Wanhe Oil Construction Technique ltd LLC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73857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226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226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2262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提供一种变径稳定器,包括壳体、上芯轴和下芯轴,上芯轴的内部沿壳体的轴线方向形成有上高压泥浆腔,下芯轴的内部沿壳体的轴线方向形成有下高压泥浆腔,还包括泥浆压力变化装置,泥浆压力变化装置由蘑菇头总成和中心孔组成,中心孔设置在上芯轴的上端,且中心孔的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中心孔与上高压泥浆腔连通;蘑菇头总成设置在中心孔的上方并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当变径稳定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泥浆经过蘑菇头总成与中心孔处的过流面积最大,有效地降低了在工作状态下变径稳定器承受的压力,变径稳定器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变径稳定器系统,可有效地降低了在工作状态下变径稳定器承受的压力,变径稳定器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地质钻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石油开采或地质勘探时,常需要用钻头向地下进行钻井。由于在一些石油开采或地质勘探时,其钻井深度可达几千米。在钻井过程中,为了保证钻井的质量,同时保证钻头和钻杆的安全性,往往需要将钻井的井眼的井斜角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保证钻头是按预设轨迹下钻的。
目前,人们为了保证井眼的井斜角,往往在钻头的顶部安装变径稳定器,利用变径稳定器与钻井内壁相贴合,从而保证钻头是按预设轨迹方向下钻的。
具体的,如中国专利文献CN2854043Y公开一种钻井遥控变径稳定器,其在壳体内设置有上心轴和下心轴,并在上心轴和下心轴的内部沿轴线方向形成一贯通的高压泥浆腔,其在下心轴的下端外壁上套接有平衡活塞和闷头,并在平衡活塞与闷头之间形成一低压泥浆腔,同时在位于低压泥浆腔处的壳体上形成有一通孔;当泥浆经过钻杆进入到高压泥浆腔时,由于过流面积减少,从而控制上心轴和下心轴在壳体内向下移动,同时利用泥浆泵的开启与关闭,配合设置的凸轮体和凸轮销,使得上心轴和下心轴停留在三个不同的工作位置,同时使得钻井遥控变径稳定器上设置的径向活塞位于三个不同的工作位置,从而实现钻井遥控变径稳定器的变径,最终实现对井斜角的控制。
但由于在钻井时,该钻井遥控变径稳定器位于几千米深的地下,因此如何确定变径稳定器上的径向活塞处于何种工作位置便成为了一个技术难点。为此,中国专利文献CN2854043Y中还设置了泥浆压力变化装置,用于改变泥浆的压力,从而判断变径稳定器所处的工作状态;具体采用在下心轴的下方处设置孔板总成和蘑菇头总成,其利用上心轴和下心轴在向下移动时,孔板总成与蘑菇头总成之间距离发生变化,使得泥浆经过孔板总成和蘑菇头总成之间的过流面积的变化,从而改变泥浆的压力,利用泥浆压力的变化实现了对上心轴和下心轴的工作位置进行判定,最终实现了对径向活塞的工作位置进行判定,进而实现了遥控变径。
但采用上述泥浆压力变化装置时,当变径稳定器处于钻井工作状态时,孔板总成内的中心孔与蘑菇头总成之间的距离最小,泥浆压力相对最高;因此会使得变径稳定器处于高压状态,并且由于变径稳定器需要长期处于钻井工作状态,因此易使得变径稳定器发生损伤,甚至损毁,从而使得地面操作人员不能够通过泥浆泵的压力表监测和记录泥浆泵中的泥浆压力,无法准确得知变径稳定器的工作状态,进而对钻井工作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其有效地避免了在工作状态下变径稳定器承受过高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径稳定器,包括壳体、上芯轴和下芯轴,所述上芯轴的内部沿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形成有上高压泥浆腔,所述下芯轴的内部沿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形成有下高压泥浆腔,所述上芯轴的下端和所述下芯轴的上端连接固定,且所述上高压泥浆腔和所述下高压泥浆腔连通;
还包括泥浆压力变化装置,所述泥浆压力变化装置由蘑菇头总成和中心孔组成,所述中心孔设置在所述上芯轴的顶部,且所述中心孔的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所述中心孔与所述上高压泥浆腔连通;所述蘑菇头总成设置在所述中心孔的上方并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可选的,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均布有至少三个翼面,且所述翼面沿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呈螺旋形延伸,每个所述翼面上沿其螺旋形延伸方向上均布有至少四个活塞放置孔,且每个所述翼面上设置的所述活塞放置孔的数量均相同,所述活塞放置孔内放置有径向活塞;
