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99215U - 一种鱼肉炒松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鱼肉炒松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99215U
CN202999215U CN2012204159583U CN201220415958U CN202999215U CN 202999215 U CN202999215 U CN 202999215U CN 2012204159583 U CN2012204159583 U CN 2012204159583U CN 201220415958 U CN201220415958 U CN 201220415958U CN 202999215 U CN202999215 U CN 202999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fe
vertical beam
plate
frame
back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1595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2041595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99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99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9921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t, Egg Or Seafood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肉炒松机,包括驱动装置和炒锅。其要点是:还包括机箱、翻炒装置、燃烧器、连接组件和轴承组件。机箱包括机架和固定在机架上的护板。炒锅为开口向上的平底锅,由连接组件同轴固定连接炒锅和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翻炒装置包括铲刀、刀柄、刀架、压缩弹簧和盖帽。刀架固定设置在机箱的护板上。铲刀由其刀背一侧从下方固定连接在刀柄上而形成一个整体构件,铲刀的刀刃朝向下方;且该整体构件通过刀架、压缩弹簧和盖帽使得铲刀的刀刃处于与炒锅的锅底的上侧面相互弹性接触的状态。燃烧器包括喷头座和固定在喷头座上的各个喷火头。喷头座固定在机箱的机架的上侧部位上,且各个喷火头位于炒锅的下方相应部位。

Description

一种鱼肉炒松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领域,具体涉及水产加工中将颗粒状鱼肉炒熟且成为肉松的装置。
背景技术
鱼类食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尤其适宜老人、幼儿和病人食用。鱼类中蛋白质的含量15%~20%,属优质蛋白质,鱼肉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结构松软,水分含量多,肉质鲜嫩,容易消化吸收。鱼类组织中有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胶原蛋白和粘蛋白,当煮沸后成为溶胶,冷却后成为凝胶,这就表现为鱼汤自然冷却后凝成乳白胶冻样状。鱼类含有一种含硫氨基酸叫牛磺酸,它能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有利防治动脉硬化。牛磺酸能促进婴儿大脑发育,提高眼的暗适应能力。因此牛磺酸现已作为婴儿食品中营养物,如婴儿配方奶粉里使奶粉营养更接近母乳。鱼类脂肪低,含量在1%~10%。大部分鱼只含有1%~3%的脂肪,如大黄鱼、小黄鱼、胖头鱼等。有些鱼如草鱼、鲤鱼、带鱼、平鱼脂肪含量在5%~8%。但有个别的鱼如鳊鱼脂肪含量可达15%。一般鱼类脂肪含量少,供热能低,所以鱼是高蛋白、低热量的食物,是比家禽、家畜都要优越的动物性食物。俗话说吃四条腿的(猪、牛)不如吃二条腿的(鸡、鸭),吃二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鱼类),表明了鱼类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众所周知,鱼类大多体内都有鱼刺,尤其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的肉间的刺更多,不管是人们日常食用还是加工鱼肉产品,鱼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食用。有很多人都想吃鱼,但是又怕吃鱼被鱼刺卡在消化道中而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因此失去了很多吃鱼的机会。像老人和幼儿一类需要吃鱼的人群,由于缺乏吃鱼吐鱼刺的能力。为了满足更多人吃鱼的需求,有越来越多的鱼被加工成鱼松方便人们食用。
中国专利文献CN201146794Y(专利申请号200820083018.2)公开了一种“自动炒松机”,其说明书中第2页的最后一段记载了:“参照图1-3:自动炒松机,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有筒体2,具体地,筒体2后端连接有机座11,所述的机座11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1上,筒体2内套有内胆3,内胆3的回转轴4通过减速机与驱动电机连接;电加热装置设置在筒体2与内胆3之间的夹层中,夹层内装有与内胆接触的第一电刷和第二电刷,所述的电加热装置通过第一电刷与所述的内胆3传热性接触,所述的第二电刷上连接已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入端,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二电刷测量内胆的实时温度;”其说明书的第3页的第2段记载了:“所述的机架1内还设有用于输送喷淋油料的齿轮泵,所述齿轮泵从设置有电加热管12的油箱13中抽油。齿轮泵的输出油管10以‘U’字形从内胆3和筒体2的前端开口伸入所述的内胆3的内腔,齿轮泵的启动开关连接所述的微电脑控制器的输出端。”由此可见,该文献的自动炒松机的结构较为复杂,其电加热装置设置在筒体2与内胆3之间的夹层中使得维修保养麻烦。因为回转轴基本呈水平设置,故在炒制肉松或鱼松时,猪肉、牛肉或鱼肉等原料在重力作用下随着内胆3的转动而下落,虽然炒制中喷入汽化的油,但是由于肉类含有大量的水分而极易沾到内胆3上,导致焦糊,影响加工品质。筒体2及内胆3的轴线基本呈水平设置,开口向左,使得加工量受到限制,而且在装入原料和取出成品时不方便,也不利于对内胆的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量大,不易产生焦糊的安全可靠的鱼肉炒松机。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鱼肉炒松机,包括驱动装置和炒锅。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机箱、翻炒装置、燃烧器、连接组件和轴承组件。机箱包括机架和固定在机架上的护板,且护板设置在机架的四周侧部上,形成上下开口的箱形结构。驱动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下侧部位上,且其动力输出轴朝向上方铅垂设置。连接组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固定相连的联轴器、阶梯轴和连接盘,并且阶梯轴通过轴承组件与机箱的机架的上侧部位转动连接。炒锅为开口向上的平底锅,且从上方与位于下方的连接盘固定连接,并且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联轴器、阶梯轴和炒锅同轴线设置。翻炒装置包括铲刀、刀柄、刀架、压缩弹簧和盖帽。刀架由其位于下侧的朝向右方的下连接部位固定设置在机箱的护板上。铲刀由其刀背一侧从下方固定连接在刀柄上而形成一个整体构件,铲刀的刀刃朝向下方,且与炒锅的锅底的上侧面相接触。刀柄铅垂设置,从下向上穿过刀架的位于上侧的上连接部位,且相互间滑动连接。盖帽可调式旋合在刀架的上连接部位的上端头上,且盖住刀柄的向上伸出刀架的上连接部位的上端头。压缩弹簧位于盖帽的内腔中,且设置在刀柄的上端头与盖帽的内腔的上壁之间,从而使得铲刀和刀柄的所形成的整体构件弹性设置在刀架与炒锅之间,且铲刀的刀刃与炒锅之间,且铲刀的刀刃处于与炒锅的锅底的上侧面相互弹性接触的状态。燃烧器包括喷头座和各个喷火头。喷头座设有燃气进口和数量与喷火头的数量相同的燃气出口。各个喷火头从上方固定连接在喷头座的相应一个燃气出口上。喷头座固定在机箱的机架的上侧部位上,且各个喷火头位于炒锅的下方相应部位。
以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机箱还包括脚轮。机箱的机架包括机架主体。机架主体包括均为钢制一体件的左前竖梁、左后竖梁、右前竖梁、右后竖梁、前下横梁、左下纵梁、后下横梁、右下纵梁、前上横梁、左上纵梁、后上横梁和右上纵梁。左前竖梁、左后竖梁、右前竖梁、右后竖梁、前下横梁、左下纵梁、后下横梁、右下纵梁、前上横梁、左上纵梁、后上横梁和右上纵梁为全部是角钢、工字钢或钢制方管,或者为角钢、钢制方管和工字钢混合的形式。上述各梁组成整体呈长方体框架形的机架主体。
上述脚轮有4个,各脚轮均包括滚轮、座体、支柱和固定板。滚轮转动连接在座体上,支柱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座体的顶板上,支柱的上端焊接固定在固定板的下侧面上。4个活动脚轮由各自的固定板从下方固定连接在机架主体的下侧上,且分别位于下侧的四个角上。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构成机箱的机架主体的各梁均为钢制方管。机架主体的左前竖梁、左后竖梁、右前竖梁和右后竖梁均铅垂设置,左后竖梁位于左前竖梁的正后方,右前竖梁位于左前竖梁的正右方,右后竖梁位于右前竖梁的正后方,且位于左后竖梁的正右方。
