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17584U - 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17584U
CN202917584U CN2012206097399U CN201220609739U CN202917584U CN 202917584 U CN202917584 U CN 202917584U CN 2012206097399 U CN2012206097399 U CN 2012206097399U CN 201220609739 U CN201220609739 U CN 201220609739U CN 202917584 U CN202917584 U CN 2029175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cover plate
liquid flow
flow frame
vana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6097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爱魁
马军
杨祥军
刘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Wuhan NARI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Wuhan NARI Ltd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Wuhan NARI Ltd,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2206097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175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17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1758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包含一个正半电池、一个负半电池、离子交换膜和紧固件,离子交换膜安装在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之间,通过紧固件正半电池、离子交换膜、负半电池纵组合在一起,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均包括端板,端板配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均采用了导电塑料板、液流框、盖片和电极,液流框设有环形密封条,盖片上设有流道,电极和设有流道的盖片装在设有环形密封条的液流框上。优点是,结构简单,用于密封的密封件减少,便于拆卸和装配;盖片上的流道易于调整,易于实现不同流道对电解液分配均匀性的测试,同时其他材料也易于更换,适合对钒电池材料及结构进行测试评价。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钒电池堆,特别是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
背景技术
全钒液流电池(以下简称钒电池)是一种活性物质呈循环流动态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最早是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ria Skyllas-Kazacos教授于1985年提出。全钒液流电池以五价钒和四价钒离子的硫酸溶液为正极电解液,以三价钒和二价钒离子的硫酸溶液为负极电解液,由离子交换膜隔开。在对全钒液流电池进行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电解液在各自电极区进行化学反应,通过钒离子价态的变化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钒电池由钒电池堆和含钒的电解液组成,钒电池堆决定了电池功率大小。钒电池堆由端板、集流体、双极板、隔膜、密封圈以及电极等材料组成。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电堆材料和结构的测试往往需要在钒电池堆中进行实际充放电测试,以评价分析材料和结构性能。据申请人所知,用于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原则上需要结构简单,便于拆卸装配,易于更换部件。
中国专利文献CN 101847724A(申请号:201010138682.4)公开的《一种液流电池的双极板框和电堆》,其采用内外排布的两层O形密封圈压在离子交换膜和板框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在内外排布的两层O形密封圈以外区域,布置电解液通道并放置O形密封圈,在相对于离子交换膜的电极框的另一侧布置电解液沟槽,该沟槽与双极板彼此紧密接触形成电解液流入或流出通道。该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完全避免阳极电解液和阴极电解液之间因密封不严造成的交叉泄露问题。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采用O形密封圈进行密封,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针对需要经常进行拆卸用于测试的钒电池堆来说,由于该结构较复杂,重新装配时难免出现装配一致性不易控制的问题,因而需要采用新的密封结构。
中国专利文献CN 101587959A(申请号:200810011542.3)公开的《一种电极框及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堆》,采用在液流框上刻流道的方式分配电解液,其不适用于进行测试,如果需要调整电解液流道进行测试,该结构往往需要重新加工液流框,这样会使得装置的生产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提出并研究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是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装配,易于更换部件以及密封性能良好的钒电池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其包含一个正半电池、一个负半电池、离子交换膜和紧固件,离子交换膜安装在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之间,通过紧固件正半电池、离子交换膜、负半电池组合在一起,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均包括端板,端板配有进液管和出液管,其特征在于,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均采用了导电塑料板、液流框、盖片和电极,液流框设有环形密封条,盖片上设有流道,电极和设有流道的盖片装在设有环形密封条的液流框上。
其特征在于,液流框和环形密封条为整体部件。
其特征在于,液流框上的环形密封条至少有两个,环形密封条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或半圆形,高度最大为1毫米。
其特征在于,液流框上的环形密封条之间的间距最小要大于5毫米。
其特征在于,液流框设有安装盖片的盖片凹槽及安装电极的电极凹槽。
其特征在于,盖片与液流框安装盖片的盖片凹槽完全吻合,盖片盖上后,盖片与液流框表面相平,电解液通过盖片上的流道流入液流框的内框中。
本实用新型依次按照端板、导电塑料板、内置有电极的带环形密封条和盖片的液流框、密封圈、离子交换膜、密封圈、内置有电极的带环形密封条和盖片的液流框、导电塑料板、端板的顺序相互紧密叠加进行组装,在螺母、平垫及螺栓的压紧力下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1、采用液流框和密封条组合为整体部件,盖片上刻流道,简化了钒电池堆结构,便于拆卸和装配,加工简单且更换成本低。2、采用至少两个的环形密封条,保证了钒电池堆的密封效果;易于对电堆材料和结构进行测试评价。3、采用液流框和密封条作为一个整体部件的方式,钒电池堆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部件易于更换,便于快速拆卸和装配,易于材料和结构的测试评价;零部件数量少,易于加工,密封性能良好。采用类似于O形密封圈的线密封特性的环形密封条进行导电塑料板和液流框的密封,同时液流框和环形密封条为整体部件,简化了部件结构,使其易于拆卸和装配。一个液流框采用至少两个的环形密封条,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效果;采用盖片上刻流道代替液流框上刻流道的方式,一方面实现了部件更换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又使得部件加工简单,从而很好地实现对钒电池堆电解液流道的评价。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部分组件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液流框组件结构(含液流框、电极、环形密封条及盖片)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液流框与盖片的位置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带流道的盖片示意结构图。