所述下芯轴的外壁上沿所述外壳的轴线方向依次套接有至少四个斜面体,且所述斜面体的数量与每个所述翼面上设置的所述径向活塞的数量相等;
所述斜面体的外壁均布有至少三个斜面部,且每个所述斜面体上设置的所述斜面部的数量与所述翼面的数量相等;
所述径向活塞与所述斜面部一一对应,且所述径向活塞的底部抵靠在所述斜面部上。
可选的,所述翼面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斜面部上设置的所述斜面部的数量为三个。
可选的,每个所述翼面上均布有五个所述活塞放置孔,所述斜面体的数量为五个。
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上部壳体、中部壳体和下部壳体,所述上部壳体的下部与所述中部壳体的上部固接,所述中部壳体的下部和所述下部壳体的上部固接。
可选的,所述上部壳体的下部与所述中部壳体的上部螺纹连接,所述中部壳体的下部和所述下部壳体的上部螺纹连接。
可选的,所述上芯轴和所述蘑菇头总成放置在所述上部壳体内,所述翼面设置在所述中部壳体的外壁上。
可选的,所述斜面部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径向活塞的底部配合连接的T型槽或燕尾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的一种变径稳定器系统,包括计算机和上述的变径稳定器中的任一种;
所述蘑菇头总成上设置有电子压力传感器,所述电子压力传感器通过信号发送装置与所述计算机相连。
可选的,所述信号发送装置为脉冲发射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径稳定器,其通过在上芯轴的顶部处设置的泥浆压力变化装置,利用泥浆泵启动和停止带动上芯轴和下芯轴向下发生位移,从而改变泥浆经过蘑菇头总成与中心孔处的过流面积,进而改变泥浆压力,实现了对变径稳定器的状态进行判定,并且当变径稳定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泥浆经过蘑菇头总成与中心孔处的过流面积最大,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在工作状态下变径稳定器承受的压力,确保了变径稳定器的安全可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壳体的外壁上均布至少三个翼面,并在每个翼面上设置至少四个径向活塞,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变径稳定器在控制井眼轨迹时的稳定性,确保井斜角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壳体采用分体式结构,由上部壳体、中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组成,从而便于加工,有利于保证壳体的加工精度,同时便于在壳体内安装部件。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斜面部上设置T型槽和燕尾槽用于与径向活塞的底部配合连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径向活塞安装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径稳定器系统,其通过在上芯轴的顶部处设置的泥浆压力变化装置,利用泥浆泵启动和停止带动上芯轴和下芯轴向下发生位移,从而改变泥浆经过蘑菇头总成与中心孔处的过流面积,进而改变泥浆压力,实现了对变径稳定器的状态进行判定,并且当变径稳定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泥浆经过蘑菇头总成与中心孔处的过流面积最大,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在工作状态下变径稳定器承受的压力,确保了变径稳定器的安全可靠。
同时,其利用在蘑菇头总成上设置电子压力传感器,并通过信号发送装置将电子压力传感器得到压力信号传送至计算机,然后通过计算机上的软件对压力信号进行解码,进而准确的读取泥浆压力的微小变化,从而可以整体降低变径稳定器内部的泥浆压力,从而使得变径稳定器的安全性更高,同时还可降低泥浆泵的功率,降低能量消耗。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信号发送装置采用脉冲发射器,可有效提高压力信号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减少压力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变径稳定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变径稳定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变径稳定器中凸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变径稳定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壳体,11-上部壳体,12-中部壳体,13-下部壳体;
2-上芯轴,21-上高压泥浆腔,22-复位弹簧,23-卡接部,24-弹簧座;
3-下芯轴,31-下高压泥浆腔,32-斜面体,321-斜面部,322-T型槽,33-凸轮体,34-凸轮销,35-平衡活塞,36-闷头,37-低压泥浆腔,38-通孔,39-控制滑槽;
4-泥浆压力变化装置,41-蘑菇头总成,42-中心孔;
5-翼面,51-活塞放置孔,52-径向活塞;