上述前下横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的下部与右前竖梁的下部之间。左下纵梁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的下部与左后竖梁的下部之间。后下横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后竖梁的下部与右后竖梁的下部之间。右下纵梁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右前竖梁的下部与右后竖梁的下部之间。前下横梁、左下纵梁、后下横梁和右下纵梁的各自的下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上述前上横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的中上部与右前竖梁的中上部之间。左上纵梁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的中上部与左后竖梁的中上部之间。后上横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后竖梁的中上部与右后竖梁的中上部之间。右上纵梁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右前竖梁的中上部与右后竖梁的中上部之间。
上述前上横梁、左上纵梁、后上横梁和右上纵梁的各自的上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上述护板包括前护板、左护板、后护板和右护板。前护板、左护板、后护板和右护板均为钢板或铁皮。
上述前护板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前护板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的前侧面和右前竖梁的前侧面上。左护板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左护板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的左侧面和左后竖梁的左侧面上。后护板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后护板固定连接在左后竖梁的后侧面和右后竖梁的后侧面上。右护板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右护板固定连接在右前竖梁的右侧面和右后竖梁的右侧面上,从而使得前护板、左护板、后护板和右护板共同形成上下开口的箱形结构。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机箱的机架还包括下架体。下架体固定设置在机架主体的下部上。下架体也即机架的下侧部位。下架体包括均为钢制方管且均沿前后向设置的下左梁和下右梁,并且下右梁位于下左梁的右侧。下左梁由其前端从上方固定在机架主体的前下横梁的中部偏左位置上,由其后端从上方固定在后下横梁的中部偏左位置上。下右梁由其前端从上方固定在机架主体的前下横梁的中部偏右左位置上,由其后端从上方固定在后下横梁的中部偏右左位置上。
上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主动带轮、皮带、从动带轮、减速机和电器开关。电气开关固定设置在机箱的右护板上。电气开关的输出端与电机的电源端电连接。
上述电机由其电机座横跨坐落且固定在下架体的下左梁和下右梁的上侧板上,并且位于下左梁和下右梁的后部。电机的电机轴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向左侧伸出。主动带轮固定设置在电机的电机轴的左端头上。减速机具有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减速机的动力输出轴即为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减速机由其机座横跨坐落且固定在下架体的下左梁和下右梁的上侧板上,并且位于下左梁和下右梁的中央部位处。减速机的动力输入轴向左方伸出减速箱体,减速机的动力输出轴向上方伸出减速箱体。从动带轮固定设置在减速机的动力输入轴上。皮带围绕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组件的阶梯轴和连接盘均为钢制一体件。
上述阶梯轴按照从上至下的次序依次分为4个轴段,且第一轴段至第三轴段的外径依次逐阶增大,第四轴段的外径与第二轴段的外径相同。
上述连接组件的连接盘为设有中心孔的钢制圆盘。连接盘由其中央孔套在阶梯轴的第一轴段上,并且连接盘与阶梯轴固定连接在一起。
上述阶梯轴位于减速机的动力输出轴的上方,且与减速机的动力输出轴同轴线设置,减速机的动力输出轴的上端固定设置在联轴器的下侧部位上,阶梯轴的第四轴段固定设置在联轴器的上侧部位上。
上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上轴承和下轴承。轴承座的中央孔的轴线铅垂设置,轴承座分上下设有上轴承安装部和下轴承安装部,还设有位于下轴承安装部左侧的左连接板和位于下轴承安装部右侧的右连接板。轴承座横跨坐落并固定在上架体上,且由其左连接板固定在上架体的上左梁的上侧板上,由其右连接板固定在上右梁的上侧板上。上轴承和下轴承分上下设置在轴承座上。上轴承为推力球轴承,位于轴承座的上轴承安装部上,且该推力球轴承由其下压圈与轴承座紧配合,由其上压圈与阶梯轴的第二轴段紧配合。下轴承为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位于轴承座的下轴承安装部上,且该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由其外圈与轴承座的紧配合,由其内圈与阶梯轴的第二轴段紧配合,并且下轴承的内圈坐落在阶梯轴的第三轴段的上轴肩上。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机箱的机架还包括上架体。上架体固定设置在机架主体的上部。上架体也即机架的上侧部位。后护板的上部的右部设有点火孔。
上述上架体包括均为钢制方管的上前梁、上后梁、上左梁和上右梁。上前梁和上后梁均沿左右向设置,且上后梁位于上前梁的后侧。上左梁和上右梁均沿前后向设置,且上右梁位于上左梁的右侧。上前梁固定设置在机架主体的左上纵梁的中部偏前位置与右上纵梁的中部偏前位置之间。上后梁固定设置在机架主体的左上纵梁的中部偏后位置与右上纵梁的中间偏后位置之间。上左梁固定设置在上前梁的中部偏左位置与上后梁的中部偏左位置之间。上右梁固定设置在上前梁的中部偏右位置与上后梁的中部偏右位置之间。上架体的上前梁、上后梁、上左梁和上右梁的各自的上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并且上架体的各梁的上侧面与前上横梁、左上纵梁、后上横梁和右上纵梁的各自的上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燃气调节阀、固定座和燃气进气管。燃烧器的固定座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机箱的右护板的后部的上部上,燃气调节阀固定安装在该固定座的右端头上。燃气进气管的进气口与燃气调节阀的出气口密闭连接,燃气进气管穿过右护板后伸入机箱中。
上述燃烧器的喷头座包括环形座、线形座和连接板。喷头座通过相应的连接板固定在机架的上架体上。环形座为由方管首尾相接密闭焊接而构成的圆环形管道。环形座的上侧板上等间隔角度设有10至30个螺孔,也即燃气出口。喷头座的燃气进口为圆管状连接头,该圆管状连接头设置在环形座的下侧板的右后部位上,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的管道腔体相通。燃气进气管由其出气口与环形座的圆管状连接头密闭连通。
上述燃烧器的喷头座的线形座有2个,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与环形座处于同一高度上。2个线形座均为方管,其上侧板上等间隔距离各设有2至10个螺孔,也即燃气出口。2个线形座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线形座和后侧线形座。前侧线形座由其左右两端焊接固定在环形座的内侧板的前部的相对应的部位上,且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的管道腔体相通。后侧线形座由其左右两端焊接固定在环形座的内侧板的后部的相对应的部位上,且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的管道腔体相通。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燃烧器的各喷火头均包括连接头、连接螺母、出气头和钢丝网。连接头的轴线铅垂设置,连接头为上下向的中间设有凸肩。上下向的两端设有外螺纹的台阶状圆筒体,凸肩呈正六边形。连接头的下端头的螺纹与喷头座的螺孔相配合,且各喷火头由其连接头旋合固定在喷头座的相应的螺孔上。连接头的上端头的螺纹与连接螺母相配合。出气头为圆管,其轴线铅垂设置,且与连接头同轴线。出气头的内径与连接螺母的螺孔相对应。出气头坐落并同轴焊接固定在连接螺母上侧面上。连接螺母旋合在连接头的上端头的螺纹上,而使得出气头固定在连接头上。出气头的下部沿周向等间隔角度设有2-4个贯穿其管壁的通孔。钢丝网包覆在出气头的顶部。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炒锅由锅底板和锅侧板组成。锅底板和锅侧板均为钢制件。锅底板呈上小下大的台阶状圆形板。锅侧板呈圆桶状。锅侧板的内径与锅底板的上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的外径与锅底板的下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套在锅底板的上部上,且坐落在锅底板的下部的朝向上方的端面上,并且锅侧板固定在锅底板上。炒锅由其锅底板的下侧面从上方与连接组件的连接盘的上侧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机箱的左护板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部设有2至8个贯穿其板体的呈线性或矩形或正多边形分布的连接臂安装螺孔。翻炒装置的刀架还包括连接臂、第一上连接板和第二上连接板。