图中,1—第二导电塑料板; 2—第一导电塑料板;3—第一端板;4—第二端板;5—出液管;6—进液管;7—第一液流框;8—第一密封圈;9—离子交换膜;10—第二密封圈;11—第二液流框;12—平垫; 13—螺栓;14—螺母;15—电极;16—第一环形密封条;17—第二环形密封条;18—固定孔;19—盖片;20—过液孔;21—流道;22—盖片凹槽;23—电极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含一个正半电池、一个负半电池、离子交换膜9、紧固件,离子交换膜9安装在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之间,通过紧固件正半电池、离子交换膜、负半电池纵紧密相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均包括端板,端板配有进液管6和出液管5,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均采用了导电塑料板、液流框、盖片和电极及密封圈。液流框设有环形密封条,盖片19上设有流道21,电极15和设有流道21的盖片19装在设有环形密封条的液流框上。环形密封条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或半圆形,高度最大为1毫米。液流框上的环形密封条之间的间距最小要大于5毫米。
紧固件包括平垫12、 螺栓13和螺母14。环形密封条采用了二个,包括第一环形密封条16、第二环形密封条17。
正半电池采用的端板称之为第一端板3,负半电池采用的端板称之为第二端板4。正半电池采用的导电塑料板称之为第一导电塑料板2,负半电池采用的导电塑料板称之为第二导电塑料板1。正半电池采用的密封圈称之为第一密封圈8,负半电池采用的密封圈称之为第二密封圈10。正半电池采用的液流框称之为第一液流框7,负半电池采用的液流框称之为第二液流框11。第一液流框7和第二液流框11均设有第一环形密封条16、第二环形密封条17,同时也均安了电极15、设有流道21的盖片19。盖片19上有过液孔20,流道21与过液孔20相通。
本实用新型具体包含:设有进液管6和出液管5的第一端板3,设有进液管6和出液管5的第二端板4,第一导电塑料板2、第二导电塑料板1,分别设置有第一环形密封条16、第二环形密封条17、电极15及盖片19的第一液流框7和第二液流框11,离子交换膜9,及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10。本实用新型由以上部件依次对齐,通过四套螺母14、平垫12及螺栓13的压紧力相互叠加而成。装配顺序如下:设有进液管6、出液管5的第一端板3,第一导电塑料板2,设有第一环形密封条16、第二环形密封条17并安装有电极15及盖片19的第一液流框7,第一密封圈8,离子交换膜9,第二密封圈10,设有第一环形密封条16、第二环形密封条17并安装有电极15及盖片19的第二液流框11,第二导电塑料板1,设有电解液进液管6、出液管5的第二端板4。
第二液流框11上的第一环形密封条16、第二环形密封条17、盖片19及电极15的设置等同于第一液流框7上的第一环形密封条16、第二环形密封条17和盖片19及电极15的设置。
第一液流框7设有安装盖片19的盖片凹槽22及安装电极15的电极凹槽23。电极15及盖片19安装在第一液流框7中,盖片19与第一液流框7中安装盖片19的盖片凹槽22完全吻合,盖片19盖上后,盖片19与第一液流框7表面相平,电解液通过盖片19上的流道21流入第一液流框7的内框中。盖片19的流道21朝下,盖住第一液流框7上对应的盖片凹槽22,并与之完全吻合,形成电解液在第一液流框7上流过的进液口流道,同理形成第一液流框7上的出液口流道。第一导电塑料板2与第一液流框7之间的密封通过第一环形密封条16和第二环形密封条17实现。 
如图2所示,实线箭头走向为正极电解液流动方式,虚线箭头走向为负极电解液流动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正极电解液在正半电池中循环流动,正极电解液经过第一端板3上的进液管6,依次穿过第一端板3、第一导电塑料板2,进入第一液流框7的凹槽部分并在第一盖片19形成的进液口流道的导流下进入第一液流框7的内框,再依次通过由另一块盖片19形成的出液口流道、第一导电塑料板2及第一端板3,流出出液管5。
围绕进出液口的5条圆弧槽组成流道21。
负极电解液在负半电池中的流动方式同正极电解液。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由第一端板3、进液管6、出液管5、第一导电塑料板2、第一液流框7、盖片19、电极15、第一密封圈、离子交换膜9、第二密封圈10、第二液流框11、第二导电塑料板、第二端板4组成,第一端板3和第二端板4均配装有进液管6、出液管5,第一液流框7和第二液流框11均分别安装电极15、盖片19。盖片19上设置了流道21。盖片19上有过液孔20,流道21与过液孔20相通。
第一液流框7和第二液流框11均设有环形密封条,环形密封条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或半圆形,高度最大为1毫米。液流框上的环形密封条之间的间距最小要大于5毫米。环形密封条采用了二个,一个环形密封条称之为第一环形密封条16,另一个环形密封条称为第二环形密封条17。
第一端板3和第二端板4:材质为有机玻璃,长100毫米、宽100毫米、厚20毫米。
第一导电塑料板2和第二导电塑料板1:材质为掺碳氟橡胶,长100毫米、宽100毫米、厚4毫米。
第一液流框7和第二液流框11:材质为有机玻璃,外框长100毫米、外框宽100毫米,内框长50毫米、内框宽50毫米,厚4毫米,环形密封条高0.5毫米、间距5毫米,凹槽长50毫米、宽15毫米、深3毫米。液流框和环形密封条为整体部件。
第一液流框7采用二个盖片19,称之为第一盖片和第二盖片,第二液流框11采用二个盖片19,称之为第三盖片和第四盖片,第一盖片、第二盖片、第三盖片、第四盖片都采用相同的材质加工制作,申请人推荐采用的材质为有机玻璃,长50毫米、宽15毫米、厚3毫米,流道深1.5毫米,盖片19上的流道21由围绕进出液口的5条圆弧组成。
电极15:采用市售石墨毡,长50毫米、宽50毫米、厚5毫米。
离子交换膜9:采用磺化聚合物复合膜,长100毫米、宽100毫米、厚0.18毫米。
第一密封圈8和第二密封圈10:采用硅橡胶,外框长100毫米、外框宽100毫米,内框长50毫米、内框宽50毫米,厚0.5毫米。
由以上部件依次对齐,通过四套螺母14、平垫12及直径6毫米的螺栓13的压紧力相互叠加组装成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第一端板3、进液管6、出液管5、第一导电塑料板2、第一液流框7、盖片19、电极15、第一密封圈、离子交换膜9、第二密封圈10、第二液流框11、第二导电塑料板、第二端板4在内的多个零部件组成,第一端板3和第二端板4均配装有进液管6、出液管5,第一液流框7和第二液流框11均分别安装电极15、盖片19。盖片19上设置了流道21。盖片19上有过液孔20,流道21与过液孔20相通。
第一液流框7和第二液流框11均设有环形密封条,环形密封条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或半圆形,高度最大为1毫米。液流框上的环形密封条之间的间距最小要大于5毫米。环形密封条采用了二个,一个环形密封条称之为第一环形密封条16,另一个环形密封条称为第二环形密封条17。
第一端板3和第二端板4:材质为有机玻璃,长100毫米、宽100毫米、厚20毫米。
第一导电塑料板2和第二导电塑料板1:材质为掺碳氟橡胶,长100毫米、宽100毫米、厚4毫米。
第一液流框7和第二液流框11:材质为有机玻璃,外框长100毫米、外框宽100毫米,内框长50毫米、内框宽50毫米,厚5毫米,环形密封条高1毫米、间距5毫米,凹槽长50毫米、宽15毫米、深4毫米。液流框和环形密封条为整体部件。
第一盖片和第二、第三、第四盖片:材质为有机玻璃,长50毫米、宽15毫米、厚4毫米,流道深2毫米,流道21由围绕进出液口的7条圆弧槽组成。
电极15:采用市售碳毡,长50毫米、宽50毫米、厚10毫米。
离子交换膜9:采用杜邦Nafion-117,长100毫米、宽100毫米、厚0.18毫米。
第一密封圈8和第二密封圈10:采用硅橡胶,外框长100毫米、外框宽100毫米,内框长50毫米、内框宽50毫米,厚2毫米。
依据图1、图2及图3,由以上部件依次对齐,通过螺母14、平垫12及直径6毫米的螺栓13的压紧力相互叠加组装成本实用新型。 