6-电子压力传感器;7-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首先,在叙述具体实施方式之前,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规定沿钻头下钻的方向,靠近地面的一端为上端,靠近钻头的一端为下端。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变径稳定器,包括壳体1、上芯轴2和下芯轴3,上芯轴2的内部沿壳体1的轴线方向形成有上高压泥浆腔21,下芯轴3的内部沿壳体1的轴线方向形成有下高压泥浆腔31,上芯轴2的下端和下芯轴3的上端连接固定,且上高压泥浆腔21和下高压泥浆腔31连通;还包括泥浆压力变化装置4,泥浆压力变化装置4由蘑菇头总成41和中心孔42组成,中心孔42设置在上芯轴2的顶部,且中心孔42的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中心孔42与上高压泥浆腔21连通;蘑菇头总成41设置在中心孔42的上方并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上。
其通过在上芯轴2的顶部处设置的泥浆压力变化装置4,利用泥浆泵启动和停止带动上芯轴2和下芯轴3向下发生位移,从而改变蘑菇头总成41与中心孔42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泥浆经过蘑菇头总成41与中心孔42处的过流面积发生变化,使得泥浆压力发生变化,进而实现了对变径稳定器的状态进行判定,并且当变径稳定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泥浆经过蘑菇头总成41与中心孔42处的过流面积最大,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在工作状态下变径稳定器承受的压力,确保了变径稳定器在工作状态下的安全可靠。
本实施例中,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变径稳定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是通过其上设置的径向活塞52与井眼的内壁相贴近,从而在钻井过程中起到井眼轨迹控制的作用,因此,其上设置的径向活塞52的布置位置及数量会对井眼轨迹的控制起到决定性因素。为此,优选的壳体1的外壁上均布有至少三个翼面5,且翼面5沿壳体1的轴线方向呈螺旋形延伸,每个翼面5上沿其螺旋形延伸方向上均布有至少四个活塞放置孔51,且每个翼面5上设置的活塞放置孔51的数量均相同,活塞放置孔51内放置有径向活塞52;下芯轴3的外壁上沿外壳的轴线方向依次套接有至少四个斜面体32,且斜面体32的数量与每个翼面5上设置的径向活塞52的数量相等;斜面体32的外壁均布有至少三个斜面部321,且每个斜面体32上设置的斜面部321的数量与翼面5的数量相等;径向活塞52与斜面部321一一对应,且径向活塞52的底部抵靠在斜面部321上。
其通过在壳体1的外壁上均布至少三个螺旋形翼面5,并在每个翼面5上设置至少四个径向活塞52,利用多个径向活塞52从不同位置对井眼的内壁进行贴近,保证壳体1的外壁一周上各处均有径向活塞52与井眼的内壁贴合,并保证径向活塞52相互对应,从而保证对井眼的内壁各处的受力均匀进一步提高井眼轨迹控制的精度,保证钻井质量。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理解,下面进一步阐明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变径稳定器的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如图2至图4所示,壳体1的外壁上均布有至少三个翼面5,且翼面5沿壳体1的轴线方向呈螺旋形延伸,每个翼面5上沿其螺旋形延伸方向上均布有至少四个活塞放置孔51,且每个翼面5上设置的活塞放置孔51的数量均相同,活塞放置孔51内放置有径向活塞52。
上芯轴2的外壁上形成有卡接部23,上芯轴2的外壁上位于卡接部23的下方套接有弹簧座24,弹簧座24与上芯轴2滑动配合,且弹簧座24的外壁与壳体1的内壁固接,卡接部23的底部与弹簧座24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22,且复位弹簧22套接在上芯轴2的外壁上。
下芯轴3的外壁上由上至下依次套接有凸轮体33、至少四个斜面体32、平衡活塞35和闷头36。
凸轮体33的外壁上形成有弯折的控制滑槽39,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凸轮销34,凸轮销34的端部伸入至控制滑槽39内(如图4所示)。
斜面体32的数量与每个翼面5上设置的径向活塞52的数量相等,斜面体32的外壁均布有至少三个斜面部321,且每个斜面体32上设置的斜面部321的数量与翼面5的数量相等,径向活塞52与斜面部321一一对应,且径向活塞52的底部抵靠在斜面部321上。
平衡活塞35与闷头36之间形成有低压泥浆腔37,壳体1上设置有通孔38,且通孔38位于平衡活塞35与闷头36之间。
其在使用时,壳体1的下端与钻头相连,当钻头向下钻进时,地面上的泥浆泵启动,将高压泥浆通过钻杆送入至壳体1内,当高压泥浆从壳体1的内部进入到上高压泥浆腔21以及下高压泥浆腔31内时,由于上高压泥浆腔21相较于壳体1的过流面积有所减小,因此会使得上芯轴2受到向下的压强P1,然后高压泥浆经由上高压泥浆腔21和下高压泥浆腔31进入到钻头内,然后从钻头上的出液孔排出,从而达到冷却钻头、润滑钻头、带走沙石和支撑井壁的作用,当泥浆从而钻头内流出后,泥浆会在变径稳定器与井壁之间形成低压泥浆,且低压泥浆会通过通孔38进入到低压泥浆腔37内,从而使得平衡活塞35受到向上的压强P2,当上芯轴2受到的压力大于平衡活塞35受到的压力以及复位弹簧22的弹力时,上芯轴2和下芯轴3开始向下移动。