上述铲刀整体呈月牙形,铲刀的刀刃位于下侧,且铲刀的刀体的两侧刀面呈弧形曲面,并且铲刀的刀面与锅底板的上侧面的夹角的锐角为30度至70度。铲刀由其刀刃与锅底板的上侧面相接触,且铲刀的刀刃与锅底板接触的部分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与锅底板的上侧面的半径相同。刀柄为上小下大的阶梯状圆柱形钢制一体件。也即刀柄由直径较大的主杆段和直径较小的从上方连接在主杆段上的上杆段构成,刀柄的上杆段也即刀柄的上端头。刀柄由其下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铲刀的刀背的中部的朝向上方的表面上。
上述连接臂为开口向右的“U”形臂,其上臂和下臂分上下均沿左右向设置。下连接部位为矩形钢板,也即下连接部位为下连接板。下连接板设有与左护板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部的连接臂安装螺孔相应的安装通孔。下连接板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的下臂的右端头上,并且由各个螺钉穿过下连接板相应的安装通孔后旋入左护板的相应的连接臂安装螺孔中,从而将下连接板固定在机箱的左护板上。
上述第一上连接板和第二上连接板均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矩形钢板,且第二上连接板位于第一上连接板的右侧,并且两者的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上连接板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的上臂的右端头上。上连接部位为套筒,所述的套筒为轴线铅垂设置圆筒体,套筒的内径与刀柄的主杆段的直径间隙配合,且套筒的上端设有与盖帽相配合的外螺纹。第二上连接板从左方固定在套筒的朝向左方的周向外壁上。刀柄由下向上穿过套筒,且其主杆段位于套筒中。压缩弹簧套在刀柄的上杆段上,且压缩弹簧的下端与刀柄的位于上杆段与主杆段之间的轴肩相接触。压缩弹簧的上端与盖帽的内腔的朝向下方的顶壁弹性接触。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鱼肉炒松机的炒锅的轴线铅垂设置,且炒锅的开口向上,故炒锅中可以一次性放入较多的鱼肉。在炒制中,粒径不超过5毫米的颗粒状的鱼肉随着炒锅与铲刀之间的相对转动,而被铲刀从炒锅的锅底板上不断铲起,从而使得鱼肉颗粒在被不停地翻炒的过程中不易粘锅,并且被加热炒熟后,逐步脱水和呈肉丝状松开,最终成为鱼肉松。
(2)本实用新型的鱼肉炒松机优选铲刀固定不动,炒锅相对于铲刀转动的结构形式,并且铲刀与锅底板的接触的紧密程度可以调节,从而在保证翻炒效果的同时又不会对炒锅的运转造成阻力。
(3)本实用新型的鱼肉炒松机的燃烧器设有多个喷火头,能保证炒锅的锅底板受热较为均匀,保证炒制质量。当优选铲刀固定不动,炒锅相对于铲刀转动的结构形式时,则炒锅的锅底板的受热均匀性更好。
(4)本实用新型的鱼肉炒松机的燃烧器的喷火头上设有通孔,能充分保障燃烧时氧气充足。
(5)本实用新型的鱼肉炒松机结构简单,炒制量大,而且优选为可移动式鱼肉炒松机,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鱼肉炒松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一个喷火头及相应部位的喷头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C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A-A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铲刀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的D-D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阶梯轴的放大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机箱1,机架主体11,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3,右后竖梁11-4,前下横梁11-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7,右下纵梁11-8,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右上纵梁11-12,
护板12,前护板12-1,左护板12-2,后护板12-3,点火孔12-3-1,右护板12-4,
脚轮13,滚轮13-1,座体13-2,支柱13-3,固定板13-4,
下架体14,下左梁14-1,下右梁14-2,
上架体15,上前梁15-1,上后梁15-2,上左梁15-3,上右梁15-4,
驱动装置2,电机21,主动带轮22,皮带23,从动带轮24,减速机25,电气开关26,炒锅3,锅底板31,锅侧板32,
翻炒装置4,铲刀41,刀柄42,刀架43,下连接部位43-1,连接臂43-2,第一上连接板43-3,第二上连接板43-4,上连接部位43-5,压缩弹簧44,盖帽45,
燃烧器5,燃气调节阀51,喷头座52,环形座52-1,线形座52-2,前侧线形座52-2a,后侧线形座52-2b,连接板52-3,第一连接板52-3-1,第二连接板52-3-2,第三连接板52-3-3,第四连接板52-3-4,喷火头53,连接头53-1,连接螺母53-2,出气头53-3,钢丝网53-4,固定座54,燃气进气管55,
连接组件6,联轴器61,阶梯轴62,第一轴段62-1,第二轴段62-2,第三轴段62-3,第四轴段62-4,连接盘63,轴承组件7,轴承座71,上轴承72,下轴承7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所示的具体方位进行描述,图1的上下左右即为描述的上下左右,图1所朝向的一方为前方,背离图1的一方为后方。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的鱼肉炒松机主要由机箱1、驱动装置2、炒锅3、翻炒装置4、燃烧器5、连接组件6和轴承组件7组成。
见图1至图3、图7和图9,机箱1主要由机架、护板12和脚轮13组成。机架由机架主体11、下架体14和上架体15组成。机架主体11主要由均为钢制一体件的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3、右后竖梁11-4、前下横梁11-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7、右下纵梁11-8、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和右上纵梁11-12组成。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3、右后竖梁11-4、前下横梁11-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7、右下纵梁11-8、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和右上纵梁11-12可以是全部采用角钢、全部采用工字钢、全部采用钢制方管或者采用角钢、钢制方管和工字钢混合的形式,本实施例中全部采用钢制方管。
见图1至图3和图7,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3和右后竖梁11-4均铅垂设置,左后竖梁11-2位于左前竖梁11-1的正后方,右前竖梁11-3位于左前竖梁11-1的正右方,右后竖梁11-4位于右前竖梁11-3的正后方,且位于左后竖梁11-2的正右方。左前竖梁11-1的左侧板和前侧板上均沿上下向依次设有2至5个螺孔(本实施例为3个)。左后竖梁11-2的左侧板和后侧板上均沿上下向依次设有2至5个螺孔(本实施例为3个)。右前竖梁11-3的右侧板和前侧板上均沿上下向依次设有2至5个螺孔(本实施例为3个)。右后竖梁11-4的右侧板和后侧板上均沿上下向依次设有2至5个螺孔(本实施例为3个)。
见图1,前下横梁11-5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前下横梁11-5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左前竖梁11-1的右侧面下部上,前下横梁11-5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右前竖梁11-3的左侧面下部上。前上横梁11-9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前上横梁11-9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左前竖梁11-1的右侧面中上部上,前上横梁11-9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右前竖梁11-3的左侧面中上部上。
见图2,左下纵梁11-6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左下纵梁11-6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左前竖梁11-1的后侧面下部上,左下纵梁11-6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左后竖梁11-1的前侧面下部上。左上纵梁11-10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左上纵梁11-10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左前竖梁11-1的后侧面中上部上,左上纵梁11-10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左后竖梁11-1的前侧面中上部上。