Claims (8)

1.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包含一个正半电池、一个负半电池、离子交换膜和紧固件,离子交换膜安装在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之间,通过紧固件正半电池、离子交换膜、负半电池组合在一起,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均包括端板,端板配有进液管和出液管,其特征在于,正半电池和负半电池均采用了导电塑料板、液流框、盖片(19)和电极(15),液流框设有环形密封条,盖片(19)上设有流道(21),电极(15)和设有流道(21)的盖片(19)装在设有环形密封条的液流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特征在于,液流框和环形密封条为整体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特征在于,液流框上的环形密封条至少有两个,环形密封条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或半圆形,高度最大为1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特征在于,液流框上的环形密封条之间的间距最小要大于5毫米。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特征在于,液流框设有安装盖片(19)的盖片凹槽(22)及安装电极(15)的电极凹槽(2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特征在于,液流框设有安装盖片(19)的盖片凹槽(22)及安装电极(15)的电极凹槽(2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特征在于,盖片(19)与液流框安装盖片(19)的盖片凹槽(22)完全吻合,盖片(19)盖上后,盖片(19)与液流框表面相平,电解液通过盖片(19)上的流道(21)流入液流框的内框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其特征在于,盖片19与液流框安装盖片19的盖片凹槽(22)完全吻合,盖片(19)盖上后,盖片(19)与液流框表面相平,电解液通过盖片(19)上的流道(21)流入液流框的内框中。
CN2012206097399U 2012-11-19 2012-11-19 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175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6097399U CN202917584U (zh) 2012-11-19 2012-11-19 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6097399U CN202917584U (zh) 2012-11-19 2012-11-19 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17584U true CN202917584U (zh) 2013-05-01