当上芯轴2和下芯轴3由起始位置开始向下移动时,下芯轴3上的凸轮体33亦随之开始向下移动,同时下芯轴3上的斜面体32亦开始随之向下移动,其具体运动过程为:
当上芯轴2和下芯轴3位于起始位置时(即上限位置),凸轮销34位于控制滑槽39内的C1处(如图4所示),于此同时,径向活塞52的底部位于斜面部321的最低点处,径向活塞52的顶部位于活塞放置孔51内,此时便于向上起钻,此工作状态起钻工作状态。
当泥浆泵第一次启动时,上芯轴2和下芯轴3开始向下移动,同时凸轮销34不动,而凸轮体33相对于凸轮销34发生转动,凸轮销34滑动至控制滑槽39内的B1处(如图4所示),此时凸轮销34与控制滑槽39相抵靠,凸轮体33不再向下移动,同时斜面体32也不再向下移动,于此同时,径向活塞52的底部移动至斜面部321的中间一设定位置,径向活塞52向外伸出至径向活塞52的顶部与活塞放置孔51的口部平齐,即径向活塞52的顶部与翼面5相平齐。
随后,泥浆泵第一次停止,高压泥浆腔内的压力下降,在复位弹簧22的作用下,上芯轴2和下芯轴3向上移动,此时,凸轮销34滑动至控制滑槽39内的C2处(如图4所示),于此同时,径向活塞52的底部移动至斜面部321的最低点处,径向活塞52的顶部位于活塞放置孔51内,即恢复上述起钻工作状态。
当泥浆泵第二次启动时,上芯轴2和下芯轴3开始向下移动至下限位置,同时凸轮销34不动,而凸轮体33相对于凸轮销34发生转动,凸轮销34先滑动至控制滑槽39内的B2处再滑动至控制滑槽39内的A2处(如图4所示),此时凸轮销34与控制滑槽39相抵靠,凸轮体33不再向下移动(即到达下限位置),同时斜面体32也不再向下移动,于此同时,径向活塞52的底部移动至斜面部321的最高点处,径向活塞52向外伸出至极限位置,即径向活塞52的顶部位于活塞放置孔51的外部,径向活塞52的顶部高于翼面5,利用径向活塞52与井眼的内壁相贴近,从而在钻井过程中起到井眼轨迹控制的作用,只要不停泵便可一直钻进,此状态为钻井工作状态。
随后,泥浆泵第二次停止,高压泥浆腔内的压力下降,在复位弹簧22的作用下,上芯轴2和下芯轴3向上移动,径向活塞52的底部再次移动至斜面部321的最低点处,径向活塞52的顶部位于活塞放置孔51内,恢复至起钻工作状态。
从而通过泥浆泵的启动和停止,便可对变径稳定器进行控制,从而使其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
同步的,蘑菇头总成41和中心孔42的具体工作工程为:当上上芯轴2和下芯轴3位于起始位置时,中心孔42与蘑菇头总成41之间的距离最小,此时启动泥浆泵,泥浆从蘑菇头总成41处流至中心孔42时,其过流面积最小,所以泥浆压力相对最高,此时可判定径向活塞52的底部位于斜面部321的最低点处,径向活塞52的顶部位于活塞放置孔51内,即变径稳定器处于起钻工作状态。
当泥浆泵第一次启动时,上芯轴2和下芯轴3开始向下移动,中心孔42与蘑菇头总成41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此时泥浆从蘑菇头总成41处流至中心孔42时,其过流面积逐渐变大,所以泥浆压力相对降低到一定值,此时可判定径向活塞52的底部移动至斜面部321的中间位置,径向活塞52向外伸出至径向活塞52的顶部与活塞放置孔51的口部平齐,即径向活塞52的顶部与翼面5相平齐。
当泥浆泵第二次启动时,上芯轴2和下芯轴3向下移动至下限位置,中心孔42与蘑菇头总成41之间的距离最大,此时泥浆从蘑菇头总成41处流至中心孔42时,其过流面积最大,所以泥浆压力相对最低,此时可判定径向活塞52的底部移动至斜面部321的最高点处,径向活塞52向外伸出至极限位置,即径向活塞52的顶部位于活塞放置孔51的外部,径向活塞52的顶部高于翼面5,即变径稳定器处于钻井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当变径稳定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泥浆经过蘑菇头总成41与中心孔42处的过流面积最大,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在工作状态下变径稳定器承受的压力,确保了变径稳定器在工作状态下的安全可靠。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的,翼面5的数量为三个,与之相对的每个斜面部321上设置的斜面部321的数量也为三个。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优选的,每个翼面5上均布有五个活塞放置孔51,与之相对的斜面体32的数量为五个。
本实施例中,由于壳体1内需要放置众多装置,且壳体1整体过长也不利于加工生产,因此,优选的,壳体1包括上部壳体11、中部壳体12和下部壳体13,上部壳体11的下部与中部壳体12的上部固接,中部壳体12的下部和下部壳体13的上部固接。由于壳体1采用分体式结构,由上部壳体11、中部壳体12和下部壳体13组成,从而便于加工,有利于保证壳体1的加工精度,同时便于在壳体1内安装部件,并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优选的,上部壳体11的下部与中部壳体12的上部螺纹连接,中部壳体12的下部和下部壳体13的上部螺纹连接。从而更加便于安装,并可保证安装后壳体1的整体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各个部件在壳体1内的安装及整体组装,因此上芯轴2和蘑菇头总成41可放置在上部壳体11内,翼面5可设置在中部壳体12的外壁上。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径向活塞52在斜面体32上安放的更加牢固,不会因径向活塞52从斜面体32上脱离而造成变径稳定器的失效,为此,可在斜面部321上设置有用于与径向活塞52的底部配合连接的T型槽322(如图3中所示)或燕尾槽;利用T型槽322或燕尾槽将斜面部321与径向活塞52的底部紧密连接,从而防止径向活塞52从斜面部321上脱离;保证变径稳定器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二:
