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33056U - 一种挤压伤急救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挤压伤急救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33056U
CN202933056U CN 201220635795 CN201220635795U CN202933056U CN 202933056 U CN202933056 U CN 202933056U CN 201220635795 CN201220635795 CN 201220635795 CN 201220635795 U CN201220635795 U CN 201220635795U CN 202933056 U CN202933056 U CN 2029330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controller
gas
decompressor
pressure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63579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63579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330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330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3305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挤压伤急救仪,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该仪器包括:微控制器;止血气带;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检测止血气带当前的压力,并将当前压力值传输至微控制器;加压装置,连接所述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微控制器控制下为止血气带充气;减压装置,连接所述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微控制器控制下为止血气带放气;报警器,连接微控制器;微控制器用于循环控制加压装置对止血气带充气,减压装置对止血气带放气。本实用新型的气压挤压伤急救仪实现了“缺血后处理”过程,保护了受压肢体,减轻其缺血再灌注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挤压伤急救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挤压伤急救仪。
背景技术
挤压伤是巨大外力对机体进行持续压迫所导致的创伤,其局部及全身的严重损伤往往发生在患者获救及解除外力压迫之后。首先,当受压肢体的血运恢复后,这种不加控制的血液再灌注可导致受压肢体迅速肿胀坏死;再次,因外力挤压破裂的骨骼肌所释放的细胞内容物会快速进入循环系统(如钾、肌红蛋白等)攻击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诱发致死性的心律失常或肾功能衰竭等,也就是所谓的挤压综合症。地震、车祸或建筑物坍塌等恶性事件会瞬间造成大量的挤压伤/挤压综合症患者,对伤者的身心创伤极大,伤亡率高。现有的医疗措施多数只能在患者到达医院后实施,而且缺乏针对受压肢体的有效方法。救援人员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将伤者从压迫物中解救,由于没有在宝贵的第一时间给与相应救治措施,伤者往往在后送过程中错失保留肢体或抢救生命的最佳时机,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典型的电动气压挤压伤急救仪系统主要包括:在所需肢体部位敷扎的可充气的止血袖带、挤压伤急救仪控制仪器,连接挤压伤急救仪袖带和仪器的气路连接管。其相关专利包括:迈克爱文美国专利4469099、美国专利4479494、美国专利5439477、美迈克爱文和杰默生的美国专利5556415、美国专利5855589及中国专利102178554A等。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止血气带达到阻断肢体血流的目的,即单纯的止血。
综上,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在救援现场第一时间用于保护伤者受压肢体的医疗措施和配套设备,因此,急需一套设备,用于在严重损伤发生之前尽早遏制伤者局部及全身恶性反应的循环链,保护其局部肢体和全身脏器,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挤压伤患者压迫解除的初期,对其受压肢体实施“缺血后处理”这种医疗措施。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挤压伤急救仪,包括:
微控制器;止血气带;
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检测止血气带当前的压力,并将当前压力值传输至微控制器;
加压装置,连接所述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微控制器控制下为止血气带充气至压力阈值;
减压装置,连接所述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微控制器控制下为止血气带放气;
报警器,其受微控制器控制,在漏气或者过度充气时,启动报警。例如,启动充气时,气压没有明显变化或者低于正常的充气速率范围,则存在漏气的可能,或者是加压装置出现了问题,此时启动报警;达到预定气压后,气压持续增加,则加压装置出现了问题,此时启动报警;启动放气时,气压没有降低,则减压装置可能出现了问题,此时启动报警;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在收到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压力阈值上限后,控制所述加压装置停止加压,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启动所述减压装置,在收到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压力阈值下限后,停止所述减压装置,保持第二预定时间后启动所述加压装置加压,并且循环控制加压装置和减压装置达到预定循环次数。
其中,所述微控制器包括:
加压装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加压装置对所述止血气带充气,并当所述当前压力值到达压力阈值时停止控制;
减压装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减压装置对所述止血气带放气,放气完成后停止控制;
循环控制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在收到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压力阈值上限后,控制所述加压装置停止加压,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启动所述减压装置,在收到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压力阈值下限后,停止所述减压装置,保持第二预定时间后启动所述加压装置加压,并且循环控制加压装置和减压装置达到预定循环次数。
其中,还包括:输入装置,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向微控制器输入所述预定循环次数、压力阈值上限和压力阈值下限、第一时间阈值和第二时间阈值。
其中,所述止血气带为若干排列成阵列的气囊组成的环形止血气带。
其中,还包括:显示装置,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用于显示包括止血气带的当前压力值、充放气时间及充放气间隔时间的参数。
其中,还包括:外设接口,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将所述微控制器连接到上位计算机。
其中,还包括:电源,为挤压伤急救仪各组成部分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程序可以预先设定,在使用时,只需在近心端绑扎好止血气带,打开电源,即可;也可以通过输入装置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气压挤压伤急救仪通过微控制器对加压装置和减压装置的控制,实现了“缺血后处理”过程,保护了受压肢体,减轻其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减缓毒性物质进入体循环的速度,避免了对重要脏器的致死性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挤压伤急救仪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微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发明的理论依据是名为“缺血后处理”的医学概念。某器官组织没有血液供应时称为“缺血”,当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恢复则称为“再灌注”,如果器官组织在长时间缺血后给与不加控制的再灌注便会发生比缺血更严重的损伤,医学上称之为“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挤压伤患者在压迫解除后最主要的严重损伤之一。“缺血后处理”是指在彻底恢复受压肢体的血液供应之前,先给与多次重复的短暂再灌注,即恢复肢体血液再灌注数十秒后,再次阻断肢体的血供数十秒,这种再灌注+再阻断作为一次循环,然后继续以上循环5~10次。这样能够减轻随后的再灌注损伤。而且最新研究发现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本发明便是利用这一医学理念,在解除肢体压迫时、即血液再灌注开始前,用过程控制的电动止血气带先实施多次、重复、短暂的再灌注,即缺血后处理,以减轻随后的严重损伤。此外,为了防止大量毒性物质快速进入循环造成致死性损伤,本发明还可逐渐恢复受压肢体的血液灌注,这种逐步再灌注可减缓毒性物质进入循环的速度,发挥对全身脏器的保护作用。
基于上述原理,本发明的挤压伤急救仪包括:微控制器、止血气带、压力传感器、加压装置及减压装置。压力传感器,连接微控制器,用于止血气带的压力值,并将压力值得电信号传送给微处理器。加压装置,连接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在微控制器控制下为止血气带充气以阻断血液流动。减压装置,连接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在微控制器控制下为止血气带放气以恢复血液流动。微控制器用于循环控制加压装置对止血气带充气,减压装置对止血气带放气。
微控制器用于在收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达到设定的压力阈值上限后,控制加压装置停止加压,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启动减压装置减压,在收到压力值达到设定的压力阈值下限后,停止减压装置,保持第二预定时间后启动加压装置加压,并且循环控制加压装置和减压装置达到预定循环次数。从而实现缺血后处理过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挤压伤急救仪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微控制器100、止血气带200、加压装置300、减压装置400、压力传感器500。
微控制器100连接加压装置300、减压装置400及压力传感器500。止血气带200连接加压装置300、减压装置400及压力传感器500。止血气带200绑于受压肢体的近心端,加压装置300和减压装置400在微控制器100的控制下分别为止血气带200充气和放气,充气时阻止血液流入挤压伤处,放气时使血液流入挤压伤处。加压装置300通常是气泵,减压装置通常是一个或一组打开止血气带200使其放气的电磁阀。
压力传感器500放置于止血气带200内侧和皮肤接触处,实时检测止血气带200对肢体的压力,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输入到其中的AD0809转化器转化为数字输入到微控制器100。当充气阶段压力传感器500采集到的压力值增大至压力阈值上限(压力阈值上限是根据临床实验后设定的,即90%以上的人在达到该压力时其肢体血流可被阻断)时,则表示肢体血流已被阻断。当放气阶段,压力传感器500采集到的压力值减小至压力阈值下限(如0),则表示肢体血流已恢复。
微控制器100是整个仪器的数据处理中心和控制中心,微控制器100实时获取压力传感器500采集的止血气带200的当前压力值。并循环控制加压装置300对止血气带200充气,减压装置400对止血气带200放气。
本实施例中,微控制器100的主要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循环控制器101、及与循环控制器101连接的加压装置控制器102和减压装置控制器103。加压装置控制器102用于控制加压装置300对止血气带200充气;减压装置控制器103用于控制减压装置400对止血气带200放气。循环控制器101连接压力传感器500。在充气阶段,压力传感器500采集到的压力值增大至压力阈值上限时发送信号至循环控制器101,循环控制器101停止加压装置控制器102(即停止加压装置300对止血气带200充气)并开始计时,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启动减压装置控制器103(即启动减压装置400对止血气带200放气)。在放气阶段,压力传感器500采集到的压力值减小至压力阈值下限时发送信号至循环控制器101,循环控制器101停止减压装置控制器103(即停止减压装置400对止血气带200放气)并开始计时,保持第二预定时间后启动加压装置控制器102(即启动加压装置300对止血气带200充气)。以上加压到第一压力阈值→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减压到第二压力阈值→保持第二预定时间为一个循环,其中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实现了对血流的阻断,因此第一预定时间也为血流再阻断时间,保持第二预定时间实现了对血流的灌注,因此第二预定时间也为血流再灌注时间。此后循环控制器101按上述循环控制加压装置控制器102和减压装置控制器103工作,直到达到预定循环次数,通过上述对血流的再灌注和再阻断实现了“缺血后处理”的过程。其中,压力阈值上限、压力阈值下限、第一预定时间、第二预定时间及循环次数为事先设置在微控制器100中的预定参数,第一预定时间通常等于第二预定时间。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灵活地设置缺血后处理参数,本实施例的挤压伤急救仪还包括:输入装置800,连接微控制器100,输入装置800可以是键盘或触控屏,用于向微控制器输入第一压力阈值、第二压力阈值、第一预定时间、第二预定时间及循环次数等参数,如:循环5次,每次再灌注30s+再阻断30s。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挤压伤急救仪还包括:显示器600,连接微控制器100,用于显示包括压力传感器500采集到的当前压力值和/或上述输入的参数。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挤压伤急救仪还包括:报警器700,连接微控制器100,当达到第一压力阈值后,启动报警,以防设备故障无法停止对止血气带200充气。
进一步地,还包括:外设接口900,连接微控制器100,将微控制器100连接到上位计算机,用以数据备份或存储。
进一步地,为了使受挤压处受止血气带200的气压较均匀,止血气带200为若干排列成阵列的气囊组成的环形止血气带。
当然本实施例的挤压伤急救仪还包括连接微控制器的电源(图中未示出),电源电路将220V电压分别转换为适合各部件的电压:+12V、﹣12V、+5V,提供整个仪器的工作电压。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7)