Family

ID=48165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609739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17584U (zh) 2012-11-19 2012-11-19 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1758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9444A (zh) * 2016-08-31 2016-11-16 安徽远东船舶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船舶专用全钒液流电池
CN108281684A (zh) * 2016-12-30 2018-07-13 湖南汇锋高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静态钒电池系统
CN108598543A (zh) * 2018-06-27 2018-09-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液流电池
CN113884157A (zh) * 2021-09-28 2022-01-04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一种堆式电池注液均匀性检测方法
CN114122443A (zh) * 2020-08-28 2022-03-01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的改进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9444A (zh) * 2016-08-31 2016-11-16 安徽远东船舶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船舶专用全钒液流电池
CN108281684A (zh) * 2016-12-30 2018-07-13 湖南汇锋高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静态钒电池系统
CN108598543A (zh) * 2018-06-27 2018-09-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液流电池
CN114122443A (zh) * 2020-08-28 2022-03-01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的改进方法
CN114122443B (zh) * 2020-08-28 2024-03-22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的改进方法
CN113884157A (zh) * 2021-09-28 2022-01-04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一种堆式电池注液均匀性检测方法
CN113884157B (zh) * 2021-09-28 2024-04-16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一种堆式电池注液均匀性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17584U (zh) 一种用于钒电池材料和结构测试评价的钒电池堆
CN101847724B (zh) 一种液流电池的双极板框和电堆
CN102290593B (zh) 液流电池堆及具有其的液流电池系统
CN103579658B (zh) 一种液流电池堆
CN101587959B (zh) 一种电极框及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堆
Ressel et al. Performance of a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with tubular cell design
US10720653B2 (en) Bipolar plate intake structure of fuel cell having drainage channels
CN105932314B (zh) 燃料电池阴极板密封装置、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堆
CN101719556B (zh)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电堆结构
CN104617324B (zh) 一种具有测试功能的燃料电池组
EP1458040A3 (en) Fuel cell
CN205319237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
CN1761096A (zh) 一种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储能装置的电堆结构
CN104795577A (zh) 一种用于大功率液流电池堆的双极板板框结构
CN203659985U (zh) 一种液流电池用极板结构及全钒液流电池
CN104518222B (zh) 一种液流电池用双极板或单极板结构及全钒液流电池
CN202888323U (zh) 一种不易泄漏液流电池的电堆结构
CN103594721A (zh) 一种液流电池液流框及其形成的电堆
CN104795573B (zh) 一种燃料电池用金属双极板
CN107845825B (zh) 一种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端板与端电池间的密封件及电堆
CN202888318U (zh) 一种分配管外置的液流电池堆
CN113430551A (zh) 一种具有环型结构的水电解电解槽
CN103579641B (zh) 一种液流电池的电堆结构
EP2605321B1 (en)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CN103296300A (zh) 一种用于实验室研究的钒电池组、液流框和储液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04

Address after: 430074 Hubei Province, Wuhan city Hongshan District Luoyu Road No. 143

Patentee after: Wuhan Nari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f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Patentee after: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ddress before: 430074 Hubei Province, Wuhan city Hongshan District Luoyu Road No. 143

Patentee before: Wuhan Nari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f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Patentee befor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Patentee before: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1