由于变径稳定器,在判定其工作状态时,通常是观察泥浆泵上压力表的度数的变化。但由于变径稳定器通常在地面以下几千米的位置进行作业,变径稳定器中的压力传导至地面时会发生很大程度的衰减。例如,泥浆在2MPa左右的压力变化时,其压力信号在上传衰减和钻台的强振动作用,都会使得地面操作人员无法准确读取压力表的压力变化。因此为了能在地面直接观察压力表度数的变化,往往需要泥浆泵加大泥浆注入的压力,从而抵消压力衰减所造成的影响。这样一来,变径稳定器内泥浆压力往往会超出钻井正常使用泥浆压力很多倍,进而使得变径稳定器及钻井系统承受很大的泥浆压力,对变径稳定器及钻井系统的结构强度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
为此,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径稳定器系统,包括计算机7和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变径稳定器;蘑菇头总成41上设置有电子压力传感器6,电子压力传感器6通过信号发送装置与计算机7相连。
其利用在蘑菇头总成41上设置电子压力传感器6,可准确的读取泥浆压力的微小变化,并通过信号发送装置快速传输至计算机7内,并通过计算机7数据解码并显示出来,其数据的准确性高,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变径稳定器内部以及钻井系统的泥浆压力,从而使得变径稳定器及钻井系统的安全性更高,同时还可降低泥浆泵的功率,降低能量消耗。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信号发送装置为脉冲发射器。利用脉冲发射器可有效提高压力信号的传输效率,减少压力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上芯轴和下芯轴,所述上芯轴的内部沿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形成有上高压泥浆腔,所述下芯轴的内部沿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形成有下高压泥浆腔,所述上芯轴的下端和所述下芯轴的上端连接固定,且所述上高压泥浆腔和所述下高压泥浆腔连通;
还包括泥浆压力变化装置,所述泥浆压力变化装置由蘑菇头总成和中心孔组成,所述中心孔设置在所述上芯轴的上端,且所述中心孔的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所述中心孔与所述上高压泥浆腔连通;所述蘑菇头总成设置在所述中心孔的上方并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均布有至少三个翼面,且所述翼面沿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呈螺旋形延伸,每个所述翼面上沿其螺旋形延伸方向上均布有至少四个活塞放置孔,且每个所述翼面上设置的所述活塞放置孔的数量均相同,所述活塞放置孔内放置有径向活塞;
所述下芯轴的外壁上沿所述外壳的轴线方向依次套接有至少四个斜面体,且所述斜面体的数量与每个所述翼面上设置的所述径向活塞的数量相等;
所述斜面体的外壁均布有至少三个斜面部,且每个所述斜面体上设置的所述斜面部的数量与所述翼面的数量相等;
所述径向活塞与所述斜面部一一对应,且所述径向活塞的底部抵靠在所述斜面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面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斜面部上设置的所述斜面部的数量为三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翼面上均布有五个所述活塞放置孔,所述斜面体的数量为五个。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部壳体、中部壳体和下部壳体,所述上部壳体的下部与所述中部壳体的上部固接,所述中部壳体的下部和所述下部壳体的上部固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壳体的下部与所述中部壳体的上部螺纹连接,所述中部壳体的下部和所述下部壳体的上部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芯轴和所述蘑菇头总成放置在所述上部壳体内,所述翼面设置在所述中部壳体的外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部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径向活塞的底部配合连接的T型槽或燕尾槽。
9.一种变径稳定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和上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变径稳定器;
所述蘑菇头总成上设置有电子压力传感器,所述电子压力传感器通过信号发送装置与所述计算机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径稳定器系统,所述信号发送装置为脉冲发射器。