见图9,后下横梁11-7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后下横梁11-7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左后竖梁11-2的右侧面下部上,后下横梁11-7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右后竖梁11-4的左侧面下部上。见图8,后上横梁11-11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后上横梁11-10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左后竖梁11-2的右侧面中上部上,后上横梁11-11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右后竖梁11-4的左侧面中上部上。
见图3,右下纵梁11-8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右下纵梁11-8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右前竖梁11-3的后侧面下部上,右下纵梁11-8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右后竖梁11-4的前侧面下部上。右上纵梁11-12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右上纵梁11-12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右前竖梁11-3的后侧面中上部上,右上纵梁11-12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右后竖梁11-4的前侧面中上部上。
见图1至图3及图9,下架体14由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组成,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均为方管,该2根方管均沿前后设置,且下右梁14-2位于下左梁14-1的右侧。下左梁14-1由其前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前下横梁11-5的上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左位置上,由其后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后下横梁11-7的上侧面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左位置上。下右梁14-2由其前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前下横梁11-5的上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右位置上,下右梁14-2由其后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后下横梁11-7的上侧面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右位置上。
前下横梁11-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7和右下纵梁11-8的各自的下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见图7及图9,上架体15由上前梁15-1、上后梁15-2、上左梁15-3和上右梁15-4组成。上前梁15-1、上后梁15-2、上左梁15-3和上右梁15-4均为方管。上架体15的上前梁15-1和上后梁15-2均沿左右向设置,且上后梁15-2位于上前梁15-1的后侧。上前梁15-1由其左端头从右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左上纵梁11-10的右侧板的前后向的中部偏前位置上,由其右端头从左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右上纵梁11-12的左侧板的前后向的中部偏前位置上。上后梁15-2由其左端头从右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左上纵梁11-10的右侧板的前后向的中部偏后位置上,由其右端头从左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右上纵梁11-12的左侧板的前后向的中部偏后位置上。上左梁15-3由其前端头从后方焊接固定在上前梁15-1的后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左位置上,由其后端头从前方焊接固定在上后梁15-2的前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左位置上。上右梁15-4由其前端头从后方焊接固定在上前梁15-1的后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右位置上,由其后端头从前方焊接固定在上后梁15-2的前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右位置上。从而上前梁15-1、上后梁15-2、上左梁15-3和上右梁15-4构成上架体15。
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右上纵梁11-12的各自的上侧面和上架体15的各根方管的上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见图1和图7,护板12由前护板12-1、左护板12-2、后护板12-3和右护板12-4组成。前护板12-1、左护板12-2、后护板12-3和右护板12-4均为钢板或铁皮(本实施例为钢板)。
见图1,前护板12-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前护板12-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左前竖梁11-1的前侧板和右前竖梁11-3的前侧板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由各个螺钉穿过前护板12-1上相应的通孔后旋入左前竖梁11-1的前侧板和右前竖梁11-3的前侧板上的相应一个螺孔中,从而将前护板12-1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前侧面和右前竖梁11-3的前侧面上。
见图2,左护板12-2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左护板12-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与左前竖梁11-1的左侧板和左后竖梁11-2的左侧板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由各个螺钉穿过左护板12-2上相应的通孔后旋入左前竖梁11-1的左侧板和左后竖梁11-2的左侧板上的相应一个螺孔中,从而将左护板12-2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左侧面和左后竖梁11-2的左侧面上。左护板12-2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部设有2至8个贯穿其板体的呈线性或矩形或正多边形分布的连接臂安装螺孔(本实施例为4个,且呈矩形分布,也即各个连接臂安装螺孔位于该假想矩形的相应一个角上)。该呈矩形分布的4个连接臂安装螺孔用于固定刀架43的下连接板43-1。
见图2、图3及图9,后护板12-3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后护板12-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左后竖梁11-2的后侧板和右后竖梁11-4的后侧板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由各个螺钉穿过后护板12-3上相应的通孔后旋入左后竖梁11-2的后侧板和右后竖梁11-4的后侧板上的相应一个螺孔中,从而将后护板12-3固定连接在左后竖梁11-2的后侧面和右后竖梁11-4的后侧面上。后护板12-3的上部的右部设有点火孔12-3-1(见图1及图9)。
见图3,右护板12-4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右护板12-4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与右前竖梁11-3的右侧板和右后竖梁11-4的右侧板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由各个螺钉穿过右护板12-4上相应的通孔后旋入右前竖梁11-3的右侧板和右后竖梁11-4的右侧板上的相应一个螺孔中,从而将右护板12-4固定连接在右前竖梁11-3的右侧面和右后竖梁11-4的右侧面上。
见图1至图3,脚轮13有4个。本实施例的脚轮13均为活动脚轮,均主要由滚轮13-1、座体13-2、支柱13-3和固定板13-4组成。滚轮13-1转动连接在座体13-2上,支柱13-3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座体13-2的顶板上,支柱13-3的上端焊接固定在固定板13-4的下侧面上。4个活动脚轮13由各自的固定板13-4从下方固定连接在机架主体11的下侧面上,且分别位于下侧面的四个角上。
见图1至图3和图9,驱动装置2主要由电机21、主动带轮22、皮带23、从动带轮24、减速机25和电气开关26。电气开关26固定设置在机箱1的右护板12-4上;电气开关26的输出端与电机21的电源端电连接。