1.一种挤压伤急救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控制器;止血气带;
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检测止血气带当前的压力,并将当前压力值传输至微控制器;
加压装置,连接所述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微控制器控制下为止血气带充气;
减压装置,连接所述止血气带和微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微控制器控制下为止血气带放气;
报警器,连接微控制器;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在收到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压力阈值上限后,控制所述加压装置停止加压,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启动所述减压装置,在收到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压力阈值下限后,停止所述减压装置,保持第二预定时间后启动所述加压装置加压,并且循环控制加压装置和减压装置达到预定循环次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伤急救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包括:
加压装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加压装置对所述止血气带充气;
减压装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减压装置对所述止血气带放气;
循环控制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在收到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压力阈值上限后,控制所述加压装置停止加压,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启动所述减压装置,在收到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压力阈值下限后,停止所述减压装置,保持第二预定时间后启动所述加压装置加压,并且循环控制加压装置和减压装置达到预定循环次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伤急救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装置,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向微控制器输入所述预定循环次数、压力阈值上限和压力阈值下限、第一时间阈值和第二时间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挤压伤急救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气带为若干排列成阵列的气囊组成的环形止血气带。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挤压伤急救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装置,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用于显示包括止血气带的当前压力值、充放气时间及充放气间隔时间的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挤压伤急救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设接口,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将所述微控制器连接到上位计算机。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挤压伤急救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为所述挤压伤急救仪各组成部分供电。
CN 201220635795 2012-11-27 2012-11-27 一种挤压伤急救仪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330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635795 CN202933056U (zh) 2012-11-27 2012-11-27 一种挤压伤急救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635795 CN202933056U (zh) 2012-11-27 2012-11-27 一种挤压伤急救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33056U true CN202933056U (zh) 2013-05-15