CN 201220738570 2012-12-27 2012-12-27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226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38570 CN203022626U (zh) 2012-12-27 2012-12-27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38570 CN203022626U (zh) 2012-12-27 2012-12-27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22626U true CN203022626U (zh) 2013-06-26

Family

ID=48646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73857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22626U (zh) 2012-12-27 2012-12-27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2262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5892A (zh) * 2012-12-27 2013-04-03 王岳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CN108915592A (zh) * 2018-07-09 2018-11-30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新型地面连续可控变径稳定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5892A (zh) * 2012-12-27 2013-04-03 王岳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CN103015892B (zh) * 2012-12-27 2015-10-14 王岳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CN108915592A (zh) * 2018-07-09 2018-11-30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新型地面连续可控变径稳定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39944B (zh) 一种涡轮式井下水力振荡器
CN200982164Y (zh) 智能控制可变径稳定器
CN103015892B (zh)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CN203022626U (zh) 变径稳定器及其系统
CN113047772A (zh) 一种协同井下动力钻具进行定向作业的工具及方法
CN108825180A (zh) 一种油井射孔弹道测控定位系统及其测控定位方法
CN104453711A (zh) 一种自动垂直钻井工具
CN101839113B (zh) 一种井下纠偏能量提取装置
CN103334711B (zh) 电控井下套管开窗工具
CN102635311B (zh) 一种径向水平井钻井用定向装置
CN202706904U (zh) 一种液力脉动冲击器
CN104563920A (zh) 一种起下管柱钻井液灌注和循环装置及方法
CN107560999B (zh) 一种全尺寸铝合金钻杆动态腐蚀实验台
CN115450606A (zh) 煤矿井下复合供电全工况多参数随钻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13047769A (zh) 一种可回旋式自适应冲击钻具
CN203756033U (zh) 开环式导向钻井钻具组合
CN110847821B (zh) 高造斜、高钻速旋转导向系统
CN200992951Y (zh) 一种垂直钻井工具
CN100432367C (zh) 自动垂直钻具
CN201050301Y (zh) 一种垂直钻井工具
CN208380558U (zh) 一种油井射孔弹道测控定位系统
CN202991021U (zh) 一种井下自供电泥浆信号发生器
CN208858291U (zh) 一种用于深层致密油气井的钻采装置
CN202946067U (zh) 机械式井筒锚定器
CN202510112U (zh) 泥浆压力脉冲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927

Address after: 257 200 Yanghe Road, Hek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ongyi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GLI OIL FIELD WANHE OIL CONSTRUCTION TECHNIQUE LIMITED LIABILITY Co.,Ltd.

Address before: 257097, room 2, unit 20, building 703, No. two, 401 North Road, Dongying District, Shandong, Dongying

Patentee before: Wang Yu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