仍见图1至图3和图9,电机21由其电机座横跨坐落在下架体14的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上侧板上,位于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后部,且固定在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上。电机21的电机轴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向左侧伸出,该电机轴上设有平键槽。主动带轮22设有平键槽,且通过键连接固定在电机21的电机轴上。减速机25具有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且所述的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均设有平键槽,减速机25由其机座横跨固定在下架体14的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上侧面上,且位于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中央部位处,并且减速机25的动力输入轴向左方伸出减速箱体,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向上方铅垂伸出减速箱体。从动带轮24设有平键槽,且通过键连接固定连接在减速机25的动力输入轴上,且从动带轮24的左端面与主动带轮22的左端面位于同一个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平面内。皮带23围绕在主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4上。
见图9,连接组件6主要由联轴器61、阶梯轴62和连接盘63组成。阶梯轴62和连接盘63均为钢制一体件。阶梯轴62从上架体15的所围的空间的中央穿过。
见图10,阶梯轴62铅垂设置,按照从上至下的次序依次分为4个轴段,且第一轴段62-1至第三轴段62-3的外径依次逐阶增大,第四轴段62-4的外径与第二轴段62-2的外径相同,第一轴段62-1和第四轴段62-4均设有平键槽。
连接组件6的连接盘63为设有中心孔的钢制圆盘。连接盘63的中央孔为带有平键槽的中央孔,连接盘63由其中央孔套在阶梯轴62的第一轴段62-1上,且通过键连接紧配合固定在阶梯轴62上。
见图9,阶梯轴62位于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的上方,且与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同轴线设置,并且由联轴器61以及相应的键连接将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和阶梯轴62的第四轴段62-4固定连接在一起。
见图9,轴承组件7主要由轴承座71、上轴承72和下轴承73组成。
轴承组件7的轴承座71的中央孔的轴线铅垂设置,轴承座71设有位于上部的上轴承安装部和位于下部的下轴承安装部,还设有位于下轴承安装部左侧的左连接板和位于下轴承安装部右侧的右连接板。轴承座71横跨坐落并固定在上架体15上,且由其左连接板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左梁15-3的上侧板上,由其右连接板固定在上右梁15-4的上侧板上。上轴承72和下轴承73均设置在轴承座71上。上轴承72为推力球轴承,位于轴承座71的上轴承安装部上,且该推力球轴承由其下压圈与轴承座71紧配合,由其上压圈与阶梯轴62的第二轴段62-2紧配合。下轴承73为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位于轴承座71的下轴承安装部上,且该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由其外圈与轴承座71的紧配合,由其内圈与阶梯轴62的第二轴段62-2紧配合,并且下轴承73的内圈坐落在阶梯轴62的第三轴段62-3的上轴肩上。
见图1、图3、图6和图9,炒锅3由锅底板31和锅侧板32组成。锅底板31和锅侧板32均为钢制件。锅底板31呈上小下大的台阶状圆形板,且水平设置,并且炒锅3的锅底板31与驱动装置2的动力输出轴以及连接组件6的联轴器61、阶梯轴62和连接盘63同轴线设置。锅底板31的外径较小的上部的外周沿辐向等间隔角度设置有2至8个螺孔(本实施例为4个)。锅侧板32呈圆桶状,由一块钢板首尾相接并密闭焊接固定在一起而构成,锅侧板32的内径与锅底板31的上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32的外径与锅底板31的下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32的下部设有与锅底板31的上部的外周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锅侧板32套在锅底板31的上部上,且坐落在锅底板31的下部的朝向上方的端面上,并且由其通孔与锅底板31的相应一个螺孔相对齐。各个螺钉由其尾部穿过锅侧板32的一个通孔后旋入锅底板31上的相应的螺孔中而将锅侧板32固定在锅底板31上。炒锅3由其锅底板31的下侧面从上方与连接组件6的连接盘63的上侧面焊接固定在一起。
见图1、图3、图6、图8和图9,翻炒装置4包括铲刀41、刀柄42、刀架43压缩弹簧44和盖帽45。铲刀41整体呈月牙形,铲刀41的刀刃位于下侧,且铲刀41的刀体的两侧刀面呈弧形曲面,并且铲刀41的刀面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的夹角的锐角为30度至70度(本实施例的一个刀面为35度,另一个刀面为36度)。铲刀41由其刀刃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相接触,且铲刀41的刀刃与锅底板31接触的部分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的半径相同。刀柄42为上小下大的阶梯状圆柱形钢制一体件,也即刀柄42由直径较大的主杆段和直径较小的从上方连接在主杆段上的上端头构成。刀柄42由其下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铲刀41的刀背的中部的朝向上方的表面上。
见图9,刀架43包括下连接部位43-1、连接臂43-2、第一上连接板43-3、第二上连接板43-4和上连接部位43-5。连接臂43-2为开口向右的“U”形臂,其上臂和下臂分上下均沿左右向设置。下连接部位43-1为矩形钢板,也即下连接部位43-1为下连接板。下连接板43-1设有与左护板12-2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部的螺孔相应的安装通孔。下连接板43-1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43-2的下臂的右端头上,并且由各个螺钉穿过下连接板43-1相应的安装通孔后旋入左护板12-2的相应的连接臂安装螺孔中,从而将下连接板43-1固定在机箱1的左护板12上。
第一上连接板43-3和第二上连接板43-4均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矩形钢板,第二上连接板43-4位于第一上连接板43-3的右侧,并且两者的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上连接板43-3和第二上连接板43-4的形状相同,且在各自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一个通孔,并且第一上连接板43-3由其通孔与第二上连接板43-4的相应的通孔对齐。第一上连接板43-3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43-2的上臂的右端头上。
上连接部位43-5为套筒,所述的套筒43-5为轴线铅垂设置的圆筒体,套筒43-5的内径与刀柄42的主杆段的直径间隙配合,且套筒43-5的上端设有外螺纹。第二上连接板43-4从左方焊接固定在套筒43-5的朝向左方的周向外壁上,且由螺栓穿过第二上连接板43-4和第一上连接板43-3上的相互对齐通孔,并旋合上相应的螺母而将第二上连接板43-4和第一上连接板43-3固定连接在一起。刀柄42由下向上穿过套筒43-5,且其主杆段位于套筒43-5中。压缩弹簧44套在刀柄42的上杆段上,且压缩弹簧44的下端与刀柄42的位于上杆段与主杆段之间的轴肩相接触。盖帽45设有与套筒43-5上的外螺纹相应的内螺纹,且盖帽45旋合在套筒43-5上,压缩弹簧44的上端与盖帽45的内腔的朝向下方的顶壁弹性接触。使用时,通过旋转盖帽45来调节压缩弹簧44对铲刀41弹性压力,从而增加或减少铲刀41相对于锅底板31弹性接触的松紧程度。
见图1、图4、图5和图7,燃烧器5主要包括燃气调节阀51、喷头座52、喷火头53、固定座54和燃气进气管55。
见图9,固定座54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机箱1的右护板12-4的后部的上部上,燃气调节阀51固定安装在该固定座54的右端头上。燃气进气管55的进气口与燃气调节阀51的出气口密闭连接,燃气进气管55穿过右护板12-4后伸入机箱1中。
见图7,喷头座52坐落在机架的上架体15上。喷头座52由环形座52-1、线形座52-2和连接板52-3组成。环形座52-1为由方管首尾相接密闭焊接而构成的圆环形管道。环形座52-1的上侧板上等间隔角度设有10至30个螺孔(本实施例为20个),也即燃气出口。环形座52-1的下侧板的右后部位上设有圆管状连接头,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52-1的管道腔体相通。燃气进气管55由其出气口与环形座52-1的连接头密闭连通。
仍见图7,喷头座52的线形座52-2有2个,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与环形座52-1处于同一高度上。2个线形座52-2均为方管,其上侧板上等间隔距离各设有2至10个螺孔(本实施例为5个),也即燃气出口。2个线形座52-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线形座52-2a和后侧线形座52-2b。前侧线形座52-2a由其左右两端焊接固定在环形座52-1的内侧板的前部的相对应的部位上,且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52-1的管道腔体相通。后侧线形座52-2b由其左右两端焊接固定在环形座52-1的内侧板的后部的相对应的部位上,且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52-1的管道腔体相通。