Family

ID=48317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635795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33056U (zh) 2012-11-27 2012-11-27 一种挤压伤急救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330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9411A (zh) * 2013-10-14 2014-01-0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血流量可控的血管阻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9411A (zh) * 2013-10-14 2014-01-0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血流量可控的血管阻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40515B (zh) 挤压伤急救仪
CN104905950A (zh) 一种逐段加压式下肢静脉辅助回流气囊
US20070060949A1 (en) Inflatable tourniquet to aid in establishing intravenous access and method thereof
CN204072214U (zh) 多功能战创伤充气止血带
CN202933056U (zh) 一种挤压伤急救仪
CN204971961U (zh) 一种智能神经外科护理床
US20240065705A1 (en) Method to stop bleeding, with short hemostasis duration using a low dose of anticoagulant
CN204766405U (zh) 一种逐段加压式下肢静脉辅助回流气囊
CN211560237U (zh) 一种具有自救功能的特种人员可穿戴装置
CN205144540U (zh) 一种电子血压计
CN205814628U (zh) 一种治疗脑卒中患者手水肿的康复装置
CN111728663A (zh) 一种半包围按压止血装置
CN205458886U (zh) 一种患者四肢创伤止血装置
CN201618235U (zh) 快速输液装置
CN110559142B (zh) 一种压伤防护垫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47898B (zh) 一种头部创伤加压止血装置
CN204562272U (zh) 一种心内科桡动脉介入止血压迫器
CN204092091U (zh) 新型分体式桡动脉止血器
CN212395003U (zh) 一种半包围按压止血装置
CN110393570A (zh) 一种具有自救功能的特种人员可穿戴装置
CN219089497U (zh) 一种血流限制带
CN216985022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便捷式桡动脉止血器
CN209236273U (zh) 一种心内科止血装置
CN207341913U (zh) 一种动静脉内瘘锻炼袖带
CN109568103A (zh) 一种降压带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17

Address after: 100853 Fuxing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No. 28

Patentee after: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Address before: 100853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28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General Hospital, Fuxing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five, China

Patentee before: Wang Wei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