仍见图7,连接板52-3有4块,4块连接板52-3均水平设置,4块连接板52-3分别为第一连接板52-3-1、第二连接板52-3-2、第三连接板52-3-3和第四连接板52-3-4。第一连接板52-3-1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前侧线形座52-2a的后侧板的左端部位上,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环形座52-1的内侧板上,并由螺钉穿过第一连接板52-3-1的上下向的通孔,旋紧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前梁15-1的上侧板上。第二连接板52-3-2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前侧线形座52-2a的后侧板的右端部位上,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环形座52-1的内侧板上,并由螺钉穿过第二连接板52-3-2的上下向的通孔,旋紧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前梁15-1的上侧板上。第三连接板52-3-3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后侧线形座52-2b的前侧板的左端部位上,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环形座52-1的内侧板上,并由螺钉穿过第三连接板52-3-3的上下向的通孔,旋紧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后梁15-2的上侧板上。第四连接板52-3-4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后侧线形座52-2b的前侧板的右端部位上,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环形座52-1的内侧板上,并由螺钉穿过第四连接板52-3-4的上下向的通孔,旋紧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后梁15-2的上侧板上。从而使得喷头座52固定在上架体15上。
见图4及图5,喷火头53的数量等于喷头座52上的螺孔的数量。各喷火头53均包括连接头53-1、连接螺母53-2、出气头53-3和钢丝网53-4。连接头53-1的轴线铅垂设置,连接头53-1为上下向的中间设有凸肩。上下向的两端设有外螺纹的台阶状圆筒体,凸肩呈正六边形。连接头53-1的下端头的螺纹与喷头座52的螺孔相配合,且各喷火头53由其连接头53-1旋合固定在喷头座52的相应的螺孔上。连接头53-1的上端头的螺纹与连接螺母53-2相配合。出气头53-3为圆管,其轴线铅垂设置,且与连接头53-1同轴线。出气头53-3的内径与连接螺母53-2的螺孔相对应。出气头53-3坐落并同轴焊接固定在连接螺母53-2上侧面上。连接螺母53-2旋合在连接头53-1的上端头的螺纹上,而使得出气头53-3固定在连接头53-1上。出气头53-3的下部沿周向等间隔角度设有2-4个贯穿其管壁的通孔53-3-1(本实施例为2个)。钢丝网53-4包覆在出气头53-3的顶部。
使用时,先将粒径小于5毫米的鱼肉颗粒放入炒锅3中,再按下电气开关26而接通电机21的电源,也即电机21的运行状态通过启闭电器开关26来控制。电机21工作时,由其电机轴带动主动带轮22,并依次通过皮带23、从动带轮24、减速机25和连接组件6传动后,带动炒锅3逆时针转动。然后将点火器由后护板12-3的点火孔12-3-1伸入机箱1中,且位于燃烧器5的一个喷火头53的出气头53-3的上方,打开燃气调节阀51,进行点火。炒锅3中的鱼肉颗粒随着炒锅3的转动一起运动,当运动到铲刀41处时,被铲刀41从炒锅3的锅底板31上铲起,从而使得鱼肉被不停地翻炒,不易粘锅,并且被加热炒熟后,逐步脱水和呈肉丝状松开,最终成为鱼肉松。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启发进行相应的改造,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鱼肉炒松机,包括驱动装置(2)和炒锅(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箱(1)、翻炒装置(4)、燃烧器(5)、连接组件(6)和轴承组件(7);机箱(1)包括机架和固定在机架上的护板(12),且护板(12)设置在机架的四周侧部上,形成上下开口的箱形结构;驱动装置(2)设置在机架的下侧部位上,且其动力输出轴朝向上方铅垂设置;连接组件(6)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固定相连的联轴器(61)、阶梯轴(62)和连接盘(63),并且阶梯轴(62)通过轴承组件(7)与机箱(1)的机架的上侧部位转动连接;炒锅(3)为开口向上的平底锅,且从上方与位于下方的连接盘(63)固定连接,并且驱动装置(2)的动力输出轴、联轴器(61)、阶梯轴(62)和炒锅(3)同轴线设置;翻炒装置(4)包括铲刀(41)、刀柄(42)、刀架(43)、压缩弹簧(44)和盖帽(45);刀架(43)由其位于下侧的朝向右方的下连接部位(43-1)固定设置在机箱(1)的护板(12)上;铲刀(41)由其刀背一侧从下方固定连接在刀柄(42)上而形成一个整体构件,铲刀(41)的刀刃朝向下方,且与炒锅(3)的锅底的上侧面相接触;刀柄(42)铅垂设置,从下向上穿过刀架(43)的位于上侧的上连接部位(43-5),且相互间滑动连接;盖帽(45)可调式旋合在刀架(43)的上连接部位(43-5)的上端头上,且盖住刀柄(42)的向上伸出刀架(43)的上连接部位(43-5)的上端头;压缩弹簧(44)位于盖帽(45)的内腔中,且设置在刀柄(42)的上端头与盖帽(45)的内腔的上壁之间,从而使得铲刀(41)和刀柄(42)的所形成的整体构件弹性设置在刀架(43)与炒锅(3)之间,且铲刀(41)的刀刃与炒锅(3)之间,且铲刀(41)的刀刃处于与炒锅(3)的锅底的上侧面相互弹性接触的状态;燃烧器(5)包括喷头座(52)和各个喷火头(53);喷头座(52)设有燃气进口和数量与喷火头(53)的数量相同的燃气出口;各个喷火头(53)从上方固定连接在喷头座(52)的相应一个燃气出口上;喷头座(52)固定在机箱(1)的机架的上侧部位上,且各个喷火头(53)位于炒锅(3)的下方相应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肉炒松机,其特征在于:机箱(1)还包括脚轮(13);机箱(1)的机架包括机架主体(11);机架主体(11)包括均为钢制一体件的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3)、右后竖梁(11-4)、前下横梁(11-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7)、右下纵梁(11-8)、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和右上纵梁(11-12);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3)、右后竖梁(11-4)、前下横梁(11-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7)、右下纵梁(11-8)、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和右上纵梁(11-12)为全部是角钢、工字钢或钢制方管,或者为角钢、钢制方管和工字钢混合的形式;上述各梁组成整体呈长方体框架形的机架主体(11);
脚轮(13)有4个,各脚轮(13)均包括滚轮(13-1)、座体(13-2)、支柱(13-3)和固定板(13-4);滚轮(13-1)转动连接在座体(13-2)上,支柱(13-3)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座体(13-2)的顶板上,支柱(13-3)的上端焊接固定在固定板(13-4)的下侧面上;4个活动脚轮(13)由各自的固定板(13-4)从下方固定连接在机架主体(11)的下侧上,且分别位于下侧的四个角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肉炒松机,其特征在于:构成机箱(1)的机架主体(11)的各梁均为钢制方管;机架主体(11)的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3)和右后竖梁(11-4)均铅垂设置,左后竖梁(11-2)位于左前竖梁(11-1)的正后方,右前竖梁(11-3)位于左前竖梁(11-1)的正右方,右后竖梁(11-4)位于右前竖梁(11-3)的正后方,且位于左后竖梁(11-2)的正右方;
前下横梁(11-5)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下部与右前竖梁(11-3)的下部之间;左下纵梁(11-6)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下部与左后竖梁(11-1)的下部之间;后下横梁(11-7)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后竖梁(11-2)的下部与右后竖梁(11-4)的下部之间;右下纵梁(11-8)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右前竖梁(11-3)的下部与右后竖梁(11-4)的下部之间;前下横梁(11-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7)和右下纵梁(11-8)的各自的下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前上横梁(11-9)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中上部与右前竖梁(11-3)的中上部之间;左上纵梁(11-10)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中上部与左后竖梁(11-1)的中上部之间;后上横梁(11-11)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左后竖梁(11-2)的中上部与右后竖梁(11-4)的中上部之间;右上纵梁(11-12)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右前竖梁(11-3)的中上部与右后竖梁(11-4)的中上部之间;
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和右上纵梁(11-12)的各自的上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护板(12)包括前护板(12-1)、左护板(12-2)、后护板(12-3)和右护板(12-4);前护板(12-1)、左护板(12-2)、后护板(12-3)和右护板(12-4)均为钢板或铁皮;
前护板(12-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前护板(12-1)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前侧面和右前竖梁(11-3)的前侧面上;左护板(12-2)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左护板(12-2)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左侧面和左后竖梁(11-2)的左侧面上;后护板(12-3)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后护板(12-3)固定连接在左后竖梁(11-2)的后侧面和右后竖梁(11-4)的后侧面上;右护板(12-4)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右护板(12-4)固定连接在右前竖梁(11-3)的右侧面和右后竖梁(11-4)的右侧面上,从而使得前护板(12-1)、左护板(12-2)、后护板(12-3)和右护板(12-4)共同形成上下开口的箱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肉炒松机,其特征在于:机箱(1)的机架还包括下架体(14);下架体(14)固定设置在机架主体(11)的下部上;下架体(14)也即机架的下侧部位;下架体(14)包括均为钢制方管且均沿前后向设置的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并且下右梁(14-2)位于下左梁(14-1)的右侧;下左梁(14-1)由其前端从上方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前下横梁(11-5)的中部偏左位置上,由其后端从上方固定在后下横梁(11-7)的中部偏左位置上;下右梁(14-2)由其前端从上方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前下横梁(11-5)的中部偏右左位置上,由其后端从上方固定在后下横梁(11-7)的中部偏右左位置上;
驱动装置(2)包括电机(21)、主动带轮(22)、皮带(23)、从动带轮(24)、减速机(25)和电器开关(26);电气开关(26)固定设置在机箱(1)的右护板(12-4)上;电气开关(26)的输出端与电机(21)的电源端电连接;
电机(21)由其电机座横跨坐落且固定在下架体(14)的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上侧板上,并且位于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后部;电机(21)的电机轴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向左侧伸出;主动带轮(22)固定设置在电机(21)的电机轴的左端头上;减速机(25)具有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即为驱动装置(2)的动力输出轴;减速机(25)由其机座横跨坐落且固定在下架体(14)的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上侧板上,并且位于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中央部位处;减速机(25)的动力输入轴向左方伸出减速箱体,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向上方伸出减速箱体;从动带轮(24)固定设置在减速机(25)的动力输入轴上;皮带(23)围绕在主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4)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鱼肉炒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6)的阶梯轴(62)和连接盘(63)均为钢制一体件;
阶梯轴(62)按照从上至下的次序依次分为4个轴段,且第一轴段(62-1)至第三轴段(62-3)的外径依次逐阶增大,第四轴段(62-4)的外径与第二轴段(62-2)的外径相同;
连接组件(6)的连接盘(63)为设有中心孔的钢制圆盘;连接盘(63)由其中央孔套在阶梯轴(62)的第一轴段(62-1)上,并且连接盘(63)与阶梯轴(62)固定连接在一起;
阶梯轴(62)位于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的上方,且与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同轴线设置,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的上端固定设置在联轴器(61)的下侧部位上,阶梯轴(62)的第四轴段(62-4)固定设置在联轴器(61)的上侧部位上;
轴承组件(7)包括轴承座(71)、上轴承(72)和下轴承(3);轴承座(71)的中央孔的轴线铅垂设置,轴承座(71)分上下设有上轴承安装部和下轴承安装部,还设有位于下轴承安装部左侧的左连接板和位于下轴承安装部右侧的右连接板;轴承座(71)横跨坐落并固定在上架体(15)上,且由其左连接板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左梁(15-3)的上侧板上,由其右连接板固定在上右梁(15-4)的上侧板上;上轴承(72)和下轴承(73)分上下设置在轴承座(71)上;上轴承(72)为推力球轴承,位于轴承座(71)的上轴承安装部上,且该推力球轴承由其下压圈与轴承座(71)紧配合,由其上压圈与阶梯轴(62)的第二轴段(62-2)紧配合;下轴承(73)为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位于轴承座(71)的下轴承安装部上,且该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由其外圈与轴承座(71)的紧配合,由其内圈与阶梯轴(62)的第二轴段(62-2)紧配合,并且下轴承(73)的内圈坐落在阶梯轴(62)的第三轴段(62-3)的上轴肩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肉炒松机,其特征在于:机箱(1)的机架还包括上架体(15);上架体(15)固定设置在机架主体(11)的上部;上架体(15)也即机架的上侧部位;后护板(12-3)的上部的右部设有点火孔(12-3-1);
上架体(15)包括均为钢制方管的上前梁(15-1)、上后梁(15-2)、上左梁(15-3)和上右梁(15-4);上前梁(15-1)和上后梁(15-2)均沿左右向设置,且上后梁(15-2)位于上前梁(15-1)的后侧;上左梁(15-3)和上右梁(15-4)均沿前后向设置,且上右梁(15-4)位于上左梁(15-3)的右侧;上前梁(15-1)固定设置在机架主体(11)的左上纵梁(11-10)的中部偏前位置与右上纵梁(11-12)的中部偏前位置之间;上后梁(15-2)固定设置在机架主体(11)的左上纵梁(11-10)的中部偏后位置与右上纵梁(11-12)的中间偏后位置之间;上左梁(15-3)固定设置在上前梁(15-1)的中部偏左位置与上后梁(15-2)的中部偏左位置之间;上右梁(15-4)固定设置在上前梁(15-1)的中部偏右位置与上后梁(15-2)的中部偏右位置之间;上架体(15)的上前梁(15-1)、上后梁(15-2)、上左梁(15-3)和上右梁(15-4)的各自的上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并且上架体(15)的各梁的上侧面与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和右上纵梁(11-12)的各自的上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所述燃烧器(5)还包括燃气调节阀(51)、固定座(54)和燃气进气管(55);燃烧器(5)的固定座(54)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机箱(1)的右护板(12-4)的后部的上部上,燃气调节阀(51)固定安装在该固定座(54)的右端头上;燃气进气管(55)的进气口与燃气调节阀(51)的出气口密闭连接,燃气进气管(55)穿过右护板(12-4)后伸入机箱(1)中;
燃烧器(5)的喷头座(52)包括环形座(52-1)、线形座(52-2)和连接板(52-3);喷头座(52)通过相应的连接板(52-3)固定在机架的上架体(15)上;环形座(52-1)为由方管首尾相接密闭焊接而构成的圆环形管道;环形座(52-1)的上侧板上等间隔角度设有10至30个螺孔,也即燃气出口;喷头座(52)的燃气进口为圆管状连接头,该圆管状连接头设置在环形座(52-1)的下侧板的右后部位上,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52-1)的管道腔体相通;燃气进气管(55)由其出气口与环形座(52-1)的圆管状连接头密闭连通;
燃烧器(5)的喷头座(52)的线形座(52-2)有2个,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与环形座(52-1)处于同一高度上;2个线形座(52-2)均为方管,其上侧板上等间隔距离各设有2至10个螺孔,也即燃气出口;2个线形座(52-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线形座(52-2a)和后侧线形座(52-2b);前侧线形座(52-2a)由其左右两端焊接固定在环形座(52-1)的内侧板的前部的相对应的部位上,且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52-1)的管道腔体相通;后侧线形座(52-2b)由其左右两端焊接固定在环形座(52-1)的内侧板的后部的相对应的部位上,且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52-1)的管道腔体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鱼肉炒松机,其特征在于:燃烧器(5)的各喷火头(53)均包括连接头(53-1)、连接螺母(53-2)、出气头(53-3)和钢丝网(53-4);连接头(53-1)的轴线铅垂设置,连接头(53-1)为上下向的中间设有凸肩;上下向的两端设有外螺纹的台阶状圆筒体,凸肩呈正六边形;连接头(53-1)的下端头的螺纹与喷头座(52)的螺孔相配合,且各喷火头(53)由其连接头(53-1)旋合固定在喷头座(52)的相应的螺孔上;连接头(53-1)的上端头的螺纹与连接螺母(53-2)相配合;出气头(53-3)为圆管,其轴线铅垂设置,且与连接头(53-1)同轴线;出气头(53-3)的内径与连接螺母(53-2)的螺孔相对应;出气头(53-3)坐落并同轴焊接固定在连接螺母(53-2)上侧面上;连接螺母(53-2)旋合在连接头(53-1)的上端头的螺纹上,而使得出气头(53-3)固定在连接头(53-1)上;出气头(53-3)的下部沿周向等间隔角度设有2-4个贯穿其管壁的通孔(53-3-1);钢丝网(53-4)包覆在出气头(53-3)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鱼肉炒松机,其特征在于:炒锅(3)由锅底板(31)和锅侧板(32)组成;锅底板(31)和锅侧板(32)均为钢制件;锅底板(31)呈上小下大的台阶状圆形板;锅侧板(32)呈圆桶状;锅侧板(32)的内径与锅底板(31)的上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32)的外径与锅底板(31)的下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32)套在锅底板(31)的上部上,且坐落在锅底板(31)的下部的朝向上方的端面上,并且锅侧板(32)固定在锅底板(31)上;炒锅(3)由其锅底板(31)的下侧面从上方与连接组件(6)的连接盘(63)的上侧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鱼肉炒松机,其特征在于:机箱(1)的左护板(12-2)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部设有2至8个贯穿其板体的呈线性或矩形或正多边形分布的连接臂安装螺孔;翻炒装置(4)的刀架(43)还包括连接臂(43-2)、第一上连接板(43-3)和第二上连接板(43-4);
铲刀(41)整体呈月牙形,铲刀(41)的刀刃位于下侧,且铲刀(41)的刀体的两侧刀面呈弧形曲面,并且铲刀(41)的刀面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的夹角的锐角为30度至70度;铲刀(41)由其刀刃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相接触,且铲刀(41)的刀刃与锅底板(31)接触的部分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的半径相同;刀柄(42)为上小下大的阶梯状圆柱形钢制一体件;也即刀柄(42)由直径较大的主杆段和直径较小的从上方连接在主杆段上的上杆段构成,刀柄(42)的上杆段也即刀柄(42)的上端头;刀柄(42)由其下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铲刀(41)的刀背的中部的朝向上方的表面上;
连接臂(43-2)为开口向右的“U”形臂,其上臂和下臂分上下均沿左右向设置;下连接部位(43-1)为矩形钢板,也即下连接部位(43-1)为下连接板;下连接板(43-1)设有与左护板(12-2)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部的连接臂安装螺孔相应的安装通孔;下连接板(43-1)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43-2)的下臂的右端头上,并且由各个螺钉穿过下连接板(43-1)相应的安装通孔后旋入左护板(12-2)的相应的连接臂安装螺孔中,从而将下连接板(43-1)固定在机箱(1)的左护板(12)上;
第一上连接板(43-3)和第二上连接板(43-4)均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矩形钢板,且第二上连接板(43-4)位于第一上连接板(43-3)的右侧,并且两者的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上连接板(43-3)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43-2)的上臂的右端头上;上连接部位(43-5)为套筒,所述的套筒(43-5)为轴线铅垂设置圆筒体,套筒(43-5)的内径与刀柄(42)的主杆段的直径间隙配合,且套筒(43-5)的上端设有与盖帽(45)相配合的外螺纹;第二上连接板(43-4)从左方固定在套筒(43-5)的朝向左方的周向外壁上;刀柄(42)由下向上穿过套筒(43-5),且其主杆段位于套筒(43-5)中;压缩弹簧(44)套在刀柄(42)的上杆段上,且压缩弹簧(44)的下端与刀柄(42)的位于上杆段与主杆段之间的轴肩相接触;压缩弹簧(44)的上端与盖帽(45)的内腔的朝向下方的顶壁弹性接触。
CN2012204159583U 2012-08-20 2012-08-20 一种鱼肉炒松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99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159583U CN202999215U (zh) 2012-08-20 2012-08-20 一种鱼肉炒松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159583U CN202999215U (zh) 2012-08-20 2012-08-20 一种鱼肉炒松机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5325468U Division CN203009615U (zh) 2012-08-20 2012-08-20 一种连接组件
CN2012205317508U Division CN202999216U (zh) 2012-08-20 2012-08-20 一种炒锅
CN2012205330841U Division CN202999218U (zh) 2012-08-20 2012-08-20 一种喷头座
CN 201220533274 Division CN203009606U (zh) 2012-08-20 2012-08-20 一种轴承组件
CN2012205325472U Division CN202999217U (zh) 2012-08-20 2012-08-20 一种铲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99215U true CN202999215U (zh) 2013-06-19

Family

ID=48590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1595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99215U (zh) 2012-08-20 2012-08-20 一种鱼肉炒松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992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72667A (zh) * 2012-08-20 2013-03-20 刘建明 鱼肉炒松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72667A (zh) * 2012-08-20 2013-03-20 刘建明 鱼肉炒松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24304U (zh) 一种智能芦笋腌制机
CN202918969U (zh) 一种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
CN202999215U (zh) 一种鱼肉炒松机
CN102972667B (zh) 鱼肉炒松机
CN202792018U (zh) 一种燃烧器
CN106722241B (zh) 一种肉松的制作方法
CN102972668B (zh) 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
CN103629252B (zh) 具有轴承组件的加工装置
CN202918989U (zh) 一种翻炒装置
CN202999216U (zh) 一种炒锅
CN202999217U (zh) 一种铲刀
CN202999218U (zh) 一种喷头座
CN205567701U (zh) 一种高营养多功效烤制鳗鱼生产专用的安全蒸煮装置
CN203009606U (zh) 一种轴承组件
CN203009615U (zh) 一种连接组件
CN202792034U (zh) 一种喷火头
CN102980189B (zh) 燃烧器
CN103621846B (zh) 具有喷头座的燃烧装置
CN103629254B (zh) 具有连接组件的加工装置
CN103621847B (zh) 具有炒锅的加工装置
CN103621849B (zh) 具有翻炒装置的加工装置
CN103621848B (zh) 具有铲刀的加工装置
CN103629669B (zh) 具有喷火头的燃烧装置
CN206494923U (zh) 一种红枣保健醋酿制一体机
KR101672327B1 (ko) 오메가-3가 첨가된 훈제용 닭가슴살 가공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Termination date: 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